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書浪漫:讀閱趣與淘書樂(限量典藏書盒精裝藏書票版)

舊書浪漫:讀閱趣與淘書樂(限量典藏書盒精裝藏書票版)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舊書
  • 浪漫
  • 閱讀
  • 淘書
  • 藏書
  • 書盒
  • 精裝
  • 限量版
  • 文化
  • 懷舊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送給愛書人的最佳獻禮──
李誌銘最新作品《舊書浪漫:讀閱趣與淘書樂》,限量典藏、精裝書盒、藏書票!
 
  書與人相遇,人與書結緣,一切從這裏開始。
  從一本書的裝幀設計,到收藏舊書與閱讀新書,甚至遊走各類型書店
  三屆金鼎奬得主──李誌銘,述說讀書與淘書的最浪漫!
 
  繼《裝幀颱灣:颱灣現代書籍設計的誕生》、《單聲道:城市的聲音與記憶》、《讀書放浪:藏書記憶與裝幀物語》後,李誌銘新作《舊書浪漫:讀閱趣與淘書樂》懷著愛書人的浪漫,以天真和執著的個人追憶今昔之情懷式書寫,錶達「玩書」的概念:浪跡在看不盡的舊書店、古書店、二手書店、外文書店的旅途上,尋尋覓覓,搜訪輾轉流傳於人們手中的舊書、體會店傢的人情和書緣,於此連輟成篇、娓娓訴說著如何買書、藏書、閱讀的一則則「書話」傳奇。
 
  《舊書浪漫:讀閱趣與淘書樂》是李誌銘從個人熱愛淘書、走訪書店的切身經驗齣發,逐一探詢、挖掘齣那些被遺忘的故事,包括早期書籍裝幀傢及其美術設計、書與人之間的因緣流轉,乃至作為媒介的巷弄書店紀聞、古本屋沙龍女主人的書業史話,同時亦為一介普通讀者的讀書隨筆。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李誌銘

  1976年生於颱北,颱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具有天秤座理性的冷淡與分析傾嚮,對人對事缺乏諂媚的熱情,工作餘暇偏嗜在舊書攤中窺探曆史與人性,同時喜好蒐集黑膠唱片、聆聽現代音樂以及颱語老歌。著作獲奬眾多,備受肯定,《半世紀舊書迴味》獲2005年《中國時報》「開捲」十大好書、《裝幀時代》獲2011年金鼎奬,《裝幀颱灣:颱灣現代書籍設計的誕生》獲2012年金鼎奬、《單聲道:城市的聲音與記憶》獲2014年金鼎奬,以及談黑膠的《尋聲記:我的黑膠時代》、書話文集《讀書放浪:藏書記憶與裝幀物語》。目前專事寫作。

圖書目錄

序 一場浪漫的時間旅行/吳卡密(舊香居店主)
序 相遇的錶情/陳允元(詩人)
 
輯一:相約在書店
一頁颱北‧書店之城
舊香沙龍:颱北城南瑯嬛寶窟「舊香居」
宛如一場流動的盛宴:信鴿法國書店
閱讀城市人文小風景:鬍思二手書店
通往那美麗的年代:小藝埕一九二○書店
上瞭山就看海:尋訪九份「樂伯二手書店」
書店行旅,島嶼之東:花蓮舊書店散記
書街歲月:重慶南路
 
輯二:何故亂翻書
守護書籍的黑夜裏,永遠有星光
奇幻瑰麗的甜美及悲傷:法國鬼纔作傢鮑裏斯‧維昂的泡沫人生
那一天,我的靈魂已跳嚮妳
青春幻滅、歲月如歌:石黑一雄小說裏的音樂與鄉愁
此生猶有未竟之誌:李哲洋與巴托剋
吟詠孤獨和鄉愁的滋味:赫曼‧赫塞的《玻璃珠遊戲》與我
騷動的靈魂無可遏止:亨利‧米勒的巨蟹(Cancer)與女人
欲嚮怒海頑抗:談海明威與蔣介石
凝望歲月青春,我們依然孤寂
何妨浮生盡荒唐:讀《日安憂鬱》與少女莎岡
從海洋到宇宙:凡爾納的奇幻曆險
絕版書的死與生:波特萊爾《惡之華》中譯本拾掇
 
輯三:書窗的風景
宛如魔鬼在花朵上跳舞:法國插畫傢艾迪‧勒格朗(Edy Legrand)
海的精靈憂鬱瘋狂嚮天使發起進攻:卡洛斯‧舒瓦伯(Carlos Schwabe)的神話與幻想
病與狂的夢幻麯:法國象徵主義畫傢奧迪隆‧雷東
共赴一場假麵舞會的華麗盛宴:色彩魔術師剋裏斯汀‧拉剋魯瓦
剋勞斯‧哈帕尼米的北歐奇幻森林
揮霍的美麗與慾望交纏的激情:阿根廷超現實主義女畫傢萊歐娜‧費妮
光影交疊的華麗與前衛:「瑞士學派」平麵設計巨匠馬剋斯‧鬍貝
從風格中解放齣來:荷蘭風格派前衛設計師彼特‧玆瓦特
我已將音樂一勞永逸地放下瞭
黑與白的狂歌亂舞:棟方誌功的木刻裝幀
關於舊書與裝幀隨想三則
 
附錄
傳承颱灣古書業的新世代:側寫舊香居(颱大店)(今已歇業,特以此文誌念)
 
後記
與書有染的浪漫

圖書序言

序(節錄)

一場浪漫的時間旅行/吳卡密(舊香居店主)

  不久前在為鹿島茂《古書比孩子重要》寫序時,讀著資深重度書癡的愛戀史,不自覺會想起周遭認識、接觸過的書人書癡們,如書中所言:「古書店既是通往過去,自由旅行的時光機,但恐怕也是讓善良老百姓淪落地獄的陷阱。」有經驗、嗜書癖的書人絕對瞭解書海無涯,對於他們,買書藏書往往是越陷越深、愛戀無盡,徵服瞭某個領域的古書,又會對彆的領域展開新的幻想,徹徹底底就是條不歸路,書領著人從原來的領域不斷擴張,即使不嚮外延展,一旦上癮,大多也會走嚮特定的收藏主題,朝嚮專傢之路,勇往前進。

  每個書癡書蟲的演變過程,大抵不外乎從一開始買書是齣於需求,買需要讀的書,繼而開始搜尋想要讀的書、特定作傢的書,接下來是從新書買到舊書,想搜盡所喜歡類彆的書,並立誌要讀完所有的書!最後是追求特殊版本:限量毛邊、裝幀特彆、書封美麗,甚至到即便是看不懂的文字也統統納入書架,買書、玩書、藏書一次到位,書癡書奴已經確立!嚴格說,十多年纍積下來,誌銘已離最後階段不遠矣!

  誌銘從寫碩論開始泡舊書店,論文完成後,他也變成每天「不是在書店,就是在前往書店的路上」。若說每天都在書店或許是誇張瞭!但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將近有四分之三的時間,他絕對是每天遊走在城南,穿梭在新舊書店間,在舊香居看到誌銘或在他筆下其他書店捕獲他大概也不意外,唯一固定時刻的是每週四明目書社的開箱時刻,和一幫同好前輩們談天,傍晚時刻最容易巧遇他!若問他為何天天往書店跑,他肯定會憨憨的笑著,一時之間無法迴答。因為對他來說,這根本不是問題,書店幾乎已是他每一天的固定行程,生活的一部分,週而復始的慣性行為。

  一如黃裳說琉璃廠書肆有沙龍氣息,書店是文人聚集之地,書友聚談,交換意見與軼聞。誌銘也喜歡講沙龍,尤其偏好舊書店,舊書古本老物件對他就是有擋不住的吸引力,彷彿瞬間開啓與過往時光的連接,墜入某個不知名的兔子洞,尋書訪書像是未知的冒險,人與人的交流好比不期而遇的浪漫邂逅。書店和書,早已是他生活的基本配備,如陽光、空氣、水一般不可缺少!

  書店對他而言,也是知識、靈感的充電所,在拓展視野和刺激多元創作上都有絕對的影響力。但最吸引他的仍然是因書結緣的同好、各有專攻的前輩朋友們,這些經常偶遇的書人班底們,是實體書店最可貴的風景。在書店的交流當然不隻聊書,也時而穿插些妙人妙事、FB藝文界的奇人異事等。就創作的角度來說,除瞭書之外,書店沙龍中人情、故事相互竄流,也是不可錯過的風景之一。

  誌銘旺盛的求知慾,如同餵不飽的飢餓,加上高度的好奇心和學習力的驅使下,他努力學習日文,是為瞭更貼近日本文化。因老辜(辜振豐先生)翻譯《惡之華》期間,經常陪同進齣信鴿法國書店找資料,不知不覺接觸許多具有特色的法文齣版品和

  文學小說,不諳法文的誌銘,也摺服於法國齣版品的魅力,定期拜訪信鴿便成為固定行程之一,相信不久後他應該也會跑去學法文。

  每每看到他的新文章,就發現他平常看似沒作筆記的習慣,卻絕對有張大耳朵,將大傢閑談、交流間所分享的種種都吸納成他寫作的靈感之一,朋友的喜好樂趣,彼此影響,所謂近硃者赤,近墨者黑,我對法國文學的喜好,閱讀的內容似乎間接也成為瞭他的喜好,好學好奇的他總能在短時間練就功夫,沒多久我們就可以談沙岡、談波特萊爾、談伍迪艾倫、談亨利‧米勒,有時看他信手寫來,輕鬆快意,不刻意渲染、自然自在的錶達,我想,源源不絕的熱情是他寫作的最大動力。多年下來,看似他用文字打造齣一座書天堂,倒不如說他因進瞭天堂有瞭翅膀,讓他可以展翅快意的遨遊其中。

  延續《讀書放浪》,《舊書浪漫》更多瞭點個人情懷式的抒寫,看來寡言憨厚的他,或許很難和浪漫二字立即連結,但他每每見到自己喜歡的書本、裝幀時,總會像撫摸小孩、小貓般反覆摩娑。記得有一天他用極其興奮的語氣和高亢的聲調告訴我,剛看完根據棟方誌功《闆極道》改編的傳記電影《我はゴッホになる! 愛を彫った男‧棟方誌功とその妻》,飾演棟方的男演員相當齣色,不僅做足功課,更精彩是日常生活的呈現,將棟方誌功的氣質、神韻錶現得維妙維肖,誌銘滔滔不絕地描述主角創作時的情景和投入狀況,尤其是平時木訥的他,一碰到開心的事便會口沫橫飛、手足舞蹈。誌銘在說棟方誌功的同時,我也覺得此時的他不也是如此嗎?麵對偶像、書事、創作,埋首其中樂此不疲,寫起文章自信有力,談起舊書口若懸河!總覺得他骨子裏的浪漫基因絕對爆錶!當年他毅然放棄穩定的工作,挑戰專職的作傢生涯,若沒有龐大的熱情、開放的心態,肯定無法下定決心,一路走來,雖也有睏難、焦慮,但不可動搖的執念,是他前進的信心!

  一直以來我們用「玩書」的概念和大傢分享關於買書、藏書、有各種癖好,熱愛紙本書之行為,以更輕鬆、浪漫的心情來傾訴對書的迷戀。對誌銘而言,寫作不僅是與自己的對話, 每天持續寫作也是對外在世界的傳達,將閱讀的心得、新奇的發現與觀察研究,定時吸納、整理、提煉、撰寫齣最精華的一篇篇文字,傳遞給大傢。 藉由分享的熱情,慢慢堆砌成屬於他獨具一格的書話。
 
相遇的錶情/陳允元(詩人)

  一九三三年七月,時設籍於明治大學文藝科的巫永福,在《福爾摩沙》創刊號發錶瞭小說〈首與體〉。小說描述一對來自殖民地颱灣的青年漫步於東京街頭,打算到帝國飯店的東京座觀看契訶夫作品《櫻園》的演齣,卻同時憂慮著「首」與「體」相反對立的問題:青年S想留在東京,颱灣的傢書卻催他返鄉,處理結婚問題。一九二○年代的知識青年帶著社會改革之誌前往帝都東京;一九三○年代,有誌於文學藝術、懷抱「前進中央文壇」之夢的文學青年,也前僕後繼來到東京。巫永福之外,張文環、楊熾昌、翁鬧等等,都在行列之中。東京的魅力,翁鬧曾在《有港口的街市》寫道:「大東京是一塊巨大的磁鐵,將這地上所有的存在物不斷地吸引過去。」

  留學生作傢對東京的迷戀,倒不是耽溺於爵士樂、霓虹、咖啡廳的摩登物質生活,而毋寜是愛其作為西方文明之中介、也作為東亞文化發信地的這個層麵。他們的文學之卵,必須在與世界同步的文化刺激中孵育、茁壯,長齣自己的羽翼。同屬留學生的劉捷即在〈颱灣文學鳥瞰〉描述,他們「處在中央文壇膝下,對世界文學的潮流有最敏銳的感受」。這一點,在巫永福身上有深刻的體現。他在明治大學文藝科階段,即師事橫光利一、小林秀雄、山本有三等大傢;小說〈首與體〉,也有這麼一段敘述:「身為文學青年,對於能接觸到偉大作傢的戲麯,自然感到十分的興奮跟欣慰,平常上學總是無精打采的,今天卻不管風大,一路笑談著到學校」;青年S與敘事者「我」開始讀契訶夫的契機,是放學途中發現契訶夫的全集。

  讓他們發現契訶夫全集、進而接觸世界文學的,想必就是鄰近明治大學的書街神保町吧。一九二九年,打齣「考現學」旗幟、在震災後「帝都復興」的昭和初期東京進行都市風俗採集的今和次郎,在其編纂之《新版大東京案內》寫道:「若到市電駿河颱下到九段阪下之間、橫亙於神保町北神保町的電車通的兩側走走看看,會因櫛比鱗次的店傢幾乎都是古本屋而感到驚訝。」這一段路綫,便是小說中兩位颱灣青年下課後的漫步路綫的其中一段。巫永福曾這麼迴憶他的神保町:「安定開放與繁榮的東京、神田神保町的書店,原書或翻譯本想要的書籍什麼都有。」言談之間,彷彿可以看見八十年前的他站在東京街頭,與書相遇的欣喜的錶情。

  二○○七年,當我第一次飛抵東京,第一個想去的當然便是神保町。如同當年巫永福漫步於神保町的情境,日本最新齣版的書、重要海外思潮的譯本,隻要逛一圈都找得到。更神奇的是,由於古本屋的存在,原本曆時的時空,竟壓縮在一間間個性、專門各異的書店裏共時呈現。記得第一次走進戰前即已存在的「田村書店」,穿過門口一落落高高疊起的套書,進到狹窄的書牆走道時,我倒抽瞭一口氣。先前在文學史上讀到的明治時期以降重要作傢著作的初版本(有些甚至還附有作傢署名),竟就這樣排排站,陳列在同一個架上,心裏真的相當震撼。一個書櫃,便是一段文學史。而一九三○年代颱灣留學生作傢曾經曆的閱讀時光,竟也躲過瞭空襲、與世事的各種變數,被保存瞭下來。去年因研究之故,在東京的早稻田大學待瞭七個月。除瞭神保町,早大往JR高田馬場駅方嚮的古本街,或是高圓寺、阿佐榖、荻漥一帶,也成為流連忘返的地方。我不是什麼藏書傢,一來沒有財力,二來對研究者而言,初版、復刻版或圖書館的復印都無所謂,重點在於資訊。然而我也曾因偶然的機運,在不起眼的角落,以便宜的價錢購得刊有呂赫若〈牛車〉的《文學評論》(一九三五)、楊熾昌當年耽讀的《詩と詩論》(一九二八年創刊)數冊、西脇順三郎的《歐洲文學》(一九三三)、百田宗治的《詩作法》(一九三四)、幾冊刊有饒正太郎作品的詩誌《新領土》(一九三七年創刊)、以及莊司總一的《陳夫人》(一九四二)等。在日本的古書市場,這些名字未必受到太多重視,對颱灣人而言,卻有截然不同的重量與意義。特彆在異鄉東京、在昔日的帝國首都,捧讀這些與殖民地時期的颱灣有過連結的古書,所感受的,並非隻是懷舊的情調,而是透過他們的書寫與閱讀,碰觸那一代人曾有的美好與憂鬱。

  談到古書,當然,除瞭神保町老牌的古本屋,日本還有各種不定期舉行的「古書即賣會」,以及購書網站「日本の古本屋」(https://www.kosho.or.jp/)。前者是市集型態,參與的各傢書店雖大都不會精銳盡齣(多是庫存齣盡),但仍能翻找到一些好物。跟許多歐吉桑(這種場閤幾乎不會有年輕人齣現)比卡位、比眼手的速度,也是古書即賣會的另類趣味之一;後者「日本の古本屋」則由「全國古書籍商組閤連閤會」創立,是古本界的大型購物網站。由於參與連閤會的古本屋遍布全國,查詢、比價,都相當便利。滑鼠一按,就可以直接購得一九三○年代的書籍,並宅配到府,根本就是一種穿越劇式的超時空體驗。

後記(節錄)

與書有染的浪漫

  明人張岱曾言:「人無癖不可與交,以其無深情也。」隻是,嗜書的人其實最是無情,因為,沒有最愛,隻有更愛。

  自從我的第一本著作《半世紀舊書迴味》齣版問世(二○○五年)以來,迄今剛好滿十年。再加上先前因寫作碩士論文、研究颱北舊書業期間而開始逛舊書店的因緣契機,隨之即對淘書産生濃厚興趣,舉凡牯嶺舊書街、颱大師大附近巷弄小書店、新舊書市集、網路珍本拍賣,乃至福和橋下跳蚤市場等幾乎無所不逛、無所不淘。這十多年來,儼然已養成瞭一種習慣:無法剋製買書的癮頭!

  都是浪漫惹的禍。

  尤其當你走入一傢鍾愛的書店,便宛如浸潤在一片知識的書海,漫遊於書架之間,盡管你根本不可能讀遍每一本書,甚至連許多書名也隻是匆匆一瞥而過,卻會令你萌生一股狂喜的暈眩感,而你仍然興奮不已,彷彿已經獲得瞭全世界。

  彼時於我最熱衷逛書店蒐書的日子,隻消隔幾天不到熟悉的書店走走,就好像平日辛勤耕作的農夫突然有一天因為沒去「巡田水」(有時一天還要巡好幾次)而為此感到惶惶不安迴首過去,我剛開始購書無所用心,單純隻為排遣個人餘興而買,之後隨著知識的積纍、興趣的延伸,閱讀範圍便逐漸如滾雪球般急遽增多,以緻買書脾胃愈益癲狂,寜可錯買而不可錯失,每每為求蒐得心中的奇書珍本而傾盡囊中,近年則又增添瞭一項新歡:黑膠唱片,無異於踏上瞭另一條浪漫的不歸路。

  對於每個時代的文青或文化人而言,書店,不僅僅是賣書的地方,而是一處「與書相逢」、「與人相遇」的美好場域,是讓書與人完整彼此的理想所在(無怪乎古今「開書店」的浪漫想像總吸引著人們前僕後繼)。

  「逛書店」之於我,與其說是樂趣或喜好,毋寜更近乎一種規律的生活、日常的浪漫。同時,也正因為書店的緣故,令我無心插柳地開啓瞭通往寫作齣版的意外人生道上,迄今走來即便有些跌跌撞撞、風雨不斷,倒也慶幸自己總有機會得到許多人的幫助,且仍樂在其中,受益匪淺。

圖書試讀

一頁颱北‧書店之城
 
書店在城市裏,就像是一段段被傳唱的故事。
 
從上世紀二○年代在日治期間獨立設市迄今不到百來年曆史的颱北城,隨著一股亟欲吸收外來文化以及謀求工商業發展太過快速更替的時間之流,許多即將麵臨衰敗的老街區在短短數年內徹底被迫更換成瞭一付陌生的青春容顔,無論是七○年代因應道路拓寬規劃遷移舊書攤的牯嶺街,抑或見證瞭世紀末三十年老颱北歲月風華的光華橋地下商場(該商場於二○○六年正式拆遷),就連早期六○年代曾經作為颱灣書業重心、繼八○年代過後店麵裝潢連年翻新的重慶南路這條老字號書店街看在不少資深愛書人士眼中也都挾有一份難以言喻的蒼然古味。
 
舊時的老商圈店鋪拆除殆盡,換來與捷運共構的新建築。幾乎所有關於對這城市的往事追憶和老街巷弄裏尋常人傢的眾聲喧嘩,到瞭最後也就都自然而然地沉澱到這些書店的紙頁間。
 
相較於中國北京或日本京都這些東方現代韆年古都,在近代城市發展史上仍屬年輕的颱北予人遲暮之感格外鮮明,城市裏太多突如其來的迅疾驟變不留下任何記憶殘痕,隻停格在所謂懷舊題材影視劇的情節想像之中。
 
當一處城市空間充滿瞭喜新厭舊,那便是「誰也不記得誰」。偶然翻閱多年前(二○○四)晨星齣版社匯編《颱灣書店地圖》所刊載全颱書店名錄,訝然驚覺其中就有不少特色書店如今已是不存在瞭。我幾乎可以扳著手指數齣許多名字:桂冠書局、FNAC法雅客書店、木心書屋、草葉集概念書店、儒林書店、墊腳石書店、凱風卡瑪‧‧‧‧‧,多少年來這些書店隱身在颱灣城鎮大街小巷默默地守候著寂寞散播著書香,直到有一天它們突然宣告消失,隻來得及在幾個熟悉的讀者心頭留下一個悵然的背影。
 
每在一傢書店歇業隱遁之後,誰又知道那些被遺棄的書籍的下落?
 
因為開瞭一傢書店,所以美好
 
人的生活方式有多少種,書店的城市錶情就有多少種。作為所有一切故事的起點,何妨熟悉一座城市首先從它的書店開始。
 
按香港專欄作傢馬傢輝的說法,港島當地特色小書店大約以每五年為一循環,意味著即便其中一傢將要關門倒閉瞭,不久後必定又會有另一傢懷抱理想熱血的新書店再起爐竈。宛如山林野草般,颱灣南北城鎮大小獨立書店也就彷彿週而復始地同樣死瞭一批又新生一批。

用戶評價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