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思想与中国历史思维

儒家思想与中国历史思维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儒家思想
  • 中国历史
  • 历史思维
  • 文化史
  • 哲学史
  • 中国文化
  • 传统文化
  • 思想史
  • 历史观
  • 儒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历史事实的特殊性与儒家道德理念所诉求的普遍性,
此两者间的复杂关系正是本书之论述核心。

  儒家思想与传统中国历史思维之间,有其互相渗透性,历史思维更是深刻地浸润在儒家人文精神之中;但是两者之间又有其内在紧张性。这种互相渗透性与内在紧张性尤其表现在「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之间,以及史家所研究的历史事实的「特殊性」(particularity)与儒家道德理念所诉求的「普遍性」(universality)之间。本书写作之目的,在于探讨儒家传统与中国历史思维之复杂关系。

  全书共分三部,第一部共二章,分论中国历史思维的核心概念──「时间」,与中国历史写作中史论所发挥的作用。第二部包括四章,析论儒家历史思维方法、运用及其历史叙事,并以宋儒及朱子历史观为中心,分析传统中国儒家历史解释的理论内涵及其相关问题。第三部则以二十世纪儒家学者钱穆(宾四,1895-1990)史学为中心,论述传统中国历史思维的现代转化,及钱宾四史学中所呈现的儒家价值观。本书结论则综论儒家思想与传统中国历史思维中所呈现的人文精神之特质。
现代中国思想的源流与转型:从本土智慧到全球视野 本书旨在深入探讨近现代以来,中国思想领域所经历的深刻变革与复杂张力。我们将焦点放在那些塑造了当代中国社会面貌与知识体系的核心思潮上,而非传统经学或特定学派的详尽梳理。本书的叙事线索,围绕“本土性”与“世界性”之间的持续互动展开,力求描绘一幅立体而精微的中国思想发展图景。 第一部分:旧秩序的瓦解与新知识的涌入 近代中国的知识分子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千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西方工业文明与现代性理念的强力冲击,原有的思想结构开始松动。本部分将细致考察这一“冲击与回应”的过程。我们首先关注的是对传统“格物致知”范式的质疑,以及引进西方科学与哲学体系的早期尝试。这不仅仅是术语的翻译,更是思维方式的根本性挪移。 我们将探讨引入西方社会科学思想的初期阶段,例如对功利主义、自由意志论的早期介绍,以及这些理论如何与中国传统的政治伦理产生摩擦与融合。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早期思想家们在面对“科学”与“德性”这一两难困境时的思想挣扎。他们试图在维护中华文明主体性的同时,吸纳能够自强于世的知识武器。 第二部分:国家、民族与现代性的话语建构 进入二十世纪,思想的核心议题迅速转向国家建构与民族认同的构建。本部分将重点剖析“现代国家”这一概念在中国思想界如何被本土化和政治化。 民族主义的思潮演变: 我们将追溯中国民族主义从早期排外转向寻求内部整合的复杂过程。这涉及对“中国”与“世界”关系的重新界定,以及在构建一个具有现代意识的“国民”的过程中,精英阶层所采纳的文化策略。 政治哲学的移植与本土化: 考察了不同政治学说(如共和主义、社会主义的早期形态)在中国语境下的接受过程。这些理论如何被改编以解释中国的社会结构、阶级关系以及革命的必要性,是本部分的关键。我们关注的不是理论本身,而是它们在中国历史情境下被赋予的特殊含义和实践指向。 启蒙的悖论: 对启蒙精神在中国的传播进行审视。探讨“赛先生”(科学)与“德先生”(民主)的引入,如何在实践中遭遇了文化惰性与社会现实的挑战,以及由此产生的知识分子群体的自我反思与幻灭。 第三部分:文化主体性的再确认与重塑 随着现代化的推进,对“文化主体性”的焦虑日益加深。本部分将聚焦于知识界内部关于“是全盘西化还是回归传统”的激烈辩论,并分析思想家们为确立一种既现代又独特的中国文化身份所做的努力。 文化保守主义的兴起与批判: 详细分析了那些主张从中国传统中汲取资源,以抵抗西方文化侵蚀的思想流派。这并非简单的复古,而是对传统资源进行现代性筛选和重构的尝试。他们如何重新解读“道”与“器”的关系,是本部分的研究重点。 文学革命与语言的解放: 语言和文学作为思想载体的变革,被视为文化再生的重要环节。我们将分析白话文运动如何不仅仅是一场语言改革,更是一场针对旧有思想范式的“去精英化”的行动,以及它如何为新观念的传播开辟了道路。 社会科学的本土化实践: 考察人类学、社会学等学科在民国时期的发展。这些学科的中国学者如何运用新工具去研究“中国人性”与“中国社会结构”,试图在客观观察的基础上,为民族的未来提供基于本土经验的诊断。 第四部分:知识分子的角色与思想的社会责任 本部分将从思想史的视角,考察知识分子群体在特定历史时期所扮演的角色及其心态的变迁。 从“导师”到“革命者”: 分析知识分子如何从传统士大夫的角色过渡到现代的“社会良心”或“先锋战士”。他们的身份认同如何受到政治动荡和社会期待的深刻影响。 跨界的思潮: 探讨在动荡年代,不同思想阵营之间(如自由主义者、国家主义者、社会主义者)的知识交流与思想交锋。这些辩论不仅关乎理论的优劣,更直接关系到国家政治走向的选择。 思想的传播媒介: 研究新式报刊、杂志、学术团体等现代传播工具,如何加速了新思想的扩散,并塑造了公众的意见格局。 本书的最终目标是提供一个审慎的视角,理解现代中国思想如何在吸收全球知识浪潮的同时,艰难地开辟出一条具有自身逻辑和历史厚度的发展道路。它关注的是思想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生成、变异与实践,旨在展示中国思想在寻求自立过程中所展现出的复杂性与活力。全书力求以严谨的学术态度,梳理出影响深远、塑造现代中国的知识谱系。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黄俊杰


  美国华盛顿大学(西雅图)博士。曾任美国华盛顿大学、日本关西大学等校客座教授;新加坡儒家伦理小组顾问。现任台湾大学讲座教授、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合聘研究员。近年获得学术荣誉:教育部国家讲座(2013-)、教育部学术奖(2011)、中华民国通识教育学会「通识教育终身贡献荣誉奖」(2011)、教育部全国杰出通识教育教师奖(2010)。着有《德川日本论语诠释史论》(台北:台大出版中心,2006,日译本2014由ぺりかん社出版)、《东アジア思想交流史──中国‧日本‧台湾を中心として》(藤井伦明等译)(东京:岩波书店,2013)、Humanism in East Asian Confucian Contexts(Bielefeld: Transcript Verlag, 2010)、Taiwan in Transformation: Retrospect and Prospect(New Brunswick and  London: Transaction Publishers, 2014)、East Asian Confucianisms: Texts in Contexts(Göttingen and Taipei: V&R Unipress and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Press, 2015)。

  个人首页:huang.cc.ntu.edu.tw

图书目录

自序
 
序论 儒家人文精神传统与中国史学
一、引言
二、儒家人文传统中的历史意识
三、中国历史思维中的儒家元素
 
【第一部】中国历史思维的核心及其呈现
 
第一章 中国传统历史思想中的时间概念及其特质

一、引言
二、从「时间」萃取「超时间」
三、「超时间」在「时间」中展现
四、结论
 
第二章 中国历史写作中史论的作用及其理论问题
一、引言
二、传统中国历史写作中「事」与「理」之关系的演变
三、史论的作用(1):从「殊相」到「共相」
四、史论的作用(2):以「今」释「古」,「古」为「今」鑑
五、史论的作用(3):融贯「事实判断」与「道德判断」
六、结论
 
【第二部】儒家思想与中国历史思维的展开

 
第三章 中国古代儒家历史思维的方法及其运用
一、引言
二、儒家历史思维中的「时间」概念
三、儒家历史思维的方法:「比」与「兴」
四、古代儒家历史思维的运用
五、结论
 
第四章 儒家论述中的历史叙述与普遍理则
一、引言
二、儒家的历史叙述是证立普遍理则的手段
三、儒家历史叙述与普遍理则之间的紧张性:经典中的「道」与圣人
四、解经以求「道」的两种方法及其问题
五、结论
 
第五章 儒家历史叙述的特质:朱子历史叙述中的圣王典范
一、引言
二、宋儒历史叙述的几个面向
三、朱子历史叙述中潜藏的思想内涵
四、对「即史以求理」之质疑及其回应
五、结论
 
第六章 儒家历史解释的理论基础:朱子对中国历史的解释

一、引言
二、中国历史的分期:其政治及其文化
三、朱子历史解释的理论基础及其问题
四、朱子历史解释的现实用心
五、结论
 
【第三部】中国历史思维的现代转化
 
第七章 钱穆史学中的「国史」观与儒家思想
一、引言
二、钱穆「国史」观的内涵及其历史背景
三、钱穆「国史」观中的史学方法论
四、钱穆「国史」观在现代中国史学史中的意义
五、钱穆史学中的儒家思想
六、结论
 
结论 儒家思想与传统中国历史思维中的人文精神
 
附录一 中国历史思维的特征
附录二 全球化时代朱子「理一分殊」说的新意义与新挑战
志谢
引用书目

图书序言

作者序(摘录)

  《儒家思想与中国历史思维》这部书,是将我近二十年来探索这个领域所撰的旧稿大幅增删修订,并新写三章(序论,第二章及结论)以及第七章第五节,所结集而成的新书。

  在最近两年来改订并撰写这部书稿时,数十年前高中求学时期的往事萦怀心头。记得高中一年级的时候,初次接触《左传》,在高中学业压力之下,虽然未能读完《左传》,但是对于书中「君子曰」评论史实的文字,留下深刻的印象。后来读《史记》的〈列传〉与〈本纪〉,历史人物跃然纸上,栩栩如生,我读得兴味盎然,但也为太史公的悲惨遭遇而义愤填膺。高中二年级时,在高雄中学操场边的凤凰木下,背诵〈报任安书〉,曾为之感动落泪,遥想二千年前太史公的悲愤,似乎感受到太史公「历史的心魂」,穿越时空的阻隔,而对台湾南部乡下来的中学生,发出强烈的精神的召唤,遂决定投考台大历史系。

  我从大学一年级开始,阅读钱穆先生的《国史大纲》,对于钱先生在20世纪中国狂风暴雨的时代背景里,对于学习历史者必须具备的「温情与敬意」拳拳致意,深受感动。对于钱先生晚年所提示「世运兴衰」、「人物贤奸」八字作为治史之矩矱,尤有会于心。但是,我在大学时代同时也接触到「以自然科学看待历史语言之学」、「凡讲仁义道德的,都不是我们同志」之类的治史言论,曾为之震惊莫名,虽已历半世纪,但当年情景至今思之犹历历在目。后来进一步学习,才知道这是五四时代那个狂飙年代中的激越言论,产生于特定的历史背景之中,也有其「矫枉必须过正」的苦心孤诣,才经由「同情的了解」而释然于怀。饶宗颐先生尝有言曰:「史家之尚论史事,贵能据德以衡史,决不可循史以迁德」(氏着:《中国史学上之正统论》,香港:龙门书店,1976年,页57),此语在21世纪众声喧哗的「后现代」之今日,仍然值得吾人三复斯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评价二**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真是跌宕起伏,充满了智识上的挑战与惊喜。作者在梳理中国历史思维的演进时,并没有采取一种线性的、单向度的叙事方式,而是通过多角度、多层面的分析,将复杂的历史进程展现在读者面前。一开始,我以为会是一本相对枯燥的学术著作,但很快就被作者的写作风格所吸引。他善于运用生动的历史故事和鲜活的人物形象来阐释抽象的哲学概念,比如在论述“礼治”的形成时,作者引用了大量的古代礼仪和制度细节,让我仿佛置身于那个时代,亲身感受到了礼乐文明的魅力。书中有相当一部分篇幅深入探讨了中国传统社会中的权力结构与合法性来源,以及知识分子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作者对“士大夫精神”的解读尤为精彩,他既肯定了士大夫的担当与使命感,也剖析了其局限性。我从中看到了中国古代知识阶层的理想与困境,以及他们如何在中国历史的洪流中挣扎与前行。这本书的观点是深刻的,有些地方甚至颠覆了我以往的一些认知,但作者的论证严谨,逻辑清晰,让人不得不信服。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的思维方式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对很多历史事件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更广阔的视野。

评分

**评价一** 这本书绝对是我近期阅读中最具启发性的一部。从翻开第一页起,就被作者那清晰的逻辑和深厚的学养所吸引。他并没有将儒家思想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巧妙地将其与中国历史的长河相结合,展现了儒家思想如何渗透到政治、社会、文化乃至个体精神生活的方方面面。特别是关于“天人合一”的观念,作者通过大量的史料分析,阐释了它在中国古代社会结构和价值体系中的核心地位,以及它如何影响了人们对宇宙、社会和人生的理解。我尤其对其中关于“家国同构”的论述印象深刻,作者深入浅出地解析了家庭伦理如何被放大并应用于政治治理,这种“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的逻辑链条,在作者的笔下显得如此自然而又富有力量。书中对于历代王朝政治哲学演变的梳理,也让我看到了儒家思想在不同历史时期所呈现出的丰富性和复杂性,它既有固守的传统,也有革新的可能。作者的文字流畅而富有感染力,仿佛一位博学的长者在娓娓道来,让人在不知不觉中,对中国历史的深度和厚度有了全新的认识。这本书不仅填补了我在这方面知识的空白,更重要的是,它激发了我更深入地去思考中国文化的根源以及它在当今世界所扮演的角色。

评分

**评价三** 这是一本需要静下心来细细品味的著作。作者在书中构建了一个宏大的思想框架,将中国历史的脉络与思维模式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呈现出一种别具一格的学术视角。我最喜欢的是作者对“中庸之道”的解读,他将其置于中国古代政治实践和日常生活的具体情境中进行分析,而非仅仅停留在道德说教的层面。书中通过对历代政治改革和文化思潮的考察,揭示了“中庸”作为一种思维方式,如何在追求稳定与秩序的同时,也为中国社会的发展留下了空间。此外,作者对“因果报应”和“轮回观”等观念在中国历史思维中的影响也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这些观念如何塑造了人们对命运的认知,以及如何影响了社会道德的维系,都让我在阅读中产生了强烈的共鸣。这本书的结构设计非常巧妙,既有宏观的历史梳理,也有微观的细节分析,两者相互印证,形成了一个有机整体。作者的文笔朴实而富有力量,没有华丽的辞藻,却字字珠玑,蕴含着深刻的洞见。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在与一位睿智的长者对话,不断地被点醒,不断地被启发。

评分

**评价四** 我必须说,这本书的阅读体验远超我的预期。作者以一种非常独特的方式,将中国历史思维的深层逻辑展现在读者面前。他并没有拘泥于简单的史实堆砌,而是深入挖掘了贯穿中国历史的思维模式和价值取向。我尤其对书中关于“权谋”与“德治”在中国政治史上的博弈与融合的论述着迷。作者通过分析历代帝王将相的策略和决策,揭示了中国政治文化中一种复杂而微妙的平衡艺术。他既看到了权谋的实用性,也强调了德治的理想性,并将两者视为推动历史前进的内在动力。书中对于“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在中国社会中的演变也进行了细致的考察,我从中看到了中国传统文化如何既强调群体和谐,也保留了个人发展的空间。作者的叙述风格非常吸引人,他能够将艰深的思想理论与鲜活的历史事件巧妙地融合,让我在阅读过程中既能获得知识,又能感受到历史的温度。这本书让我对中国文化的复杂性和独特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它不只是关于历史,更是关于一种思维方式的传承与演变。

评分

**评价五** 这是一部令人印象深刻的作品,它以一种全新的视角审视了中国历史思维的形成与发展。作者的论述极其深入,他并没有简单地罗列事实,而是通过层层剥茧的方式,揭示了中国古代社会背后隐藏的思维模式和价值体系。我被书中关于“家族伦理”如何成为社会凝聚力的核心以及其对政治权力结构影响的分析所深深吸引。作者通过对古代社会结构的剖析,展现了“孝悌”等观念如何在家庭、宗族乃至国家层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此外,书中对“天命观”的解读也让我耳目一新,它不再仅仅是宗教层面的解释,而是被置于中国古代政治合法性构建和历史叙事的重要组成部分。作者的笔触细腻而富有洞察力,他能够敏锐地捕捉到历史现象背后的文化基因。这本书的阅读难度并不低,但作者的引导非常清晰,即使是初次接触相关领域的读者,也能在其中获得宝贵的知识和启发。读完这本书,我对中国历史的理解更加立体和深刻,也对中华文明的韧性和创造力有了更深的敬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