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视‧无垠 2016陶文岳个展

维视‧无垠 2016陶文岳个展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陶文岳
  • 绘画
  • 艺术展
  • 当代艺术
  • 油画
  • 风景
  • 抽象
  • 艺术
  • 展览
  • 2016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时间」与「空间」所产生的定义与距离,对陶文岳的创作往往有密切而重要的关联,前者形成记忆衍生发展的温床,后者是座标,它们如同时空容器,承载着不同喜怒哀乐的纪录,当时空不停地向前行进时,当然记忆也在其后不断地追逐跟进。事实上,将形诸文字的意念表达方式转化成为点、线、面和图腾符号来代替和表现,「记忆」与「生命」彼此拥有共存现象,当生命不存在时,「记忆」自然失去了凭借的重要载体而消失。。
维视‧无垠 2016陶文岳个展 一个关于感知、空间与光影的深度探索 本书收录了艺术家陶文岳2016年个展“维视‧无垠”的完整记录与深度解析。本次展览不仅是陶文岳多年艺术实践的一次重要汇集,更是一次对观看行为、物质存在以及空间哲学进行大胆而细腻的考察。通过一系列精心构建的作品,陶文岳邀请观者暂时抽离日常的视觉习惯,进入一个由光线、几何形体与材料肌理共同编织的沉浸式剧场。 一、 媒介的边界与物质的语言 陶文岳的创作核心始终围绕着对“媒介”自身的审视。他深知任何艺术表达都受到其承载材料的制约与赋权。在“维视‧无垠”中,艺术家巧妙地运用了传统材料——如布面、木材、石膏——以及现代工业材料——如亚克力、金属薄片、LED光源。 本书详细呈现了展览中多组关键系列作品。例如,在大型装置《序列的折叠》中,艺术家挑战了二维平面在三维空间中的可能性。他利用特定角度的折射板与环境光,使得作品的物理边界变得模糊不清。观者在移动过程中,会发现原本静态的图像或色块开始流动、叠加、甚至短暂消失,这并非视觉错觉,而是艺术家对光线作为“非物质性媒介”的精确控制。作品的“内容”不再是描绘的对象,而是其自身对光与空间施加的物理作用。 在摄影与影像作品部分,陶文岳展现了其对“时间性”的独特理解。他摒弃了传统纪实摄影的叙事模式,转而关注光线在特定场所(如废弃工厂、极地景观)的驻留时长。这些作品常常采用长时间曝光或多重曝光技术,使得时间被压缩或拉伸,物体的形态因此被“软化”。画面中留下的不是瞬间的定格,而是一条条光线行走的轨迹,是物质在时间洪流中的残影。 二、 空间的哲学:从具象到虚无 “维视‧无垠”的核心主题“无垠”,并非指代无限大的宇宙,而是指心灵经验中对有限空间结构进行超越的可能性。陶文岳的作品空间处理极具建筑感,却又反其道而行之,旨在解构我们对稳定空间的信任。 展厅现场的布置本身就是作品的一部分。艺术家与策展团队紧密合作,对展陈空间进行了干预式的改造。例如,一个被设计成窄长通道的作品区域,两壁安装了镜面,但镜面并非完全对齐,而是存在微小的角度偏差。这种精心设计的“失调”迫使观者在行进中不断校准自己的视觉焦点,从而意识到我们所依赖的“透视法”并非绝对真理,而是约定俗成的观看系统。 书中对《界限的延展》系列进行了深入的图文分析。该系列由一系列悬挂在空中、厚度极薄的半透明薄膜构成。这些薄膜上仅有极简的线条或色块,它们在空间中相互遮蔽、叠加,形成了多层次的深度。当观众试图寻找某一个清晰的“前景”或“背景”时,会发现自己陷入了一种“既在此又不在彼”的感知陷阱。陶文岳通过这种方式探讨了我们如何在大数据、信息流中定位自我,以及“中心”概念的消解。 三、 观者的在场:主体与客体的重构 陶文岳的艺术实践始终强调观者“在场”的重要性。他的作品拒绝被动地被观看,而是要求主动地参与构建。本书收录了多篇关于观众互动的现场记录,这些记录揭示了作品在不同时间、不同天气、不同光照条件下的“动态生命”。 例如,在描述一件名为《呼吸的墙》的雕塑时,评论家指出,这件作品由上百块大小不一的白色立方体随机堆砌而成,但关键在于其表面的涂层具有对环境湿度和温度的微妙反应。在展览期间,随着室内外环境的变化,部分立方体会轻微膨胀或收缩,导致整体结构发生肉眼难以察觉的细微位移。只有持续、耐心的观察者,才能捕捉到这件“静物”所蕴含的生命节奏。 这种对“不确定性”的拥抱,是将传统艺术作品的“完成性”概念进行颠覆。陶文岳的作品永远处于一种“未完成的运动”之中,观者的每一次出现,每一次移动,都构成了作品体验的独特版本。因此,本书中的图像记录,虽然提供了作品的客观形态,但更重要的在于引导读者去思考,自己作为观察主体,在面对这些非叙事性、去中心化的视觉结构时,内在经验是如何被激活和重组的。 四、 艺术家的沉思与材料的诗学 在展览的访谈录中,陶文岳阐述了他对“视觉疲劳”和“信息过载”时代的批判性回应。他认为,当代社会使我们的视觉系统处于过度刺激的状态,人们习惯于快速扫描和标签化信息,却丧失了深度凝视的能力。因此,“维视‧无垠”是他试图创造的一个“减速带”,一个迫使眼睛和心灵慢下来的空间。 材料的选择绝非偶然,而是遵循着一种“反炫技”的诗学。他偏爱那些在被加工后仍能保留其原始“本性”的材料。亚克力板被特意打磨至略带磨砂的质感,以避免过度反射带来的廉价光泽;而他自己调制的矿物颜料,则力求在视觉上达到一种近乎“无色”的微妙层次。这些处理,旨在让材料的“物质性”先于其“符号性”进入观者的感知。 本书通过详尽的实录、高分辨率的图像复刻,以及多位重要评论家和理论家的深度解读,力图完整呈现2016年陶文岳个展“维视‧无垠”在当代艺术语境中的重要性。它不仅仅是一本展览图录,更是一份关于感知、物质与空间张力的学术参考资料,指引我们重新校准观看世界的目光。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陶文岳(Tao Wen-Yueh)


  第54届中国文艺奖章「美术创作奖」得主。国立艺专及法国巴黎国立高等装饰艺术学院(ENSAD)空间艺术系硕士毕业。1987年留法,旅居巴黎20年,从事绘画创作,且专研当代艺术评论及东方佛、道教、藏教雕塑艺术。现任台湾艺术大学美术系兼任讲师 (2007~)、国立台北教育大学艺术与造型设计学系兼任讲师 (2011~)。举办个人画展20次,联展百余次于国内外,作品典藏于文建会、台北市立美术馆、国立艺术教育馆、国父纪念馆、国立历史博物馆、上海安亭镇博物馆、福建泉州博物馆、广东翠亨美术馆、基隆文化局和屏东文化局,及在美国、加拿大、法国、台湾等私人收藏。

  1994~2016年,出版个人画集10册。
  着作:《前卫‧抽象‧李仲生》,2009,雄狮美术。
  艺术评论文章及报导曾发表于国内各相关艺术杂志与画展画集。

图书目录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维视‧无垠 2016陶文岳个展》这本书,对我来说,更像是一次与艺术家思想的对话。陶文岳老师的作品,一直以来都给我一种深邃而宁静的感觉,他总能用最简单的形式,触碰到最复杂的内在。2016年,那个时候的台湾,社会思潮活跃,艺术创作也更加多元。选择“无垠”作为展览的主题,我觉得这是一种对当下社会现象的深刻回应,也可能是一种对未来的期许。这本书,我相信不仅是记录了一个展览,更是承载了艺术家在那个时间点对于生命、对于宇宙、对于我们所处世界的思考。我希望书中能够有对艺术家创作心路历程的详细描述,包括他选择特定的材料、空间布局、以及每一个细节的考量,这些都能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作品的生成过程。同时,我也期待书中能够收录一些评论家的文章,从不同的角度去解读陶文岳老师的作品,这样能够为我们提供更丰富的阅读体验,让我们更全面地认识到他在台湾当代艺术史上的重要地位。

评分

拿到《维视‧无垠 2016陶文岳个展》这本书,我第一反应是,陶文岳老师又玩出新花样了!他的作品,总是充满了哲学思辨,不是那种哗众取宠的,而是经过深思熟虑,能够触及心灵深处的。2016年,那正是我们台湾社会在经历一些重大转折的时期,很多艺术家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去表达。陶文岳老师选择“无垠”这个主题,我觉得非常具有前瞻性,也很符合他一贯的创作风格。这本书,我猜想会收录大量高质量的展览作品图片,每一张都应该是经过精心挑选和编排的,让我们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作品的魅力。更重要的是,我期待书中会有陶文岳老师本人对于展览的解读,他为什么选择这个主题?他想通过作品传达什么?他对“无垠”的理解是怎样的?这些信息对于我们理解艺术家的创作意图,以及作品背后所蕴含的思想价值,是至关重要的。这本书,绝对是一本能够激发思考、拓展视野的艺术读物。

评分

一翻开《维视‧无垠 2016陶文岳个展》这本书,我就被一种沉静又磅礴的气息所包围。陶文岳老师的作品,总是带着一种独特的质感,不是那种一眼就能看穿的直白,而是需要你慢慢去品味,去感受。2016年的这个展览,对艺术史而言,也算是一个重要的节点吧?那个时候,台湾的社会正经历着快速的变迁,很多艺术家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去回应时代。陶文岳老师选择“无垠”这个主题,我觉得非常到位。在这样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我们更需要一些能够引领我们超越现实限制、去探索更广阔可能性的艺术。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画作或装置,它更像是一扇窗,让我们窥见艺术家在那个特定时期,他的思想是如何在创作中流动、成形。我尤其关注书中对于创作过程的描述,那些草图、那些关于材料的选择、那些反复的修改,都能让我们体会到艺术家创作的艰辛与不易,也更能理解作品背后所蕴含的深意。这本书的装帧设计也一定不马虎,好的作品配上精美的书籍,本身就是一种享受。

评分

说实话,作为一名普通的台湾读者,我对陶文岳老师的认识,更多是来自于媒体的报道和之前几次展览的经验。每次看到他的作品,总能感受到一种超越物质的灵性。这次的《维视‧无垠 2016陶文岳个展》,光是书名就足够吸引我了。“维视”这两个字,就包含了“观看”和“视角”的双重含义,而“无垠”则直接指向了无限的可能性。这让我想到,艺术家是如何通过他的眼睛,他的思想,去捕捉和呈现我们肉眼看不见的、或是我们习以为常却未曾深入思考的“无垠”之境的。2016年,那是一个怎样的年头?社会上充斥着各种声音,信息爆炸,人们的注意力也越来越分散。在这种背景下,陶文岳老师用“无垠”来作为展览的主题,我觉得他一定是在试图提醒我们,停下脚步,去感受更深层、更辽阔的世界。这本书,我相信不仅仅是给艺术爱好者看的,它更是一种对我们生活方式、对我们认知世界的邀请,让我们重新审视“看”这件事本身,以及我们所处的“无垠”空间。

评分

哇,看到《维视‧无垠 2016陶文岳个展》这个书名,就觉得好有感觉!陶文岳这个名字在台湾的艺术圈里早就耳熟能详了,他每次的展览总能让人眼前一亮,带来很多新的思考。这次的个展,光听名字就有一种跨越空间、超越现实的张力,感觉他这次的作品一定又在探索新的维度,挑战我们对“看”这件事的既有认知。2016年那个时刻,台湾的社会氛围、艺术环境,跟现在肯定有很多不一样的地方,能通过这本书回顾他在那个时间点的创作,一定能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他艺术脉络的演变。我特别好奇的是,他这次用了什么新的媒材?以往他的作品就很有实验性,这次会不会又有更突破性的尝试?而且,“无垠”这个词,更是让人遐想联翩,是不是在探讨宇宙、时间、甚至是精神层面的无限可能?我非常期待能从这本书里,看到那些精美的作品图片,还有他对于创作理念的阐述。对于喜欢艺术,特别是对台湾当代艺术有关注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绝对是一本值得珍藏的宝物。它不只是一个展览的记录,更像是一次深入艺术家内心世界的旅程,一次关于视觉与思想的盛宴。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