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来读子思:竹简《五行》篇讲稿

陈来读子思:竹简《五行》篇讲稿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陈来
  • 子思
  • 五行
  • 竹简
  • 先秦
  • 儒学
  • 哲学
  • 讲稿
  • 传统文化
  • 国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孔伋,字子思,为孔子嫡孙,有「述圣」之称。《五行》篇是子思关于德行的学说,文本最早见于湖北郭店出土的战国中期竹简。之后随着湖南马王堆帛书的发现,使「思孟五行」的研究更加接近历史的本来面目。

  本书作者陈来在考订《五行》篇产生时代和作者身分的基础上,带领读者对文本进行了细致的疏解,并对「圣智说」在子思思想中的意义和地位进行了富有开拓性的探讨。作者认为《五行》篇在对「德」的超越性面向已经有了明确的肯定,从而为《中庸》的进一步发展准备了基础。
探微观澜:儒家思想的演变与早期经典的重构 图书简介 本书是一部深入探讨先秦儒家思想演变脉络,并着眼于早期经典文本结构性重构的学术著作。它并非聚焦于某一特定文本的逐字解读,而是力图在更宏大的思想史框架下,审视儒家学派如何在春秋战国之交的社会变革中,吸收、转化并最终确立其核心价值体系的过程。 本书的探讨范围主要涵盖了先秦时期儒家思想的“前经典化”阶段,即在孔子及其弟子所处的时代,以及子思、孟子等人致力于思想体系构建的早期探索。我们关注的焦点在于:儒家思想如何从一种相对松散的伦理实践,逐步凝练为一套具有系统性、普适性的哲学理论? 第一部分:礼乐文明的崩解与伦理的重塑 本书开篇追溯了周代“礼乐制度”的瓦解,这是理解儒家思想诞生的关键背景。礼乐制度作为早期社会秩序的象征,其衰落不仅是政治权力的分散,更是社会价值体系的动摇。 1. 宗法社会的危机: 详细分析了宗法制度在诸侯争霸时期所面临的结构性矛盾。血缘纽带的松弛如何直接冲击了“孝悌”伦理的基础,使得儒家必须寻找新的、基于道德自觉的社会粘合剂。 2. 原始儒学的早期形态: 考察孔子所处的历史情境,重点探讨了“仁”概念的早期界定。此时的“仁”更倾向于一种人际关系的实践原则,而非后世形而上的本体论探讨。我们通过对《论语》中早期篇章的梳理,力求还原孔子及其再传弟子在实践中对“克己复礼”的具体要求。这部分内容旨在勾勒出儒家思想在确立其核心关怀——“人伦秩序”——时的初始路径。 第二部分:思孟学派的哲学转向与概念的内化 本卷聚焦于子思和孟子,这两位关键人物如何将孔子的伦理实践提升至哲学思辨的层面,是本书探讨的重点之一。虽然本书不直接涉及对《五行》篇竹简的详尽分析,但我们关注的是,在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下,儒家如何应对来自道家、墨家等新兴学派的挑战,从而深化和完善自身的理论体系。 1. “性善论”的构建与心性论的萌芽: 孟子对“性善”的论断,标志着儒家思想从外在的礼仪规范,转向内在的道德自觉。本书将重点解析“四端”的提出,分析其在哲学上如何尝试建立一个自足的道德基础。这种对内在德性的强调,实际上为后世心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尽管当时尚未形成完备的形而上学结构。 2. 义利之辨与政治哲学的拓展: 孟子关于“王道”的论述,是将伦理原则应用于国家治理的尝试。本书详细分析了孟子如何以“仁义”对抗当时流行的“霸道”,探讨了这种政治理念在战国乱世中体现出的理论困境与实践张力。这种对政治实践的关切,反映了儒家试图在变局中保持其社会理想的努力。 3. 子思学派的影响及其跨学派的互动: 虽然子思的直接文本流传有限,但其在儒家内部的地位至关重要。本书尝试通过间接史料,推测子思学派如何推动了儒家对“天命”观念的深入理解,以及他们在概念工具上(如对“中和”的初步探讨)为后来的发展所做的准备。这种准备,体现了儒家在面对复杂世界时,对理论严谨性的需求正在提升。 第三部分:早期经典的文本筛选与形态确立 在儒家思想体系逐渐成熟的过程中,对早期言论的收集、整理和阐释构成了思想传承的关键环节。本书的第三部分将着眼于早期经典的“汇编”与“定型”过程,即在思想成熟后,如何回溯和确立“圣人”的权威话语。 1. 经典权威的建立: 探讨在百家争鸣的背景下,儒家如何通过对孔子言行的权威性界定,来巩固其学派的独特性和正统性。这涉及到早期文献的筛选、增补和注释的必要性。 2. 概念的固化与语境的转换: 随着时间推移,一些早期的、具有多重解释空间的词汇(如“礼”、“德”)开始被赋予相对固定的哲学含义。本书将梳理这一概念语义的演变过程,探讨这种“固化”是如何服务于学派的整体论证的,以及在这个过程中,哪些早期的实践意义被抽象化,哪些被边缘化。 3. 儒家思想的“整合”: 考察战国晚期至秦汉之际,儒家思想如何通过吸收其他学派的某些合理元素(如对逻辑推演的重视),完成了从一个地方性学派到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转变。这种整合是其思想生命力的体现,也预示着经典体系的最终完成。 结语:对早期思想活力的追溯 本书最终旨在揭示,先秦儒家思想并非一个静止的、从一开始就完备的体系。它是一个在剧烈社会动荡中,不断进行自我反思、概念创新和理论构建的动态过程。通过对这一历史进程的梳理,我们能更深刻地理解儒家思想的内在张力、其关键概念的源头,以及它在面对挑战时所展现出的惊人适应能力和哲学深度。本书力图超越对某一特定文本的注解,进入到思想熔炉的锻造过程,以期提供一个更具动态视角的儒学史解读。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陈来


  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院长、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曾担任哈佛大学、东京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台湾中央大学等校客座教授。现兼任国际儒学联合会副理事长、全国中国哲学史学会会长、中华朱子学会会长,中央文史馆馆员,以及多所大学的特聘讲座教授、兼职教授等。着作包括「陈来学术论着集」十二卷及《东亚儒学九论》(2008)、《孔夫子与现代世界》(2011)、《仁学本体论》(2014)等。

图书目录

讲稿
第一讲 竹简《五行》篇文本疏解 3
第二讲 竹简《五行》篇与子思思想研究 47

延伸阅读
竹简《五行》篇分经解论:《五行》篇章句简註 陈来 85
竹帛《五行》篇为子思、孟子所作论 陈来 95
帛书《五行》篇说部与孟子思想探论 陈来 113

附录
建议阅读书目 169
慢下来,静下来(总序) 甘阳 171
中国文化论坛简介 175
中国文化论坛理事会构成 179

图书序言

慢下来,静下来
「经典通识讲稿」原序
甘阳


  中国文化论坛在2005年于北京香山饭店召开的首届论坛曾以「中国大学的人文教育」为主题,对我国大学本科教育的现状以及开展通识教育的可行性作了广泛的讨论。那次会上许多学者专家初步达成的共识认为,我国大学的本科教育应该大力推动通识教育的发展,而通识教育的开展则应该首先着重建设「核心课程」,特别是「中外经典文本研读」核心课程。在此共识基础上,中国文化论坛委託我从2007年暑期开始先后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汕头大学等合作开办了每年一次的「全国通识教育核心课程讲习班」。讲习班的具体方式为每次请若干资深教师细读讲解若干经典文本,每天上午授课3课时,下午授课3课时,学员除必须参加上午和下午的课程外,还要求参加至少两次小班讨论(晚上)。目前这个纯粹公益性的讲习班已经连续举办了五年,每次接受来自全国各高校的正式学员二百人,加上旁听的人数常达四百人以上,对于传播推广通识教育的理念和实践起了相当大的作用。

  这套丛书以讲习班部分教师的讲稿为基础,同时接受其他优秀的通识讲稿,目的即在让更多读书人分享通识教育的成果。我愿借此机会感谢这些热心通识教育事业的教师,感谢为历届讲习班提供教学场地和行政后勤支持的大学领导和同事,更要感谢参加历届讲习班的数以千计的学员。中国大学通识教育的发展有赖于大学领导、大学教师和本科生、研究生的理解与支持,幸运的是,现在这样的支持者正越来越多。

  需要说明,中外经典文本细读当然不是通识教育的全部,而只是通识教育的一个部分或一个方面。我们之所以特别注重这个方面,说到底是希望重新树立认真读书的风气。

  经典阅读的第一个要求是:Slowdown!(「慢下来!」)而不是快餐式阅读。我相信,当今教育的最大敌人就是弥漫整个社会以至大学校园的浮躁之气和急功近利心态,而通识教育就其植根于古典自由教育理念而言,首先必须提倡慢下来,静下来,克服现代人的浮躁气和功利心。许多历史悠久的欧美文理学院(liberal arts college)之所以今天仍然要求必修古希腊文和拉丁文,并不是旨在把所有学生培养成古典学家,而是希望通过学习这些并无实用性的古典语言让学生慢下来,静下来,从而成为能自由思考的自由人。

  我想对所有的大学生说︰大学四年,慌甚么?毛甚么?急甚么?慢下来,静下来,开开心心读点书!

2012年六一儿童节

图书试读

讲稿
 
本讲稿根据陈来先生在2011年8月中国文化论坛「第五届通识教育核心课程讲习班」上的讲课稿整理而成。
 
第一讲 竹简《五行》篇文本疏解
 
今天是「通识教育讲习班」的第一讲,给大家热热场,好戏当然都在后头。这个课程是讲习班负责人甘阳教授特意安排的,刚开始我答应得很痛快,后来想想这课不太好讲,因为「四书」里与此类似的《大学》、《中庸》大家不一定看过,但至少耳熟能详。因为这些书都经过两千年的儒者、学者反覆的推敲、讲解,有关文本的註释非常详尽,讲这类课程可参考的东西也非常多,很多地方没有甚么可犹豫的。但是《五行》篇虽然写作年代和《大学》、《中庸》差不多,但自荀子以后,在过去的两千多年里没有人读过,由于某种原因它在历史上失传了。直到1970年代初期,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时候我们看到了一些佚书,其中一篇写了名字叫《五行》。这些文献出土之后,除了《老子》之外,这篇受到很大的重视。可重视归重视,三四十年的时间里,这篇文献并没有被研究透,还有很多问题没解决,所以这篇文献从今天来看还不是每个字都讲得通,因为古书里有很多字是用假借字,我们不知道到底是借为何字。古文献专家、思想史专家对此都有一些推测,但很多问题至今在学术界没有达成完全一致的意见,这是这篇文献稍微难讲的地方。
 
竹简《五行》篇的文献来源、作者和主题
 
这篇文献不是很长。马王堆帛书本没有发现题名,最早由庞朴先生起了「五行」篇的名字,这在学术界内部有不同的讨论,最典型的就是四川大学的魏启鹏先生把这篇起名为《德行》篇。1994年在湖北省荆门市郭店出土了一批战国中期的竹简,其中有一篇的内容可以在马王堆帛书「五行」篇中找到,而且有题名,正好就是「五行」。这证明庞朴先生猜对了。古书题名每篇不一定都在篇首而多是在篇尾,这篇正好独特,开篇就是「五行」两字,跟后面的话不连着,所以大家同意「五行」是这篇的题名。
 
郭店楚墓考古报道认为,此墓下葬应该在公元前300年左右,差不多在孟子离世的时候。墓里的文献,按常理说不应该是刚写成的,而是已流传了相当一段时间,而且有一定的权威性,才被大家珍藏。墓主人活着时珍藏这些书,反覆念诵,死后把生前喜爱的这些书随葬。

用户评价

评分

**初识《五行》:一次意外的“相遇”** 说来也巧,这本书的出现,完全是个意外。那天我正漫无目的地在书店里闲逛,被一个名字吸引了——“陈来读子思:竹简《五行》篇讲稿”。“陈来”这个名字我并不陌生,是哲学界的大咖,我对他的论述一直很欣赏,总是能把深奥的道理讲得清晰透彻。而“子思”和“《五行》”,则勾起了我更深层次的好奇。虽然我并非专业的古籍研究者,但对于中国古代思想,尤其是儒家思想,一直抱有浓厚的兴趣。我对《论语》和《孟子》都颇为熟悉,但“《五行》”这个概念,总觉得有些模糊,似乎不常被提及。而且,是以“竹简”的形式来呈现,这本身就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和神秘感,仿佛能穿越时空,直接触摸先贤的思想。当我拿到这本书,翻开扉页,看到作者陈来先生温和而睿智的文字,以及那精美的排版,心中涌起一股莫名的期待。我立刻被那泛黄的纸页和古朴的字迹所吸引,想象着在遥远的年代,先贤们是如何在竹简上刻下这些充满智慧的文字,又是如何通过口传心授,将这些思想传承下来。这本书,从书名到形式,都散发着一种独特的魅力,让我迫不及待地想要一探究竟。

评分

**初次翻阅,惊叹于其“恰到好处”的解读** 我一直觉得,读古书,尤其是哲学典籍,最怕的就是两种极端:一种是晦涩难懂,术语堆积,让人望而却步;另一种则是过度解读,将自己的现代观念强加给古人,失去了原有的味道。而陈来先生的这本书,在我初步翻阅之后,给我的感觉是“恰到好处”。他并没有回避“《五行》”这个可能相对陌生的概念,而是循序渐进地引导读者进入。我尤其喜欢他对于“五行”概念的梳理,那种既保留了古代语境,又用现代语言进行解释的方式,非常巧妙。他似乎没有直接给出一个僵化的定义,而是通过对不同文献的比较和分析,展现了“五行”思想在不同时期的演变和发展。这让我觉得,哲学思想本身就是流动的,而不是一成不变的。而且,陈来先生的文字,一如既往地严谨而不失温度。他不会用那种高高在上的口吻来“教导”读者,而是像一位循循善诱的师长,与你一同探索。我试着去理解他关于“五行”与“德”之间关系的阐述,虽然初看有些费力,但反复琢磨,便能体会到其中精妙的逻辑。这种“费力”并非源于作者的表达不清,而是源于思想的深度,它要求读者也投入思考。

评分

**对于“讲稿”形式的独特体悟** “讲稿”这两个字,在我看来,是这本书的灵魂所在。它区别于纯粹的学术论文,也区别于冷冰冰的文献考据。它意味着,这本书承载着一种“说”的温度,一种“讲”的动态。我一直觉得,真正的哲学思想,最终还是要落到“说”上来,要能够被理解,要能够被应用。而“讲稿”,恰恰捕捉到了这种传递智慧的瞬间。我期待陈来先生的讲稿,能够展现出他作为一位思想家的洞察力,以及他作为一位教育者的耐心。他会在哪里停顿?他会在哪里强调?他会在哪里与听众进行眼神的交流?这些虽然无法在纸面上完全体现,但我相信,优秀的讲稿,一定能够通过文字的痕迹,让我们感受到那种现场的氛围。我希望这本书,能让我体会到一种“活”的哲学,一种能够穿越时空,与我们心灵对话的思想。这种对“讲稿”形式的着迷,让我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一次与先贤和智者跨越时空的对话。

评分

**“子思”的哲学精神:一种“不动心”的智慧** “子思”这个名字,是儒家思想发展史上一个绕不开的关键人物。我对他的《中庸》情有独钟,其中的“诚”与“中庸之道”,一直是我思考人生和处世的指南。而当“子思”与“《五行》”结合,我便开始好奇,子思是如何理解和运用“五行”思想的?陈来先生的解读,是否能够揭示子思哲学体系中,对于“五行”的独到之处?从我对子思的理解来看,他的哲学核心在于一种“不动心”的智慧,一种在变化的世界中保持内心宁静与安定的能力。我期待这本书能够阐释,子思是如何通过对“五行”的理解,来构建他内在的德性,以及如何将这种德性体现在外在的行为之中。这种将宏大的哲学概念与具体的人物思想相结合的解读方式,总能让我产生强烈的共鸣。我希望通过这本书,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子思的哲学精神,体会那种超越物质、追求精神自由的境界。

评分

**对“竹简”形式的想象与期待** 这本书最大的特色之一,无疑是“竹简”这个关键词。虽然我拿到的是现代印刷的书籍,但“竹简”二字,却时刻在我脑海中构建着一幅幅生动的画面。我能想象到,在古代,学者们是如何小心翼翼地将写好的文字刻在竹片上,然后用绳子将它们串联起来,形成一本“书”。那种厚重感、那种质朴感,是现代纸张无法比拟的。而“竹简《五行》篇讲稿”,更暗示了这不仅仅是对文献的整理,而是对当年“讲稿”的重现。这就意味着,我们看到的,可能不仅仅是文本本身,还有作者在传授思想时的生动场景,有他对于当时听众的考量,有他可能即兴发挥的注解。这让我对书中的解读充满了期待,我希望陈来先生能够还原出那种“讲”的感觉,让我仿佛置身于古代的学堂,聆听先贤的教诲。这种对于历史细节的想象,让阅读的体验变得更加立体和有趣,也让我对古代知识的传播方式有了更深的理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