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赶路的亲子休日:Selena的旅行提案×手作体验×亲子对话

不赶路的亲子休日:Selena的旅行提案×手作体验×亲子对话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亲子旅行
  • 慢生活
  • 手作
  • 亲子关系
  • 旅行提案
  • 周末亲子
  • 家庭教育
  • Selena
  • 生活美学
  • 亲子互动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随书附赠洪淑青Selena设计亲子休日专用痕迹本】

  用孩子的视野与眼光,
  探索生活中的小细节、环境中的小角落,
  那才是他们眼中的美丽世界。


  洪淑青Selena带着一对双胞胎女儿走过台湾的各项景点,在旅程中透过抓影子、自制探险棒、玩拓印游戏……,不但让孩子享受旅游的乐趣,也透过与大自然的接触,启发想像力与创造力。

  『我们在旅途中刻意安排关于她们的行程,同时也执意加入大人的所好,亲子之间彼此学习融入对方的喜爱,在两种模式的旅程中取得一种亲密平衡。』

  户外教养不但能让亲子体验非日常的生活情境,更可以参与彼此独一无二的人生回忆。

本书特色

  ★透过与孩子行程中的对话,教养于无形,拉近距离。
  ★摆脱声光刺激的休闲模式,接触大自然,开发五感。
  ★作者亲身体验的私房景点,不用人挤人,保证有趣。
  ★旅途中各式意料之外状况,添美好交集,凝聚情谊。
  ★独创亲子休日专用痕迹本,利用想像力,记录点滴。

  关于《亲子休日专用痕迹本》

  由《不赶路的亲子休日:Selena的旅行提案×手作体验×亲子对话》延伸而出的痕迹本,收集了洪淑青Selena带着孩子悠游30个景点过程中,孩子实际操作的手作体验,共34个主题,如:收集果实、做撕纸贴画、当一日小农夫……等,每个主题皆设计了引导孩子进入创作情境的图文,不但记录回忆也让亲子关系更紧密。

各界推荐语

  这不仅是实用的亲子旅行工具书,
  书中结合旅游点的人文背景和艺术创作的具体实践,
  更难得的是,Selena的文字充满对美感生活的热情和思考,
  她为孩子开一扇窗,让孩子有实现梦想的能量和勇气,
  也提醒我们别忘了放慢脚步,感受日常生活的温度。-(何香儒 米奇巴克艺术总监)

  跟着Selene和ZOZO、YOYO的脚步,
  亲子小旅行不再只是按图索骥吃喝玩乐,
  而是充满创意与惊喜,与人文、自然有了更亲密的接触,
  彷彿让平面旅行地图有了立体多层次的展开。
  这些美好的小旅行回忆,将成为孩子一辈子的宝物!-(陈嘉芬 水滴文化总编辑)

  漫步公园,走在稻梗上,在步道边为了鸟儿稍作停留,亲子的小旅行可以这么说走就走。
  小小的手作体验,Selena和孩子用玩学的方式记录下这贴近土地与自然的每一刻。
  拿起背包,跟孩子出门去吧,在不分学籍的大自然里,我们是永远的学生。-(吕军逸(蝌蚪老师) 动物星球频道主持人、蝌蚪池塘 创办人)

  亲子外出旅行时,孩子的「眼睛」会更敏锐。「睁」得大大,把所见的事物深刻地留入「脑海」中。
  旅行时,小孩的「手」会变得更灵巧,会写、会画、会设计,发挥创意!
  旅行时,小孩会变成「自然人」把自己融入乡土、动植物的世界、山水景物里,看了《不赶路的亲子休日:Selena的旅行提案×手作体验×亲子对话》中的ZOZO、YOYO双胞胎小孩,她们就是「小小创意家」,也是自然人。-(郑明进 儿童美术教育家、知名插画家)

  孩子不是綑绑父母于一方斗室的借口:
  随着淑青带着孩子游台湾,利用随手可得的小道具,
  让亲子旅行变得更加美丽!-(陈安仪 亲职作家、资深媒体人)

  这几年看到Selena专心耕耘于孩子的生活美学教育,
  她清新、温柔、细腻、执着地陪伴孩子们在寻常生活中,
  建构出毫无造作感的艺术鹰架,
  甚且,从行文间可读到她越臻熟美的文字,
  带给妈妈们阅读的乐趣,以及实用可行的亲子创作生活。
  一起来跟随Selena的脚步,让孩子的成长充满了美,
  那正是我们能够应许给孩子的幸福。-(番红花  亲职作家、知名部落客)

  Selena跟我一样,是一个全身投入「孩子游戏玩国」的爱玩妈咪,
  如今,她的创意教室里不只有手作,不只是静态,
  他们边旅行边玩创意,边移动边留下爱的痕迹:
  抓影子、玩拓印、收集果实、撕纸贴画、一日小农夫……,
  每一种活动都好好玩,旅行也能搞创意!
  旅行真的不只是旅行!妈妈们快来和Selena偷学步啦!-(彭菊仙 亲职作家)

大人小孩放大假推荐(按照笔画顺序排列)

  出版媒体

  何香儒  米奇巴克艺术总监
  徐延之  《食尚玩家》总编辑
  陈嘉芬  水滴文化总编辑

  专业教育
  吕军逸(蝌蚪老师)  动物星球频道主持人、蝌蚪池塘 创办人
  林意雪 国立东华大学课程设计与潜能开发学系副教授
  郑明进  儿童美术教育家、知名插画家

  亲子教养
  陈安仪  亲职作家、资深媒体人    
  番红花  亲职作家、知名部落客    
  陈蔼玲  富邦文教基金会执行董事
  彭菊仙  亲职作家
漫步时光里的亲子哲学 一份关于陪伴、成长与慢节奏生活的深度探索 在这个信息爆炸、节奏飞快的时代,我们时常发现自己被无形的鞭子驱赶着向前,连同我们的孩子,也一同卷入了这场永无止境的“赶路”竞赛。我们追逐着热门的教育理念,焦急地规划着每一次研学旅行,生怕错过任何一个“赢在起跑线”的机会。然而,当夜深人静时,我们扪心自问:我们真的在陪伴吗?我们所追求的“高效”与“成功”,是否正在无声地消耗着亲子关系中最宝贵的“松弛感”? 本书,并非一本提供标准旅行攻略的指南,也不是一套要求你严格执行的育儿手册。它是一场深思熟虑的邀请函,邀请每一位渴望重新连接家庭核心的父母,按下“暂停键”,重新审视“慢”的价值与力量。我们拒绝贩卖焦虑,转而探索一种“有意识的停驻”的生活哲学。 第一章:告别“打卡式”育儿——重建时间的质感 我们探讨了当代亲子关系中的一个核心悖论:拥有更多资源和选择的同时,我们却感觉时间更加碎片化。本章深入剖析了现代父母对“日程表”的过度依赖,以及这种依赖如何转化为对孩子自由探索时间的挤压。 我们将探讨如何从“时间管理者”转变为“时间感受者”。通过对日常场景的细致描摹,我们引导读者认识到,高质量的陪伴并非取决于时间长度,而是取决于注意力的深度。书中提供了大量实用却不刻板的视角转换练习:如何将一次匆忙的超市采购,转化为一场关于颜色、气味和重量的感官学习;如何将通勤路上的喧嚣,变成一个观察城市肌理和人际互动的微型课堂。 我们讨论了“无聊”的价值。在充斥着电子屏幕和即时满足的今天,我们往往急于填补孩子所有的空闲时间。本书坚定地认为,给孩子留出大片“空白时间”,是培养他们内在驱动力、创造力和自我对话能力的关键。我们将介绍如何安全地拥抱“无聊”,并引导孩子将这种状态转化为自主构建的乐趣。 第二章:在“不赶路”中发现世界的肌理 本书的核心精神在于“沉浸式体验的回归”。我们相信,最深刻的教育发生在身体与环境的真实互动之中,而不是通过屏幕或书本的间接传递。 我们侧重于探索“在地性”与“缓慢感知”。我们鼓励父母和孩子一起,深入挖掘居住地周围那些被高速生活忽略的角落——那些老旧的街角、社区的小公园、甚至是自家窗外的树木四季变化。这不是要求你规划昂贵的远行,而是教你如何“看见”日常的奇迹。 身体力行:感官的再激活 我们深入探讨了如何通过提升亲子双方的感官敏感度来深化连接。例如,如何不带预设地去倾听自然界的声音(风吹过不同材质树叶的差异),如何用双手触摸泥土、面团或粗糙的木料,理解物质的本质。这种身体层面的学习,远比抽象的知识讲解更为持久和深刻。 本章也涉及“小小的仪式感”的构建。这些仪式并非宏大的庆典,而是每日重复的、带有温暖情感标记的瞬间:一起准备晚餐时的固定分工、睡前固定的故事阅读环节,或是特定天气下的家庭小约定。正是这些可预期的、充满情感温度的重复,构筑了孩子安全感的基石。 第三章:亲子对话的艺术——从说教到共振 亲子关系中最具挑战性的部分,往往在于沟通的失真。我们常常在“告诉我你今天学到了什么新东西”的提问中,错失了孩子真实的情感流动。 本书聚焦于“探询式对话”的技巧。我们提供了一套全新的提问框架,旨在绕开表面的应答,直达孩子的内心世界。这些提问不再是检验知识点,而是邀请孩子分享他们的“感受”“困惑”和“想象”。例如,与其问“你和朋友玩得开心吗?”,不如尝试“今天什么事情让你感觉特别有力气?”或“你有没有注意到小明今天看起来有点不一样,你觉得他心里在想什么?” 我们强调“有效倾听”的力量。这要求父母放下评判和即刻解决方案的冲动,给予孩子完全的心理空间去表达——哪怕是琐碎或“不成熟”的想法。书中详细阐述了如何通过肢体语言、眼神接触以及恰到好处的回应,向孩子传达:“你的每一个想法,都值得被郑重对待。” 此外,我们还探讨了如何处理亲子间的“观点碰撞”。在“不赶路”的氛围中,我们学习如何将冲突视为一次学习如何协商、尊重差异的宝贵机会,而不是一场必须分出胜负的辩论。 第四章:家庭叙事的构建与传承 一个家庭的强大,源于其共同拥有的、代代相传的故事与价值观。本书鼓励父母主动成为家庭历史的记录者和传递者。 我们不主张枯燥的族谱记录,而是倡导通过“生活中的叙事植入”来建立家庭的文化认同。例如,在孩子解决一个难题后,回顾家庭成员过去如何应对类似挑战的经验;或者将一件旧物(如祖辈使用过的工具、旅行带回的小饰品)的故事,与孩子正在经历的成长阶段联系起来。 这部分内容引导父母思考:我们希望孩子记住的“童年记忆”是什么?是忙碌的行程单,还是那些充满笑声、共同探索的宁静午后?通过有意识地选择和讲述我们希望流传的故事,我们得以塑造家庭的价值观,并在不经意间,为孩子的未来提供坚实的精神锚点。 结语:重新定义“丰富”的含义 《漫步时光里的亲子哲学》最终旨在证明:生活的丰富性,并非由你拥有多少“标签化成就”决定,而是由你感知到的细节深度所决定的。当我们学会慢下来,不急于抵达终点,而是全身心投入于过程本身时,亲子关系将自然焕发出持久的滋养与爱意。这是一本献给所有渴望回归家庭本真、享受“在场感”的父母的诚挚邀请。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洪淑青Selena Hung


  出生于高雄市红毛港。

  坚持旅行时一定要带日记、带一本书。对于旅行有无限的着迷,尤其享受在旅程中重新阅读自己。

  【一开始就不孤单Ⅱ】部落格格主。

  2009年全球华文部落格亲子家庭类首奖,第一届教育部落格大赛家长组第一名,亲子天下杂志「和孩子在家里玩」专栏作家。

  作品:《在家启动创造力》(2013)、《吃爱的孩子》(2010)、《一开始就不孤单》(2009)、《一百母亲》(2009,香港出版,合着)、音乐专辑「幸福的孩子爱唱歌」作词、故事剧(2011,风潮音乐)。

ZOZO

  偏爱刺激玩乐的旅程,像是玩水。喜欢在旅行中东捡西捡,宣称是宝物以放入口袋中。

YOYO

  喜欢人少一点的地方,宽阔之地尤其喜爱,很容易一有气氛,就在旅行中,躺在地上乐开怀。

图书目录

【推荐序】足迹下的生命教育
国立东华大学课程设计与潜能开发学系副教授          林意雪

【作者序】温和又贴近自我地与土地自处相容

Part1旅行,怎么一回事?
小孩的旅行也可以很知性
痕迹本:我的基本资料卡
景点:屏东竹田老车站竟然有澡堂?!

冒险棒撑腰,勇敢向前行!
痕迹本:地方产业迷你调查
景点:真的需要冒险棒的嘉南大圳

捉弄你的影子
痕迹本:抓住生活中的影子
景点:一点都不无聊的花莲193线道

孩子们!来一堂摄影创作课
痕迹本:你也是小小摄影师
景点:适合边玩边练习摄影的高雄大东文化艺术中心

旅行前的万全准备
痕迹本:大人小孩一起动手画
景点:充满童稚的嘉义交趾剪粘艺术村

带一本书去旅行
痕迹本:这一页的小祕密
痕迹本:设计全世界最特别的书
景点:里外都好玩的台东儿童故事馆

冷热交替、动静相隔的旅行
痕迹本:冷的与热的旅行
景点:孩子也惊艳连连的垦丁万里桐海边浮潜

孩童专用的「等待时间耗时法」
痕迹本:小小圆点贴纸乐趣多!
景点:可以玩很久的台中老树根魔法木工坊

生病,旅行中的扫兴
痕迹本:为自己的旅程祈祷吧!
景点:让旅人获得为届的飞鸟小屋B&B

猫儿、狗儿,那些动物们给的美好回忆
痕迹本:旅途中的动物好朋友
景点:退潮时有很多鱼的台东杉原富山复鱼区

走吧!跟着课本去旅行
痕迹本:用针线来画画
景点:充满诗意的台南盐水月津港灯节

妈妈,外国人欺负我!
痕迹本:为自己画一幅自画像
景点:也有刺激体能活动的台南树谷园区

计画一趟公平的旅行
痕迹本:我们好像把水带回来了!
景点:宛如仙境的花莲慕谷慕鱼

Part2我们,漫步大自然
攀树,不受打扰的祕密基地
痕迹本:咚咚咚!用石头敲树叶
景点:举办攀树营的高雄桥头糖厂白屋

山边的小路,悄悄出现的惊喜
痕迹本:画一条专属于你的梦幻路线
景点:「拔一条河」的高雄甲仙

环境里的小祕密
痕迹本:嘘~拓印你的小祕密
痕迹本:我们来交换祕密嘛!
景点:艺术家李明则画中的高雄莲池潭

找寻秋日首映会的入场券
痕迹本:一起来收集果实!
景点:果实大集合之台南千畦种子博物馆

大自然,悄悄然
痕迹本:咖啡搅拌棒大变身
痕迹本:收集名字里有植物的地名
景点:百年桧木老车站嘉义竹崎车站

停下车,我们去请教农夫
痕迹本:抓一把大地的泥土
景点:吃菱角救水雉的台南水雉生态教育园区

就是要你当农夫
痕迹本:我是一日小农夫
景点;优雅农村的台南土沟村

黄槿的画笔
痕迹本:天然是什么颜色?
景点;社区营造下的艺术村:台南大崎村

福尔摩沙写生计画
痕迹本:画出你现在最喜欢的画面!
景点:现代主义的台东公东教堂

户外教学
痕迹本:来玩撕纸贴画吧!
景点:可以自己做一张手工纸的南投广兴纸寮

爬山,再慢也值得!
痕迹本:嘻嘻嘻~怪怪警告牌
痕迹本:哇!山上的痕迹
景点:白雾茫茫的嘉义隙顶有座象山

Part3你我,在屋里的约会
带孩子走进艺文空间
痕迹本:展览DM还可以用来做什么?
景点:兼具休闲又艺文的台北四四南村

期待又紧张的交换住宿
痕迹本:好客人奖状
景点:招待客人的嘉义新港客厅

週三下午的咖啡馆之约
痕迹本:名片也可以用来画画?!
景点:人比咖啡浓醇的台南寮国咖啡

在自己房间里旅行
痕迹本:房间里的迷路小东西
景点:全家睡在榻榻米的花莲光复糖厂日式木屋

都市的建筑,让我为你取个名
痕迹本:设计专属自己的大楼
景点:警察骑着马的高雄骑警队

来去逛小学
痕迹本:回到学校找回忆
景点:巨人国里打笔战台东铅笔迷宫

图书序言

专文推荐

足迹下的生命教育


  就在《不赶路的亲子休日:Selena的旅行提案×手作体验×亲子对话》的书稿透过网际网路送达我的电子信箱时,同一週内,我也收到了数封推销着前往世界各地观光的电子邮件,以及家门口一张农历新年假期的广告传单。这些让人眼花撩乱的旅游景点,包括了到瑞士欣赏白雪霭霭的高山,到美国纽约享受都市风华,或是到澳洲寻访无尾熊和袋鼠。

  在这样的世界里,旅游不管是为了增广见识,或是为了转换心情,行程变得格外地重要,「到哪儿去玩」成了景点蒐集的通关密语,就像一张集点卡上的点数。这些无疑地是消费世界的操作,而在这样的世界里养儿育女,更多了一种经济上的负担,因为除了衣食温饱外,还有另一项好父母的关卡要过:让孩子有机会去看看世界。

  如果说这些旅游橱窗里摆的是钻石,那么Selena所描绘的,是黎明时分,草叶上的闪亮露珠。她所提供的是生活之中垂手可得的旅游经验:踏查家乡,逛逛博物馆、体验农事、漫步水圳边。而这些旅游的经验,又因着她提供的视角,变得更加丰富而精采。这个视角,是以创意串起的氛围,以惊喜的眼光,看待与自己相遇的事物。她说,

  我们的旅行并不是旅行团中的经典好团,
  无法提供超值丰富行程,
  但我们擅长酿造气氛,
  因为每一次外出对我们而言,
  都是一趟小旅行,
  生活中处处有惊喜,
  处处都有酿造气氛的潜力。

  这一味酿造的气氛,对于旅游来说,显得分外珍贵。台湾这些年的许多建设,打着振兴观光的名号。一条条的快速道路划过小镇的慢活,高空缆车意欲取代徒步体验的心灵经验,越盖越大的旅游中心和观光设施只吸引了走马看花的游客,带来了消费却不一定留下情感。我们真正需要的,是能滋养出呵护生命和环境的旅游方式,而这样的旅游方式,正是Selena这本书为我们所揭示的。Selena及先生带着一双女儿,在他们所踏过的土地上,留下的足迹,是一次又一次生命教育的实践。这个生命教育,是把当下的感受,都视为生命重要的养分;专注与周边事物的连结,才是富有意义的;而共同的回忆,是家人之间最重要的资产;受到鼓励、支持和赞赏的心灵,才能迎接生命中的挑战。

  这些点点滴滴,都真实地记录在这本书里,是Selena每天认真生活,认真经营出来的。它拓印了一家人的足迹,记录下的一种生活态度,像不同叶片上的露珠,兀自唿应着晨光,又等候着明日的朝阳。读完后,让人更期待自己与家人的下一次旅行,和Selena的下一本创意。

国立东华大学课程设计与潜能开发学系副教授 林意雪

作者序

温和又贴近自我地与土地自处相容


  那些年,单身未婚的我特别着迷旅行,喜欢与他到处走走,我们俩曾经在欧洲租了车,持着德文版地图,一副天不怕、地不怕的自信姿态,一路开车穿越多国,松散的欧洲旅行让我在旅途中,遇见许多美好,也遭遇一些不平之事,当时所见所闻至今都还隐隐约约地影响着我,成了我一生中永不折旧的资产。

  我们更常在台湾各地旅行。十多年前的台湾,交通建设并非如此发达,要到郊外还真有迈入千山万水的忐忑不安与期待。如今,台湾被多条快速道路所切划,连结着城市与乡镇,旅行的困难度比起从前降低许多,虽没有当年那种艰辛、兴奋的刺激感,却让已结婚生子的我,在亲子旅行时变得得心应手、随心所欲。

  看看身边这两个小公主,她们占据了许多我个人欣赏美景、感受气氛的时间,旅行中多半都花费在照顾女儿生理与心理的需求上。我心里明白,要回复到当年那种在游动中获得美好滋味的状态,其实已经太牵强,无法论及自由,但我多么渴望能告诉孩子,曾经在旅途中的一个画面、一段故事是如何牵动着妈妈的心,我想与孩子分享,旅程中个人身心可以获得什么慰借与冲击。

  但孩子还小,她们很难进入妈妈所描述的情境,我只能借由一次又一次地亲子旅行,牵着她们的小手用一种温和又贴近自我的方式与土地自处相容,然后,企图取得一些确切又微小的浪漫感觉。

  于是,我们在旅途中,刻意发呆,视线望向最远的那一方;我们在计画里,延缓脚步的催促,让行程规划丢在行李的最底层;我们在大自然中,闭上双眼感受空气的流动;在室内空间里,学习从容不迫地面对建筑物的包围。这些过程只要静静地,慢慢的,带有一丝妥协的服从,自然就能酝酿那旅程中确切又微小的气氛。

  孩子渐渐长大,我们与孩子必须学习如何彼此尊重。我们在旅途中刻意安排关于她们的行程,同时也执意加入大人的所好,亲子之间试图融入对方的喜爱,在两种模式之中取得一种亲密平衡。

  从前单身没有孩子的影子,如今多了她们,才发现原来趣味对稚龄的孩子来说如此容易酝酿,我们轻而易举就能融入小孩的行程,但孩子呢?她们得试着学习与成人相处,感觉大人那艰深难解的爱好,当女儿看见爸爸妈妈专注于某一些喜好时,她们或许也会受到我们热切的眼神所影响,在成人的喜好之中,试图找到一些关于孩童可能钟爱的元素。

  在旅途中,我们喜欢携带书及纸笔,常常在环境气氛的拥护下,拿起书来阅读,也在创造力被环境启动时,留下一些痕迹在我们的笔记本里,这些痕迹可能是一个戳印、一张纸、一段自己写下的心情故事,或是一把土、一抹植物的汁液,一个感动的影子痕迹,当它们落在我们的笔记里,夹杂着当时的气味与心情,在多年以后再度拾起翻阅,竟轻易地开启那时的回忆。我们明白,留下痕迹是一种旅行的见证。

  这本书是我们和女儿在旅途中发生的所见所闻,从她们一岁三个月大时,第一次到嘉义出门过夜旅行,到最近一次的十岁环岛,我们这八、九年来,踏逐过许多地方,她们对台湾这岛屿的认识越来越深刻,轻易地就能把台湾由北至南的地理位置排列出来,对旅者而言,凡踏过的土地,是难以忘怀而又坚定的记忆。如今,我把旅途中发生过的故事、收集的痕迹、亲子的对话集合在这本书里,若翻开这本书,会发现我与孩子与环境的对话,以及集合好几段旅程的心情。

  你不妨也计画下一段亲子旅行,和我一同享受与单身时期不一样,却又记忆深刻的旅程。

图书试读

06带一本书去旅行

即便知道纸张有些重量,
文字有些份量,
但我依旧携带着一本书,
前往遥远的目的地。
它是身处异地的我,最熟悉的朋友。

我想带一本书去旅行,可能是艾伦‧狄波顿的《旅行的艺术》、约翰.伯格的《我们在此相遇》、奥罕.帕慕克的《纯真博物馆》、克里斯多福.伊薛伍德的《再见,柏林》或是契柯夫的《带小狗的女士》,这些书丰沃了我旅途的厚度,书中的故事情节及温暖的文字温润旅行中的气氛,一场旅行变得多样多貌,可静可动。

我尤其喜爱在咖啡馆里读一本文学小说,中篇尤佳,一杯咖啡恰好是一则中篇小说的分量;夜宿民宿时,长篇小说陪我摸索黑夜里的寂静,没有读完也觉得够味。奥罕.帕慕克在《率性而多感的小说家》中说到:

在小说中碰到的声音、气味与影像总会唤起我们在现实生活当中找不到的真实感。(@换字体)

在旅行中去感受奥罕.帕慕克所言的现实生活当中找不到的真实感,似乎可以比日常作息中更是深刻地找寻到,或者说,在旅行中,往往就能生产出可贵的心境。

旅行中吸引孩子阅读的魔法之书

喜欢旅行的我,在旅途中总会携带一本书及日记本,遇上心情点滴就在停靠的咖啡馆写一段文字,不同的天空下,不同的气氛与场域都能让心之所思产生微量的变化。孩子也受影响模仿着我,拿出画册起来画画,而当我被美好气氛所驱动,而拿起书来阅读时,女儿也能从自己的小袋子里抽出童书读本来阅读。这是我们多年来的习惯,喜欢带一本书去旅行,喜欢将书当作旅行的同伴。在旅行的行李中,真应该有一本陪伴自己的书,那是最确切的选择。

旅行中的小朋友可以带什么书呢?女儿带的书又是什么呢?有时她们会带一本文字书,夹在小背包里喘息着新鲜的空气,像是吐露着童稚的字句飘散在各地。她们说:「我要带《超级乖宝宝》、《吸墨鬼来了》,再带《西贡小子》好了。」有时她们喜欢带侦探小说,在旅行中加入刺激感的案情,这样似乎也很对味,像是杉山亮的《名侦探》系列,总让小学中年级的ZOYO很入迷!小孩图书的书名有时很矛盾,ZOZO喜欢一本书名为《我是白痴》的书,YOYO却喜欢《我不是白痴》。总之,能在旅行中吸引孩子阅读的书都是具有魔力的书啊!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光是听就觉得一股清流扑面而来。“不赶路的亲子休日”,这几个字简直就是我的心声。现在的生活节奏太快了,感觉每天都在原地打转,想要给孩子一个轻松愉快的周末,却总是被各种琐事打断,或者因为“应该”做的事情而不得不压缩游玩的时间。这本书的出现,就像是给了我一个明确的信号:是时候停下来,真正地去感受和享受和孩子在一起的时光了。 “Selena的旅行提案”这一点让我十分好奇。我一直觉得,好的旅行体验,不应该只是走马观花,而是要深入当地,去体验不一样的生活方式。我期待Selena能分享一些她精心策划过的、适合亲子的旅行目的地,这些地方或许不那么大众化,却充满了独特的魅力。她可能会推荐一些适合亲子互动的自然风光,或者是一些充满文化底蕴的小镇,能够让孩子在玩乐中学习,在体验中成长。 “手作体验”更是击中了我的痒点。我一直想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但总是不知道从何下手。如果这本书能提供一些简单易学、材料易得的手工制作方法,并且这些手工制作能与旅行的主题相结合,那就太棒了!比如,在海边旅行时,可以教孩子用贝壳制作小装饰品;在山区露营时,可以和孩子一起学习制作野营餐具。这样不仅能增加旅行的乐趣,还能让孩子拥有一份属于自己的、独一无二的旅行纪念品。 “亲子对话”这一部分,也是我最为看重的。很多时候,我发现自己和孩子之间虽然相处时间不少,但真正深入的交流却很少。我很想知道,Selena是如何与孩子进行有效沟通的,她是否有一些引导孩子表达自己想法和感受的方法。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些实用的建议,帮助我打破与孩子之间的沟通壁垒,建立更深层次的信任和理解,让亲子关系更加和谐。 总而言之,这本书的名字就足够吸引我了,它点出了很多家长在亲子教育中的痛点和渴望。我期待这本书能给我带来真正的启发,不仅仅是关于旅行的攻略,更是关于如何去热爱生活,如何去经营家庭,如何去陪伴孩子成长。我希望能从中学到一些切实可行的方法,让我的家庭也能拥有属于自己的“不赶路”的亲子休日,留下更多美好的回忆。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本身就如同一首温暖的诗。“不赶路的亲子休日:Selena的旅行提案×手作体验×亲子对话”,光是读着,就能想象出无数个充满阳光、笑声和温馨的画面。在当今这个一切讲求效率和速度的时代,这种“不赶路”的态度,显得尤为珍贵。它传递出一种“慢生活”的理念,告诉我们,陪伴孩子,最重要的是质量而非数量。 Selena的“旅行提案”,我非常期待。我猜测这不会是那种填鸭式的攻略,而是充满人情味和生活气息的分享。或许是某个可以让他们尽情撒欢的户外营地,又或者是某个能够激发他们好奇心的小众博物馆。我希望这些提案能够带领我和孩子跳出日常的固定模式,去发现世界的美好,去感受不一样的风土人情。我脑海里已经勾勒出,一家人背着简单的行囊,漫步在异国小镇的街头,那种随性而自由的感觉。 “手作体验”这个点,让我眼前一亮。我一直相信,亲手制作的东西,往往蕴含着最真挚的情感。如果书中能提供一些简单易学的、且富有创意的亲子手作项目,那简直就是锦上添花。比如,在旅行目的地收集一些特别的材料,然后利用书中提供的方法,制作成独一无二的纪念品。这样不仅能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更能让他们在创作过程中感受到成就感,以及对这次旅行的独特记忆。 而“亲子对话”部分,更是让我倍感期待。我深知,与孩子的有效沟通,是建立和谐亲子关系的核心。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切实可行的方法,帮助我更好地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也能够引导孩子更愿意与我分享他们的喜怒哀乐。我期待书中能有一些真实的对话场景,让我能够学习如何用更恰当的方式去引导孩子,让他们感受到被理解和被尊重。 总的来说,这本书的名称就足够吸引人,它所包含的三个核心要素——旅行、手作、对话——也正是当下许多家长在亲子教育中最渴求的。我预感这本书会是一本充满智慧和温情的指南,能够帮助我们重拾亲子时光的乐趣,让每一次的“休日”,都成为一段美好的回忆。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实在太精准地戳中了我的心窝子。“不赶路的亲子休日”,这几个字就仿佛是给疲惫的都市父母打了一针强心剂,提醒我们,原来陪伴孩子,也可以是一种悠闲、自在、不被打扰的享受。在当下这个被时间追逐的时代,能够有一个明确的理念,告诉我们放慢脚步,去感受,去体验,这本身就是一种莫大的鼓励。 我特别想知道Selena的“旅行提案”到底是什么样的。我猜她不会推荐那些人挤人的景点,而是会挖掘一些充满生活气息、能够让孩子真正融入其中的地方。也许是某个可以采摘水果的小农场,也许是某个可以学习传统手工艺的村落,又或者是某个可以近距离接触动物的生态公园。我期待的,是那种能够让孩子在玩乐中学习,在探索中发现惊喜的旅行,而不是简单的“到此一游”。 “手作体验”这个关键词,让我对这本书充满了期待。我一直觉得,动手制作的物品,总比买来的更有温度,更能承载情感。如果书中能提供一些简单有趣的手工制作方法,而且这些方法能够与亲子活动相结合,那就更好了。比如,在野外采摘一些花草,回家制作成标本;或者和孩子一起用陶土捏制一些小动物。这样的体验,不仅能够锻炼孩子的动手能力,更能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审美能力,让他们在创作的过程中获得成就感。 而“亲子对话”这个部分,更是我迫切需要的。我时常感到,虽然我和孩子每天都在一起,但真正深入的交流却不多。我们可能会聊一些生活琐事,但很少会涉及到孩子内心的想法和感受。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实用的方法,教我如何更好地倾听孩子,如何引导孩子表达自己,如何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建立起更深厚的亲子连接。 总的来说,这本书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治愈”和“实用”。它不仅仅是一本旅行指南,更像是一本关于如何经营高质量亲子关系的“说明书”。我期待这本书能够给我带来启发,让我的家庭也能拥有更多温馨、有趣、有意义的“不赶路”的亲子休日。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实在是太吸引人了,“不赶路的亲子休日”一下就勾起了我内心深处对慢节奏亲子时光的渴望。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似乎每个人都在追逐效率,就连陪伴孩子似乎也变成了一项需要“完成”的任务。然而,这本书传递出的信息却截然不同,它强调的是一种“不赶路”的生活态度,让人联想到的是那种悠闲自在、随性而起的亲子出游,没有紧锣密鼓的行程,只有心与心的交流和共同的体验。 我特别好奇Selena这位作者,她的旅行提案会是怎样的呢?是那种人山人海的网红景点,还是隐藏在街角巷尾的惊喜之地?我更倾向于后者,希望她的提案能带领我们发现一些不一样的地方,去感受当地的风土人情,而不是走马观花。而且,书名中提到的“手作体验”更是让我眼前一亮。想象一下,和孩子一起动手制作一份小礼物,或者品尝亲手烹饪的美食,这种过程本身就充满了乐趣和成就感。我相信,这些亲手创造的回忆,一定会比任何昂贵的玩具都更加珍贵。 更让我期待的是“亲子对话”这个部分。很多时候,我们和孩子之间存在着沟通的鸿沟,不知道该聊些什么,也不知道如何引导孩子敞开心扉。这本书会不会提供一些实用的对话技巧,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孩子,也让孩子更愿意和我们分享他们的想法和感受?我希望它能成为我们家庭沟通的桥梁,让我们的亲子关系更加融洽。我脑海中已经开始构思,带着孩子在某个阳光明媚的午后,翻开这本书,一起计划一次属于我们自己的“不赶路”的亲子休日,这画面本身就充满了温馨与美好。 我真的对这本书寄予厚望,因为它触及了我作为家长最核心的需求——如何高质量地陪伴孩子。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是提供一个旅行目的地或者几个手工制作的教程,更重要的是,它能教会我们如何去“经营”亲子关系,如何在这个匆忙的世界里,找到属于自己的节奏,去享受和孩子在一起的每一个瞬间。我期待着书中能有一些案例分享,讲述Selena和她的家人在旅行中发生的有趣故事,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插曲,也许正是最能触动人心的部分。 从书名就能感受到作者对于生活的热爱和对家庭的重视。我猜这本书的基调会是温暖、治愈的,读起来应该会让人感觉很舒服,没有那种说教式的沉重感。我非常期待Selena能分享她对于“休日”的独特见解,或许她会告诉我们,真正的亲子休日,并不在于去了多远的地方,做了多少事情,而在于我们是否用心去感受,是否与孩子建立起深刻的连接。我设想,读完这本书,我会有源源不断的灵感,去创造属于自己家庭的独特休日时光,让每一个周末都充满期待和惊喜。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简直是为我量身定制的!“不赶路的亲子休日”,这几个字瞬间就点燃了我内心深处对慢节奏生活的向往,也让我意识到,陪伴孩子,不应该是一项任务,而是一种享受。在这个信息爆炸、节奏飞快的时代,我们往往忽略了最宝贵的东西——与家人共享的时光。这本书的出现,恰恰提醒了我们,是时候放慢脚步,去倾听孩子的心声,去感受生活中的美好。 Selena的“旅行提案”是我最期待的部分。我猜她会分享一些不落俗套、充满惊喜的目的地,那些能够让孩子在玩耍中学习,在探索中成长的宝藏之地。我希望能看到一些详细的行程规划,但更重要的是,她能分享旅途中那些温馨的瞬间,那些与孩子互动的有趣细节。我期待她能推荐一些能够增进亲子关系的活动,例如一起探索大自然,或者体验当地的特色文化。 “手作体验”也是这本书的一大亮点。我一直想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但苦于没有太多的灵感和方法。这本书的出现,无疑是给我送来了一份宝藏。我希望书中能有各种各样适合不同年龄段孩子的手工制作教程,而且这些教程最好能取材方便,易于操作。想象一下,和孩子一起动手制作一艘小船,然后把它带到河边放飞,那将是多么美好的画面! 而“亲子对话”则是我最为看重的一环。我深知,有效的沟通是建立良好亲子关系的关键。我希望能从Selena那里学到如何引导孩子敞开心扉,如何理解孩子内心的想法,如何与孩子进行有意义的交流。我期待书中能有一些真实的对话案例,让我能够借鉴并运用到自己的家庭生活中。 总而言之,这本书的书名就足以吸引我,它传递出的理念也正是我想在亲子关系中追求的。我期待这本书能够给我带来实际的帮助,让我能够更好地规划亲子时光,与孩子建立更深厚的连接,共同创造更多难忘的回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