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开发者更高境界:顶尖Google手机工程师教你分析Android 5.0原始程式码

比开发者更高境界:顶尖Google手机工程师教你分析Android 5.0原始程式码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Android
  • Android 5
  • 0
  • 源代码分析
  • Google工程师
  • 移动开发
  • 技术
  • 编程
  • 深入理解
  • 系统原理
  • 软件工程
  • 源码阅读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顶尖Android开发专家的Android系统分析权威指南
  ■讲解新版本热点技术,解决系统开发困惑问题

专家推荐
    
  这本书介绍Android 系统的充实和认真程度可能在市面上无出其右。
  从Android下载安装到设定编译,从JNI/Boinic到Loop/Init,从SystemServer到Provider,从套件管理到图形系统,从视窗系统到输入管理,从电源管理到睡眠唤醒机制,从网路管理到音、视讯系统,甚至从Vold 到Recovery,从虚拟机器到自动化测试,都详细解释说明。
  作为一个工作十多年的资深工程师、从1.0 版本开始接触Android 系统的工程师、量产过多款产品的Android 第一线架构师,我想没有这样的经历是很难将这本书撰写得如此详尽。
  希望读者可以从中获得有益的启发,开启自己完美的Android 开发之旅!~~ 小米电视系统软体部总监,茹忆

  这是一本有6年Android 系统开发经验、顶尖Android 系统工程师的心血之作!可以推荐给任何从事Android 系统开发或应用程式开发工程师看的书!~~原Motorola 软体总监,播思通讯CTO,饶宏

  一本非常优秀的介绍Android 内部机制的图书,详细地分析了Android 系统的大部分模组,值得每一个希望深入学习Android 系统的工程师拥有。~~德信无线软体部经理,陈行星


探索软件架构的深层逻辑:系统设计与前沿技术实战 本书聚焦于软件系统的宏观架构设计、复杂问题分解以及应对现代计算挑战的工程实践,旨在帮助读者超越具体的API调用层面,理解驱动大型、高性能软件系统的底层原理与设计哲学。 我们将深入剖析那些决定系统成败的关键决策点,从资源管理、并发模型到模块间通信的优化策略,构建起一个坚实的系统思维框架。 第一部分:系统架构的基石与设计哲学 本部分将从基础概念出发,构建起对现代复杂软件系统认知的全局视角。 1. 现代软件系统的演进与挑战: 我们首先回顾过去十年来软件架构范式的转变,从单体应用到微服务、从集中式数据存储到分布式数据管理。重点讨论技术栈快速迭代带来的“技术债”问题,以及如何通过前瞻性的架构设计来缓解这种压力。分析当前业界面临的主要挑战:可观测性(Observability)的缺失、系统弹性(Resilience)的脆弱性,以及在多核、异构硬件环境下性能的瓶颈所在。 2. 架构模式的深入解读与权衡分析: 详细阐述主流的架构模式,如事件驱动架构(EDA)、分层架构、整洁架构(Clean Architecture)等。每一模式的介绍都将围绕其核心理念、适用场景、以及不可避免的权衡(Trade-offs)展开。例如,微服务的去中心化带来的开发效率提升,如何以复杂化的服务间通信和数据一致性保证为代价。本书将提供一套决策矩阵,指导工程师根据业务需求、团队规模和运维能力选择最合适的架构蓝图。 3. 抽象层次的艺术:从需求到实现: 探讨如何进行有效的需求分解和抽象。系统设计的第一步并非选择技术框架,而是清晰地定义边界和契约。我们将介绍如何使用限界上下文(Bounded Context)来组织复杂的业务领域,以及如何设计清晰、稳定的API层和数据模型,确保上层应用逻辑与底层基础设施实现的分离。强调“面向接口编程而非面向实现编程”的长期价值。 第二部分:高性能与资源管理的精细控制 在多核处理器和受限资源(如移动设备或边缘计算节点)的环境下,资源管理不再是简单的“足够就好”,而是精细化控制的艺术。 4. 内存布局与缓存友好的数据结构: 深入探讨计算机体系结构对软件性能的决定性影响。分析CPU缓存(L1/L2/L3)的工作原理,以及数据局部性(Data Locality)如何转化为实际的性能提升。介绍如何设计缓存感知型(Cache-Aware)的数据结构,例如数组优于链表在某些遍历场景下的优势,以及结构体填充(Padding)对内存访问效率的影响。 5. 并发模型与同步原语的底层机制: 系统地讲解并发编程中的核心难题:竞态条件和死锁。我们将超越标准的互斥锁(Mutex)和信号量,探索更底层的同步机制,如无锁数据结构(Lock-Free Data Structures)的设计思路,以及基于内存屏障(Memory Barriers)的编程实践。通过对经典并发原语(如CAS操作)的剖析,揭示操作系统内核如何调度和同步线程。 6. 延迟敏感型系统的优化技术: 专注于如何最小化系统延迟。讨论I/O多路复用(如epoll/kqueue)的工作原理,以及如何设计高效的异步处理流程。介绍延迟预算的分配策略,并探讨在特定场景下(如实时交易或低延迟网络服务)如何利用零拷贝(Zero-Copy)技术减少数据在内核态和用户态之间的不必要拷贝。 第三部分:分布式系统的挑战与解决方案 构建能够在网络上可靠运行的分布式系统,需要一套全新的思维模式来应对网络的不确定性。 7. 分布式事务与数据一致性模型: 全面解析CAP理论(一致性、可用性、分区容错性)的实际应用场景。重点介绍BASE(基本可用、软状态、最终一致性)的工程实践。详细讲解两阶段提交(2PC)的局限性,并深入探讨Paxos或Raft等共识算法的逻辑流程,理解它们如何在不可靠的网络环境中达成状态同步,以及它们对系统吞吐量的影响。 8. 服务间通信与容错机制: 探讨不同通信协议的优劣,从面向请求的RPC(如REST/gRPC)到面向消息的异步队列。核心聚焦于网络分区下的系统弹性设计。介绍断路器(Circuit Breaker)、重试策略(Retries)的设计要点,以及如何利用超时(Timeouts)机制隔离故障,防止级联失败(Cascading Failures)的发生。 9. 分布式系统的可观测性工程: 在服务数量激增的环境下,定位问题变得异常困难。本章强调构建统一的可观测性栈。详细介绍日志(Logging)、指标(Metrics)和分布式追踪(Distributed Tracing)三者的结合之道。如何设计高效的追踪上下文(Trace Context)传播机制,以及如何利用这些数据来分析延迟的真实来源和瓶颈所在。 第四部分:面向未来的工程实践与质量保障 本书最后部分关注如何将前述的架构知识转化为可靠、可维护的工程产出。 10. 自动化与基础设施即代码(IaC): 讨论现代部署流水线(CI/CD)的架构要求。理解基础设施作为代码(IaC)不仅仅是脚本编写,更是一种状态管理范式。介绍如何使用配置管理和编排工具来声明式地定义系统状态,确保环境的一致性和快速、可重复的部署能力。 11. 系统韧性测试(Resilience Testing): 强调事后修复不如事前预防。介绍混沌工程(Chaos Engineering)的核心理念和实践方法。如何设计受控的故障注入实验,系统性地暴露架构中的薄弱环节,从而在生产环境问题发生前加以修复。 12. 长期演进与架构治理: 分析大型系统生命周期中的架构漂移(Architectural Drift)问题。探讨如何建立有效的架构评审流程,以及如何通过清晰的文档和设计原则来指导新功能的开发,确保系统在持续迭代中,其核心设计目标不会被无意中破坏。 本书的目标读者是那些已经掌握了基础编程技能,并希望将自己的职业发展推向系统设计和架构领导职位的工程师、技术主管和对底层系统优化有浓厚兴趣的开发者。 我们不提供特定框架的教程,而是提供一套普适性的、可迁移的思维工具集,帮助你设计出能够抵御时间考验、高效运行于复杂环境下的健壮软件系统。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刘超


  资深Android 专家、系统架构师。曾任职于四通利方、Motorola、小米等多家着名公司。最早的Android 系统开发者之一,研究Android 核心多年。主持研发过天语W606、酷派W711、华为T8301 等多款Android 手机系统。

图书目录

前言

Chapter 01   建立Android 系统开发环境
1.1 安装作业系统
1.2 安装开发套件
1.3 安装一些有用的工具
1.4 下载原始程式

Chapter 02   Android 的编译环境:Build 系统
2.1 Android Build 系统核心
2.2 Android 的产品设定档
2.3 编译Android 的模组
2.4 Android 中的签名

Chapter 03   连接Android 和Linux 核心的桥樑:Android 的Bionic
3.1 Bionic 简介
3.2 Bionic C 函数库中的系统唿叫
3.3 Bionic 中的记忆体管理函数
3.4 管线
3.5 Bionic 中的执行绪管理函数
3.6 Futex 同步机制
3.7 Android 的Log 模组
3.8 可执行档格式分析
3.9 Bionic 中的Linker 模组
3.10 侦错器 —— Ptrace 和Hook API

Chapter 04   处理程序间通讯:Android 的Binder
4.1 Binder 简介
4.2 如何使用Binder
4.3 Binder 应用层的核心类别
4.4 Binder 的实现原理
4.5 Binder 驱动
4.6 解析名称的模组 —— ServiceManager 的作用
4.7 匿名共用记忆体ashmem

Chapter 05   连接Java 和C/C++ 层的关键:Android 的JNI
5.1 JNI 的作用
5.2 JNI 用法介绍
5.3 JNI 环境
5.4 ART 带来的JNI 变化

Chapter 06   Android 的同步和讯息机制
6.1 最小操作
6.2 Android native 层的同步方法
6.3 Android Java 层的同步机制
6.4 Android 的讯息机制
6.5 处理程序间的讯息传递

Chapter 07  第一个使用者处理程序:Android 的Init 处理程序
7.1 Init 处理程序的初始化过程
7.2 解析启动指令稿init.rc
7.3 Init 处理程序对讯号的处理
7.4 属性系统
7.5 守护处理程序ueventd 介绍
7.6 「看门狗」—— watchdogd 介绍

Chapter 08   支撑Android 世界的一极:Zygote 处理程序
8.1 Zygote 简介
8.2 Zygote 处理程序的初始化
8.3 Zygote 启动应用程式
8.4 预先载入系统类别和资源

Chapter 09  精确地控制资源的使用:Android 的资源管理
9.1 资源系统简介
9.2 Android 资源的制作
9.3 Android 资源的使用
9.4 Android 资源管理的实现原理
9.5 全新的设计语言 —— Android 5.0 的Material Design

Chapter 10   Android 系统的核心之一:SystemServer 处理程序
10.1 SystemServer 的建立过程
10.2 SystemServer 中的Watchdog

Chapter 11   APK 套件的安装、移除和最佳化:Android 的应用管理
11.1 了解PackageManagerService
11.2 安装应用
11.3 系统执行时期的应用管理
11.4 守护处理程序installd
11.3 在storyboard 中设计速览
11.4 挂钩控制器

Chapter 12  Android 的元件管理
12.1 应用处理程序的组成
12.2 Android 架构的核心 —— ActivityManagerService 服务
12.3 Process 管理
12.4 Activity 管理
12.5 应用的启动过程
12.6 Service 管理
12.7 提供资料的存取 —— ContentProvider 管理
12.8 广播 —— BroadcastReceiver 管理第三部分 WatchKit 进阶功能

Chapter 13   Android 的多使用者模式
13.1 管理使用者的系统服务 —— UserManagerService 服务
13.2 PackageManagerService 和多使用者
13.3 ActivityManagerServier 和多使用者

Chapter 14   Android 的图形显示系统
14.1 画布 —— 了解Surface
14.2 影像显示原理
14.3 SurfaceFlinger 服务
14.4 影像的输出过程
14.5 归纳

Chapter 15  Android 的视窗系统
15.1 应用处理程序和WMS 的联系
15.2 WindowManagerService 服务
15.3 确定视窗尺寸
15.4 视窗动画管理
15.5 归纳

Chapter 16   Android 的输入管理
16.1 管理各种输入的服务 —— InputManagerService
16.2 应用处理程序处理Input 讯息
16.3 归纳

Chapter 17  Android 的电源管理
17.1 电源管理服务 —— PowerManagerService
17.2 控制系统休眠的机制
17.3 电池管理服务

Chapter 18  Android 的储存系统
18.1 管理存放装置 —— Vold 守护处理程序
18.2 对存放装置操作 —— MountService 服务
18.3 其他储存相关的服务

Chapter 19  Android 的网路管理架构
19.1 管理各种网路装置 —— Netd 守护处理程序
19.2 网路管理的中心 —— ConnectivityService 服务
19.3 完成对网路实体介面操作 —— NetworkManagementService 服务
19.4 归纳

Chapter 20  Android 的音讯系统
20.1 音讯系统简介
20.2 AudioPolicyService 服务 —— 输入输出装置的状态
20.3 音讯的核心 —— AudioFlinger 服务
20.4 一次完整的播放过程

Chapter 21  让应用更安全:Android 的SELinux 模组
21.1 安全系统 —— SELinux 简介
21.2 安全增强型 —— SEAndroid 简介
21.3 Android 如何使用SELinux
21.4 归纳

Chapter 22  Dalvik 和ART 虚拟机器
22.1 Dalvik 虚拟机器简介
22.2 Dalvik 的启动和初始化
22.3 Dalvik 位元组码的执行过程
22.4 Dalvik 的记忆体管理机制
22.5 ART 模式简介

Chapter 23  系统升级模组:Android 的Recovery 模组
23.1 Recovery 模组的执行
23.2 Recovery 的升级过程
23.3 update-binary 模组

Chapter 24  Android 的侦错方法
24.1 取得和分析系统Log
24.2 记忆体洩露的分析方法
24.3 Android 的自动化测试

图书序言

前言

  Android 5.0(代号Lollipop,简称Android L)是Android 系统自1.0 版本以来变化最大的升级版,它包含了很多激动人心的改进,其中最明显的变化在于使用者体验方面。「Material Design」扁平、简洁,且其色彩丰富、动感十足的设计风格,给使用者带来了更新鲜的感觉。除了介面风格的重大变化外,包含搜索、应用选单、通知中心等许多细节在Android 5.0 上也有很大改进。

  Android 5.0 在系统性能提升方面也做了相当大的努力,首先是ART 彻底代替了Dalivk 虚拟机器,同时开始支援64 位元编译,因而,使用者很快就能使用执行64位元CPU 的手机,重要的是,系统的耗电量也透过「Porject Volte」专案有了显着的改善。

  从2008 年9 月23 日Google 发佈Android 1.0 版本到2014 年6 月26 日Google正式推出Android 5.0,已经6 年过去了。笔者第一次接触Android 系统是2008 年在Motorola 工作的时候,那时Android 才崭露头角,现在Android 系统已经佔据手机市场50% 以上。由于工作关系,笔者6 年来一直致力于Android Framework的开发和研究, 也算是略有收获。

  Android 是一套开放原始码系统, 官方(Google)提供的技术资料很有限,其官方网站(www.android.com)中提供的资料更多地是在介绍Android 应用程式的开发。这6 年间也涌现了大批介绍Android的书籍,主要是介绍Android 应用程式的开发,分析Android 核心原始程式的书籍较少,为此特意撰写本书。

  ✤本书内容介绍

  本书介绍了Android 主要模组的架构、原理和主干实现。希望读者能透过本书,获得对Android 系统进行延伸开发的能力,而笔者在书中,也尽可能详细地列出程式的註释、各种属性和常数的解释,以及系统中使用的各种档案格式的介绍,希望本书能成为系统开发人员的案头工具书。

  全书共分24 章,基本包括了Android 系统中重要的模组,对于每个模组,笔者尽量详细地介绍了它们的架构、原理和程式等各方面,由于篇幅限制以及本人的了解有限,如果读者发现了其中的谬误,欢迎来信赐教,本人不胜感激。关于本书的一些后续的资讯,可以造访笔者的部落格(http://blog.csdn.net/u013234805)。

  本书有3 个主要特点:一是新,全书以最新为基础的Android 5.0 的程式分析说明(Android 5.0 中很多程式细节都有改进);二是全,对Android 的覆盖面比较广,Android 4.4 和Android 5.0 中增加的新功能,如SELinux、ART 等都有详细介绍,同时整本书以一套原始程式分析说明,很多模组前后能相互印证;三是细,除了对各个模组为基础的功能进行详细说明外,对书中摘录的Android 原始程式也做了详细註释。

  本书针对的读者主要是进行系统开发的工程师,包含手机开发工程师、ROM 开发工程师和各种使用Android 作为开发平台的TV 和可穿戴式装置(Wear)的开发工程师。当然,即使是Android 应用程式开发工程师,如果能了解更多的Android 系统知识,也会对应用程式开发有相当大的帮助,毕竟Android 底层的开发资料比较少,一些API 的解释也不尽人意,在开发应用的过程中,当遇到问题时,如果能开启原始程式进行检视,很多问题都能轻松解决。

  ✤本书导读

  阅读系统分析类别的书籍,从来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Android 是一套非常复杂的系统,为了能减轻读者的负担,笔者在介绍每个模组时,尽量先介绍模组的使用、原理或架构,让读者对某个模组有了初步了解后再透过剖析原始程式来更深入地介绍细节。

  本书摘录了大量的Android 原始程式,读者第一次阅读某个章节时,如果觉得枯燥,可以先忽略原始程式,只阅读笔者的分析文字,有了整体的概念之后,再从头开始了解书中的程式会更容易。

  其实,真正掌握某个模组的内容,是必须要能读懂原始程式的,为了帮助读者达到这个目的,笔者会做尽量详细的分析解释,对于一些复杂的函数,同时会在程式中加上详细的註释。

  为了减小程式佔用的版面,笔者将程式中的Log 叙述、英文註释,以及一些进行参数检查、错误处理的程式都删除了,然后再加上註释,改动后的程式和原始程式看上去可能有区别,但是逻辑上并没有差别,而且更加容易了解。

  如果纯粹使用自然语言去描述某个函数的程式逻辑,可能会非常晦涩难懂。对于软体工程师而言,通常更习惯阅读程式来了解逻辑,因此,笔者在书中尽可能保留一个函数原始程式的全貌。但是大段的程式也会让人觉得枯燥,因此,对于程式量大的函数,笔者一般会把程式分成小段来分析说明,这样能保持一页中程式和文字的合适比例,减轻读者的阅读负担。

  在阅读本书时,有一点要注意:在Java 语言中,通常使用「方法」这个称谓,而C/C++语言中,则习惯使用「函数」。在本书中,笔者会同时使用这两种称谓,因为Android 的很多模组中,Java 和C++的程式中会有名称相同的函数,为了不混淆两者,书中说明Java 程式时,尽量使用「方法」这个称谓,说明C/C++ 程式时,则使用「函数」。当然两者并没有本质区别,这是笔者特意为之,是为了更好了解。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本身就是一名Android开发者,工作几年下来,感觉自己对Android的理解越来越深,但同时也越来越感觉到,在技术的深度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市面上关于Android开发的中文书籍,很多都是面向初学者的,内容相对浅显,或者是一些框架的使用教程,对于想深入理解Android底层原理的开发者来说,选择确实不多。 直到我看到了这本书:《比开发者更高境界:顶尖Google手机工程师教你分析Android 5.0原始程式码》。光是书名,就让我眼前一亮。“顶尖Google手机工程师”这个光环,以及“分析Android 5.0原始程式码”这个硬核的内容,都预示着这本书绝对不是一本泛泛之辈。我一直认为,要真正掌握一门技术,必须深入到它的“心脏”——也就是它的源码。 5.0的源码,虽然不是最新的,但它代表了Android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很多基础的设计和实现,至今依然是理解后续版本的基础。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希望能系统地梳理Android的源码,理解其设计理念和实现细节。比如,Activity的启动流程、Service的生命周期、BroadcastReceiver的工作原理,甚至是一些底层的Binder通信机制等等,这些都是我一直想深入理解的部分。 我期待这本书能带给我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不仅仅是学习知识,更是学习一种思维方式。顶尖工程师的视角,一定能帮助我看到很多自己可能忽略的细节,并且在遇到问题时,能够从更宏观、更根本的角度去分析和解决。这本书对我来说,不只是一本技术书籍,更是一个提升自己技术视野和思维深度的绝佳机会。

评分

在Android开发的学习过程中,我一直觉得自己在“知其然”的层面上做得还不错,但“不知其所以然”的问题却始终困扰着我。很多时候,遇到一些奇奇怪怪的bug,或者在进行性能优化时,总感觉隔了一层窗户纸,无论怎么努力,都无法真正触及问题的核心。市面上关于Android的书籍,大多侧重于API的使用和框架的搭建,很少有能够深入到源码层面,并且有来自一线开发者的实战指导。 这本书的出现,简直就是我一直在寻找的那把“钥匙”。“顶尖Google手机工程师”这个标签,足以证明作者在Android领域有着深厚的功底和丰富的实践经验。而“分析Android 5.0原始程式码”这个主题,更是直击痛点。5.0的源码,虽然不是最新的,但它承载了Android早期核心设计的精华,理解了它,就等于掌握了Android最根本的运行逻辑。 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详细讲解Android的各种核心组件是如何协同工作的,例如Activity Manager Service(AMS)、Window Manager Service(WMS)等系统服务的内部机制,以及事件分发、消息传递、内存管理等底层原理。这些内容往往是那些“高深莫测”的bug的根源,也是提升应用性能和稳定性的关键。 我相信,通过这本书,我不仅能够掌握分析和阅读Android源码的方法,更能学到顶尖工程师在面对复杂问题时所采取的思考框架和解决策略。这对我来说,将是一次极大的技术视野拓展和思维模式的升级,让我能够真正从“应用开发者”进阶到“系统理解者”,从而更好地驾驭Android开发这门技术。

评分

最近在找一些能够提升Android开发功力的进阶读物,逛书店和电商平台逛了老半天,终于被这本书给吸引住了。它的标题非常直接,而且“顶尖Google手机工程师”这几个字,立刻就打消了我对内容质量的疑虑。我知道很多时候,我们看到的Android开发教程,可能更多的是停留在应用层的API调用,对于框架内部是怎么运作的,很多细节都一带而过。这就像只知道怎么用勺子吃饭,却不知道饭是怎么煮出来的。 这本书的切入点非常独特,直接从5.0的源码入手,这对于我这种有一定开发经验,但又觉得技术瓶颈的读者来说,简直是雪中送炭。Android 5.0虽然发布有一段时间了,但它的核心框架和很多设计思想,至今仍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通过分析源码,我希望能更深入地理解Android的系统架构,例如Binder机制、Activity生命周期管理、View的绘制流程等等。这些都是理解Android工作原理的关键,也是很多疑难杂症的根源。 我尤其看重作者是“顶尖Google手机工程师”这个身份。这意味着他不仅在理论上对Android有深入的了解,更在实际工程项目中拥有丰富的实战经验。我相信,他分享的不仅仅是源码的解读,更包含了他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所积累的宝贵经验和独到见解。这种“实战派”的分享,往往比纯粹的理论讲解更有指导意义。这本书可能会帮助我跳出“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困境,真正做到“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评分

我是一个对技术有极致追求的Android开发者,工作几年下来,虽然能够独立完成很多项目,但在一些深层次的技术问题上,总觉得自己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很多时候,遇到棘手的bug,或者需要进行一些底层的性能优化时,就会感到力不从心,总感觉自己对Android的理解还停留在表面。市面上的中文Android书籍,要么是面向初学者,要么就是一些特定框架的使用指南,真正能深入到源码层面,并且有高人指点的,真的不多。 所以,《比开发者更高境界:顶尖Google手机工程师教你分析Android 5.0原始程式码》这本书的出现,对我来说,简直就是一场及时雨。书名本身就非常有吸引力,“顶尖Google手机工程师”这几个字,就足以保证内容的权威性和深度。而且,选择分析5.0的源码,我认为这是一个非常明智的决定。虽然5.0已经不是最新的版本,但它所奠定的Android基础架构和核心设计思想,至今仍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帮我解开Android源码中的那些“黑匣子”。例如,Binder是如何工作的?Activity的启动过程背后到底经历了哪些复杂的流程?View的绘制和布局系统是如何实现的?这些都是我一直想深入了解的,因为只有真正理解了这些底层原理,才能在开发过程中,写出更健壮、更高效、更具扩展性的代码。 更重要的是,我相信作者作为一名顶尖的Google工程师,一定会在书中分享很多独特的见解和实用的技巧,这些是单纯阅读源码文档无法获得的。这本书不光是知识的传授,更是思维方式的启发,能够帮助我站在更高的维度去审视Android系统,从而真正实现技术上的“跃迁”。

评分

这本书的出现,简直就像是在我茫茫Android开发路上的灯塔,太及时了!之前虽然也写了不少Android应用,但总感觉自己在原地打转,很多底层的东西一知半解,遇到疑难杂症时,就像无头苍蝇一样乱撞。尤其是在处理一些性能瓶颈或者内存泄漏的问题时,更是抓瞎。市面上关于Android开发的中文书籍,要么过于浅显,要么就是一些框架教程,真正能深入到源码层面,并且有高人指点的,真的屈指可数。 这本书的书名就够吸引人了:“比开发者更高境界:顶尖Google手机工程师教你分析Android 5.0原始程式码”。光是“顶尖Google手机工程师”这几个字,就让人觉得这绝对是货真价实的干货。而且,5.0的源码,虽然现在已经是好几个版本之前的,但Android的很多基础架构和核心原理,在那时就已经奠定得很扎实了。掌握了5.0的源码,再去理解后续版本的演进,应该会容易很多。我一直觉得,想要真正成为一名优秀的开发者,光靠“调API”是不够的,一定要深入理解框架的运作机制,知道“为什么”和“怎么做”,而不是仅仅知道“做什么”。 这本书正好填补了我在这方面的知识空白。从作者的背景来看,他应该对Android的底层有着非常深刻的理解,能够以一种“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的视角来解读源码。我相信,通过这本书,我不仅能学会如何阅读和理解Android的源码,还能学到很多顶尖工程师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所应用的思考方式和分析方法。这对于提升我的技术深度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绝对是巨大的助力。我特别期待书中关于性能优化和稳定性方面的讲解,因为这正是我目前最需要提升的技能。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