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作为犯的现况与难题

不作为犯的现况与难题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不作为。犯罪学。刑法。责任。作为犯。不作为。法律。犯罪。行为。义务。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不作为犯的议题,向来是刑法学上的难题之一,在学说上与司法实务上,皆存有相当复杂且分歧的见解。2014年9月中旬在台南成功大学法律学系举办的第五届两岸刑法论坛,即以「作为与不作为的区别」、「不作为的因果关系与客观归责」、「保证人地位的法源基础(保证人义务的根据)」与「不作为的正犯与共犯」为主题,由两岸备受肯定的优秀学者们担任主题发表与评论,所发表的长篇论文与评论意见,堪称是两岸多年以来有关「不作为犯」的极致佳作,深具学术研究及刑法学习上的重要价值,故将其内容集结成书,俾便各界研读参考之用。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李立众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副教授

周漾沂 

  国立台湾大学法律学院副教授

梁根林 

  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

蔡圣伟 

  国立台北大学法律学系副教授

黎 宏 

  北京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

徐育安 

  国立台北大学法律系副教授

谢煜伟 

  国立台湾大学法律学院助理教授

车 浩 

  北京大学法学院副教授

陈志辉 

  国立政治大学法学院副教授

谢望原 

  中国人民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中心教授

古承宗 

  国立成功大学法律学系副教授

欧阳本祺 

  东南大学法学院教授

许泽天 

  国立成功大学法律学系副教授

王政勋 

  西北政法大学教授、刑事法学院院长

李圣杰 

  国立政治大学法学院副教授

图书目录

序 言/陈子平
公益信託东吴法学基金成立的初衷与转型/陈子平

第一编 作为与不作为的区别
第一章 作为与不作为的区别/李立众 
 一、区别作为与不作为的意义/3
 二、作为与不作为的疑难案例/12
 三、区别作为与不作为的学说/18
 四、区别作为与不作为的陋见/32
 五、本文对疑难案件的处理/41
第二章 刑法上作为与不作为之区分/周漾沂 
 一、问题提出/47
 二、检视既有学说/50
 三、以人际风险关系为区分标准/61
 四、疑难案例类型的检验/69
 五、结  论/86
第三章 作为与不作为的区分——学说、标准与范式/梁根林 
 一、关于既有学说的检视与评说/90
 二、关于作者展开的区分作为与不作为的标准/94
 三、关于作者对疑难行为类型的检验/97
 四、本人对区分作为与不作为的初步看法/100
第四章 作为与不作为的区分(与谈稿)/蔡圣伟 
 一、纯正不作为犯的认定争议/106
 二、主战场:不纯正不作为犯/109

第二编 不作为的因果关系与客观归责
第一章 排他支配设定论——不真正不作为犯论的困境与出路/黎 宏 
 一、问题意识/121
 二、不作为犯因果关系的见解及其缺陷/126
 三、作为义务论的实体及其不足/133
 四、本文的观点——「排他支配设定说」及其展开/145
 五、结  语/159
第二章 不作为犯之因果关系/徐育安 
 一、问题的提出/160
 二、学说与实务现状/161
 三、条件(等价)说与不作为之因果关系/169
 四、几近确定公式及其批评/173
 五、结  论/180
第三章 从因果论角度重新建构不作为犯论的可能性及其界限/谢煜伟 
 一、前  言/181
 二、两论文的论点与重要性/182
 三、若干补充与私见/188
 四、结  论/195

第三编 保证人地位的法源基础
第一章 保证人地位的实质根据/车 浩 
 一、回到纳格勒(Nagler):等价问题与根据问题的区分/201
 二、因果论模式的疑问/206
 三、支配论模式的疑问/214
 四、道德主义的模式/240
 五、本文观点:一种以家庭功能为核心的新功能主义路径/256
 六、结  语/292
第二章 刑法保证人地位法理根据之分析/陈志辉 
 一、问题的提出/293
 二、检视有关保证人地位法理根据的学说/298
 三、Schünemann的支配思想/319
 四、结  论/350
第三章 关于陈教授、车教授主题发言之评论/谢望原 
 一、关于陈教授论文之评论/351
 二、关于车教授论文之评论/354
 三、笔者立场/355
第四章 保证人地位之实质准据(与谈稿)/古承宗 
 一、问题提出/358
 二、保证人地位之法理准据的光谱——以商品制造为例/360
 三、保证人地位之法理建构的选择/365

第四编 不作为的正犯与共犯
第一章 论不作为正犯与共犯的区分/欧阳本祺 
 一、多元正犯共犯区分标准/372
 二、一元正犯共犯区分标准/378
 三、不作为的单独正犯与共犯的区别:以「自杀不救助」为例/391
 四、不作为的共同正犯与共犯的区别:以「单纯共谋」为例/400
第二章 不纯正不作为犯的正犯判断标准/许泽天 
 一、问题的提出/411
 二、构成要件视野下的正犯概念/413
 三、援用作为犯中的正犯标准到不作为的可行性/422
 四、保证人地位作为纯粹的结果犯的正犯标准/443
 五、义务犯观点下的各种不作为正犯类型/462
 六、结  论/470
第三章 不纯正不作为犯的正犯认定之方法论思考/王政勋 
 一、形式与实质/474
 二、原型范畴与特征范畴/477
 三、事实与价值/486
 四、结  论/489
第四章/ 不作为犯之参与评价——与谈欧阳本祺教授与许泽天教授会议论文/李圣杰 
 一、不同立场的鲜明呈现/492
 二、外部视野的观察/496
 三、回归不纯正不作为犯的结构讨论/500

图书序言



  自从2010年4月在苏州举办第一届两岸刑法论坛以来,历届论坛的主题报告人所撰写而发表的报告论文,评论人对于报告论文所提出的评论意见,皆具备学术研讨会应有的水平,而广受两岸刑法学界的肯定。2014年9月中旬,在台南成功大学举办的第五届两岸刑法论坛更不例外,系以「不作为犯的现状与难题」当作议题,再分为四大主题:「作为与不作为的区别」、「不作为的因果关系与客观归责」、「保证人地位的法源基础(保证人义务的根据)」与「不作为的正犯与共犯」进行研讨。来自中国大陆的学者有九位,包括北京清华大学张明楷教授(领队)、黎宏教授,北京大学梁根林教授、车浩副教授,人民大学谢望原教授、李立众副教授,中国政法大学曲新久教授,东南大学欧阳本祺教授、西北政法大学王政勋教授;台湾参与的学者有成功大学陈运财教授、李佳玟教授、王效文副教授、许泽天副教授、古承宗副教授,台湾大学林钰雄教授、周漾沂副教授、薛智仁助理教授、谢煜伟助理教授,政治大学李圣杰副教授、陈志辉副教授,台北大学蔡圣伟副教授、徐育安副教授,中正大学黄士轩助理教授,高雄大学谢开平副教授以及笔者本人。

  两岸刑法论坛的召开,根据原本的协议是,每年由两岸轮流举办乙次。于是2010年4月第一届论坛在苏州(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学院),2011年3月第二届论坛在台北(政治大学法学院),2012年9月第三届论坛在北京召开。在第三届论坛圆满结束的晚宴中,双方顾及台湾方面举办经费与人力上的负荷,经北京大学陈兴良教授等人审慎商酌之后,当下确立新的模式,日后大陆方面连续举办两次后,再由台湾方面举办乙次,因而2013年9月第四届论坛在山西太原召开。2014年9月第五届两岸刑法论坛,则经过台湾方面的参与学者几次协调后,由成功大学法律学系承接举办。由于成大法律系的活动经费相当有限,遂透过「公益信託东吴法学基金」谘询会议讨论补助第五届论坛的可能性,经谘询委员们研商之后,决定拨款三十万元充作成大法律系举办经费之外,并负担本书出版的费用。

  第五届两岸刑法论坛,从筹备、联系至论坛召开期间的接待等各项繁杂庶务,悉赖成大法律系的刑事法老师与学生们所付出的宝贵时间与精力,方得以圆满成功,并且获得丰硕的学术成果,担当统筹主导工作的许泽天老师,自始至终的尽心费神,在此更要特别聊表谢忱与敬意。两岸刑法论坛的举办,除了要摒弃国内普遍弥漫着形式虚假的研讨会,更要落实学术回归学术、回归真实,希望借由此论坛的召开,让国内中青代优秀学者能够真正「以文会友」,在实质的研讨会上,有更多发挥才华的空间与交流的场域。因此,也热切盼望有更多的中青代学者一秉初衷,克尽学者本分,积极参与两岸刑法论坛,共同追求真实的学术研究,以保有学者应有的风范。

  本书的出版,有赖于辛劳撰写报告论文的报告人与撰写评论意见的评论人的努力,又承蒙举办本届论坛的成大法律系刑事法老师与学生的鼎力相助,公益信託东吴法学基金全力补助本届论坛的举办经费,同时又负担本书的出版经费,元照出版公司提供本书出版的专业协助,又赞助本书封面的设计制作,使本书得以顺利付梓,特此表达深挚的感谢。

公益信託东吴法学基金谘询委员会代表
陈子平  谨识
2015年寒露前夕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打破了我们对于犯罪的传统认知。我们总是习惯于将犯罪与“主动行为”联系在一起,却往往忽略了“不作为”同样可以造成严重的后果。作者通过对大量案例的分析,向我们展示了不作为犯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它不仅仅存在于法律领域,也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在台湾,我们经常强调“和气生财”,但这种“和气”有时也会演变成一种“不作为”。例如,当企业为了追求利润,而忽视环境保护或劳工权益时,这种“不作为”的行为,同样会对社会造成负面影响。作者在书中也提到了类似的案例,并指出,这种“不作为”的行为,往往是由于利益驱动和监管缺失所导致的。这本书提醒我们,在追求经济发展的同时,更要注重社会责任和道德伦理。它不是一本教条式的法律教科书,而是一本充满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的启蒙之作。它让我开始重新思考,我们应该如何构建一个更加公正、公平和可持续的社会。

评分

读完这本关于犯罪学议题的书,我脑子里一直盘旋着一个问题:我们对于“不作为犯”的理解,是否真的足够深入?这本书的作者试图从法律、社会学,甚至心理学的角度,去解构这种看似沉默却又充满破坏力的犯罪形式。它不像直接的暴力行为那样显而易见,反而隐藏在日常的疏忽、漠视和选择性遗忘之中。作者并没有停留在对现有法律条文的简单解读,而是深入探讨了“作为义务”的界定,以及在不同社会情境下,这种义务的模糊性和可操作性。 我特别欣赏作者对于“善意第三人”介入的讨论。在台湾社会,邻里互助的传统仍然根深蒂固,但当这种善意介入与法律责任产生冲突时,我们该如何权衡?作者举了许多案例,例如目睹儿童受虐却未及时报警,或是知晓长辈遭遇诈骗却未能劝阻,这些情境在现实生活中屡见不鲜。这些案例并非简单的道德谴责,而是引发我们对社会责任、个人边界以及法律规范之间关系的深刻思考。这本书也让我意识到,法律并非万能的,它需要社会伦理和道德观念的支撑,才能真正发挥其保护弱者的作用。它不是一本教你如何规避法律风险的书,而是一本引导你思考社会责任和道德良知的书。读完之后,我开始反思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是否也有哪些“不作为”的瞬间,值得我们重新审视。

评分

说实话,一开始看到这本书的书名,我以为会是一本枯燥的法律条文解读。但读下去才发现,作者的文笔相当流畅,而且善于用生动的案例来阐述抽象的法律概念。他没有把读者当成法律专家,而是把我们当成普通民众,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我们解释了不作为犯的复杂性和挑战性。 这本书让我联想到台湾社会近年来频发的家庭暴力和虐童案件。很多时候,邻居或亲友明明知道受害者正在遭受痛苦,却因为害怕惹麻烦、或是认为“管好自己的事”而选择视而不见。这种“不作为”的行为,往往会给受害者带来更加严重的伤害。作者在书中也提到了类似的案例,并指出,这种“不作为”的行为,在某些情况下,可能构成犯罪。这让我感到非常震惊,同时也引发了我对自身行为的反思。我们是否真的有足够的勇气和责任感,去挺身而出,保护那些需要帮助的人?这本书并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而是留给我们思考的空间。它是一面镜子,让我们看到自己内心深处的懦弱和冷漠,也让我们重新审视自己与社会的关系。

评分

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不仅仅关注法律层面的问题,更深入地探讨了不作为犯背后的心理机制。作者引用了大量的心理学研究,分析了人们在面对紧急情况时,为什么会选择“不作为”。例如,“旁观者效应”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当有其他人在场时,人们往往会认为自己没有责任去采取行动,从而导致救助行为的延迟或缺失。 在台湾,这种“旁观者效应”在公共场所屡见不鲜。例如,在捷运站或公车上,当有人遇到困难时,很多人都会选择漠视,或是默默地走开。作者认为,这种现象的根源在于社会信任感的缺失和个体责任感的淡化。我们习惯于将责任推给别人,而忘记了自己也应该为社会做出贡献。这本书也让我意识到,改变这种现状,需要从教育入手,从小培养孩子的社会责任感和同理心。同时,也需要建立更加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让人们在遇到困难时,能够得到及时的帮助和支持。这本书不是一本简单的犯罪学著作,更是一本关于人性、社会和责任的深刻反思。

评分

这本书的架构相当严谨,从不作为犯的定义、构成要件,到具体的案例分析,再到未来的立法建议,层层递进,逻辑清晰。作者对于学界的各种观点进行了充分的梳理和批判,既展现了学术的深度,又避免了陷入晦涩难懂的理论迷宫。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并没有将不作为犯简单地视为一种“消极犯罪”,而是将其视为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与社会结构、权力关系以及个体心理等因素密切相关。 在台湾,我们经常听到“出了事才后悔莫及”这样的说法,但很多时候,我们并没有意识到,这种“事”的发生,往往源于我们长期的“不作为”。这本书提醒我们,预防犯罪不仅仅是加强刑罚,更重要的是提高公民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意识。作者也提出了许多具有建设性的建议,例如加强对“作为义务”的宣传教育,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以及建立更加有效的社会救助体系。这些建议并非空泛的口号,而是基于对现实问题的深入分析和对未来发展的积极展望。这本书对于法律从业者、社会工作者以及所有关心社会议题的读者来说,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它不仅仅是一本学术著作,更是一本社会良知。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