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花梦露:林英玉作品集(1998-2015)

春花梦露:林英玉作品集(1998-2015)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林英玉
  • 诗歌
  • 女性文学
  • 当代诗歌
  • 文学作品集
  • 春花梦露
  • 诗集
  • 中国当代文学
  • 情感
  • 人生感悟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林英玉在看似充满庶民社会乃至政治乱象的图像语汇外,带着一种更为深沉、似乎来自潜意识的各式形体与物象,引发人们更多的联想与反思……———艺术史学者萧琼瑞

  林英玉的创作让我联想到15、16世纪时的画家西罗尼穆斯‧波西的作品,在那个被米开郎基罗、达文西、拉斐尔等,义大利三杰的惊世骇俗才华覆盖的欧洲,波西的作品却独自散发出另类的光辉……———艺评家、策展人陶文岳

  林英玉很有爆发力,很有透视到台湾性格内部经验、并且能将其外化的珍贵能力,是一个可以持续观察与期待的年轻生勐艺术家……———前北美馆馆长黄海鸣

  林英玉,在将近四十岁时才埋头钻进了艺术的领域,2006年在成大艺术中心举行首次个展后开始受到瞩目。《春华梦露——林英玉作品集》收录艺术家在1998-2015年间百件创作精品,并借多位知名艺评家、策展人、艺术史学者的专文评论,引领读者共赏林英玉深沉、独特的潜意识图像语汇!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其他图书的详细简介,完全不涉及《春花梦露:林英玉作品集(1998-2015)》的内容。 --- 《镜湖往事:晚清江南士绅的沉浮与转型》 作者: 陈鸿飞 出版社: 华东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21年11月 页数: 680页 定价: 128.00元 内容简介: 《镜湖往事:晚清江南士绅的沉浮与转型》是一部深度聚焦于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中国最富裕、最受传统文化熏陶的江南地区士绅阶层命运的史学专著。本书以虚构的、但具有高度代表性的“镜湖陈氏家族”为核心案例,辅以大量翔实的档案、地方志、私人信札和族谱资料,细致入微地勾勒出在内忧外患交织的时代背景下,传统儒家精英如何面对剧烈的社会结构变迁、经济模式更迭以及思想文化冲击时所经历的心路历程、家族决策以及最终的命运走向。 本书的叙事跨度自太平天国运动的余波尚未完全消散,直至辛亥革命前后,核心聚焦于甲午战争(1894-1895)至清末新政(1901-1911)的这关键二十年。作者陈鸿飞教授并非简单地复述历史事件,而是通过对特定家族微观层面的剖析,深入探讨了宏大历史叙事下,个体与阶层所体现出的复杂适应性与结构性困境。 第一部分:旧梦的基石与裂痕(1870-1895) 此部分首先描绘了镜湖陈氏在传统科举制度下积累的社会资本与经济基础。家族通过土地兼并、经营盐业代理以及在地方团练中的参与,维持了其在传统仕绅阶层中的中上游地位。作者细致分析了族学教育的模式,以及家族内部关于“经世致用”与“保住清流”之间的微妙张力。然而,随着洋务运动的兴起和海禁的松动,传统士绅对新兴工业、商业的认知和接纳程度表现出显著的滞后性。作者指出,尽管陈氏子弟中有人开始接触西学,但其主导思想仍停留在“中体西用”的框架内,对帝国末路的危机感尚不深刻。这一部分为后续的断裂奠定了基础。 第二部分:甲午的震撼与选择的岔路口(1895-1901) 甲午战败成为江南士绅阶层集体心理的巨大冲击。本书详尽分析了陈氏家族在战后“借款输偿”压力下的财务重组,以及对于“变法”思潮的不同反应。陈氏内部出现了明显的路线分歧:以族长陈瑞甫为代表的保守派,主张通过地方自治和谨慎的实业投资来“保家卫产”;而他的侄子,留日归来的陈子谦,则积极投身于维新思潮,试图通过教育改革和政治参与来挽救危局。作者通过对比两位人物的日记和往来信函,揭示了传统精英在国家权力真空期,如何从“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儒家责任感,转向更实际的“家族存续优先”的务实主义。这一时期的选择,决定了不同家族在清末的权力版图。 第三部分:新政下的博弈与权力的稀释(1901-1911) 清末新政对士绅阶层无疑是双刃剑。一方面,新式教育和预备立宪为他们提供了新的参与国家事务的通道;另一方面,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地方新式知识分子群体的崛起,稀释了传统士绅的垄断性权力。本书着重分析了陈氏家族在“商会”、“地方自治局”以及“教育会”中的角色转换。陈瑞甫利用其传统人脉和财富影响力,成功担任了商会会长,试图维护商业秩序;而陈子谦则在教育领域大放异彩,推动了本地新式学堂的建立。 作者特别关注了“实业救国”浪潮下,传统士绅的资本如何流向新式工业,以及这种流向带来的社会关系重塑。例如,陈氏家族在投资江南织布厂的过程中,如何与新兴的买办阶层、工人群体发生复杂的利益冲突与合作。这种资本的“现代化”过程,实际上加速了旧有宗族体系的解体。 第四部分:尾声:秩序的坍塌与个人的突围(1911年及以后) 辛亥革命的爆发是本书的终结。不同于以往将清末士绅描绘为“被历史抛弃者”的传统论述,本书认为,正是因为他们在过去数十年中对新旧体制的“双重投资”和“弹性适应”,使得他们在革命浪潮中展现出惊人的生存韧性。陈瑞甫在权力交替时选择了迅速“归隐”乡里,以财富和地方声望维系了家族的地域影响力;而陈子谦则选择北上,试图在新的共和体制中谋求一席之地。 作者的结论是,晚清士绅并非简单的历史牺牲品,而是一群在剧烈社会转型期,通过专业化、资本化和地方化三种策略进行自我重塑的复杂群体。他们的“沉浮”并非一蹴而就的崩溃,而是一个漫长、痛苦且充满矛盾的“转型”过程。本书为理解中国近现代社会精英阶层的结构性延续与断裂,提供了极为详尽且富有洞察力的个案研究。 --- 本书特色: 微观视角下的宏大叙事: 避开宏观政治史的陈述,聚焦于地方精英的日常决策和家族传承困境。 档案的深度挖掘: 运用了大量的上海、江苏地方档案馆藏的未刊档案和私人信件,史料扎实。 概念的辨析: 对“士绅”、“绅商”、“地方精英”等概念在清末的流变进行了细致的梳理和界定。 读者对象: 晚清史、社会史、家族史研究者,以及对中国近现代转型期精英群体命运感兴趣的普通历史爱好者。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国立成功大学历史系所美术史教授萧琼瑞
前北美馆馆长、国立台北教育大学文化创意产业经营学系教授黄海鸣
台北市立美术馆策展组组长张芳薇
建筑师洪明德
真理大学宗教学系教授王镜玲
艺术评论者、独立策展人陶文岳
一齐为文评论、讲点
 
林英玉

  1962 生于台中县梧栖镇
  毕业于国立大甲高中美工科
 
  [ 个展 ]
  2016 台中顺天建筑‧文化‧艺术中心「龙行赤潮」个展
  2015 国立基隆海洋大学「漂浪回盪」个展
  2014 花莲维纳斯艺廊「消波女神‧合境天使」个展
  2013 台北当代艺术馆「放‧生‧大‧典」个展
  2011 A7958当代艺术「空花瓶影」个展
  2010 台南102画廊「山鬼夜集」个展
  2008 橘园国际策展公司廿号「飘岛春行」油画创作个展
  2006 国立成功大学艺术中心「暗渡禁区」油画创作个展
 
  [ 联展 ]
  2014 台中艺术博览会,三才画廊
  2014 高雄驳二艺术博览会102画廊
  2009 成大校园环境艺术节「世代对话」
  2007 台北国际艺术博览会,朝代画廊
  2005 国立成功大学艺术中心「艺术与信仰」联展
  2000 科元艺术中心「望春风」联展
 
  [ 获奖记录 ]
  2014 第十三届李仲生视觉艺术奖
  2007 廖继春油画创作奖入围
  2005 廖继春油画创作奖入围

图书目录

4暗渡禁区─
林英玉的幽微灵光 ■萧琼瑞

30偷夜之夜,偷欢之欢─
进入林英玉的画境 ■王镜玲

50暗夜老镇角落里的孤独灵魂─
读林英玉2011年在台中A7958当代艺术的雕塑个展 ■黄海鸣

54浮游异世界─
谈林英玉的另类创作 ■陶文岳

62山鬼夜集─
林英玉2010个展 ■萧琼瑞

72放.生.大.典─
林英玉的社会宗教学 ■萧琼瑞

92参考图版

95林英玉简历

图书序言

自序

  我的生命存在与这世界现有的时间、空间相连结。对现状反射出作品本身的深沉思考。批判、理解、出世、入俗在各式各样的变种文化中探索……,不论是人身慾念的需求、宗教商业仪式、科技冷感的扩张、人与自然的对立、社会意识形态的对峙......,我皆试着做冷静亦或激情的真实回应。人如生物现象:具演化、防卫、侵略是其本能。灵魂躯壳也在演化它自身「锁码与解密」的新程式,时代呈现他自身的特性及象征意义。前述是我对美学的关照与主张,他自有连横、合纵过去与未来。在神秘未知潜意识梦境领域里,真实与虚幻正在交杂混种……。

林英玉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觉得,一个作家的作品集,就像是一场与作者跨越时空的对话。「春花梦露:林英玉作品集(1998-2015)」这个名字,听起来就带着一种诗意与情怀。1998年,我可能还在念书,对世界充满好奇;2015年,我已经开始在社会上打拼,肩上承担的责任也越来越重。这十五年,台湾的社会风景也在不断变化,经济、政治、文化,都经历了不小的起伏。我非常想知道,林英玉老师是如何捕捉这些时代脉搏的。她的文字,会不会像一面镜子,折射出那个时期台湾社会的种种面貌?尤其是在两岸关系、两性议题、世代差异这些方面,她是否有所触及?我喜欢那些能够引发思考的作品,那些不只是讲故事,更能触及人内心深处的作品。林英玉老师的作品,在当时给我的感觉就是有深度,有温度,有力量。我期待在这本作品集中,能够重温那些曾经打动我的文字,也发现更多我尚未领略的精妙之处。

评分

光是看到「春花梦露」这四个字,就让我想到好多画面。春天,总是充满生机、希望,但也可能带着一丝感伤。而「梦露」,则是一个时代的经典符号,代表着一种美丽、一种传奇,但也可能是一种易碎。林英玉老师以这样的标题来命名作品集,一定蕴含着深意。我想,她可能想探讨的,是女性在生命不同阶段的绽放与凋零,是外在的鲜艳与内在的复杂。1998到2015,这十五年,对于许多女性来说,是人生中承担最多责任、经历最多转变的时期。是不是在她的笔下,我们能看到女性如何在现实的重量下,依然努力地活出自己的光彩?又或者,如何在看似光鲜亮丽的外表下,藏着不为人知的辛酸与挣扎?我尤其期待看到,她如何处理女性情感的细腻之处,那些在日常生活中被忽略的微小情绪,那些看似平凡却触动人心的瞬间。她会不会也描绘出,女性在家庭、职场、人际关系中的种种挑战,以及她们是如何应对、如何在其中找到自我定位的?

评分

「春花梦露:林英玉作品集(1998-2015)」,单看书名,就充满了画面感与想象空间。1998年的台湾,是一个充满活力与希望的时代,而2015年,社会又进入了新的阶段。林英玉老师在这十五年间的创作,一定承载了那个时代特有的印记。我猜想,她的作品可能触及了女性在不同人生阶段的成长与蜕变,可能是初入社会的迷茫,是恋爱中的甜蜜与酸楚,是面对家庭责任的担当,或是对生命意义的追寻。我非常期待看到,林英玉老师如何用她独到的笔触,勾勒出台湾女性的生命图景。她是否擅长描绘那些生活中的细微之处,那些看似平凡却能打动人心的瞬间?她的文字,是否能让我们感受到,女性力量的韧性与温柔?我尤其好奇,在那个社会议题逐渐受到重视的时期,林英玉老师的作品,有没有对当时的一些社会现象,例如性别平等、母职压力、职场困境等,进行深入的探讨?这本书,对我而言,不只是一本阅读材料,更像是一次对过往的回溯,对自我的一种审视。

评分

「春花梦露」,多么浪漫又带着一丝淡淡忧伤的组合。林英玉老师的作品,总是有一种独特的韵味,让人回味无穷。1998到2015,这段时间,台湾的流行文化、社会价值观都在快速演变,我想,她的作品一定也记录下了这些变迁。我很好奇,在那个还没有智能手机人人低头看屏幕的年代,大家的情感交流是如何进行的?人们的烦恼与快乐,是否比现在更纯粹,或是更复杂?林英玉老师是否擅长描绘现代女性在传统与现代价值观的拉扯中,寻找自我认同的过程?我一直很欣赏那些能够细腻捕捉女性内心世界的作家,她们的文字,总是能让我们在其中找到共鸣,仿佛看到自己也看到了身边的许多人。我特别期待,在这本作品集中,能看到更多关于女性成长、爱情、友情,甚至是关于家庭与事业平衡的深刻描绘。那些隐藏在字里行间的智慧与情感,一定能给我们带来更多的启示。

评分

「春花梦露:林英玉作品集(1998-2015)」这个名字一亮出来,就勾起了我好多回忆。1998年到2015年,这中间发生了多少事啊,感觉像是自己青春年少到步入社会、成家立业的这段时间,林英玉老师在这十五年里,用她的笔触记录下了什么?我记得那时候,台湾的社会氛围和现在不太一样,网路还没这么发达,大家更依赖纸本的阅读,像是报纸的副刊、杂志,都是重要的文化载体。林英玉老师的作品,我当时零散地看过一些,但没有系统地去追。这次推出作品集,感觉就像是把散落在记忆碎片里的珍珠,串成了一串项鍊。我特别好奇,这十五年里,她笔下的女性形象是如何变化的?是更坚韧了,还是更脆弱了?或是展现了更多元的面向?社会议题有没有在她作品中留下深刻的痕迹?那些当时我们关心、讨论过的话题,是不是也都在字里行间有所体现?这不仅仅是一本作品集,更像是一个时代的剪影,一个女性创作者在这段特定时间里的心路历程,也映照着我们自己走过的路。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