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航海时刻:2016大选及之后,台湾的事情

大航海时刻:2016大选及之后,台湾的事情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台湾
  • 2016大选
  • 政治
  • 历史
  • 两岸关系
  • 民意
  • 选举分析
  • 社会变迁
  • 政治评论
  • 时事政治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郝明义致年轻世代的白皮书

  台湾新的时代开始到来。
  2016的选举结果,只是序曲。
  不论对内或对外,我们都到了大航海时刻。
  在巨大的风浪中告别过去,在汹涌的波涛中穿出未来的方向。


  2015年,《如果台湾的四周是海洋》一书出版,提出未来二十年将决定台湾灭亡或新生,受到各方重视。出书后的几个月,作者郝明义巡回各地与读者对话,并观察时代力量与绿社盟两个年轻的政党在进行的选战,密集访问他们二十八位立委候选人,进一步剖析这二十年里第一个关键四年将面临的议题。

  郝明义发现:2016的选举的底层,其实是一场新旧世代的价值观之争。而过去台湾都是政党来形塑年轻人的生活观和价值观,但是从2016的选举开始,年轻人开始以自己相信的生活观和价值观来形成政党、形成政策,参与政治、改革社会。

  他用了一个比喻来解释台湾现在的处境。

  「一个人在陆地上成长,会被要求跑步、跳高、跳远,再逐渐加大强度,跑马拉松、练十项全能,要会丢铅球。但是忽然有一天,海洋水位升高,原来是陆地的地方不见了。所有过去他会的本领,跑步、跳高、马拉松都派不上用场了。海里,不但不能丢铅球,他那引以为傲的铅球,会把他直线下降地沉没。」

  郝明义认为,台湾就是要抛弃过去许多世代沿循下来的思维,正式进入一个大航海时刻,他说:「不论在政治上、经济上,还是对内、对外,我们都到了要勇于迎向风浪,用新的勇气、新的视野来开创未来。」

  活力十足的郝明义,笑称自己的心理年龄永远停在18岁,他说:「这让我总对这个世界充满好奇。宁可选择悬崖险径也不走安全的平路,让我有机会享受踪跃的快感,观览平地难见的瑰丽风景。并且,不论现实的风雪多么勐烈,我可以让自己瞇得睁不开的眼睛看到远处温暖的光亮」。

  所以《大航海时刻》既是写给年轻世代的白皮书,也是一则唿叫队友的启事,号召不同行业的人一起迎接大航海时刻,展开奇异的航程。航途也许暗潮汹涌、风雨飘摇,但唯有不怕风浪,才有走出去的机会。如同狄更斯在《块肉余生记》写到的:「只要跨越过去就行了,距离只是想像出来的。」;郝明义也一边笑着,一边唱着:「哦~向前行~」

  啥米拢毋惊。

  本书共分成三个部份:

  第一部:〈别在海里丢铅球〉

  2016选举,表面上呈现的是国民党大败,民进党大胜的结果。但是在底层,其实是一场不同世代的价值观之争。
  台湾今天需要面对两个现实。第一个现实,是国家各个领域都有积累到临界点,再也没法像过去一样将就、拖延下去的问题。
  第二个现实,是要解决结构性的困境,不能只靠政党轮替,而需要重视年轻人面对的困境,从年轻世代的价值观里找寻可能的解方 。否则,如果仍然坚持过去习以为常的观念、思维和方法,我们会像是带着铅球却想在海里游泳。
  在这个世代价值观的背景下,郝明义分析了国民党之败的原因,以及民进党之胜的原因,还有台湾今后要共同面对的挑战。

  第二部:〈浪潮汹涌〉
  大选之前,一股新政治力量来势汹汹,象征年轻世代的各个公民组合跃跃欲试,希望从体制外走进体制内,从街头步入国会;大选结束了,有一些耀目的年轻力量顺利进入国会,有的虽然还差临门一脚,但仍在各自努力。
  在选举期间,郝明义针对时代力量与绿社盟两个新的政党28位参政人物做了深入访谈。选后,他又再针对黄国昌、林昶佐、范云、李根政、苗博雅、曾柏瑜等人回顾了选战,并展望未来。
  透过对这些参政者的访谈与自身观察,郝明义用理想—选举、社运—党为纵横座标,画分出一张政治象限图,分析新政治力量在这次选举里的运作动能与成败原因。希望这些访谈和分析,一方面可以当作未来从政人物的参考,一方面也可以当作公民观察政治、与政治人物互动,并且监督他们的参考。

  第三部:〈风浪巨大〉
  台湾社会种种积累问题所形成的死结,除了有新世代的参政者要从政治的切面打开突破口之外,也需要民间各个行业的人用新的视野和勇气来开创新局。
  在本书的第三部里,郝明义分析了台湾对外发展,以及两岸互动的几种模式,并整理成图表说明他主张两岸之间「较劲而合作」的概念。
  他并举了三个例子。
  第一个是谢英俊。谢英俊因为协助921灾区重建而发展出特殊的建筑理念和工法,而被蒋勋称之为「救赎」。最近,谢英俊也证明,他的观念和技术,可以和对岸一起走向世界市场,成为「较劲而合作」模式的最佳范例。
  第二个是林依莹。谢英俊是台湾向外走的一个例子,林依莹则是向内走的例子。高龄化社会,以及台湾残缺不全的长照系统,使得很多人想到高龄化社会就很黯淡。但是林依莹在做的all in one经营模式,却颠覆了这种印象。换一种新的思维和方法,长照不但可以吸引年轻世代投入,还可以从内需市场创造四十万人工作机会,并形成台湾傲视国际的软实力。
  最后一个例子则是郝明义自己。他以自己从1989到2016年长达 27年不断在两岸和国际市场摸索的经验,以及自己在专业工作和参与公共事务之间找到的平衡点,说明他看到台湾的机会,以及他要做的事情。

  新时代来临,各行各业都将扬帆出航。

  你准备好来一场不怕风浪与颠簸的大航海行动了吗?
《远航与礁石:东亚海域的地缘政治变迁与台湾的定位》 本书深入剖析了21世纪第二个十年以来,以台湾海峡为核心的东亚海域地缘政治格局所经历的复杂演变。这不是一部专注于特定年份选举事件的编年史,而是着眼于宏观权力转移、区域安全动态以及台湾在其中所扮演角色的战略分析。全书以“海域”为核心概念,探讨了海洋安全、供应链重塑以及大国博弈如何共同塑造了当前台湾的外部环境。 第一部分:海洋秩序的重塑与“印太”战略的兴起 本部分首先追溯了自冷战结束以来,美国主导的西太平洋海洋秩序所面临的结构性挑战。随着中国经济和军事力量的崛起,特别是其在南海和东海的“灰色地带”行动日益频繁,传统的基于规则的海洋秩序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我们详细考察了“印太战略”概念的形成过程。这一概念并非孤立出现,而是对区域安全困境的一种系统性回应。书中分析了该战略如何试图在安全、经济和价值观层面构建一个多边合作框架,以平衡单一霸权的扩张。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台湾在这一战略构想中扮演了“关键节点”的角色,其地理位置使其成为连接西太平洋与印度洋航道的战略要冲。我们通过对关键海上通道(如马六甲海峡、台湾海峡)的贸易流量分析,量化了该区域对全球经济的依赖程度,从而凸显了维持航道自由与安全的重要性。 此外,本章对区域内其他重要参与者的战略调整进行了梳理。例如,日本如何通过修改安保法,强化其在西南诸岛的防御能力;澳大利亚如何重新评估其在美日同盟体系中的角色,并积极参与多边安全对话。这些动态共同构成了影响台湾外部安全环境的复杂图景。 第二部分:技术竞争与供应链的“去风险化” 地缘政治的竞争已全面渗透到经济和技术领域。本书的第二部分聚焦于半导体和其他高科技产业供应链的重构。台湾在全球电子信息产业中占据的核心地位,使其成为大国博弈中一个极易受到干扰的关键环节。 我们深入分析了全球半导体制造的地理集中性带来的结构性风险。面对潜在的供应链中断威胁,各国政府和企业开始推行“去风险化”(De-risking)战略,而非完全“脱钩”(Decoupling)。这种差异化的策略对台湾的产业布局构成了新的机遇与挑战。书中详细对比了美国、欧洲、日本等主要经济体在本土化半导体制造方面的激励措施和实际进展,并评估了这些努力对台湾既有产业优势可能造成的长期影响。 更进一步,本部分探讨了技术标准的竞争。5G/6G通信技术、人工智能以及量子计算等前沿领域的标准制定权,被视为未来经济和军事优势的决定性因素。台湾在这些领域的研发投入和国际合作情况,被置于全球技术竞赛的背景下进行考察,旨在揭示其如何在一个技术治理日益碎片化的世界中维护其技术领导地位。 第三部分:威慑与管控:台海的军事平衡 台海地区的军事态势是理解东亚安全环境的核心。本部分摒弃了对单一军事事件的描述,转而侧重于对“威慑”理论在复杂多方关系中的适用性进行辩证分析。 我们考察了近年来解放军在“反介入/区域拒止”(A2/AD)能力方面的显著提升,以及这如何改变了传统的海空力量对比。同时,我们也审视了台湾方面为提升不对称作战能力所采取的战略调整,包括对小型、机动性强平台的投资,以及提升全社会的韧性。 更为重要的是,书中对中美在台海周边的“风险管控”机制进行了细致的剖析。大国间的战略误判是区域稳定的最大潜在威胁。我们研究了双方在危机时期的沟通渠道、预警机制的有效性,以及如何在保持战略模糊的同时,避免冲突升级的微妙平衡。这里的讨论集中于“可预测性”在危机管理中的作用,而非单纯的军事力量对比。 第四部分:身份、叙事与区域认同的演变 地缘政治的竞争也深刻影响了台湾内部的社会认同和政治叙事。本书的最后一部分将目光投向了台湾社会在外部压力下的自我认知变化。 我们分析了信息战和认知作战对区域内社会的影响。在高度互联的媒体环境下,外部干预如何试图影响民意和政治决策,以及台湾社会如何发展出新的“信息韧性”。这不仅仅是关于虚假信息的问题,而是关于如何构建一个稳固的、能够抵御外部叙事渗透的社会基础。 最后,我们考察了台湾在区域文化和软实力输出方面的角色。在全球化遭遇逆流的时代,文化联系和公民社会网络的建立,成为超越传统军事和经济联盟的另一种稳定力量。通过对民间交流、艺术合作以及国际人道援助等非传统安全领域的梳理,本书试图描绘一个更立体的台湾形象,一个在动荡海域中努力锚定自身价值和战略定位的复杂实体。 总而言之,《远航与礁石》旨在提供一个多维度、结构性的分析框架,用以理解台湾海峡在当前全球权力重组浪潮中的战略意义及其所面临的系统性挑战,关注的是战略、经济与安全逻辑的交织,而非聚焦于特定的时事轮替。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郝明义(REX HOW)
 
  1956年出生于韩国。
 
  1978年台大商学系国际贸易组毕业,次年开始进入出版业工作。历任长桥出版社、《2001月刊》、《生产力月刊》、《时报新闻周刊》之特约翻译、编辑、主编、总编辑等职。1988年任时报出版公司总经理,1996年离任。同年秋,创立大块文化。
 
  1997年初接任台湾商务印书馆总经理兼总编辑,1999年底离任。
 
  2001年创立Net and Books。
 
  2010年创立ChineseCUBES 中文妙方。其所发想的中文妙方产品荣获2013年德国iF设计大奖的传达设计奖(iF Communication Design Award 2013)。
 
  现任大块文化、Net and Books,与ChineseCUBES董事长。
 
  着有:《工作DNA》(增订三卷)、《故事》(大块文化)、《那一百零八天》、《他们说》、《越读者》、《一只牡羊的金刚经笔记》、《如果台湾的四周是海洋》。译着:《如何阅读一本书》(台湾商务)、《2001太空漫游》(远流)。

图书目录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大航海时刻:2016大选及之后,台湾的事情》这本书,对我而言,就像是一次穿越历史的旅程。作者以他独特的视角和深邃的洞察力,带领我深入2016年台湾大选及其之后的复杂局面。我特别欣赏书中对“大航海时刻”这个主题的阐释,它不仅仅是一个历史的节点,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代表着台湾在一个新的时代背景下的探索与前行。在分析2016年大选时,作者并没有局限于政治层面的分析,而是深入到社会、经济、文化等多个层面,展现了这次选举背后所蕴含的深刻变革力量。我惊叹于作者对不同政治力量角力的细致描绘,以及对选民心理变化的精准把握,这些都使得他对选举过程的叙述充满了张力和感染力。而“及之后”的部分,更是让我看到了作者的远见卓识。他并没有止步于对事件的描述,而是对未来的可能走向进行了审慎的预测和深刻的分析,尤其是在两岸关系和国际局势的演变方面,他的观点发人深省。阅读这本书,我不仅仅是在了解一个历史事件,更是在理解一个民族在时代的洪流中如何航行,如何做出抉择。

评分

《大航海时刻:2016大选及之后,台湾的事情》这本书,犹如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带领我穿越了2016年台湾那段充满波澜的政治历史。作者并未选择简单地罗列事实,而是以一种深刻的理解和生动的笔触,展现了这场大选及其后续影响的复杂性。我尤其赞赏作者对“大航海时刻”这个词语的运用,它不仅仅是书名,更是一种象征,代表着台湾在时代浪潮中的一次重要启航。在分析大选时,作者展现了非凡的洞察力,他能够将纷繁复杂的政治博弈,梳理得清晰明了,并深入挖掘出隐藏在表象之下的社会动因。我被书中对不同政治立场者心态的描绘所深深吸引,作者能够以一种包容的姿态,展现不同群体的诉求和愿景,这使得我对台湾社会的多元性有了更深的理解。而“及之后”的部分,则更是将我的思考引向了未来。作者对选举结果的长期影响进行了审慎的评估,他不仅关注了政治层面的变化,还深入探讨了经济、社会以及国际关系等方面的潜在影响。读完这本书,我不仅对2016年台湾大选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更对台湾未来的发展方向有了一种新的思考。

评分

《大航海时刻:2016大选及之后,台湾的事情》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个观察台湾政治的新窗口。作者以一种兼具学术严谨性和文学感染力的方式,呈现了2016年台湾大选及其后续影响。我非常欣赏书中对“大航海时刻”这一概念的阐释,它为整个叙事注入了一种时代感和历史使命感。在分析大选时,作者展现了惊人的细节捕捉能力,他不仅关注了重要的政治事件,更深入到社会脉络,挖掘出那些影响民意的深层因素。我被书中对不同政治力量之间的微妙互动和权力转移的描绘所深深吸引,作者能够以一种客观的态度,展现这场政治大戏的精彩与复杂。而“及之后”的部分,则更是让我看到了作者的思考深度。他并没有简单地总结选举的意义,而是对台湾未来可能面临的挑战和机遇进行了前瞻性的分析,尤其是在地缘政治和区域稳定方面,他的观点发人深省。读完这本书,我不仅对台湾的政治现状有了更深的理解,更对它未来的发展轨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评分

这本书《大航海时刻:2016大选及之后,台湾的事情》,对我而言,是一次关于台湾政治与社会变迁的深度探险。作者以一种冷静而又不失温情的笔触,为我展现了2016年台湾大选及其后续影响的宏大图景。我尤其喜欢书中对“大航海时刻”这个比喻的运用,它恰如其分地概括了那个时代台湾所经历的转型与探索。在分析大选时,作者展现了卓越的分析能力,他并没有简单地陈述投票结果,而是深入剖析了导致这种结果的社会思潮、民意变化以及政治力量的博弈。我被书中对不同群体在选举中的心态描绘所打动,作者能够捕捉到那些细微的情感和诉求,使得整个叙述充满了人情味。而“及之后”的部分,则更是展现了作者的远见。他并没有止步于对选举结果的讨论,而是对台湾未来的政治、经济以及两岸关系的发展进行了深刻的预测和分析。他的观点常常能够引发我深入的思考,让我对台湾所处的复杂环境有了更清晰的认识。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历史事件的发生,并非偶然,而是无数复杂因素相互交织的结果。

评分

我带着对台湾政治变迁的好奇心翻开了《大航海时刻:2016大选及之后,台湾的事情》,这本书带给我的远超预期。作者以一种旁观者的清醒,又带有参与者的温度,为我呈现了一场关于2016年台湾大选及其后续影响的深度剖析。我尤其被书中对民意转向的细腻刻画所震撼,作者并非简单地陈述选举结果,而是深入到每一个投票箱背后,挖掘那些驱动选民做出选择的动机、情感和价值观。他用生动的笔触描绘了不同社会群体对国家发展方向的期盼与忧虑,以及那些在关键时刻左右局势的微小变量。阅读过程中,我仿佛置身于那个充满变革的时代,能够感受到空气中弥漫的期待与不安。而“及之后”的部分,更是将我的视野引向了更广阔的未来。作者没有回避那些可能出现的挑战与不确定性,而是以一种审慎而富有远见的态度,分析了选举结果对台湾内部政治生态、经济发展以及地缘政治格局的深远影响。他提出的观点,常常能够引发我深入的思考,让我对台湾的未来发展路径有了更清晰的认识。这本书并非简单的事件记录,而是一次关于时代变迁的深度对话,它让我理解了“大航海时刻”所象征的不仅仅是一个选举,而是一个民族在一个新时代的探索与抉择。

评分

初读《大航海时刻:2016大选及之后,台湾的事情》,我以为它会是一本关于政治的枯燥读物,但很快,我就被书中独特的叙事风格和深度分析所吸引。作者并非一位枯燥的记录者,他更像是一位艺术家,用文字描绘出2016年台湾大选及其后续影响的壮丽图景。我最欣赏的是书中对于“大航海时刻”这个概念的巧妙运用,它不仅仅是对某个历史事件的指代,更是象征着一个时代的开启,一个新航程的启幕。作者在分析大选时,并没有简单罗列事实,而是深入挖掘了隐藏在表象之下的社会思潮和民意暗流,那些看似微小的信号,在作者的笔下都变成了影响大局的关键因素。我对于书中对不同政治光谱的阐释尤为印象深刻,他能够将复杂的政治理念和立场,用清晰易懂的语言传达给读者,并展现出它们在现实社会中所产生的具体影响。而“及之后”的部分,则更像是作者为我们勾勒出的未来航线图,他审慎地评估了选举结果对台湾政治、经济、两岸关系以及国际地位的潜在影响,这些分析充满了前瞻性和洞察力,让我对台湾未来的发展有了更深的理解。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历史并非简单的事件堆叠,而是无数复杂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而作者正是那个能够洞悉这一切的航海士。

评分

当我翻开《大航海时刻:2016大选及之后,台湾的事情》,我本以为会看到一份关于选举的枯燥报告,但很快,我就被书中鲜活的叙事和深刻的洞察所折服。作者以一种独特的视角,将2016年台湾大选及其之后的事件,描绘成一幅壮丽的时代画卷。我尤其喜爱书中对“大航海时刻”这个主题的巧妙运用,它不仅仅是一个时间节点,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代表着台湾在时代浪潮中的一次重要的探索与抉择。在分析大选时,作者展现了非凡的分析能力,他能够将复杂的政治博弈,梳理得脉络清晰,并深入挖掘出隐藏在表象之下的社会思潮和民意变化。我被书中对不同政治光谱和群体心态的细腻描绘所打动,作者能够站在不同角度去理解他们的选择,这使得我在阅读时能够产生强烈的共鸣。而“及之后”的部分,则更是将我的视野引向了更广阔的未来,作者对选举结果可能带来的长期影响进行了审慎的评估,他的观点不仅具有启发性,更富含现实意义。这本书让我意识到,理解一个历史事件,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审视,而作者正是那个能够带领我们进行深度探索的向导。

评分

这本书简直就像打开了一扇尘封已久的宝箱,虽然书名《大航海时刻:2016大选及之后,台湾的事情》似乎直指某个特定历史节点,但我读完之后,却觉得它所承载的远不止于此。它并非一份冷冰冰的政治报告,而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航海家,在风浪中掌舵,用他敏锐的观察和深刻的洞察,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波澜壮阔的时代画卷。书中关于2016年大选的叙述,并非是简单的事件堆砌,而是层层剥茧,深入到每一次投票背后错综复杂的民意流转,那些在街头巷尾的低语,那些在网络空间激荡的思潮,都在作者的笔下变得鲜活起来。我尤其被书中对不同政治派别支持者心态的细腻描摹所打动,无论是对现有格局的捍卫,还是对变革的渴望,亦或是对未来的憧憬与不安,作者都赋予了它们应有的温度和逻辑,让读者能够站在不同立场去理解,而非简单的非黑即白。而“及之后”的部分,更是将这种观察的视角拉长,展现了选举结果在台湾社会产生的涟漪效应,政治光谱的微调,社会议题的重塑,以及国际格局下的微妙变化,都得到了详尽而富有前瞻性的解读。作者仿佛拥有一个神奇的滤镜,能够将纷繁复杂的政治活动还原成最本质的动力和最深层的原因,这让我在阅读时,常常会产生一种“原来如此”的恍然大悟。这本书更像是提供了一个思考的框架,让我能够以更广阔的视野去审视台湾乃至整个亚洲的未来走向。

评分

我一直对历史性的转折点充满好奇,而《大航海时刻:2016大选及之后,台湾的事情》这本书,恰好满足了我对这一特定时期深入了解的渴望。但它并非一本刻板的史书,更像是一位饱学之士,带着他丰富的人生阅历和深刻的历史感,娓娓道来。我惊讶于作者在剖析2016年大选时所展现出的宏大叙事能力,他不仅关注了投票的数字和结果,更着重于那些驱动这一切的深层力量。书中对不同世代、不同社会阶层在这次选举中的心态描绘,栩栩如生,让我看到了一个真实而多元的台湾社会。我尤其欣赏作者对选前民意变化趋势的精准捕捉,以及对关键人物言行的细致解读,这些细节共同构建了一幅立体而饱满的政治图景。而“及之后”的论述,更是将目光投向了更远的未来,作者并未止步于对选举结果的简单陈述,而是深入探讨了这些结果对台湾内部政治生态、经济发展,乃至地区安全格局可能产生的长远影响。我从中看到了作者对台湾未来发展路径的审慎思考,以及对可能面临的挑战的深刻洞察。读这本书,就像是在一位智者的引导下,进行一次关于台湾政治与社会变迁的深度探索,它提供的不只是信息,更是启发和思考。

评分

对于《大航海时刻:2016大选及之后,台湾的事情》这本书,我最想表达的是,它远远超出了我对一本关于政治事件的书籍的预期。作者没有选择枯燥乏味的官方叙述,而是以一种充满人文关怀的笔触,描绘了2016年台湾大选及其后续影响。我非常喜欢书中对“大航海时刻”这一概念的运用,它为整个叙事增添了一种史诗般的厚重感,仿佛预示着一个新篇章的开启。在剖析大选时,作者展现了极强的逻辑性和洞察力,他不仅仅关注了宏观的政治格局,更深入到社会基层,捕捉那些微妙的民意变化和个体命运的轨迹。我被书中对不同政治派别支持者心态的细致描写所打动,作者能够站在不同角度去理解他们的选择,这让我在阅读时能够产生强烈的共鸣。而“及之后”的部分,则更是将目光投向了更远的未来,作者对台湾未来发展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他的观点不仅具有学术价值,更富含现实意义。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政治事件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与社会、文化、经济等诸多因素紧密相连,而作者正是那个能够将这一切融会贯通的智者。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