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中世纪最受吹捧的爱情宣言书,
启蒙莎士比亚、费兹杰罗与后代无数的爱情论,
成就巨作《十日谈》的创作原型。
27岁的薄伽丘因为爱上西西里国王的女儿,
两人间难以跨越的阶级差距,令他写下「爱情十三问」!
狂喜、痴迷、嫉妒、徬徨、无限爱欲愁苦,
该不该去爱?该去爱哪一个?怎样在爱中避免(被)摧残?
薄伽丘以生动叙事、开放的哲理思辩呈现爱情万千面貌,
一本专供老派恋人使用之教战手册。
收录薄伽丘两部作品──〈爱情十三问〉和〈爱的摧残〉,皆写于1340年,时年27岁的薄伽丘难以自拔地爱上了西西里国王已婚的女儿。这是一场註定没有结局的爱情。为了排解心中的愁闷,薄伽丘写下了《爱情十三问》与《爱的摧残》,透过讴歌和赞美心中的女神菲娅美达来一解相思之苦,并希望自己的爱恋能透过文字传递到她的身边。
《爱情十三问》是一场关于爱情的辩论与选择,薄伽丘借由自己的爱情心境,精心设计了十三道爱情难题:该选择去爱谁?谁更值得爱?谁能使爱人更快乐?……在对爱情的提问与回答之中,辨析了爱情的种种心理,如狂喜、痴迷、忘情、嫉妒、羞怯、彷徨、失意和绝望等,从不同的方面探讨了爱情这个永恆的主题。
《爱的摧残》原名Filostrato,意为「被爱情击倒的人」,讲述了古希腊传说中特洛伊罗斯与克瑞西达的爱情故事。原本爱得浓烈又难分难舍的两人,在特洛伊和希腊的敌对立场下,被迫分离,成为希腊人质的克瑞西达不敌时间与空间的距离,最后背叛了她与特洛伊罗斯的诺言,把自己交给了希腊英雄荻俄墨得斯。
在这个故事中,薄伽丘塑造出痴情种「特洛伊罗斯」的形象,既多情又才华洋溢,当是女人向往的爱人,无奈情势发展诡变多样,现实重于其他考量,对于一位美女子而言,爱情很重要,但是面包与权力似乎更重要?
爱情13问 第1问.女子更爱两男子中的哪一位?把自己的头冠送给他的那个,还把头冠的从他头上摘下的那一个?(怎样的行为表示出更多的爱意:送物品给情人?还是把对方的物品留在自己身边?)
第2问.先跟乞丐老妇过生活,还是先跟年轻姑娘?(要先苦后甘,还是先甘后苦?世事难料,我们应该先享受。)
第3问.三个追求者,一个最英勇、一个最慷慨、一个最聪明,女子该选哪一个?(什么是选择对象最重要的评断标准?)
第4问.丈夫、骑士情人、魔法师,谁的行为最慷慨?(怎样的行为表示出最大的无私与慷慨?讴歌无私的爱=唯有做出美德要求之外的善举,才可被称为慷慨)
第5问.得不到情人眷顾的男人,和得到情人眷顾却受到嫉妒占据的男人,谁更不幸?(论嫉妒)
第6问.要选择走向男人献媚的女人,还是选择留在原地羞怯偷望的?(怎样的行为表示更大的爱意?)
第7问.爱情究竟是善还是恶?(我们是否应为快乐而爱?兼论爱情带来的改变的力量:凶暴强悍的战神变成谦和恭顺的情郎V.S.与毁灭的力量:丧名失誉 )
第8问.一个男子应当选择出身、财富和地位都比他高的女子,还是都不如他的女子?
第9问.对年轻男人来说,处女、已婚女子和寡妇,爱上哪个更好?
第10问.怎样的付出才更证明爱?(爱情可以这么理性去判断?爱真的可以借由外在的事物、作为来判别吗?)
第11问.恋人出现眼前(见与不见,哪一个更快乐)
第12问.一女子品尝了爱情,爱着自己的恋人,但恋人不得不去流放,并再无返回的希望;而命运从未允许另一女子与恋人品尝爱的欢乐,这两个女子哪一个更不幸?(尝过爱情却又失去,还是未曾尝过爱情欢乐的,哪一个更不幸?)
第13问.高尚的情人,还是幸运的丈夫,后者重新获得失去的妻子(他原以为她已死去),但她却被情人从坟墓中救活,丈夫和情人谁更伟大?
爱情十三问 佳句选摘 1.无论男女,若是爱上了一个人,爱情的力量都必定会使他(她)最渴望去做使恋人最喜欢的事。
2.爱情应当总是带来安宁和善意,而不该造成现在的争执。
3.眼前的好事绝不应留到将来再去享受,而为了将来的好事也绝不该去忍受眼前的坏事,因为我们都知道,谁也不晓得将来会发生什么事情。
4.先苦后甜,天经地义。我们不该希冀不经磨难的安逸,况且那样的安逸也毫无快乐可言。
5.愉快生活中最令人厌恶的事情,莫过于时刻都想着我们死后的尸体会腐烂。
6.只要心中还记得死亡,我们在现世的事中便永远品尝不到欢乐。
7.上帝不允许人尚未旅行便觊觎安歇,不允许人不劳而先获,不允许人不历困苦便获得欢乐。
8.应选择先享受各种现实快乐,再去应付随后的现实苦恼,而不是相反。这是因为,拥有时间并能耐心等待者,无不寄望于时间。
9.倘若一个人历尽了注定的磨难,命运女神便一定会施恩于他,我们便应当说,我们必须先去吃苦。但谁又能知道,忍受了眼前的苦恼,随后到来的究竟是更大的苦恼,还是较好的运气呢?
10.因为人皆会死,无一例外。
11.唯有做出了美德要求之外的善举,才可被称为真正的慷慨。
12.一个人若是有苦而无法言表,那便苦上加苦了。
13.一旦心生猜疑,任何东西都无法驱走它。所以,只要他的爱情还在持续,他便会始终心怀哀愁,永无宁日。
14.我坚信:有理由去嫉妒,这要比流着眼泪空怀渴望强得多。
15.头脑能装满多少忧虑,便能装满多少悲哀。
16.嫉妒中包藏的害处,显然大于爱情中包藏的害处,因为你心中若燃烧着爱火便不会去注意其他一切。而只想得到你心爱姑娘的眷顾。得不到心上人的爱情,才是让你最痛苦的事情。
17.你也应抛弃心灵嬴弱者的悲叹懊恼,还应当相信你坚定不移的爱情绝不会得不到相应的回报。
18.无论是谁,心中有多少爱情,同样就会有多少惧怕。
爱的摧残 佳句选摘 1.倘若不向你,我又能向谁倾诉这一切?
2.我并不是说一切都会使我的双眼感到如此悲伤,但我敢说:它们唯有朝一个方向观望才会如此伤怀,那便是当它们巡览那些国度、群山与那一片天空的时候,因为我相信你正在那些地方,正在那片天空下面。
3.强忍痛苦濒临于绝望的死亡,而倘若死亡来临,我一定会无比珍视它。
4.我们都知道:一旦有了新鲜的事情,一个女人便会去告诉另一个知心的女人。
5.我若在刚刚感到这熊熊爱火时便死掉,那该有多好!
6.我们注定要用离别之痛偿还爱情的甜蜜。
7.欢乐之后若想得到更大的快乐,便必准备去忍受艰辛的折磨。
8.唯有死亡才能结束我的悲伤。
本书特色 1.欧洲中世纪最受吹捧的爱情宣言书。
2.「欧洲短篇小说之父」薄伽丘爱与愁的实录。
3.个性解放,讴歌有血有肉的爱情,是两部作品共同的思想内容。
4.《爱情十三问》二选一,两难情境的巧妙设计,而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开放性答案,充满思辩的乐趣。
5.《爱情十三问》各方的答案反映了文艺复兴早期义大利社会的爱情观与道德观,显露人文主义思想的萌芽。
6.《十日谈》的雏型:《爱情十三问》是薄伽丘于八年后所写出巨作《十日谈》的雏型,在内容与形式能看出两部作品共同的思想内容。
7.澎湃激昂的文笔与痴情的骑士形象塑造,是诉苦,也是言情,是陷在情网的薄伽丘正在为陷在情网的恋人们解答爱情习题,全书间接为我们勾勒出一位深情勇敢浓烈热情而无惧世俗目光的薄伽丘形象。
8.取材自希腊罗马神话故事:《爱的摧残》取材于1287年被义大利人圭多收入在《特洛伊故事集》的特洛伊罗丝与克瑞西达的传说。
9.女性意识与女性对爱情的背叛:《爱的摧残》为后世不少艺术家提供了创作依据,如莎士比亚《特洛伊罗丝与克瑞西达》、费兹杰罗《大亨小传》皆是在表现女性对于爱情的背叛。
10.在《薄伽丘论爱情》中分别看见一代文豪在爱情创作中的的理性与感性。
穿越时空的爱恋:文艺复兴的炽热心跳 内容提要: 本书将带领读者深入探索文艺复兴时期欧洲文学和艺术领域中“爱”的主题变迁。我们将聚焦于但丁、彼特拉克以及乔叟等文学巨匠的作品,剖析他们如何在中世纪神学框架与新兴人文主义思潮的碰撞中,重新定义了爱情的内涵与表达方式。全书分为四个部分,系统梳理了从柏拉图式的精神爱恋到世俗、情欲的真实体验的转变,探讨了爱情在社会结构、性别角色以及个体精神世界中扮演的角色,并辅以大量中世纪晚期至文艺复兴早期艺术作品的图像分析,力求呈现一幅立体、丰满的“爱之图景”。 第一部分:从天堂之光到尘世之歌——中世纪的爱恋基石 本部分首先回顾了中世纪早期,基督教神学如何将爱(Caritas)置于至高无上的地位,即对上帝无条件的奉献之爱。随后,我们将详细考察“宫廷之爱”(Courtly Love)的兴起。这种新型的、高度仪式化的爱情模式,通常发生在贵族阶层中,以骑士对无法企及的贵妇的无私奉献为核心。它在形式上遵循着严格的规则,但在本质上,却为世俗的情感表达开辟了道路。 我们将深入分析托马斯·阿奎那对情感与理性关系的哲学探讨,以及这一思想如何间接影响了早期文学对爱欲的审视。重点将放在对“颂歌”和“恋歌”体裁的解构上,探究这些诗歌如何平衡宗教虔诚与凡人情感的张力。读者将看到,尽管当时的文学创作深受教会教义约束,但爱情的“痛苦与狂喜”已经开始渗透到庄严的诗歌形式之中,预示着一次重大的文化转向。 第二部分:彼特拉克的革命:个体情感的浮现 彼特拉克(Petrarch)被誉为人文主义的先驱之一,他的作品,特别是对劳拉(Laura)的深情吟咏,标志着文学叙事重心的一次决定性转移。本部分将聚焦于《歌集》的结构与主题,探讨彼特拉克如何将传统的“宫廷之爱”主题,转化为对自身内心冲突、记忆和时间流逝的深刻内省。 我们分析彼特拉克对“回忆”的迷恋——他并非仅仅歌颂情人,更是在歌颂自己在爱中所体验到的复杂情感光谱。这种对“自我”的关注,将爱情从一种社会规范,转化为一种纯粹的、深刻的个体精神体验。我们将对比他与但丁在《新生》中对贝缇丽丝的描绘差异,明确指出彼特拉克如何将灵性升华(Dantean Elevation)的过程,转变为一种更具人性、更贴近现实的、充满矛盾的爱之表达。此外,本章还会探讨彼特拉克体(Petrarchan Sonnet)如何因其精巧的结构,成为后世诗人表达精确情感的黄金标准。 第三部分:从佛罗伦萨到巴黎——人文主义视域下的情欲与智慧 随着文艺复兴的深入,人文主义思潮带来了对古典世界,尤其是对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思想的重新发掘。本部分考察了这种哲学回归如何影响了对“爱”的理解。我们不再仅仅将爱视为对美德的追求,而是开始正视其在生理和心理层面的复杂性。 我们将探讨佛罗伦萨新柏拉图学派(Neoplatonism)对爱情观的改造。马西利奥·费奇诺等思想家试图调和古典哲学与基督教教义,提出了“爱之阶梯”的概念——即爱始于肉体之美,但必须通过智慧和道德的引导,最终达到对“至善”的领悟。这种观点为文艺复兴时期对肉体之美的赞颂提供了理论基础,使得裸体艺术和对人类情欲的正面描绘得以在艺术界占据重要地位。 同时,我们也将考察早期讽刺文学和喜剧对这一宏大叙事的反拨。例如,乔叟在《坎特伯雷故事集》中对不同阶层人物爱情观的描绘,展现了爱情在世俗生活中所呈现出的更粗粝、更具目的性的一面,这与学院派对“完美之爱”的理想化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第四部分:艺术中的絮语——视觉语言对爱情的诠释 最后一部分将视角转向视觉艺术,分析文艺复兴早期的绘画和雕塑如何以非文字的方式,阐释了前文探讨的爱情观念。我们将对比分析桑德罗·波提切利(Botticelli)画作中的神话主题,如《维纳斯的诞生》,探讨其如何巧妙地融合了异教神话中的情欲与新柏拉图主义中的精神升华。维纳斯形象的复兴,代表了对“自然之爱”和“人性之美”的肯定。 我们还将研究早期肖像画中眼神和手势的意义。在没有直接文字说明的情况下,艺术家如何通过对人物间距离、相互注视的方向,甚至服装的细节处理,来暗示亲密关系、家庭联盟或柏拉图式的友谊。通过对提香、拉斐尔等大师作品的细致入微的观察,我们将理解文艺复兴艺术家如何将抽象的爱恋理论,转化为可感、可触摸的人类情感表现。本书力求揭示,在那个思想剧烈变革的时代,“爱”不再是一个单一的、被定义的实体,而是一个充满活力、不断被重新界定的文化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