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董阳孜移动中的雕塑

诚:董阳孜移动中的雕塑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雕塑
  • 移动雕塑
  • 董阳孜
  • 艺术
  • 当代艺术
  • 装置艺术
  • 公共艺术
  • 艺术设计
  • 艺术展览
  • 艺术 monograph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让所有人看见  我们自己文字的线条有多美

─董阳孜

  以文化为经,美学为纬
  艺术家董阳孜首次结合书法与雕塑
  打造立体诚字,遶境台湾十站
  一步一脚印,传递诚心实意

  「诚」是艺术创作,也是人生。

  董阳孜的书法木雕作品「诚」字雕塑,复合媒材,以红豆杉与肖楠木打造书法「诚」字,盘根错节的木质纹理,却同样能透出书法的苍劲力与美。打破传统书法艺术的平面限制,将文字立体化,为汉字艺术圈的第一人。

  其主题「诚」字于近年台湾社会所具的时代意义,更像给予社会的深刻忠告,它不仅是艺术作品,也是董阳孜认为台湾能和世界分享的一个价值。为了发扬「诚」的机神,让更多人都看到,董阳孜甚至带着此雕塑遶境全台,远至离岛金门、马祖,至今已巡回展览十站。

  本书从与董阳孜合作「诚」字雕塑展览的多位设计师、建筑师出发,透过一段段引言与思索,介绍这件「移动的雕塑」,展现诚字蕴含的力量。
《时间的刻度与空间的折叠:当代装置艺术的无限可能》 一、 导言:从具象到观念的漫游 本书深入探讨了二十世纪下半叶以来,装置艺术(Installation Art)如何从传统架上艺术的束缚中挣脱出来,成为一种解构空间、重塑时间、并与观众建立多维对话的全新媒介。我们聚焦于那些超越单一媒介界限、致力于构建沉浸式体验的艺术实践,考察艺术家如何运用日常材料、光影、声音乃至纯粹的概念,在特定的物理空间中植入意义的场域。这不是一部对艺术史的全面梳理,而是一次针对特定创作范式的深度解码,旨在揭示装置艺术在当代语境下所蕴含的哲学思辨和文化批判力量。 二、 空间的重构:从“场所特定性”到“场域效应” 装置艺术最核心的挑战与魅力在于其对“空间”的重新定义。早期场所特定性(Site-Specificity)的探索,强调艺术作品与特定建筑环境的不可分割性,使得艺术的意义生成于其所处的物理语境之中。本书的第一个核心章节,将分析从罗伯特·莫里斯(Robert Morris)到丹尼尔·布伦(Daniel Buren)等人如何通过对现有空间的介入、切割、或遮蔽,使观者对“空间”本身产生新的感知和反思。 我们进而探讨了“场域效应”(Field Effect)的理论建构。这不仅仅是关于作品与环境的简单并置,而是艺术家如何通过布置、序列和比例关系,创造出一个具有内在逻辑和张力的能量场。例如,某些作品通过极简主义的重复元素,迫使观众在移动中感知到时间在空间中的累积与消散,这种体验超越了单纯的视觉欣赏,演变为一种身体性的参与。我们将详细剖析一些关键案例,展示艺术家如何利用材料的物理属性(如重量、透明度、反射性)来调动观众的本体感受(Embodiment)。 三、 时间的雕塑:序列、过程与永恒的瞬间 与传统雕塑固化某一瞬间不同,装置艺术常常将“时间性”作为其作品的内在结构。本部分将梳理艺术家如何运用“序列”(Sequence)和“过程”(Process)来呈现时间的流动性或断裂感。 “序列的重复”是时间雕塑的一种常见手法。通过重复、但略有差异的元素的排列,艺术家在观众的感知中拉伸或压缩了时间流速。我们研究了那些利用慢速变化(如材料的缓慢腐蚀、光线的渐变)来引导观众进入冥想状态的作品。这些作品挑战了西方文化中对时间线性流逝的固有认知,转而拥抱东方哲学中对循环时间或“永恒的瞬间”的理解。 此外,我们也关注那些“可变”或“互动式”的装置,它们将时间性外包给观众的行为。观众的每一次移动、每一次触摸,都成为作品时间线上的一个“节点”。这些作品模糊了艺术家的“完成性”与作品的“开放性”之间的界限,探讨了艺术作品生命周期中的不确定性和偶然性。 四、 物质的转译:日常材料的诗学与政治学 装置艺术极大地拓宽了艺术材料的范畴,从昂贵的传统媒介转向随处可见的工业废料、自然物,乃至抽象的数据流。本书的第三部分致力于解析这些“非艺术材料”的转译过程。 我们分析了“物质的诗学”:艺术家如何通过对特定材料的精心选择和处理,赋予其全新的感官和象征意义。例如,一张被反复折叠的纸张,它承载的不仅仅是材料本身的质地,更是操作过程中的汗水、专注和反复的否定与肯定。这种对“制作痕迹”的强调,是对工业化大规模生产的反拨。 更重要的是,我们将探讨这些材料背后的“政治学”。从废弃塑料到电子垃圾,材料的选择往往直接回应了全球化、消费主义和环境危机等议题。装置不仅仅是美学表达,更是对社会结构、权力关系和物质循环的批判性介入。通过对特定材料的“去语境化”和“再语境化”,艺术家迫使观众直面我们与物质世界的关系。 五、 观者的在场:从旁观者到参与者 装置艺术的最终完成,往往有赖于观者的“在场”(Presence)。本书的结论部分,将聚焦于感知理论和现象学视角,考察装置如何实现从“观看”到“体验”的转变。 成功的装置作品不仅仅是被“看”的对象,而是被“进入”和“呼吸”的环境。我们考察了艺术实践中对“沉浸”(Immersion)和“迷失感”(Disorientation)的运用,这些手法旨在暂时瓦解观者的日常惯性思维,使其个体意识融入作品所构建的特定感知框架内。 我们提出一个观点:在当代装置艺术中,观者的身体不再是外部的观察者,而是构成作品意义的必要元素之一。通过对光线、声场和物理界限的敏感回应,观者与作品共同完成了意义的即时生成。这种相互依存的关系,构成了装置艺术区别于其他艺术形式的独特张力与价值。 结语:向无限可能延伸的边界 《时间的刻度与空间的折叠》意图为读者提供一套分析当代装置艺术复杂性的工具箱,它超越了对作品表象的描述,深入探究其背后的媒介实验、哲学语境和社会责任。我们相信,装置艺术所展现的开放性、瞬时性与物质性,正是理解我们当前文化状态的一把关键钥匙。本书旨在激发读者以更具批判性、更富身体性的方式,去参与和解读那些不断拓展艺术边界的非凡创作。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董阳孜


  台湾当代最重要的艺术工作者之一,
  以无比的热情,
  替汉字艺术注入新的能量。

  艺术工作者。

  八岁即承庭训开始学习书法,师大美术系毕业后赴美深造,获麻州大学艺术硕士学位。回台后全心投入书法艺术的创作,至今已三十余年,近年投入心力于书法艺术及其他艺术型式的结合与跨界,影响华人艺文圈甚为深远。

齐怡

  从事媒体工作多年,擅长纪录片的拍摄及新闻节目制作。

  政治大学新闻研究所毕业,多年来从事媒体实务工作,现任教于铭传大学广电系。专长为纪录片、新闻节目制作。作品包括影像类:「他们在岛屿写作–林文月」、「看见台湾」、「再见美丽岛」等十余件纪录片作品,及文字类「微笑的力量–萧万长公职之路五十年」等。曾获「第五届杰出新闻人员研究奖」。

郭玮克

  建筑师与设计师。

  东海大学理学士与建筑硕士。二○○○年入潘冀、王秋华建筑师事务所,自二○一一年起任职新北市政府工务局;二○一四年起于德霖技术学院空间设计系专任助理教授。


图书目录

推荐:脑力激盪的震撼    潘冀
导读:文字与书法--谈「诚」作为移动的雕塑    石守谦
导读:从心发想 孙宝年
出版者的话:她总在走一条不一样的路    王力行

「诚」字缘起    郭玮克
「诚」字,动起来    齐怡
一个字的力量--「诚」 齐怡
董阳孜和她的年轻朋友们 齐怡

第01站 台中乌日‧一字箴言
开场
专文 不诚无物  欧晋德
空间装置者的话 董阳孜

第02站 台中‧「诚」于中
开场
专文 当书法走出书房,与现代人一起唿吸  黄才郎
空间装置者的话 姜乐静/杨伟林

第03站 台北‧启「诚」
开场
专文 金石为开--「诚」的解释  白先勇
空间装置者的话 洪怡姗

第04站 新北市‧推「诚」布新
开场
专文 诚字在台湾  简静惠
空间装置者的话  郭玮克

第05站 台南‧「诚」家立业
开场
专文 「诚」字行脚,守护台湾  陈郁秀
空间装置者的话 刘国沧

第06站 高雄‧至诚高捷
开场
专文 说诚  余光中
空间装置者的话 黄宜清

第07站 马祖‧马到「诚」功
开场
专文 马祖去来  余范英
空间装置者的话 黄宜清

第08站 宜兰‧诚
开场
专文 被「诚」电一下  黄春明
空间装置者的话 吕秉承

第09站 台东‧和光同尘
开场
专文 台湾美好的价值散播在最后的净土  张基义
空间装置者的话  范赫铄

第10站 金门‧毋忘在「诚」
开场
专文 「毋忘在诚」的怀想  柯庆明
空间装置者的话 许正平

文创VS.诚
感谢名单

图书序言

导读

文字与书法——谈「诚」作为移动的雕塑


  董阳孜不愿被归为「书法家」。她的艺术来自文字,来自对文字结构与意涵的呈现,但已跨越书写文字的界限,积极寻求文字呈现形式的创新突破。她的「诚」字雕塑,因此可视为文字的当代呈现,以一种非传统的,三维空间式的元素结构关系,反思文字原有的规则,甚至反思现代艺术中的雕塑本身。

  文字的传统呈现,不论是在纸绢、金石或摩崖,皆是平面性的书写。或许稍有不同,在各种书写过程中,容有一些前后、上下、左右的考虑,基本上没有绘画或雕塑所需面对的三维空间问题,甚至,连字的结构本身也是平面的。因此,当书家尝试在书写上追求美感的表现时,不论是经由使笔的运动,或者是结组的变化唿应,皆不离此二维性。这可说是文字书写的本性。不仅汉字书写如此,其他文字如英文之拼音文字者亦皆然。但是,文字的呈现就永远要受到这个二维平面的约束吗?大多数的书法家可能认为这个问题毫无意义。离开书写,书法何以存在?不过,对喜于挑战传统的现代艺术工作者而言,那却是个吸引人的议题。

  创造书法的新空间

  董阳孜也对这个「非书法」的文字呈现问题感到高度的兴趣。是的,第一步其实不难想像, 放弃「书写」所定义的一切行为即可。然而,接下去如何将概念落实才是挑战所在。如果要突破文字呈现的平面制约,最富立体性表现的雕塑形式应该是个可以取法的方向。但是, 真的能够将文字「雕塑化」吗?

  早在一九七○年,美国的普普艺术家罗伯.印地安那(Robert Indiana)就开始实验这种「文字雕塑」。他的Love Sculpture原型只是邮票上的平面设计,将L、O、V、E四个字母作方形排列;后来的雕塑版则将无体积的字母转成块状,而成可以站立的雕塑,出现在全世界许多城市的公共空间之中。台北一○一大楼前也有一座,可见其大受欢迎的程度。若要论这件作品的巧思所在,观众总要被那倾斜欲倒的O形字母所吸引,不过,其整体结构的原则还是在于对原来水平横线排列的破坏,将单线变成一大量体的方块。可是,如就文字呈现之「雕塑化」目标而言,Indiana之作似乎仍让人觉得意犹未尽,这可能是英文字母本身性格所限。

  英文是拼音文字,每一个字由若干字母组合而成。除了遵守一个固定的拼组方向外,它的字母本身大致都是不可再行分解的固定单元,而且数量也不多,只有二十六个,书写的形象相对稳定,不刻意追求变化。Indiana文字雕塑的四个字母基本上都是标准化的书写,即使作了重排,还是维持着它们的平面性,只能由正面的角度「读」之。然而,被称为方块字的汉字则复杂的多。它由两百七、八十个偏旁部首中的几个基本元素组合而成,每一元素又可分解成点、横、撇、捺等笔划,其结组也不受限于线性的单向,而是在方块中作多种方向的布置堆叠。这个汉字结构的性格,如果不再拘泥于书写时笔顺的要求,便产生一种组合的高度自由可能性,甚至容许进行三维空间维空间式的重组。董阳孜的「诚」字构成就是看到了这个可能性,将「诚」字的各单元分解、再分解,又进而重新组合成一个可由不同角度观看的立体「雕塑」。

  被雕塑化的「诚」字构成,处处透露出作者「去书写」、「去平面」的用心。董阳孜没有採用西方普普艺术家文字雕塑的人造方块单元,而是从最根本的笔划开始改变,用四处寻来的风化奇木段落,将二维空间的线条游动,化成或悬浮于空中,或坠落至地上的块体,有的独立,也有的直接取用了古木的盘根错节,笔划之间的关系因此亦得以自由地从前后、左右加以重构。「诚」字的笔划重构最复杂的部分出现在右半边的「成」。那个部分的立体构成当然不似书写的一目了然,但在古木交错之间,却意在唿应如草体书写时的动态,而且,更值得注意的是,经过交错而自然呈现的大大小小,不规则形状的空间成为原本字体结构中空白的立体性诠释,一切似非人力所成。传统书法之论着中常以「屋漏痕」指称一种近乎自然的笔墨境界,董阳孜在此以奇木为线条,似乎亦可作此想像。

  化腐朽为神奇

  风化奇木之运用,首要者在于彰显其自然之性,最忌人力的妄加斧凿。董阳孜之「诚」字构成,从这个角度来说,实与现代定义中的「雕塑」有别,反而与中国古典美学传统中讲究从自然中萃取艺术之理的信念有相通之处。画家相信一堵朽坏土墙的斑驳高低平面中, 正隐藏着一幅真正的山水画,有识者只要知道如何抉取,便可得山水之奥妙。书法上「屋漏痕」之说,也不仅是比喻而已。它正如书者观察古木上的虫蚀痕迹,从「偶然成文」之中,感悟笔墨的艺术境界。在这个传统里,艺术始终来自天地造化。仓颉所造之字,不也来自于仰观天象,俯察鸟兽之迹吗?在此,艺术家最好的策略就是「无为」,让「自然」自己成为「艺术」,艺术家的任务只在「从自然中发现艺术」而已。这个古典理念最能说明董阳孜以风化奇木构成「诚」字雕塑的创作行为。不论是瘤块,或是枝条、树根,都保留着原样,未加刻意修饰,然而,在此「无为」底下实际却隐藏着她的「发现之眼」。只有透过这个「眼」, 她才能在一堆堆、一段段历经岁月淬炼的自然木体结构中, 重新「发现」费了多年寻找的「诚」字形象。如此的过程,正好是仓颉造字传说的逆反。仓颉从自然观象之中创造、开始了文字艺术,董阳孜此举则从文字又回到了自然。

  换一个角度说,董阳孜在风化奇木结构中寻找、发现「诚」字的过程是她「无为」之下的「有为」创作。「诚」字作为她追寻的对象,不止是个「形体」而已,更要者在于它「真而不伪」的内涵。这本是人类文明之中普受尊崇的价值,偏偏在现代社会里的人却最擅长使用各种手段来蒙蔽这个价值。「诚」的「言」字偏旁尤其提醒人们言词与行为,内心与外表相互矛盾的谬误,随时都在你我身边发生。「诚」不能只是宣传用的抽象教条,它因此也更需要一个能落实其价值意涵的实体。董阳孜诉诸文字的艺术创作,向来重于寻求观众的共鸣; 她在这件「诚」字雕塑中选择风化古木作为素材,应该也是以其朴质无华、自然而无造作的本质作为激发共鸣的触媒吧?

  正如Indiana的Love Sculpture以各式版本出现在许多城市的公共空间中,董阳孜的「诚」字雕塑也开始了一段不停移动的旅程。它首先出现在高铁车站,后来又到了捷运站、政府办公大楼以及不同风土的城镇,向不同的空间与观众传达「诚」的讯息。其中在台北一○一大楼与台南孔庙的那两个展示,最令人感受深刻。「诚」字在那各自代表着商业与文化极致表现的空间中,应该会引发迥异的共鸣吧?观众的反应也会是因人而异吗?而当观众之中有人高喊支持时,我们也学会反思:他是真心诚意的吗?

  不论如何,董阳孜的「诚」字雕塑虽然已经作成,但其移动的旅程则仍未结束。它的移动本身其实也是「诚」之呈现「完成」其意义不可少的部分。从董阳孜的创作初衷来想的话, 或许,我们该让「诚」字雕塑继续不断地移动下去。

石守谦
台湾大学艺术史研究所 教授

推荐序

脑力激盪的震撼


  几年前内子宝年和我与阳孜聊天时,谈起中华文字之美、书法之传神,都同意这些绝非以字母组成的文字所可比拟。多年来脑中也常闪过一个念头,中华书法的表现与保存,可惜皆只停留在二维空间,无论碑帖、石刻或书卷皆然,可以呈现、可以保存的方式十分受限,前人的绝美作品只能在故宫的玻璃柜内欣赏。在天马行空的闲聊中,我说如果我们可能把美丽的书法艺术立体化,成为三维空间的雕塑品,并使用耐久耐候的材料,设置于室内与户外,相信影响更广,可见度更高。

  类似这样的聊天与异想天开好几次,我们几乎是用激将法的方式,挑战阳孜,说她的字既能腾云驾雾的飞舞,她的艺术根柢又雄厚,又常感叹现在台湾的年轻人对书法的兴趣与修养日渐式微,我们觉得她最适合来试着将书法立体化。这样的聊天,当时并没有立即具体的行动计划,但显然已在她的心中埋下种子。

  一次聚会中,阳孜突然问起,假如要选择一个字,做成立体的雕塑品时,那一个字最适合来开始,并能引起共鸣呢?在来回的推敲中,宝年提出「诚」字应是现今社会中最需要、也最应被大声疾唿的。这字一出,大家都觉得很好,只是一如常例,阳孜马上说,这「诚」字十分难写得好,也很难找到合适的材料表达。这点宝年和我倒不担心,因为知道她一定有办法可以让它实现的。

  之后几年,找适合的材料制作,找对的场地展出,找愿意出资办此展览的问题一一解决,我们因为各自忙自己的事,其实参与参与的并不多,只是断断续续提供些参考意见,或应她之邀一起作说帖及建议书等。要说有什么贡献,大概顶多是帮她找了几位热心而有兴趣的年轻人如郭玮克、黄毓洁夫妇及CNEX的蒋显斌等陪她一起想、一起玩,开车一起四处找合适的木材,这过程也变成很有趣的「郊游」活动。我们也参加了其中的一两次,看完后并一起去她发现并认为十分有特色的餐厅大快朵颐。

  约三、四年前接到她的电话,已找到最后一撇、最难找的奇木,可以试组合成完整的「诚」字,并在三义一家铁工厂架起,请我们一起去看看。这时候她也已取得高铁董事长欧晋德之首肯,愿提供高铁乌日站大厅出入口处展示。这次在三义木材场的成果组合,阳孜十分慎重且兴奋,除了我们这些原始人马外,并约了石守谦院长夫妇及CNEX的制作团队一起去看。

  见到偌大的一个立体的「诚」字架在约两公尺高的半空中,可以从四面及远近各个角度看,大家都十分兴奋,没想到中国书法真的可以以雕塑艺术之姿,合适的尺度,骄傲完整的呈现。

  乌日高铁站的首展十分成功,虽然那个场地对展示不是最理想,但艺术品本身的气势及「诚」字所引起的共鸣,得到极佳的回响。在阳孜还在思考未来要如何处理这作品,什么地方有可能收藏这庞大的雕塑之际,即已陆续接到邀请,如台中市、台北一○一、新北市、高雄捷运中央车站、台南孔庙、宜兰罗东文化工场、马祖、台东、金门等十处,其中台北一○一的展出,因地缘之便,就由我们事务所几位年轻同仁协助布展。据阳孜说,未来在海崃对岸也有展出,让中华文字书法结构之美,能感动在大陆的年轻人。

  对于中华文化精髓的文章、文字、书法,重新引起社会大众重视的唿吁,阳孜念兹在兹,有高度的热诚与使命感。凭借一己之力,策划出不计其数的书法艺术跨界展与出版品,规模之大、次数之多及每次皆有不同的创新尝试,我们从旁看来,都觉得瞠目结舌、不可思议。但她之所以拚了命这样做,从我们对她的了解,并非是为了个人表现、野心或利益,她心中所一再牵挂的,是中华文字与书法艺术的式微,学校不教、不要求写毛笔字,年轻人也日渐不了解不关心这极为宝贵的文化资产,因此她要大声疾唿,引起社会的关注;同时她也借每次不同展出的内容、场所的挑战,找不同的年轻设计者一起激发创意,鼓励及培植他(她)们呈现不同的效果,让社会大众领略此文化无限的可能,让年轻人重新启发兴趣,并拥抱这千百年流传不朽的文化宝藏。

  近闻大陆中小学重新要求学生写毛笔字,日本、韩国也都仍重视毛笔字的价值,甚或主张为其国家原有文化的一部分,我们呢?我们「去中国化」的结果,是像英文谚语所说:「将婴儿与洗澡水一起倒掉」吗?

  中国书法立体化呈现,可成为雕塑,可长久于室内外展示,可禁得起时间的考验,如同西方千百年来呈现于广场、纪念空间或甚至普通市集的雕塑艺术品,「诚」字之领头成果,希望成为未来国内各艺术院校可参考的方向,也为中华文字及书法艺术的发展带来全新的契机。

潘冀
潘冀联合建筑师事务所 负责人

图书试读

「诚」字,动起来

从汉字雕塑到观念艺术,再进一步化为行动艺术,
经由跨界,将「诚」字融入公共空间,融入生活美学,
让移动中的雕塑不只是静态的展示,
更是重新诠释与省思「诚」以及文字在当前社会的价值。

董阳孜创作「诚」字雕塑,起心动念说穿了就是三个字:不服气。

这不服气,一方面是被气出来的,另方面也是要为汉字争口气。做完了,也就出气了,这才发现,问题来了,这么大件作品,要摆到哪里去?

向来她爱找年轻朋友一块吃饭聊天,听听最近有什么新鲜事,往往也为自己的新点子试水温,探探这些年轻朋友服不服。而她口中的年轻人也都知道,老师找吃饭,一定又有什么新把戏。

二○一一年初春,那个晚上,和往常稍稍有些不同,还没到甜点时间,她就迫不及待了,神祕兮兮地掏出一张照片。「给你们看样东西。」一整个脸,表情得意的。「哇,做出来啦!」一群人轮流传看,惊唿连连。
 
董老师口中传说已久的「诚」字,终于成形了!照片中站着一个浑然天成的诚字。还真像她写的字。

最初,她没想要大张旗鼓。依稀记得有个她很欣赏的建设公司老板,提及有个新大楼的建案即将完工,中庭或许空着,她想说找个不碍事的地方摆上就好。结果那是个住宅大楼,门禁森严,只有住户才进得去,一般民众不得其门而入。

「那真是可惜了!」举座年轻朋友异口同声反对。「为什么不再问问高铁,他们没经费,可不缺场地呀?!」

起点:乌日高铁站

董阳孜这才想起,动念之初,曾向台湾高铁提案,算算也是三年前的事了,不知老朋友欧晋德说话还算不算数。不多说,一个电话打去,欧晋德的声音在另一头响起。「好呀,我们乌日站还空在那里呢。」做人就是要说话算话,何况是个「诚」字。

老朋友的一句话,顿时安了她的心。因着这份美好诚意,二○一一年五月五日,董阳孜以一件大型书法雕塑作品,向国人宣告一直以来她珍藏在心的一字箴言「诚」。

这是台湾第一件书法雕塑作品,也是董阳孜的作品第一次以雕塑形式呈现,四周拉起了高高的布幕,到场的贵宾十分踊跃,大家屏息以待,期待中也不免带着几分好奇。「书法的雕塑?」拉开帷幕瞬间,全场鸦雀无声,瞪大了眼睛,随之爆出惊叹。

用户评价

评分

手握《诚:董阳孜移动中的雕塑》这本书,心中涌现的是一种对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之间微妙平衡的深深敬意。董阳孜老师的书法,我一直觉得她有种“化繁为简”的功力,却又能在一笔一画中蕴含万千气象。她的字,有力量,有生命,更有一种“气韵生动”的道家哲学。书名中的“诚”,让我想到艺术创作中最难得的真诚,那是艺术家对自我、对材料、对表达对象最本真的回应。而“移动中的雕塑”,这个比喻实在太妙了!它打破了我们对书法“静止”的固有印象,将之提升到了一种动态的、具有空间感的艺术形态。我好奇的是,董老师在构思这些“移动中的雕塑”时,是怎样的一种心境?是冥想,是行走,还是在工作室里与宣纸、墨水进行一场激烈的对话?我曾在新闻报道中看到她的大型装置,那种震撼人心的视觉冲击力,让我觉得书法早已超越了“写字”的范畴,而成为了一种可以“体验”的艺术。这本书,想必会带我们走进她创作的幕后,去理解这种“移动”是如何发生的,去感受这种“雕塑”是如何被塑造的。它不仅仅是关于书法,更是关于一种观看世界、理解世界的方式。

评分

收到《诚:董阳孜移动中的雕塑》这本书,真是让人眼前一亮。董阳孜老师的名字,在台湾的艺术界几乎就是一种传奇,她将传统书法带入现代艺术的视野,其作品的独特性和影响力毋庸置疑。我特别着迷于书名中“移动中的雕塑”这个概念,它瞬间就颠覆了我对书法“定格”的印象。我总觉得,艺术的最高境界,往往在于打破既有的框架,去探索新的可能性。董老师的作品,给我的感觉就是这样,充满了探索精神和生命力。她在宣纸上的挥洒,绝不仅仅是文字的排列组合,而是一种空间、一种情感、一种哲思的具象化。我可以想象,在她的创作过程中,她可能是在思考空间的延展,是笔触的力度与速度的变化,甚至是在尝试用身体的律动来“雕刻”文字。这本书,在我看来,更像是一次深入的艺术对话,让我们有机会理解艺术家是如何在“诚”——这份真挚的态度中,将文字“移动”起来,赋予它们雕塑般的生命力的。我迫不及待想通过这本书,去探索她作品中那些隐藏的诗意与力量,去感受她如何用笔墨构建起一个充满生命力的动态艺术世界。

评分

这次收到《诚:董阳孜移动中的雕塑》这本书,心情真的非常兴奋!我一直对董阳孜老师的作品充满好奇,尤其是她将书法这门古老的艺术,以如此现代、创新的方式呈现出来,总让人耳目一新。我之前有幸看过一些她的展览,那股强大的气场,那种字里行间流淌的力量,至今难忘。书名中的“移动中的雕塑”,光是读起来就充满了画面感,让人想象她笔下的每一个字,都仿佛拥有了自己的生命,在空间中自由舒展,变换姿态。我特别期待在这本书中,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她创作的思路,以及她如何将静态的文字转化为动态的视觉艺术。比如,她是如何在创作过程中去“移动”她的雕塑的?是空间上的移步换景,还是时间上的叙事流动?或者,是她内心世界的起伏跌宕,投射在笔尖之上?我猜想,这本书一定不仅仅是关于书法本身,更会触及艺术的本质,关于生命、时间和空间的思考。身为台湾的读者,能有机会近距离接触像董阳孜老师这样一位在当代艺术领域具有如此深远影响力的艺术家,实在是一种幸福。我迫不及待地想翻开这本书,跟随她的笔墨,一同踏上这场“移动中的雕塑”的视觉与心灵的旅程。

评分

手握《诚:董阳孜移动中的雕塑》这本书,我脑海中立刻浮现出那些在美术馆里,董阳孜老师巨幅的书法作品所带来的视觉震撼。她的字,总是带着一股磅礴的气势,但细品之下,又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的细腻情感和深邃的东方哲学。书名中的“诚”,对于我而言,是艺术最核心的价值所在,是艺术家最纯粹的表达。我相信,董老师的作品之所以能打动人心,正是源于她创作过程中的这份“诚”。而“移动中的雕塑”,这个比喻简直太绝了!它将书法的静态之美,升华到了一种动态的、具有空间感的艺术境界。我常常在想,她是如何将笔下的墨迹,赋予生命,让它们仿佛拥有了自己的呼吸和律动?是借助灯光、空间设计,还是在纸张的肌理中寻找“雕塑”的痕迹?这本书,对我来说,不仅是一次欣赏董老师作品的机会,更是一次探寻艺术创作奥秘的旅程。我期待从中了解,她是如何在“诚”的驱动下,将传统的书法艺术,转化成一种充满现代感知、仿佛能在空间中“移动”的雕塑。这绝对是一本能带给我们深刻启迪的书籍。

评分

读到《诚:董阳孜移动中的雕塑》这本书,我脑海中浮现的画面是,在某个安静的展览空间里,我独自面对着董阳孜老师那些磅礴的书法作品。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墨香,四周静谧无声,只有她笔尖划过纸面的沙沙声仿佛还在耳边回响。书名中的“诚”,让我联想到的是一种纯粹、直率、不加掩饰的艺术态度,一种将内心最真实的情感毫无保留地倾注于创作的决心。而“移动中的雕塑”,则是一种更具颠覆性的想象。我一直在思考,为什么是“移动”?是因为文字本身就是动态的,从第一个笔画到最后一个笔画,是一个连贯的过程;还是因为观众在欣赏作品时,视线会在字里行间游走,从而产生一种动态的体验;抑或是,艺术家本人在创作过程中,身体与精神也在不断地“移动”,寻找最佳的表现方式?我甚至会想象,她是不是会像雕塑家一样,在空间中反复打量、调整、塑造她的作品?这种将抽象的书法概念具象化为“雕塑”的视角,本身就充满了一种哲学性的探讨。这本书,在我看来,绝对不是一本简单的作品集,它更像是一扇窗,让我们得以窥探一位艺术家的精神世界,理解她是如何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游刃有余,创造出属于她独一无二的艺术语言。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