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财富发现之旅:寻找本来 创造未来

心灵财富发现之旅:寻找本来 创造未来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心灵成长
  • 自我探索
  • 积极心理学
  • 人生规划
  • 幸福感
  • 内在力量
  • 个人发展
  • 创造力
  • 潜能开发
  • 人生意义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点亮心灯、发现本性;领你离开颠倒烦恼,发挥自然潜力!
  
  ◎天音传真系列第三部,这次将带你创造和谐舒适的万象,进而演化出遨游宇宙的能力。
  ◎从本我探源谈到宇宙循环,为想要追求更高生命层次的你提供最佳的指引。
  ◎深度解析自我灵体构造,帮助你具体连贯个己的小宇宙,进而串连大宇宙的无尽成长。
  

  如何寻找自己的灵魂(心灵)?
  如何发现本心重现本性?
  灵体的构造为何?如何成长?
  了解这一切之后,又该如何展开新生活?
  
  宇宙的道理不曾被创造,永远也不会消失,万物都在「迷」与「悟」之间循环不已,并依循着「物以类聚」的原则,在相应的世界中,生存、薰染、体验,以及学习。

  而身为人类的我们要「悟」,正是要从自然下手,去体证宇宙自然而然的规律。

  要达到此目的,就必须先了解人体,然而人的身躯似乎不是根源,能寄望的可能是灵体(註:无形的能量体)。因此有必要找出灵体的构造与功能,以便有朝一日我们可以驾着它,航行到宇宙的任何地方。也就是要寻找出我们的本来,才知道我是怎么发展出来的,有什么潜能,该如何守住,该如何开发,才能创造未来,完成每个人心中的探索本能。
  
  本书为天音传真系列第3部,记录作者多年来探究人生的心得。

  书中除了宗教场所的体证外,多处得力于东西方心灵书籍约三百余册与网路上心灵科学视频的启发,愿本书带给渴望寻找到「人生目的」的读者真正的心灵满足!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陈汉石


  学历:台湾大学森林系硕士

  经历:于1990年服务于台北市政府公园处,从事花木培育及公园用地取得等工作;后转习中医,二OO一年通过国家考试,目前执业于台北市。

图书目录

推荐序 赵亮
推荐序 方伟达
推荐序 张雅惠
推荐序 张文馨
序 言
 
第一章 寻找自己的灵魂(心灵)
第一回 灵魂存在吗?
第二回 灵魂藏在哪里?
第三回 灵性到底什么时候藏起来的?
第四回 灵性再回到宇宙怀抱的悸动
第五回 灵性与能量
第六回 能量怎么产生?
 
第二章 发现本心重现本性
第七回 怎么放空?
第八回 点亮心灯
第九回 心的作用(一)向外染含因
第十回 心的作用(二)向内找能量
第十一回 心的作用(三)内外融合找至善
第十二回 心的作用(四)产生新惯性
第十三回 随身携带的财富——身、心、灵
 
第三章 灵体的成长过程
第十四回 灵体的构造
第十五回 灵体的成长过程(一)染与执
第十六回 灵体的成长过程(二)痛与醒
第十七回 灵体的成长过程(三)重生
  
第四章 展开新生活
第十八回 能量看世界
第十九回 远方的忏悔与祝福
第二十回 人有自由意志吗?
第二十一回 起心动念的重要性
第二十二回 主人或奴隶
第二十三回 众生平等
第二十四回 修持平等
第二十五回 自然而然
第二十六回 生存就是修持
第二十七回 佛性与魔性
第二十八回 平衡守中
第二十九回 本性识种彰显
第 三十 回 佛家的心念意识
第三十一回 道家的三魂七魄
第三十二回 身躯的妙用
第三十三回 德与能量
第三十四回 道德的真相
第三十五回 两种能量的来源
第三十六回 地球的循环与成长
第三十七回 无我的真相
第三十八回 贪嗔痴的真相
第三十九回 免疫力的提昇
第 四十 回 六度波罗蜜的提昇
第四十一回 灵界讯息的省思——信与不信?
第四十二回 一举两得之策
第四十三回 开始打扮自己
第四十四回 灵魂树——心灵地图
第四十五回 灵体的多样性
第四十六回 安乐的慾望与戒律
第四十七回 助人为快乐之本
第四十八回 烦恼为快乐之本
第四十九回 宇宙的大爱
第 五十 回 无情的因果
第五十一回 有情的人生
第五十二回 无住生心
第五十三回 灵之眼与心灵之眼
第五十四回 演化
第五十五回 循环与绝对
第五十六回 最大的力量
第五十七回 生化机器人
第五十八回 气的生活与心灵语言
第五十九回 安心
第 六十 回 当下的拥有
第六十一回 缩小的自我
第六十二回 我在哪里?
第六十三回 感觉就是创造
第六十四回 圆满的旅程
 
第五章 我的心路历程
乡下的童年
辗转的学习
少年的烦恼
难逃的强迫症——长期的奋斗
可怕的头痛
牙痛的折磨
职业的转变
善书的搜寻
夫妻的磨合
子女的教育
循环的宇宙
我的选择
书在写我
 
后记
 
附录:如何阅读灵界讯息

图书序言

推荐序一
  
  汉石师兄邀请代为作序,因年轻才疏,多次推辞,终因盛情难却,免为起笔,恳请诸位前贤大德批评指正。
  
  灵魂之论,古今中外多有着述。汉石师兄一文,从个人实证出发,内容详实,很有动感;论述脉络分明,每个关键点必详加解读,让人阅读起来不会有深涩、空洞之感。
  
  书中论点均依据传承,与当今最新之科学之发展、认识之进步,进行对比研讨,不执于古人、亦不独重科学,将古今中外、人文科技,在一段段的语言中,自然的融为一体,读者读书不会感到枯燥无味,更不会被强加些许观念,在阅读中,跟随作者走过一次认识自我心灵的旅程。
  
  汉石师兄不执于个人之念,在着作过程中,就单一论点定当博览群书,吸纳当代众家之观点,将众人之研究所得与个人之体会深度融合。书中屡次提到的《大道系列》,亦是当代少有之精彩论藏,汉石师兄引申书中至理,加之自我实践之体验,更令读者在品读之余,深受启发,迈向自我深层智慧的开发!
  
  《心灵财富发现之旅》内容引人入胜,不禁一气读完,其中诸多独特的观念令人不胜感叹,受益之余,谨向诸多读者推荐。
  
  赵亮
  (现任甘肃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会理事、甘肃崇心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监事)
 
推荐序二

今生不若此身度,来年尤是有缘人
  

  有首偈子写到:「人身难得今已得,佛法难闻今已闻,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我则改写为:「今生不若此身度,来年尤是有缘人。」意思是,人世间充满了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蕴炽盛的痛苦。所以,佛陀初转法轮时,勉励世人要从苦、寂、灭、道这四圣谛的道理中着手,从了解烦恼的成因,破除无明,善用方法解决问题。如果这一辈子在思想、态度和行为上没有精进,那么就失去了上一辈子所种的善因,枉费这一辈子生而为人。等到失去生命,才了解到生而为人的利便,再想修行,可能就要等到千百年之后的转世投胎了。
  
  有人会问我说:「你相信转世投胎吗?」我可能笑而不答。因为这距离科学证明,还有待时间考验。我只能背诵一长串三字经给你听,但是我这辈子,从来都没有看过《三字经》这本书,更不要说了解上面的文字写什么。我不了解这是不是前世记忆,我只了解,三字经是南宋之后,童蒙必背的书籍,也许我前世的记忆,还没有被完全抹灭;或是更佳的解释,是我有过耳成诵的能力,小时候,经过路边,有人在唸,我听一遍就背下来了。但是,这是不可能的。
  
  人类生存在此一娑婆世界,虽说为堪忍世界,但是拥有种种思想和学习的自由。但是,不论科技多么进步,但是科学对于人类的起源,人类的自由意识的缘起,依然有种种争议。哈拉瑞教授在《人类大历史》中,说明十万年前,地球上至少有六种人种;但是,目前只剩下我们这一种人种。哈佛大学李柏曼教授认为,现代人类在十五万年前出现,耶鲁大学考古博士泰德萨在《人种源始》中认为,在认知方面,符合现代人类首次出现在欧亚大陆,应该在六万年前。然而,所有的科学家都不能告诉我们说:「人类的认知,是怎么来的?一夕之间,人怎么就变成人了?」科学家常开玩笑说,六、七万年前,当人类思维出现在地球之时,一朝之间,人类就有了认知,人类在地球旅居这一段时期,开始对于夕阳西下,慨叹时光不再;开始思考:「我是谁?」「谁造了我?」「是不是人都会死?」「那,(开始惊惧、害怕,睡不着觉)……,我会不会死?」然后,遑遑不可终日,最后的答案是:「我一定会死。」
  
  如今,科学界最大的谜团,就是解析大脑,从额叶、顶叶、颞叶、枕叶了解人的心智,以及死后的世界。但是,科学始终无法了解到人类之间沟通,不完全是脑部的作用。在心智的发展中,人类的记忆,似乎可以从云端空间中进行撷取;甚至,死后有知,这些知觉,都式贮存在于云端空间之中,等到投胎转世之后,由云端「下载」到脑部。这些「下载」,属于先备知识,不是靠后天学习的。但是,目前的科技无法了解其中下载过程,还有那一夕顿悟及大脑开窍的奥秘。
  
  人类从西方哲学,从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不能完全得到宇宙终极答案,因为我们缺乏理性;我们的经验受到限制和制约,经验常常有所不足。从达尔文的进化论中得知,人类的灵魂,无法从进化论中,从无到有。从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中得知,他可以解释历史的成因,却无法解释人心的成因。从牛顿的机械论,到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无法解释目前的微观世界的量子世界。「为什么我观察了,量子世界的微粒子,要随着我的观察而改变?(量子有心智吗?)」「这世界还有永恆不变的真理吗?(为甚么哲学已死?历史宣告终结?)」
  
  在接受西方科技文明和东方传统文化的冲击之后,「宗教」和「科学」之间的矛盾对立,始终是当前需要解决的课题。陈汉石先生在追寻宇宙真理期间,曾经写过《来自宇宙的讯息》,他从公务界荣退之后,在中医界执壶,用追求真理的心,寻找心灵、本性、灵体、灵界的奥秘。本书《心灵财富发现之旅─寻找本来创造未来》,是他在追求真理的心路历程中,剖析对于生命的价值和家庭生活的体悟。作为真理的爱好者,作者提倡的不是迷信,而是「证信」。信仰不是相信,而是要能够证明和了悟,愿追求真理者共勉之。
  
方伟达谨识于台北兴安居2015/7/28
(方伟达副教授/现任国立台湾师范大学环境教育研究所副教授)
  
推荐序三
  
  在权威被质疑的今天,谁能说:我知道宇宙的真相?我知道如何疗癒病痛?如何面对生活中无奈的压力?如何找到心灵的寄託?
  
  这本书不在宣称:我发现的就是真理。作者分享的是:他寻求的过程,他的体悟,他的学习,他发现的心灵财富。他慇慇切切邀请你我,也启动自己寻求,体悟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能读到如此深刻,鉅细靡遗(从自身病痛,到家人相处,事业转变,〈第五章我的心路历程〉)的描述,再再激励着我们:勇敢踏上我们自己的「发现之旅」吧!
  
  书里,每当读到作者说:「面对自己最深层的感觉」,「由外在的情境,看到自己内在心性的样貌。」我就警惕:作者正在诉说某种方法学──「面对」「看到」──他得到的效果是「将会发现时时都是转变与成长的契机」。难怪,他能挖到「心灵财富」因为时时都是转变与成长的契机。
  
  如果你也向往这个境界,阅读此书的时候,建议读者把某些动词圈出来,例如─「面对」「看到」─,好好细读该段,品味,然后实践,因为这就是挖宝的动作啊!而让「面对」「看到」,达到最佳效果的是,不是费力去做,而是「放空」──书里,充满了挖宝的「眉眉角角」,真的非常难能可贵!不要错过!
  
  这本书适合对于灵性成长有兴趣的读者阅读,特别是我对于作者能够活用生活的实例、能量医学的验证,广泛涉略灵界的信息,多方综合观察体悟的功力相当佩服。而全书文笔流畅,好读,好懂,尤其是后记的打油诗,朗诵读来,津津有味,再再显示作者诙谐的智慧,透过深刻内省,浑然天成,自然流露,丝毫没有修饰的痕迹。
  
  我喜欢以英文原文阅读「灵界讯息」(如:Abraham Hicks)而我们传统主流教育对灵界探索不鼓励,一般多以刻板,「唯一对错」的态度论断灵界。这本书的附录,特别针对「灵界讯息」如何阅读,做了说明,作者开明开放的态度,肯定了我的阅读,释放了对灵界讯息的疑虑。他写道:
  
  所有的语言文字都是宇宙的产物,都是参考性质的,都需要参悟和考证,其目的就是让我们更贴近于快乐的真理,不陷入崇拜,也无需去责难,随时保留一颗包容、学习的心,否则将造成自己与他人的痛苦。
  
  感恩这本书的出版,带来了灵性成长的另一契机。
  
  张雅惠
  (张雅惠/多益英文检定考满分得主,多益题库撰写与师训教授)
 
推荐序四

人生必修课

  
  如果,人生是一场修练,这堂课该修些什么?
  
  如果,人生是一场修练,这堂课容不得我们选择,而是一堂必修课。
  
  终其一生,寻寻觅觅,跌跌撞撞,这堂课修得并不容易。千万人之中,难得可以修得长一些、机会多一些、领悟深一些,但课程终究要结束,期末分数如何,也实在没个把握。
  
  就这样,我们在这不确定、茫茫然的过程里,面对欢愉和悲苦,用碰撞的方式寻找答案。真找到了,也就好了;但可惜,凡夫俗子的我们,大多还是后悔与遗憾。只是,人生能有几次的后悔与遗憾?
  
  很幸运的,在人生步入中年时,随着长辈和家人来到崇心堂,在书籍中获得仙佛恩师们的提点,让修课的过程多些智慧,少些碰撞;即便修课过程不顺遂,也能得到指引,另有一番体误,而不是只有怨怼。只是,人的智慧有限,穷尽力气也难以参透字里行间更深层的智慧,也怕因此而有了错误的判读。
  
  《心灵财富发现之旅》是一本贴合现代人需要的人生工具书,在拜读陈医师的大作时,身心灵彷彿接受了治疗,了解身体何以不适,与心、灵都有密切关系。对我个人而言,阅读〈怎么放空〉及〈能量怎么产生〉是最直接受益的。由于从事文字相关工作多年,时常耗神费心,三不五时就头痛;有时熬夜赶案子,免不了作息不正常,一阵子之后便觉得经络也跟着大乱,这些外显在生活中,便是脾气烦躁、没耐性,做事情也就会出现误判。遇到结果不如预期,而又认为自己已经尽力,难免会怨天尤人,归因于运气不好;但是在读了这两篇文章后,不但领悟了身、心、灵彼此相互的作用力,也得到了积极的建议,转个方向,从自己得心性找到扭转的关键,获得更大的能量。
  
  感谢陈汉石医师在认真研读后,愿意无私分享其中的发现,让后学能够借由陈医师的导读,免去茫然摸索的时间,早些找到人生课题的关键。但愿有更多人能借由此书,顺利通过人生必修课。
  
  张文馨
  
作者序
  
  每个人都想追求舒适的生活,但未必如愿。每个人也都曾想要搞清楚,人活着究竟有什么特别目的,但从古至今好像也很难总结出令人动心的说法。
  
  我是什么东西?我从哪里来?来做什么?将往哪里去?整个宇宙有多大?宇宙究竟在忙什么?我为什么有欲望要去满足?我为什么有那么多疑问要去探索?还有,为什
  
  么我知道有一个自我?为什么人和人之间能沟通?还有,我会消失吗?
  
  这一连串的问题,究竟有没有答案?我常觉得宇宙的道理不曾被创造,永远也不会消失。所有消失的东西终将再现,所有出现的东西也终将消失。宇宙之所以能存在,就是因为他是存在于不停的循环,也就是生生灭灭,生生不息。
  
  我也常问人,宇宙有没有完美的一天?我的看法是,这宇宙早就经历无限长的时空,如果有的话,那他早就完美了,所以此时此刻就是完美了。那完美怎么还有这么多令人痛苦的事物呢?所以改个说法,宇宙此时此刻已经完全稳定了。如苏东坡在前赤壁赋所言:「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也像我常经过的一所小学的教室,多年来从墙外听到的总是同样年轻的笑声,似乎不曾改变。
  
  既然宇宙都已经稳定了,那万物究竟在忙些什么呢?我认为万物可能都是在「迷」与「悟」之间循环不已,并依循着「物以类聚」的原则,在相应的世界中,生存、薰染、体验、学习着。那我们人类究竟处在哪里呢?身为人类的我们,显然比其他物种更有思考与创造的能力,也就是人类应该是处在走向悟的环节中,有悟出宇宙真相的潜力,进而产生选择与创造环境的能力。那该从何下手呢?
  
  宇宙显然有太多无法回答的问题,但所幸我们似乎也无须急着去解决所有的问题。因为摆在眼前的,宇宙似乎存有某种规律,而一切似乎都是自然而然的。「自然而然」这现象,即是「不能使然」,「不能不然」,他使我们有了必然的原动力与欲望,也产生了必然的归宿,当然也提供了必然的保护机制。
  
  因此,「悟」似乎就是要从自然下手,去体证宇宙自然而然的规律。而我们产生了「我」的感觉,并希望让这感觉延续,显然是自然现象。而且我们每天在忙的事当然也是伟大自然现象的显现。自然法则是无所不在的。所以「悟」可以就近选择从「每天的生活」下手,去体证出所有变化的根源与规律。
  
  要达到此目的,我认为必须先了解人体,然而人的身躯似乎不是根源,能寄望的可能是灵体(註:无形的能量体)。因此有必要找出灵体的构造与功能,以便有朝一日我
  
  们可以驾着它,航行到宇宙的任何地方。也就是要寻找出我们的本来,才知道我是怎么发展出来的,有什么潜能,该如何守住,该如何开发,才能创造未来,完成每个人心中的探索本能。
  
  本文记录着多年来我探究人生的心得,尤其是2007年起积极追寻、参悟所得,动笔于2012年春,完成于2015年盛夏。其中除了宗教场所的体证外,多处是得力于东西方心灵书籍约三百余册与网路上心灵科学视频的启发,尤其是《大道系列丛书》、《天道奥义》、《道德经》、《六祖坛经》、《王凤仪言行录》、《与神对话》、《心理学》、电视弘法、灵学院课程、灵性科学与星际讯息等。这些资料姑不论其「真假」与「对错」,皆加深了我对自己的了解,也让我有了一些体证,可以提供给大家参考,相互惕励。愿本文带给渴望寻找到「人生目的」的您,健康快乐!
  
  另外,本文承蒙社团法人大道真佛心宗教会及白象文化有限公司的协助,才得以顺利出版,併此致谢。

图书试读

第一回 灵魂存在吗?
 
一个永远难解的问题,人死后,有灵魂吗?假设人死后还有灵魂,那么这个灵魂,此时此刻一定在你身上,要设法把它找出来!这样才能知道,活着,有什么事,是该去完成的。
 
第二回 灵魂藏在哪里?
 
灵魂虽然看不到摸不着,但是若存在,一定可以从生活中找到蛛丝马迹。借由这些小迹象,就有希望拼凑或逼近出原貌。虽然像瞎子摸象一样,但多摸几个角度,把墙壁、柱子、橡皮管、绳索组合起来,再用心感受一下,大象的轮廓就浮现出来了。那生活中哪里有灵魂的迹象呢?
 
我们每个人,都曾经有过这种经验,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温饱了以后,有时候会突然有一种,空虚落寞的感觉,让人产生诸多疑问,却又得不到解答。这个时候,有的人选择听音乐,有的人选择喝咖啡……,反正就是会找一些方法让自己舒服一点。
 
其实那种感觉,极可能就是我们的最深层,也就是原始灵性的彰显!(註:参阅《大道系列》)是我们一直忘了开发的本质之显现,是一切作用力的源头,也是灵魂的基础。
 
依我个人的感受,那种空虚的感觉可能正在告诉我们,你的能量已不足了或已阻塞了,充实感已消失了……。可是
 
我们不会知道的,通常睡了一觉后,隔天早上起来,那种感觉就不见了。由此看来睡觉有充电和调和的功用。
 
第三回 灵性到底什么时候藏起来的?
 
我的一位兄弟曾告诉我,他在快上小学前,有一天突然发现,啊!这就是我爸爸﹐这就是我妈妈,这就是我!似乎从那一刻他才真正醒过来,区别了人我,之前他一直与宇宙一体般,这真是奇妙的经验。我想,极可能小时候我们是活在不同的世界体验中。
 
我认为打从我们知道自己叫什么名字,当我们「醒」过来,懂事了,认识了这个世界的时候,我们的灵性就悄悄躲起来了,我们跟宇宙的关系就慢慢疏远了,我们的能量也开始慢慢减少了,身体也渐渐走向衰老了。表面上是醒过来了,实际上是跟宇宙隔绝了。
 
想想看,谁会记得自己是怎么长大的,我们都是从小孩身上才能看到自己是怎么长大的,是不是这样?我们的记忆是不是都少了这一块。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