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祈禱到全德之路:詮釋聖女大德蘭《全德之路》最精采的20堂課

從祈禱到全德之路:詮釋聖女大德蘭《全德之路》最精采的20堂課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原文作者: Fr. Gabriel of St. Mary Magdalen
圖書標籤:
  • 聖女大德蘭
  • 全德之路
  • 靈修
  • 基督教
  • 祈禱
  • 屬靈成長
  • 信仰
  • 內省
  • 修道主義
  • 古典靈修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我們以為愛是純粹的,可是怎麼換來的每每都是情緒?聖女大德蘭要教我們操練純粹的愛和一顆完整的心,從祈禱中得到深度的平安。

  ◎被感情左右、被外在的魅力吸引,這對於愛的修行有什麼危險?
  ◎愛的三個檢查點:愛的動機是什麼?想得到什麼樣的迴報?希望對方得到什麼益處?
  ◎愛自己,妄想祈禱為他服務,要天主隸屬於他─為什麼要小心這種「假神祕傢」?
  ◎當被誤解,有時候為瞭愛,不辯解,而有時候卻得為瞭愛勇於辯解,這是怎麼迴事?
  ◎作者至少二十度提到聖女小德蘭,他的用意是希望我們從小德蘭身上看見什麼?

  本書是針對《聖女大德蘭的全德之路》做精闢的註解,依《全德之路》的架構,也就是依聖女大德蘭對修女們靈修談話和訓勉的42章的順序,前三部分概論大德蘭改革修會的理想、達到成全之境的默觀、達到默觀的祈禱,而最後第四部份是屬於註解《天主經》的祈求。主耶穌基督嚮世人提齣瞭一個成為成全的天主子女的理想說:「你們應當是成全的,如同你們的天父是成全的一樣。」(瑪5:48) 要達到這個理想,有不同的途徑,概括來說就是祈禱,有口禱、心禱和默觀等。

  默觀猶如暢飲活水泉,一方麵這是祈禱的理想,來自恩寵,是天主白白的恩賜;另一方麵,默觀是事奉天主的一種方式,與教會的使徒生命密不可分,其要求一顆完整的心和全然純潔的愛,因此需要堅持定誌地努力操練。各種操練包括彼此相愛、超脫一切受造物、真實的謙虛等,其中特彆強調攻剋自我之道,猶如雷鳴遠神父(Vincent Lebbe)的「打擊我、打敗我、打死我」的靈修,也雷同於理查羅爾(Richard Rohr)的著作《踏上生命的第二旅程》(Falling Upward) 所說的:「多年來我一直祈禱,希望每天遭遇一個像樣的羞辱。」

  《從祈禱到全德之路》的最後一部分以九個小節的篇幅專論聖女大德蘭的《天主經》註解,以此經文的口禱來修行祈禱神功,由心禱進入默觀,臻於祈禱的核心。

  五百年來,大德蘭建立的一種精神,孕育瞭一批批的靈修生活大師,他們指導慷慨的靈魂,達到與天主親密結閤的崇高境界。本書作者賈培爾神父本身便是以《與主密談》這本靈修經典留名的靈修大師,他也是聖女大德蘭靈修研究的權威,他試圖去挑戰其他學者認為無法完成的任務,替大傢指齣通往大德蘭全德之路的捷徑。

  感謝   羅馬加爾默羅聖若瑟隱院( Monastero S. GiuseppeCarmelitane Scalze, Roma, Italia)
 
  本書作者賈培爾神父生前長達十年時間在羅馬聖若瑟隱院,聽修女們的告解,並擔任靈修神師。修女們協助賈培爾神父編纂《與主密談》。神父死後長眠於這所隱院的地下室,豐沛的著作與私人手稿均留給這所修院。

名人推薦

  黃敏正副主教/加爾默羅會士陳新偉神父/輔仁聖博敏神學院蔣祖華老師/黃培聲‧羅翠蘭 同聲推薦
《從祈禱到全德之路:詮釋聖女大德蘭〈全德之路〉最精采的20堂課》圖書簡介 通往靈性成熟的深度指引:在祈禱的殿堂中,發現自我與神聖的契閤 本書並非單純的宗教文本解讀,而是帶領讀者踏上一段深入聖女大德蘭(Saint Teresa of Ávila)經典著作《全德之路》(The Way of Perfection)的旅程。我們聚焦於大德蘭跨越時空的智慧,以二十堂精煉的課程,解構她對祈禱生活、屬靈操練及其最終目標——全德的深刻洞見。 核心主題:從基礎到升華的階梯 《全德之路》是大德蘭為她的修女們撰寫的一部實踐手冊,旨在指導她們如何在日常生活中,通過持之以恒的祈禱,逐步臻於與基督的聯閤。本書的闡釋緊扣這一核心,著重探討以下幾個相互關聯的領域: 第一部分:祈禱的基石與必要的準備 大德蘭強調,真正的屬靈旅程始於對自身有限性的清晰認知,以及對祈禱的正確態度。 謙遜的開端: 課程深入剖析瞭謙遜的本質。它並非自我貶低,而是對自身在天主麵前真實地位的清醒認識。這種謙遜是所有屬靈恩典得以進入的土壤。我們將探討如何通過每日的自我審視,培養一種不動搖的謙卑感,這是抵禦驕傲和屬靈誘惑的第一道防綫。 對真理的渴慕(對基督的凝視): 我們細緻考察瞭大德蘭關於“凝視基督”的教導。祈禱的真正目的,是將我們的目光從自身的焦慮和紛擾中轉移,堅定地投嚮那位救贖者。這部分的闡釋將側重於如何使默想(Meditation)從抽象的思辨轉化為具體的、充滿愛意的相遇。 對世俗誘惑的警惕: 大德蘭非常務實地指齣瞭世俗的羈絆,如財富、名譽和感官享樂對心靈的腐蝕作用。本書將解析她如何用清晰的比喻,揭示這些“世俗的枷鎖”如何阻礙瞭靈魂嚮內的聚集。這不是一種禁欲主義的勸誡,而是關於心靈自由的邀請。 第二部分:祈禱的深化與內在的居所 《全德之路》最引人入勝的部分,在於大德蘭對“內在祈禱”(Interior Prayer)的描繪。本書將其拆解為易於理解的實踐步驟。 分辨“靜默”與“沉思”: 許多人誤解祈禱為無休止的言語禱告。大德蘭在此清晰區分瞭“口禱”、“默想”與“靜默之祈”(Prayer of Quiet)。本書將詳細講解如何跨越對言語的依賴,進入心靈的寜靜狀態——這是天主恩寵得以直接傾注的時刻。 “水井的七座城堡”的預備: 雖然本書主要聚焦《全德之路》,但我們將其中的內在旅程理論與大德蘭其他教導(如“靈的七座城堡”)的初期階段進行聯係,特彆是關於如何通過恩寵的洗禮,清除心靈的汙垢。這包括對“小過失”的敏感性培養,因為這些微小的疏忽,如同沙礫,會阻礙我們進入更深的水源。 忍耐的藝術與屬靈的“乾枯”: 屬靈旅程並非一帆風順,必然會經曆“乾枯期”(Droughts)。我們將詳細探討大德蘭處理這些屬靈停滯期的具體方法。這不是放棄,而是學習在感受不到天主同在時,依然以信德和愛德來支撐祈禱。 第三部分:愛德的彰顯與全德的實踐 大德蘭堅信,祈禱的終極目的是愛,而這種愛必須通過行動來證明。這構成瞭《全德之路》的實踐高潮。 “友誼”的升華: 祈禱的最高目標,是大德蘭所描述的與基督建立的親密友誼。本書將闡釋這種友誼如何影響一個人的日常行為、判斷和反應。 服務的倫理: 課程強調,一個真正祈禱的人,不可能對鄰人的需要視而不見。我們將分析大德蘭關於“友愛”和“謙卑服務”的論述。這種服務不是齣於義務,而是源於內在的盈餘——因為心靈已經被天主充滿,自然會流溢齣愛。 在世俗中成聖: 對於那些無法進入修道院的人,大德蘭提供瞭清晰的藍圖:聖德並不在於環境的隔離,而在於內心的專注。本書最後幾課將集中於如何將大德蘭對完美的追求,融入到傢庭、職業和社交互動之中,使每一個日常行為都成為通往全德的階梯。 本書的獨特價值: 本書摒棄瞭晦澀難懂的古老神學術語,采用現代讀者的思維方式和生活語境來重新詮釋大德蘭的教誨。每一堂課都設計有反思性的提問和實踐性的指引,確保讀者不僅“理解”瞭教導,更能“活齣”教導。它是一麵鏡子,映照齣我們在靈性道路上已達到的高度,同時也精確地指齣瞭前方的挑戰與奬賞。這是一部獻給所有渴望超越膚淺信仰,尋求與生命終極意義深刻聯結的尋求者的指南。 適閤讀者: 緻力於深化個人祈禱生活的基督徒、靈修導師、神學學生,以及任何對西方神秘主義和內在成長有深度探究興趣的讀者。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賈培爾神父Fr. Gabriel of St. Mary Magdalen(1893~1953)


  比利時人,1926年到羅馬決心研讀靈修神學,其後在加爾默羅會院內、外,推廣聖女大德蘭及聖十字若望的靈修著作,他不著重神學論述、方法、靈修神學原則等,卻特彆看重這些學術訓練給人的啓發,以及靈修生活的心理麵嚮,是廿世紀義大利靈修研究的先驅。1947年創辦Vita Carmelitana雜誌,探索靈修神學很多層麵,特彆開啓靈修經驗中心理學與神學的對話,由於他的推動,靈修領域成為羅馬德蘭學院(Teresianum)的特色,也成為義大利神學文化中重要的一環。

  在去世前一年(1952),賈培爾神父以豐富的加爾默羅靈修和神學知識,整閤他所有的教學及牧靈經驗齣版瞭Divine Intimacy(中文譯名為《與主密談》),受到廣大的歡迎。這是以大德蘭靈修觀點為基礎的指導書,引人如何深入默想,進而與主密談,達到神性的親密。
    
  加爾默羅會視他為偉大的靈修推動者,以及教導加爾默羅會諸聖之靈修道理的卓越導師,也有人稱他為靈修生活的大師,甚至著書專門研究賈培爾神父對靈修經驗(心理學與神學間的對話)的看法。

譯者簡介

加爾默羅聖衣會


  加爾默羅聖衣會是一個完全獻身於默觀祈禱的隱修會,祈禱是修會神恩的根源和焦點。加爾默羅會士是一個不斷仰視被釘基督的靈魂,默觀基督為人靈自作犧牲獻於天父,這使她收斂心神在這基督愛情的偉大直觀中。她已經瞭悟自己靈魂中這個愛情的熱火,渴望相似祂而奉獻自我。在隱修生活中,對會士們而言隻有一件事是重要的:祈禱和愛。在這裏,祈禱如同呼吸,整個生命在靜默中,在欽崇朝拜中,在與神心心相印中度過。

  一九五四年,加爾默羅會來颱建立會院,目前有二座女隱修院,分彆在新竹芎林和颱北深坑。一九八一年,加爾默羅男會士開始於新竹建立會院,現今除新竹母院外,增設颱北泰山及新加坡會院。

圖書目錄

推薦序一  沒有祈禱,沒有獻身/黃敏正副主教
推薦序二  從不喜歡到敬仰/陳新偉神父O.C.D.
推薦序三  《全德之路》的最佳導讀/蔣祖華老師
推薦序四  走上瞭祈禱之路/黃培聲‧羅翠蘭

第一部    聖女大德蘭的理想
第一章    《全德之路》這本書
第二章    加爾默羅的使徒身分

第二部    默觀的氛圍
第三章    彼此相愛
第四章    超脫:毫無保留
第五章    謙虛
第六章    結束這一迴閤的棋局

第三部    活水泉
第七章    妥善準備
第八章    活水
第九章    決心與勇氣
第十章    心禱、口禱與默觀

第四部    註解天主經
第十一章  默想
第十二章  收心的祈禱
第十三章  寜靜的祈禱
第十四章   獻齣自我與結閤的默觀
第十五章   天主的禮物
第十六章   寬恕
第十七章   誘惑
第十八章   愛和敬畏天主
第十九章   渴望天堂
第二十章   結語

圖書序言

推薦序    

從不喜歡到敬仰   陳新偉神父


  我雖身爲加爾默羅的會士,說實在的,並非一開始就喜歡會母大德蘭。

  不是很喜歡她的原因其實是很簡單的。覺得她不像隱修的修女,太忙碌與外在的「業務」(編按,聖女緻力修會改革,創立瞭十七座女隱院和十五座男隱院)! !我知道自己開始對她有偏見,或許是來自我對加爾默羅修會認知的偏差所造成。我看到的更多的是會父聖十字若望的寜靜和那種麵對苦難時默存心中的神操。

  對會母的瞭解,進一步對她産生莫名的敬仰,說實在的,是自己真正開始進入修道的階段。我也可以這麼說,她是會士們靈修階段的一個指標 。一但開始從世俗生活中,充滿渴望修德行的人;開始看到自己是如此被世俗捆綁,而渴望天主仁慈來釋放自己,決誌即使小小的犯罪,都希望能夠得到淨化。我就在進入這渴望時,領受到會母的和會父的不同的靈修錶達和操練。但都是從同一個起點:祈禱。

  祈禱之路是我們的靈魂找迴天主之路。是體會信仰中最難理解 ──主基督真實臨在,聖神觸動,直到對聖三奧蹟的神秘麵紗的揭開,祈禱是唯一的方法。因爲那是天主的親自啓示,不能單靠人的理智可以達成。

  做爲祈禱的聖師、教會的瑰寶,聖女大德蘭的祈禱教導成爲瞭教會的教導,聖女大德蘭不再屬於加爾默羅的瞭,她進入瞭聖師大殿,就代錶著她是所有教友的大德蘭。這也説明,她所體驗的信仰生命和走嚮成聖的道路,是真實且動人的。

  開始進入祈禱生活的我,逐漸體會所謂靈魂的渴望。靈心城堡內生活在主內的恬靜和超脫讓我掙紮,讓靈魂感受到無比的糾葛。此時此刻,理解到會母修道之路的艱辛,明白她爲這糾葛,身體和靈魂所受的激烈痛苦。當一步一步進入自己生命的軟弱和罪愆的覺察時,我就走入瞭會母的生命,走進瞭基督。

  原來她的信德是如此活潑的,她的信仰是如此喜樂的。她就好比那風塵僕僕的基督,見證天父的真實,而大德蘭見證基督的真實 ──與真善美,愛的相遇,讓她以愛還愛,接受靜觀生活的召喚。基督祈禱的身影,成爲她的身影;對天父單獨的相處,獨處和安靜後,再迴到人群,成爲她走進基督的途徑。基督的十字架,她背起瞭。原來祈禱之路,就是如此,最後發現祈禱之路,是修德之路;祈禱之路談的,最後,不再談祈禱的玄妙,而是體現在信德、望德和愛德的操練。

  為本書的齣版寫幾個字、幾句話,乃是爲瞭給那尋求,願意瞭解生命的人。是信友也好,非信友也好。大德蘭的靈修祈禱,進入默觀,體驗主基督恩寵真實臨在的經驗,不但是追求靈修生活的人所喜愛,更是心理學和哲學研究學者,透過這聖人的經驗,嘗試去探索人神關係的奧祕。

  這不是高不可攀的,非人可以理解的生命經驗。聖女大德蘭,就是生活的德蘭,正如耶穌也是生活的耶穌。所以耶穌德蘭的 「祈禱之路  」,你會發現是自我尋找喜樂生命的一本靈修精品、瑰寶。

  感謝在聖女大德蘭五百週年慶的係列靈修活動中,以這本書作爲指定輔助本,研讀大德蘭《全德之路》的信友們,願大傢能體會真正的祈禱效果,最後找到喜樂的信仰、活潑的德行。

推薦序

《全德之路》的最佳導讀

  這個學年度,我在服務的輔仁聖博敏神學院開瞭一門介紹大德蘭的課程,用的書本是聖衣會神父瑪利尤震所著的《我要見天主》,此書的主要架構是依著《靈心城堡》的七個住所來進行。課程分為上下學期,上學期結束時,我隻介紹到靈修生活的第一階段,即前三住所(止於原書的第二部第九章),此時「靈修生活中的領導權和主動權留給人自己 」。

  下學期計畫要介紹由第四住所開始的第二階段,此時靈修生活的情況和前一學期介紹的第一階段有所不同,「天主逐步乾預人的心靈生活,漸漸除去人靈的主動權,使人完全服從天主,並全心把自己交付給天主 。」麵對這樣的轉變,瑪利尤震神父提到「初修者應該在修成德行之前,先開始靜禱。而靜禱者卻應該以修練德行來獲得默觀的進步 」,而這正是大德蘭在《全德之路》裏的教導。

  當我正在思考,想要藉由《全德之路》的教導,來幫助同學進入這學期的課程(由第四住所開始的第二階段)時,我需要麵對《全德之路》這個作品的一個睏難:大德蘭的寫作目標是清楚的,就是為瞭教導聖衣會的修女們進入靜觀的祈禱,而需要的準備是德行和祈禱,即「修行捨棄自我和普通主動的心禱 」。但是,一如她的其它作品,「時常離題旁論,也沒有依循良好的寫作計畫 」,因此同學們可能無法自行閱讀而受益,反而會置身五裏霧中而不知所雲。所以客觀的情況是,《全德之路》這本書需要一個良好的導讀,但我也不想把這門課變成詮釋《全德之路》。正在如此思考時,就得到瞭現在這本書:《從祈禱到全德之路》,它解決瞭我的難題。

  我對這本書真是愛不釋手,覺得它真是《全德之路》的最佳導讀,可以幫助讀者更容易理解大德蘭在《全德之路》的思想。在這本書中,賈培爾神父化身為課堂的老師,按著《全德之路》的進程,循序漸進,閱讀起來宛如置身課室之中,一章就是一節課,如此一章一章地進行,提綱挈領又有條不紊地將大德蘭的思路清晰且簡明的指示齣來。比如「默觀的氛圍」這說法就取得很好,饒富趣味地呈現齣靜觀多麼需要德行的準備;而「活水泉」的標題也很能幫助讀者體會靜觀對靈魂的益處,即:使信仰「活活潑潑起來」。

  有人主張,要接觸大德蘭的著作,由《全德之路》入手比較好,因為《靈心城堡》是靈修的經典之作,難度較高;而《自傳》個人風格太多,不易理解。相較之下,《全德之路》是為教導修女們的作品,如同母親般的說話,比較容易。我想,這本《從祈禱到全德之路》正好可以幫助現代讀者進入《全德之路》的靈修思想。我已經介紹給我的同學們這本易讀的好書,也很樂意地介紹給更多希望認識大德蘭靈修,想要改善自己生活的朋友們。

  本文作者:蔣祖華,颱北輔仁大學神學院神學碩士、義大利羅馬額我略大學靈修學博士候選人,現任輔仁聖博敏神學院教師與靈修輔導。

導言    

解開不同抄本的身世之謎


  聖女大德蘭寫《全德之路》時,她所關心的隻是亞味拉聖若瑟隱院,也隻寫給這個小小團體,因為她根本沒有想到會有其他的修院。可是,一五六七年修會的總會長神父看到擴大修會的改革確是個有益的善舉時,他命令聖女創立其他的修院。於是同年,她動身前往梅地納,同時帶著她寫的《全德之路》。然而亞味拉的修女們堅持索迴這本書,緻使聖女另外親筆抄寫一份《全德之路》。為此之故,有瞭二份手抄本:一本是寫於亞味拉聖若瑟隱院的,被保存在埃斯科裏亞(Escorial),還有其他許多聖女的手稿,而其他的抄本則保存在瓦亞多利(Valladolid)加爾默羅會修院。

  第二本的寫成不會遲於一五六九年,和第一本有些齣入。相較之下,我們看齣來第一本的風格比較親切,第二本則比較準確。不過顯而易見,當聖女寫第二本時,她把第一本放在麵前。而由於是她自己的著作,她當然可以隨意更改,按其直覺,她免不瞭隨著思想的進展而修改。第一本是直接寫給亞味拉聖若瑟隱院的女兒們;現在,她的視野擴大到未來的修院,而且幾乎是不顧慮到她個人自己,她寫給所有渴望活水泉的人。

  後來的一些復本上,也有聖女的批閱和簽名,其中有許多仍存留至今。其中有一份未經簽名的抄本(保存在托利多),內有許多重要的修改,因為這份資料被齣版者嚴加批評。依凡拉(Evora)的總主教,特多尼亞(Don Teutonio de Braganza),是聖女的一位朋友,很重視她的著作,允諾要修正此書,我們從聖女附在抄本內的信得知此事,聖女還說,這是她們當中一位最聰明的修女預備的抄本。一五八○年,特多尼亞審閱印刷者的校稿,不過,聖女大德蘭未能親眼目睹其著作的齣版,因為這書問世於一五八三年,是在聖女逝世之後。兩年後齣來古嵐清神父主持的第二版本。接著是一五八六年的瓦倫西亞的版本,一五八八年齣現路易斯.雷翁(Luis de Leon)編輯的聖女著作全集。隨後,聖女的作品廣傳到其他國傢,首先譯成法文,再來是拉丁文。直到今日,不斷齣現各種新譯文。

  親筆的手稿(埃斯科裏亞,瓦亞多利和托利多)彼此間略有不同。其中瓦亞多利版本編排得最好。雖然它原來有四十四章,但在現代的版本中隻有四十二章;托利多手稿在第四章有註解寫道:「這裏不該是一章」,也因為大德蘭從瓦亞多利抄本中撕掉幾頁,就是談到下棋遊戲的那幾頁,先前是在第十七章,所以纔變成瞭四十二章。後來我們將談論大德蘭撕掉第十七章的理由。以後的編者從埃斯科裏亞抄本中取齣這章重新插入,因為它有助於闡明「全德之路」的觀念。

  如果加爾默羅會的改革者親筆寫瞭兩個版本的《全德之路》,又有其他多份的抄本,且經由她親自審閱,這是因為她認為這本書相當重要。她清楚明瞭其價值,由於切願事事遵循聖教會的教導,她請卓越的神學傢們審閱,他們當中有當代的大神學傢道明‧巴臬斯(Domingo Báñez)。她未來傳記的作者葉培思(Yepes)神父也加以檢視,大德蘭曾坦誠地嚮這位葉培思神父說,有位神學傢告訴她,她的著作「好似聖經」。就是說,讓人感到有神性的氣息!這是謙虛的大德蘭親口說的,謙虛的她知道自己微渺虛無,但也明白天主俯視微小者的仁慈之愛:「我要永遠歌頌天主的仁慈」,這是她最愛的吶喊。在這本卑微的小書中,她不是為自己,而是為她的女兒們寫的,天主幫助瞭她,她也瞭悟其中有著神性的靈感:不是聖教會承認聖經的那種默啓,不過真的是一種神性的靈感。天主沒有讓她看到這部著作的齣版,但是卻賜給瞭她得到批準和被神學傢贊賞的喜樂。

  《全德之路》的架構

  聖女大德蘭的這本書中,包括瞭加爾默羅教育的所有因素,以及祈禱生活的各方麵。首三章是完全獨立的單元,概論大德蘭改革修會的理想。其餘的部分指齣達到成全的道路,邀請旅行者達到活水泉,亦即默觀。

  從第四章到十五章,聖女大德蘭談論必須有的倫理基礎,亦即修持英豪的德行,達到完全的超脫和自我給予。此乃發展默觀的惟一氛圍。下一個到部分,十六到廿五章,可以標示為「達到默觀的祈禱」。聖女在此強調二個重點:1)我們必須決心一生尋求活水泉;2)心禱應該經常是和天主的靈性接觸。

  第廿六章開始進入特彆的單元,註解<天主經>的祈求,解釋祈禱的各種等級,直到卅一章,不過,當她寫到願禰的旨意承行時,雖然繼續註解<天主經>,她重拾前題,再談應該伴隨祈禱的成全生活,好使祈禱能結齣豐美的果實;她繼續以此意嚮寫完這本書。

圖書試讀

首先,我們來看看人性之愛的心理學。人具有獨特的本性,是由靈魂和身體,精神和物質組閤而成的。天主如此造化瞭我們,我們不能有所更改;我們必須按我們之所是來聖化自己;我們的愛是人性的愛。我們的愛有著雙重的能力:我們能以意誌去愛,也能以感受去愛;習慣上,我們兩者兼行,因為我們的本性是閤一的,我們的位格也是閤一的。意誌和心靈互相影響;這二種愛的能力時常結閤一起,我們同時以意誌和感受去愛。

二種愛都受到認識的主導:感受的愛受感官的主導,靈性的愛受理智的主導。認識呈給我們愛的對象。感受迴應感官的認識,意誌傾嚮於理智的認識。當我們被外在的悅人儀錶和天賦吸引時,我們會以感官的方式去愛。如果我們和某人交情甚好時,我們會在內心産生感性的愛。如果我們想念這個人,我們就是在培養對他的感性愛情。而人能在所愛之人的麵前,或在迴憶中尋求愉悅;所以這是個比較不高貴的愛,他尋求的是自我的滿足。另一方麵,意誌的愛則以理智的認識來培育。甚至對那些不投閤我們感官的人,我們的理智也能找到愛的理由,當它如此時,意誌則傾嚮於愛。

感官的愛和意誌的愛在此有個區彆:前者以個人的滿足為目標,然而意誌的愛,如果其意嚮保持純潔,則經常會念及他們的益處,即使這意謂著忘記自我,捨棄個人的利益。此愛是高貴的,另一種愛則遠不及於此。

愛德的愛,或超性的愛是靈性的,而非感受性的。天主為瞭使我們進入祂的親密友誼,祂提拔我們的官能及其行動達到超性的層次。祂在我們內發展的愛是靈性的,藉著理智來培育,理智考量的是人有什麼可愛的,不過,這個理智是由信德主導的,不隻是本性的理智。

我們已明瞭,感受的愛經由看見所愛的對象,及與其交往而增長;它能夠成為自我中心的,且有賴於感受美好事物的臨現來培養。靈性之愛也是受到美好事物的推動,但是這個美好事物是理智的領悟,而非肉眼的看見。此乃由信德主導的愛德之愛。

用戶評價

评分

每次當我感到迷茫或是在人生的道路上有所懈怠時,我總會想起那些在曆史長河中留下的閃耀心靈。聖女大德蘭就是其中一位,她的名字本身就代錶著一種堅韌不拔的精神和對至善的追求。《全德之路》作為她的代錶作,更是我一直渴望去深入瞭解的。這本書的齣現,對我來說無疑是一份珍貴的禮物,它仿佛是一位經驗豐富的嚮導,將我帶入《全德之路》的精髓之中。我尤其對“最精采的20堂課”這個概念感到好奇。這不僅僅是簡單的章節劃分,更像是作者精心梳理齣的20個關鍵的學習模塊,每一個都可能蘊含著深刻的智慧和實用的方法。我期待的是,這本書能夠幫助我理解,如何從基礎的“祈禱”齣發,逐步走嚮“全德”的境界。祈禱的力量有多大?它如何影響我們的品格和行為?而“全德”又是一個怎樣的狀態?我希望通過這本書,能夠獲得這些問題的清晰解答,並且找到一條屬於自己的、切實可行的靈修路徑,讓我的生命在追求真善美的道路上不斷成長。

评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就讓我心生好奇,那種古典而又寜靜的風格,仿佛能穿越時空,將我帶到那個聖潔的時代。我一直對宗教史和靈修文學很感興趣,尤其是那些偉大的女性聖徒,她們的生命故事充滿瞭力量和啓迪。聖女大德蘭的名字我早有耳聞,她所著的《全德之路》更是被譽為靈修界的瑰寶。雖然我還沒有深入研讀過原著,但這本書的齣現,就像一位慈祥的嚮導,為我揭開瞭通往理解原著的神秘麵紗。從書名就能感受到它並非枯燥的學術論述,而是充滿瞭智慧的分享和深入淺齣的解讀。我特彆期待作者是如何從《全德之路》中提煉齣“最精采的20堂課”的,這其中一定蘊含著作者深刻的體悟和獨到的見解。每一堂課,都可能是一次心靈的洗禮,一次對人生意義的重新審視。這本書不僅是對原著的注釋,更是一種將韆年智慧融入現代生活的實踐指南。我希望通過閱讀這本書,能夠更好地理解聖女大德蘭所倡導的“全德之路”,並在我自己的生活中有所實踐,最終達到心靈的平靜與豐盛。這本書的結構也讓我感到驚喜,20堂課的劃分,讓學習過程更加清晰易懂,也更容易消化和吸收。

评分

我是一名對哲學和宗教思考充滿熱情的人,常常在閱讀經典時,希望能找到能夠觸動我靈魂深處的共鳴。聖女大德蘭的名字,總讓我聯想到一種堅定不移的信仰和對真理的永恒追求。這本書的齣現,就像是為我打開瞭一扇窗,讓我得以窺見她那深邃的精神世界。我非常欣賞作者選擇“20堂課”這種形式,這暗示著一種循序漸進、層層遞進的學習過程,能夠幫助我們係統地理解《全德之路》的核心思想。我猜想,這些課程可能涵蓋瞭從基礎的自我認知,到與神聖的深刻連接,再到最終實現內在和諧與圓滿的各個階段。尤其感興趣的是,作者是如何將“祈禱”這一行為,提升到“全德之路”的起點和關鍵支撐的。祈禱的本質是什麼?如何纔能進行有效的祈禱?祈禱又是如何引領我們走嚮品德的完善?這些都是我一直思考的問題,希望這本書能給我帶來清晰的解答。它不僅僅是一本書,更像是一位智慧長者對我的循循善誘,指引我在這紛繁復雜的塵世中,找到一條通往內在寜靜與德行升華的道路。

评分

我一直認為,真正的靈修並非高高在上,而是滲透在生活的點點滴滴之中。聖女大德蘭的《全德之路》正是這樣一部將深刻的屬靈教義與現實生活緊密結閤的著作。這本書的齣現,仿佛是一座橋梁,將我與這位偉大聖徒的思想連接起來。我特彆期待的是,作者是如何從看似龐雜的《全德之路》中,提煉齣“最精采的20堂課”的。這一定需要深厚的理解力和獨特的洞察力。我設想,這些課程可能會從最基礎的自我反思開始,引導我們認識自身的不足,然後逐步深入到如何通過祈禱與神建立更深層的關係,最終實現內在的轉化,達到一種圓滿無缺的“全德”狀態。我非常好奇,書中會如何闡述“祈禱”與“全德”之間的必然聯係。祈禱不僅僅是一種宗教儀式,它更應該是一種生活方式,一種與內在真我對話,與宇宙真理連接的途徑。我期待這本書能夠提供給我清晰的指引,告訴我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實踐這些靈修原則,讓我的生命變得更加豐盛和有意義。

评分

這本書給我最直觀的感受是,它成功地將一位古老聖徒的深刻教誨,以一種非常貼近現代人生活的方式呈現齣來。讀《全德之路》原文,有時候會覺得語言和概念有些晦澀,而這本書似乎在這方麵做瞭大量的“翻譯”工作,將那些抽象的靈修概念,轉化成瞭我們能夠理解和應用的生活準則。我特彆好奇作者是如何將“祈禱”與“全德之路”這兩者之間微妙而深刻的聯係勾勒齣來的。祈禱不僅僅是嚮上的言語,它更應該是一種內在的生命狀態,一種與神聖連接的持續體驗。我猜想,這20堂課中,一定會有關於如何發展更深入、更有意義的祈禱方式的指引,而這些指引最終會引領我們走嚮那個更高的“全德”境界。這本書的書名本身就極具吸引力,“最精采的20堂課”,這本身就預示著作者在梳理和解讀過程中,一定有其獨到的眼光和精煉的手法,不會讓讀者感到冗長和枯燥。我期待的是,這本書能夠提供給我具體的、可操作的靈修方法,而不是僅僅停留在理論層麵。我想,通過這20堂課的學習,我能夠更清晰地認識到自己的靈修旅程中可能存在的誤區,並且找到更有效的進階之道,讓我的生命品質得到真正的提升。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