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文推荐
狄更斯的私房菜 在台湾电视只有三台可选的年代,每天晚上的八点档连续剧是各台倾全力制作的指标性节目,也成为台湾民众茶余饭后的热门话题。参与八点档的导播、编剧、演员们,当然也成为媒体争相报导的热门人物。这种盛况,让我们可以稍微体会到英国小说家狄更斯(Charles Dickens, 1812-1870)为十九世纪英国带来的风潮。
狄更斯写小说就像写连续剧一样,他那些家喻户晓的长篇小说,都是以连载的方式,定期在报章杂志上发表,结果风靡到一个地步,连送报的工人们都在讨论和预测剧情的发展。狄更斯生前热爱舞台,写作之余,最热衷的活动就是在舞台上朗诵自己的作品,其盛况如同今日艺人办演唱会,即使需要购票入场,仍然座无虚席。狄更斯离世虽已多年,然而根据他的小说拍摄而成的舞台剧、电影、电视剧不计其数,不断推陈出新、绵延不绝,所以他的舞台永不落幕,他的影响永不止息。
狄更斯的社交活动频繁,却仍然喜欢花时间与自己的孩子们相处,十分看重子女们的教育。他为他们写了一本《儿童的英国历史》(A Child’s History of England),也为他们根据圣经将耶稣生平写成一本小书(即是本书),反覆朗诵给他们听。
由于狄更斯常在小说中讽刺当时英国教会人士的腐败、冷酷、伪善,很多人以为他是愤世嫉俗、反基督教的先锋,其实他一生都对圣经与耶稣保持真诚的信仰与高度的敬意,这本小书就是最有力的证明。对狄更斯而言,教会的礼仪、神学的争辩都不重要,只要相信耶稣是上帝的儿子、是救主、是好榜样,人们认识祂、信靠祂,在日常生活中学习祂的怜悯、服事、饶恕,将来得以进入永恆的天国,这些才是基督宗教的核心精义。
以下引用这本书的开头与结尾,由狄更斯自己来讲述他写这本小书的用意。开头是这样的:「亲爱的孩子们,我很想很想让你们知道有关耶稣基督的一点历史,因为每个人都该认识他……如果不知道他是谁和他做了什么,你们永远也无法想像天堂是怎么样的一个好地方。」在结尾时,狄更斯叮咛孩子们:「切记!基督的精神是永远都要行善,就算是别人对我们很坏也一样……基督的精神是像爱自己一样地去爱邻人……基督的精神是和善、仁慈、宽恕……」
除了这本小书外,狄更斯的基督信仰也融汇在他的所有作品中,难怪大文豪托尔斯泰与杜斯妥也夫斯基都称狄更斯为伟大的基督徒作家。在《信心的飞跃:70位基督勇士列传》(Gene Fedele着,天恩出版社)这本书中,作者将狄更斯视为教会历史信心英雄之一,认为他与米尔顿、本仁约翰等人一样,都是属于敬畏神的作家。作者还引用了狄更斯生前写的最后一封信,来为狄更斯的信仰作见证:「在我的写作中,我一直都努力表达我对救主的一生及其教导的尊敬,因为我对这些都有很深的感受。」英国作家乔治.欧威尔则说:「狄更斯总是在讲道,这是他创作的终极祕密。当一个人有所关心,他怎能不为之创作呢?」更是一语道破狄更斯的信仰与创作的关系。
狄更斯的大量着作在生前就极为畅销,唯独这本写给自己子女的小书,直到他死后六十多年才出版问世。如果狄更斯是一位大厨师,这本小书应该就是他的一道私房菜。喜爱美食的人都知道,私房菜往往是大厨师最拿手、最可口的一道菜。现在,狄更斯的私房菜《听狄更斯讲耶稣》已经端到您的面前,还犹豫什么,赶快坐下来享用吧!
文/魏外扬(华人基督教史研究专家、中原大学退休讲师)
专文推荐
在圣诞节给孩子说故事吧! 收到编辑的邀稿信件时,我正忙着手边另一件事,心想先回覆对方说信已经收到了,便顺手打开了书稿。打开附件的文稿,看到题目「听狄更斯讲耶稣」,心中第一个感觉是:「哇!狄更斯耶!」然后完全忘记手上的工作,很想看看狄更斯是怎么讲述耶稣的,加上那黑白色调的插图深深吸引了我,就这样开始看了起来!
看了作者简介和出版缘起之后,吸引我的不再是狄更斯了,而是一位父亲为孩子所做的──这是狄更斯写的圣经故事,是他为自己的孩子写的圣经故事,而且每一年的圣诞节,他都会为自己的孩子朗读他自己的圣经故事!
我再次完全忘记手上工作的压力,瞬间直接「听」故事去了──直到最后一页!
果然是一个「爸爸」讲故事给自己的孩子听,我特别喜欢他在讲故事的当中,穿插着对孩子说的话,例如:「等你们长大之后,永远也不要忘记这一点。我亲爱的孩子们,永远不要傲慢或刻薄地对待任何穷人,无论是男人或女人也好,小孩子也罢……」、「从这件事情,我们可以学到……」、「当我们以为自己很慷慨的时候,务必谨记这个穷寡妇的所作所为。」
一个爸爸在说故事的同时,也和自己的孩子分享了他从耶稣身上学到的道理。果然是大文豪和小说家,说起故事──而且是大家都知道的耶稣的故事──还是那么引人入胜,令人不禁想一直听下去、看下去!特别是那种娓娓道来的语气,更拉近与读者之间的距离,例如:「从很久很久以前,差不多是两千年前……」、「有一次,在某个星期天……」、「抵达海的另一边之后,他们必须经过一片荒凉而孤寂的坟地……」、「他告诉他的门徒这个故事……他又告诉他们另一个故事……」
这本书,让我们见识了大文豪说故事的功力,更吸引人的是可以一窥英国史上最伟大的小说家如何为自己的孩子写故事并朗读故事;看完了书稿,就想着等书出版后,在即将到来的圣诞节,我要送这本书给一些想给孩子说故事,尤其是觉得自己不会说故事的爸爸妈妈朋友们,因为狄更斯已经写了耶稣的故事,我们就直接朗读这故事吧!
谢谢启示出版给我这个机会,让我可以先睹为快。这本书真的好看,可以成为如何说故事的范本和辅助。诚心推荐给想给孩子说故事的爸爸妈妈们!
文/唐立娟(资深主日学老师、主日学师资培训讲师)
专文推荐
让孩子从「听故事」中认识耶稣 看到狄更斯家族的传家宝真是有相见恨晚的感觉,作为一个曾经给四个孩子讲圣经故事的爸爸,如果我可以早一些拿到这本书,在给孩子讲故事时就容易、轻松多了!
狄更斯以其特有的文学家涵养,以十一个章节,将耶稣的一生以「故事般」的方式做了完整的叙述,让孩子从「听故事」中自然地认识耶稣。
虽然只是十一篇短文,但故事的脉络十分清楚,不论是作为孩子的床前故事或是主日学教学,都十分恰当;借由这些短文,作者很清楚地传达了以下的讯息:「基督的精神是永远都要行善,就算是别人对我们很坏也一样。基督的精神是像爱自己一样地去爱邻人,并且要将己所欲的施于人。」
最令人欣赏的是,狄更斯不只是关心自己家孩子的信仰,他在一开始就明确地表示他所要讲的耶稣故事,不是只给在教会里孩子听的故事,而是要给所有孩子听的故事,因为「每个人都该认识他,世上从来没有一个人像他那么好、那么善良、那么仁慈,而且那么怜悯所有犯了错、生了病或受苦受难的人」。
狄更斯自己有过艰困的童年,所以在他的作品中总是满怀悲天悯人的心肠,唿吁世人多关怀那些受压迫者和穷困者,诚如他墓碑所写的:「他是贫穷、受苦与被压迫人民的同情者。」故事中处处充满了他对穷困者的关怀,以及期望自己的孩子从小就能善待自己身边的穷人:「我亲爱的孩子们,永远不要傲慢或刻薄地对待任何穷人……只要你们有能力,永远都要试着教导他们、救助他们。当有人在说穷苦人的坏话时,你们要想耶稣基督是如何走入他们之中,教导他们,并认为他们值得他的关照……」
除了有明确的中心思想之外,在故事中作者也运用了几项很值得我们在跟孩子讲故事时可以学习的技巧:
一、说故事时要考虑到孩子的生活经验与理解力
在第一章说到圣城耶路撒冷时,狄更斯立即加了个注解:「那个国家最大的地方是耶路撒冷──就像全英格兰最大的地方是伦敦──而国王就住在耶路撒冷」,所以当我们对台湾的孩子讲故事时,可就不要照着书唸,也可考虑改成「那个国家最大的地方是耶路撒冷──就像全台湾最大的地方是台北──而国王就住在台北」。
又如第六章提到雇工的比喻,主人给工人的工钱时,狄更斯更直接就说了是「一便士」,便士是英国使用的币值,一便士是象征很低的工钱,所以当我们在和台湾的孩子讲到这里时,可考虑改成「两个十元铜板」。相同的情况也出现在第七章法利赛人质问耶稣是否该纳税给凯撒时,狄更斯描述耶稣说「你们何以这么问呢?拿出一便士来给我瞧瞧」,同样地,我们也可说「拿出一个十元铜版给我瞧瞧」。
二、说故事时要注意的是故事的重点而非细节
在第一章说到东方智者前来寻找耶稣圣婴时,狄更斯只是很简单地说到「他们很爱他,还给了他一些礼物」,完全没有提到是哪些礼物;在这儿可能会有些老师或家长忍不住要补充三位智者献上了那三样礼物:黄金、乳香和没药。是否一定要让孩子知道是那些礼物真的不是重点,重点是「他们很爱他」,礼物是为了表达爱。
在第三章提到有一位百夫长前来求耶稣治癒他的仆人,狄更斯写的是「有一个百夫长也来找他,说:『主啊!我的仆人在我家里,卧病不起。』」同样地,可能也会有老师或家长要质疑,认为作者写的和圣经内容不符,百夫长并非亲自前去找耶稣,而是託人前往。狄更斯在此想要强调的其实只有一点,那就是「百夫长是这么真心地相信他」。
三、说故事时可适时地做补充,以帮助孩子更了解故事的内容
在第六和第七章提到耶稣说的比喻时,为帮助孩子更明白比喻的意涵,狄更斯作了以下的补充:「我们的救主是想借此告诉他们,一辈子都行善的人死后会上天堂,但本来因为身世不幸或在小时候没有父母与朋友的照顾而变坏的人,无论多晚才悔改,只要真心忏悔并祈求神的原谅,都会得到宽恕,而且也都能上天堂。」、「我们的救主想说的是:那些做错事、遗忘了神的人,永远都会受到神的欢迎,也永远都能蒙受祂的恩惠,只要他们对自己所犯的罪怀着忏悔地回到祂身边。」
期盼这个充满人道关怀的故事,能在更多的家庭、学校和课堂中被述说,引领更多的孩子学习「像爱自己一样地去爱邻人,且将己所欲的施于人」。
文/叶荣福(辅大全人教育中心兼任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