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历史人物学品格‧节俭篇

向历史人物学品格‧节俭篇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书的旨趣,在企图以历史人物的事蹟故事,来启迪当今我们为人处世的道德与智慧。
  
  汉文帝是中国历史上难得的一位贤君,他以帝王之尊倡导节俭,以身作则,生前生活简朴,营建陵墓不铺张,死后不要贵重的陪葬品,也不要百姓因他的丧而荒废家业。这种皇帝,在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
  
  司马光以家训告诫其子康应洁身自好,不要受侈靡的社会风气所影响。〈训俭示康〉文中,司马光举许多史例,归纳前人节俭与奢侈的结果来训示儿子,叮咛殷切,情意恳挚,语重心长。一言以蔽之,就是至望儿子要严守节俭的家风。
  
  杜衍一生清介,生活节俭,安贫乐道,为官清高廉正,为民吏所敬服,只戮力于国事,不为己谋,允为历史上难得的贤相。
  
本书特色    
  
  本书设计:
  【节俭的意义】从文献中引经据典的指出节俭的意义。
  【节俭的故事】列举7篇中国历代的历史人物为榜样,潜移默化人生的价值观。
  【听刘老师说】延伸阅读,探讨真理,剖析人性,更能引导读者进入。
  
名人推荐
  
  【台北市立新民国民中学校长】柯淑惠
  【台北市立至善国民中学校长】叶瑞煜
  【新北市立贡寮国民中学校长】陈君武
  【新竹县立宝山国民中学前校长】程惠民
  【桃园市立内坜国民中学教师】杨秀娇
  【台中市立顺天国民中学校长】蔡仁政
  【台中市立崇德国民中学校长】谢龙卿
  【台中市四张犁国民中学校长】徐荣灿
  真‧情‧推‧荐
  
  【台北市立新民国民中学校长】柯淑惠:《向历史人物学品格》这套书,列举大家所耳熟能详的历史人物故事,并从每一故事中告诉我们如何在他们身上发现做人做事的道理,进而启发我们奋发向上,在在都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反思,是一个有系统有可读性的好书。
  
  【台中市立崇德国民中学校长】谢龙卿:《向历史人物学品格》这套书,以故事的方式代替说理,贯串古今人物,让读者知善并能扬善,具有潜移默化的效果。
  
  【台中市四张犁国民中学校长】徐荣灿:不论时代如何进步、改变,有些核心价值是永远不变的,德行即是。透过向历史典范人物学习,更容易达到内化的效果。
  
  【新北市新埔国中学生】古孟灵:《向历史人物学品格》这套书,让我学到了很多现在已被大家遗忘的价值观。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刘昭仁


  学历:国立台湾师大国文研究所硕士
  经历:国民小学、高级中学教师,大学讲师、副教授、教授
  现职:实践大学兼任教授
  着作:《戴东原思想研究》、《海东文献初祖沈光文》、《陆宣公学记》、《戴学小记》、《吕东莱之文学与史学》、《细说弟子规》、《应用家庭伦理学》、《萤雪斋文辑》、《台湾仁医的身影》、《萤雪斋文续辑》等。

图书目录

推荐序
编着者的话
 
节俭的意义
节俭的汉文帝
勤俭驰名的公孙弘
节俭爱民的虞延
爱惜物力的陶侃
以俭训子孙的司马光
俭廉自持的杜衍
克勤克俭的曾国藩
 
主要参考书目
后记
出版心语

图书序言

编着者的话
  
  历史是过去人类活动的纪录,是给后人为人处世参考的资料。除了空间与时间两个要素以外,历史的主体是生活在时空范围中的人。
  
  一代史学宗师钱穆先生认为:「历史最重要的是人物,人物是历史的主干、中心和灵魂。」「人是历史的中心,是历史的创造者、主干者、表现者和支配者。」
  
  民国初年国学大师章太炎,论史时说:「仆以为民族主义如稼穑然,要以史籍所载人物、制度、地理、风俗之类为之灌溉,则蔚然以兴矣。不然徒知主义之可贵,而不知民族之可爱,吾恐其渐就萎黄也。」
  
  西汉大史家司马迁认为,研究历史可以「别嫌疑、明是非、定犹豫」,也可以「补敝起废」。
  
  钱穆先生说:「中国人称『史鑑』,既往之历史,乃如当前人生一面镜子。人不能自见其面貌,照镜可见。亦如人不能自知其当前之生,鑑于以往之历史,乃如揽镜自照。由镜照己,亦如读以往之史而知己当前之生,其间实无大相异处。」
  
  历史是一面镜子,已经是我们普遍的认知。当魏征辞世之后,唐太宗哀痛地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今征死,吾失一人镜矣。」
  
  历史与历史人物,都具有借鑑作用,故读史可以鑑往知来。
  
  英国哲学家柯林伍德说:「历史应当被视作在当前依旧存活的一个过程。」
  
  培根说:「历史使人聪明。」乃因历史既是一面镜子,它映出人类的真、善、美,也映出假、恶、丑。以史为镜,可以启迪我们的心智,开拓胸襟,明辨是非,以免重蹈覆辙。
  
  历史人物是活生生的榜样,对后人有启示作用,故孟子说:「闻伯夷之风者,贪夫廉,懦夫有立志。」「闻柳下惠之风者,鄙夫宽,薄夫敦。」
  
  所谓「历史人物」,钱穆先生有广义和狭义两种解释。在狭义上,钱穆先生仅把历史中少数杰出和正面的、对历史发展和进步起深邃和重大影响的人物,称为「历史人物」;在广义上,钱穆先生把凡在历史上进行活动、对历史起过影响和作用的人,均视为「历史人物」。
  
  钱穆先生又认为历史人物评判的最主要标准,都是道德而非事功。中国历史上的所谓失败人物,如岳飞、文天祥等,其实并未失败,因为他们的心性道德,决定了他们的历史地位和影响。他又认为,这种重视历史人物道德品格的精神,正是中国历史的精神。
  
  钱穆先生说:「中国历史是一部充满道德性的历史,中国的历史精神,也可说是一种道德精神。中国的历史人物,都是道德性的,也都是豪杰性的。」因此他认为,治史只有八个字最重要,即「世运兴衰,人物贤奸」。
  
  史学学者甲凯教授,在其所着《史学通论》中,论中国史学的特性时说:「中国史学最大的特性,是长于叙事而重道德,而与西方专重知识者不同。」钱、甲二氏之卓见,可谓不谋而合。
  
  本书所称举的历史人物,是钱穆先生所说具道德性的、正面性的、狭义上的,每一个人物及其故事,都具有道德的意义。是以,本书的旨趣,在企图以「历史人物」的事蹟故事,来启迪当今我们为人处世的道德与智慧。但是,「历史人物」之多,不胜枚举,而且其为人处世的德慧,非仅一端或数端,又局限于编着者的学殖、精力与篇幅,只取孝顺、忠贞、交友、宽仁、勤学、廉洁、诚信、节俭、慎独、忍让诸端,每端择几个历史人物来叙述,挂一漏万,殊欠周详精确,尚请读者见谅。
  
  品格、道德是人类的核心价值,美好的名誉,要靠品格、道德和事功贡献才能获得,古今中外皆然。《左传》以立德、立功、立言为「三不朽」。立德实为立功、立言的基础,言之轻重,功之大小,必以道德厚薄为准。「历史不死,前贤长在」,「历史人物」就像星辰一样,永远在苍穹中闪耀。孔子说:「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自省也。」有人说:「人皆知敬有道者,不知行之自得道也。」是的,能够「行之自得道」,才最为殊胜。

图书试读

节俭的故事──节俭的汉文帝
 
汉文帝刘恆,是汉高祖刘邦的第四个儿子,薄太后所生。八岁那年,被立为代王。刘邦死后,吕太后专权执政,违背刘邦的「白马盟约」,大封吕氏为王。而后诸吕准备发动宫廷政变,想一举取得汉室天下。大将军周勃、陈平等铲除诸吕的势力后,众大臣迎立代王刘恆为皇帝,是为汉文帝。
 
汉文帝即位后,提倡农业生产,薄赋轻徭,减轻刑律,自己带头守法,和亲匈奴,睦邻四方,提倡节俭,虚心纳谏,广开言路,天下昇平,是西汉「文景之治」的开拓者,也是中国历史上一位难得的贤明皇帝。
 
他即位的第二年,有人献上一匹千里马。他下诏连同送马的路费一併退还,同时又下了一道诏书说:「朕不接受任何名贵稀奇的奉献。」要地方官通知四方,以后不要打主意奉献什么东西上来。
 
有一年,天空出现了两次日蚀。文帝说:「我听说君王要是缺乏仁义,处理事务欠公平公正,上天就会出现奇怪的现象。如今两次出现日蚀,一定是上天在警告我,没能养育好芸芸众生,我实在是有愧于苍天啊!你们快帮我想想,我哪些地方做得不好,坦诚告诉我,我好重新改过。告诉各地方官吏,减少徭役,减轻百姓的负担。还有,虽然不能撤除屯驻边疆的军队,但可以撤掉保卫我的军队,宫中的马匹够用就可以了,其余的马全都送到驿站去。」
 
有一年,天下大旱,又遇蝗灾,百姓的生活十分困苦。文帝下令各诸侯不用再向朝廷进贡;撤销山川大河的禁令,允许民众进山打柴打猎、下河捕鱼;还减少官员的数额,减省服饰、车驾等,并散发粮仓中储备的粮食赈济灾民,允许百姓用粮食换取爵位。
 
文帝本身十分勤俭,在当皇帝的二十三年中,宫室、苑囿、车驾、衣服等一点都没有增加。他曾经想要建筑一座露台,找来工匠们做预算,工匠说得需要一百斤黄金。文帝说:「算了!算了!一百斤黄金,就相当于十家中等平民的家产,建露台有什么用?」司马迁《史记》载,汉文帝「即位二十三年,宫室、苑囿、狗马、服御无所增益」。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