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丽丝幻游奇境与镜中奇缘

爱丽丝幻游奇境与镜中奇缘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路易斯‧卡若尔
图书标签:
  • 奇幻
  • 儿童文学
  • 经典
  • 冒险
  • 想象力
  • 童话
  • 英国文学
  • 路易斯·卡罗尔
  • 成长
  • 逻辑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英国奇幻文学150週年纪念经典版 讽刺和幽默的经典文学之作 为全世界的儿童读者打开奔放的幻想之窗 给全世界的成年读者会心莞尔的讽刺幽默 附原版谭尼尔爵士之手绘插图,重现维多利亚时代的阅读体验 知名学者王安琪教授继《赫克历险记》后,又一精心译注 耗时多年全新翻译 中央研究院欧美所特聘研究员单德兴、国家电影中心执行长林文淇倾心推荐 爱丽丝陪着姊姊坐在河畔,闲来没事,正觉无聊,偶而偷瞄一两眼姊姊读的那本书,但书里既没图画又没对话,爱丽丝心想:「一本书既没图画又没对话,有什么用呢?」于是一直考虑(努力的想,因为天气炎热害她又困又笨),要不要起来去摘雏菊,编个雏菊花环找点乐子。这时突然有一只粉红眼睛的白兔先生跑过身边。本来这没什么非常大不了,听到白兔先生自言自语「天哪!天哪!我迟到太久了!」 这段着名的场景,出自英国儿童文学经典,也是奇幻文学代表作的《爱丽丝幻游奇境》。自1865年出版以来,爱丽丝及白兔先生带领着全世界无数大人及孩童一起前往不可思议的国度。不但身体忽大忽小,还遇见会讲话的柴郡猫、毛毛虫、度度鸟等动物,参加疯帽匠与三月兔的茶会,更见证红心王后与国王的疯狂审判,度过一场场精采的冒险。 1862年7月4日,路易斯‧卡若尔及好友德克沃斯(Robinson Duckworth)牧师,在「金色午后阳光灿烂」的日子,带着牛津大学基督学院院长亨利‧黎窦(Henry George Liddell)的三位女儿出游划船。在船上应三姊妹要求讲故事,故事讲完后爱丽丝‧黎窦(Alice Liddell)请他写下故事,回家路易斯‧卡若尔立即提笔把口述故事写成文字。他以牛津大学数学讲师的理工思维,加上高度的文学造诣及创意想像,写出极其精致优美的诗文,完成了一本暗含文学、语言学、数学、逻辑等多重领域的譬喻典故和思维模式的讽刺文学。六年后他又写下《爱丽丝镜中奇缘》一书,让爱丽丝带领读者穿越镜子,到访白棋王后与白棋骑士所在的另一个国度。路易斯‧卡若尔还邀请当时知名的插画家约翰‧谭尼尔爵士(Sir John Tenniel)灵活地以精致版画呈现书中奇妙古怪的角色们。 《爱丽丝幻游奇境》与《爱丽丝镜中奇缘》二书被誉为英国儿童文学经典,也是奇幻文学代表作,更是全世界最脍炙人口的畅销读物。路易斯‧卡若尔以牛津大学数学讲师的理工思维,拥有高度的文学造诣及创意想像,写出极其精致优美的诗文,玩弄英语语文游戏于指掌,处处展现诙谐戏谑的笑果,令人叹为观止拍案叫绝。《爱丽丝》变成童书界的「奇葩」,打破当时流行的「文以载道」说教模式,「在体制内批判体制」,可谓革命之作,把阅读童书的「乐趣」回归给孩童,所以当其他的童书纷纷崛起又纷纷没落,只有《爱丽丝》永远保持龙头宝座屹立不摇。 本书收录《爱丽丝幻游奇境》及《爱丽丝镜中奇缘》,同时考量儿童与成人读者的视野与立场,以详细注解说明文字表面与文字底下的双重文本意义,诠释其历史渊源、典故出处、幽默谐拟、文字游戏等,尤其是数学家作者的文学素养,还原该书应有的「深度与广度」,验证《爱丽丝》是雅俗共赏的作品。译文也不再迁就儿童口语的平淡浅易,而随路易斯‧卡若尔的典雅文笔有所调整,完整呈现全书丰富生动的譬喻和引经据典,展现作者的博学多闻。
《星尘的低语:宇宙尽头的秘密》 作者:伊莉莎·凡尔纳 一部关于时间、空间与存在本质的宏大史诗 内容提要: 《星尘的低语:宇宙尽头的秘密》并非一个关于兔子洞的奇幻旅程,而是一场深入人类认知边界的哲学与科学的探险。故事聚焦于两位截然不同的主角:年迈的、被学术界排斥的天体物理学家阿历克谢·科瓦奇博士,以及一位身世成谜、拥有预知能力的年轻语言学家莉拉·赛恩。 故事的开端,定格在2042年,地球正面临一场无声的危机——宇宙背景辐射中出现了一种规律性的、复杂的“噪声”。科瓦奇博士坚信这并非随机的宇宙回响,而是一种具有明确结构的信息,是来自宇宙大尺度结构之外的某种“信号”。他的理论,即我们所处的宇宙可能只是一个更大、更古老结构中的一个“泡泡”,被主流科学界斥为异端邪说。 莉拉·赛恩则以一种完全不同的方式接触到这个秘密。她自幼便能听到不同语言体系中蕴含的“时态共振”——一种只有她能理解的,与时间流逝方向相关的韵律。当她偶然接触到科瓦奇博士的早期论文时,她意识到,科瓦奇所捕捉到的宇宙噪声,正是她耳中低语的“语言”的物理体现。 两人在冰岛一个废弃的射电望远镜阵列中相遇。这座设施曾是冷战时期用于监测地外文明的焦点,如今已锈迹斑斑,恰恰为他们提供了一个与世隔绝的研究环境。他们的目标是共同破解这个信号,揭示其背后的信息——一个可能颠覆人类对时间、自由意志乃至物质现实理解的终极真相。 第一部分:失落的频率 科瓦奇博士的公寓堆满了泛黄的图表和手写的方程,空气中弥漫着旧纸张与浓缩咖啡的味道。他花费了三十年时间,修正、重塑,试图从看似随机的背景噪音中提取出那个“签名”。他相信,宇宙的“边界”正在坍缩,而这个信号正是边界自我修复或自我毁灭前的最后警告。他将这种信号称为“欧米伽脉冲”。 莉拉的加入带来了突破。她不使用复杂的数学模型,而是依靠她的“听力”。她发现,欧米伽脉冲的频率变化,与古代苏美尔楔形文字中描述的“创世之歌”的音节结构惊人地吻合。她提出一个大胆的假设:这个信号不是由物质粒子发出的,而是由“信息场”本身发出的,它描述的不是“我们是什么”,而是“我们如何被构成”。 他们发现,要真正解码,需要一个媒介——一个能够同时处理宏观物理学和微观语义学的桥梁。这个媒介,被科瓦奇博士称为“时间晶格透镜”。 第二部分:时间晶格的悖论 探索的焦点转向了粒子物理学的前沿——量子纠缠的极端应用。他们设计了一个实验,试图在超低温环境下,利用高度纠缠的粒子对,来“镜像”欧米伽脉冲中包含的结构信息。 然而,实验带来的结果远超预期。当脉冲被成功投射到晶格上时,他们观察到了不该存在的现象:粒子对的“过去”状态似乎正在影响“现在”的测量结果,这种影响甚至超越了经典物理学的因果链条。 莉拉在这里发挥了关键作用。她意识到,信号中隐藏的不是一个预言,而是一个“指令集”。这个指令集描述了如何在更高维度上“编辑”局部时空。但每次尝试读取或干预时,他们自身的认知边界就会受到挑战。科瓦奇开始经历“记忆错位”,他会突然清晰地记得一些从未发生过的童年片段,而这些片段似乎与他正在研究的宇宙模型有着深刻的关联。 他们开始探讨“多重时间流”的概念。也许我们所经历的线性时间,只是一个更庞大、多股时间流汇聚形成的“稳定区”。欧米伽脉冲,正是从那些不稳定、尚未固化的时间流中泄露出的信息。 第三部分:寂静的构造者 随着研究的深入,他们发现信号的源头并非来自遥远的星系,而是来自我们自身宇宙的“边缘”——一个在现行物理模型中被定义为“奇点”或“真空态”的地方。 最终的解码揭示了一个令人心寒的真相:人类文明以及我们所理解的物理定律,并非自然演化的结果,而是被更高层级实体——那些“寂静的构造者”——在某个遥远的时间点上“设置”或“启动”的程序。欧米伽脉冲,是系统在检测到程序运行已达一定复杂度和冗余度时,发出的自我清理或升级的信号。 莉拉领悟到,她听到的“低语”,是系统在询问:“是否需要进行下一轮初始化?”而科瓦奇博士的理论,则是对这个系统边界的偶然穿透。 故事的高潮在于,他们必须做出选择:是揭露真相,可能导致人类文明的崩溃或被“重置”;还是设法干扰或隐藏这个信号,将人类困在已知的、安全的时空泡泡中,即使这意味着永远无法触及真正的宇宙全貌。 科瓦奇博士,这位执着于真理的学者,面对的不再是学术的质疑,而是存亡的抉择。莉拉则必须决定,是相信她所听到的、超越人类理解的“韵律”,还是相信她作为一个人所拥有的、对当下存在的捍卫。 结局并不提供一个明确的“拯救”方案,而是将这个沉重的选择留给了读者:在知识的诱惑与存在的稳定之间,哪一个才是真正的“奇境”?《星尘的低语》是一部探讨人类认知局限、时间本质以及我们是否真正拥有自由意志的深刻作品。它要求读者抛弃对已知世界的依赖,直面宇宙深处那片令人敬畏的、沉默的宏大。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路易斯‧卡若尔(Lewis Carroll,1832-1898)


  本名查尔斯‧陆特维治‧道德森(Charles Lutwidge Dodgson),出生于英格兰柴郡。以第一名优秀成绩毕业于牛津大学基督学院,主修数学、辅修古典文学,毕业后任牛津大学基督学院数学讲师26年。1862年7月4日他与好友德克沃斯(Robinson Duckworth)牧师带着院长亨利‧黎窦(Henry George Liddell)的三个女儿出游划船。在船上三个小女孩恳求他讲故事,他投其所好即席编造,逗得她们乐不可支。书中的爱丽丝就是院长次女爱丽丝的写照,故事为她而说,以她为主角。故事讲完,爱丽丝‧黎窦拜託他把故事写下来,他回家后开始提笔书写,因而着成《爱丽丝幻游奇境》此一经典巨作。

插画家简介

约翰‧谭尼尔爵士(Sir John Tenniel,1820-1914)


  英国漫画家及插图家,曾短暂就读于皇家艺术学院,于1893年被册封为爵士。1850-1901年担任《喷趣杂志》(Punch)杂志的政治漫画家,该杂志以幽默嘲讽和政治漫画驰名。他为路易斯‧卡若尔的《爱丽丝幻游奇境》(1865)及《爱丽丝镜中奇缘》(1871)二书的绘图,「 插图」与「 文本」搭配得天衣无缝,互动得无懈可击,两者都展露高度幽默风趣诙谐俏皮,往后也在文坛双双成为「经典」。

译注者简介

王安琪


  台大外文系学士、硕士、博士,美国宾州州立大学英文系博士候选人,先后在哈佛大学、芝加哥大学研究。台大外文系退休教授,现任东吴大学英文系专任教授。着有Gulliver’s Travels and Ching-hua yuan Revisited: A Menippean Approach (Peter Lang, 1995)、马克吐温《赫克历险记》经典译注(联经,2012)、Updike's Rabbit Saga as a Cultural Critique of American Ideology (Lambert, Germany, 2015)等。

图书目录

图书序言

中译导读(节录)

  Alice’s Adventures in Wonderland故事缘起于1862年7月4日星期五下午,路易斯‧卡若尔和好友德克沃斯(Robinson Duckworth)牧师,带着牛津大学基督学院院长亨利‧黎窦(作者任教学院)的三个女儿:萝芮娜(Lorina)、爱丽丝(Alice)、伊迪丝(Edith),去泰晤士河划船野餐,从牛津附近的佛利桥(Folly Bridge)划船到阁兹头村(Godstow),全程约5公里。

  在船上三个小女孩恳求他讲故事,路易斯‧卡若尔投其所好即席编造,逗得她们乐不可支。书中的爱丽丝就是院长次女爱丽丝‧黎窦的写照,三位姊妹当中作者特别钟爱她,故事为她而说,以她为主角。故事讲完爱丽丝‧黎窦拜託他把故事写下来,路易斯‧卡若尔回家后就开始提笔书写,因而成就本书。

  着名英国(后入籍美国)诗人奥登(W. H. Auden, 1907-1973)曾说,这「金色午后阳光灿烂」(golden afternoon)的7月4日,「在文学史和美国历史都是值得纪念的一天」(“was memorable a day in the history of literature as it is in American history”),因为美国独立是1776年7月4日,这句话被很多人一再引用。

  1932 年路易斯‧卡若尔百年诞辰纪念,爱丽丝‧黎窦口述当时情景,由她儿子卡尔‧哈格李夫斯(Caryl Hargreaves)笔录,刊登于《玉米丘杂志》(Cornhill)。她回忆当年三姊妹和路易斯‧卡若尔游船情境,其实游船之前,路易斯‧卡若尔就经常带她们出游、讲故事给她们听,他有的是奇幻故事,两本《爱丽丝》书的内容都是他平常讲的这些故事,每次刚开始时他会有点结结巴巴,一旦开讲就行云流水,偶尔讲累了还会假装睡着。他平常总是穿着牧师装束的黑帽黑套装,带她们出游时才换上白色法兰绒长裤、戴上白色草帽。听他讲故事、吃蛋糕喝茶、让他拍照片、到他暗房看他沖洗照片、看照片显影后是何模样,一向是她们和很多其他孩子的最大享受。

  回家之后路易斯‧卡若尔开始认真撰写手稿,广泛蒐集各种动物习性及植物资料,充实书本内容,4、5个月之内完成手稿,也将原稿给好友的孩子们阅读,深受欢迎。可是,令人不解的是,快乐出游之后一年,1863年6月爱丽丝‧黎窦母亲突然阻止路易斯‧卡若尔来访,不准他们再见面,并销毁他写给爱丽丝‧黎窦的全部信函。路易斯‧卡若尔6月27至29日的日记也于身后失踪。除了当事人和家人之外,外人都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此一事件至今仍为一大谜团,臆测之词众说纷纭,也让诸多传记家穿凿附会大做文章,一本又一本的杜撰故事,甚至无中生有。爱丽丝迷们情何以堪,很多视而不见,心痛之余更加怜爱。

  尽管被列为拒绝往来户,路易斯‧卡若尔依然把手稿亲手编排装订成一本90页的小册子,加上亲自手绘的37幅插图,命名为Alice’s Adventures Under Ground 献给爱丽丝,题词为「赠与一位亲爱孩子以纪念夏日的圣诞礼物」(“A Christmas Gift to a Dear Childin Memory of a Summer’s Day”),于1864年11月献赠给爱丽丝‧黎窦珍藏。

  这本手稿于1928年4月3日由爱丽丝‧黎窦拍卖(为了维持丈夫去世之后的家族生计),苏富比公司原先估计可卖4,000镑,结果居然卖了15,400镑,由美国人得标,三度易手之后又重新拍卖,当时美国国会图书馆馆长伊凡斯(Dr. Luther J. Evans)号召匿名捐款者,以50,000美元高价得标,并安排于1948 年11 月12 日亲自把手稿送还英国,目前存放「大英图书馆」(British Library),读者上网可看到这本手稿每一页的「照相复制版」(facsimile)。

  路易斯‧卡若尔听从两位好友金斯莱和麦当诺(George MacDonald)的建议(这两位也是当时知名童书作家),准备出书,敲定书名为Alice’s Adventures in Wonderland。经人引荐认识《喷趣杂志》(Punch)的插图画家谭尼尔爵士(Sir John Tenniel, 1820-1914),该杂志以幽默嘲讽和政治漫画驰名,谭尼尔多年来已建立盛名。路易斯‧卡若尔邀请他绘制插图,取代自己的插画,并大幅增加内容,由1.55万字扩充到2.75万字,还增添了着名的疯帽匠和柴郡猫等章节,1865年由「麦米伦公司」(Macmillan House)出版Alice’s Adventures in Wonderland。

  Alice’s Adventures in Wonderland刚刚问世之际,一般评论对这本童书的反应不是很好,被称为「毫无条理、一群怪人的疯人疯语」。大家称赞的反而是谭尼尔的插图,因为那时他已经功成名就建立声誉(后来被英国皇室册封为爵士)。尽管一开始评价不佳,但没多久就开始大卖特卖,尤其书中天马行空的想像力、出神入化的情节,玩弄文字的趣味、戏谑童谣的打油诗、会说话的鸟兽花草、咄咄逼人的各式人物,个个神气活现跃然纸上,掳获大大小小读者芳心,一时洛阳纸贵。据说维多利亚女王也读得入迷,派人打听出作者路易斯‧卡若尔身分之后,要求他出版下一本书也要给她一本,两年之后收到一个精致的包裹,包装着一本路易斯‧卡若尔签名题赠的数学着作,但路易斯‧卡若尔否认有这么一回事,也有学者考据这是传言。

  既然Alice’s Adventures in Wonderland大为畅销,路易斯‧卡若尔乘胜追击立刻提笔撰写续集Through the Looking-Glass,所以主角爱丽丝年纪由7岁转为7岁半。写完之后再度央请谭尼尔绘制插图,却被他一口回绝,说他不再从事书本插画,但也因为谭尼尔太忙,而且路易斯‧卡若尔又太难搞。于是转而联络其他插画家,但都不成,最后耗费两年半时间终于说服谭尼尔。6年之后,Throughthe Looking-Glass 终于在1871年年底出版。拖延了这么多年,彷彿冥冥之中自有安排成其美事,如果换了其他插画家,风格一定出入很大,如果没有大师加持,就不是「插图」与「文本」图文并茂了。

  谭尼尔一向以有「主见」、有「创意」而闻名,成就非凡,书中插画广获好评。主角爱丽丝在书中是个7岁小女孩,全书中插图里的她是金色鬈发披肩,并非依照爱丽丝‧黎窦本人短直黑发浏海覆额的造型,也不是根据路易斯‧卡若尔提供参考的另一个小女孩照片。虽然多年之后路易斯‧卡若尔稍有抱怨,说有几幅爱丽丝插图似乎不成比例,头太大而脚太小,读者可注意观察一下。

  两人都是「吹毛求疵的完美主义者」(meticulous perfectionist),处处要求尽善尽美,搭配得天衣无缝,被誉为千古绝配。可惜两人往返信件大都佚失,只有牛津大学档案保存了两份文稿草图,上面详细註明插图嵌入文本的位置、尺寸大小等,路易斯‧卡若尔甚至根据谭尼尔的建议,反过来修改文本的文字和段落来因应插图。

  书中图文互动很巧妙,譬如《爱丽丝幻游奇境》第九章〈假海龟的故事〉里,叙事者对爱丽丝说:「(要是妳不晓得狮鹫是什么,就看一下插图吧。)」又譬如《爱丽丝幻游奇境》第十一章〈谁偷了水果蛋塔?〉里,红心国王就是审判法官,但他把王冠戴在法官假发上面,样子既不舒服又不相称,叙事者对爱丽丝说:「(若妳想知道他怎么戴的,看看卷头插画就知道了。)」

  《爱丽丝幻游奇境》第一章开头第一段爱丽丝抱怨,姊姊读的那本书「既没图画又没对话」十分无聊,因此路易斯‧卡若尔就是要写一本「又有图画又有对话」的书给孩童们看,果然是「图文并茂」,不同凡响。王沐岚的牛津大学博士论文特别观察到书中图文并茂的特色,作者与插画家精心安排,让文字与图像巧妙对应,产生相辅相成的互动。

  《爱丽丝幻游奇境》第七章〈疯狂茶会〉里,谭尼尔画的「疯帽匠」(Mad Hatter)造型令人拍案叫绝。有人认为路易斯‧卡若尔是根据牛津地区的一位特异人士卡特(Theophilus Carter)而设计,他原来是一位牛津大学的工读生,曾发明一种所谓的「闹钟睡床 」(alarm clock bed),可以把熟睡者掀翻落地,1851年于海德公园(Hyde Park)的水晶宫殿(Crystal Palace)展示,这也可解释为什么这位「疯帽匠」这么在乎「时间」,还一直要唤醒睡鼠。他后来开了一间家具店,经常戴着一顶高帽子站在店门口,思想奇特行径怪异,人们因而戏称之为「疯帽匠」,听说谭尼尔还专程跑来牛津探望他,设计出绝妙造型。也有人观察到,疯帽匠戴着高帽子的造型似乎有几分神似当时的英国首相、政治家、小说家迪斯雷利(Benjamin Disraeli, 1804-1881)。

  有趣的后续故事是,谭尼尔为他设计的「疯帽匠」造型,在《爱丽丝幻游奇境》出版25年后,被魏纳(Norbert Wiener)17发现酷似鼎鼎大名的哲学家罗素(Bertrand Russell, 1872-1970),罗素才华洋溢、浪荡不羁、爱钻逻辑牛角尖,真是巧合。强尼戴普(Johnny Depp)在2010年提姆波顿(Tim Burton)导演新拍的3D数位《魔境梦游》也是造型独特令人惊艳。

  插画家谭尼尔具有超人的幽默感和想像力,连有史以来根本不曾存在的动物,他都依照故事文意而画得栩栩如生。《爱丽丝幻游奇境》第九章〈假海龟的故事〉里,谭尼尔把「假海龟」的长相画成了牛头、牛尾、龟身,原来西洋名菜有一道「海龟汤」(turtlesoup),但因海龟取之不易价格昂贵,用不起真材实料的海龟,就改用廉价「小牛肉」(veal)煮成「假的」海龟汤(mock turtle soup)。这「假的」海龟汤(“mock” turtle soup)却被路易斯‧卡若尔故意说成用「假海龟」煮的汤(“mock turtle” soup),于是创造出「假海龟」这种匪夷所思的动物。谭尼尔变本加厉把「牛」和「龟」结合在一起,就像上帝一样,创造了空前绝后的生物「假海龟」。

  此外,插画家谭尼尔画的「狮鹫」(Gryphon)也颠覆形象,没有威武神圣的气势。「狮鹫」(或译「鹰头狮」、「狮身鹰」,也可写成griffin 或griffon)是神话里一种具有鹰首、鹰翼、鹰爪、狮身、狮尾的生物,根本不存在于现实世界,由于老鹰和狮子分别称霸于空中和陆地,「狮鹫」因此被认为是神奇有力的超级神兽,常出现在中世纪宗教图像或纹章图案。中亚地区发现的恐龙化石,据说就是捍卫金矿宝藏的神兽。

  「狮鹫」也是牛津大学三一学院的院徽。1953年为英国现今女王伊丽莎白二世(Elizabeth II)加冕仪式而雕刻的十只神兽,当中就有狮鹫的纹章,现存放「皇家植物园」(Kew Gardens)。「狮鹫」也出现在文学作品中,如但丁(Dante Alighieri)《神曲》(Divina Commedia)、路易斯(C. S. Lewis)《纳尼亚传奇》(The Chronicles of Narnia)、罗琳(J. K. Rowling)《哈利波特》(Harry Potter)等。路易斯‧卡若尔在书里描述的「狮鹫」在晒太阳睡大觉,也没有很威武的样貌,好像颠覆了神圣传统,但没有亵渎意味,纯粹博君一笑而已。

图书试读

第一章:钻进兔子洞
 
爱丽丝陪着姊姊坐在河畔,闲来没事,正觉无聊,偶而偷瞄一两眼姊姊读的那本书,但书里既没图画又没对话,爱丽丝心想:「一本书既没图画又没对话,有什么用呢? 」
 
于是一直考虑(努力的想,因为天气炎热害她又困又笨) ,要不要起来去摘雏菊,编个雏菊花环找点乐子。这时突然有一只粉红眼睛的白兔先生 跑过身边。

本来这没什么非常大不了,听到白兔先生自言自语「天哪!天哪!我迟到太久了!」,爱丽丝也不觉得非比寻常,(事后回想起来,才想到应该觉得奇怪,然而当时一切好像自然而然) ,不过,眼见白兔先生竟然从背心口袋里掏出一只怀表,看了一眼,又匆忙赶路,爱丽丝这才站起来,脑中灵光一现:她可是从没见过兔子又穿背心、又掏出怀表,一时好奇心大作,也跟着跑过田野,正好看他钻进围篱树丛底下一个大大的兔子洞。
 
片刻之后,爱丽丝也跟着钻进兔子洞,压根儿没想到以后究竟怎么钻出来。
这兔子洞像隧道,先是向前直伸,接着急转直下,爱丽丝还来不及想该不该停下脚步,就发现自己栽进一口很深的井里。
 
可能是这口井太深,也可能是她飘落得太慢,爱丽丝竟然有时间东瞧瞧西看看,纳闷接下来会怎样。起初,她先瞧瞧下方,看自己会落到哪儿,可是底下一片漆黑,什么也看不见;接着,又瞧瞧井壁四周,只见四处都是橱柜和书架,还有几幅地图和图片悬挂木钉上。她顺手拿起橱柜上一个瓶罐,上面标示「橘皮果酱」,然而却是空的,令她大失所望。不过她没把瓶罐往下扔,怕会砸死底下什么人,因此飘过另一个橱柜时,又顺手放了回去。
 
爱丽丝心想:「哟!跌了这么一大跤,以后滚下楼梯也没什么大不了!家人还会认为我很勇敢呢!当然哪,哪怕从屋顶摔下来,我也不会吭一声!」(那可是大有可能)
 
落呀,落呀,落呀。难道这一大跤就跌得没完没了吗?爱丽丝大声说:「不知道跌到现在有多少哩了?大概快到地球的核心了。依我看,应该有四千哩吧,我想——」(因为,妳瞧,爱丽丝在课堂上学过这类知识,即使眼前不是炫耀知识的大好机会,也没人听她炫耀,不过嘴里说一说也算好好复习一下)「——是啊,这个距离应该就对了——不过,也不晓得落到哪个纬度或经度?」(爱丽丝根本没概念什么是纬度、什么是经度,只觉得这两个壮观字眼说起来很够份量。)

用户评价

评分

《爱丽丝幻游奇境与镜中奇缘》这本书,最让我回味无穷的,大概是它那种“开放式”的结局。读完之后,你并不会觉得故事已经画上了完美的句号,反而会觉得,这只是一个暂时的停歇,爱丽丝的奇幻旅程,或许还在继续。作者并没有给你一个明确的答案,也没有告诉你要如何去做,而是将所有的可能性,都留给了读者去想象。这种“留白”的处理方式,让这本书的生命力得到了极大的延续。它不会让你在读完之后就立刻把它抛诸脑后,反而会让你在合上书本之后,依然沉浸在那个奇妙的世界里,反复地回味和思考。我甚至觉得,这本书的真正意义,在于它激发的读者自身的想象力。它像一粒种子,在你的心中种下了关于冒险、关于成长、关于探索的渴望。这种能够引发读者持续思考和想象的作品,才是真正有价值的。它不只是一个故事,它更像是一个邀请,邀请你去参与,去创造,去续写属于你自己的奇幻篇章。

评分

我必须要说,《爱丽丝幻游奇境与镜中奇缘》这本书,绝对是一次令人耳目一新的阅读体验。它完全颠覆了我对于传统故事的认知,将我带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想象空间。作者的想象力简直是天马行空,但又并非毫无章法。书中的每一个细节,都充满了奇思妙想,让你在阅读的过程中,不断地惊叹于作者的创造力。它不像那些程式化的故事,爱丽丝的每一次冒险,都充满了未知和惊喜。那些奇特的生物,那些古怪的规则,都深深地吸引着我。我甚至觉得,作者可能就是从我们孩提时代那些最纯粹的幻想中汲取灵感,然后将它们以一种更加成熟、更加深刻的方式呈现出来。它不仅仅是一个故事,它更像是一种精神的解放,让我们能够在现实的束缚之外,尽情地驰骋于想象的海洋。每次读完,我都会感到一种莫名的兴奋和满足,仿佛完成了一次心灵的旅行。它让我重新找回了那种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以及对无限可能性的憧憬。

评分

我必须说,这本《爱丽丝幻游奇境与镜中奇缘》的文字功底真的非常扎实。读这本书的时候,我经常会因为作者精妙的词藻和生动的比喻而停下来,默默地欣赏。那种文字的节奏感,那种遣词造句的功力,绝对不是一般作家能达到的。它不像有些书,读起来干巴巴的,让人昏昏欲睡,这本书的文字就像是在跳舞,灵动而又充满生命力。特别是书中描绘场景的时候,你会感觉自己仿佛身临其境,那些画面感十足的描述,让你能清晰地在脑海中勾勒出爱丽丝所处的环境。有时候,它会用一些非常规的形容词,创造出一种奇妙的化学反应,让人耳目一新。而且,作者在构建人物对话的时候,也显得游刃有余,每个角色都有自己独特的语言风格,从他们的对话中,你能很轻易地感受到他们的性格和情绪。这种对语言的掌控力,是这本书最让我折服的地方之一。我甚至会把一些特别喜欢的句子抄下来,反复品味。感觉这本书不仅仅是提供了一个故事,它更像是一堂生动的语言课,让我体会到文字的无穷魅力。它的语言风格并不晦涩,反而充满了趣味性和想象力,让我在享受阅读的同时,也能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这种寓教于乐的方式,是很多作品都难以企及的。

评分

这本《爱丽丝幻游奇境与镜中奇缘》的书,给我的感受太复杂了,甚至有点难以用语言来形容。刚开始读的时候,我以为它会是一本轻松愉快的童话,但随着阅读的深入,我发现它其实蕴含着一种非常深沉的情绪。有时候,它会让我感到一丝淡淡的忧伤,那种对于时间流逝、对于成长中失去的纯真的无奈。但同时,它又充满了希望,那种在黑暗中寻找光明,在困境中坚持下去的勇气。作者似乎很擅长捕捉人类情感中那些最微妙、最不易察觉的部分,然后将其放大,呈现给读者。我感觉这本书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内心深处那些隐藏的情感,让我们能够更加清晰地认识自己。书中的一些场景,虽然充满了奇幻色彩,但却能唤起我内心深处强烈的共鸣,让我不禁潸然泪下。这种能够触动人心的力量,是很多作品都难以企及的。它不仅仅是一个故事,它更像是一种情感的宣泄,一种心灵的慰藉。读完之后,你会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仿佛所有的情感都得到了释放。

评分

这本书,嗯,怎么说呢?第一次看到封面的时候,就被它那种复古又带点奇幻的插画吸引住了,那种用色大胆又不失细腻的风格,让我想起小时候在老家阁楼翻出的那些泛黄的绘本,感觉就像是被施了魔法一样,瞬间把我带进了一个充满未知的世界。书的纸质也相当不错,拿在手里很有分量,翻页的时候那种沙沙的声音,仿佛在诉说着一个古老的故事。书名更是让人浮想联翩,《爱丽丝幻游奇境与镜中奇缘》——光听名字就充满了神秘感和冒险的冲动,让人迫不及待地想知道,爱丽丝究竟会在怎样一个奇妙的境遇中展开她的旅程?是会遇到会说话的兔子,还是会参加一场永远不会结束的茶会?是会因为喝下神秘的饮料而变大变小,还是会因为吃下奇怪的饼干而改变自己的形态?这些疑问就像一颗颗小种子,在我心里悄悄发芽,让我对书中即将展开的奇遇充满了无限的期待。我一直都很喜欢这种跳脱出现实逻辑,充满想象力的故事,感觉能让紧绷了一整天的神经得到彻底的放松,重新找回内心深处那个纯真的孩童。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绝对是加分项,光是摆在书架上,就能为整个空间增添一份艺术气息,让人在阅读之余,也能享受到视觉上的盛宴。它的字体大小和排版也都很舒服,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眼睛疲劳,这对于一个习惯睡前阅读的人来说,简直是福音。我已经在脑海里勾勒出无数个爱丽丝可能遇到的场景,不知道书中的内容是否能和我脑海中的想象契合,但光是这份期待,就足以让我为它陶醉。

评分

这本《爱丽丝幻游奇境与镜中奇缘》,说实话,一开始让我有点摸不着头脑。书名虽然听起来很吸引人,但当我看进去之后,发现它并不是我原先想象的那种简单的童话故事。它更像是在用一种非常独特的方式,探讨着一些我们日常生活中习以为常却又常常被忽视的道理。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在走迷宫,每一步都充满了不确定性,但也正是这种不确定性,让人欲罢不能。作者似乎很擅长用一种旁观者的视角,去观察和描绘人物的内心世界,那些细微的情感变化,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举动,在作者的笔下却被赋予了深刻的意义。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一些意象的运用,它们看似碎片化,却又在某种程度上串联起了整个故事的脉络。有时候,我会停下来,反复咀嚼某一段文字,试图从中找出更深层次的含义。这种阅读体验,对我来说是相当新颖的,它迫使我去思考,去联想,去主动参与到故事的构建中。我感觉这本书不仅仅是在讲一个故事,它更像是在提供一个思考的平台,让我们重新审视自己,审视我们所处的世界。它不给你明确的答案,而是引导你去寻找自己的答案。这种开放式的叙事方式,也让每一个读者都能在书中找到属于自己的解读,这无疑增加了这本书的耐读性和回味无穷的魅力。它不像那些一眼就能看透的书,这本书需要你花时间去品味,去体会,就像品一杯陈年的普洱,越品越有味道。

评分

这本《爱丽丝幻游奇境与镜中奇缘》,给我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它那种无处不在的“反差感”。整个故事就像是一场精心设计的“颠覆”,将我们熟悉的逻辑和常识,完全打乱,然后又以一种全新的方式重新组合。书中的人物,可能上一秒还在一本正经地讲道理,下一秒就做出了最离谱的行为;场景的转换,也充满了跳跃性,从宁静的午后花园,瞬间就能切换到混乱的茶话会。这种强烈的反差,不仅让故事充满了趣味性,更是在潜移默化中,挑战着我们固有的思维模式。它让你不得不去思考,那些所谓的“常理”,究竟是否真的如此绝对?那些“荒诞”的背后,是否隐藏着我们未曾察觉的真实?作者似乎很喜欢玩这种“错位”的游戏,将一些不协调的元素放在一起,却能产生一种奇妙的和谐。这种阅读体验,让我感到既新奇又刺激,仿佛置身于一个充满无限可能的世界。它不让你安于现状,而是不断地推着你向前,去探索那些未知的领域。

评分

这本《爱丽丝幻游奇境与镜中奇缘》,给我的感觉非常奇特,它不像一本纯粹的奇幻小说,又不像一本简单的寓言故事。它更像是一种混合体,将现实的元素和虚幻的想象力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在阅读的过程中,我经常会发现一些似曾相识的场景或人物,但它们又被赋予了一种全新的、超乎寻常的解读。这让我不禁思考,作者是不是在用一种非常隐晦的方式,来评论我们所处的社会现实?那些奇特的规则,那些荒诞的情节,是不是影射了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所遭遇的种种困境?这种阅读体验,让这本书的层次变得更加丰富,它不再仅仅是满足读者的娱乐需求,更是在引发读者对现实世界的深刻反思。我尤其喜欢书中对角色心理的刻画,那些看似不经意的描写,却能精准地捕捉到人物内心的挣扎和迷茫。它让你在感受到故事的奇幻色彩的同时,也能与书中的角色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这种将现实与虚幻巧妙结合的能力,是这本书最打动我的地方。它不像那些完全脱离现实的空想,这本书的奇幻背后,总能让你找到一丝熟悉的影子,从而引发更深层次的思考。

评分

让我印象最深刻的,莫过于《爱丽丝幻游奇境与镜中奇缘》中那些独具匠心的情节设计。真的,完全是超乎想象!作者似乎有一种神奇的能力,能够将那些我们认为不可能发生的事情,以一种极其自然、极其合理的方式呈现在读者面前。书中的每一个情节,都像是经过了精心的编排,环环相扣,却又充满了意想不到的惊喜。你永远猜不到下一秒会发生什么,也永远不知道爱丽丝又会遇到怎样的挑战。这种不断制造惊喜的叙事方式,让我在阅读的过程中,始终保持着一种高度的兴奋感。我甚至有时候会忍不住捂住嘴巴,因为情节的发展实在是太令人震惊了。作者对于情节的掌控力,简直是炉火纯青。它不像一些故事,前面铺垫了很久,结果后面的情节却让人大失所望,这本书的每一个情节,都充满了张力,让你欲罢不能。而且,这些情节的设计,并非是为了猎奇而猎奇,它们都紧密地围绕着故事的主题展开,为整个故事增添了更深层次的含义。

评分

《爱丽丝幻游奇境与镜中奇缘》,这本书的叙事结构,简直是个精巧的艺术品!读起来完全不是那种线性推进的故事,而是充满了意想不到的转折和回环。作者似乎很喜欢打破常规,将一些看似不相关的元素巧妙地编织在一起,形成一个既统一又多变的整体。我经常会被作者的叙事手法所惊艳,它就像一个精密的八音盒,每一部分的展开都恰到好处,而且总能在不经意间带来新的惊喜。有时候,你会以为故事已经走向了一个方向,结果却被作者一个漂亮的“回马枪”拉到了另一个完全不同的轨道。这种跌宕起伏的叙事方式,极大地增强了故事的吸引力,让你时刻保持着高度的紧张感和好奇心。我感觉作者在构建故事结构的时候,一定花了很多心思,每一个细节都经过了精心的打磨和安排。它不像一些流水账式的描写,这本书的结构就像一座精心设计的迷宫,每当你以为找到了出口,却又会发现新的通道。这种挑战读者思维的叙事方式,让阅读过程充满了乐趣和成就感,每次读完一个章节,都会忍不住想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它不让你轻易猜透,而是不断地抛出新的悬念,让你一步步地深入其中。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