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死刑拔河:死刑案件的辩护经验与建议

与死刑拔河:死刑案件的辩护经验与建议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死刑辩护
  • 刑事辩护
  • 法律实务
  • 死刑案件
  • 辩护经验
  • 法律援助
  • 人权
  • 司法公正
  • 刑法律
  • 疑罪从无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书特色

  死刑案件中的被告,常被社会舆论视为「非人」,速审速决、除之而后快的唿声不断回盪。然而,每次死刑案件的发生,都有其因果历程,如果不一一检视这些环节,而只是去脉络化地判断,即认为被告有与世隔绝之必要,那么被告就只是社会问题下的替罪羔羊。

  这本《与死刑拔河~死刑案件的辩护经验与建议》,并无法或无意提供绚丽的辩护技巧,而是要透过经验分享,让大家理解到,真正要处理死刑案件的问题,必须让被告做为一个活生生的「人」而存在,让法庭活动不致沦为猎巫除魅的祭仪,让公平审判的理念在诉讼过程中彰显其价值。

  本书由欧盟赞助出版。

名人推荐

  李念祖律师、李茂生教授、黄旭田律师、陈为祥律师、顾立雄律师


  只要有死刑案件存在的一天,律师就应该为死刑被告提供适当的辩护!(黄旭田)

  看着这本书的作者群,你应该可以找到愿意与你一起奋斗长达10年、20年的伙伴。(顾立雄)

  这是一本由律师界十余位承办死刑案件的斲轮老手,联袂写下死刑案件辩护心得的力作,律师与同道切磋分享绝对谈不上愉快的办案经验,借以探索如何防止更多死刑发生的适当途径,在台湾的法律出版历史上,应该是个创举。(李念祖)
《法庭上的战役:资深律师的刑事辩护实录》 本书并非聚焦于某一种特定的刑罚争议,而是将读者的目光引向整个刑事辩护的宏大图景与微观实践。它是一部关于法庭策略、证据运用、法律精神和人性挣扎的综合性记录,由一位在刑事辩护领域深耕数十载的资深律师撰写。作者以其丰富的实战经验为蓝本,剖析了不同类型刑事案件的辩护艺术,旨在为法律从业者、法学生乃至关注司法公正的公众,提供一个深入了解辩护工作的窗口。 第一部分:辩护的基石——理解程序与实体 在刑事案件的复杂迷宫中,程序正义是辩护律师的首要阵地。本书首先详尽阐述了刑事诉讼法在实践中的具体应用与挑战。作者认为,许多案件的成败,往往取决于对证据收集、传唤程序、管辖权异议等环节的精细把握。 例如,在探讨“非法证据排除”原则时,本书并未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通过数个经典案例,展示了如何从技术细节上质疑侦查机关的取证合法性。书中详细分析了口供的自愿性判断标准、物证链条的完整性要求,以及视听资料的原始性核验方法。作者强调,辩护律师必须具备比公诉方更扎实的技术知识,才能在程序合规性上找到突破口。 实体法的掌握同样是辩护的核心技能。本书花了相当篇幅解析了“犯罪构成要件”的细致解读。作者特别关注了主观要件的认定,如故意、过失、犯罪目的的区分,这在许多边界模糊的案件中至关重要。通过对刑法分则中多项罪名的深入剖析,如盗窃罪与抢夺罪的区别、故意伤害致人重伤与故意杀人未遂的界限,作者展示了如何运用精准的法律解释学,为当事人争取最有利的定性。 第二部分:证据的交锋——庭审中的攻防艺术 庭审是辩护律师技艺集中展现的舞台。本书的第二部分,集中笔墨描绘了开庭陈述、举证质证、法庭辩论这三大核心环节的实战技巧。 开庭陈述:定下基调的艺术。 作者指出,一个成功的开庭陈述并非简单地复述案情,而是要围绕一个核心辩护主题,有说服力地向法官构建一个替代性的叙事框架。书中提供了不同情境下的开篇范例,如“程序瑕疵主导型”、“事实认定争议型”和“量刑情节凸显型”,每种范例都配有详细的心理学和修辞学分析。 举证与质证:细节决定成败。 质证环节是攻防最激烈的时刻。本书详细梳理了对物证、书证、鉴定意见和证人证言的系统性质证方法。例如,在质证鉴定意见时,律师需要审查的不仅仅是结论本身,更要深入到检验材料的选取、检测仪器的校准记录以及鉴定人的资质背景。作者分享了一个“技术反击”的案例,律师通过指出物证检验报告中一个微小的步骤缺失,成功动摇了关键证据的说服力。 法庭辩论:逻辑与情感的平衡。 辩论不仅是法律条文的堆砌,更是对法官说服的过程。本书强调,辩论应遵循“三段论”的结构——前提(事实认定)、大前提(法律适用)、结论(辩护意见)。作者通过大量实例,阐释了如何运用“类比推理”、“反驳逻辑链”以及“情理结合”的论证方式,有力地驳斥公诉方的指控。特别提及了如何在量刑阶段,通过对被告人社会关系、悔罪表现、家庭背景等“酌定情节”的细致挖掘,争取到最具人文关怀的判决。 第三部分:特定案件类型的应对策略 刑事案件纷繁复杂,不同的犯罪类型需要量身定制的辩护策略。本书的第三部分,精选了几类具有代表性的案件类型进行深度剖析。 职务犯罪的复杂性。 涉及贪污贿赂、挪用公款等职务犯罪的案件,往往证据链条长、事实认定依赖于财务审计和复杂的往来记录。作者探讨了如何从“非法所得的认定标准”、““单位犯罪”的界定”以及“主观犯罪意图的界定”等方面寻找辩护空间。特别关注了“行贿罪”中对“不正当利益输送”的证明难度。 侵财类犯罪的争议点。 针对盗窃、抢劫、诈骗等侵财犯罪,辩护的焦点常常落在“秘密窃取”、“使用暴力”或“虚构事实”的认定上。书中通过对“秘密窃取”中“秘密”概念的广义与狭义解读,以及“以友好方式取得财物”是否构成诈骗的探讨,展示了如何从行为的微妙之处找到法律上的辩护点。 人身伤害案件的精细划分。 在这类案件中,关键在于伤情的认定和行为与后果之间的因果关系。本书详述了如何聘请独立的法医专家,对伤情鉴定报告进行复核,并着重分析了“间接故意”与“过于自信的过失”在司法实践中的模糊地带,指导辩护人如何针对性地提出相反证据。 第四部分:律师的职业素养与自我修养 本书的最后一部分,回归到辩护律师的职业伦理与心路历程。作者坦言,刑事辩护是一项高压、高风险的职业,它要求律师不仅要有超凡的智力,更要有坚韧的品格。 书中讨论了律师面对体制压力、当事人家庭情绪以及案件风险时的自我调适。强调了与当事人建立信任关系的重要性——这种信任是信息获取的源泉,也是辩护策略得以有效执行的前提。同时,作者也探讨了律师在面对“明显有罪”的当事人时,如何坚守“法律代表”的职责,坚持程序正义的底线,而非扮演道德审判者的角色。 《法庭上的战役》最终呈现的,是一幅立体的、充满张力的刑事辩护图景。它是一部关于如何在法律的框架内,以最专业、最坚韧的方式,为每一个被指控者争取公正审判的实践指南和思想结晶。全书的语言风格沉稳内敛,注重案例的逻辑梳理和方法的提炼,旨在以扎实的专业内容,赢得法律同行的尊重与普通读者的信赖。

著者信息

出版者简介

台湾废除死刑推动联盟


  废死联盟于2003年成立,希望有一天台湾能够成为一个没有死刑的国家。我们知道这是一个漫长的对话及理解的过程,因此废死联盟的工作重点放在对话。我们举办演讲、论坛、影展等活动和社会大众对话;用教育教材工作坊和老师对话;用本土研究、民意调查跟政治人物对话;用专业训练课程和法律人对话。

  除了这些沟通之外,废死联盟很大的工作重点在协助个案。美国前死囚Freddie Lee Pitts曾说过「你可以从监狱中,但不能从坟墓中释放一位无辜的人。」目前我们正在全力救援的冤案包括:邱和顺、郑性泽、谢志宏等个案。除了冤案,我们相信每位被告都应该拥有公平审判的权利,因此也协助律师进行相关法律工作。而从这些个案实务中,也能发现更多司改问题,进而和其他团体共同促成改革。(www.taedp.org.tw)

台北律师公会

  本公会于1947年8月15日正式成立,会务之推动,在理事会下设秘书处,处理一般会务,并设55个专门委员会,各就其专业范围展开各项活动。近20多年来,更积极投入公益活动及社会改革运动,对于宪政、司法、人权、智慧财产权、环保、消费者保护、妇女问题…等社会公共事务均可见到本公会及本公会会员之热心参与,使台北律师公会在台湾社会的剧烈递变中扮演者正面催化的角色。除此之外,本公会亦积极与各国律师互为往访,并参与国际性律师及人权组织,以拓展国际视野。(http://www.tba.org.tw)

法律扶助基金会

  法律扶助基金会为司法院捐助成立的财团法人组织,目的是提供经济弱势者法律协助,保障宪法的诉讼权及平等权,自2004年7月1日正式对外服务以来,目前全国共有21个分会,为社会上经济弱势族群解决法律困境,提供包含法律谘询、调解、法律文件撰拟、诉讼代理等法律扶助。让您在面对法律时,不再感到孤单!(www.laf.org.tw)

图书目录

与死刑拔河──死刑辩护的不得不然 李念祖 i
死刑辩护的考验 李茂生 vii
死刑犯更应该受到适当的辩护 黄旭田 ix
为死刑辩护的使命与价值 陈为祥 xi
听到清晨鸡啼声 顾立雄 xiii
第一章 导论──死刑辩护本土化论述的新声 罗秉成 001
第二章 死刑辩护与律师伦理──魔鬼代言人的两难:初探死刑案件辩护的律师伦理议题 颜华歆 007
第三章 律师与当事人之关系I 梁家赢 027
第四章 律师与当事人之关系II 林俊宏 037
第五章 死刑案件与两公约 高涌诚、黄淑芳 051
第六章 司法行为科学与鑑定 黄致豪 093
第七章 司法心理鑑定 黄致豪 125
第八章 精神鑑定 翁国彦 163
第九章 论罪辩论 高烊辉 193
第十章 量刑调查 李艾伦 211
第十一章 量刑辩论 周汉威 241
附录一 国际公约与相关文件 269
一、公民与政治权利国际公约(节录) 269
二、旨在废除死刑的公民与政治权利国际公约第二项任择议定书 273
三、人权事务委员会通过的公民与政治权利国际公约一般性意见 276
四、保护面临死刑者权利的保障措施 320
五、保护死刑犯权利的保障措施的执行情况 321
六、2005年联合国人权委员会关于死刑问题之2005/59号决议 323
七、联合国大会2007年12月18日第62/149号决议 327
八、联合国大会2008年12月18日第63/168号决议 328
九、联合国大会2010年12月21日第65/206号决议 329
十、联合国大会2012年12月20日第67/176号决议 331
十一、联合国大会2014年12月18日第69/186号决议 332
十二、对中华民国(台湾)政府落实国际人权公约初次报告之审查国际独立专家通过的结论性意见与建议(2013年3月1日于台北) 335
附录二 死刑案件实务见解 337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坦白说,一开始拿起这本书的时候,我抱着一种猎奇的心态。死刑案件,总是与血腥、暴力、绝望联系在一起。我很好奇,那些每天与这些负面情绪打交道的律师们,是如何保持理智和专业的?然而,读完之后,我发现这本书带给我的,远不止是猎奇的满足。它让我看到了死刑辩护背后,那些不为人知的艰辛和挑战。作者并没有刻意美化律师的形象,而是坦诚地展现了他们在工作中遇到的困境和挣扎。他们需要面对的,不仅仅是法律的压力,还有道德的拷问。他们需要在维护被告权益的同时,兼顾被害者家属的感受。这种平衡,是多么的艰难和痛苦。书中对于辩护技巧的讲解,也并非只是停留在表面。作者深入分析了不同类型的死刑案件,以及在不同情况下应该采取的辩护策略。这让我意识到,死刑辩护是一门高度专业化的技能,需要律师具备扎实的法律知识、敏锐的洞察力,以及强大的心理素质。这本书也让我对台湾的死刑制度有了更深入的思考。我们是否应该继续维持死刑?死刑是否真的能够起到震慑犯罪的作用?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认真思考和探讨。

评分

读完这本关于死刑辩护的书,内心久久不能平静。台湾社会对于死刑的讨论,总是围绕着“罪恶是否该以恶制恶”的简单二元对立,很少有人真正深入了解,那些站在被告席前的个体,他们背后的故事,以及律师们如何在法律的框架下,为他们争取最后的尊严。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死刑辩护不仅仅是法律技巧的运用,更是一场人性的叩问。律师们需要面对的,不仅仅是冰冷的法律条文,还有被害者家属的痛苦、社会的舆论压力,以及被告自身复杂的心理状态。他们需要在这些重重压力下,寻找真相,还原事实,并尽最大努力保障被告的权利。书中对于辩护策略的分析,并非只是教人如何“赢”,而是强调如何确保程序正义,如何让被告获得一个公平的审判。这让我反思,我们常常在道德的制高点上轻易地谴责罪犯,却很少去思考,一个健全的司法体系,更应该关注的是如何避免冤假错案,如何保障每一个人的基本人权。这本书提醒我,即使是面对最令人发指的罪行,我们也不能放弃对人性的尊重和对正义的追求。

评分

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它提供了什么具体的“解决方案”,而在于它引发了我们对于死刑制度的深刻反思。作者以一种冷静而客观的态度,呈现了死刑辩护的复杂性和挑战。他没有试图去说服读者支持或反对死刑,而是希望通过展现律师们的工作,让读者了解死刑案件背后的人性、法律和伦理问题。我特别欣赏的是,作者对于被害者家属的关注。他承认,被害者家属的痛苦是无法弥补的,但他也强调,即使是面对最令人发指的罪行,我们也不能放弃对被告的权利保障。这种平衡的视角,是这本书最难能可贵的地方。书中提到的一些案例,让我感到非常震撼。有些被告是因为受到冤假错案的影响,而失去了生命;有些被告是因为缺乏有效的法律援助,而无法为自己辩护。这些案例都警示我们,一个健全的司法体系,必须保障每一个人的基本人权,并确保每一个案件都得到公正的审理。这本书也让我对台湾的法律教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我们需要培养更多的具有社会责任感和人文关怀的法律人才,才能推动我们的法律制度不断完善。

评分

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并非从宏观的法律哲学角度去探讨死刑的存废,而是聚焦于死刑案件辩护的实务层面。作者以一种近乎纪录片的方式,呈现了死刑辩护律师们的工作日常,那些繁琐的调查取证、与被告的沟通、庭审中的激烈辩论,都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读者面前。我尤其感动的是,律师们在面对那些身陷绝境的被告时,所展现出的耐心和同理心。他们不仅仅是法律的代理人,更是被告在黑暗中唯一的希望。书中提到的一些案例,让我感到震惊和惋惜。有些被告是因为缺乏有效的法律援助,而错失了申诉的机会;有些被告是因为受到社会舆论的压力,而无法坦白真相。这些案例都警示我们,一个完善的法律援助体系,对于保障弱势群体的权益,是至关重要的。这本书也让我对台湾的刑事司法体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虽然我们的法律制度在不断完善,但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和漏洞。我们需要更多的关注和改革,才能真正实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目标。这本书不仅仅是给法律从业者的一本实用指南,更是给每一个关心社会正义的人的一本必读书。

评分

这本书读起来,像是一部悬疑小说,但它所讲述的,却是真实的法律故事。作者以一种引人入胜的笔触,将读者带入到死刑案件的庭审现场,让我们亲身感受律师们在面对生死抉择时的压力和挣扎。书中对于庭审细节的描写,非常生动和逼真。我们可以看到律师们如何运用法律知识和辩论技巧,为被告争取最后的希望;我们可以看到法官如何权衡证据和法律,做出公正的判决;我们也可以看到被害者家属如何表达他们的痛苦和愤怒。这些细节,都让我们对死刑案件有了更直观和深刻的认识。这本书也让我对台湾的法律制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虽然我们的法律制度在不断完善,但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和漏洞。我们需要更多的关注和改革,才能真正实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目标。这本书不仅仅是给法律从业者的一本实用指南,更是给每一个关心社会正义的人的一本必读书。它提醒我们,即使是面对最令人发指的罪行,我们也不能放弃对人性的尊重和对正义的追求。这本书读完后,会让人忍不住思考,什么是正义?什么是公平?我们应该如何面对死亡?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