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華文新文學史:中國現代文學的兩度西潮(三冊一套)

世界華文新文學史:中國現代文學的兩度西潮(三冊一套)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文學史
  • 華文文學
  • 現代文學
  • 中國文學
  • 西潮
  • 文學研究
  • 文化史
  • 20世紀文學
  • 文學批評
  • 海外華文文學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文學乃心靈的原鄉,史冊是返鄉依歸的星圖

  馬森教授畢生傾力之作
  大播遷時代下的華文文學一百年


  首部全麵探討海峽兩岸、港澳、東南亞及歐美等地華文作傢與作品的文學史專書完整記錄百年以來世界華文文學發展的源流與傳承,浩浩湯湯,奔流不息

  馬森教授自1998年開始動筆,曆經十六載的搜整探究、刪修增補,終於完成這部涵蓋百年華文文學發展的巨著,從進化論和傳播論齣發,視華文現代文學的發生和發展為中國整體社會、文化的現代化的一環,既重視中國現代文學發展的整體脈絡,亦不偏廢個彆作傢文學的成就,有意識地排除瞭「大中原心態」及「分離主義」等政治意識型態思維,以俾使貼近更為客觀與公正的文學史觀。

  本書的理論基礎「兩度西潮論」,既非來自宗教的教義,也非政治的理念,而係曆史的史實。自十九世紀中葉鴉片戰爭所帶來的第一度西潮,到五四運動達到高潮,1937年七七事變後日軍大舉侵華,西潮因而中斷八年,繼之國共內戰四年,前後中斷有十二年之久,直到1949年國民政府遷颱,開始第二度西潮進入颱灣;二十八年後,中國大陸對外開放,第二度西潮進入大陸。這都是曆史的真實軌跡,不容置疑,本書中論之甚詳。以此作為二十世紀華文文學發展的框架,絕對更能彰顯此一階段中國、颱港及海外華文新文學之所以發生、壯大,以及海峽兩岸文學的繼承、影響、分閤關係等種種復雜的問題。

  章節編排以曆史進度為序,緒論外共分三編:

  上編  西潮東漸:第一度西潮與寫實主義

  首先敘述十九世紀中葉第一度西潮對中國所造成的衝擊及其影響;然後是西潮的高峰——五四新文化/新文學運動——所形成的新文學的蠭起及第一代的新文學作傢。

  中編  戰禍與分流:西潮的中斷
  析論日本侵華戰爭與國共內戰所造成的西潮中斷與戰時的新文學發展,及第二代的新文學作傢、上海孤島和解放區的文學,以及颱灣與大陸文學的分流、颱灣光復前的新文學及大陸上的社會主義文學。

  下編  分流後的再生:第二度西潮與現代/後現代主義
  探討國民政府遷颱後五○年代颱灣文學的第二度西潮(有彆於第一度西潮的崇尚寫實主義,第二度西潮以現代主義與後現代主義為主流)、颱灣當代的現代主義與後現代主義文學蠭起的現象及作傢、港澳的新文學及其通俗文學,接續分析七○年代末期大陸對外開放後第二度西潮下的現代主義文學及文革後的新生代作傢、海外的華文作傢的成就,最後以二十一世紀跨越地區疆界的新生代作傢的網路文學及中國文學走嚮世界作結。
漢字文化的傳承與創新:中國近現代文學的思潮流變 本書係一套多捲本的學術專著,旨在係統梳理自晚清“西學東漸”伊始,至二十世紀後半葉,中國現代文學思潮的演變脈絡與內在驅動力。全書以嚴謹的考據和深邃的理論洞察,剖析瞭不同曆史時期,中國知識分子在麵對西方文化衝擊與民族危亡之際,如何重塑文學觀念、開拓錶現形式,並最終構建起具有現代性的文學譜係的艱辛曆程。 第一捲:啓濛的微光與文學的“立言”之辯(約晚清至五四初期) 本捲聚焦於中國文學從古典範式嚮現代轉型的關鍵“斷裂點”。清末,麵對西方的堅船利炮,以梁啓超、嚴復為代錶的先行者,率先呼喚“新文體”的誕生。他們深知,若不改變國民思想,國傢難以自強。文學不再是單純的雅人清玩或科舉應試之物,而被賦予瞭強烈的社會責任感——“立言以啓民智”。 書中詳細考辨瞭早期譯介思潮對中國文學觀念的衝擊。西方浪漫主義、功利主義、科學實證論等思潮如何滲透到中國文人的思想結構之中。我們著重分析瞭早期白話文運動的麯摺與復雜性,探究瞭如何從“文體之爭”的錶象下,看到中國知識分子對“人”的價值和“民族精神”重塑的深層渴望。從《新民叢報》到《小說界》,再到早期京派、滬派的雛形,文學作品如何承擔起“傷時感事”的使命,成為瞭解那個時代社會肌理的珍貴文本。本捲強調,這一時期的文學變革,是在傳統儒傢倫理的強大慣性中,艱難開闢齣一條麵嚮世界的新路。 第二捲:激蕩的熔爐與現代性的確立(約五四新文化運動至抗戰爆發前夕) 如果說第一捲是“引介與奠基”,那麼第二捲則展現瞭中國現代文學真正意義上的“爆炸性發展”與“成熟期”。五四運動如同熔爐,將西方各種思潮——從自由主義、個體解放思潮到馬剋思主義思潮——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廣度冶煉在一起。 本書的核心內容之一,在於對“現代性”在中國語境下的復雜內涵的界定。我們不再將現代性簡單等同於對西方的模仿,而是深入探討瞭如魯迅、周作人、瀋從文等作傢,如何將世界性的文學母題(如異化、孤獨、鄉土情結)與中國的具體國情(如封建殘餘、城鄉二元結構)相結閤,創造齣具有獨特民族風格的現代敘事模式。 本捲詳細比較瞭不同文學流派的理論基礎與美學實踐:以“新月派”為代錶的格律詩與“理性美學”的追求;以“語絲派”為代錶的對語言風格的精雕細琢;以及左翼文學的興起,如何將文學的社會批判功能推嚮高潮。通過對大量刊物和作傢論爭的梳理,讀者可以清晰地看到,這一時期中國文學在形式上完成瞭對古典的超越,在精神上完成瞭對“國民性”的深刻反思,最終確立瞭中國現代文學的獨立地位與話語權。 第三捲:戰爭的洗禮與文學的譜係重構(約抗戰爆發至新中國成立前後) 第三捲關注的是文學在國傢存亡之際所經曆的重大轉摺。抗日戰爭不僅是民族的生死存亡之戰,也是文學思潮的一次深刻的“內嚮”與“整閤”。 本書分析瞭在民族主義高漲的背景下,文學思潮如何從早期的“個體覺醒”轉嚮“集體救亡”。早期因地域和理念分散的文學社團和個人,在共同的抗戰任務麵前,開始尋求更廣泛的聯閤與認同。重點探討瞭“第三種人”現象,即在國共兩黨主導的文學陣營之外,部分知識分子試圖在保持個人藝術獨立性和參與社會現實之間尋找平衡的努力。 同時,本捲對戰後中國文學的轉嚮進行瞭細緻的描摹。隨著社會矛盾的日益尖銳化,文學的關注點再次發生偏移,從對民族危機的書寫,逐步轉嚮對社會階層矛盾的深刻揭示。文學的錶達範式開始嚮現實主義的深層挖掘過渡,預示著新中國成立後文學發展的新方嚮。本書力圖展示,即便在劇烈的社會變動中,中國現代文學的內核——對“人”的命運關切和對“國傢”未來的憂思——始終未曾動搖。 總結與展望 全書結構嚴謹,論證詳實,不僅是研究中國現代文學史不可或缺的工具書,更是理解中國近現代知識分子精神史的重要參照。它以清晰的脈絡,勾勒齣中國文學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如何吸收外來養分、堅持本土創新,最終形成一套獨立、豐富且充滿張力的現代文學體係的全景圖。本書緻力於為讀者提供一個去魅化、去臉譜化的視角,去審視這一波瀾壯闊的文學轉型史。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馬森


  1932年生於山東省齊河縣。

  颱灣國立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法國巴黎電影高級研究院(IDHEC)專攻電影、戲劇,巴黎大學漢學研究院博士班,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社會學博士。先後執教於颱灣師範大學、巴黎語言研究所、墨西哥學院東方研究所、加拿大阿爾白塔大學、維多利亞大學、英屬哥倫比亞大學、英國倫敦大學、香港嶺南學院(今嶺南大學),颱灣的國立藝術學院(今颱北藝術大學)、國立成功大學、南華大學、佛光大學及國立東華大學駐校作傢。1981-82年曾在南開大學、北京大學、山東大學、南京大學、復旦大學等校講學。並曾任《聯閤文學》總編輯。退休後當選成功大學科技與人文講座教授及受聘為佛光大學名譽教授。

  作品有學術著作《中國現代戲劇的兩度西潮》、《東方戲劇•西方戲劇》、《當代戲劇》、《颱灣戲劇──從現代到後現代》、《燦爛的星空──現當代小說的主潮》、《二十世紀中國新文學史》、《中國文化的基層架構》、《與錢穆先生的對話》;文化及文學評論有《文化•社會•生活》(馬森文論一集)、《東西看》(馬森文論二集)、《中國民主政製的前途》(馬森文論三集)、《繭式文化與文化突破》(馬森文論四集)、《戲劇──造夢的藝術》(馬森文論五集)、《文學的魅惑》(馬森文論六集);小說有《巴黎的故事》、《北京的故事》、《生活在瓶中》、《孤絕》、《夜遊》、《海鷗》、《M的旅程》、《府城的故事》;劇作有《腳色》、《花與劍》、《美麗華酒女救風塵》(歌劇)、《我們都是金光黨》、《窗外風景》、《蛙戲》(歌舞劇)、《雞腳與鴨掌》;散文有《愛的學習》、《墨西哥憶往》、《大陸啊!我的睏惑》、《颱灣啊!我的睏惑》、《追尋時光的根》、《東亞的泥土與歐洲的天空》、《維城四紀》、《旅者的心情》等五十多種。曾獲第一屆五四文學奬、府城文學特殊貢獻奬等。

圖書目錄

緒 論
一、斷代的文學史
二、兩度西潮的立論
三、颱灣文學與大陸文學的分流
四、颱灣文學的定位
五、港澳與海外文學
六、兩度西潮的意涵
七、結語

上編 西潮東漸:第一度西潮與寫實主義

第一章  中國現代化的曆史軌跡
一、現代化的意涵
二、現代化或西化的麯摺
三、中國現代化的噩夢

第二章  中國麵臨西方文化的挑戰
一、中國的屈辱與轉機
二、西方現代化的曆史背景
三、帝國主義的殖民擴張
四、中國走上瞭現代化的不歸路
五、戰敗的挫摺與身心的損傷
六、物質文明或精神文明
七、農業優先抑工業優先:步嚮西化的坎坷
八、下層建構與生活形態的變革
九、上層機製與意識形態的變革

第三章  第一度西潮東漸:西方文學的介紹與擴散
一、譯書與留學
二、西方文學的譯介

第四章  從桐城古文到口頭白話
一、走齣桐城古文的藩籬
二、梁啓超的新文體
三、章士釗、鬍適、陳獨秀的貢獻
參考文獻:
鬍適〈文學改良芻議〉(1917年1月)
陳獨秀〈文學革命論〉(1917年2月)

第五章  敘述文體的遞嬗:清末民初的小說
一、西潮影響下傳統說部的轉變
二、晚清民初的小說
三、從傳統到現代:兩位作傢的個案

第六章  晚清到民國詩歌的蛻變
一、廟堂之作與民間之作
二、西潮東漸與西詩中譯
三、詩界革命與《詩界潮音集》
四、庚子之變的憂憤詩與南社的成立
五、舊詩的餘響與新舊並存

第七章  新劇的肇始與文明戲的興衰
一、新劇的肇始
二、文明戲的興起與發展
三、文明戲的興衰

第八章  第一度西潮的高峰:五四運動與文學革命
一、五四前夕
二、五四運動
三、第一度西潮高峰中的新文學
四、新文學初期的反對派
五、中國文學現代化的標誌
六、五四以後新文學的分期
 參考文獻:
周作人〈人的文學〉(1918年12月)

第九章  新文學期刊及社團的蠭起與發展
一、五四前後的文學期刊與社團
二、「左聯」的成立及其影響
參考文獻:
魯  迅〈對於左翼作傢聯盟的意見〉(1930年4月)

第十章  新小說的風采
一、啓濛者魯迅
二、文學研究會諸傢的小說
三、創造社的小說
四、周氏兄弟的景從者
參考文獻:
魯  迅〈吶喊自序〉(1922年12月)
第十一章 白話詩的提倡與發展
一、鬍適與劉半農、康白情
二、革命詩人
三、文學研究會的詩人們
四、湖畔詩人
五、新月派
六、象徵派

第十二章 話劇走進瞭文學的領域
一、戲劇觀念的變革與西方戲劇的引介
二、直接嚮西方取經的新劇
三、文學劇作的湧現
參考文獻:
洪深〈從中國的新戲說到話劇〉(1929年5月)

第十三章 白話散文與雜文
一、抒情與敘事文
二、論說文
三、小品文
四、魯迅的雜文與詩化散文

第十四章 新文學作傢的思想轉嚮
一、俄國十月革命與中國共産黨的成立
二、左派文學社團的崛起
三、針對左派觀點的批評
四、魯迅與左翼作傢聯盟
五、「左聯」成立以後的文學論爭與走嚮
參考文獻:
郭沫若〈革命與文學〉(1926年5月)
梁實鞦〈文學與革命〉(1928年6月)

第十五章 新小說的的開花與結實
一、蔣光慈與革命作傢:革命+愛情的急就章
二、丁玲:從小資産知識份子到革命戰士
三、茅盾:理想與現實的矛盾
四、巴金:對封建遺存的反擊
五、浪漫主義的遺緒
六、瀋從文:唯美的追求
七、老捨:幽默+寫實
八、李劼人:寫實主義的碩果
九、其他的寫實者
十、魯迅的追隨者
十一、現代派小説

第十六章 話劇的茁壯與成熟
一、劇社與演劇
二、話劇的期刊與論著
三、劇作的豐收
四、話劇的高峰:曹禺的劇作
五、話劇的普及:熊佛西的農民戲劇運動

第十七章 匕首與投槍vs.幽默小品
一、雜文:匕首與投槍
二、幽默小品
三、抒情與敘事文
四、遊記
五、報告文學

第十八章 現代的惆悵與革命的號角
一、後期新月
二、現代派
三、漢園三詩人
四、革命的號角:中國詩歌會
五、人民的聲音

第十九章 從寫實主義到現實主義:擬寫實主義與革命文學
一、從寫實主義到現實主義
二、擬寫實主義與革命文學
參考文獻:
馬  森〈中國現代小説與戲劇中的擬寫實主義〉(1985年4月)

中編 戰禍與分流:西潮的中斷

第二十章 西潮的中斷:抗戰與內戰時期的新文學
一、西潮與世界主義
二、日本的侵華戰爭
三、第一度西潮的中斷與國共內戰的影響
四、抗戰時期的文學發展

第二十一章 抗戰與內戰時期的戲劇
一、抗戰時期戲劇的宣傳與娛樂功用
二、曹禺的劇作
三、夏衍的劇作
四、田漢的劇作
五、陳白塵的劇作
六、宋之的的劇作
七、吳祖光的劇作
八、戰時的曆史劇
九、戰時的喜劇
十、上海孤島的劇作
十一、右派的劇作傢
十二、老捨與茅盾的習作
十三、戰時的劇團與演齣

第二十二章 抗戰與內戰時期的小說
一、抗戰前已有成績的老作傢
二、抗戰時期中生代作傢的成績
三、東北流亡的及未流亡的作傢
四、上海孤島崛起的作傢
五、抗戰時期步入文壇的新秀

第二十三章 抗戰與內戰時期的詩與散文
一、為抗戰而吶喊的朗誦詩
二、成名詩人的錶現
三、散文化的七月詩
四、現代派的九葉詩
五、報告文學
六、幽默散文
七、抒情與記事
八、批判的雜文

第二十四章 解放區的文學
一、1942年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
二、解放區的氛圍與文人的命運
三、解放區的詩文
四、解放區的戲劇
五、解放區的小說
六、小結
參考文獻:
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1942年5月)

第二十五章 中國文學的分流
一、國共內戰的結果:颱灣與中國大陸的分離
二、文學傢的流亡
三、海峽兩岸分治後的政治與社會環境
四、反共文學vs.社會主義文學

第二十六章 光復前的颱灣文學
一、颱灣的左翼文學運動
二、寫鄉土與颱灣話文的爭論
三、颱灣新文學的濫觴
四、颱灣新文學的發展
五、颱灣新文學麵臨戰爭的威脅

第二十七章 光復初期的颱灣文學
一、光復初期的小說
二、光復初期的戲劇
三、光復初期的詩
四、光復初期的散文
參考文獻:
紀弦〈現代詩宣言〉(1953年2月)
葉石濤〈颱灣文學史綱序〉(1991年)

第二十八章 社會主義與個人獨裁對文學的影響
一、文學體製化後的大陸文學(1949-1965)
二、文革十年(1966-1976)

第二十九章 社會主義的詩與散文
一、文革以前的新詩(1949-1965)
二、文革時期的詩(1966-1976)
三、社會主義的散文

第三十章 社會主義的戲劇與小說(1949-1976)
一、現代戲劇與小說的政治工具化
二、前輩成名劇作傢的作品
三、新進劇作傢的作品
四、前輩小說傢的作品
五、新進小說傢的「正確」作品
六、新進小說傢的「問題」作品

下編 分流後的再生:第二度西潮與現代/後現代主義

第三十一章 第二度西潮的衝擊與影響
一、何謂「第二度西潮」?
二、何謂現代主義?
三、中國在現代化中所遭遇的現代主義文學
四、颱灣的二度西潮與現代主義文學
五、現代主義文學在颱灣的波摺
六、颱灣的後現代主義
參考文獻:
馬森〈颱灣文學的中國結與颱灣結─—以小說為例〉(1992年3月)

第三十二章 颱灣的現代詩
一、現代詩運動
二、超現實主義在颱灣現代詩中的轉摺
三、軍中的戰鬥詩歌
四、對現代詩的批判
五、詩社群及詩刊的興起
六、未結盟詩人
七、八○年後的現代詩

第三十三章 颱灣現代小說與海外作傢的迴歸
一、現代主義在小說中的發揚
二、海外小說傢的迴歸

第三十四章 颱灣現代小說的眾聲喧嘩
一、軍中小說傢
二、現代主義中的鄉土
三、女性小說傢與女性主義
四、通俗小說傢(曆史、言情、武俠、偵探、科幻、鬼怪等)
五、從現代到後現代

第三十五章 颱灣的現代與後現代戲劇
一、颱灣的新戲劇:現代主義與後現代主義戲劇的濫觴
二、從「現代主義」到「後現代主義」美學的商榷
三、八○年代的小劇場運動及實驗劇
四、前衛劇場
五、傳統的遺緒及社區劇團
六、商業劇場的嘗試
七、政治劇場的齣現
八、兒童劇場
九、多元美學的競進
十、戲劇與文學
十一、戲劇的交流

第三十六章 颱灣的當代散文
一、柔性散文
二、剛性散文
三、學者散文
四、文化社會評論
五、報導散文
六、專欄散文
七、旅遊散文
八、田園、環保與自然散文
九、飲食散文
十、資料性散文

第三十七章 颱灣的文學理論與批評
一、第二度西潮中西方文學理論的衝擊
二、颱灣的文學理論與批評
參考文獻:
馬森〈颱灣文學的地位〉(1993年5月)

第三十八章 港澳的文學
一、港澳的特殊性
二、戰後初期的香港作傢
三、香港當代的通俗(大眾)作傢
四、香港當代的嚴肅作傢
五、香港當代的劇作傢
六、澳門的文學

第三十九章 大陸對外開放與盛放的敘事文學(1977-)
一、政治與意識形態的鬆綁
二、第二度西潮的衝擊
三、傷痕與反思小說
四、知青與尋根小說
五、知青與先鋒小說
六、女性與女性主義小說
七、新寫實與通俗小說

第四十章 大陸對外開放以來的劇作、詩與散文(1977-)
一、大陸開放以來的新戲劇
二、大陸開放以來的詩
三、大陸開放以來的散文

第四十一章 海外華文文學
一、美洲的華文文學
二、歐洲的華文文學
三、澳洲與紐西蘭的華文文學
四、亞洲地區的華文文學

第四十二章 新世代華文作傢
一、難以地域界定的新世代作傢
二、網路文學與ebook

第四十三章 中國文學與世界文學

附錄
引用資料:
中文書目
中文篇目
外文書目
外文篇目
作者著作目錄

索引 
關鍵詞索引
人名索引
圖片索引

圖書序言



  這本書在心中醞釀已久,真正開筆的時間是筆者於一九九八年在成功大學退休以後的那一年,到全書完成的二○一四年,驀然驚覺已過瞭十六個年頭。一本書如何拖延如此之久?第一自然是內容太過龐大、資料太過繁多;另一方麵,筆者並非隻集中精力寫此一書,而是同時做瞭彆的事、寫瞭彆的書;再加上求備心切,不願急就,正好在筆者退休之後的悠遊歲月,容許筆者在時間上不惜揮霍。

  其實早在一九九一年筆者齣版《中國現代戲劇的兩度西潮》的時候,已經覺得「兩度西潮」的立論,不能隻針對中國的現代戲劇而言,更應該包括中國的全部現代文學在內,甚至於擴大到中國整體現代文化的層次,成果纔會更加顯著、視角也纔會更加完備。如今由於資訊的暢達與交通的便利,華文文學已如英語文學一般,不再能受國籍及地域所限,而形成在世界上遍地開花的現象,所以立誌以兩度西潮的觀點寫一部含括世界各地華文文學在內的世界華文新文學的發展史。這本書在理論上仍然從「進化論」(evolutionism)和「傳播論」(diffusionism)齣發,視華文現代文學的發生和發展為中國整體社會、文化的現代化的一環。傳播在人類的文化發展上是常態,並非例外,即使較為封閉的中國大陸,早期也受到過中亞、印度,甚至美洲的影響,例如鬍樂、佛教、玉米等的傳入。但是十九世紀中葉鴉片戰爭之後西潮東漸的規模之大、聲勢之壯卻的確是空前的,再加上西方帶來的科學技術縮短瞭傳播的空間和時間,使中國無所選擇地追隨西潮而下,在不到百年的時間,漸次調整本體的機能,以緻改弦易轍,遠離瞭故有的軌道。

  正因為從十九世紀中葉開始的這第一度巨大西潮東漸,強力扭轉瞭中國曆史的發展方嚮,再經二十世紀中期的第二度西潮沖激,可以說已徹底改變瞭中國的社會組織、生産方式、文化麵貌,甚至人民的生活方式。這兩度強勁的西潮,雖然為中國人帶來瞭前所未有的苦難和挫摺,但是也為中國人造就瞭脫胎換骨的機運,使原來自給自足的封閉族群不得不敞開大門與其他異族的文化交流,擴大瞭眼界,進而加入世界前進的行列,成為世界上組成的重要一員。在整體的下層建構和上層的文化及意識形態上是如此,在文學上當然也是如此。因此中國現代文學的發展,就不隻是反映瞭這一段中國人民反抗強權、奮鬥自強的曆史過程,同時,更重要的是呈現齣這一段艱苦的生命過程中國人內心的麯摺和自由創造心靈的奔放。

  其實多年前筆者曾經抱著不受政治及意識形態乾擾與友人閤撰過一本企圖純從學術觀點立論的《二十世紀中國新文學史》(1997颱北駱駝齣版社),無奈那時隻負責導論、結論和戲劇文學的部分,雖然也擔負瞭最後通讀及匯整全書的工作,但仍無法掌控全局,以緻全書完成時在結構、章法、觀點上都難以達到統一無瑕,可說是一次不多麼成功的經驗,因而更加強瞭筆者獨力完成這樣一部著作的願望。

  文學史既是曆史的一種,當然首先須有史學的基本常識,即以正確的史料蒐集為基礎,然後再加以客觀的詮釋。所謂正確的史料,指的是有事實根據的資料和可信的學術文本,必須排除道聽途說的小道消息和具有政治立場和意識形態偏見的論述。所謂客觀的詮釋,是指不依附學術以外的意識形態及思維架構,並非排除學術性的理論。當然有人也可辯說:沒有意識形態也是一種意識形態,或如韋勒剋在《文學論》中認為在史料的選擇中難免就有個人的價值判斷。這其實是一種程度認定的問題,含有某些不自覺的主觀,絕不等同於具有自覺的偏見。此處所謂的「客觀」,是指自覺地放棄個人的好惡與成見,讓正確的資料說話,盡量顯示曆史的真相。

  目前中國大陸所見的現當代文學史,諸如王瑤的《中國新文學史稿》(1953)、劉綬鬆的《中國新文學史初稿》(1956)、唐弢主編的《中國現代文學史》(1979)和《中國現代文學史簡編》(1994)、田仲濟、孫昌熙主編的《中國現代文學史》(1979)、郭誌剛、董健等主編的《中國當代文學史初稿》(1980)、張鍾、洪子誠等主編的《當代文學概觀》(1980)、山東大學等主編的《中國當代文學史》(1980)等,其中都有些可信的資料,可惜整體的思維架構在當日大陸的環境中尚不能擺脫特定意識形態的左右,故勢難達到學術客觀的要求。加以令人感到諷刺的是,與大陸政府所倡導的「一個中國」的政策恰恰相反,在這些文學史中都不見颱灣文學的影子。颱灣文學的這一部分,在大陸通常是另案處理的,如白少帆、王玉斌等主編的《現代颱灣文學史》(1987)、公仲、王義生的《颱灣新文學史初編》(1989)、劉登翰、莊明萱等主編的《颱灣文學史》(1991)、黃重添的《颱灣新文學概觀》(1991)、王晉民主編的《颱灣當代文學史》(1994)等。此一現象與葉石濤所撰《颱灣文學史綱》(1987)、陳芳明所撰《颱灣新文學史》(2012)視颱灣文學為獨立於中國文學之外的另一種文學如齣一轍。到瞭九〇年代大陸學者發動重寫文學史運動後,開始注意到這個問題,以後所齣版的文學史,除陳思和主編的《當代大陸文學史教程:1949-1999》(2001)因標明「大陸」二字,可以名正言順地排除颱灣文學外,其他現當代文學史作,如硃棟霖、丁帆、硃曉進主編的《中國現代文學史:1917-1997》(1999)、曹萬生主編的《中國現代漢語文學史》(2010)等作,倒是都涉及到瞭颱灣文學,不過卻把颱灣文學吊在車尾(末一章),完全無視文學發展的前後次序與文學作品的輕重分彆。盡管大陸政府的政策一再聲明「颱灣是大陸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但是大陸的學者卻毫無顧忌地把颱灣文學從大陸文學中分割齣來;不然就另眼看待,放在書末,一如與大陸的文學沒有瓜葛。隻有硃壽桐主編的《中國現代主義文學史》(1998)用瞭一編的篇幅來書寫颱灣的現代主義文學,而且放在香港的現代主義文學和大陸開放後的現代主義文學(諸如朦朧詩、尋根派及先鋒派的小說、探索戲劇等)的前麵,可說例外地具有時序與繼承、影響的觀念。這主要也是因為第二度西潮的現代主義和後現代主義首先沖激到颱灣,使颱灣的現代主義文學領先瞭大陸同類作品二十多年的緣故。但該書仍免不瞭在〈導論〉中說:「中國現代主義進入正常復蘇和全麵發展軌道的是八十年代」,而認為在颱灣的現代主義不過是一種「偏隅」的發展,因而不願承認五十年代開始颱灣發展的現代主義文學其實就是整體中國現代主義文學的先鋒。

  因為颱灣於清末甲午之戰後割讓給日本,長達五十年之久成為日本的殖民地,光復後又與大陸隔離至今,故颱灣文學是有其特殊性。其中長久受到殖民影響的部分,在大陸的文學作品中是少見的;特彆是第二度西潮,颱灣文學擔負瞭先鋒的作用,引領瞭大陸七○年代末期對外開放之後文學的走嚮。這是有異於大陸文學的地方,然而就傳承而論,颱灣早期的漢詩、漢文固然完全是中國的傳統文學,光復後的颱灣文學所使用的語文及作品的內涵並不齣中國文化的範圍,而且在章法、風格上明顯地繼承瞭五四以來新文學的傳統;即使日據時代,接受五四白話文運動影響的白話文作品也是那時代颱灣文學的主流。

  因此,颱灣文學如不與大陸及海外的中文文學整體閤觀,實在難以解說颱灣文學的來源及其傳承、影響的脈絡。另一方麵,倘若大陸文學少瞭颱港與海外部分,也成為殘缺不全的麵貌。

  整體的文學觀固然是文學通史的基礎,斷代的文學史也不容許殘缺,否則便難以顯示那一個時代的全貌。而且文學史不是文學辭典,並非由無數個彆作傢與作品連綴而成,文學史要錶現的是文學來源、發展、繼承、傳播、影響等等以及文學傢的成果、特色及流派,就像一條河流,有它的源頭、流域、主流及支流及其所流經的各地風光,湯湯然流嚮未來。書寫華文現代文學史,就如描繪一條河流的流動狀貌,在水紋、水速、水色等細節之外,也需描述河流的整體狀貌及沿途的景色。

  文學史寫的是文學的曆史,既不是社會史,更不是政治史,雖然與社會與政治有所關連,但重點仍在文學。文學的産生與發展主要乃來自自由的創造心靈之噴放,並不是宗教的傳播或政治、政黨的宣傳,也不應該如此,所以能夠忠實錶達文學的産生與發展的文學史也不應該依附於宗教的教義或政治、政黨的理念或教條。但當然可以有某種學術理論的指導原則或框架,譬如十九世紀法國文學史傢泰納(Hippolyte Taine, 1828-93)的《英國文學史》(Histoire de la littérature angliase, 1863)就曾提齣「種族、環境和時代」(la race,le milieu et le moment)做為詮釋文學作品的準則,一嚮為學術界所稱道,而對後世的文學史書寫影響巨大。近代中國大陸的文學史傢採取馬剋思的「經濟決定論」或「階級鬥爭」的理論做為指導原則,在學術上本無可厚非,無奈事實上並非學術的認同,而係齣於政治暴力的脅迫,隻要政治風嚮一轉變,其所憑藉的理論就立刻跟著轉嚮,這就是吾人不能不引以為戒的前例。

  本書的理論基礎「兩度西潮論」,既非來自宗教的教義,也非政治的理念,而係曆史的史實。自十九世紀中葉鴉片戰爭所帶來的第一度西潮,到五四運動達到高潮,1937年七七事變後日軍大舉侵華西潮因而中斷八年,繼之國共內戰四年,前後中斷有十二年之久,直到1949年國民政府遷颱,開始第二度西潮進入颱灣,二十八年後,中國大陸對外開放,第二度西潮進入大陸,這都是曆史的真實軌跡,不容置疑,本書中論之甚詳。以此作為二十世紀華文文學發展的框架,絕對更能彰顯此一階段中國、颱港及海外華文新文學之所以發生、壯大,以及海峽兩岸文學的繼承、影響、分閤關係等種種復雜的問題。

  任何理論都會有其重心與焦點,相對地,也會有其盲點與偏頗,故所有的學術著作,包括文學史在內,都須要有不同理論與觀點的並存及交互辯難,庶幾見其真相於萬一。筆者的觀點自然也隻是一傢之言,不過自認態度公正、視角客觀。筆者齣生在中國大陸,成長在寶島颱灣,以後遊學於歐美等地長達三十多年,曆經日本侵華戰爭、國共內戰、資本主義集團與社會主義集團的冷戰、韓、越兩地的熱戰,以及颱灣從強人政治走嚮民主的過程和所引發的族群分裂等等,對二十世紀這一個地區以及世界大環境的發展和所遭遇的問題有相當的瞭解和掌握。由於這種個人的生活和學習背景,使筆者有能力跳齣狹隘的族群觀念、政治立場和意識形態的束縛,既能擺脫自我中心的大中原心態,又無關分離主義的颱獨意識,可以客觀而宏觀地從曆史文化和地理位置的中國著眼來處理二十世紀兩岸三地以及海外華文文學的發展。這裏所說的「中國」是從先秦以來所形成的觀念,指的是地理的中國、文化的中國、血緣族群的中國。在曆代王朝中,「中國」二字從未見於國號,直到中華民國建國,始有中國二字在內。當然,中華人民共和國內也有中國二字,因此纔會發生一個中國還是兩個中國的論爭。如果我們拋開一時的政治立場,純就曆史、地理與血緣立論,那麼就隻有一個五韆年來光耀著人類曆史文化的中國,兩岸的人民都是這一個大傢庭中的一份子。

  書中的章節以曆史進度為序,緒論外共分三編,上編西潮東漸,首先敘述十九世紀中葉第一度西潮對中國所造成的衝擊及其影響;然後是西潮的高峰─五四新文化/新文學運動─所形成的新文學的蠭起及第一代的新文學作傢。中編戰禍與分流:西潮的中斷,講日本侵華戰爭與國共內戰所造成的西潮中斷及戰時的新文學發展及第二代的新文學作傢、上海孤島及解放區的文學以及颱灣與大陸文學的分流、颱灣光復前的新文學及大陸上的社會主義文學。下編分流後的再生:第二度西潮與現代/後現代主義,此編涉及的是國民政府遷颱後五○年代颱灣文學的第二度西潮(有彆於第一度西潮的崇尚寫實主義,第二度西潮以現代主義與後現代主義為主流)、颱灣當代的現代主義與後現代主義文學蠭起的現象及作傢、港澳的新文學及其通俗文學,然後是七○年代末期大陸對外開放後第二度西潮下的現代主義文學及文革後的新生代作傢、海外的華文作傢的成就,最後以二十一世紀跨越地區疆界的新生代作傢的網路文學及中國文學走嚮世界作結。除非有個彆作傢齣道特早或特晚,書中所有作傢的敘述主要以世代及年齡為序,以見其傳承與影響的關係。每位作傢的名下均附有簡介或小傳,雖嫌瑣碎、單調,但做為一本參考書還是必要的。

  本書除重視中國現代文學發展的整體脈絡外,也同樣重視每個個彆作傢的成就。文學既然是語言文字的藝術,當然語言文字的是否運用適當、恰如其份、有無創意,有無形成文字的風格,是基本的評價標準(屬於中文的特質是不能翻譯的部分);其次則看作品的人文嚮度、思想深度與廣度、情緒的掌握;緻於有關文學技巧種種,隻不過是附帶的條件。有的作傢寫作生命長,有的短,錶麵看來前者的貢獻應該較大,但是有時寫作生命長的不一定就寫齣重要的作品,寫作生命短的也不一定就寫不齣重要的作品。有的作傢名聲響亮,有的隱而不彰,前者更易引人注目,但名聲響亮的不一定都名實相符,隱而不彰的可能也有值得發掘的寶藏。有的作傢寫的是自以為的純文學(或嚴肅文學),有的不否認自己寫的是通俗文學(或大眾文學),同樣的道理,自以為嚴肅的不一定就真正嚴肅,自稱通俗的,也可能含有嚴肅的價值。

  對這些作品的評價,除瞭我個人的觀點外,當然需要參考其他評論傢的意見,這就是本書也不能忽略二十世紀海峽兩岸三地及海外文學評論傢之貢獻的道理。除瞭有專章介紹外,也大量引用具有洞見的評論傢的意見,譬如清末民初的梁啓超、王國維、梁漱溟、陳寅恪、章士釗和五四時代及稍後的鬍適、陳獨秀、李大釗、魯迅、劉半農、錢玄同、毛澤東、瞿鞦白、茅盾、周作人、鬱達夫、郭沫若、歐陽於倩、巴金、老捨、瀋從文、鄭振鐸、徐誌摩、聞一多、梁實鞦、蘇雪林、陳序經、馮友蘭、洪深、阿英、曹聚仁、李健吾、曹禺、夏衍、陳白塵、陽翰笙、鬍風、周揚、馮乃超、臧剋傢、蘇汶等,他們的論述如今已經成為曆史紀錄,但是對早期的文學有重大的影響。大陸的現當代文學史傢,諸如劉大傑、王瑤、唐弢、董健、田本相、劉登翰、王晉民、楊義、硃棟霖、曹萬生、硃壽桐、郭誌剛、陳思和、古繼堂、瀋用大、賴伯疆、評論傢如錢鍾書、張庚、謝冕、溫儒敏、嚴傢炎、曹順慶、陳平原、鬍星亮、古遠清、瀋奇、硃雙一、喻大翔等,有的也已進入曆史,但多半都還建在,他們雖非全為作傢,卻都是研究現當代文學的重要學者,他們的意見極具參考價值。至於颱灣的文學史傢葉石濤、陳芳明、詩人洛夫、餘光中、郭楓、瘂弦、張默、蕭蕭、簡政珍、文學評論傢姚一葦、齊邦媛、顔元叔、尉天驄、張漢良、高天生、黃剋全、古添洪、林明德、龍應颱、呂正惠、鄭明娳、鍾明德、龔鵬程、李瑞騰、李奭學以及海外的評論傢夏誌清、餘英時、李歐梵、葉維廉、唐文標、關傑明、劉紹銘、王德威、劉再復、黃維樑、楊鬆年、鍾玲、顧賓、鄭樹森、蘇煒等,這一長串的名單都是對兩岸的文學曾有過深入研究的學人,他們的評論也都是本書引用與藉重的對象。可以看齣來,其中有自由主義者,也有左派文人,筆者不會因為他們的政治立場而忽視他們看來正確或雖不正確但曾發生過影響力的意見。同時,也可看到在第一度西潮時,尚很少純粹的學者評論傢,文學評論多齣之於作傢之手。到瞭第二度西潮纔顯齣學者評論傢的本色。文學史傢及文學評論傢本身雖非作傢(當代尚有少數身兼作傢者),但文學評論也是另一種創作,對作傢們常有意想不到的影響,故一部文學史絕不能忽視評論傢的貢獻。

  文學評論與詮釋,當然是文學史重要的組成部分,筆者根據以上所提的評論標準盡量發揮瞭個人的見解。唯中國現當代的文學作品早已汗牛充棟,而且隨時都有新材料增加,絕非任何個人在有生之年可以盡閱,這也是必要藉重其他文學史傢及評論傢的意見之處。除瞭前文提到的中國現當代及颱灣文學史作外,兩岸及海外的現當代文學史資料,諸如張若英編《中國新文學運動史資料》(1934)、趙傢璧主編《中國新文學大係》(1935)、楊一鳴編《文壇史料》(1944)、曹聚仁著《文壇五十年》(1955)、北京師範大學中文係編《中國現代中國文學參考資料》(1959)、王哲甫著《中國新文學運動史》(1965)、劉心皇著《現代中國文學史話》(1971)、司馬長風著《中國新文學史》(1975)、周錦著《中國新文學史》(1976)、陳瘦竹主編《左翼文藝運動史料》(1980)、蘇雪林著《中國二三十年代作傢》(1983)、張毓茂著《二十世紀中國兩岸文學史》(1988)、於可訓等主編《文學風雨四十年》(1989)、劉文田等編《當代中國文學史》(1991)、喬福生等著《二十世紀中國文學》(1992)、餘漢等編《新編中國當代文學發展史》(1994)、傅子玖編《中國新文學史》(1994)、皮述民、馬森等著《二十世紀中國新文學史》(1997)、徐瑞嶽主編《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史綱》(2001)、陳芳明著《颱灣新文學史》(2011)以及個彆文類史料諸如田漢等主編《中國話劇五十年史料集》(1958-85)、呂訴上著《颱灣電影戲劇史》(1961)、夏誌清著《中國現代小說史》(1961)、林非著《中國現代散文史稿》(1981)、趙霞鞦、曾慶瑞著《中國現代小說史》(1984)、田仲濟、孫熙昌主編《中國現代小說史》(1984)、吳若、賈亦棣編《中國話劇史》(1985)、陳白塵、董健主編《中國現代戲劇史稿》(1985)、張華主編《中國現代雜文史稿》(1987)、趙霞鞦著《中國現代報告文學史》(1987)、嚴傢炎著《中國現代小說流派史》(1989)、古繼堂著《颱灣小說發展史》(1989)、葛一虹編《中國話劇通史》(1990)、黃會林著《中國話劇文學史料》(1990)、高文升編《中國當代戲劇文學史》(1990)、張炯編《新中國話劇文學概觀》(1990)、馬森著《中國現代戲劇的兩度西潮》(1991)、《當代戲劇》(1991)、《燦爛的星空─現當代小說的主潮》(1997)及《颱灣戲劇─從現代到後現代》(2002)、柏彬著《中國話劇史稿》(1991)、葉子銘主編《中國現代小說史》(1991)、汪名凡主編《中國當代小說史》(1991)、蕭蕭著《現代詩縱橫觀》(1991)、張默編《颱灣現代詩編目》(1992)、洪子誠、劉登翰著《中國當代新詩史》(1993)、田本相主編《中國現代比較戲劇史》(1993)、楊義著《中國現代小說史》(1993)、楊渡著《日據時期颱灣新劇運動;1923-1936》(1994)、張德厚主編《中國現代詩歌史論》(1995)、王新民著《中國當代戲劇史綱》(1997)、傅謹著《新中國戲劇史》(2002)、陳思和著《中國當代文學關鍵詞十講》(2002)、彭耀春著《中國現代戲劇影視史論》(2003)、鬍星亮著《當代中外比較戲劇史論》(2007)、董健、鬍星亮主編《中國當代戲劇史稿:1949-2000》(2008)等作都曾經是本書參考過的資料。當前,研究中國現當代文學的學者並不隻限於海峽兩岸,也不隻限於華人,西方學者對此領域也錶現瞭相當的熱衷,故本書也盡量參考瞭歐美各國有關的外文著作,以擴大吾人的視野。緻於有些階段文學的成果曾經引生過不同的觀感與評價,譬如五十年代颱灣的反共文學,本書會同時呈現不同的評價。也有些富有爭議性的作傢,像無名氏、紀弦、王文興等,本有正負兩極的評論,本書也會保留不同的評傢意見,以便讀者可以自行判斷。

  為瞭讀者查閱的方便,本書並附有關鍵詞和人名索引以及本書所引用的中外文著作詳細的書目及篇目。同時也為瞭讀者的方便,現當代文學重要的曆史文獻,諸如鬍適的〈文學改良芻議〉、周作人的〈人的文學〉、魯迅的〈對於左翼作傢聯盟的意見〉、郭沫若的〈革命與文學〉、毛澤東的〈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梁實鞦的〈文學與革命〉以及筆者有關本書重要的文學評論等,也都附於有關篇章之後。

圖書試讀

緒論

一、斷代的文學史


史學是一種記錄過去的事蹟,並匯整過去的資料加以評斷的學問,其中包括史料與史觀。史料的重點在事蹟的真實性、資料的正確性,而史觀的重點則在評斷的客觀性。追查已經過去的事蹟、蒐集已經散遺的資料,並不是件容易的事,但具有史學訓練的學者都有基本的細密功夫和審慎的態度,唯獨評斷的是否客觀則非常睏難。任何一位學者都不能不受到傢學、師承、時代與環境的影響,他的評斷多少總帶有這些影響的痕跡,如何從其中跳齣來,全視他是否有自知之明,清楚錶示齣自己所下評斷的根據以及可能的侷限,這恐怕是在不可能達到百分之百客觀的情形下尚可接受的客觀態度。

早期之史多為一般通貫之史,記述人類的各方麵活動,尤其強調上層社會或統治階層的言行以及其對整體社會的影響,因此常以朝代區分,而産生改朝換代、曆史興衰之感。近代在社會愈趨復雜之後,遂有斷代史、分門彆類之專史齣現,前者把重心放在某一個時間階段,後者重心限於某一種領域,譬如社會史、經濟史、政治史、宗教史、文學史、藝術史等等。其中文學史,就是專記文學發展、文學傢的傳承、流派,以及作品之評價的分類史。文學史既是分類史,也可以是斷代史,本書就是專門記述二十世紀一百年間世界華文文學發展之史。二十世紀是一個人類大播遷的時代,有的是經濟原因,為瞭求生,從貧瘠之地流嚮較為富裕的地區;有的是政治原因,為瞭逃避迫害,從專製獨裁之地逃往較寬容自由的地區;但更重要的原因是二十世紀是一個科技發達、交通便利得時代,各國、各洲之間的通商、遊學、旅遊、移民已經成為常態,因此華人除瞭海峽兩岸、港澳、星馬之外,已經遍布歐美各國,在各地均形成重要的華人群落,是故中國文學也已經不隻限於海峽兩岸及港澳、星馬華人世居之地,即使在歐美各國也有齣眾的華人及華文作傢以及不可忽視的華文作品。本書含容瞭世界各地的華文作傢及作品,而成為一部「世界華文的新文學發展之史」。

用戶評價

评分

這套書簡直是瞭解近現代中國文學演變的一個寶藏!它不是那種乾巴巴的學術論述,而是充滿瞭生動的細節和深刻的洞察。作者仿佛是一位經驗豐富的嚮導,帶領我們穿越迷霧,去看清那些塑造瞭中國現當代文學麵貌的“西潮”是如何一點點滲透、融閤,最終在中國土壤裏開花結果的。我特彆喜歡書中對於不同時期、不同作傢如何迴應西方文學思潮的案例分析,那些具體的文學作品、創作手法,甚至是被翻譯引進的理論,都被梳理得井井有條。它讓我明白,文學的發展從來都不是孤立的,而是充滿瞭復雜的交流與碰撞。通過對“西潮”的深入挖掘,這本書揭示瞭中國文學在吸收外來文明時所展現齣的強大生命力和創造力,也讓我們看到瞭中國作傢們如何在藉鑒中尋求突破,如何用自己的語言講述時代的故事。讀完之後,我對中國現代文學的理解上升到瞭一個新的高度,那種厚重感和曆史感撲麵而來。

评分

這本書給我最大的感受是,它徹底顛覆瞭我過去對某些文學現象的理解。作者以一種非常獨特而又極具說服力的方式,揭示瞭在很長一段時期內,中國文學的發展與西方思潮之間密不可分的聯係。它並非簡單地將“西潮”視為一種外在的強加,而是深入剖析瞭這種互動關係是多麼復雜且富有層次。我被書中對具體文學思潮、藝術運動在中國境內的傳播路徑和變異過程的細緻描述所震撼。從早期對西方小說、詩歌的模仿,到後來對現代主義、存在主義等思潮的接受與反思,每一個階段都充滿瞭耐人尋味的細節。更重要的是,作者並非僅僅停留在文獻的梳理,而是著力於揭示這些外來影響如何與中國本土的文化傳統、社會現實相互作用,最終催生齣獨具民族特色的文學作品。這種分析角度讓我看到瞭中國文學在現代化進程中的艱辛與輝煌,也讓我對那些“似曾相識”又“彆具一格”的中國現代文學作品有瞭全新的認識。

评分

隔開: 讀到一本關於文學史的書,裏麵詳細梳理瞭某個時期中國文學是如何吸收和消化西方思潮的,感覺像是打開瞭一個全新的視角。作者不隻是簡單地羅列瞭翻譯作品和引進的流派,而是深入探討瞭這些外來元素如何在中國本土的社會語境下生根發芽,並最終演變成獨具特色的文學形態。尤其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書中對不同階段、不同作傢在麵對“西潮”時的具體反應和創造性轉化做瞭細緻的分析,既有對模仿和藉鑒的描繪,更有對在融閤中産生創新火花的捕捉。這種梳理不僅是對曆史事實的呈現,更是一種對文學演進規律的深度洞察。讀完之後,我能更清晰地理解為何近現代中國的文學作品會呈現齣如此豐富多元的麵貌,也更能體會到文學在時代變遷中的生命力。它讓我重新審視瞭那些我們耳熟能詳的作品,仿佛看到瞭它們背後更為宏大的文化交流圖景,這種感覺非常奇妙,也極大地拓展瞭我對中國文學史的認知邊界。

评分

最近翻閱的一部著作,它從一個非常宏觀的角度,審視瞭在一段時間內,中國文學如何經曆瞭一係列深刻的變革,而這些變革的根源,很大程度上與來自西方的思想和藝術觀念的湧入有著韆絲萬縷的聯係。書中對於“西潮”的定義和其影響的範圍界定得非常清晰,避免瞭泛泛而談。作者以嚴謹的史料考證為基礎,細緻地描繪瞭不同西方文學流派、哲學思想,甚至是藝術形式是如何被介紹、被理解,以及最終如何在中國文壇上激起迴響的。它不僅僅停留在簡單的“引進來”的層麵,更著重於分析瞭這些外部影響在中國內部的“再創作”和“本土化”過程。我尤其欣賞作者對於不同曆史時期,不同文學團體和作傢群體的細緻區分,以及他們各自與“西潮”互動模式的比較。這種多維度的分析,讓我對中國現代文學的發展脈絡有瞭更深刻的理解,也讓我看到瞭中國作傢們在那個充滿變革的時代,是如何在吸收外來養分的同時,努力構建自身文學傳統的。

评分

收到!下麵是為您創作的五段圖書評價,以讀者的口吻,內容詳盡,風格各異,且不包含您提供的書名,並用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