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个目击者:23组获摄影界最权威奖项作品背后的故事

我是一个目击者:23组获摄影界最权威奖项作品背后的故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摄影
  • 纪实摄影
  • 获奖作品
  • 故事
  • 影像
  • 人文
  • 摄影集
  • 纪实
  • 报告文学
  • 视觉叙事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照片是时间的化石,摄影师作为目击者,让更多人看到正在发生的历史。他们所记录的这些事情,不该被忘记,也绝不能重演。

   22位当代着名的报导摄影师,23组夺得摄影界最权威奖项的不朽作品。这些摄影作品有的是伊拉克的战火,有的是非洲的狩猎,有的是索马里的海盗,有的是 黑色兵工厂……摄影师们讲述自己在战火、苦难中所看到的一切,摄影师和被拍摄者之间的故事,以及拍摄一幅幅经典照片的原因。这些照片和故事,让我们对自己 所处的纷繁复杂的世界,有了更多的认识和思考。

名人推荐

  我们应该看的是照片,而不仅仅是它的标签。经典就是经典,好的照片体现的是我们对人类的观察。重新翻看那些历史上的经典照片,我发现我离不开它们,因为它们承载着我们人类的共同记忆,这就是摄影的魅力和挑战。——刘香成(着名摄影师、「荷赛」大师班亚洲推委)

  报道摄影师和他们的故事生活在一起,他们是信使,带来另外一段人生,透过他们的讲述,我们和故事一同悲喜,故事抹平我们头脑中的刻板印象。——任悦(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摄影评论家)
镜头之外的凝视:探索当代视觉叙事的深度与广度 图书简介 本书并非聚焦于单一的摄影赛事或特定的获奖作品,而是将目光投向当代视觉艺术领域中那些最具影响力和变革性的创作浪潮。我们深入剖析的,是一系列突破传统界限、挑战既定认知的摄影、影像装置及多媒体艺术实践。这不仅仅是一本关于“获奖”的书,更是一部关于“如何观看”和“如何表达”的深度探究录。 第一部分:重塑现实的边界——纪实与观念的交融 在当代艺术语境下,“真实”的概念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解构与重构。本篇章将探讨那些行走在纪实与观念边缘的创作者们。 1. 漂移的真实性:数字时代下的“伪证”与“超证” 我们分析了多组在国际顶级摄影展(如威尼斯双年展、卡塞尔文献展的影像部分)中引起广泛讨论的作品系列。这些作品往往利用高精度的后期技术、虚拟现实(VR)的叙事结构,甚至是对历史档案的颠覆性重组,来探讨信息过载时代的信任危机。例如,某位艺术家如何通过构建一个看似完美的“不存在的灾难现场”,来反思主流媒体对“突发事件”的刻板描绘,以及观众在面对海量视觉信息时的被动接受状态。我们不仅展示了最终的视觉成品,更追溯了艺术家如何通过大量的田野调查、心理学理论研究,最终确定其创作媒介和表现手法的过程。 2. “在场”的消逝与重建:远程凝视与主体性 随着全球化和技术普及,摄影师不再总是“亲临现场”。本部分聚焦于那些通过远程操控、卫星影像、众包数据构建叙事的艺术家。探讨的议题包括:当创作者无法物理触及对象时,其作品的主体性和伦理责任如何界定?我们细致梳理了几组利用无人机技术对特定地缘政治敏感区域进行长时间观测的作品,这些作品如何超越了传统的“猎奇”视角,转而成为对时间、空间和权力关系的深刻冥想。 第二部分:物质的复苏与感知的唤醒 当代艺术对材料的敏感性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本卷关注那些重新发掘传统工艺的潜力,或将非传统物质引入视觉创作的先锋实践。 3. 胶片最后的低语:模拟技术的反叛 尽管数字技术占据主导,但一批坚定的创作者仍然在用最古老的化学影像技术进行着大胆的实验。本章深入介绍了几种正在复兴的、甚至是被重新发明的湿版摄影、超大画幅胶片扫描技术,以及它们如何被应用于超现实主义的叙事中。我们着重分析了一位艺术家如何使用被污染或受损的化学药剂,创造出带有“物理记忆”的肖像,这些肖像表面的斑驳和刮痕,本身成为了对时间流逝和物质脆弱性的隐喻。 4. 跨界的声音景观:光影与听觉的共振 许多重要的当代视觉作品已不再局限于静态图像,而是融入了复杂的声景设计。本部分探讨了光影(视觉)与声音(听觉)在装置艺术中的动态耦合。通过案例分析,我们展示了艺术家如何利用频率、失真、环境噪音来操纵观众的情绪和空间感知,例如,如何通过特定频率的低音轰鸣,结合慢速曝光的模糊人影,来营造集体焦虑的氛围。 第三部分:身份的流变与社会的回响 在身份政治日益凸显的今天,视觉艺术成为个体和群体表达复杂经验的最有力工具之一。 5. 身体作为档案与抵抗的场域 我们审视了那些以自我身体为核心材料,挑战性别规范、种族刻板印象的系列创作。这些作品往往是高度私密且极具政治张力的。重点案例包括:一位后殖民背景的艺术家如何通过“叠影”技术(将祖辈的影像覆盖在自身影像之上),来探讨跨代际创伤与文化身份的继承性;以及如何利用行为艺术的记录,来揭示日常生活中隐蔽的微暴力。 6. 劳动者的面孔:被遮蔽的生产链条 当代视觉文化倾向于聚焦消费端,而对生产端的关注严重不足。本章聚焦于那些深入工业现场、农业腹地、服务业幕后的摄影师。我们分析了他们如何克服进入障碍,用冷静、克制而又极富洞察力的镜头,记录下全球化生产链条上普通个体的尊严与困境,以及这些图像如何被转化为政策倡导的有力武器。 结语:观看的伦理与未来的视觉哲学 本书的最终目的,是引导读者超越对“精美照片”的单纯欣赏,转而进入对图像生产机制、传播路径和观看伦理的深度思考。我们相信,最深刻的视觉艺术,是在提醒我们:我们所见的,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得多。这本书为你提供了一张通往理解当代视觉语言复杂地图的导航图,它指向的,是尚未被命名的、正在酝酿中的下一场艺术革命。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刘旭阳


  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新闻学本科毕业,英国拉夫堡大学国际关系硕士(辅修该校社会学)。历任新华社摄影部编辑、新华社江苏分社摄影记者、《外滩画报》主笔。在《外滩画报》期间作品多次获得上海市好新闻奖、文新报业集团新闻奖。现任週末画报iWeekly执行主编。

图书目录

保罗.汉森 Paul Hansen 一场加沙的葬礼
安德烈娅.布鲁斯 Andrea Bruce 失焦的伊拉克
芭芭拉.戴维森 Barbara Davidson 黑帮冲突的受难者
安东尼.苏奥 Anthony Suau 经济危机,一场全民灾难
克里斯托弗.莫里斯 Christopher Morris 目击「奥德赛黎明」之战
大卫.钱斯勒 David Chancellor 非洲丛林里的狩猎游戏
威廉.丹尼尔斯 William Daniels 一次中亚腹地的危险之旅
斯坦利.格林 Stanley Greene 探寻电子垃圾的坟墓
克雷格.沃克 Craig Walker 一个美国高中生的军旅生涯
克雷格.沃克 Craig Walker 战争殉难者
卢广 正在消失的草原
乔蒂.比伯 Jodi Bieber 阿富汗少女的故事
娜娜.布哈尼 Nana Buxani 藏身世外桃源的黑色兵工厂
泽德.纳尔逊 Zed Nelson 枪支的国度,无人置身事外
彼得.范.阿格塔梅尔 Peter van Agtmael 用影像编撰美国当代战争史
尤里.科济列夫 Yuri Kozyrev 战争还未结束
胡里奥.迪.斯特尔克 Giulio Di Sturco 那些被祖国抛弃的人们
达茜.帕蒂拉 Darcy Padilla 命运悲歌
维罗妮卡.德.维格里 Véronique de Viguerie 女记者揭秘索马里海盗
莫妮克.杰奎斯 Monique Jaques 伊斯坦堡的爱与怒
卡里姆.本.哈里发 Karim Ben Khelifa 讲述一个真实的也门
约翰.斯坦梅耶尔 John Stanmeyer 吉布提海滩上的邂逅
萨缪尔.阿兰达 Samuel Aranda 我是一个目击者
附录:各大摄影奖项介绍

图书序言



一位战地摄影记者的读后感


  刘旭阳:

  你好,
  看了你的书,作为一个曾经的战地摄影师,我想和你谈谈我的想法。现在,关于摄影的出版物,太多聚焦在抽象理论、技巧速成和给出各种定义上,我很高兴能看到这样一本描述当代摄影师各不相同的拍摄经历、採访体验和自由观点的作品。

  关于战地记者的定义?它应该是没有定义的。

  我不习惯别人问我:「刘先生你做的是甚么摄影,是新闻、人文还是纪实摄影?」人们总是喜欢把你放在一个人为设置的小盒子里面,他们才知道你在做甚么。我们不能刻板化战地摄影的含义,因为这样只是加重了大众对新闻摄影的误解。

  人们提到我总喜欢说戈尔巴乔夫那一张作品,而我其他获奖的照片,其他题材的照片,中国人其实看到的并不多,为甚么?

   这不是你或者谁的问题,因为在中国的土壤里,在我们的教育里,「战地记者」被搁置在了一个很特别又很微妙的地方。曾经,我作为战地摄影记者报道过6场战 争,当我回到中国的时候,我发现人们都在谈论卡帕(Robert Capa)、谈论唐.麦库宁(Don McCullin)、谈论拉里.巴罗斯(Larry Burrows),也谈论斯坦利.格林和黄功吾,我和后两位曾经一起工作过,我发现他们都被人为地赋予了独特的意义。战地记者,首先是一个记者,他们并不 是为了战争而生的人。战争的发生有它们自己的原因,作为记者,我们的工作内容就是哪里发生重大事件、哪里有新闻我们就去哪里报道。但是在中国,叙述故事时 往往习惯设置好正反两派,然后正义的一方战胜邪恶的力量,战地摄影师成了一种具有英雄色彩的传奇。

  一想到战争,读者的潜意识就会认为 战地记者是崇高的。我并非否定战地记者,战地记者实际上反映的是一种记者的工作责任感。但是,由于这种习惯,中国人总会把战地记者放在正义的一方,或者贴 上代表进步的标签。人们越来越认为战地记者是特别了不起的人,他们站在特别崇高的位置。但是你从《生活》(Life)杂志、西方新闻报道以及几次世界大战 的历史来看,你会发现这是西方新闻记者都会去参加的工作,是很平常的。有一些人因为报道做得好,媒体就会派他再去报道下一场战争,逐渐他就会成为一个战地 记者,比如现在在中国教书的CNN 记者彼得.阿内特(Peter Arnet)。但是,对于战地记者,我们的态度不应该是炒作,战地记者不应该成为一些好名利者自我炒作的帮手,不能以「我出现在炮火边缘我就很伟大」来自 吹自擂。要时刻记住,从摄影角度来说,一个好的战地摄影师的地位并不比一个出色的人像摄影师、艺术摄影师要高级。

  最好的照片的标准是甚么?怎么才能拍出一张好照片?

  我们可以有答案,但绝对不止一个答案。

  很多年轻人问我,刘老师,我怎么才能拍出你那样的照片,你给我划一条直线出来,我按照你说的去做。我很直接地说,这是不可能的,我不能误导你们。

  我认为评判好照片没有标准答案。它是当你在现场遇到这些画面的时候,你抓不抓得住,怎么抓住。这跟你个人很有关系。我们在讨论摄影的时候,应该步步做加法,而不是步步做减法。

  正如你在书里所描绘的那些战地摄影师们的种种经历,以及他们各自不同的性格特点、报道手法以及对新闻事件的观点态度,这些才是我们和读者不应该忽略的内容。相机对于我和大部分摄影师来说,只是一种工具。

  以我多年的战争报道经验来看,摄影师的知识结构、观察能力、沟通能力以及毅力和恆心都是决定最后画面的要素。有些记者,因为知识面狭窄,不擅长观察,不懂与人沟通,自然做不出好的报道;而另外一些人,他们准备充分,善于与他人合作和沟通,自然就可能做出好的内容。

   我们总是习惯把摄影、新闻摄影割裂开来,摄影师、摄影记者如果不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在炮火中与被拍摄者建立互相信任的关系,就很难拍出好作品。同样的, 去拍摄一个政治领袖、一个演艺明星、一个普通百姓,如果不能在短时间内与他们建立一种微妙的信任关系,摄影师会因为观察不全面,错失一些重要信息。

  中国的读者们总是喜欢寻找成功的捷径,比如现在大家都在学马云,好像知道了人家的工作方法,自己就一定也会成功。这是错误的。

   我们现在思考问题,还存在误区。不存在「成为好摄影师」的单一的、固定的路线,而是条条道路通罗马。我们要去了解摄影作者的工作方式、方法,性格、态度 和观点。你看,杜修贤入行的时候文化层次不高,可后来也成为新华社很好的摄影记者;有些摄影师是很好的工程师,如马克.吕布(Marc Riboud);有一些在入行前是医生。

  别人问我「你为甚么总是在最恰当的时间出现」,我想他们问这个问题,其实并不完全是在说摄影。无论在任何时候,我都会时刻让自己的相机里面保留着空白胶卷,因为我绝对不希望当我面对重要时刻的时候,手上没有可以用的空白胶卷。这其实也是一种摄影之外的素养。

   对于我来说,你这本书最大的价值就是那每张照片背后鲜活的拍摄细节,这些能帮助读者去理解一幅照片的画面、手法、观点和背景。反之,我们不应该用获奖或 者战地摄影师或者马格南(Magnum)这样的光环去推销。我们今天很多的摄影评论家,说来说去也不说照片,不围绕图片和新闻,交代拍摄时的背景、情景, 至于作者在事后对自己的摄影作品是怎样判断的,从来都不谈。这样做的后果就是,新闻摄影被架空、被学术化、被理论化,远离读者和作者。

   以我个人的採访经历来说明,当你把在战场上摄影师遇到的各种困难、拍摄的限制等等叙述出来的时候,读者也就更容易去理解一张照片,为甚么他不是这样拍, 而是那样拍。在当时的瞬间,拍摄者甚么是可为的,甚么是不可为的,作者是戴着怎样的「眼镜」去观察新闻事件的,怎么理解前因后果,作者的同情心在哪里,为 甚么会有同情心,过程是怎样的,有没有内心的纠葛和矛盾。在很多好照片的背后,都是有很多智慧在其中的。比如,我在北京和莫斯科採访的时候,其他人因为种 种原因放弃了,而只有我坚持留在那里,获得了最独家的照片。这就是摄影师在摄影之外的智慧。

  数字技术对新闻摄影的意义?

   当下,很多人都对职业新闻摄影师的未来感到焦虑,但是如果仔细研究,你会发现所有摄影内容的展览,包括现代传播集团在2014 年参与举办的Photo Shanghai摄影展览,参观的观众比其他当代艺术的展览都要多,这是一个全球化的现象。为甚么人要去艺术馆、美术馆看一场摄影展览,而另外一边,图片 又在网络上氾滥?

  因为看作品的时候是一对一的关系,周围要有空间,观众也要有时间去欣赏作品。

  Photo Shanghai 最后一天还有许多人要买票去看,结果都买不到票,对我来说这意味着摄影的力量没有在互联网的时代减小,传播的技术和媒体平台在发生深刻变化的时候,摄影师 的工作方式和经济来源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但是这个变化不可能会改变我们看待摄影、评价作品的方式。就好比,今天有了新的技术,我们明天就可以否定莎士 比亚吗?

  我们应该看的是照片,而不仅仅是它的标签。经典就是经典,好的照片体现的是我们对人类的观察。重新翻看那些历史上的经典照片,我发现我离不开它们,因为它们承载着我们人类的共同记忆,这就是摄影的魅力和挑战。

   在数码的年代,技术给我们的摄影带来了无限的可能性,同时也减弱了人们观察的时间和思考的时间。当年我在做图片编辑工作的时候,在编辑部,每天要看很多 很多照片,去判断哪些是最值得刊登的。但是现在,你可以看到的影像太多太多。好比我问你,关于伊拉克战争的哪一张照片你还记得?你不能很快地回答出来。因 为你每天看的图片太多了。

  虽然时代在变化,但摄影奖项仍然不能完全由读者投票来决定,还是要有专业的评委来评选,我们需要观点。我当 过「荷赛」的评委和大师班的老师,每一年我们都要在争吵中才评出年度照片的获得者。有一年的「荷赛」评选中,我们选择了《华盛顿邮报》(The Washington Post)的摄影记者拍摄的一组车臣的照片,一个当地小孩子在汽车上的表情打动了包括我在内的评委们。有时候,并不是战火和硝烟才是好照片的要素。我们看 照片,实际上看的是摄影师在照片背后表现出来的观察力和思想力,作品能否打动人,最终要回到人文。

  我现在把自己曾经获得的摄影奖都摆在角落,为甚么?因为我们,包括你我,不应该活在奖项的光环之下,人们应该生活在那些有意义的画面里而不是名利的相框里。

2015 年1 月10 日
刘香成,策展人、着名摄影师、「荷赛」大师班亚洲推委。



摄影师,与故事共生


   从严格意义上讲,此书并非是一本摄影书。因为关于摄影本身,这些「着名」摄影师,都没甚么好讲的。但谢天谢地,刘旭阳似乎也从未想过要和他们谈摄影,这 种一拍即合,让谈话回到了事实本身。也许有人会惊唿,在各种摄影大奖的光环之下,他们怎会没有任何秘诀,但名列这里的诸位摄影师,根本不会纠结手中工具, 绝不口口声声死忠摄影,而是奉行一种行动主义的精神,去拍,他们的摄影哲学看起来就是这么简单。

  我能理解旭阳请我来写这篇序的意思,因为显然,这些人都是我的「熟人」。

   我是泽德.纳尔逊的粉丝,十几年前,我读研究生,我的导师肖绪珊把一叠《时代》(Time)週刊的撕页交给我,上面刊载的就是纳尔逊的《枪支的国度》。 曾有一度,我将之看成一种新形态的摄影报道,但十几年过去了,作为我新闻摄影课堂上的经典案例,在大多数人看来,它却依然还是那么「新」。这让我开始反思 当初所做的判断。纳尔逊在他的报道里将影室肖像和现场报道融合,这看起来新奇,但完全出于讲述一个有着复杂线索的故事的需要。到今天,美国枪支问题依然是 个问题,这才是让这组报道没有过时的原因。从刘旭阳的访谈中,我得知,这位先生当年遭到枪支支持者的威胁,讲演中曾遇到规模不小的抗议示威,关于枪支这个 事儿,他一路谈下去,彷彿自己是个反枪支专家而非摄影师。

  「请忘记我的摄影师身份」,这是不少摄影师在访谈中的潜台词。彼得.范.阿 格塔梅尔说他不愿提及在战场上的危险经历,「因为战争从来都是危险的,讲述冒险故事虽然吸引人,但同样容易让人忘记战争的本质是多么不堪。」2009年, 我在马格南纽约办公室实习,曾和这位摄影师有着一面之缘,我们并未交谈,他给我的感觉是,普通得看不出是一个摄影师。

  2014年世界新闻摄影大赛年度照片的获奖者约翰.斯坦梅耶尔,针对他获奖照片的批评有这样的反馈:「有人觉得像创意照片?那我只能说,那些人闲着无事想多了。」看到这句话,我乐了,因为我也是那「闲人」中的一员。

   这本书里的好几位,都被我「批评」过,保罗.汉森,乔蒂.比伯,萨缪尔.阿兰达,他们都曾获得世界新闻摄影大赛年度照片大奖,我则年年都对这些大奖照片 颇有微词。但正如斯坦梅耶尔会抛开这些谈话,继续谈论自己所关心的社会现实,我们在本质上是在做一件事──将观众的视线引到故事本身。

  我从不否认这些摄影师理应受到嘉奖,但他们的努力根本不可能用一张照片呈现。我要反对的是把他们以及他们的照片变成装饰用的花瓶。有位先生批评当下的新闻摄影弥漫着一种「selfie」的自恋风气,照片越拍越精美,但一眼看到的却只有作者而非内容。

   作者究竟应该站在哪里?在我看来,想要成就一部有质感的报道和纪实摄影作品,作者应该与故事共生,这多少也是一种无为而治的气质,彷彿选择了置身一条河 流,随后你要做的就是顺势而动。报道摄影师和他们的故事生活在一起,他们是信使,带来另外一段人生,透过他们的讲述,我们和故事一同悲喜,故事抹平我们头 脑中的刻板印象。

  合上这本书,我却有一点点忧伤,因为这样的信使已成为濒危动物。这也是本书受访者斯坦利.格林早在2004 年的感慨:「新闻摄影记者正在濒临灭绝,因为照片被看作是商品或者科技产品,摄影师作品的内在含义却被忽视了。媒体和图片社都很重视新闻摄影的技术性,编 辑们似乎更青睐那些即时的图片而不是需要花费时间才能拍到的照片。」

  当下,速食以及Eye Candy 已成了我们大多数人的需求,又有谁会愿意去倾听这些沉重的故事呢?

2014 年12 月
任悦,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摄影评论家。

作者序

  坦白地讲,这不是可以帮助读者成为英雄战地摄影师的教科书。

  在全民读图的时代,有人关心网红的私照,有人热衷明星的街拍。但是作为一个曾经的通讯社摄影记者和图片编辑,我一直很愿意关注那些在特殊环境下拍摄他人喜怒哀乐的摄影师和他们的作品。

   和这些目击者们交谈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起初,我以为这些被称作「当代英雄」的战地摄影师们,会有许许多多的「传奇」经历,但是当我通过电话与对方交谈 后,我为自己幼稚的想法而羞愧。无论是世界新闻摄影大赛评委维罗妮卡,还是马格南最年轻的成员彼得.范.阿格塔梅尔这样的同龄人,还是NOOR 的创始人格林、VII 的创始人莫里斯、俄罗斯最伟大的摄影师科济列夫这些需要仰望的前辈,他们都不曾把自己看作英雄,他们嘴里最常出现的词汇竟然出奇地一致 ── 谦卑。就是这些「谦卑」的摄影师,他们的作品几乎成为我们观看历史的最重要媒介。有幸借助他们的照片,我看到了千万里之外的世界;而通过一次次越洋电话採 访,我从他们的话语里看到了每张照片产生之前和之后的故事,两者都让我感动。

  时隔数年,当我重新阅读、修改当年与这些国际新闻摄影界 最顶尖摄影师的对谈时,我好像明白了他们期望通过我所表达的意思:他们不是艺术家,他们的作品之所以被当作最优秀的新闻摄影作品传播、称颂,皆缘于他们对 自身所处的时代孜孜不倦的感悟与求索。他们按动快门、记录瞬间,不是依靠高超的摄影技巧和高级的摄影装备,而是凭借经验,以开放的心态去融汇种族、文化、 性别所获得的知识和阅历,这些才是他们按下快门的动力。这种摄影的智慧,并不能简单地通过摄影速成班、进阶班、大师班来获得。坚持、包容、探索,再加上广 泛的阅读和谦逊的性格,都是获得「绝佳照片」的基本要素。

  这本书里的故事,是我在从传统媒体走出,拥抱新媒体之后重新撰写、修改而成 的。融入这一年多的个人经历与感悟,文章已经与当年发表的新闻稿有了很大的不同。在这样一个图片社交蓬勃发展的时代里,精彩的照片不再是稀缺品,但是照片 背后的故事为影像增加了更绵长的生命力。我也希望我的读者朋友们能够在这样一个「分享为王」的当下,从这些愿意与我们分享经验的国际大事件「目击者」身上 获得一些宝贵的知识。

  建立在他人痛苦上的新闻摄影作品,究竟该如何阅读?这是我,也可能是所有人一直思考的问题。希望这本书能够给我们一些启迪。由于我个人的种种不足,文章中难免有不对的地方,请朋友们多多指正。

   当这些手稿再次呈现在我面前的时候,我的心情有忐忑,也有激动。是的,就好像再好的纪实摄影也无法代表真相的全部,再完美的叙述也不能让读者触摸故事的 每个方面。不过还好,这个世界仍然有一些优秀的记者和摄影师,他们无畏地奔走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为我们採集有价值的信息,帮我们完善对世界的认知。

   感谢文中所有的受访者愿意用开放的心态与我分享工作和生活的经验,让更多的中国读者看到他们的故事。也感谢在撰写这本书的过程中,给我很多启发的诸位良 师益友:杜英男、李睿、费茂华、卢广、任悦、张干琦、曹旭。在济南,我曾有机会和摄影师詹姆斯.纳切威(James Nachtwey)先生聊天,他告诉我:「每次从战场归来,唯一能够让我消除恐惧返回现实生活的就是阅读。」在所有接受我採访的摄影师身上,我深深地感受 到,拍摄出好的照片,不仅需要尽可能地接近现场,还需要不间断地阅读,阅读书籍报刊,也阅读他人或者自己的人生。

  感谢我的家人,特别是我的妻子吴申,在深夜採访和凌晨赶稿的日子里对我的理解和支持。这本书是送给她的礼物。

刘旭阳
2014 年9 月22 日

图书试读

保罗.汉森 Paul Hansen 一场加沙的葬礼
 
2013,全球年度图片奖,年度新闻报纸摄影师奖
2012,世界新闻摄影大赛,年度照片大奖
2010,全球年度图片奖,年度新闻报纸摄影师奖
 
一场加沙的葬礼
 
2012年11月19日,天色渐暗,死亡之声在空中久久低嚎。突然一声巨响,街道被撕碎,世界只剩下震耳欲聋过后的死寂。这是一枚以色列无人机发射的导弹。紧接着,警报声、尖叫声、汽车鸣笛声等各种刺耳声音在四周响起。人们从四处冲向袭击发生地点。夹杂在人群中,来自瑞典《最新消息》(Dagens Nyheter)日报社的摄影记者保罗.汉森与同事奥尔森也一同赶往事发地。
 
死亡降临杰拉(al-Jalaa)大街。烧焦尸体的味道、人群的汗味混在一起令人作呕。消防队员将炸毁的汽车移走,人群中有人开始清理受害者的遗骸。加沙青年哈里德.阿布尔卡(Khalid Abbourka)目睹了导弹袭击,他帮忙拾起了司机的遗骸,葬礼需要全尸。
 
2000年,保罗.汉森作为摄影记者第一次来到加沙,当时恰逢第二次巴勒斯坦大起义(Second Intifada)。2012年11月14日,以色列的「云柱行动」开始。10多年来持续报道巴以冲突的保罗,看到战火重燃的消息后,第一时间收拾好自己的行囊 ── 一套急救包、一件防弹衣、一顶头盔以及照相机、笔记本和卫星通信设备,再次踏上了加沙—这片饱受战火蹂躏的土地。在他斯德哥尔摩寓所里的书桌上,放着一本未来得及合上的《东方主义》[Orientalism,爱德华.萨伊德(Edward W. Said)着]。
 
保罗回忆说:「很遗憾,13年前的惨剧仍然在这里不断发生着。看着我2012年11月拍摄的那组巴以冲突的照片,我彷彿又回到了过去。这13年来,我的每一次报道都好像是在重复之前的工作,一样的恐怖,一样的伤感,就好像一个个无法逃遁的命运轮回。」
 
保罗在加沙地带拍摄过很多人,「每一次来加沙,我都会尽可能多地和以色列人、巴勒斯坦人交谈,但是我至今仍然没有能够找到一把可以打开这把锁的钥匙。我所目击的事实告诉我,面对这种僵局,巴以双方的政府同样无能为力。在这里,你会发现巴以问题是如此的复杂,以至于任何一方都可以拿得出一套逻辑严密的解释和口号,让你无法否定。」在保罗看来,所有的政治口号都能在冰冷的停尸房中得到最终阐释 ── 死亡。悲痛欲绝的人们在停尸房外排队等待认领自己至亲的遗体。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我是一个目击者:23组获摄影界最权威奖项作品背后的故事》让我产生了强烈的共鸣。我一直认为,摄影师不仅仅是记录者,更是情感的传递者和故事的讲述者。当一个作品能够获得摄影界最高级别的认可时,它所讲述的故事必然是具有普世价值和深刻影响力的。我迫切地想知道,这些被誉为“最权威”的作品,究竟是如何打动人心的?它们是如何在短短的瞬间,捕捉到人类共通的情感,展现社会的复杂性,或是记录下自然界令人惊叹的美丽?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带领我深入到每一个获奖作品的创作过程中,去感受摄影师们在按下快门前的思考,他们在现场的经历,以及他们如何将自己的情感、观念和对世界的理解融入到作品之中。我相信,通过这些故事,我将不仅仅是欣赏到优美的画面,更能理解到影像背后所蕴含的深层意义,以及摄影艺术所能达到的高度。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足够吸引人,那种低调却充满力量的视觉冲击力,仿佛预示着里面蕴藏的不仅仅是照片,更是无数个凝固的瞬间背后,那些不为人知的深邃故事。我一直对那些能够触动人心的影像作品充满好奇,尤其当这些作品被冠以“摄影界最权威奖项”的光环时,那种好奇心更是被无限放大。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带我走进那些获奖摄影师的创作世界,去感受他们是如何在纷繁复杂的现实中捕捉到那些转瞬即逝却又意义非凡的瞬间。更重要的是,我希望能够了解,在那些按下快门的那一刻,摄影师们经历了怎样的思考、挣扎、坚持,甚至是冒险?是什么样的情感驱动着他们去记录,去表达?我相信,每一张震撼人心的照片背后,都有一段不平凡的经历,一段关于人性、社会、自然,甚至是历史的深刻叙事。这本书,就像一把钥匙,能够开启我探索这些故事的大门。

评分

我对于那些能够跨越文化、语言和时代的艺术作品总是充满敬意,而摄影作为一种直观的艺术形式,其力量更是无穷的。当这些作品获得了摄影界最高荣誉时,它们所承载的意义便更加厚重。我之所以对这本书充满期待,是因为它承诺揭示“23组获摄影界最权威奖项作品背后的故事”。这不仅仅是23个获奖作品,更代表了23段人生、23种视角、23种对世界的解读。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带我走进这些故事的深处,去了解摄影师们是如何从平凡的生活中发掘不凡,如何用镜头去捕捉那些转瞬即逝的诗意,如何在喧嚣的世界中找到宁静的表达。我相信,每一个奖项的背后,都隐藏着摄影师们不懈的追求,对艺术的执着,以及对生活的热爱。这本书,将是我一次深入心灵的旅程。

评分

作为一名摄影爱好者,我一直在寻找能够真正启发我灵感的读物,而这本书似乎正是我期待的那一本。我对于那些“最权威奖项”的得主格外关注,因为他们的作品往往代表了摄影艺术的最高水准,也是行业内最值得学习的标杆。我迫切想知道,是什么样的技术、理念,又或者是情感,让这些作品脱颖而出,获得了评委们的青睐?这本书承诺将我带入作品的“背后”,这对我来说意义非凡。我希望能够理解,在那些看似简单的画面中,摄影师是如何运用光影、构图、色彩,甚至是通过与拍摄对象的互动,来传递复杂的情感和深刻的意义。每一次成功的获奖作品,都凝聚了摄影师无数的心血和智慧,我渴望能够从中汲取养分,提升自己的摄影视野和创作能力。这本书,无疑将成为我学习和进步的宝贵财富。

评分

读这本书的念头,源于我对“见证者”这个身份的深深着迷。摄影师,尤其是有幸捕捉到重大事件或感人瞬间的摄影师,他们就像是我们时代的眼睛,用镜头记录下我们可能无缘亲身经历的过去。这本书的名字《我是一个目击者》,直击人心,让我不禁联想到那些在历史洪流中,用相机默默记录真相的人们。我好奇的是,当他们面对历史性的时刻,面对人性的光明与黑暗,他们内心的感受是怎样的?是什么力量让他们克服恐惧、困难,坚持按下快门,成为那个时代的忠实记录者?我相信,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摄影技巧的解析,更是关于勇气、责任、人文关怀的深刻探讨。我期待通过这些作品背后的故事,去理解摄影师们作为“目击者”所肩负的使命,以及他们是如何通过影像,向世界传递信息,引发思考,甚至改变世界。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