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易解

老子易解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老子
  • 道家
  • 哲学
  • 经典
  • 易经
  • 智慧
  • 修身
  • 养生
  • 文化
  • 国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道」生天地与万物,更是中华文化之宗源。

  ◎清楚解释何谓《老子》书中「道」之象征意涵,同时也引领读者一窥「道」为何是中华文化发展的宗源。
  ◎对于经文的解释,说理清晰,逻辑严谨,论述不沾虚浮妄诞,读来令人心思安静,很容易的帮助读者探索老子高妙精义。
  ◎本书以简易语句解义《老子》经文,也引《易经》卦爻辞象辅助说明各章句,读者可透过《易经》来理解本书,亦可读此书后再读《易经》,乃至广及「四书」等其它经典。

  老子《道德经》讲道用之义乃「无为」,所谓「无为」非指无任何作为,而是仍有实际利益于众之德泽。然而,因圣人之德无私,有功不居,此「我」既已不存,一切施用作为,岂不犹如「无为」?

  《老子》文章虽平易近人,但读其文时则须懂得「正言若反」这句话的真正意涵,才不会误解书中许多章句所要阐述的意思。例如,「常使民无知无欲」、「非以明民,将以愚之」等语,认为应使人民保持思想单纯,掩其聪明,不生智巧心,社会才能维持和谐安定。事实上,老子的思想内涵是对人民要「教思无穷」,是鼓励人民自由的创造与积极发展。在老子书的八十一章当中,还有诸多像这种原是「正道之言」,却看似相反意思的章句,本书都将会一一清楚解义。
《道法自然:古代哲学思想的今译与重构》 内容简介: 《道法自然:古代哲学思想的今译与重构》是一部深入探讨中国古代哲学精髓,并尝试将其思想体系与当代社会脉络进行对话与融合的学术专著。本书并非对单一经典进行注解,而是以一个宏大的视角,横向梳理了先秦时期诸子百家在“道”、“德”、“仁”、“义”、“礼”、“法”等核心概念上的异同与演变轨迹。 全书共分六大部分,近五十万言,力求在保持对原典文本精准考证的基础上,以清晰、现代的哲学语言,重构古代思想的内在逻辑与外在关联。 第一部分:先秦思想的基石——“道”的多元阐释与分化 本部分着重于解析“道”这一范畴在不同学派中的核心地位与具体内涵的差异。我们首先回归到《诗经》与早期神话中对“天道”的朴素认知,随后详细剖析了道家、儒家以及阴阳家对“道”的不同理解。 在道家部分,我们摒弃了将老庄思想简单等同于“虚无主义”或“隐逸主义”的传统窠臼,而是深入挖掘了“道”作为宇宙本源、生成法则与个体修养路径的统一性。重点解析了“无名之朴”与“反者道之动”的辩证关系,并探讨了其在治理术中的“无为而治”如何转化为一种对自然秩序的尊重与顺应。 相对地,儒家对“道”的阐释则转向了伦理与政治的实践层面,即“天道”与“人道”的接轨。本书详尽比对了孔子所言的“吾道一以贯之”与孟子对“性善之本”的阐释,强调儒家思想是对社会秩序、人伦关系的建构与维护,其“道”体现为一种积极的入世精神和道德实践。 此外,墨家对“天道”的理解,即“天志”与“兼爱”、“非攻”的逻辑关联,也被置于对比分析之中,展现了先秦思想在宇宙论与实践伦理上的丰富光谱。 第二部分:德行与修养的阶梯——从个体完善到群体和谐 “德”的概念是理解中国古代哲学个体修身路径的关键。本卷系统梳理了“德”在不同学派中的内涵的细微差别。 儒家体系中,“德”是“仁”的具体落实,是通过“克己复礼”达成的道德自觉。我们不仅分析了“仁、义、礼、智、信”五常之间的内在联系,还深入考察了“孝悌”作为德行之本的社会功能。 道家则将“德”视为“道”在个体生命中的自然流露,强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的去功利化倾向。这种“德”是“不德之德”,更接近于一种生命力的纯粹呈现。 法家对“德”的认知则充满了实用主义色彩,他们更多关注的是如何通过制度设计来规范和塑造民众的行为,将“德”视为治理的辅助工具,而非终极目的。 第三部分:权力、治理与秩序的构建——古代政治哲学的范式转换 本部分是全书最具挑战性的论述之一,即探讨古代思想家如何看待权力的合法性、治理的有效性以及社会秩序的维持。 我们细致对比了“王道”、“霸道”的区别,分析了儒家如何从周礼中汲取资源,试图建立一个以道德感召为基础的理想政治模型。同时,我们深入剖析了韩非子集法、术、势于一体的集权理论,阐释其如何通过对人性的深刻洞察,构建出一个高效运转的官僚机器。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本书将重点放在对“制”与“度”的研究上。它不仅是制度的层面,更是对事物发展边界和限度的把握。这种对“度”的强调,在道家(“知足不辱”)与法家(“法令必明而必行”)的论述中,展现出惊人的相似性,揭示了古代思想家对失控风险的共同警惕。 第四部分:知识的边界与怀疑精神 在对古代知识论的探讨中,本书超越了传统上对诸子“信誉”的简单描述,而是侧重于他们对知识的来源、局限性以及真伪判定的方法论。 名家(公孙龙、惠施)的逻辑思辨,虽然在后世常被视为奇技淫巧,但本书将其视为中国古代哲学中对语言精确性与概念清晰度最早的探索。我们分析了“是”、“非”、“同”、“异”的辩证关系,以及他们对概念界限模糊性的批判。 同时,我们也考察了道家对“知”与“智”的批判性态度,即对过度依赖世俗知识和逻辑推演的警惕,强调直觉与体悟在认知过程中的不可替代性。 第五部分:人与自然——生态哲学的早期萌芽 本卷聚焦于古代思想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知。道家的“道法自然”在此得到全面的生态学解读,探讨其如何指导人类顺应山川河流的脉络,而非采取征服和改造的态度。 儒家虽然更侧重人事,但其“敬畏天地”的伦理观以及对耕读生活价值的推崇,也孕育了早期的生态伦理思想。本书通过对古代农业技术、祭祀礼仪的考察,论证了古代中国社会在很长时期内保持着一种相对和谐的人地关系模型。 第六部分:古代智慧的当代重构与未来转向 在全书的收尾部分,作者将历史的考察导向当下。本书并非简单地复述古代教条,而是探讨在信息爆炸、全球化加速的当代,如何从古代哲学体系中汲取资源,以应对现代性的困境。 如何用“中庸之道”来调和极端化的社会思潮?如何在“无为”的智慧中寻找个体对抗过度竞争的心理空间?如何用“兼爱”的理念来构建更具包容性的全球治理观?这些问题将在本部分进行深入的思辨与展望,旨在为当代思想界提供一种植根于本土传统的、富有生命力的参照系。 《道法自然:古代哲学思想的今译与重构》以其扎实的文献基础、严谨的逻辑推演和富有洞察力的现代视野,为研究中国古代哲学提供了一部既尊重历史又面向未来的重要参考读物。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李忠胤


  台湾台南人,资讯工程研究所毕业,着有《易经解经》等书。

图书目录

推荐序   
自 序   
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
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
第三章 不尚贤
第四章 道沖而用之
第五章 天地不仁
第六章 谷神不死
第七章 天长地久
第八章 上善若水
第九章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第十章 载营魄抱一
第十一章 三十辐共一毂
第十二章 五色令人目盲
第十三章 宠辱若惊
第十四章 视之不见
第十五章 古之善为道者
第十六章 致虚极
第十七章 太上不知有之
第十八章 大道废
第十九章 绝圣弃智
第二十章 绝学无忧
第二十一章 孔德之容
第二十二章 曲则全
第二十三章 希言自然
第二十四章 企者不立
第二十五章 有物混成
第二十六章 重为轻根
第二十七章 善行无辙迹
第二十八章 知其雄守其雌
第二十九章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
第三十章 以道佐人主者
第三十一章 夫佳兵者不祥之器
第三十二章 道常无名
第三十三章 知人者智
第三十四章 大道氾兮
第三十五章 执大象
第三十六章 将欲歙之
第三十七章 道常无为
第三十八章 上德不德
第三十九章 昔之得一者
第四十章 反者道之动
第四十一章 上士闻道
第四十二章 道生一
第四十三章 天下之至柔
第四十四章 名与身孰亲
第四十五章 大成若缺
第四十六章 天下有道
第四十七章 不出户知天下
第四十八章 为学日益
第四十九章 圣人无常心
第五十章 出生入死
第五十一章 道生之
第五十二章 天下有始
第五十三章 使我介然有知
第五十四章 善建者不拔
第五十五章 含德之厚
第五十六章 知者不言
第五十七章 以正治国
第五十八章 其政闷闷
第五十九章 治人事天
第六十章 治大国若烹小鲜
第六十一章 大国者下流
第六十二章 道者万物之奥
第六十三章 为无为
第六十四章 其安易持
第六十五章 古之善为道者
第六十六章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
第六十七章 天下皆谓我道大
第六十八章 善为士者不武
第六十九章 用兵有言
第七十章 吾言甚易知
第七十一章 知不知上
第七十二章 民不畏威
第七十三章 勇于敢则杀
第七十四章 民不畏死
第七十五章 民之饥
第七十六章 人之生也柔弱
第七十七章 天之道其犹张弓与
第七十八章 天下莫柔弱于水
第七十九章 和大怨必有余怨
第八十章 小国寡民
第八十一章 信言不美

图书序言

推荐序

天下之动贞夫一


  忠胤去年秋出版《易经解经》一书,邀我作序:「修辞立诚,贞固干事。」时隔一年,又完成这本《老子易解》,篇幅十二万字,工作忙碌之余,还能如此勤于着述,令人心喜。台湾习易学生中,他算是颇为资深的一位,快廿年了吧!我们成立学会,春秋两季办研习营,设定论述主题,他几乎每次都有整理的心得呈现,且皆言之有物。行文风格简练笃实,文如其人。他是一家知名华商资讯大厂的工程师,理工背景的训练使其论述不沾虚浮妄诞,读来心思安静,值得向读者推荐。

  对华文经典有兴趣熏习的人,都会感知《老子》书中与易理的共鸣共振,虽然五千言全未提到《易经》,字字句句却彷彿浸泡在卦爻交织总汇的易理汪洋中,时时触动灵思,体悟印证而有所得。易为群经之首,百家之源,儒道宗师孔子老子深受影响,蕴养核心创意,结合自身体验开宗立派,本即华夏文明传承光大的实情。

  史传孔子曾向老子请益,受启发甚大,对老子的修为境界有犹龙之赞叹,今本易传中还有明显证验。老子书中常称一,理解甚么是一,成为悟道的关键。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既称道生一,道就不即是一,否则语法语意都不通。二十二章:「圣人抱一为天下式。」十章:「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

  十四章:「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三十九章:「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其致之。」抱一混一得一,

  天清地宁;偏离失落了一,就是当今之世的天灾人祸不断啊!

  《系辞下传》首章:「吉凶者,贞胜者也;天地之道,贞观者也;日月之道,贞明者也;天下之动,贞夫一者也。」这与老子得一之道,岂非完全相通?老子分析完利害后,叮嘱「其致之。」明道之人一定得致一,好好体悟发挥一之道。

  《系辞下传》第五章记子曰:「天下何思何虑?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这是解释咸卦九四爻,人的感思无尽,学派众多,体悟真理大道为一,实可并行不悖,殊途同归。该章往下又解损卦六三爻:「天地絪缊,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言致一也。」致一则生生不息,天地万物皆然。《系辞下传》第九章论忧患乱世,称:「恆,德之固也…恆以一德。」孔子在《论语》中两次自谓其道一以贯之,作春秋则标举大一统,这些一都不可等闲而视之,与老子得一之一关系密切。

  《老子》本文中用字涉及不少卦名。二章:「前后相随。」四章:「解其纷。」二十七章:「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十五章:「豫兮若冬涉川……涣兮若冰之将释。」十六章:「万物并作,吾以观复。」二十九章:「故物或行或随……圣人去甚,去奢,去泰。」三十章:「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四十二章:「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四十三章:「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四十八章:「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五十二章:「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五十六章:「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五十四章:「修之于邦,其德乃丰。」七十七章:「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则奉有余。」师、泰、豫、随、复、解、损、益、丰、兑、涣各卦都上了榜,若习易者熟悉这些卦义,很容易就理解老子的主张。另外,虽然没提坤、谦二卦的卦名,全部《老子》可都贯串沵漫着顺势用柔、谦让不争的思想。

  易与老子的关系太密切了!忠胤此书多已揭露,读者善用心的应能体会。他解老时还引用到四书、孙子兵法等其他经典,这也非常自然。诚如他自序标题;「一致百虑,同归殊途。」
  中华文化的传承本即如此,不识者全在门外,终身不睹宗庙之美、百官之富。

刘君祖 于夏历甲午年八月
 
作者序

一致百虑,同归殊途


  老子云:「吾言甚易知,甚易行。」老子所言之易知与易行为何?道法自然也,其理甚易知;舍我私,寡其嗜欲,此事则易行!

  本书是继去年《易经解经》出版,个人的第二本着作,虽然从开始撰写到完成,期间似未超过一年,但实际上我是从写第一本书的后期,就已同步着手准备这本《老子易解》了。至于为何当初会有如此计画,实是因为《老子道德经》与《易经》本就义理贯串,互为发明,可以合而观之,且二经皆是在讲述道法自然之义。

  何谓「道法自然」?历来凡读老子道德经者,多视此句为本经之主要中心思想,也认为大道之用的要义即是在此。虽然这样的认知是可从的,只不过大多数人却把这句话意思理解为:因天地之道乃法「自然」,所以人也要懂得顺随自然之理,而採取一种所谓「无为」的态度,来面对人世间的纷纷扰扰。但这就是「道法自然」的真实义吗?

  其实,老子书中所提到的「道」,有两种不同的含意:一是指那个能始生天地,可以为万物之母的先天之道;另一则是圣人之治道。而「道法自然」的道,指的就是后者这一个能治国、平天下之治道。至于,「自然」者,才是做为「道」之象征。也就是说,所谓「道法自然」,意指圣人之治道乃法天德作为,即为政在上者知效法天道自然之理,而以诚正无我私之德当治道,人民将会顺服其治。

  了解了「道法自然」原来是指圣人之治道乃法「道之自然」,那么老子又是如何解释这一个先天之道呢?老子一书又称《道德经》,所谓「道德」者,道之德也,即道所具备的诸善德象征之意。老子解释:「道」乃「不自生」,是自无始以来就既存,也是一切生生创造的本源,能为天地根,以及变化昼夜与寒暑四时,更能化育天下万物。

  然而,「道」却是惟恍惟惚,无形无相,不可道,不可名,犹如空无般不存在。老子同时也称道为「玄德」,而玄德者,即《易经》所云的元德也。老子在其八十一章、五千言中,不厌其详地反覆说明何谓道、何谓玄德?大体而言,若能把握住如上述之道乃生生善长、不可道名等诸要旨,也就犹如执持了探索老子高妙精义之关键锁钥。

  读老子道德经还有一须特别注意处:若懂得「正言若反」这句话的意思,就不会再误解书中许多章句所要表达的真正涵义。所谓「正言若反」,是指我所说的话都是正道之言,但却看似相反之意。至于为何字面上的意思,会误解成与实际道理相反?这是因为未能辨其本末之故。

  例如,第十八章云:「绝圣弃智,民利百倍。」表面意思像是要绝弃圣智之美名,人民才会得利百倍。事实上,此句是指上位者能启迪民智,教导人民彼此义利互助,这才是真正的「民利百倍」,同时也是治民之立其本。而当民智开启,人民已讲信互助,这时又何需圣与智者的治理,故可弃绝之矣!

  第六十五章云:「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表面像是指为政者不要人民多巧智聪明,人民应保持着愚而蒙昧,才不会难以治理。事实上,这句话真正要表达的反而是指上位者应去其私心巧智,而以诚正之朴做为人民榜样,人民则是可以自由的发展,并不会受到上位者的限制或摆布。

  老子书中还有其他多处类似这种表达方式,倘若懂得何谓「正言若反」,以及能「辨其本末」之义,就可了解为何老子所说之言,确实是很简单易知。

  本书命名《老子易解》,除了寓意将以简易语句解释经文之义外,同时也因书中多引《易经》卦爻辞象辅助说明各章句。当然,虽说是借《易经》象义解释《老子道德经》,但因二经本就义理相通,读者也可以旁通其则,而取《老子》之义诠释《易经》,乃至广及《四书》等其他经典,亦无不可。

  老子与孔子皆古之圣人也,圣人之论道说理绝非高远虚玄,虽然「道」乃玄深奥妙,但其理知之不难,行道而非不容易,吾辈若知法圣人「为而不争」之德,无我私以利益众,能够恆以实践之,将可体会道即在此。
 
李忠胤 序于台北大直,二○一四年八月

图书试读

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
长短相较,高下相倾,
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万物作焉而不辞,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解 义】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恶」,丑之意,亦可理解为因不喜欢丑,所生起的厌恶感。「已」,结束之意。而这个「已」字虽是指结束,但其中实同时隐喻有一个开始,这是因为倘若没有开始,当然也就不会有所谓的结束。

人对于美丑的感觉,会随着个人主观喜好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同时喜爱美而厌恶丑,则是一般人习性之共通。虽然人们会有爱美和恶丑的分别心,并因执着于美而追求美之一面,殊不知美与丑乃相随而至,二者是因为主观认知上的相互比较而生出的,并非单独而可存在。也就是说,在追求美的当下,丑也已同时在背后悄悄跟随而至,无法被独自摒弃。

因此,所谓「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是指当心里有喜爱美的感觉生起,其实有一个嫌恶丑的比较心,亦已同时隐藏于背后,无法分离。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善」,指取得利益或好处之意。得利或有害、善或不善,是相对的概念,彼此相因相成,同样也是建立在主观的认知上。例如,此时主观上认为是有害而不善的,彼时却可能转念为焉知非福。因此,「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是指人因为有一己我私之立场,以致有了善或不善的取舍,而就在心中选择主观认为有利的同时,想避开害而无利的念头,也已相随而至。

此外,人因为有主观之我私,故有美或恶、善或不善的分别心,而惟有天道与圣人能够中正无我私,视万物并无远近亲疏之分别,所以也就不会有美此而恶彼,善或不善之分。

故有无相生

「有」与「无」这两个概念,乃彼此相因相成,并非独立而能存,这是因为有「无」之存在,才相对会有「有」状态的生成。

难易相成

若就个人主观能力的认知,事情会有难易之分别,但这种事情是难或易的差别,可能只是解决步骤的多寡不同而已。因此,难易是因为相较而分出,既然是因彼此的比较,就表示二者是相依而互成。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能够帮助我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找到一个宁静的落脚点。作者在对《道德经》的阐释中,反复强调了“复归于婴儿”的境界。他认为,婴儿的纯真、自然、不加雕饰,正是我们失落已久的本真。他鼓励读者抛弃后天习得的虚伪和矫饰,回归到最本真的自我。这种回归,不是退步,而是一种升华。书中关于“知止而后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思,思而后能得”的论述,更是为我指明了一条通往内心平静的道路。作者用非常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达到这种境界的几个层次,让我看到了实现内心安宁的可行路径。我感觉,作者并非简单地复述老子的话,而是将老子思想的精髓,用一种现代人容易接受的方式,重新演绎了一遍。这本书的阅读体验非常舒缓,但其蕴含的能量却不容小觑。它像一盏明灯,照亮了我内心深处对平和与智慧的渴望。每次读完,都能感受到一种由内而外的放松和力量。

评分

这部书的封面设计相当吸引人,简约而不失古韵,深邃的色彩运用仿佛预示着其中蕴含的智慧。翻开书页,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序言部分,作者以一种非常温和且富有启发性的方式,阐述了创作这部作品的初衷和对读者的期望。我能感受到作者对于《道德经》这部经典的热爱,以及他希望将其中深奥的哲学思想以更加平易近人的方式呈现给大众的愿望。他并没有直接抛出艰涩的理论,而是通过一系列生动的故事和贴近生活的比喻,试图让读者在潜移默化中领悟老子的智慧。例如,作者在开头就讲了一个关于“无为”的小故事,这个故事非常巧妙地揭示了“无为而无不为”的精髓,让我一下子就觉得老子的思想并不是高高在上、遥不可及的。我特别喜欢作者在文字中流露出的那种从容和淡定,仿佛他本人就深谙老子的“道”,并将这种心境通过文字传递给了读者。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也很独特,既有文言文的典雅,又不失现代的流畅,读起来一点也不会感到枯燥乏味。我迫不及待地想要深入其中,去探索老子思想的更多魅力。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的最大感受,是一种心灵上的宁静和洗涤。作者在解读《道德经》时,并没有卖弄玄虚,而是以一种朴实无华的笔触,引导读者去感受老子思想中的“道法自然”。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知足常乐”的篇章。作者通过一个又一个生动的故事,阐述了过度的欲望是痛苦的根源,而懂得满足的人,才能获得真正的快乐。这让我反思了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得失,确实,很多时候我们追逐的并非必需,而是虚幻的满足感。作者还强调了“少私寡欲”的重要性,他认为,一个人如果能减少私心杂念,保持内心的纯净,就能更好地体悟“道”。这种观点,在当今社会显得尤为珍贵。他并没有空泛地讲道理,而是通过对人生境遇的细致描绘,让读者感同身受。我能够想象,如果每个人都能将老子思想中的一部分运用到生活中,我们的社会一定会变得更加和谐美好。这本书就像一位慈祥的长者,在低语着关于人生真谛的道理,让我不由自主地沉浸其中。

评分

我必须要说,作者在处理《道德经》中一些看似矛盾的论述时,展现出了非凡的洞察力。比如“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这句,很多人觉得难以理解,但作者通过层层剖析,让我豁然开朗。他认为,老子并非宿命论者,而是强调事物发展的辩证统一和相互转化的规律。他用了很多具体的例子来证明,眼前看似的“坏事”,往往是未来“好事”的铺垫,反之亦然。这种辩证的智慧,让我对生活中的起伏有了更深的理解。作者还特别强调了“不争”的智慧,他认为,真正的强大并非来自于争夺,而是来自于内心的充实和格局的开阔。他鼓励读者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保持一份淡然和从容,不为外物所扰,专注于自身的成长。我感觉这本书不仅仅是在解读一部古籍,更是在教授一种生活态度。它让我明白,有时候,放下执念,顺势而为,反而能获得意想不到的收获。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老道,但又不失活力,让我读起来既能感受到历史的厚重,又能体会到现实的温度。

评分

读到这本书的部分内容,我被作者那种鞭辟入里的分析深深折服。他并没有仅仅停留在字面意思的解读,而是深入挖掘了每一句话背后所蕴含的哲学逻辑和人生智慧。尤其是对于“道”的阐释,作者通过多个角度、不同侧面的比喻,让我对这个抽象的概念有了更加具象化的理解。他反复强调“道”的无形无象,却又无处不在,这种辩证的思维方式,让我耳目一新。书中关于“柔弱胜刚强”的论述,更是让我印象深刻。作者通过分析自然界的现象,比如水滴石穿、婴儿的柔弱却能生长,来佐证老子的观点,非常具有说服力。我感觉作者在解读《道德经》时,并没有固步自封于古代的文献,而是结合了当今社会的现实问题,让老子的思想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很多时候,我们觉得老子的思想过于超然,难以实践,但作者的书写,让我看到了它在日常生活中的实用性。他鼓励读者在遇到困境时,不妨尝试一下“以柔克刚”的智慧,这让我觉得非常受用。这本书的编排也很用心,逻辑清晰,章节过渡自然,让我能够一气呵成地阅读下去。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