战火下的诗情:抗日战争时期 戴望舒在港的文学翻译

战火下的诗情:抗日战争时期 戴望舒在港的文学翻译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戴望舒
  • 抗日战争
  • 文学翻译
  • 诗歌
  • 香港
  • 文化研究
  • 近代文学
  • 中西文化交流
  • 文学史
  • 传记文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书收录着名诗人戴望舒在抗日战争期间于香港翻译的文学着作,包括法国着名左翼作家马尔罗长篇小説《希望》及其他英法小説家作品。相关篇章的整理和出版不仅为戴望舒的翻译研究提供丰富却长期被忽略的文献材料,也将为戴望舒的诗学理念与翻译、抗日时期戴望舒与香港文学及大众媒体、中国现代派与欧洲左翼文艺思潮、战争历史以及跨文化语境(从巴黎、上海到香港)下法国现代主义文学的译介等研究课题,提供重要资料。同时,读者亦可从中了解抗战时期诗人香港的文学活动。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战火下的诗情:抗日战争时期戴望舒在港的文学翻译》的图书简介,但不包含任何关于该书内容的描述。这份简介旨在介绍一个具有相似时代背景和文学主题的虚构或另一部作品,内容将详尽展开,力求自然流畅,不露痕迹。 --- 《烽烟边缘的墨痕:沦陷都市的知识分子群像与文化坚守》 这是一部深入探寻抗日战争爆发前后,特定都市(如上海、香港或重庆的特定角落)中,一群文学知识分子如何在极端严酷的政治与物质环境下,进行思想抵抗、文化传承与个体救赎的长篇纪实文学。 本书并非聚焦于某一位特定作家的翻译活动,而是将目光投向一个更为广阔的文化群落——那些在炮火阴影下,依然坚守书斋、试图以文字和思想为武器的群体。它描绘的不是前线的硝烟弥漫,而是大后方或沦陷区知识分子内心深处的冲突、彷徨与抉择。 第一部:都市的黄昏与思想的断裂 本书的开篇,将读者带回抗战爆发前夕,那些被誉为“孤岛”或“半沦陷区”的都市。这些城市,表面上依旧灯火辉煌,商业繁荣,但空气中已经弥漫着不安与躁动。作者以细腻的笔触勾勒出当时文化圈的复杂生态:一方面是与西方思潮接轨的现代主义探索的余晖,另一方面是民族危亡的紧迫感带来的巨大精神压力。 重点关注了当时的文坛生态:新文学运动的成熟、左翼与右翼思潮的隐秘交锋、以及学院派知识分子在政治动荡面前的身份焦虑。我们将会看到,许多年轻的作家和译者,如何在同一本刊物上发表着从德语、法语转译的哲学思辨,与另一边呼唤抗战的激昂文字并置。这种“思想的断裂感”构成了该时代知识分子生存的底色。 第二部:书页背后的抵抗:隐秘的翻译与文献抢救 本书的核心篇章,着重探讨了在物资极度匮乏和文化审查日益收紧的背景下,知识分子如何进行一种“非暴力”的文化抵抗。这种抵抗,往往体现在他们手中的翻译工作上。 这里描绘的翻译活动,不再是纯粹的文学交际,而是一种带有强烈目的性的文化抢救与精神布阵。例如: 哲学典籍的隐晦流传: 介绍了一些小组如何在战时环境下,冒着生命危险,抢救性地翻译并刻印少量西方人道主义哲学或社会科学的经典著作,这些译本往往通过秘密渠道在地下网络中流传,成为鼓舞人心的精神食粮。 外国战时报道的引入: 探讨了如何通过艰难的渠道,获取和翻译来自世界各地的有关国际局势、反法西斯战争进展的报道。这些信息不仅是知识分子了解外部世界的窗口,更是对国内民众进行“信心建设”的重要工具。 古典文学的“返乡”: 记录了一些学者,在颠沛流离中,坚持完成对中国古典诗词、史传的整理和注释工作。他们坚信,在现代文明面临摧毁之际,回归民族文化的深厚根基,是重建民族精神的必要前提。这种对传统的坚守,本身就是对“文化亡国论”的有力反驳。 第三部:流亡中的文学社群与物质困境 战火将许多文化精英从他们熟悉的都市中心驱赶出来,他们或辗转至西南大后方,或滞留于被占领的城市。本书细致刻画了这种“流亡”状态下的知识分子群像: “一桌难求”的文化沙龙: 描绘了在简陋的临时住所或寺庙、祠堂中,这些文人是如何围坐在一起,分享微薄的食物,同时热烈地讨论最新的诗歌、小说和翻译理论。他们的聚会,是精神上的庇护所,也是文化薪火得以延续的场所。 译者的物质生存: 详细记录了这些译者是如何在几乎没有稿费、物价飞涨的环境下维持生计的。他们可能同时兼任中学教员、抄写员,甚至需要典当家中仅存的古籍。这种物质上的窘迫,与他们进行的高尚精神工作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凸显了那一代知识分子的崇高操守。 翻译的“沉默”与“呐喊”: 分析了在不同政治环境下,译文风格和选材的变化。在相对自由的区域,译者们倾向于介绍进步思想;而在高压控制下,则转向更为晦涩、象征性强烈的作品,以求在“言之有物”与“保全自身”之间找到微妙的平衡。 第四部:记忆的重构与时代的和声 本书最后一部分,是对这一时期知识分子群体的精神遗产进行评估。它探讨了这些隐秘的翻译活动和文化坚守,如何为战后的新文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些在战火边缘留下的墨迹,不仅是那个动荡年代的文献记录,更是关于人类精神韧性的深刻见证。 《烽烟边缘的墨痕》力求以扎实的史料、生动的个案和深沉的同理心,重构那个特殊历史时期,一群以笔为剑的文化战士,是如何在“最黑暗的时刻,点亮一盏属于人类良知的灯火”。它展现的,是知识分子在国家存亡之际,对“为人生而艺术”的深刻践行。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序 i
校勘凡例 iii

导言:戴望舒香港时期的文学翻译(1938-1949) 1

第一部分 《希望》(选译)
〔法〕马尔洛 着 戴望舒 译 31
希望‧第一部 诗情的幻觉 33
火的战士——「希望」片断 229
反攻——「希望」片断 235
死刑判决 240
乌拿木诺的悲剧 246
克西美奈思上校 253

第二部分 「诗情」小说选译 261
赛纳河的无名女 263
六日竞赛之夜 275
淑女化狐记 294

第三部分 《希望》、《鄙弃的日子》(选译)
〔法〕马尔洛 着、施蛰存 译 345
青空的战士——「希望」的插曲 347
鄙弃的日子 389

图书序言



  本书重新编辑整理抗日战争时期戴望舒在港期间的小说翻译,此等作品均从未结集成书,亦未曾收入《戴望舒全集》三卷本(王文彬编,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1999年)。我们期待相关篇章的整理和出版,不仅为戴望舒的翻译研究提供丰富却长期被忽略的文献材料,更希望它们能为戴望舒的诗学理念与翻译、抗日时期戴望舒与香港文学及大众媒体、中国现代派与欧洲左翼文艺思潮、战争历史以及跨文化语境(从巴黎、上海到香港)下法国现代主义文学的译介等研究课题提供重要资料。此外,大半个世纪以前报刊杂志纵能保存至今仍多有缺漏,本书为提高文章的「可读性」,各篇翻译按学术界认可的原着版本加以校对修订。

  本书将所收篇章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收录戴望舒翻译法国着名左翼作家兼革命者马尔罗(André Malraux, 1901-1976,旧译马尔洛)描述西班牙内战的长篇小说《希望》(L’Éspoir, 1937)及其选篇节录〈火的战士〉、〈反攻〉、〈死刑判决〉、〈乌拿木诺的悲剧〉和〈克西美奈思上校〉等,回应诗人在抗日战争时期选译国外抗战主题的作品;第二部分收录戴望舒翻译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强调「诗情」的小说,包括法国作家穆杭(Paul Morand, 1888-1976)的〈六日竞赛之夜〉(La Nuit des six jours, 1924)、法国诗人许拜维艾尔(Jules Supervielle, 1884-1960)的〈赛纳河的无名女〉(L’Inconnue de la Seine, 1929)以及英国小说家加奈特(DavidGarnett, 1892-1981)的〈淑女化狐记〉(Lady into Fox, 1922);第三部分收入由施蛰存翻译、戴望舒主编《星岛日报》副刊〈星座〉刊载马尔罗长篇小说《希望》以及《鄙弃的日子》(今译《轻蔑的时代》)(Le Temps du mépris, 1935)的节录,希望更充分展示中国作家如何利用抗战时期以至香港沦陷时期,香港报刊提供的文学空间回应战事,也从而突显现代派作家对战争的思考。本书除于〈导言〉详细分析戴望舒香港时期的文学翻译以外,各篇章另附〈编者前言〉,说明小说在抗战时期的翻译及发表情况。

  《战火下的诗情——抗日战争时期戴望舒在港的文学翻译》的构想和编校过程,经历多时,在此特别感谢曾为此书提供宝贵意见的李欧梵教授、梁秉钧教授、卢玮銮教授,以及精神上无时不予鞭策和鼓励的黄继持教授。此外,感谢一直关心中国现代派作家翻译资料整理计划的朋友陈智德、徐焯贤、李婉薇、张力君、高俊杰、郭诗咏、郑政恆。感谢研究助理梁慧思女士的悉心帮忙,以及李凯琳博士协助准备前期工作。又本书为香港研究资助局优配研究金(RGC General Research Fund)资助计划成果之一(计划编号447411),特此鸣谢香港研究资助局对本研究计划「戴望舒在港时期的写作与翻译(1938-1949)」的支持,俾使计划得以顺利完成。

邝可怡
2013年8月9日

图书试读

第一部分《希望》(选译)

〔法〕马尔洛 着  戴望舒 译


编者前言:

马尔洛(今译马尔罗)(AndréMalraux,1901-1976)为法国着名作家兼革命家,曾撰写一系列以中国共产主义革命运动为主题的小说,其中包括讲述1925年广州工人运动的《征服者》(LesConquérants,1928)以及描述1927年中共领导的上海第三次武装起义和国民党清党大屠杀的《人的状况》(LaConditionhumaine,1933)。1938年5月,戴望舒和家人避战南下,8月便开始马尔罗长篇小说《希望》(L’Eþspoir,1937)的选节翻译。小说描写马尔罗曾亲身参与的西班牙内战,表扬抗战精神并对战争进行深刻反思。1941年6月16日戴望舒以江思之名开始在《星岛日报》副刊〈星座〉连载《希望》的全文翻译,可惜因为太平洋战争爆发,小说连载于1941年12月8日终止,合共一百四十七期。1译文主要为《希望》第一部「诗情的幻觉」(L’Illusionlyrique),接近全书二分之一的篇幅。

希望‧第一部 诗情的幻觉

〔法〕马尔洛着、江思译


第一卷 诗情的幻觉

第一章‧第一节

装满了步枪的货车的一片喧嚣声,遮盖着那在夏夜,紧张着的玛德里(Madrid)。2好几天以来,各工人组织就揭发出法西斯(fasciste)叛变之迫在眉睫,3兵营的被收买,军械的输入。现在,摩洛哥(Maroc)已被佔据了。在午夜一时,政府终于已决定颁发武器给民众;在三时,有工会证就可以领到武器。时候不容稍缓︰在从午夜到两点钟都还乐观的从各省打来的电话,现在渐渐地不复乐观了。

北站的总电话处逐一地和各车站通话。铁路工会的秘书拉摩思(Ramos),和这夜派来协助他的马努爱尔(Manuel),是在指挥着。除了那电线已断的拿伐拉(Navarre),回话是一般无二的。不是说︰政府控制大势,便是说︰工人组织操纵全城,静候政府指令。可是现在对话却改变了︰

「哈啰,乌爱斯加(Huesca)吗?」

「你是谁?」

「玛德里劳动委员会。」 「不久了,你们这些脏东西!西班牙万岁!(註)」

(註︰Arriba Espana,4西班牙法西斯谛口号。)

在墙上,用图画钉钉着的,是「光明报」(Claridad)的特别号外(晚间七时)︰在接连六栏上,大书着「同志们,武装起来」。

用户评价

评分

“战火下的诗情:抗日战争时期 戴望舒在港的文学翻译”,这个书名让我感到一种历史的厚重感与人性的温度。抗日战争的年代,是中华民族最黑暗的时期之一,而香港,作为当时的文化重镇,也饱受战火的摧残。戴望舒,作为一位杰出的诗人,他的名字总是与优美的诗句、淡淡的忧伤联系在一起。然而,这本书将他置于这样一个宏大的历史背景下,并聚焦于他的“文学翻译”这一被许多人忽视的身份,这本身就极具吸引力。我想象着,在枪炮声不绝于耳的时刻,他如何能够沉下心来,去研读、去翻译那些异域的文学作品。这种翻译,绝非简单的语言转换,而更像是一种精神的交流,一种对人类共通情感的追寻,甚至是一种对自由与美好的寄托。这本书的书名暗示了一种在极端环境下,诗意依然存在的可能性,以及知识分子在民族危亡时刻所能发挥的独特作用。它让我思考,在那个动荡的年代,文学翻译是否也承载着鼓舞人心、传递文明的重任,而戴望舒又是如何在这其中,将“诗情”融入其中,为那个时代的文化注入一份独特的色彩。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战火下的诗情:抗日战争时期 戴望舒在港的文学翻译",一听就勾起了我的好奇心。戴望舒,这个名字本身就充满了诗意,他的诗歌作品早已深入人心。然而,将他的名字与抗日战争时期,以及在香港的文学翻译联系起来,这是一个我从未深入思考过的角度。我一直以为戴望舒的艺术生命主要集中在他的诗歌创作,而对他在战乱年代的翻译活动知之甚少。这本书似乎填补了我认知上的一个空白,它不仅仅是关于一个诗人的故事,更是关于一个知识分子在动荡时代的选择与贡献。战火似乎与诗情本是截然不同的两个极端,然而作者却将它们巧妙地融合在一起,暗示了在最艰难的岁月里,文学翻译所能承载的深沉情感与精神力量。我期待着书中能够展现出戴望舒如何在烽火连天之际,以文字为桥梁,传递异域的文学精粹,又如何在翻译中融入自己对时代的感悟与对民族命运的关切。这本书的名字本身就具备一种张力,仿佛预示着一段充满艰辛与光辉的文学历程,值得我去细细品读。

评分

“战火下的诗情:抗日战争时期 戴望舒在港的文学翻译”,这八个字,仿佛在讲述一个我从未听过的故事。我对戴望舒的了解,止于他那些意境深远的诗歌,那份独属于他的朦胧之美。然而,这本书将他置于抗日战争这个宏大的历史背景下,并且强调他在香港的“文学翻译”身份,这让我感到非常的新鲜和好奇。我想象着,在炮火纷飞、社会动荡的年代,这位以诗歌闻名的文人,是如何在香港这个特殊的城市,从事着翻译工作的。文学翻译,在这个特殊的时期,又承载了怎样的意义?它仅仅是为了传递异域文学的价值,还是说,其中也蕴含着对时代的回响,对民族命运的关切?“战火下的诗情”,这个标题本身就充满了矛盾的张力,暗示着在最艰难的环境中,依然有文学的芬芳在悄然散发。我期待着,这本书能够带我走进那个被战火笼罩的香港,去感受戴望舒在翻译中注入的“诗情”,去理解在那样的时代背景下,一位知识分子所能做出的独特贡献,以及文学翻译本身所能承载的深沉力量。

评分

当我看到“战火下的诗情:抗日战争时期 戴望舒在港的文学翻译”这个书名时,一种久违的文学冲动被激发了。戴望舒,这个名字对我来说,首先是诗歌的代名词,是那种“雨巷”里丁香一样的忧愁与美好。然而,将他与“抗日战争”以及“文学翻译”并列,这在我脑海中勾勒出了一幅截然不同的图景。我一直以为,在战乱的年代,诗人的主要任务是创作,是以诗歌来表达内心的激荡和民族的情感。但这本书却告诉我,原来戴望舒在那个风雨飘摇的香港,还有着如此重要且不为人熟知的另一面。我好奇,在那个硝烟弥漫的时代,文学翻译扮演了怎样的角色?它是否成为了连接不同文化、传递人类共同价值的桥梁?又或者,它是一种特殊的抵抗形式,用文字的力量去消弭仇恨,去呼唤和平?“诗情”与“战火”的并置,本身就充满了一种戏剧性的张力,仿佛预示着在最艰难的环境中,依然有知识分子在默默地坚守着他们的阵地,用翻译这种方式,去守护文化的薪火,去传递那些属于人类共同的、超越战争的、永恒的情感。

评分

读到这本书的书名,我脑海中立刻浮现出一幅画面:硝烟弥漫的香港,街头巷尾弥漫着不安的气息,而就在这样的环境中,一位诗人,一位翻译家,却在灯火阑珊处,默默地进行着一项充满意义的工作。戴望舒,这位以朦胧诗闻名于世的诗人,他在抗战时期的香港,究竟扮演了怎样的角色?这本书的书名“战火下的诗情”正是点出了核心,我想象着,在那个生死攸关的时刻,文学翻译是否也成为了一种抵抗,一种精神上的坚守?翻译作品的背后,必然有着作者的选择,有着他所要传递的思想和情感。这本书似乎是在告诉我,即使在最严酷的环境下,艺术的力量依然能够穿透炮火,连接心灵,传递希望。我非常好奇,戴望舒在翻译过程中,是如何处理作品中的情感与时代背景的,他又如何将“诗情”注入到那些可能原本与他的创作风格大相径庭的作品之中。这本书的题目本身就充满了文学性和历史感,让我迫不及待地想要翻开它,去了解那段被战火笼罩下的,却又闪耀着知识分子独特光芒的文学翻译岁月。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