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给年轻:法律的背后,是爱。

写给年轻:法律的背后,是爱。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十四篇感动生命的真实诉讼,
每一个决定,都是人性、利益、真实与谎言交错的结果……

  司法,有两种身分,
  一种是正义,另一种是冷酷,
  苏儿真,有两种身分,
  一是歌手,二是「苏明渊律师」。
  本书透过十四个真实诉讼案例的血泪过程,
  将司法制度里最冷酷无情的部分,
  化为动人的故事与歌曲,
  穿透黑暗的亮光,抚慰人心。

联名推荐

  作者把我们生活中,时常听到或看到的法律问题,用深入浅出、容易理解的文字告诉读者。-杨敦和──现任文藻外语大学董事长,美国柏克莱加州大学法学博士

  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更多情感的交织与人的关怀,透过生命的历练与细腻的观察,将十余年的专业投入汇聚成一系列的故事。-苏嘉全──前内政部部长、前屏东县县长

  苏儿真用音乐去描绘生命,刻划人生;让生命变得浪漫,充满感动。-李寿全──金马奖最佳电影配乐及电影插曲奖得主、资深音乐制作人

  在与现实黑暗拔河的同时,又能感性地写出各种方向充满着爱与柔软的歌。-黄大军──金曲奖最佳儿童音乐专辑制作

  歌唱若是情感宣洩的管道,我想儿真现在做的事就是将感性的情感抒发,提升为理性的领略实践。-黄韵玲──金曲奖最佳作曲人

  律师,不只是据理力争.在他的叙事里面,是一篇篇人生故事,一段段精彩共鸣!-黄子佼──电视暨广播金钟奖得主

  如此丰富的故事,需要极丰沛的情感与创作的持续力;而作者在理性里涌现的感性,使我们能从书中发现隐在故事其中的感动。-谢铭祐──金曲奖最佳台语男歌手,最佳台语专辑奖得主

  音乐和人文关怀从来就没有离开过苏儿真的生命;读者可以从这一篇篇的作品,察觉苏律师在法律之外的感性,以及他对人性的关怀,对法律的人道反省。-叶启洲──政大法律系副教授,德国弗莱堡大学法学博士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苏儿真


  律师歌手,本名苏明渊,高雄人。辅仁大学法律系毕业、台湾大学国家发展研究所肄业。现为执业律师,于桃园开设律师事务所,自民国八十七年律师高考及格至今已受任过上千件诉讼案。

  青少年时期开始以六根琴弦谱写生命中各种深刻体验。师承资深制作人黄大军老师,学习音乐制作及创作,除发行个人创作专辑〈101次表白〉、〈末世纪〉以及〈Te Amo你,我爱你〉,亦曾为孙耀威、方季惟、施文彬、洪荣宏等歌手写歌。并且曾为苏嘉全、蔡英文创作、演唱竞选歌曲。

  血液里流着顽抗的音乐基因,对于案件常常一不小心就入戏太深,陷入当事人的悲欢离合之中,有时甚至难以从诉讼之中抽离。近几年开始创作以具体诉讼故事为素材之歌曲,期许能以音乐创作抒发心情;在歌曲和法律间,找到最适切的完美和弦。

绘者简介

林艺轩


  晴耕雨读,与一犬二猫,在宜兰月眉乡村里生活创作。

  现为全职插画家兼职农夫、兰阳青年学院成员,学习与了解宜兰文化,支持「农地、农有、农用」理念。画风多元,已出版的作品有《The Day,88》(联合创作)、《吴恩文的食物恋》、《咖啡,再一杯》等书。粉丝团「Lin,Yi-Hsuan / 林艺轩」。

图书目录

推荐序
深入浅出道出法律故事──杨敦和
爱,无所不在~只要用心感受!──苏嘉全
刻划人生的法理观察──李寿全
晦涩中的光明──黄大军
理性与感性的最佳见证──黄韵玲
同门师兄苏儿真──谢铭祐
以音乐与故事,书写人性的关怀与法律的自省──叶启洲

01 分手快乐──快乐告别婚姻
02 返还爱情,回到最初──就当一切没发生过
03 爱情由不得我定义──年龄是阻碍吗?
04 你坚持离婚吗?──哭泣的睡人
05 爱情最美的面貌──请让我照顾你
06 「透明化」的霸凌──外籍新娘的悲歌
07 爱是需要不是占有──人身保护令
08 情感的价值──我要回家,老兵的遗嘱
09 坚持的希望──不死的承诺
10 壹块钱的请求──抛弃式的情人
11 近在咫尺的幸福──再见,我的男孩
12 谁是小孩的监护人──阿嬷的眼泪
13 白玫瑰运动的背后──含羞草的无声控诉
14 篮球场上的冲动──懵懂少年

后  记  当麦克风开的时候──苏儿真

图书序言

推荐序一

深入浅出道出日常法律问题
杨敦和(现任文藻外语大学董事长,美国柏克莱加州大学法学博士)


  听说苏律师要出书,感到有点意外;一口气看完了书中的内容,感到更加意外。

  苏律师是辅仁大学法律系的毕业生。

  他从初入法律系起,就显得与众不同。一年级时,已是辅大校园中的风云人物;不是因为法学成绩特别优异,也不是因为辩论技巧特别杰出,而是在学校一年一度的音乐比赛「青韵奖」中脱颖而出;不仅一举夺牌,而且连战皆捷,举凡独唱、重唱、创作,几乎没有一年不得奖。于是,他手弹吉他,放声高歌的形象,成为辅大校园中,非常引人的一幅风景。醉心音乐之外,苏律师也是一个关心社会边缘人的好学生。   

  辅仁大学是一所教会学校,特别重视学生的人格发展,鼓励学生在课余之暇参加一些社团活动;除了发展第二专长,结交更多的同好,也能培养他们一些人际互动,团队合作,工作规划和领导统御的能力。

  在许多热门的学生社团中,苏律师加入了以服务闻名而且迭获嘉奖的「励德队」;定期到离学校颇有一段距离的「励德少年监狱」,去看顾在那里接受感化教育的青少年朋友,而且一做经年,直到他毕业离校为止。

  本书之成,或许跟他的这一段经历有关吧!

  他借着与一位青少年朋友的简短对话,不仅把我们日常活中,时常听到或看到的法律问题,用深入浅出、一般人容易理解的文字告诉读者;而且把问题背后的症结,借着有血有泪的具体事件,让年逾古稀的我,也在忍不住潸然泪下中幡然醒悟:原来,许多纠结的释怀,也只在关系人的一念之间呀!真的没有想到,苏律师不但会出书,而且会出雅俗共赏而又意味深长的好书,尤其看到近日社会上一连串令人憷目惊心的人伦悲剧,忍不住心想:这本书早出几年就好了!

推荐序二

爱,无所不在~只要用心感受!
苏嘉全(前内政部部长、前屏东县县长)


  「追分到成功,祈求大甲妈,

  铁马的工厂,世界第一名。

  ……我做你的靠山,亲像咱的故乡偎靠大度山,

  大甲溪水永远无回头,手牵手到成功岭!」

  回想与儿真律师站在圆满剧场与台中乡亲一起唱着〈做你的靠山〉画面,从他眼神中看到的是一分全心的投入,这分感动彷彿昨日。与儿真结缘是在几年前参选大台中市长时,儿真花了相当大的精神与心力义务帮我创作这首竞选主题曲,在整首歌词与曲调的笔触间完全能感受到他对土地情感的流露。

  翻开本书初稿,同时也在Youtube上找到儿真之前的创作歌曲〈Te Amo〉,看着故事、听着歌声,不自觉中我的视焦逐渐模煳了,〈爱情最美的面貌─让我照顾妳〉中,主角夫妻彼此之间那分相互的不舍,同时也连结着一生的承诺,儿真透过声音与文字记录下的真实不用刻意解释就能入心。

  不同于一般法律人对于事件仅有纯理性的辩白,书里所诠释的每个故事就真实地出现在我们身旁,虽说你我都是旁观者,儿真在字里行间却流露出更多情感的交织与对人的关怀。在台湾社会中,彼此之间若能有更多的理解与包容,正向地看待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就是互信价值,就像〈近在咫尺的幸福─再见,我的男孩〉故事中的父亲所展现出的真情,心想:「真正的爱,不是占有,而在于成全!」

  相信所有儿真的朋友们都了解,在他的身体里一定有两个灵魂,一个是充满逻辑与理性的律师,而另一个则是浪漫与狂狷的歌手,想像中彼此间应该充满着互斥,但在儿真身上我看到了巧妙的交织过程,而这样的结合,却完整在这本书与音乐里呈现。透过生命的历练与细腻的观察,儿真将十余年来专业的投入汇聚成一系列的故事,每个故事都迥异于书状生硬的陈述,引领着我进入每个故事的情境之中,且在在的呈显出主角在过程中情感完整的表达。

  一分大男孩的纯真,正如同笔名「儿真」,在本书付梓的同时,祝福儿真,也祝福这片土地正向继续往前付出心力的每个人,如同〈再见吧,我的男孩〉歌中最后一句:「再见吧,我的男孩,只要挥挥手,抬起头大步走,别在旧爱里徘徊。」

推荐序三

刻划人生的法理观察
李寿全(金马奖最佳电影配乐及电影插曲得主、资深音乐制作人)


  苏儿真曾用音乐去描绘生命,刻划人生;让生命变得浪漫,让人生充满感动!然而,人生的剧本里,却有更多的分离、伤痛、冲突、背叛、委屈、无助。这就是生命呀!

  苏儿真放下了歌手的角色,恢复他的苏明渊律师身分,认真地去面对复杂的人生,认真地去协助需要帮助的人。

  这次,苏律师再度描绘生命、刻划人生;只是选择了更直接的方式,没有华丽的音乐外衣,只有真实的文字叙述。《写给年轻:法律的背后,是爱。》是苏律师执业经验的一次诚挚分享。提供大家更多现实生活中的法理观察;生命本来就是互相学习。

推荐序四

晦涩中的光明   
黄大军(金曲奖最佳儿童音乐专辑制作、资深音乐制作人)


  创作,是一方绝对孤独的空间。

  但惟有于各种冲突与撞击而经过深深沉淀去除杂质(比如:恨、不满、恐惧……),产生「爱」之后才能完成作品,感动别人、满意自己。

  认识苏儿真(苏明渊律师)时,他当时正就读辅大法律系,每当聆听着他以野放而带着你可以用各种情绪(愤怒?沧桑?无奈?嘶吼……)来形容的哭腔,演唱着一首首新作词曲时;浮现在当时身为老师与老板身分的我的脑海中的,是无数个问号和一个巨大的惊叹号。

  一个人怎么可能每天背着枯燥坚硬的法律条文,理性分析每个案例中证物的蛛丝马迹,从中洗鍊、平衡着正义与残忍、现实和黑暗拔河的同时,又能如此感性地写出包含各种方向充满着爱与柔软的歌词,谱出线条分明、色彩缤纷、温度如四季变幻带着怀抱煽动力十足的旋律呢?

  这个好问题随着他闯荡歌坛、考上台大国家发展研究所、拿到律师执照、当了律师帮助需要的人解决法律纠纷自己当老板;一晃眼二十年……还是个好问题!

  接到儿真的邀请帮忙写序,惊讶、为他骄傲之余;一连几天想着如何落笔,其间这问题彷彿再度出现,加上二十几年来保持联系的「苏律师」形象不断扩大,折腾了几天,我终于为自己找到了答案:

  在「律师歌手」苏儿真身上,这只是个证明题,不是问题。

  这个发现让我体会到的不只是他的「能」,最令人羡慕与佩服的是他的智慧竟能从「律师」这职业中,众所认知的残酷现实中每个案件、每篇状稿、每个形形色色的加害人、被害人,不断地循环于生活中,还能延伸出穿透黑暗的创意与更具怀抱的爱。

  好个儿真,身为律师给了你丰富的人生,是不是就回来以创作人的身分将一件件你洞悉的晦涩中的光明,化为一篇篇启人深思的故事、一首首钻心的旋律;回馈给这个需要多一点灵性的社会呢?

推荐序五

理性与感性的最佳见证
黄韵玲(金曲奖最佳作曲人、资深音乐制作人与歌手)


  在音乐的历程中,对于音乐的真诚真切、创作的坚持与热忱,这是儿真那时给我的印象;多年后得知他转换跑道,化身成为正义的使者,为人们争取权益及解决法律疑问,让我不得不由衷地佩服他。

  歌唱若是情感宣洩的管道,我想儿真现在做的事就是将感性的情感抒发,提升为理性的领略实践。

  在任何一条未知的路途中,坚持自己,勇于实现,用自己的力量创造自我,累绩正向能量然后帮助需要帮助的人。

  儿真,我们都看见你的努力,真心地祝福你一切如愿。

推荐序六

同门师兄苏儿真
谢铭祐(金曲奖最佳台语男歌手、最佳台语专辑奖得主)


  要帮一个我在创作上一直引以为标竿的人写序,实在过分地折煞人矣!

  约莫是一九八六年吧! 在一场有点枯燥、烦闷,学校的文艺会上,忽然听见一管似水泼醒梦中人的声音,唱着已流行过一阵子的〈七月凉山〉,那声音沙哑不定,尾音层抖绕樑,剎那间,彷彿我就极自然地掉进,带点乡村民谣伤感的三月天……,那人叫苏明渊,也是我后来熟稔的苏儿真,高中学弟,最后竟成了引我入音乐圈的贵人,世事难料。

  一直以为创作人多情、浪漫、易感,律师冷血、理性、精悍,很难相信儿真竟可以同时扛着这二个不甚搭嘎的行囊,一手六法全书,一手木吉他,一路这样走来。如今他将他所经历的案子,化成一篇一篇的故事,一首一首的歌,一直将他视为创作上的目标的我,惊觉,他又走到另一个世界,渐行渐远了!

  「司法,有两种身分,一种是正义,另一种叫冷酷。 因此,在开庭的过程里,原告与被告总在这样的冷暖里交替,就连律师也不一定能正确的预知结果,所能依循的,是一条一条的法令规章,还有规章外的解读与诠释。」

  这是一段儿真书中的解释,而我认识的他也在如此冷暖交替的过程里,扮演着我所不熟知的角色前进着。他曾有一首歌名为〈九和弦〉,其中的几句歌词:「我和你就好像九和弦,找不到解决的那个音,除非你还想延续下去……」,既是律师又是创作者的这些年,不知道儿真是如何找到平衡点,理性与感性要偏向哪一边,想解决吗,儿真?

  如此丰富的故事,需要极丰沛的情感与创作的持续力,这些,其实一直都表现在儿真私底下的一切:像大侠,一有唿救,随即拔剑相助;像师长,即便离校多年,仍关心着昔日社团的兴衰;像兄弟,不时来通电话嘘寒问暖,哈拉调侃;像大孩子,单车轻骑,陪子合唱,自拍娱人;当然,他律师的身分,排困解难,大家也极度依赖着。

  热情,一直是我常在儿真脸上时常看到的,他也一直以他的方式,不时呈现在我们这群朋友面前,书中有一个他帮一位年迈老兵处理遗嘱,要将一辈子的积蓄,全留给无缘的未婚妻的过程,不仅他因之鼻酸,就连读完文章的我也忍不住打转的泪水,那种理性里涌现的感性, 煽动而不露痕迹的文采,一直是在一旁默默窥视的我所仰之弥高的。

  在这样的书中我们在寻找什么?其实与听一首歌一模一样,我们都寻觅着隐在其中的感动,想在硬梆梆的法条中嗅出人性的良善,在无奈中翻转一些判决,我常在字里行间发觉出庞大的无力感,我知道那是创作人惯有的疼惜,尤其是当这个创作人的身分加上了律师这个招牌,所流露出来的更多了一些我们难以体会的挣扎!

  总是期待着儿真的下一步,像二十多年前一起在恩师黄大军先生家中,每週固定的听歌会议,每个人发表完自己的近作,最期待他又写了什么令人惊艳的歌,相信他依然在写,创作的血很难流光的,更何况能轻易地在生活中汲取养分的他! 再来一首歌吧,儿真!  

推荐序七

以音乐与故事,书写人性的关怀与法律的自省
叶启洲(政治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德国弗莱堡大学法学博士)


  苏儿真是我高中、大学七年的同班同学,我们一起弹吉他唱歌,一起上辅大法律系,一起在514巷一家叫做「五线谱」的民歌餐厅驻唱(不用去找,它很早就倒了,我们一直觉得是对方把店给唱倒了),一起参加野百合学运,一起在票据法课堂上研究他的唱片合约(李老师对不起!),但就从来没有一起唸过书。大三之后,我继续走法律,他则把大部分心力放在音乐。若不是有几个像我一样的好朋友,很难想像他能够从法律系毕业。

  出了两张唱片之后,他回到法律的路上,很快地通过律师高考,跌破所有同学的眼镜,然后开始了他的执业生涯。由此可以看出,他对于法律和音乐有一样的慧根。虽然已经执业十几年,他对音乐的热爱,并没有丝毫减少。我从德国留学归国之际,他发行了第三张专辑,其中已经收录了法律故事做背景创作的歌〈Te Amo〉。在这之后,他不断地从诉讼工作中找到音乐创作的灵感。对他来说,法律案件是有音乐性的。因缘际会地,在四也出版的协助之下,他进一步把法律、文学和音乐三者结合起来,产生了这一本三合一的作品。

  婚姻与家庭,是法律争议里头最难处理的一种,因为在这种特别不容易界定对和错,法律也无法给出面面俱到的答案。人性的冲突与矛盾,特别容易在家事事件中显现。在〈你坚持离婚吗?─哭泣的睡人〉中,我们可以看到「婚姻」在道德面和法律面被赋予的期待是如何的不同。在道德面,我们期待白头偕老、疾病相扶持,并且歌颂许许多多不离不弃的伴侣,谴责大难来时各自飞的负心鸟。在法律面,现代婚姻法却有着强烈的功利色彩,也就是婚姻的维系,相当程度地是建立在他方对自己的「价值」上。而且,这个「价值」的存在与高低是主观的。法律评价重点,逐渐由「对错」转向「婚姻破裂事实」。所以,选择离开脑死的伴侣,可能是千人所指的负心人,但却经常是法庭上的胜利者。这种道德上与法律价值上的落差,注定法院(和法律)必须陪同胜诉者一起承担社会大众的批判。这种道德上与法律上的冲突,不仅存在法律与社会之间,其实也存在法官的心中。法官,是穿上法袍的凡人,也会受道德感的影响,但又必须遵守法律,所以,他会用斥责的语气质问原告是否还要离婚,代表的是他凡人的那一面。若老先生回答「是」,他应该还是会给老先生一个胜诉判决。当这个社会的多数人可以认清,法律不可能帮任何人重建已经破裂或丧失基础的婚姻时,法庭里的胜负,就只有短暂的诉讼上意义,不代表人生的真理。

  在〈近在咫尺的幸福─再见,我的男孩〉当中,法律上推定的亲子关系和事实上的血缘关系不符,起因于生母的不诚实。但承受痛苦与煎熬的,却是自以为是生父的前夫和小孩。事情会引起情感上的纠结,主要还是加上已经历经十二年的事实上亲子关系。十二年,长到足以让这对假父子培养出深厚的感情,长到足以让一个小孩懂事,在面临人生鉅变时体会到心里依赖与情感上撕裂的痛楚。如果事情提早十年发生,伤害应该可以减少许多。而在事件对立面的当事人,也就是生母(甚至可能包括生父),若不是在这十二年间也承受了极大的心理煎熬,可能也不至于再循法律途径找回小孩。这个面向,可能要对造律师才观察得到。而在这一类事件的处理过程中,最容易被忽略的,其实是小孩的利益。到底小孩子在哪一边的环境下可以获得最好的照顾?怎样处理可以减少对小孩的心理伤害?法律不是万能,最好的答案其实是在双方当事人的心中,而不在法院的裁判书里。法律制度的设计,有没有提供三方共赢的机会?是值得我们反省的。

  法律训练与律师业务并没有使得他的文笔变得坚硬枯燥,因为音乐和人文关怀从来就没有离该过他的生命。读者可以从这一篇篇的作品,察觉苏律师在法律之外的感性,以及他对人性的关怀,以及对于法律的人道反省。

  其实,每次看他写的故事和听为这些故事而写的歌,我总觉得他不是我认识的那个苏律师,因为从十六岁开始,我认识的他并不像是一个感情细腻的人,他一定是被什么奇怪的东西附身了,才会写出这么有感情的故事和歌曲!在案件中,他是事件的参与者,努力为当事人争取权益。案件结束后的沈淀,也让他继续思索法律事件中人性与利益的冲突,并转化为一篇篇心情故事与美妙旋律。

  这是一本多功能的作品,不同的读者可以读出不同的收获。若您是法律系学生,可以借由这本书知道,将来您的工作是多么重要,一念之间,对于当事人的人生会有多大的影响。若您不是法律人,也可以借由这本书知道,法律中所说的公平正义,其实并不像您原来想像的那么容易掌握,容易判断。每一个决定,都是人性、利益、真实与谎言交错得来的结果。

后记

当麦克风开的时候      
苏儿真


  在我沉溺于过往之际,彷彿又回到了许多因为入戏太深,而无法自拔的转捩点;每一次,命运都提供了两个选项给我,当时我选择打开其中的一扇门,如今回想如果选择的是另一扇门,会不会给我另一个身分,成就和现在截然不同的人生?!

  但,我错了!原来在我打开那一扇门时,命运并未把另一扇门锁上,可以两者皆选,同时拥有两个身分和一段与众不同的人生。

  可是当时我没这样想,在就读法律系三年级那年,我选择踏上其中一条追求梦想的音乐之路!

  这条追梦之路缘起于大三的时候,我抱了一把吉他参加北区大专民歌比赛,比赛结束后,当时也是评审之一的黄大军老师给了我一纸唱片合约;从签下合约之后,我过了很长一段同时上课、录音、出唱片、跑宣传通告的日子。可惜那段载浮载沉的追梦之路,走得既不踏实也不顺利,后来我决定暂时把吉他束之高阁,全心投入律师考试,而在参加考试的第二年,成为那年第一百八十八个录取者。

  老天很眷顾我,给了我一张律师执照。还记得穿上法袍第一次到法院开庭时,眼前竟然产生了有如时光错乱的错觉,如同穿错了戏服、跑错了场景,原来是法袍下那个感性的灵魂还在作祟。

  从执业以来我一直是个诉讼律师,在具体的案件中不为人知的角落,发现许多故事,其中有一些令人感动、有一些让人揪心、有一些值得深思,这些案件像流水帐一般让我陷入当事人的悲欢离合之中,有时甚至难以从诉讼之中抽离。

  有一天,一个中年男子步入我的事务所,拿着一封存证信请求我协助,原来他扶养了十二年的孩子,竟然是前妻外遇所生,前妻要向他要回孩子的监护权。诉讼的结果是,那个十二岁的男孩必须回到母亲和从未见面的生父身边。父亲送回男孩的那天,送给男孩一本相簿,里面是他在男孩一岁到十二岁生日时拍下的照片,男孩要被带走之前不断的喊着:「爸爸再见」。当下我才明白世界上有一种爱,是一种相处过后的爱、日久生情的爱、无条件付出而不求回报的爱,这种爱甚至能胜过血缘之间的爱。

  目睹他们父子分离的那一刻,我的脑海里竟浮现这个故事的歌词和音符;后来我才发现,音乐创作救赎了我不得不参与这些事件而生的郁郁寡欢。于是,我开始写故事,开始写歌,以案件为基础写成这本书里面的每一篇故事,写下代表着每一篇故事的歌,一首歌都有一个故事在背后支撑,让歌曲听来更有灵魂,更容易触动人心,让面临相同处境的人可以借由故事和歌疗癒受伤的心灵。

  执业这么多年来,处理案件的时候心里难免还是会产生一些同理,这些同理有时候是会站在对方那一边,我曾经想过如果我成了某个案件的被害人,我会不会从此不帮这些委託人辩护?我还在犹豫如何作答,因为这些当事人需要懂法律的人辅佐诉讼,至少我可以帮助他们让法院尽到调查的责任,发现事实经过,避免让法院过于独断,更何况每个案件的背后该负责的往往不单只是行为人一个人,可能父母、家庭、社会、教育都得记上一笔。

  但是这些类似的同理,难免还是形成了内心的怀疑和冲突,而我竟在参访法鼓山的过程中意外得到了解答。在参访过程中,印象最深刻的是观音殿前的那个大水池,浅浅的水塘里面整齐排列着许多大小相当的石头,因为山上的风徐徐地吹,让水池里面的水泛起阵阵水波,那些水波当然不像海上的浪,只是小小的涟漪,水不会动是因为风,人的心也不会无故起邪念,通常都是因为慾望!我在水池前站了很久,静静地观看着水池中的涟漪以及佛寺建筑映在水中的倒影,心中突然得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平静,这种平静的感觉来自于一个景象,就是看见规律的水波不断地来回的洗涤水池里的石头,此刻我的心就像水中的石头,同样被水波来回的一次又一次的清洗过一样。

  后来我到了开山纪念馆里头的许愿树面前,人们可以在祈愿卡上写下一些愿望,再把它挂在许愿树上。我在那边待了一些时间,却想不出一个适当而不浪费,并且会义无反顾努力追求的愿望……。反覆思考许久,我才恍然大悟,原来这个愿望早在几年前,就被我写进一首歌的歌词里面,那首歌名为「反面」。因此,我在祈愿卡上写下「愿……我能在怀疑之后得到信念,在痛苦之后得到力量,在伤悲之后得到快乐。」

  时光若能倒转,再次回到两扇门面前的抉择,我会同时将两扇门推开……

  当麦克风打开的时候,你别吓一跳!我能给你音乐,也能给你法律。

  备註:为保护当事人隐私,书里的故事内容已经改编,并皆已获当事人同意,亦未揭露当事人的个资。

图书试读

11. 近在咫尺的幸福──再见,我的男孩

「再见」有两种意思。一种是再次相见,是一种喜悦;而另一种再见,是离别,是一种不舍。有些离别是自己的决定,有些离别,则是身不由己,连说再见都会不舍地哽在喉间。

几个星期前,我接获一个案件,主角是位十二岁的男孩,他要离开家人,带着两只塞满爱的行李箱,离开最爱他的父亲,A先生。事实上,小男孩完全不想离开,他哭着希望能留下来,留在父亲身边,然而这个最爱他的父亲,A先生,并不是他的亲生父亲……

A先生约四十岁,经由朋友介绍来找我委任案件,那天是阴冷的雨天,他的神情充满了不安,坐在会议室里,低着头一语不发。

我正想打破这一片沈默,他突然抬起头说:「十二年前,我们离婚了……」像是鼓起很大的勇气般,他接着说:「那时我们结婚还不到三年。虽然没有什么严重的争执,但,婚姻的共同生活让我们清楚彼此并不合适。」

「离婚时,你们有小孩吗?」我开始询问细节。

「没有。」他说。

「那就简单多了,没有监护权的问题。」

「但是,就在签字离婚办好登记后不到一个月,前妻打电话告诉我,她已经怀孕了两个月。由于我们两人都是虔诚的天主教徒,就算当时的情况和情绪很复杂,也没想过把孩子拿掉,因此小孩就在离婚后七个月出生了。」

「这样说起来,小孩是在你们还没离婚时受孕的,属于『婚生子女』,你还是孩子的父亲。」我向他说明法律的规定。

「对,所以孩子小建跟着我的姓,加上前妻的经济状况不好,因此由我当监护人,也入我的户籍。」他说。

「为了孩子,十二年来我没有再婚,全部的心力都放在孩子身上,陪他写功课、拼拼图,教他骑脚踏车,带他出国旅行,一起打球、逛夜市、做家事,就是希望参与他任何成长过程。我们的感情像朋友又像兄弟,什么话题都可以聊,阿公阿嬷也非常疼爱他;然而,上个星期我才知道,孩子不是我的亲生骨肉……」

用户评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