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意思

微意思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情感
  • 治愈
  • 成长
  • 生活
  • 心理
  • 温暖
  • 共鸣
  • 散文
  • 随笔
  • 思考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我庆幸自己往愈来愈幸福的方向犯错。」──李进文
  最灵动的日常书写,最晴雨相间的人生之书。
 
  ……女儿放学回来,看我忙得满头大汗,「赶稿吗?」她问,我答:「煮字。妳也饿了吧?」她瞅一眼凌乱的厨房,深吸口焦味,说:「爸比,不用煮我的,我要去补习了。」

  我歉然,用眼神示意桌上钱包里有「钱」这个字,她直接抽走一张新台币。我继续煮字,直到太太下班,她建议别煮了,外食去。我们到社区附近吃饺子,我说这家店的名字真有趣,叫「周胖字」,太太纠正说是叫「周胖子!」她摇头叹道:「难怪你字煮不好。」──节录自〈专业煮字〉
 
  这是诗人/散文家李进文对日常裂缝,多稜镜般的书写,最无法归类,却最能勾动我们的所思所感。

  即使是最日常细琐的碎片,但我们读来,都像丢至湖中的小石,所翻搅起的片片涟漪,在我们心底一圈又一圈,不断扩大……而哪怕是行至中年的人生隘口,面对骚动青春的沈寂、肉身的倾頽、灵魂的危坠,在李进文以幽默以慧黠以灵犀,及剔透晶莹的一抹温度下,我们就也妥贴,就也释然,就也甘愿。
 
  他们的至爱

  王盛弘:「身为人,经常是渣。」

  孙梓评:「我与时间稳定交往中。但是,时间已读不回,这让我很焦虑。」

  万金油:「您有一通未接来电。」我回拨,是一片蛮荒接的,它的声调挺自在,而回音像寂寥一样无边。蛮荒那边很久以前就不再沟通,爱也是。我问蛮荒「怎会想起我?」它以万马奔腾的歉意回说:「打错了……」挂断。我心中还留有一片蛮荒嘟嘟嘟地响。

  杨富闵:「你看报纸的时候像一栋房子。」

  罗毓嘉:「一个字一个字救活自己,凑字成篇读来又觉得真该死。」

书籍重点

  ◎王盛弘、孙梓评、万金油、杨富闵、罗毓嘉选出《微意思》里最打动他们的一句话,并且书写成400字的推荐短文。
  ◎擅于写诗及散文的李进文,近10年的私密(私房)书写,一股最无法忽视的内在声音。

名人推荐

  王盛弘、凌性杰、孙梓评、万金油、杨富闵、罗毓嘉倾心推荐(依姓名笔划顺序排列)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一本名为《微意思》的图书的详细简介,旨在描绘一本虚构的、内容与“微小意义”或“微观哲学”无关的图书。 --- 图书名称:《微意思》 图书类型: 史诗奇幻/高概念科幻 内容简介: 序章:时间的裂隙与巨树的低语 《微意思》并非一本关于日常琐碎或哲学思辨的轻薄读物,它是一部横跨数个纪元、构筑宏大世界观的史诗级叙事。故事始于一个被遗忘的维度——“埃隆尼亚”。在这个世界,时间并非线性流淌,而是如同一张交织的巨网,被一股古老的力量所束缚。 故事的主角是一位名为卡莱尔的“编织者”。在埃隆尼亚,编织者是少数能感知并操纵时间丝线的人,他们肩负着维护宇宙平衡的重任。然而,平衡正在瓦解。一场被称为“大断裂”的灾难,使多个维度开始相互渗透,现实的边界变得模糊不清。卡莱尔发现,一切的根源指向一座矗立于世界之心的“太初之树”——这棵树是所有已知存在的物质与能量的源头。 第一部:失落的星轨与浮空城 卡莱尔的旅程始于寻找一种被称为“星轨碎片”的古代遗物。传说这些碎片是太初之树在创世之初洒落的凝固的时间精华,只有集齐它们,才能修复大断裂,阻止埃隆尼亚彻底崩塌。他的首个目的地是漂浮在天空之上的浮空城“奥瑞恩”。 奥瑞恩是科技与魔法高度融合的产物,由一个自诩为“永恒议会”的统治阶层掌控。他们掌握着反重力技术和基于光子的武器,但他们对卡莱尔的到来充满了警惕。议会深信,阻止大断裂的唯一方法是切断太初之树的能量供应,他们称之为“休眠计划”。卡莱尔必须潜入戒备森严的议会档案馆,窃取古老的航海图,以追踪星轨碎片的下落。 在奥瑞恩,卡莱尔结识了艾拉——一位叛逆的机械师,她对议会的教条深感怀疑。艾拉不仅精通古代机械的修复,还掌握着一种独特的“声波共振”技术,可以暂时干扰议会的能量护盾。两人的合作充满了紧张与火花,他们不仅要躲避议会的追捕,还要面对被时间错位扭曲的“回音生物”——那些因时间碎片散落而产生的、半实体化的时空残影。 第二部:深渊之下的回响与巨型机械的觉醒 根据航海图的指引,卡莱尔和艾拉深入到地底世界——“塔尔萨斯深渊”。这是一个被遗忘的地下文明的残骸,充斥着有毒的孢子和沉睡的、比山脉还要巨大的古代战争机器。 塔尔萨斯曾是埃隆尼亚的科技中心,他们在试图控制太初之树的力量时引发了一场灾难,导致整个文明被埋葬。这里的核心秘密在于“共振核心”——一个能放大思维力量的装置。卡莱尔相信,集齐星轨碎片后,需要利用这个核心来稳定时间流。 然而,深渊中并非空无一人。他们遭遇了“铁匠部落”,一群世代守护着深渊的半机械化生物。铁匠们视外来者为亵渎者,他们用熔岩铸造的武器和电磁脉冲来攻击卡莱尔一行。在与铁匠部落的周旋中,卡莱尔不仅要运用他的编织技巧来扭曲局部的空间,还要学会用更原始、更具冲击力的方式对抗机械生命。艾拉则在此过程中,成功唤醒了一台名为“泰坦”的巨型守护者,它曾是塔尔萨斯文明的最后一道防线。 第三部:多维迷宫与时间审判 集齐了散落在奥瑞恩和塔尔萨斯的所有星轨碎片后,卡莱尔一行人终于找到了通往太初之树核心的唯一路径——“多维迷宫”。这是一个由纯粹的概率和可能性构成的领域,每走一步都可能被导向另一个完全不同的现实分支。 在这个迷宫中,他们遭遇了最强大的阻碍:来自“时间守护者”的审判。守护者是埃隆尼亚最古老的实体,它们以实体化的形式出现,形态不断变化,模仿卡莱尔最深的恐惧和弱点。每一次战斗都是一场对现实认知的颠覆。卡莱尔必须依靠他对时间丝线的绝对掌控力,在无数个“如果”和“可能”中,找到唯一正确的路径。 在迷宫深处,他们发现了一个令人震惊的事实:大断裂并非意外,而是太初之树的自我保护机制。树木感知到外部维度(包括我们所处的现实)的侵蚀,正在主动收缩其能量场,导致时间结构的崩塌。 终章:树冠之巅的抉择 最终,卡莱尔和艾拉抵达了太初之树的顶端。永恒议会的残余力量也紧随其后,试图执行他们的“休眠计划”。一场史诗级的对决在时间与空间的交汇点爆发。 卡莱尔面对的终极抉择是:是使用星轨碎片强行稳定时间流,维持埃隆尼亚的现状(但会永远切断它与其他维度的联系,使其走向缓慢的衰亡);还是冒着彻底湮灭的风险,将星轨碎片融入太初之树,迫使树木接受新的、动态的时间结构。 故事在卡莱尔将所有碎片注入树心,引发一场宇宙范围的“时间重置”中达到高潮。现实被彻底重塑,旧的秩序崩溃,新的可能性如同万千星辰般喷薄而出。 《微意思》是一部关于选择、牺牲与存在本质的宏大叙事,探讨了当时间本身成为战场时,个体如何定义自己的意义,以及为了更宏伟的未来,我们愿意放弃多少已知的现实。它不仅描绘了壮丽的奇观,更深入挖掘了在宇宙尺度下,生命意志的韧性。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李进文


  1965年生,台湾高雄人。

  现任联合文学出版社总编辑、创世纪诗社主编;曾任记者、明日工作室副总经理。

  着有诗集《一枚西班牙钱币的自助旅行》、《不可能;可能》、《长得像夏卡尔的光》、《除了野姜花,没人在家》、《静到突然》、《雨天脱队的点点滴滴》;散文集《苹果香的眼睛》、《如果MSN是诗,E-mail是散文》;图文诗集《油菜花写信》、动画童诗绘本《骑鹅历险记》及《字然课》、美术诗集《诗与艺的邂逅》;编有《Dear Epoch──创世纪诗选1994~2004》等。
曾获时报文学奖、联合报文学奖、中央日报文学奖、台北文学奖、台湾文学奖、吴浊流文学奖、林荣三文学奖、2006年度诗人奖、文化部数位金鼎奖、入选九歌版《台湾文学30年菁英选》之新诗30家等。

图书目录

图书序言

推荐序

【他们都推荐】从《微意思》,最打动他们的一句话说起……
 

◎王盛弘(作家)
「身为人,经常是渣」
 
  长长的一生,有时可以浓缩在短短几个字、几句话里,陶渊明说「人生实难」,李叔同说「悲欣交集」,属于李进文的,则是「身为人,经常是渣」。这句话,低沉着讲,是感叹;笑着讲,是自嘲;若是咬牙切齿,莫若是悲愤了。这句话,说得这样轻巧、幽默、有意思,却遥遥与史丹利‧库尼兹的「在丑陋的时代里,心碎了又碎,心碎才是生存的方式」相唿应。李进文无愧于诗人锻字鍊句本色,又调和以人生的历练,既有欢畅,兼具醇厚,我格外钟情那些以时间为筛,淘洗人生的沧桑与智慧,他说:「人生如何竟又沉沉睡去,莫非为了躲自己。」他又说:「生命只要堪用就是富贵。」读了这些短句,一时之间让我领悟到,「我们身上总保留了某种未曾消逝的甜度,极苦时用来唤醒味蕾跳舞」,这也是李进文说的。
 
◎孙梓评(作家)
「我与时间稳定交往中。但是,时间已读不回,这让我很焦虑。」
 
  电影里,他们度过日常:送许多羊去另一个地方,在河边打猎,冰冷的天气喝酒取暖,挤同一个帐篷,让祕密暗中膨胀。后来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分离,各自领取另一份人生,重逢,亲吻,挣扎,抗拒,忍受,争执,解散,直到死亡拜访其中一个──迟到者只能拥抱衬衫。

  想起这部电影时,我却常常陷入一个镜头:阳光大好的山坡,站着的一人朝坐着的另一人掷出绳圈,那绳圈,稳稳飞过晴朗与绿意协奏的光,准确降落,拴住了他。

  我以为,看起来像游戏的动作,实则向对手抛出一枚不说破的戒指。其时,两人脸上都带着笑。

  我们和时间展开各种交往,发生所有能发生的关系,有时是甘愿的。时间像一个谁抛来的绳圈,戒指,渐渐壮成囚房。能餵养一段关系的,唯有时间。能消磨一段关系的,亦唯有时间。「时间已读不回」,确实好焦虑,有时又忍不住偷偷享受那无知的幸运──还不用成为迟到者,还不用经历后来的事。
 
◎万金油(文字工作者)
「您有一通未接来电。」我回拨,是一片蛮荒接的,它的声调挺自在,而回音像寂寥一样无边。蛮荒那边很久以前就不再沟通,爱也是。我问蛮荒「怎会想起我?」它以万马奔腾的歉意回说:「打错了……」挂断。我心中还留有一片蛮荒嘟嘟嘟地响。

  科技是感官的扩展,亦是人生问题的延伸。

  我曾听过一个类似的故事,彼时还未有手机,分手的恋人留着对方的电话号码,每天算准对方出门的时间,拨了电话过去,没人接,应答的是答录机,答录机里的开场白是她轻快语调录制的。不为别的,就只为这十秒,他想多听一点她的声音,想念她笑着说话的样子,十秒结束,挂断再播,一个十秒,二个十秒,三个十秒……。

  失恋像是个无光的黑洞,十秒的答录机是洞里的微光,只要一点点光,他就能残活。

  有了手机,捉姦打卡定位已读不回,形迹随时败露,爱情没有了喘息的缝,分手就是分手,只有血肉模煳,没有十秒的应答录音供回味,连不小心误拨都留下痕迹:「您有一通未接来电」。科技下的爱情没有任何缓冲,只收到一句:打错了。失恋依旧是个黑洞,而且是更沉更重的黑。

  不过,分手的恋人们也应该庆幸,你还听得到嘟嘟声,手机封锁号码的功能已问世许久。科技始终来自于人性,也来自于仇恨。
 
◎杨富闵(作家)
「你看报纸的时候像一栋房子」
 
  读李进文〈你看报纸的时候像一栋房子〉,想起我从小喜欢观察人看报的动作。图书馆的阅览室、卫生所的候诊室、小学教职员休息室……这里那里有着一栋栋房子。

  我在公园看过老式的读报栏,像个立体折纸艺术,大家站着看、转着看,像回到日治新文化运动年代,看报启迪明智;父亲看报姿势特殊,早餐时间他把报纸摊在客厅摇椅,报的两边顺势搁在椅的扶手,失去支撑的报身瘫软在椅面,这里有栋塌陷像个凹字的房子,他就蹲在凹字前面。而我还不是一栋房子,我的手在发育,努力将两只手臂拉到极致,才能撑出一大张,整个人埋在家庭生活、体育娱乐、地方新闻版的后面。如果看报纸的时候像一栋房子,我就是躲在屋下的孩子,还偷偷戳了一个洞。
 
◎罗毓嘉(诗人)
「一个字一个字救活自己,凑字成篇读来又觉得真该死。」
 
  你只是想写。想写的时候像独自跳下悬崖。观看,且等待。谁会见到你,在黑暗里揹着一个旅行袋,戴一顶棒球帽,有着祕密的情感挖开一个树洞然后你写。只是你之不能,无非你是个不完整的人。写下一个字,两个字。

  笔尖沙沙,地狱的白噪音。

  和你的书写相爱,相依,直到死亡把你们分开。愿以你拥有扶持,好坏贫富,病疾与康健。你写。你写只是因为你无法拯救任何人,甚至无法拯救自己。

  前一夜走廊上有人猫步走过。因为太静,所以清晰。经过的人都知道你坐在那里,写无人读的誓言。誓言讲完,把一生说死,祝福成为咒诅,另一方有人在三万英呎处叫来一杯冰冻的白酒,他会不会想起你。你写,写你的不知不明,无知无明,写一架班机上安定的广播,救生衣在您的座椅下方,写下班机的坠落。像烟,像火。

  同时写下他有他的生活,他不再是你的甚么人。

  久远以后,他传来讯息,说要你。你没有回,你亦不写下这事情,你只是说,今日阳光晴好。

  即使回身已成曾经,也无比丰盛。

自序

我的自由

 
  这是我深爱的、生活的吉光片羽。
 
  这些年来,我执念一本可以吉光片羽的书,不定义、不类型、不解释,就让它随喜,有爱,天马行空。我享受这样的书写趣味,而这样的书写也默默陪伴我度过不少隐晦的时光,让生活找到一个支点。
 
  试着以感觉思考,用想像力写日常,将深刻写在水面,把轻盈泊靠在抬头可见的云间。分享心中「有意思」的真情实意。
 
  既是分享,就要落落大方,尽量让文字和意象简洁,触手可及,递出一种温度。
 
  算来有十年,我热中这样的自由(体),却也从未让它单独存在,它总是融化在我的散文和诗。二○○四年出版的诗集《长得像夏卡尔的光》有它,其后在散文集《如果MSN是诗,E-mail是散文》、诗集《除了野姜花,没人在家》、《静到突然》和《雨天脱队的点点滴滴》都有它,甚至记事簿、简讯、脸书,也有它。它是我骨子里溺爱的表达方式,或许更符合我的性情。
 
  我终于下定决心,默默、韧性且任性地开始写,写一册我心中的自由体。我希望它有着:幽默、灵犀,以及化繁为简的思考。
 
  所谓「其为形也不类」,试着让它什么都不像。不像分行诗为了美而保持距离,不像散文和小品要交代细节,不像散文诗转折多歧,不像随笔行云流水,不像小说极短篇要布设骨架,不像童话不像寓言,更不能只是格言或警句……只随兴由心,而本质细致,剔透,俐落,提供轻轻的想法,微微的想像,以及记录人生经验。
 
  简言之,写一种初心和态度。
 
  尽可能地,一个故事、一抹影像、一瞬念头、一次思维都能在最少的语字完成,再掷下一枚情投意合的小标题,俱足矣。
 
  以前阅读过地球简史的常识,知道四十六亿年前,太阳系和地球是由无数「微粒子」凝聚而产生,其后地球经由无数的「微行星」撞击、聚合终于形成。无数的微行星撞击是促使地球诞生的源起,这就好比是创作的原型,微小初心的发生,我将这些文字取作「微意思」,微微有意思,微笑微妙的意思,「意思」指的是诗意、讽喻、幽默、情趣、巧思,其实我的「意思」只是想认真地自由,任宇宙的微行星或彗星自由碰撞,或许撞出我心中美好的新意味。
 
  自由体,「自由」而有「体」。体不是指文体,体是超乎想像的星体,体也是体贴,一本书要怎么读,能够随人自由,也是体贴吧。
 
  这些吉光片羽,让我们可以互递温热。经常,我想要在递出之际,让他人分享而不是分担,即便读了以后仅仅会心一笑,笑是诗意。对于书写和阅读,我喜欢「意思」比喜欢「意义」多更多。
 
  鲁米(Rumi)曾说:「任何你每天持之以恆在做的事情,都可以为你打开一扇通向精神深处,通向自由的门。」这几年,我开一个新档案夹在桌面,深夜写一则、几则,即便经常呆坐无所获,像宫泽贤治《银河铁道之夜》里的捕鸟人,站在河边一片磷黄幽幽的鼠麴草地,神情庄重地张开双臂,凝视夜空,瞬间跃起捕鸟,经常没抓到,有时幸运抓到那巧克力滋味的鸟儿,就充满想飞的灵感。
 
  这些文字是我写作的原型、潜在的意念,我珍爱的理由也在此。当一本书成型,展开书页,也就展开了双翅。

图书试读


 
【记得LINE我】
记得LINE我,顺便LINE一下长河落日、LINE一下大漠孤烟,我们都是群组。
 
【分享……赞】
「你有看到我分享的影片吗?那是我的来生。」
「有啊,刚刚我回到前世点了你赞。」
 
【取消好友】
我取消好友了!这世界愈来愈便利,连好友都可以直接省略「对不起」。
 
【稳定交往中】
我与时间稳定交往中。但是,时间已读不回,这让我很焦虑。
 
【洗版】
都到了0.001秒洗版的年代,一只蜗牛还慢慢擦墙,青苔还慢慢在墙上亲笔题字。
 
【Google
「我还在人世,不信你Google看看。」Google Maps轻易找到荒烟蔓草的墓碑,碑铭的错字也找到了──「但那不是我!我是编辑,有错字一定会爬出来改正。」
 
【Wi-Fi
这里Wi-Fi很慢耶~~「这里」是指天堂或地狱?慢一点好,我们活得太快,死得也会不耐烦。
 
【追踪……上传】
我有70亿个人追踪,除了你之外。你寂寞吗?要不要上床到云端。(大误,是「上传」)。
 
【洒花、远目、跪求、大推、敲碗(请自由组合)】
久旱不雨,勐日敲碗,老天跪求。骤然之雨,大推。雨过新霁,树上有蝉(洒花),树下有禅(远目)。
 
【Po
你横陈的内容让我想到衣物,你素直的标题让我想到肉体,情伤以后,我慢慢有灵魂可以读你了。以上,原Po是正妹。
 

 
【孤独】
暗香很沉,花叫很尖;脚步声很淡,人很深。
 
【忧郁】
一个字一个字救活自己,凑字成篇读来又觉得真该死。
 
【绝望】
鬼从地底押热情的岩浆来到人间,岩浆冷却成灰色思想。多少年后,鬼依旧支颐着脸颊枯坐在思想上,无神地望着一列蚂蚁敲锣打鼓钻回温暖的地底。
 
【不离】
死亡只不过是猫追毛线球追到较远的角落玩耍而已,始终有一条线,与生者相连。
 
【不弃】
坚持了一整夜,帘子还守住门口,黎明一来就简单地把家移到光明的地方。
 
【因果】
有时肩并肩,却感觉无比遥远,比自作多情还远;现在我坏得好笑,都怪你当初容忍我笑得好坏。
 
【另一种伤心】
眼泪太累,就打起瞌睡,咚地从脸颊摔下来,连骨折声都珠圆玉润啊。
 
【怀念】
笔忘记心,酒忘记醉,你忘记我已忘记你。怀念的意思是:你忘记自己却被别人记住了。
 
【祈祷】
我没方向感,包括人生,只会傻傻直直地南来北返;高铁疾驶中,窗外星光灿烂,银河畔捕鸟人跳上跳下很忙,天使在洗翅膀也没闲着。高铁加速,加速……「主啊,向上、还是向下呢?」我忍不住问了。

用户评价

评分

听到《微意思》这个书名,我立刻想到了“语不惊人死不休”这句话,当然,这里的“惊人”并非指惊吓,而是指那种深入骨髓的,能触动灵魂的“意思”。很多时候,最深刻的道理,并不是用华丽的辞藻或者宏大的叙事来表达,而是藏在那些简短、朴素,甚至有些“粗糙”的语言中。这种“微意思”,往往带着一种“真”的力量,它不加修饰,直接击中你的内心。《微意思》这本书,会不会就在挖掘这种“朴实无华”的智慧?它会不会通过一些看似平凡的对话,或者是一些简单的生活片段,来传递深刻的人生哲理?我非常期待,《微意思》能给我带来一些“啊!原来如此!”的顿悟时刻。它可能就像是在听长辈的教诲,那些话也许不那么悦耳,但却饱含人生经验,而且,会让你在日后的生活中,慢慢体会到它的珍贵。我希望《微意思》能够像一位智者,用最简单、最直接的方式,点醒我,让我看到那些被我忽略的,却无比重要的“微意思”。

评分

我之所以会被《微意思》这个名字吸引,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个人对于“量变引起质变”这种现象的着迷。你们有没有发现,很多时候,我们的人生转折点,并非来自于惊天动地的大事,而是日积月累的,一些看似微不足道,甚至会被忽略的点点滴滴,最终汇聚成一股强大的力量,彻底改变了我们。就好像,你每天坚持一点点阅读,一年下来,你会发现自己知识储备的巨大飞跃;又或者,你每天都对身边的人保持微笑,久而久之,你的人缘和人际关系就会变得越来越好。《微意思》这个书名,恰恰点出了这种“量变”的精髓。它似乎在告诉我,不要轻视那些小的行动、小的想法、小的感受,因为它们可能蕴藏着巨大的能量。这本书会不会是在探讨,如何去识别和捕捉这些“微意思”?它会不会提供一些方法,让我们能够更好地利用这些“微意思”,来提升自己的生活品质,或者,在事业上获得突破?我脑海里已经勾勒出一些画面,也许书中会讲到一些被别人忽视的小细节,但最终却成就了大事的案例,又或者是,一些不起眼的小习惯,如何潜移默化地改变了一个人的命运。这正是《微意思》最吸引我的地方。

评分

《微意思》这个名字,让我联想到许多侦探小说里那种“抽丝剥茧”的破案过程。很多时候,真相并非一目了然,而是隐藏在各种细枝末节之中,需要耐心和细致的观察,才能慢慢地拼凑出全貌。我猜想,《微意思》这本书,可能就是在教导我们如何成为生活中的“侦探”,去发现那些隐藏在日常琐事中的“微意思”,从而更好地理解人情世故,洞察人心。《微意思》会不会探讨一些看似无关紧要的细节,但它们却能成为解开某个困局,或者理解某个人物的关键?比如,一个人说话时习惯性的肢体动作,或者,一个被反复提及的,却又被忽略的细节,这些是否都可能隐藏着重要的“微意思”?我非常期待,《微意思》能提供一些实用的观察方法,或者一些思维模式,让我们能够像侦探一样,用敏锐的目光去审视生活,去挖掘那些被忽略的信息,然后,将它们串联起来,从而获得更深刻的理解。这不仅仅是为了“破案”,更是为了让我们在生活中,能够更少地被表象所迷惑,更准确地把握事物的本质。

评分

当我看到《微意思》这个书名时,我脑海中首先浮现的,是“留白”的概念。尤其是在台湾的书法、绘画或者设计中,“留白”往往比墨迹本身更能传达意境,更能引发读者的联想。《微意思》会不会就是一本关于“留白”的书?它是不是在教导我们,有时候,沉默比言语更有力量,有时候,未尽之处反而更引人入胜?我特别喜欢这种“留白”式的沟通方式,它给予读者足够的空间去思考,去体会,去填补内心的想象,而不是将一切都赤裸裸地展现在眼前。我猜想,《微意思》可能会通过一些留有余韵的故事,或者是一些发人深省的场景,来引发读者的思考,让我们主动去寻找那些“微意思”。它可能不会直接给你答案,而是给你一个问题,或者一个线索,然后,让你自己去解开谜底。这种互动式的阅读体验,我觉得会非常有吸引力,而且,它能够培养我们独立思考的能力,让我们在阅读的过程中,也能成为一个“创造者”,去发掘属于自己的“微意思”。

评分

啊,看到《微意思》这名字,第一眼就觉得很有意思,跟我的脑袋瓜里想事情的方式有点像。我平常就很喜欢观察生活中的一些小细节,有时候一个不经意的瞬间,一个眼神,一句无心的话,都能引发我很多很多的联想。就好像,你明明知道那家街角小店的老板总是面无表情,但偶尔看到他偷偷给流浪猫添饭,你就会觉得,哦,原来他内心是有柔软的。这种“微意思”,我觉得就是生活最真实、最动人的地方。《微意思》这个名字,听起来就好像在说,别小看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点点滴滴,它们里面藏着大大的世界。《微意思》是不是一本关于人情世故、人际关系的书呢?我很期待,因为它绝对不是那种大而空的理论,而是扎根在生活里的,让我们能从细微处看懂人,看懂事,看懂这个复杂的世界。也许,它能教我如何在生活中,不经意间就抓住那些稍纵即逝的“微意思”,然后把它们变成我自己的“意思”,让我的生活也变得更有深度,更有滋味。我真的太好奇了,这本《微意思》到底会给我带来怎样的惊喜?是不是会像是在翻阅一本别人用心记录下来的生活笔记,里面有笑有泪,有顿悟也有困惑,但最后总能找到一些值得品味的东西。

评分

《微意思》这个书名,让我想到了我非常喜欢的“极简主义”生活哲学,以及它背后所蕴含的“少即是多”的智慧。有时候,我们被太多的物质、太多的信息所包围,反而迷失了方向,找不到真正重要的东西。而“微意思”,似乎就是在提醒我们,去关注那些最本质、最核心的部分,去提炼出那些真正有价值的“意思”,而舍弃那些无关紧要的“杂质”。我猜想,《微意思》这本书,会不会就是在探讨,如何通过关注“微小”的细节,来达到“宏大”的境界?它会不会教我们,如何在繁杂的生活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静心之地”,去体会那些最纯粹的“微意思”,从而获得内心的平静和满足?我特别期待,书中能提供一些关于“断舍离”的思考,或者,关于如何用最少的资源,创造出最大的价值的智慧。它可能不是那种教你如何去“拥有”更多的书,而是教你如何去“理解”和“感受”得更多。这种“微意思”,我觉得就是一种返璞归真的智慧,它让我们回归到生活的本质,去发现那些最简单,也最动人的“意思”。

评分

我对于“微意思”这个词的理解,还包括了它背后可能蕴含的“意想不到的联系”。很多时候,我们以为两件毫不相关的事情,但深入探究下去,却会发现它们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就好像,一个看似不起眼的科学发现,可能在多年以后,却彻底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又或者是,一次偶然的邂逅,可能就促成了一段刻骨铭心的感情。这种“微意思”,我觉得就是一种“蝴蝶效应”的体现,小小的改变,却能引发巨大的涟漪。《微意思》这本书,会不会就是在引导我们去探索这些看似微小,实则牵动全局的“意思”?它会不会通过一些案例,展示那些“微小”是如何一步步影响“宏大”的?我脑海里已经出现了一些画面,也许书中会提到一些历史事件的起因,是源于一些我们现在看来微不足道的细节,又或者是,一些成功的商业模式,是如何从一个微小的想法,一步步发展壮大起来的。这让我对《微意思》充满了期待,它似乎在告诉我,不要小看任何一个微小的可能,因为它有可能就是开启另一个世界的钥匙,而我们,需要学会如何去识别和把握住这些“微意思”。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我觉得就很有学问。看到《微意思》这本书的封面,我脑子里立刻就浮现出许多画面。可能是一种淡淡的素雅,上面点缀着几笔写意的线条,又或者,是那种带着一点点复古感的插画,描绘着某个平凡的场景,但却能触动人心最柔软的地方。我猜想,《微意思》应该不是一本会用华丽辞藻堆砌的书,它的语言可能就像溪水一样,潺潺流淌,但每一下冲击在心岸的,都带着特别的韵味。我尤其期待书中的一些文字,能够恰如其分地运用一些譬喻,或者是一些只有台湾人才能懂的梗,那样读起来就觉得特别亲切,特别像是跟一个老朋友在聊天,他用你最熟悉的方式,跟你说着你最能理解的事情。我一直在想,一个好的书名,就像一扇门,它能让你窥见门后可能的世界。《微意思》这个名字,就给了我这样的感觉,它不是那种直白的“XX大全”,也不是那种故弄玄虚的“XX秘籍”,它是一种邀请,邀请你去发现,去体会,去感受那些藏在寻常日子里的,意味深长的小确幸,或者,是那些暗藏玄机的小失落。我希望《微意思》这本书,能像一杯好茶,初入口时平淡无奇,但越品越有味道,而且,还能温暖你的心。

评分

听到《微意思》这个书名,我脑海里立刻蹦出了很多关于“潜台词”、“弦外之音”的想法。我平时就特别喜欢琢磨别人的话,尤其是那种说一半留一半,或者话里有话的表达方式。有时候,别人说了一句“没事”,但你从他的表情、语气,甚至是他的眼神里,就能读出“有事”,而且,事情还不小。这种“微意思”,我觉得是一种非常高深的沟通艺术,也是洞察人心的关键。《微意思》这本书,会不会就是在教我们如何去解读这些“潜台词”?它会不会剖析生活中那些看似简单,实则暗藏玄机的对话,让我们学会如何去理解,如何去回应,从而避免不必要的误会,甚至,能更好地掌握人际关系的主动权?我猜想,《微意思》可能会引用很多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例子,比如,父母跟你说“你随便”,这到底是真的随便,还是希望你好好考虑一下?朋友说“我没事,真的”,但你却感觉到他语气里的沮丧,这又该如何应对?我非常期待《微意思》能提供一些实用的技巧,让我们能够更敏锐地捕捉到别人言语中的“微意思”,从而更有效地与人沟通,建立更深层次的联系。

评分

《微意思》这个名字,让我联想到许多童年时期的回忆,尤其是那些关于“藏在细节里的惊喜”的瞬间。我记得小时候,我外婆总是会在我出门前,往我口袋里塞一颗糖,嘴上说着“出门玩,饿了可以吃”。那时候我还不懂,觉得就是一颗糖而已,但长大后才明白,那颗糖里藏着的是外婆对我深深的牵挂和爱护。这种“微意思”,我觉得是一种非常温暖的情感表达,它不张扬,不轰轰烈烈,但却能长久地留在心里,成为一种精神的支撑。《微意思》这本书,会不会就在探讨这种隐藏在日常琐事中的爱与关怀?它会不会讲述一些感人的故事,让我们看到,原来最真挚的情感,往往就体现在那些不经意的小动作、小细节里?我特别期待,这本书能通过一些生动鲜活的例子,唤醒我们内心深处对温情的渴望,让我们重新审视身边的人,去发现那些被我们忽略的,却意义非凡的“微意思”。它可能就像是在教我们,如何去用心感受生活,去发现那些不经意间流露出的善意和爱,然后,也学会如何去表达,去传递这些“微意思”,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