倦怠社会

倦怠社会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为什么我们越积极行动,越陷入无止境的倦怠?」
如果只拥有做事情的力量,而没有不做事情的力量,
人就像一颗不断滚动的石头,陷入无止境的过动、孤立及倦怠。
「反省沉思」也变得遥不可及。

  ◆这本60页的哲学书,二○一○年在德国上市两週,即销售一空,引起轩然大波

  ◆特别收录韩炳哲教授在卡尔斯鲁尔大学哲学系的演讲稿

  ◆商周出版编辑顾问林宏涛──撰写中文版导读

  ◆过度积极肯定造成无止境的疲惫,使人孤立和隔离。未来的社会就成了倦怠的社会,虽然倦怠可以是「使彼此关系分裂的倦怠」,一种丧失做任何事的动力的倦怠,也可以是「基本的倦怠」,让人宁静和放松,因而开启另一扇视窗。前者是「没有能力做一些事」,而后者是「什么都不做」,摆脱日常生活的担忧,找回生命里的空档时间。──林宏涛/导读

  这个时代正悄悄进行着典范变化,强调否定性的规训社会退下,换上一个过度强调肯定性的功绩社会。

  从这种典范变化中,作者韩炳哲描绘了现在社会的病理学样貌──由神经性疾病主导,如忧郁症、注意力缺陷过动症、边缘性人格疾患、身心俱疲症候群。它们不是传染性疾病,而是一种梗塞现象。

  这些现象并非肇因于免疫学上的「否定」他者,而是经由过度活跃的「肯定性」所引发的,因此能摆脱免疫科技的预防与防堵。韩炳哲的分析最终导向一种社会现象,他一语双关地称之为「倦怠社会」。

  这本哲学短论,以绵密细致的辩证笔触,刺激我们在过度积极的现代人倦怠中,看到另一幅宁静的风景:找到「空档」暂停一切,从「带有目的性做事」的日子释放出来,「一起倦怠」。

  我们是怎么进入倦怠社会?

  ‧过度工作和追求绩效,使自我剥削的情形更加严重,这比外来者的剥削更加有效率,因为它与自由的感觉同时出现。

  ‧剥削者,同时也是被剥削者;施暴者与受害者之间的区别,不再像过去一样能清楚辨识。

  ‧过度的积极正面也以过度的刺激、资讯和冲动表现出来,它彻底改变了注意力的结构和分配方式。感知也因此变得支离破碎、散乱而无法专注。

  ‧忧郁症是人们深受过度积极正面之苦所引发的社会疾病,而它反映的,正是自己对自己发动战争的人性。

  ‧人们以过度的活动、歇斯底里的劳动和生产,来回应变得赤裸而极为短暂易逝的生命。

  ‧沉思的生活,才能使人类处在应有的存在状态,不是积极行动的生活。

  ‧立即反应并随着每个冲动而行动,已经是一种病态,一种堕落沉沦,一种精疲力竭的征兆。

  ‧若只拥有做事情的力量,而没有不做事情的力量,就会导致致命的过动症。人如果只具备思考事情的力量,思考力就会分散在一连串无止境的事物上。「反省沉思」也会变得不可能,因为肯定的力量,也就是积极过度,只允许「持续不断向前思考」。

  ‧毫无节制地致力于效能提升,将导致心灵的坏死梗塞。

  ‧深层的疲累松开了身分认同的箝制。

  ‧基本的倦怠完全不同于筋疲力竭的状态,在筋疲力竭的状态中,人们丧失做任何事情的工作能力。基本的倦怠则被描绘成一种特殊能力,能「启发」、让「心灵」动起来。

名人推荐

  古碧玲 猎果舖共同创办人
  李明璁 台湾大学社会学系助理教授
  汪文圣 政治大学哲学系教授
  沈清楷 辅仁大学哲学系助理教授
  林宏涛 商周出版编辑顾问
  孙效智 台湾大学哲学系专任教授/台大生命教育中心主任
  马家辉 作家
  推荐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韩炳哲(Byung-Chul Han)


  生于一九五九年,先是在首尔学习冶金学,随后于德国弗莱堡和慕尼黑研读哲学、德国文学与神学。获得博士学位后,于巴塞尔大学教授哲学。二○一○年起,在卡尔斯鲁尔设计学院教哲学与媒体学。自二○一二年至今,在柏林艺术大学文化学系担任教授。韩炳哲着作等身,有《暴力地志学》(Topologie der Gewalt)、《透明社会》(Transparenzgesellschaft)、《爱欲的临死挣扎》(Agonie des Eros)、《一窝蜂:数位的观点》(Im Schwarm. Ansichten des Digitalen)等,畅销书《倦怠社会》更使他声名大噪,已翻译成十一国语言出版。

译者简介

庄雅慈(正文)


  台湾大学哲学系毕业,德国哥廷根大学教育学博士。

管中琪(讲稿)

  辅仁大学德国语文研究所毕,自由译者。

图书目录

导读 一直很疲倦,但是为什么?/林宏涛

精神暴力
规训社会的彼岸
深层的无聊
积极行动的生活
观看的教育
抄写员巴托比的案例
倦怠社会

附录 一篇讲稿:忧郁症的社会

图书序言

【内容摘录 1
 
精神暴力(节录)
 
每个时代都有它主流的疾病。如同在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病菌的时代。后来,抗生素的发明终结了这样的一个时代。今天,我们已经不是生活在病毒的时代。但是,当我们面临流行性感冒大肆流行的时刻,内心仍然会有强烈的恐惧。感谢免疫科技的发达,让我们可以把对流感病毒扩散的恐惧抛到脑后。二十一世纪之初的流行性疾病,从病理学的角度来看,这类疾病既不是透过细菌,也不是透过病毒,而是经由神经元的病变所引起。神经元所引发的疾病,如忧郁症、注意力缺陷过动症、边缘性人格疾患或者是身心俱疲症候群,主导了二十一世纪病理的样貌。它们并非传染病,而是一种因为组织坏死而造成的梗塞现象。这些现象并非肇因于免疫学上的否定他者(der Andere),而是因为过度活跃的「积极与肯定」(Positivität)所引发的。如此一来,以否定「外来者」为基础的免疫科技,也将失去它现有的主导地位。
 
上个世纪是免疫防卫的时代,是一个里面与外面,朋友与敌人,或是自身(Eigenem)与外来者(Fremdem)之间有着清楚界线的时期,甚至冷战也是依循上述免疫防卫的思维模式在进行。而上个世纪免疫防卫,完全是由军事上的部署指令(Dispositiv)所主导的思维模式,所使用的也正是冷战的语汇。攻击与防卫决定了免疫的行动。这种免疫行动的部署指令,从生物学的领域扩大到社会学,甚至扩及到整体社会的层面,但有个盲目的特征:对所有外来的事物,都採取抵抗防卫的行为。免疫防卫的对象正是这种外来性。即便这个「外来者」并不怀有任何敌意,而且也没有散发出任何威胁性,却仍然会基于他的「他者性」(Andersheit),而被排除在外。
 
最近出现了各式各样的社会论述,很明显套用了免疫学的诠释模式。尽管免疫论述已经蔚为风潮,并不能因此就把这个现象作为当今社会的组织比过去更符合免疫标准的一种组织结构的象征。事实上,当典范本身成为被反省批判的对象,往往也象征着这个典范开始没落。不久前,已经不知不觉发生了典范的转移。冷战结束之际,刚好就开始进行典范的转移。当前社会逐渐呈现全面摆脱免疫的组织与防御思维的座标,这些现象全都透过「他者性」和「外来性」的消失呈现出来。

图书试读

None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