倦怠社會

倦怠社會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為什麼我們越積極行動,越陷入無止境的倦怠?」
如果隻擁有做事情的力量,而沒有不做事情的力量,
人就像一顆不斷滾動的石頭,陷入無止境的過動、孤立及倦怠。
「反省沉思」也變得遙不可及。

  ◆這本60頁的哲學書,二○一○年在德國上市兩週,即銷售一空,引起軒然大波

  ◆特彆收錄韓炳哲教授在卡爾斯魯爾大學哲學係的演講稿

  ◆商周齣版編輯顧問林宏濤──撰寫中文版導讀

  ◆過度積極肯定造成無止境的疲憊,使人孤立和隔離。未來的社會就成瞭倦怠的社會,雖然倦怠可以是「使彼此關係分裂的倦怠」,一種喪失做任何事的動力的倦怠,也可以是「基本的倦怠」,讓人寜靜和放鬆,因而開啓另一扇視窗。前者是「沒有能力做一些事」,而後者是「什麼都不做」,擺脫日常生活的擔憂,找迴生命裏的空檔時間。──林宏濤/導讀

  這個時代正悄悄進行著典範變化,強調否定性的規訓社會退下,換上一個過度強調肯定性的功績社會。

  從這種典範變化中,作者韓炳哲描繪瞭現在社會的病理學樣貌──由神經性疾病主導,如憂鬱癥、注意力缺陷過動癥、邊緣性人格疾患、身心俱疲癥候群。它們不是傳染性疾病,而是一種梗塞現象。

  這些現象並非肇因於免疫學上的「否定」他者,而是經由過度活躍的「肯定性」所引發的,因此能擺脫免疫科技的預防與防堵。韓炳哲的分析最終導嚮一種社會現象,他一語雙關地稱之為「倦怠社會」。

  這本哲學短論,以綿密細緻的辯證筆觸,刺激我們在過度積極的現代人倦怠中,看到另一幅寜靜的風景:找到「空檔」暫停一切,從「帶有目的性做事」的日子釋放齣來,「一起倦怠」。

  我們是怎麼進入倦怠社會?

  ‧過度工作和追求績效,使自我剝削的情形更加嚴重,這比外來者的剝削更加有效率,因為它與自由的感覺同時齣現。

  ‧剝削者,同時也是被剝削者;施暴者與受害者之間的區彆,不再像過去一樣能清楚辨識。

  ‧過度的積極正麵也以過度的刺激、資訊和衝動錶現齣來,它徹底改變瞭注意力的結構和分配方式。感知也因此變得支離破碎、散亂而無法專注。

  ‧憂鬱癥是人們深受過度積極正麵之苦所引發的社會疾病,而它反映的,正是自己對自己發動戰爭的人性。

  ‧人們以過度的活動、歇斯底裏的勞動和生産,來迴應變得赤裸而極為短暫易逝的生命。

  ‧沉思的生活,纔能使人類處在應有的存在狀態,不是積極行動的生活。

  ‧立即反應並隨著每個衝動而行動,已經是一種病態,一種墮落沉淪,一種精疲力竭的徵兆。

  ‧若隻擁有做事情的力量,而沒有不做事情的力量,就會導緻緻命的過動癥。人如果隻具備思考事情的力量,思考力就會分散在一連串無止境的事物上。「反省沉思」也會變得不可能,因為肯定的力量,也就是積極過度,隻允許「持續不斷嚮前思考」。

  ‧毫無節製地緻力於效能提升,將導緻心靈的壞死梗塞。

  ‧深層的疲纍鬆開瞭身分認同的箝製。

  ‧基本的倦怠完全不同於筋疲力竭的狀態,在筋疲力竭的狀態中,人們喪失做任何事情的工作能力。基本的倦怠則被描繪成一種特殊能力,能「啓發」、讓「心靈」動起來。

名人推薦

  古碧玲 獵果舖共同創辦人
  李明璁 颱灣大學社會學係助理教授
  汪文聖 政治大學哲學係教授
  瀋清楷 輔仁大學哲學係助理教授
  林宏濤 商周齣版編輯顧問
  孫效智 颱灣大學哲學係專任教授/颱大生命教育中心主任
  馬傢輝 作傢
  推薦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韓炳哲(Byung-Chul Han)


  生於一九五九年,先是在首爾學習冶金學,隨後於德國弗萊堡和慕尼黑研讀哲學、德國文學與神學。獲得博士學位後,於巴塞爾大學教授哲學。二○一○年起,在卡爾斯魯爾設計學院教哲學與媒體學。自二○一二年至今,在柏林藝術大學文化學係擔任教授。韓炳哲著作等身,有《暴力地誌學》(Topologie der Gewalt)、《透明社會》(Transparenzgesellschaft)、《愛欲的臨死掙紮》(Agonie des Eros)、《一窩蜂:數位的觀點》(Im Schwarm. Ansichten des Digitalen)等,暢銷書《倦怠社會》更使他聲名大噪,已翻譯成十一國語言齣版。

譯者簡介

莊雅慈(正文)


  颱灣大學哲學係畢業,德國哥廷根大學教育學博士。

管中琪(講稿)

  輔仁大學德國語文研究所畢,自由譯者。

圖書目錄

導讀 一直很疲倦,但是為什麼?/林宏濤

精神暴力
規訓社會的彼岸
深層的無聊
積極行動的生活
觀看的教育
抄寫員巴托比的案例
倦怠社會

附錄 一篇講稿:憂鬱癥的社會

圖書序言

【內容摘錄 1
 
精神暴力(節錄)
 
每個時代都有它主流的疾病。如同在曆史上,曾經齣現過病菌的時代。後來,抗生素的發明終結瞭這樣的一個時代。今天,我們已經不是生活在病毒的時代。但是,當我們麵臨流行性感冒大肆流行的時刻,內心仍然會有強烈的恐懼。感謝免疫科技的發達,讓我們可以把對流感病毒擴散的恐懼拋到腦後。二十一世紀之初的流行性疾病,從病理學的角度來看,這類疾病既不是透過細菌,也不是透過病毒,而是經由神經元的病變所引起。神經元所引發的疾病,如憂鬱癥、注意力缺陷過動癥、邊緣性人格疾患或者是身心俱疲癥候群,主導瞭二十一世紀病理的樣貌。它們並非傳染病,而是一種因為組織壞死而造成的梗塞現象。這些現象並非肇因於免疫學上的否定他者(der Andere),而是因為過度活躍的「積極與肯定」(Positivität)所引發的。如此一來,以否定「外來者」為基礎的免疫科技,也將失去它現有的主導地位。
 
上個世紀是免疫防衛的時代,是一個裏麵與外麵,朋友與敵人,或是自身(Eigenem)與外來者(Fremdem)之間有著清楚界綫的時期,甚至冷戰也是依循上述免疫防衛的思維模式在進行。而上個世紀免疫防衛,完全是由軍事上的部署指令(Dispositiv)所主導的思維模式,所使用的也正是冷戰的語匯。攻擊與防衛決定瞭免疫的行動。這種免疫行動的部署指令,從生物學的領域擴大到社會學,甚至擴及到整體社會的層麵,但有個盲目的特徵:對所有外來的事物,都採取抵抗防衛的行為。免疫防衛的對象正是這種外來性。即便這個「外來者」並不懷有任何敵意,而且也沒有散發齣任何威脅性,卻仍然會基於他的「他者性」(Andersheit),而被排除在外。
 
最近齣現瞭各式各樣的社會論述,很明顯套用瞭免疫學的詮釋模式。盡管免疫論述已經蔚為風潮,並不能因此就把這個現象作為當今社會的組織比過去更符閤免疫標準的一種組織結構的象徵。事實上,當典範本身成為被反省批判的對象,往往也象徵著這個典範開始沒落。不久前,已經不知不覺發生瞭典範的轉移。冷戰結束之際,剛好就開始進行典範的轉移。當前社會逐漸呈現全麵擺脫免疫的組織與防禦思維的座標,這些現象全都透過「他者性」和「外來性」的消失呈現齣來。

圖書試讀

None

用戶評價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