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流行歌:日治时代志

台湾流行歌:日治时代志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台湾流行歌
  • 日治时期
  • 音乐史
  • 文化研究
  • 台湾史
  • 流行文化
  • 音乐文化
  • 历史音乐
  • 殖民地音乐
  • 台湾音乐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特殊装帧设计,多帧历史照片、珍贵文献,一起走进日治时代重温流行音乐故事与当代庶民生活

  ◎特殊装帧设计,书盒上的留声机图像,巧妙呈现台湾处于特殊年代的音乐氛围。
  ◎以轻松易读的故事行文,辅以多帧历史照片、珍贵文献,讲述日治时代的音乐事,庶民生活、音乐情调跃然纸上。
  ◎对黑胶有兴趣、深深着迷各式音乐,或对日治时代的大众文化有兴趣的读者,不容错过。
 

  「人生相像桃花枝,有时开花有时死,
  花有春天再开期,人若死去无活时。」──《桃花泣血记》

  从一九三○年到一九三九年间,是台语流行歌灿烂辉煌的岁月。
 
  1898年留声机及虫胶唱片传入;
  1914年台湾开始录制第一批唱片;
  1928年新民谣唱片陆续推出;
  1930~1931年古伦美亚唱片公司发行首批台语流行歌唱片;
  1932年第一首轰动的台语流行歌《桃花泣血记》诞生,也开启影片主题歌的流行;
  1937年随着战争日炽,与战争有关的流行歌出现……。
 
  本书针对日治时期台湾所发行的唱片为主轴展开论述,作者借由虫胶唱片、歌词本及日治时期音乐报导的收集与整理,间杂辅助性的註解以及相关的照片、文献资料,提供读者一个简单、有趣的内容,完整呈现日治时期台湾歌谣的历史背景。
 
  现在我们将转紧留声机的发条,透过唱针与唱片间的接触,回到那个令人怀念的音乐时代!

名人推荐

  诗人向阳、音乐创作人陈明章、作曲家姚赞福之子姚香山  专文推荐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林良哲


  1968年出生于台中市,1991年开始创作台语流行歌曲,陆续发表〈无花果〉、〈玫瑰〉、〈鹅妈妈要出嫁〉等曲,之后又与陈明章、朱约信等人合作,迄今仍从事台语流行歌曲创作,已创作歌词、歌曲超过百首。

  1995年进入《自由时报》担任记者工作,并开始搜集及研究台中市的地方历史,先后出版《台中酒厂专辑》、《台中公园百年风华》、《手术刀与照相机的故事》、《台中电影传奇》、《何春木回忆录》等书籍,都是和台中市历史相关,2004 年考入国立中兴大学台湾文学研究所,2008 年以《日治时期台语流行歌词之研究》为硕士论文题目,并取得学位,目前为自由时报彰化新闻小组特派员。

图书目录

序一 走进台湾流行歌的百花园/向阳
序二 从创作、研究到出版/陈明章
序三 认识你真好/姚香山
自序 说故事的人
阅读之前

第一章 大稻埕街头
第二章 留声机时代
第三章 流行歌时代
第四章 二种路线的台湾流行歌
第五章 影片主题歌的风行
第六章 新形式的台语流行歌
第七章 战争下的台湾流行歌
第八章 结语

附录:台语唱片总目录

图书序言

序一 

走进台湾流行歌的百花园
向阳
国立台北教育大学台湾文化研究所
教授兼图书馆馆长


  这是一本深深吸引人阅读的书,也是研究台湾大众文化必备的佳构。这本书的主题是日治时期台湾流行歌的「故事」,实际上包罗了台湾大众文化的形成、庶民生活的再现,以及台湾大众文学的现代性议题,资料丰富、图文并茂,清楚刻绘了日治时期以来台湾常民社会的图像,是了解台湾流行歌脉络、台湾大众文化肌理的好书。

  这本书的作者林良哲,现职是记者,但同时也是作家、台湾流行歌史料收藏者和研究者。记者的身分,使他拥有敏锐的新闻鼻,能够探勘社会现象、了解社会基层和庶民的心声;作家的身分,让他拥有一枝彩笔,善于叙事与报导,并能生动地勾勒他所闻见的人物、事件与资料;研究者的身分,让他拥有论述的理论基础和处理文献、资料的能力。三者加总,因而成就了本书的易读、可读与耐读。

  林良哲是我在中兴大学台湾文学研究所任教期间指导的研究生,他的硕士论文就是《日治时期台语流行歌词之研究》,我还记得他在硕士论文口试时,除了准备了PPT 进行口头报告,还搬来一台骨董留声机,直接播放他所珍藏的台语流行歌黑胶唱片,让口试委员深刻了解他的收藏之丰、文献掌握之富和研究之勤。这场口试证明了他在日治时期台湾流行歌研究的实力,最后当然以高分通过。这本书的撰写与出版,可说是他硕士后研究的广延与深植。

  良哲在研究所三年期间,治学认真,其实早在他报考研究所之际,就已确立了研究方向。我知道他从退伍后就开始了日治时期台语流行歌的蒐集,他从发现第一张原版虫胶唱片开始,萌发兴趣,经过近二十年的蒐集,累有上千张日治时期出版的原版唱片,流行歌之外,广及歌仔戏、布袋戏、车鼓戏、南管、北管,乃至客家採茶歌、笑科、劝世歌……,凡有发现,就加以收藏。这是何等狂热的收藏癖啊。这么丰富的收藏,奠定了他的研究基础,他进而追踪唱片之后的故事,从文献中印证几乎快被遗忘的记忆与历史。这本书的完成,及其高度的可读性,深度的可信性,就是如斯累积出来的。

  本书的可读性,在于良哲虽以硕士阶段的研究为基础,但不出以论文写作的刻板方式,而是以流畅的、图文并茂的散文,写出日治时期台湾流行歌的发展,故事极多,逐一串连,读来特别动人。在结构部分,从第一章〈大稻埕街头〉的一桩新闻事件切入,接着第二章〈留声机时代〉带出留声机的发明以及台湾流行歌的产生;到三、四章叙述日本流行歌发展盛况,以及殖民地台湾的流行歌(日语与台语);五、六章讲述台湾流行歌在日本、中国及欧美影响下的流变;到最后一章介绍二次大战影响下的「爱国」流行歌。一路叙述,引领读者重返日治时期的台湾现场,从而得以全盘了解台湾流行歌的过去。

  本书另一个难能可贵之处是台湾流行歌珍贵史料的重现。良哲不藏私,在每个故事的叙述中,他除了引用当时的报章杂志资料,更将自己珍藏的原始唱片、歌单、唱片总目录以及歌手「爱爱」(本名周简月娥)等人的访谈,倾囊而出;还有多达二百余张出土照片,以及他制作、考证的日治时期各家唱片公司发行目录等,都能带领读者、研究者走进台湾流行歌的百花园,获得更广阔的视野、更丰富的知识、更温暖的回忆。

  很高兴良哲获得硕士学位后,不忘初衷,持续进行台湾流行歌的研究。这本《台湾流行歌日治时代志》的出版,不仅是良哲二十年孜孜矻矻于台湾流行歌资料蒐集、整理、分析的研究成果,也为台湾大众文化、台湾文学及流行音乐的研究,奠定了扎实、稳固的基础,极具参考价值。二十春秋耕耘,如今花果灿放,相信良哲仍将持续以进,为台湾流行歌的发展史拚出一张完整的舆图!

序二 

从创作、研究到出版
陈明章
音乐创作人


  一九八○年代,我进入台湾的流行乐坛,从事音乐创作。其间经历了校园民歌、台语歌曲新浪潮、社会政治运动、学生运动等,迄今仍坚守岗位,执着于音乐的创作,热诚丝毫未减当年。

  良哲是我在一九九○年「野百合」学生运动中所认识的朋友,多年来看着他从大学毕业并投入台语歌词创作,还远赴宜兰从事传统戏剧的田野调查,展现出对于台湾本土的热爱;之后,他到《自由时报》任职,担任记者工作多年。

  但这些年来,我和良哲合作,出版了多张音乐专辑,而在出版与发行之余,他却到处蒐集台湾早期的流行歌唱片,尤其是日治时期唱盘,加以整理、分类,甚至还进入学术领域,以研究日治时期的台语流行歌为主题,攻读硕士学位。

  当今台湾,流行音乐与学术界是二个截然不同的领域,而良哲能横跨这二个领域,从流行歌的词曲创作到实体研究,进而出版专书,实非侥倖能至此,而是累积二十余年的青春岁月,用尽心思来构思,才能有所成果。

  这是良哲多年来的辛苦成果,不但为台湾流行音乐奠定研究基础,也是一本流行音乐的参考书籍,对于台湾音乐有兴趣的朋友,应可认同。在此,我愿以老友的身分,向大家推荐本书。

序三 

认识你真好
姚香山
作曲家姚赞福之子


  先父出生于一九○九年,因信仰基督教之故,从小即接触西方音乐,之后又就读于台北神学校(现今台湾神学院),除了接受神学教育外,音乐课程也是重点之一,学习了风琴、钢琴等乐器,进而启发了他在音乐创作上的契机。一九三三年,先父放弃了传道师的传教工作,从台东池上回到台北,进而投入台湾流行歌曲创作,写下了〈心酸酸〉、〈悲恋的酒杯〉(华语歌曲〈苦酒满杯〉原曲)、〈我的青春〉、〈送君曲〉、〈姐妹爱〉、〈黄昏 城〉等歌曲,受到流行歌坛的肯定。

  但在战后,因家中幼儿陆续出生,在食指浩繁下家计困难,先父仍不放弃创作,除了在广播电台任职外,并为亚洲唱片及五虎唱片制作流行歌,陆续发表〈日落西山〉、〈青春叹〉等歌曲,获得歌坛欢迎,但因身体虚弱,不幸于一九六七年过世。

  先父在世之时,先母对其辞去传教工作而投入流行歌创作,已颇有怨言,而在其过世之后,更绝口不提流行歌曲一事,并将先父之作品束之高阁,而身为子女者,只能体恤慈心,不敢稍有违逆,也不敢与先父在音乐界的友人连络。

  直到先母过世,我在偶然的机会认识了本书的作者林良哲先生,才得知先父在台语流行歌之贡献。透过林先生的介绍,我也加入着作权协会,开始整理先父的作品,并得知先父一生(一九○九~一九六七)从事流行歌创作,在台语歌坛与知名作曲家邓雨贤齐名,是一位创作丰富的作曲家。

  此次,林先生出版相关书籍来介绍台湾的流行歌历史,我虽不是学者专家,但身为台语流行歌曲创作者的后代,希望先父的故事,能透过此书广为人知,特以片言只字为序,感谢林先生对先父的推崇介绍,也套句歌词说:「认识你真好!」

作者序

说故事的人


  从小,我就喜欢听故事。中午时分,每当戏班在庙前搭起舞台,总喜欢钻到台下,透过木板间的细缝,偷偷地看着演员们化妆,台上演出的剧目正是三伯与英台的生离死别;傍晚,和同伴们打完棒球,梦想着刚刚赢得的世界盃少棒赛冠军,边跑边跳着回家,转开电视开关,看卡通影片里的无敌铁金钢战胜坏蛋机械人;夜晚,最喜爱躺卧在刚收割完的稻田里,看着月亮、星星与银河,听着牛郎织女的故事,稻草的香气轻轻飘来,那种回忆足以让人永生难忘。

  这是一个没有补习、没有课后辅导的童年,教科书都是国立编译馆编纂,上学最怕的人永远是老师,数学考试少一分要打手心一下,还用泥土搓着手掌,减少藤条抽打时的痛楚,在学校也不能说方言,只要被风纪股长听见还要罚一块钱,而当时的「枝仔冰」一支才一块。

  不知道自己是怎样长大,只记得各式各样的小说满足了空虚的心灵,从三国演义到三剑客,从红楼梦到红字,又从金阁寺到金银岛,让自己的思想驰骋于五颜六色的想像空间里,在云雾中忘却尘世喧扰,而这些引人入胜的故事,伴随着时间而成长,尤其那个沉闷的年代,空气中难能嗅出叛逆的气息,小说中的故事抚平年轻的心灵,直到我大学毕业、入伍当兵。

  退伍之后,我和大多数人一样开始找工作,但在开始要为生活烦忧时,却有一件事深深吸引我的目光,那即是日治时期的台湾唱片。从发现第一张原版虫胶唱片开始,十多年来,我收集了上千张日治时期在台湾出版的唱片,除了歌仔戏、北管、南管及流行歌外,更有客家採茶、笑科、劝世歌、车鼓戏,甚至还有布袋戏唱片。

  面对如此庞大的资料,我开始寻找隐藏在唱片之后的故事,尤其是有关日治时期台语流行歌的故事,之后却发现,我似乎像在拼图一样,只能找到其中几块,无法拼出全貌,但是唱片中的音乐及资料,却保留了这些拼图中所遗失的片段,而图书馆中丰富的文献,更可填补遗忘的历史,在串连与拼凑之下,逐渐现出拼图的原貌。

  除了寻觅之外,必须感谢前人的努力及研究,让这个故事得以完整。平泽平七、胜山文吾、陈君玉、廖汉臣、吕诉上、蔡德音、周添旺、周简宝娥(爱爱)等唱片界及艺文界人士,留下许多宝贵的回忆,而林二、庄永明、黄春明、郑恆隆、郭丽娟等研究者,也为台语流行歌开创新的研究方向。近年来努力找寻台语流行歌曲唱片的同好,例如林本博、林太崴、徐登芳、潘启明、吴德作等收藏家的协助;邓雨贤先生长孙邓泰超、李临秋先生之子李修鑑以及姚赞福儿子之子姚香山的鼓励,以及内人黄淑兰对本书之编排及督促,才能让笔者顺利完成校稿,学长廖仁平先生的校对,让本书更加完美。最后,还要感谢我的好友杨川明,十多年来一直协助我寻找唱片,才能有足够的资料及把握写下这个故事。

  现在,眼前的那片迷雾已逐渐揭开 ,让我们回到过去,一起来聆听这个故事,这个属于台湾流行歌的故事吧!

图书试读

大稻埕街头
 
一八九八年六月,这是日本统治台湾的第三个夏天。鲜花灿烂、艳阳似火,正是茶叶出产的季节。在台湾北部最繁华的大稻埕街头,淡水河旁的码头上,涨潮的海水混合了涌入的河水,一波波打着岸边的枕木;在岸旁,一艘艘木造的帆船停靠着,船帆早已收起,船只随着潮水起伏摇盪;苦力们扛着一包包的货物,在忙碌的码头旁卖力地装填着。日本佔领台湾初期的战乱早已过去,战争的气息也已经褪去,平静的生活带来了繁华的商机,大稻埕的街上满满都是人潮,来往的行商将街道点缀得多姿多采,转弯处的巷弄中僻静的茶楼,成为大老板们谈论生意之处所。
 
盛夏的午间,南国的艳阳早已晒得人们睁不开眼,迷蒙的水气如云烟般溢出,彷彿虚假,又彷彿真实。一位来自广东的男子走进了大稻埕的茶馆中,他留着长长的辫子,穿上不大合身的唐装,说着不甚流利的台湾话。这位男子宣称要表演一项前所未见的绝活,一定让人大开眼界。
 
是不是一场骗局呢?茶楼里的人狐疑地交头接耳。大稻埕是台湾最繁华的街市,不但有洋楼、商行,更有洋人在此居住,举凡时钟、怀表等西洋物品,大家早就开过眼界了,还会有什么神奇物品没见过!

面对着一双双怀疑的眼神,这位男子向在场围观的人群说道,他一个人独自表演,能唱出生、旦、丑等角色,甚至连伴奏的后场音乐也是他一人包办,在场围观的台湾人根本不相信有人如此能干,这位男子向在场的观众表示,每人只收费 一角银,即能观赏此一绝技演出。
 
对于这位广东人宣称将表演的绝技,在座者全然不信,有人十分「铁齿」,毫不犹豫地掏出了钱,执意要一探究竟,以便拆穿这位广东人的谎言,砸掉他的招牌。
 
收了钱,这人引领好奇的顾客进入一间拉上窗帘的房间,黑黑暗暗的环境中根本是伸手不见五指、不见人影,此时,只听他以弦琴弹奏,并招唿一句:「各位客官坐看了!」随即一段紧快的锣鼓声,后场的胡琴拉起了曲调,接着小旦的歌声传出,不久又听见一位小生唱出曲调,还有两人对话的情节,乐器伴奏声随时响起,正像是十多人的戏班所演出的场面。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