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一
南怀瑾的情怀和智慧/周瑞金 在南怀瑾老师逝世周年之际,我的同乡后学林宏伟先生以南师二十世纪九○年代宣导修建家乡金温铁路为案例,结合南师面向工商界的精彩演讲,以及向工商界推荐的历史人物和经典读本等资料,编写了具有独特视角的《南怀瑾大师的实用智慧》一书。此书内容丰富,材料翔实,语言生动,清新可读。作者盛情邀我作序,又一次勾起我对南师的感念。
南怀瑾老师是当代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先驱。他幼承庭训,天资聪颖,十九岁以前广泛涉猎经史子集,诸子百家,医药武艺,诗文皆精。二十五岁于袁焕仙先生处印证悟道之后,深感传统文化如果断灭,中华民族将万劫不复,比亡国还危险一万倍。于是,二十六岁的南怀瑾在峨眉山宏深誓愿,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接续中华民族文脉,作为自己毕生努力的方向。
从二十六岁发宏誓愿,到九十五岁圆寂,七十载春秋,七十年心血,南师毕生从事弘扬中华历史文化与人性教化事业,不求名,不为利,苦口婆心,循循善诱,以自己的身教言传,影响着有缘见面的人,借以影响群伦,影响社会,始终如一地完成了接续中国文化断层的大愿。功莫大焉!德何劭矣!
孔子说:「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南师数十年来,一直主张道是天下的公道,最好要把道理学问讲得深入浅出,最好连没有文化的人都能听懂。他的着述就身体力行,大多深入浅出,洋溢着「道不远人」的亲和力与说服力,没有酸涩死板的学究气,而且旁征博引,兼摄古今中外,浸透着极为丰富的人生阅历与经验,充满着不可思议的智慧灵光。因而,广泛被士农工学商各界各阶层、从十几岁到九十几岁各年龄段读者所喜爱。
他讲学传道几十年,受教者受益者无数,其中不乏国内外工商界的精英,如书中写到的上海斯米克集团董事长李慈雄,被誉为现代管理学大师的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第五项修炼》一书的作者彼得‧圣吉等。南师润物细无声的人性教化,滋润了人们的心田,不同程度地启发了、感动了、改变了人们的内心,令人无限的感佩和思念。
南师辞世后,彼得‧圣吉特地从美国赶到太湖大学堂,发愿要把南师的学问和着述进一步传到西方去,传到世界去。他说,中国文化对西方乃至全世界是很有帮助的,尤其这个时代和未来,世界充满了危机,非常需要借鉴中国传统文化诸多宝贵的思想与经验。就拿管理学来说,如果只是寄託于规则和利益管理,而不是以各自的内心观照和修养为立足之本,就不是真正好的管理。
纵观南怀瑾老师一生的业绩修为,可以用两句意味深长的话概括:「手无分文,富可敌国;身无片职,权倾天下。」他的商业实践和对工商界人士的关注与护持,他毕生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化众生,推进文明,其实质都是为实现「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崇高理想的写照,是中国古今文人穷其一生所追求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家国情怀和高度智慧的体现。
他第一次和朋友一起做生意开公司取的名字就叫「义利行」,具有鲜明的传统文化色彩。他尊姜子牙为中国商人的祖师爷,推崇管子的经邦济世哲学,都是根植于历史文化中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的展现。
他曾说:「一个人一生里做的事情,对人类永远有功劳,永远谋利于大家,这个才叫事业,如大禹治水。其他的上到皇帝,下至乞丐,都不是事业,那是职业。」在他看来,现在很多人将工商业做得好,发了大财,或者官做得很大,那都不是事业,只是职业。只有对社会大众、国家民族做了贡献,才是事业的精神所在。因此,他的一生从不为钱财所捆绑,一旦需要投资实业谋福利于大众时,他振臂一唿,就有众多回应者参与并提供资金,堪比富可敌国。
以修建金温铁路为例。二十世纪初,孙中山先生就在《建国方略》中雄心勃勃地勾画了一幅神州铁路建设蓝图,其中有一条钢铁动脉,将福州、温州、金华、杭州贯通起来。修建一条由温州直达金华,进而把温州与浙赣铁路大动脉紧紧联接起来的铁路,将产生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为此,浙江地方政府和民众曾七次开工兴建金温铁路,因为种种原因,一直未能如愿。
一九八八年,当温州市领导前往香港邀请南怀瑾老师牵头修建金温铁路时,有着深厚的爱国爱乡情怀的南师倏然动容,毅然答应。他说:「这条铁路大家企望了八十年,修了七次都没有成功,今天我就决定一定要修,不是为我,是为了开启一个大例子,中国政府的公共建设可以和外资合作。因为不如此,不能加速国内的公共建设。所以我们不去打开这个关闭的大门,那么几十年都不会有人打开这个大门的。」
为此,南师调集专家夜以继日地伏案疾书,完成了《对金温铁路的浅见》,提出了改革的建设设想。由外资与地方政府共同牵手,打破内地铁路由政府或国营企业独家经营的惯例,催生了中国第一个中外合资地方铁路公司,并很快筹集第一笔两千多万美金汇进内地公司。
一九九二年十二月十八日,中国第一条引进外资兴建的地方铁路——金温铁路正式动工;经过五年建设,于一九九七年八月八日全线铺通,一九九八年六月十一日正式通车,翻开了中国铁路建设改革开放的新一页。
南师毕生是个文化人,没有任何官职。然而,他在台湾办传统文化讲习特别班,底下坐的全是当局军政要员,将星闪耀。
有一副联语记述当时盛况:「白屋让王侯,座上千杯多名士;黄金如粪土,席前百辈数英雄。」
一九六六年,南师受邀在台湾海陆空三军基地巡回演讲中国传统文化。在台中空军基地演讲期间,蒋介石先生曾亲莅幕后聆听,那次演讲,南师特别强调亡国尚可复国,若民族文化亡掉,中华民族将万劫不复!老蒋先生深为所动,发起中华文化复兴运动,几个月后正式成立中华文化复兴运动推行委员会。邀请了大批学者参与其中(包括钱穆先生等等),为保留中国传统文化做了不少工作。
当时老蒋先生曾邀请南师主其事,被婉辞。南师一直说,在两党间,他只买票不入场。后来,九十年代初,内地王震将军、邓力群先生等牵头的中国国史委员会,曾邀请南师任副主任委员,也被他谢绝了。然而,他虽不授任两岸任何职务,但他的学问和事功在两岸影响朝野,两岸有三位总理与他通信,南师圆寂当天晚上就收到温家宝总理给予高度评价的唁电。
「上下五千年,纵横十万里。经纶三大教,出入百家言。」这是国民党四大元老之一李石曾先生当年赠送给南师的话。弘扬文化,教化人性,无坚不摧,无处不往,时空难限制,权力难阻挡,这不正是「身无片职,权倾天下」吗?
南师自许一生修了两条路。一条是历经十年筹画修建的金温铁路,是义为国家与桑梓福利,开创中国建设之先例的道路;另外一条是他用一生修造的心路,一条以传统文化疗治精神危机,比有形的路更难修的心路。在修建金温铁路期间,他委曲求全,备尝艰辛,亲自参与对金温铁路的整体规划、管理制度、经营方法、工程品质、海外融资、股份制改造、班子人选等工作,让金温铁路留下了深深的「南董」印记。这就是南师言传身教、科学教化的一个案例。
那个年代,他不仅应邀投资建设金温铁路,还动员更多弟子学生到大陆投资办企业,在大陆传播先进经营理念、方式和传统文化,传播他提出的「共产主义理想、社会主义福利、资本主义经营、中华文化精神」的理念,使传统历史文化在中国大陆的工商实践中得到弘扬光大。
人们称颂南怀瑾老师为「国学大师」、「佛法泰斗」、「禅宗大师」、「道家高人」、「密宗上师」、「当代大隐」等等,这都只是南师学问修持、人生行止的不同侧面,不足以概括他的全面素养、品格、地位和贡献。他自己却从不接受这些称号,他常说自己「一无所成,一无是处」,自己永远处于「学人」之位。
应当感谢林宏伟先生呕心沥血撰写的这本书,他从一个平时人们很少注意的立面介绍南师,丰富了南师的形象,让广大读者从中汲取到南师杰出的商业智慧。这必定有利于推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顺利向前发展,造福中华世代子孙。这就是这本书的特殊意义所在。特作序予以推荐!
于上海
(作者系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博士生导师、中国矿业大学淮海文化传媒研究院名誉院长,曾任《人民日报》副总编辑。)
序二
南怀瑾从浩瀚国学中提炼商道/何东君 南怀瑾先生是国学大师,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我一股劲读了先生的许多着作。先读《论语别裁》,越读越觉得对指导和改进工作有很多启发。以后又读了《老子他说》、《孟子旁通》,得益匪浅。退休后,又读了《易经杂说》、《禅宗与道家》、《中国佛教发展史略》、《南怀瑾谈黄帝内经》等等。我与先生虽未谋过面,也可说神交已久。他的学问博大精深,融贯古今,涵盖儒、释、道、医卜天文、诗词歌赋,是名副其实的国学大师。
二○一二年春夏,新华书画院主办《八百里瓯江长卷》书画创作活动,林宏伟主动请缨求南怀瑾先生题写卷首。南怀瑾先生满怀对瓯江的深情,应邀写下「八百里卷瓯江图」七个苍劲有力的大字,为这次活动和长卷增色不少,极大地鼓舞和激励了画家们的创作热情!
今年十月,林宏伟拿了本书的清样,邀我写序,让我感到惊奇。南怀瑾是着名的国学大师,怎么又成了企业家?闻所未闻啊!听了林宏伟的介绍才明白箇中的缘由。我想,国学中有商道,这应是普通的道理啊,国学包涵的内容自然蕴含人类生产生活不可或缺的商道。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发展史上,我们祖先不仅创造了辉煌的农业文明,也创造了灿烂的商业文明,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商业发展也为人类社会文明发展做出巨大贡献。南怀瑾先生饱读经书,自然也熟悉商业。因此,先生实践商道、兴修铁路,也就不奇怪了。
南怀瑾先生一直在修路,毕其一生修了两条路。一条是心灵之路,修身养性,同时将所学所悟,授与大众,完成通往高层次高境界的心灵之路。这条路功德圆满,万众赞颂;另一条路是金温铁路。这条铁路是南怀瑾先生宣导修建的我国第一条合资的地方铁路,自一九八八年开始筹画,到一九九七年建成,历时十年,期间他多方奔走,备尝辛苦,亲自参与对铁路规划、管理、经营、融资等等过程,让金温铁路留下深深的南董印记。
在本书出版之际写了以上文字,一是缅怀和追思一代大师的文化成就,二是希望读者能从书中获得商业智慧,通过修身养心,培育人文情怀,提高经营和管理才干,成就一番事业。愿以此文和大家共勉!
于北京
(作者系新华书画院院长,曾任新华社副社长)
序三
南怀瑾引领企业家追寻精神家园/高庆林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伴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蓬勃发展,以民营企业家为主体的工商业界队伍也得到不断发展壮大,引人瞩目。他们通过不同的奋斗途径积极进取,积聚了一定量的资产财富,也赢得了相应的社会地位和声誉。就在他们经历了几十年的拼搏感到身心疲惫、对明天的前程感到迷茫的时候,南怀瑾的出现让他们找到了一种心灵的寄託,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寻找到一个栖身的园地。当代商界精英身上呈现的南怀瑾情结,是一种值得深思和研究的现象。
「上下五千年,纵横十万里。经纶三大教,出入百家言。」这是国人对南怀瑾先生的高度肯定。早在五十余年前,南怀瑾先生在台湾就倾力讲述印行传统文化经典,内容涵盖儒、释、道及诸子百家,兼及医卜天文、拳术剑道、诗词曲赋,至今着述五十余种,立足时代科学精神,将古老的中华传统文化推到一个璀璨夺目的新层面,开拓了全新的学术视野;听者遍及学界、商界、政界,乃至民间大众,其影响之深远自然是划时代的。因此,他在廿一世纪移居大陆后,对渴望汲取传统文化养分来丰富发展自己的民众,起到了很好的引领作用,有力地推进了大陆「国学热」的掀起,也让新时期为数众多的在寻找精神寄託的工商业者看到了心灵导师的身影。
南怀瑾先生虽旅居海外数十年,但有着浓郁的故土情结,热切关心大陆经济、文化、社会的发展和国家民族的统一大业。他晚年曾谆谆教导海外众多弟子赴大陆投资,引进先进科技,支持国家经济建设。二十世纪八○年代末,他曾担当海崃两岸密使,促成国共两党达成「九二共识」,推动祖国和平统一事业的发展。二十世纪九○年代初,他又率先在大陆投资修建金温铁路,为中国改革开放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开创先例。他还鼓励学生筹集巨额资金,在大陆三十余所高等院校设立「光华教育奖学金」,创办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浙江大学光华法学院,为希望工程捐助拳拳爱心……凡此种种,令人感佩,也让追随他的商界精英寻找到另一种报国途径和荣光。
中华传统文化是我们祖辈传承下来的丰厚遗产,曾长期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它所蕴含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一方面具有强烈的历史性、遗传性;另一方面又具有鲜活的现实性、变异性,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今天的中国人,为我们开创商业新文化提供了历史的根据和现实的基础。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曾创造了许多奇蹟,也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企业和企业家,他们的管理理论、思想、方法,对于现代企业的发展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但伴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不足和偏颇也日益明显,这就迫使我们学习历史和前人的思想,从前人的经验和教训中得到启示。南怀瑾先生讲述推广的传统优秀文化,把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的精髓与现代企业的实践有机地融合起来,犹如现代汽车上的制动系统,可以让高速前行的车辆放慢速度,减少危险;也可以让停滞不前的汽车找到新动力,继续前进,显得十分重要。
林宏伟是南怀瑾先生的温州同乡,善思好学。南怀瑾先生投资建设金温铁路时,他就在当地政府的综合部门和交通部门工作,后转行来到新闻战线,积累了一些见闻。如今借助职业的视角重新窥探南怀瑾先生宣导建设金温铁路的历史,有感而作,编写了本书,既从另一个角度来解读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的辉煌人生,也给广大读者学习研究南怀瑾的商业智慧提供了一个较为详尽的读本,颇有意义。特此为序,予以推荐。
(作者系中华工商时报社长,曾任CCTV年度经济人物评委。)
引言 「那里一望无际的如茵草地,桃李芬芳,有孔雀漫步,有鸭群逍遥,还有太湖的月光……太湖三万六千顷,月在波心说向谁……」
这是时代智者南怀瑾理想中的太湖大学堂。
如今这里楼宇庄严,芳草萋萋。占地约三百亩的太湖大学堂,就像一颗明珠镶嵌在太湖边的吴江市庙港镇上,璀璨夺目。据南怀瑾身边的人说,太湖大学堂是一个灵光聚汇的地方。太湖大学堂蕴涵着浓浓的书卷气息,藏纳着三千年浓浓的中国味道。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亡国都不怕,最可怕的是一个国家和民族自己的根本文化亡掉了,这就会沦为万劫不复,永远不会翻身。」南怀瑾常常将这句话挂在嘴边。他一生致力于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他的文化兴国兴邦之梦,就栖息在这太湖之滨的理想园林之中。
二○一二年九月廿九日,享年九十五岁的南怀瑾在这里与世长辞。
南怀瑾的一生宛如传奇:年少时饱读诗书,显露过人才华;后则文武兼修,三教合一,寻访天下名师学武,在峨眉山中闭关读禅,半世讲读播传中华传统文化;曾充当海崃两岸密使,催生金温铁路建设,在台湾备受推崇后,又在大陆掀起传统文化热潮。南怀瑾逝世当天,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发来唁电,称「(南怀瑾)先生一生为弘扬中华文化不遗余力,令人景仰」。台湾立法院院长王金平赞他为儒、释、道皆通的「文殊再世」,充分展现一代宗师的智者才情和大儒风骨。
「上下五千年,纵横十万里,经纶三大教,出入百家言。」这是学界对南怀瑾的一种敬仰。其实这位学富五车的着名学者,也是一位商界翘楚。
南怀瑾学贯中西,对西方经济学的造诣,使他看待国学的高度一直具有世界视野。世界不存在东方中心和西方中心,学问和文化要放在全人类的视野里进行解构和比较。学无边界,商无国界,心有大爱,则智慧无边无界。南怀瑾的商业之路与一般实业家不同,以中国传统商脉中的「义利」为基准,这和西方古典经济学书籍中阐释的「自私而利他」之学说有异曲同工之妙。南怀瑾的从商之路,实际上是抱定中国传统的商业智慧,按照儒家积极入世的诲训,在现当代的全球化大局中去验证东方智慧。南怀瑾力行之后,留下辉煌的见证。
本书将以南怀瑾宣导建设金温铁路为案例,结合他面向商界的演讲,推荐的图书和人物介绍,以及海内外商界精英的南怀瑾情结,全面详尽地讲述南怀瑾的另一种智慧,非同一般的东方商业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