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二八消失的台湾菁英(二○一五年增订版) 2

二二八消失的台湾菁英(二○一五年增订版) 2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二二八事件
  • 台湾历史
  • 政治迫害
  • 白色恐怖
  • 台湾菁英
  • 历史研究
  • 增订版
  • 台湾
  • 社会运动
  • 政治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哭过历史的漫漫长夜,
我们终究要抚慰历史的伤口,
起来迎接黎明的晨曦。

  在二二八事件中蒙难的台湾社会菁英,大都曾经怀抱改革台湾社会的热情,
  他们的无故获罪与消逝,是台湾近代史上无尽的辛酸与血泪。

  本书收录在事件中遇害的社会菁英人物来介绍观察,透过他们一生的发展与消逝,不仅让我们看清台湾历史的轮廓,更可窥见台湾异乎对岸中国社会文化的性质。

  收录:黄朝生、徐春卿、陈屋、李仁贵、杨元丁、张七郎、许钖谦、郭章垣、张荣宗、黄妈典、陈澄波、潘木枝、卢鈵钦、陈复志、汤德章、萧朝金、黄赐、王石定、叶秋木

本书特色

  1.经典重现,二十五年后的增订再版,让年轻一辈的国人认识并了解这段不能遗忘的台湾历史。
  2.李筱峰教授与年轻研究者陈孟绢合作,增补多年来陆续出土的新事证,让在二二八事件中蒙难的台湾菁英的生平与遇难过程,有更清晰的轮廓。
台湾史的侧影:解构与重塑下的岛屿记忆 导言:在历史的迷雾中探寻真相 一部深刻剖析特定历史时期的台湾史著作,往往需要跨越重重迷障,直面那些被有意无意忽略的细节与声音。本书并非聚焦于某一次特定的、广为人知的历史事件,而是致力于构建一个更宏大、更具结构性的视角,审视自战后初期至特定年代台湾社会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维度上所经历的深刻转型与内在矛盾。它试图揭示,在一个外部权力不断重塑的地理空间内,岛屿居民如何适应、抵抗,以及最终形塑出独特的集体意识。 第一部分:战后治理的初期张力与权力真空的填补 本书的开篇,将时间轴设定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台湾由日本殖民统治转入中华民民国政府治理的初期阶段。这一时期充满了复杂性和内在的矛盾。不同于侧重于个案叙事的作品,本书着力于描绘治理结构的重塑过程。 1. 行政体系的磨合与失调: 详细梳理了初期接收单位的构成、其人员的专业背景以及他们面对台湾社会现实时所产生的系统性摩擦。重点分析了在权力交接过程中,由于信息不对称和文化隔阂,地方治理体系如何从一个高效的殖民机器,迅速转变为一个效率低下、充满官僚主义弊病的过渡形态。这其中,对物产分配、金融体系的接管的处理方式,成为日后社会矛盾爆发的重要引信。 2. 经济基础的脆弱性与重组: 战后的台湾经济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基础设施的损毁、通货膨胀的威胁,以及原有的产业结构(如制糖业、樟脑业)在新的市场环境下的定位问题。本书深入探讨了“接收”与“盘剥”之间的微妙界限,分析了初期资源的流向,以及这些经济决策如何不成比例地影响了不同社会阶层的生活水平,为后续的社会动荡埋下了经济基础。 3. 本土精英与新来者的互动模式: 这一部分不再仅仅关注“菁英”的消失,而是探讨“菁英”的界定是如何在权力更迭中被重新定义和削弱的。它分析了原有的地方士绅、知识分子群体,在面对新的政治话语体系时所采取的策略——是合作、是消极抵抗,还是选择沉寂。同时,也审视了来自大陆的新来者群体,他们带来的文化、政治观念与地方既有习惯之间的碰撞与融合。 第二部分:社会结构的变迁与底层叙事的浮现 历史叙事往往聚焦于顶层的政治决策,但本书将目光转向了更广阔的社会肌理,探讨外部压力如何渗透至家庭、社区乃至个体的心灵层面。 1. 从农业到工业化的初期阵痛: 概述了在特定“发展规划”下,台湾经济结构开始向以出口导向为主的工业化模式转变的早期尝试。本书强调了这一转型对传统农村社会的影响,包括土地政策的调整、劳动力向城镇的迁移,以及随之而来的新的阶级分化——即新兴的工厂主阶层与日益壮大的产业工人阶层之间的矛盾初现。 2. 教育与文化认同的重塑工程: 深入研究了战后初期在教育体系中推行的语言政策、历史教科书的编写逻辑,以及其试图建立的新国家认同的努力。这不是简单的“去日本化”,而是一场复杂的文化符号的置换过程。分析了这种自上而下的文化工程在不同年龄层、不同社会阶层中引发的复杂反应——从积极的接受到无声的抵制。 3. 民间信仰与社会韧性: 历史的记录往往忽略了日常的生命力。本书通过考察特定时期民间信仰的演变、地方节庆的举办情况,来侧面反映社会的“韧性”与“自我修复能力”。在政治高压与经济动荡之下,传统仪式和社区组织如何成为民众维系情感纽带、对抗不确定性的非正式机制。 第三部分:现代性冲击下的思想光谱与知识分子的困境 本部分着重于探讨台湾知识界在特定历史阶段所面临的知识困境与思想选择。 1. 现代思想的引入与本土化尝试: 探讨了西方哲学思潮(如存在主义、社会学理论)如何在特定的学术机构和地下沙龙中被引入和讨论。重点分析了本土知识分子如何试图将这些普世性的理论框架,应用于解释台湾自身的特殊处境,试图发展出具有本土关怀的理论体系。 2. 知识生产的自我审查与外部干预: 详细分析了在特定的政治环境下,学术研究、文学创作所受到的隐形或显性的限制。这包括对“敏感议题”的回避,以及知识生产者为求生存而采取的策略性沉默或转向。这种内向性的压力如何影响了思想的深度与广度,是理解后世文化遗产的关键。 3. 跨地域的思想网络构建: 关注那些未能被主流叙事完全捕捉的思想家,他们如何通过与海外,尤其是日本、香港、东南亚等地的学术圈和文化团体保持联系,来维持思想的活力和视野的开阔性。这种“边缘”的交流,往往孕育着未来变革的种子。 结论:历史的结构性回响 本书的收尾并非简单地对前述事件进行总结,而是试图提炼出一种结构性的历史经验。它认为,战后初期的一系列治理失误、经济决策和社会文化重塑的努力,共同构成了一种特定的历史“基因”,这种基因在后续的台湾发展历程中不断以新的面貌回响。 它强调,理解这段复杂的历史,需要从“治理的效率”、“资源的分配”和“文化身份的重构”这三个相互交织的维度进行立体考察,才能真正把握一个岛屿社会在面临巨大外部冲击时所展现出的复杂性、牺牲与最终的自我定位。本书旨在提供一个更具纵深感的分析框架,以审视那些塑造了当代台湾社会底色的关键性力量。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李筱峰


  一九五二年出生于台南县麻豆镇,是当代台湾史研究极具代表性的学者之一,以近现代史及二二八为其研究重点。

  曾任《八十年代》、《亚洲人》杂志执行主编;报社记者、编辑、主笔;世新大学通识教育中心专任教授。现任国立台北教育大学台湾文化研究所专任教授;吴三连台湾史料基金会董事。曾与戴宝村共同主持华视教学节目「台湾史望春风」。

  着有《台湾战后初期的民意代表》、《台湾革命僧——林秋梧》、《台湾民主运动40年》、《解读二二八》、《二二八消失的台湾菁英》、《林茂生、陈炘和他们的时代》、《台湾史100件大事》、《快读台湾历史人物》(与庄天赐等合着)、《台湾史101问》、《台湾怎么论?》、《我的觉醒》、《党国复辟前后》、《乌鸦不快乐》、《踏过我心坎的人》等书。

陈孟绢

  一九七九年生,台中人。

  朝阳科技大学建筑及都市设计研究所硕士(二○○六年毕业)。
  长荣大学台湾研究所硕士(二○一三年毕业),论文《「台湾神」信仰之研究》,荣获二○一三年第六届「庄万寿教授台湾人文研究奖」,后出版成书《台湾神信仰——大爱的修行》。

  原本非历史专攻者,因喜爱台湾历史文化,受二二八台湾神信仰的启发,而投入研究行列。长期担任台湾大地文教基金会志工。

图书目录

图书序言

新版序

  一九八五年六月,我完成了在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历史研究所的硕士论文《台湾光复初期的民意代表》,毕业后旋将此论文交由当时的自立晚报出版部正式出版为《台湾战后初期的民意代表》一书。书一出版,报社打出这样的广告词:「这是台湾第一本专章讨论二二八事件的学术着作。」意外的,这本原为硕士论文的书,竟然销售了数版。但也不意外的,果然引起当时还在戒严时期的警备总部的注目,警总准备将该书查禁!但后来没有查禁成功,据说是因为警总内部开会时,有人提出这本书是国立大学通过的硕士论文,且有教育部颁发的学位证书,如果警备总部把硕士论文查禁,无异是警备总部打了教育部一记耳光。因此,这本书终于得以安全脱险。《台湾战后初期的民意代表》出版隔年,戒严解除,台湾的民主初见曙光,我趁着微亮的曙光,把进行硕士论文时所蒐集的史料,再加上一些人物口述历史採访,继续编写了《二二八消失的台湾菁英》一书。

  《二二八消失的台湾菁英》一书编写过程中,许多接受我採访的受难者家属余悸犹存,有的不敢接受採访,问我「是不是活得不耐烦?」有的虽勉为其难接受採访,却欲言又止,不敢畅言尽述;有的虽然接受访问,却再三叮咛不可写出真名……。因此,《二二八消失的台湾菁英》一书于一九九○年初出版时,史料不周全,内容极粗糙,叙述不完整,乃势所必然。不过在当时,禁锢了四十多年的心中块垒得以稍稍疏解,犹如大旱之望云霓,该书倒也引起一些作用。很意外的,一向保守的《中国时报》,其「开卷版」,竟然颁给该书「(一九九○)年度十大好书」奖。没有投票给该书的评审委员之一的吕正惠老师,甚至坦白承认,他本想投《二二八消失的台湾菁英》一票,但因考虑该书作者李筱峰主张台湾独立,所以作罢。

  《二二八消失的台湾菁英》初版至今,已经二十四年了,二十四年来,台湾经过民主化,许多资料逐渐开放,许多耆老、受难家属也比较敢接受访问,而相关的口述历史、回忆录、研究报告也纷纷出笼。相对之下,我原来的《二二八消失的台湾菁英》一书显得何等简略而无物,因此决定改写再版。

  时隔二十四年,我已发苍齿摇,廉颇老矣,因此特邀请我的学生,研究二二八事件的后起之秀陈孟绢小姐,来一起撰写。

  原版只书写三十一人,如今再版增加为三十四人。我们知道,二二八事件中死难的台湾菁英还多不胜举,应该再增加介绍书写的人物,尚不知凡几。遗憾篇幅及时间所限,本书就只能先到此为止。

  感谢孟绢的合作,她心细手勤,任劳敬业,让我感受到青年一辈的活力与负责。成书之日,又逢「太阳花学运」为台湾前途群起奔命,展现台湾新青年的勇往与智慧,当可告慰于二二八死难菁英前辈在天之灵!

/李筱峰  二○一四年四月十日于国立台北教育大学台湾文化研究所


导言

  二次大战结束后,摆脱日本殖民统治的台湾人民,将希望寄託在海崃对岸的中国,热烈迎接这个心目中的「祖国」。没想到,真正的中国降临台湾后,他们才发现这个中国与心目中的「祖国」相差甚远,简直难以适应。

  新来的中国政权以「征服者」的心态驾临台湾,首先,无视于台湾人早有追求民主自治的历史经验,在台湾设立了无异于日本总督府的「台湾省行政长官公署」制度,集行政、立法、司法、军事等大权于一体,无异是日本殖民统治的延续。在「台湾省行政长官公署」的新殖民体制下,大陆人垄断权位,牵亲引戚、茍且循私,外行领导内行,「接收」变成「劫收」,官场贪污腐化之风,立刻让台湾人民开了五十年未开之眼界。

  在经济方面厉行全面垄断的统制经济。标榜「国家社会主义」的行政长官陈仪,有鑑于日治时代专卖制度成效卓着,因此不顾本身的政治文化与官场陋习,一味沿袭。对樟脑、火柴、酒、烟、度量衡等物品全部纳入专卖。此外尚有许多民生物资,则由专卖局之外的机构来厉行统制,无论从交通、运输、堆栈、农产品、渔业畜牧、钢铁、电力、水泥、机械造船、石油、工程、造纸、印刷、纺织、砖瓦、油脂、电工器材、化学药品、制盐等等,无一不在统制之列。统制经济如果能公事公办,亦非不可取。但是,偏偏在「红包通神」的官场文化下,官商勾结,或亦官亦商,使得许多违禁的进出口品能够自由进出,官商从中获取暴利。这套伴随着贪污文化的经济统制措施,带给台湾的祸害是至为明显不过了。尤以米粮的短缺,造成民生的痛苦、社会的不安为最显着。而米粮的短缺,除了因为应付国共内战,在台湾强征米粮以支援国府军之外,又因为官商勾结,囤积米粮、哄抬物价,有以致之。以台北市零售米价上涨情形来看,从二战后到二二八事件前,一年四个月之间,台北市零售米价涨了四百倍。台湾的财富受到有系统的掠夺,日本人所留下的二百三十七家公私企业,六百多个单位,统统纳入台湾省行政长官公署所属各处局所设的二十七家公司来经营。加以「外行领导内行」,以及人谋不臧,因此生产力大降,战后第一年的生产指数,竟不及战前的一半,台湾人享受到比战前更民不聊生的果实。失业人口激增,六百多万人口的台湾,就有四十万到八十万失业人数的记录。

  而社会上,盗贼横行,军宪纪律败坏。许多来自中国大陆的军人,除偷窃之外,耍赖、威胁、诈欺、恐吓、调戏、抢劫、杀人……无所不为,欺民扰民,作威作福,一派土匪作风,令台湾民众痛心疾首。一九四六年,台湾社会已经动盪不安,军人开枪滋事,与民众冲突的案件,屡见不鲜。因此,国民政府接管台湾的第二年,社会治安严重恶化,一年之间刑事案件增加二十八倍。

  总之,经过一年半的蹂躏与掠夺,台湾社会倒退了三、四十年。因此,在所谓「光复」的一年四个月后,终于爆发了二二八事件。

  一九四七年二月二十七日晚,台北市延平北路发生专卖局查缉员借查缉私烟名义打伤有牌照的女烟贩,顺势洗劫她的钱财、合法香烟与私烟,并酿成枪击民众致死命案,二十八日台北市民向相关机关抗议未果,反遭行政长官公署机枪扫射,情势一发难收,扩及全岛,各地蜂起,全岛骚动。事件的发展循着两条路线进行,一为武装抗争路线,一为政治交涉路线。前者指的是出现在各市镇的武装民兵,对宪警机关的攻击行动;后者则是由民意代表及地方士绅组成的「二二八事件处理委员会」,与行政长官陈仪交涉善后处理事宜,进而提出政治改革要求。在「二二八事件处理委员会」的交涉与斡旋之下,情况渐趋稳定,然而,陈仪,对于「二二八事件处理委员会」提出的政治改革,表面上虚与委蛇,宣称民众如有任何意见,可经由处理委员会反映,他会尽量接纳改进,但一方面却打电报向南京中央政府请兵来台。国府主席蒋介石听信在台军政特务人员一面之词,贸然派兵来台。三月八日晚,国府军队奉派抵台,展开镇压,酿成屠杀,继之以「清乡」之名,进行全岛性捕杀,台湾社会菁英牺牲殆尽,民众伤亡惨重,死亡人数约一万至二万人。

  二二八事件带给台湾的,不只是家破人亡的悲剧而已,还为台湾往后的政治与社会,种下既深且鉅的影响:一方面,台湾人的性格受到严重的扭曲,过去一直在外来殖民统治下的台湾人,显得更加卑屈自辱,处处都要表现其不敢违抗统治者以求安全自保的奴隶性格;另一方面,台湾人民对政治产生恐惧、灰心、失望。这种对政治的恐惧感与冷漠感,有利于国民党的一党专政,不利于民主宪政的发展;再者,台湾社会领导阶层架空,便利国民党的统治。许多劫后余生的社会菁英不愿再与闻政治,地方政治体质改变,劣币驱逐良币,土豪劣绅、黑道流氓、地方政客,逐渐进入地方政坛。台湾的黑金政治在二二八事件之后早已埋下伏笔。

  抚今追昔,二二八的历史应给我们深切的教训与启示:一九四五年的所谓「台湾光复」,是台湾与中国的一次「统一」。一九四七年的二二八事件,则是这次「统一」的后遗症。引起这个后遗症的主要症结,在于台湾与中国两个社会的偌大差距,不同体质,彼此适应不良。

  本书选择三十四位在事件中遇害的社会菁英人物来介绍观察,透过他们一生的发展与消逝,不仅让我们看清台湾历史的轮廓、窥见台湾异乎对岸中国社会文化的性质,也更让我们体会台湾人命运的艰辛。愿历史的教训,能指引台湾人正确的未来!


后记

  从没想到,自己会加入历史的行列。

  回顾认识二二八事件的过程,国中的历史课本是否教到此事,或许是篇幅太少,与中国历史相较显得不重要(当时考试比重),才忽略而没有印象。再次接触二二八事件,感受极度震惊,大约在二○○二~二○○三年左右,一群在台湾大地文教基金会担任志工的年轻人,讨论完网路小组会议后,不知谁提议,大伙就一起观看由阮美姝女士出版的《二二八事件惨案纪实》纪录片,记得观后感是「好恐怖喔!」「台湾有那么多人被杀,怎么课本没有教?」

  说来也巧,后来中部热心人士林栋沧先生送来几十箱奇美文化基金会助印的小册子──李筱峰教授的《解读二二八(节录本)》,给大地用以推广「台湾神运动」时发送给民众,自己就从阅读这本小册子开始,有了二二八事件的基本常识。

  就读长荣大学台湾研究所时,以《「台湾神」信仰之研究》为论文题目,其中「『台湾神』信仰的形塑」章节,就是在探讨四十九位「台湾神」典范的事蹟,着重于先贤先烈的所作所为与对台湾的贡献。除了自己的指导老师张炎宪教授外,也向筱峰老师请益,某日当我询问到《二二八消失的台湾菁英》资料时,筱峰老师说「我们来重写」,自己心里OS「我只是一个小小的研究生,写书是何其重大的工程,老师只是随口说说,过一阵子就忘了吧!?」没想到筱峰老师是认真的,还很贴心的答应,等我的硕士论文完成,再进行再版书的事。

  就这样,真的开始着手重写。本书将焦点放在三十四位菁英的家庭背景、生平事蹟、社会角色、二二八的作为、受难惨况、家属受到的影响等面向。过程中时常遇到解读资料的问题,筱峰老师或许已被问到认为这个学生有些「龟毛」了吧!?他甚至还以李氏幽默风格开玩笑的回说「我答不出来怎么办」。但很幸运的,总在讨论过程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自己「从做中学」,由点的知识更了解时代背景,一些无法连结的地方也慢慢解开,例如日治时期台湾的公共卫生已达一定程度,为何战后反而传染疾病蔓延,其实与国民政府接收公卫设施并盗卖、港口检疫松散等有关(详见本书「郭章垣」部分)。又如「王添?笔祸事件」官司时,报纸以「前社长」称唿王添?,从一份呈给长官公署宣传委员会「人民导报社发行人改聘」的笺,才发现原来王添?的社长任职从一九四六年五月十一日至九月十八日止,之后由宋斐如回锅再任社长一职,这个较少被注意的资料,也解释了为何在二二八事件发生前夕,宋斐如仍以社长身分发表《人民导报》周年感言的文章。而从宋斐如撰写的文章观察,他属公务员中的异类,一再强调人民要展现力量自治、自立,在二二八爆发前夕,所写的文章更把政府官吏比喻成「害虫」,简直是当时的「冲组」(台语)。经由资料的拼凑,发觉每位菁英各有其无可取代的特色与不凡之处。

  过程中除了获益良多,也因菁英消逝后,家属坚毅面对困境的感人过程而动容。唯有台湾民主建国,才能避免悲剧重演。

  由论文改写的《台湾神信仰——大爱的修行》书籍出版后,杜正胜教授曾提醒「出书不代表很了不起,要多读册」、「写出人物的故事以增加文章可读性」,虽然身为院士,杜老师仍时常谦虚表示自己「懂的只是浅浅的」、「书读得不够,要多读册」,这些身教都看在眼里,这些叮咛会记在心里,也试着运用在此书。

  本书得以完成出版,感谢筱峰老师给予实习机会,将学校的理论运用在实务操作上。玉山社细心的帮忙。感念为台湾牺牲的二二八先贤、因撰书所打扰的二二八家属。人权记者陈铭城无私的分享。简余晏议员服务处等多人的帮助,不一一列出,感激在心。

  最后,要将此书献给突然去天上当神的炎宪老师,感谢他领我加入历史行列。

/陈孟绢 二○一四年十二月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对历史的细微之处特别着迷,尤其是那些宏大叙事背后,普通人被卷入时代漩涡的个体命运。这本书在这一点上做得相当出色,它没有停留于政治斗争的表面,而是深入挖掘了那些在二二八事件中被压制、被剥夺甚至消失的知识分子、艺术家、社会活动家等等。我特别关注的是书中对于这些“菁英”的社会背景、成长经历以及他们当时所持有的理念的介绍。这让我明白,他们的消失并非偶然,而是特定历史环境下,特定社会力量相互碰撞的结果。我好奇的是,这些原本可以为台湾社会带来更多元声音和更深刻思考的人,如果他们没有被“消失”,他们的存在会如何影响当时台湾的社会文化、学术发展乃至于政治走向?这本书虽然侧重于讲述他们的“消失”,但恰恰是通过他们的缺席,反衬出他们原本可以填补的空白,以及这种空白所带来的长远影响。我常常会想象,如果这些声音依然能够被听见,台湾的社会议题是否会更加丰富,公民社会的讨论是否会更加深入?这本书让我对“失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它不仅仅是人的生命的消逝,更是思想的禁锢,是潜力的扼杀,是对社会未来发展的一种不可估量的损失。这种对细微之处的关注,让我能够从一个更立体、更具人性的角度去理解那段沉痛的历史,也让我更加珍惜当下能够自由表达和思想交流的环境。

评分

这本书的出现,对我而言,更像是一场深刻的历史对话,一次对被压抑声音的聆听。我一直对那些在历史洪流中被沉默的个体,尤其是那些具有独立思想和批判精神的知识分子,抱有极大的关注。这本书恰恰聚焦于“二二八消失的台湾菁英”,这让我看到了一个被精心掩盖的伤口,以及那些被剥夺的可能。我尤其着迷于书中对于这些“菁英”所处社会阶层、教育背景以及他们当时所扮演角色的细致描绘。这些信息帮助我理解,他们并非仅仅是政治斗争的棋子,而是当时台湾社会中一股重要的、具有建设性力量的代表。他们的“消失”,不仅仅是个人生命的终结,更是台湾社会多元思想的断裂,是知识传承的阻碍,是公民意识觉醒的挫折。我一直在思考,如果这些菁英没有被“消失”,他们能够为台湾社会的进步带来怎样的推动力?他们的思想是否能够为当时的社会提供更深刻的解读,为未来的发展指明更清晰的方向?这本书让我认识到,“菁英”的价值,在于他们能够为社会带来独到的见解和积极的改变。当这样的力量被无情地扼杀,一个社会所付出的代价是无法估量的。这本书让我对“集体失忆”和“历史真相”这两个概念有了更深的思考,它提醒我们,要时刻警惕那些试图抹去历史痕迹的行为,要努力去发掘和守护那些被遗忘的声音,因为它们是理解过去、塑造未来的重要基石。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过程,对我而言,更像是一次对历史真相的“深度挖掘”,一次对被压抑声音的“倾听”。我一直对那些在历史的关键时刻,因各种原因而“失声”的个体,抱有强烈的关注和同情。这本书,恰恰聚焦于“二二八消失的台湾菁英”,让我看到了一段被刻意模糊的历史,以及那些因此而付出的生命代价。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于这些“菁英”的社会出身、教育经历以及他们当时所投身的社会运动的详细介绍。这些信息帮助我理解,他们并非是孤立的个体,而是当时台湾社会中一股重要、具有潜力的进步力量的代表。他们的“消失”,在我看来,是台湾社会的一次深刻的“元气损耗”。因为当一批具有独立思想、社会责任感和专业能力的社会中坚力量被剥夺,那么这个社会的思想深度、创新能力以及公民社会的成熟度,都将受到严重影响。我一直在思考,这些“消失的菁英”,如果他们能够继续在当时的台湾社会发挥作用,会对台湾的政治生态、文化发展以及社会进步带来怎样的积极影响?他们所代表的理性思考和批判精神,是否能够为当时的社会提供更深刻的洞察,更具建设性的对话,以及更广泛的共识?这本书让我对“集体记忆”和“个体命运”这两个概念有了更深的理解,它提醒我们,要警惕那些试图掩盖和扭曲历史真相的行为,要努力去发掘和守护那些被遗忘的声音,因为它们是理解过去、反思现在、塑造未来的重要组成部分。

评分

这本《二二八消失的台湾菁英》对我来说,是一次关于“未竟之事”的深刻反思。我一直认为,历史的价值,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它能够让我们看到那些“如果”的可能性,看到那些被剥夺的未来。这本书,正是通过讲述那些在二二八事件中消失的台湾菁英的故事,让我们窥见了这样一种可能。我非常关注书中对于这些“菁英”所拥有的社会声望、专业能力以及他们当时所参与的社会运动的描述。这些信息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他们的消失,不仅仅是少数几个人的悲剧,更是台湾社会在那个时期一次沉重的“人才流失”,是对社会发展潜力的巨大打击。我一直在想象,如果这些菁英能够继续活跃在社会各界,他们会对台湾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产生怎样的积极影响?他们所代表的独立思考和批判精神,是否能够为当时的台湾社会注入更多的活力,推动社会的进步,促进更广泛的民主讨论?这本书让我感受到一种“空缺”的力量,正是因为他们的消失,我们才更加清晰地看到了他们原本能够填补的空白,以及这种空白所带来的遗憾。这种遗憾,不仅仅是对个人的惋惜,更是对社会整体发展的一次阻碍。这本书让我对“失去”的意义有了更深的理解,它不仅仅是生命的消亡,更是思想的禁锢,是潜力的扼杀,是对一个社会走向更加光明未来的阻碍。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更像是在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寻迹”之旅。我一直对那些在历史转折点上,因立场、思想或身份而被“边缘化”甚至“消失”的个体,充满了好奇和同情。这本书,则将我带入了二二八事件后,一批台湾菁英被剥夺、被压制甚至被消失的残酷现实。我特别留意书中对于这些“菁英”的个人经历、家庭背景以及他们所持有的政治理念的细致梳理。这些细节让我看到了,他们并非单一标签下的“反抗者”或“牺牲者”,而是拥有复杂情感和独特见解的个体,他们对这片土地有着自己的热爱和期许。他们的“消失”,在我看来,是台湾社会一次深刻的“自我伤害”。因为当一批有识之士、有担当的公民被剥夺发声权,甚至生命,那么这个社会的思想活力、创新能力以及理性沟通的能力,无疑将受到严重的损害。我一直在思考,这些“消失的菁英”,他们身上所蕴含的才华和智慧,如果能够得以发挥,会对当时的台湾社会产生怎样的积极作用?他们是否能够成为连接不同群体、弥合社会裂痕的桥梁?他们的经历,又如何警示我们,在任何时代,都不能以任何理由压制和剥夺那些敢于思考、敢于表达的个体。这本书让我对“沉默的代价”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它提醒我们,每一个被压制的个体背后,都可能隐藏着一段被篡改的历史,一段被剥夺的未来。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如同一面镜子,照出了历史的残酷,也映照出人性的光辉。我一直对那些在时代洪流中,因立场、信念而被无情碾压的个体,有着浓厚的兴趣和深切的同情。这本书,正是将我带入了二二八事件后,一批台湾菁英被剥夺、被压制甚至被消失的悲剧之中。我特别关注书中对于这些“菁英”的成长经历、教育背景以及他们所怀抱的理想和抱负的描绘。这些细节让我看到,他们并非抽象的政治符号,而是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个体,他们对这片土地怀有深切的关怀和期许。他们的“消失”,在我看来,是台湾社会的一次深刻的“自我残缺”。因为当一批有识之士、有担当的公民被剥夺了发声的权利,甚至生命,那么这个社会的思想活力、创新能力以及理性对话的能力,无疑将受到严重的削弱。我一直在思考,这些“消失的菁英”,如果他们能够继续在当时的台湾社会发挥作用,会对台湾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产生怎样的积极影响?他们所代表的独立思考和批判精神,是否能够为当时的台湾社会注入更多的活力,推动社会的进步,促进更广泛的民主讨论?这本书让我对“沉默的代价”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它提醒我们,每一个被压制的个体背后,都可能隐藏着一段被篡改的历史,一段被剥夺的未来。

评分

这本书的出版,简直像是在我一直以来对台湾历史的认知版图上,狠狠地画下了一个惊叹号。我一直对那段“白色恐怖”时期感到好奇,但总觉得像隔着一层雾,看不真切。直到翻开这本书,那些被历史尘埃掩埋的名字,那些曾经鲜活的生命,那些为了理想和自由而付出的代价,才一点点地浮现出来。我尤其被书中对于那些“菁英”个体命运的描绘所打动。他们不仅仅是抽象的符号,而是有血有肉的人,有家庭,有爱,有梦想。他们的消失,不仅仅是一个数字的减少,而是台湾社会一次沉痛的、不可逆转的损失。作者并没有简单地罗列事实,而是通过细腻的笔触,将历史事件与人物情感交织在一起,让我仿佛置身其中,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绝望与不屈。这本书让我深刻理解到,历史的进程,从来不是由少数几个伟人书写的,而是由无数个普通人,在时代的洪流中,用他们的生命去搏击,去选择。而这些“消失的菁英”,他们本可以为台湾贡献更多,他们的离去,让我们永远无法知晓“如果”的可能,这是一种何其巨大的遗憾。这本书让我对“菁英”这个词有了全新的理解,它不再仅仅是学识渊博或地位显赫,更代表着一种责任,一种担当,一种对社会进步的积极贡献。而当这些肩负重任的人,在不公的命运面前被剥夺发声的权利,甚至生命,那样的冲击力是巨大的,让人不禁反思,我们究竟失去了什么,以及我们应该如何去守护那些依然存在着的“菁英”和他们的价值。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的,是一种沉甸甸的历史责任感,以及对那些被遗忘名字的深深敬意。我一直认为,历史的叙述,不应该只停留在宏大事件的层面,更应该关注那些构成历史肌理的个体生命。这本书,正是将目光聚焦于二二八事件中那些“消失的台湾菁英”,让我得以窥见被掩盖的真相,以及那些被剥夺的生命。我非常着迷于书中对于这些“菁英”的教育背景、职业领域以及他们当时在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进行细致的描绘。这些信息让我明白,他们并非仅仅是政治斗争的牺牲品,更是当时台湾社会中一股不可或缺的、具有建设性力量的代表。他们的“消失”,在我看来,是台湾社会一次无法挽回的“元气大伤”。因为当一批有思想、有才能、有担当的社会中坚力量被移除,那么这个社会的思想多元性、创新活力以及社会进步的动力,无疑将受到严重削弱。我一直在思考,这些“消失的菁英”,他们原本能够为台湾的社会发展、文化繁荣以及政治进步做出怎样的贡献?他们的存在,是否能够为当时的台湾社会提供更深刻的洞察,更理性的分析,以及更具包容性的对话?这本书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一个健康的社会,应该珍视并保护那些拥有独立思考能力和批判精神的个体,因为他们是社会进步的重要驱动力。当这样的力量被无情地扼杀,那么这个社会所付出的代价,将是漫长而沉痛的。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它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我一直以来对台湾那段特殊历史时期的一种模糊认知,让我看到了更加具体、更加鲜活的画面。我特别关注书中对于“菁英”这个概念的界定,以及他们是如何在那个动荡的年代,成为被针对的目标。作者的叙述非常引人入胜,他不仅仅是在讲述历史事件,更是在描绘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他们的理想、他们的奋斗、他们的无奈与悲哀。我一直在思考,这些“菁英”的消失,对于台湾社会来说,究竟意味着什么?他们本可以为这片土地带来怎样的贡献?他们的离去,是社会的一种“失血”,是一种无法弥补的损失。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历史的残酷,但也看到了人性的光辉。即使在最黑暗的年代,依然有人坚持着自己的信念,用自己的方式去反抗,去抗争。这种精神是令人动容的,也是值得我们铭记和学习的。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被更多人阅读,让更多人了解这段历史,了解那些为台湾的进步付出巨大代价的“菁英”们。他们的故事,不应该被遗忘,他们的精神,应该被传承。这本书让我对“历史”这两个字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它不仅仅是过去的记载,更是对当下和未来的警示与启迪。

评分

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深刻感受,是一种难以言喻的惋惜和对历史真相的强烈追寻。我一直觉得,历史研究不仅仅是陈述事实,更是要尝试去理解那些事实背后的人性,以及那些被掩盖的真相。作者在这本书中,对于二二八事件中那些“消失的台湾菁英”的挖掘,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宏大、更复杂的故事。我特别欣赏书中那种试图还原事件全貌的努力,以及对于不同层面、不同群体的影响的细致描绘。读这本书,我仿佛是在拼凑一幅被打碎的拼图,每一片碎片都承载着一段故事,一段生命。我一直在思考,那些被消失的菁英,他们身上所代表的价值是什么?他们对当时的台湾社会可能产生的积极作用是什么?他们的离去,对台湾社会的思想活力、文化创造力以及社会进步造成了怎样的损害?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消失”,更是关于“本来可以”。它让我们看到,一个社会,如果不能容纳和保护那些有思想、有担当的个体,那么它的发展就会受到阻碍,它的未来就会变得黯淡。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引起更多人的关注,让更多人去了解这段历史,去反思那些曾经的悲剧,去珍惜当下来之不易的自由与民主。同时,我也希望通过这本书,能够激发更多人对历史真相的探究,不要让任何一个值得被铭记的生命,被遗忘在历史的角落。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