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说明 汉方医学简称汉医,原指汉代的传统医学,或称为汉民族的医学。二千年来随着文化发展与交流,其经过历朝增补,并从华夏传播到东北亚与东南亚。日本江户时代(1603~1867)之前由华夏所传入的医学称为「本道医学」,以区隔日本传统的「和医」;而后两者结合称作「汉方医学、かんぽういがく」或汉医。
就广义而言汉医应指:具有日本特色而继承华夏汉朝以来历代的传统医学。其古方派以吉益东洞(1702~1773)为代表,宗于汉代《伤寒论》与《金匮要略》。强调腹诊与临床疗效,着于方证对应而轻忽理论,认为医疗应即在于实践。
天文12年(1543年)8月25日葡萄牙船因暴风漂流到九州南部的种子岛,1549年葡人将天主教传入日本,1552年8月外科医师等伴随牧师传入,称为「南蛮外科」。义大利牧师Gnecchi‐Soldo Organtino从九州北部西岸的长崎登入,1570年承蒙大名织田信长接见,允准在京都盖南蛮寺从事传教与医疗活动,引入欧洲的外科排脓收口、膏药贴布等法而使南蛮外科达到高峰。丰臣秀吉接替织田信长后,对天主教怀有疑虑,1585年下令破坏南蛮寺、逮捕牧师及医师,三年后南蛮外科散亡。江户晚期由荷兰(当初日人译为和兰)、德国传入的现代医学,日人称为「和兰医学」,简称「兰医」。而后兰医更发展为「西洋医学」。相对地,此时「汉医(而后广称为东洋医学)」是作为与「西洋医学」分庭抗礼的专有名词。
多纪元孝(1695〜1766)于1765年在江户(东京)开设私塾跻寿馆,规定全以汉文上课。1787年幕府接管,1791年改称江户医学馆。1868年1月3日明治政府成立,同年8月加以取缔并改称兰医馆;废除汉医教材而改为兰医学(西洋医学)。1869年8月政府在东京设立官办大学,医学馆全改称大学东校。1869年12月17日汉医界游说保守派大臣而在大学东校设置「皇汉医道御用挂(御用挂即教师之意)」。大学东校同时设有西洋医学部与皇汉医学部,由今村了庵、尾台榕堂、权田直助担任汉医御用挂。这是「皇汉医学」名词第一次出现。1875年文部省颁布〈医术开业试验〉,以洋医七科作为考试科目,并废止皇汉医学部。同年浅田宗伯(1815〜1894)建请汉医六科作为汉医考试科目而未果。1879年3月11日宗伯号召皇汉医术运动而成立温知社。1883年颁布〈医师免许规则〉,医师考试不再考汉医科目,汉医界多次提出〈医师免许规则改正案〉企图翻盘。1894年3月16日宗伯去逝,汉医界更是重伤。在石黑忠悳强力运作下,1895年2月6日议会改正案以27票之差而三读失败,日本汉医师终于正式彻底出局。
华夏「皇汉」两字最早出自东汉班固(32~92)《西都赋》,其将先秦两汉建都于黄河、洛水间的传统中原统治者或国家称为「皇汉」。清朝末年力言排满反清、建立大中华的邹容(1885~1905)《革命军》:「此固我皇汉人种亡国之一大纪念日也。 」此时「皇汉」两字已转为「汉民族」的专有名词。另一方面日本南北朝时期,1343年南朝北畠亲房《神皇正统记》以天皇为中心,评断忠诚或叛逆天皇的史观,此思想称为「皇国史观」。日人神化其国家而称「皇国」,这是日本首出「皇国」两字。明治维新第二年(1869年12月17日)日医创出「皇汉医学」一词,并训为具有日本「皇」国特色的「汉医」学。其与西洋医学并称「汉洋医学」。清末「皇汉医学」一词虽被留日学生引进华夏,但将其训为出自「(皇)汉」民族的传统「医学」。即中、日医界对「皇汉医学」一词各有不同的解读。
和田启十郎(わだ けいじゅうろう1872~1916)于明治5年(1872年)诞生于信州(今长野县松代市)。在汉医没落的背景下,1892年进入东京医学专门学校济生学舍(简称济生学舍,1876年创立,其依个人能耐而以快速学习洋医为目的。着名细菌学家野口英世晚和田一届,但同年毕业,其为今私立日本医科大学的前身)。1896年毕业取得行医资格并于东京下谷区开业。在学时偶逛旧书店购得吉益东洞《医事或问》而深受影响。1899年返回信州执业并浸淫汉医。日俄战争(1904~1905)志愿从军任职医官,罹患眼疾故留守东京后勤部队。退役后于东京日本桥浜町2丁目十二番地执业,此旧址附近于1978年汉医界为其立有「汉方医学复兴之地」纪念石碑。1910年8月自费出版《医界之铁椎》,文字艰深,年底另印《汉方ト洋方》小册辅助说明。此小册与汤本求真验案等收入1915年增补第二版。书中力扬汉医优越性,其仿效张良策画刺客以铁椎刺杀秦始皇于博浪沙,痛击世人对汉医之偏见而作书名《医界之铁椎》。1916年以45岁病逝。此书共有五种日文版原着:
明治43年(1910年)初版。南江堂书局,文字较为深奥,内容较少,无后篇。
大正4年(1915年)二版增补版。南江堂书局,增汤本氏医案等,文字较浅明。
昭和7年(1932年)三版复兴版。春阳堂书局,主文同二版但编排上较为流畅。
昭和46年(1971年)四版,覆刻三版,主文同二、三版,春阳堂,49年二刷。
平成22年(2010年)覆刻49年版,主文内容同二、三、四版。たにぐち书店。
奥田谦藏(1884~1961)毕业于今私立日本医科大学,即与和田启十郎同校并拜其为师。和田启十郎的长男和田正系(1901~1979医博)毕业于千叶大学医学部,父亲去世时仅17岁,1932年奥田收正系为第一位入门弟子。1934年奥田撰《皇汉医学要方解说》(1979年郝毅译作《汉方古方要方解说》台北启业书局出版)。1937年奥田收藤平健为弟子。1954年撰《伤寒论梗概》,和田正系为其作序(1956年中国叶心铭译作《伤寒论阶梯》)。1955年奥田于自宅成立「奥门会」,研究汉代古方医学,初起只有和田正系、藤平健、长滨善夫等十多人,而后增至四十余人。1961年奥田去逝。隔年正系撰《汉方治疗提要》(1982年新竹国兴黎明书店译作中文),其仍以父亲「治本堂」作为堂号;另有撰稿多篇于《汉方と汉药》等。台湾朱木通(1904~1977)《中医临床二十五年》曾引用正系以葛根汤治疗脑膜炎的医案。1963年正系等整理奥田遗作而出版《伤寒论讲义》。1965年「奥门会」解散。
汤本求真(ゆもと きゅうしん1876~1941)原名四郎,1901年金泽医事专门学校(今金泽大学医学部的前身)第一名毕业,1906年行医。长女患疫痢不治而亡,汤本于《皇汉医学》序文言:「恨医之无术,中怀沮丧,涉月经时,精神几至溃乱…。」于是对现代医学疗效产生动摇,1910年拜读和田《医界之铁椎》一书,了解洋医并非万能,主动写信向和田求教而开始学习汉医。汤本小和田四岁,和田字「子真」,汤本甚至将名字「四郎」改作「求真」,以示追「求」子「真」学习汉医的决心。汤本1927年6月出版《皇汉医学》第一卷,奥田谦藏并于卷末写跋文;第二、三卷于1928年4月与9月同年出版。汤本书中除承继和田见解外,并佐以医案说明古方确能治疗大病顽疾。此书催化了日本汉医再生与「皇汉医学」的称唿,并被译为中文,先后有七种中文版本(包括2007年中国中医药出版社重译在内),影响巨大。尤以「皇汉医学」一词之流行促成陈存仁集72种日医书籍于1936年出版,套书名称即作《皇汉医学丛书》。日本统治台湾期间(1895~1945)也使用「汉医」与「皇汉医学」的称唿,并釐清与台湾本土传统「青草药」的不同概念。今台湾较年长者仍流通汉医与汉药的说法。二次大战日本战败无光,「皇」字自然褪下。今除作医史研究之外,「皇汉医学」的称唿已不再使用。汤本于1941年因急性肠胃炎而以66岁病逝。
大冢敬节(おおつか けいせつ1900~1980)父亲与祖父皆为汉医,1919年进入熊本医学专门学校(熊本大学医学部的前身)。毕业后恰逢父亲去逝而承继高知县家业的武田病院。而后因读及《皇汉医学》深受感动,1930年2月毅然结束诊务而前往东京拜汤本为师。1933年矢数道明(后世派1905~2002)与胞弟矢数有道于东京合开温知堂病院,有道罹患肠窒扶斯,自身诊断为真武汤。另邀大冢会诊,大冢改以茯苓甘草汤而癒;因此与矢数兄弟结为好友。1934年大冢、道明与清水藤太郎发起日本汉方医学会,推动汉方复兴运动,并发行《汉方と汉药》月刊。1938年大冢与道明联合日本、中国与满洲国汉医学者成立东亚医学协会,中国叶橘泉等也有参与。1939年发行《东亚医学》月报。因受二次大战所拖累,《汉方と汉药》与《东亚医学》于1941年一併停刊。战后大冢、道明等于1950年创日本东洋医学会。1954年8月东亚医学协会重整,由道明任理事长并发行《汉方の临床》月刊至今;同年大冢、道明与清水藤太郎改订《汉方诊疗的实际》(有中译本)。1959年大冢撰《汉方诊疗三十年》;此书是笔者1982年特考及格后阅读的第一本医书。记得有位已婚十多年的不孕妇女,对照书中证候只用当归芍药散而怀孕,此机缘深切影响我日后研究中医的方向。1966年大冢发掘《康平本伤寒论》,以其作底本而撰《伤寒论解说》,佐证仲景并无脏腑、经脉、运气之说等。笔者宗以此书于2008年撰《伤寒卒病论台湾本》。1972年6月大冢就任北里研究所东洋医学总合研究所所长,同年9月日本医师会授予大冢最高功勋奖。大冢谨守哲学家权藤成卿老师之告诫:「反对学习古方派,因古方派有排他性。」故大冢向来不仅与一贯堂的森道伯(1867~1931后世派、浅井国干的门人)相交流,也与浅田宗伯的门人(折衷派)有来往。森道伯无行医执照,一贯堂是借得意门生矢数格(道明之兄)的执照开业。大冢虽为古方派而与后世派友好,故当矢数有道罹患肠窒扶斯时邀请大冢来会诊。
吉益东洞《医事或问》启蒙和田启十郎。和田《医界之铁椎》启蒙汤本求真。汤本求真《皇汉医学》启蒙大冢敬节。后三位更有直接的师生关系,和田即大冢的师公。昭和53年(1978年)10月22日大冢敬节、矢数道明、大冢恭男(大冢敬节之子)、山田光胤(大冢敬节女婿)、寺师睦宗、藤平健等79人于东京都中央区日本桥浜町的小公园(2丁目9-1号对面)举行和田启十郎纪念碑的揭碑仪式。和田正系因病没有参加,由胞弟和田元震(医师诗人)代答致谢。隔年1979年7月15日正系病逝。同年8月18日大冢发起和田启十郎先生显彰会,出版《和田启十郎先生显彰纪念文集》。1980年10月15日大冢中风病逝。百年来日本《伤寒论》医家多系和田启十郎之后而为日本汉方的重要支柱。碑石处即和田启十郎诊所旧址附近。碑文正面横写「汉方医学复兴之地」8大字即出自大冢笔迹。碑文背面直行小字由寺师睦宗撰稿、矢数道明挥毫。
南韩将「汉医」改称「韩医」(韩文读音相同)。北韩称作「高丽医学」。越南称作「东医学」。尔等与日本「皇汉医学」皆具国家民族的色彩在内。中国更直接将「中医」训作专属中国的传统医学TCM(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按尽管TCM一词已被普遍採用,但应将「中医」训为致「中」和的「医」学为宜。根据真柳诚〈西洋医学と东洋医学〉(《中国医学と汉方》1993)考证,「和汉医学」一词首出于1881年、「东洋医学」首出于1892年、「东亚医学」出于1938年。笔者补充日本「皇汉医学」与「汉洋医学」之名词皆首出于1869年12月17日。
1950年3月大冢敬节、矢数道明、和田正系、藤平健等11名成立「日本东洋医学会」,发行《日本东洋医学杂志》。1972年6月27日成立北里研究所附属东洋医学总合研究所,大冢担任会长。其内涵由日本汉方扩展到包括印度医学、阿拉伯医学、西藏医学、蒙古医学、越南等传统医学在内,国家范围也非侷限于日本。1976年10月28~30日六百多位东洋医学者在韩国首尔市另成立「国际东洋医学会」(International Congress of Oriental Medicine简称ICOM)的创始大会。此会被世界卫生组织(WHO)所认可,每两年召开大会,台湾分别于1992年(第7届)、2003年(第12届)、2007年(第14届)、2014年(第17届)担任主办国。
《医界之铁椎》先后有中国丁福保(1911年译第一版为中文)、韩国张基茂(1915年译第一版为韩文)、越南陈德心(1940年依丁福保中译本再译为越南文)三个国家翻译。日本寺泽捷年等(2010年译註第四版为现代日文)。此书影响中医极为关键,台湾当然不能缺席,今加上拙作(2016年译註第四版为中文),总计共有五个国家、四种文字先后加以翻译。
丁福保(1874~1952),字仲祐,号畴隐居士,江苏常州人,着名佛教居士。1909年赴日考察医学,后于上海行医并创办医学书局。1914年始修习佛法。着述甚多,曾撰《一切经音义提要》、《佛经精华录笺注》等。代表译着为《佛学大辞典》,其译自日本人织田德能的《佛学大辞典》。其以文言文将《医界之铁椎》翻译为中文,故内容文句不易明白。此书被收录于《丁氏医学丛书》内。
韩国西医张基茂(1888~?)1906年毕业于汉城医学讲习所。1915年译《医界之铁椎》为韩文,书名取原书副标题「汉洋医学比较研究」而作中文《东西医学新论》,池钖永作序,和平堂药房发行。1934年2月张基茂于《朝鲜日报》发表〈汉方医学の复兴〉,力扬和田启十郎的复兴汉医运动。其举引起另一西医郑槿阳的批判。一直到1934年11月为止,双方多人加入中西医学之论战。类如明治43年(1910年)平出隆轩攻击和田启十郎汉洋论战的韩国版。尔等虽皆出身西医院校,对中医的看法却截然不同。1939年韩国成立「东洋医药协会」。1947年成立「东洋医学会」。1948年大韩民国脱离日本殖民地而建国;「东洋医学会」搬回日本。故1950年大冢敬节等成立「日本东洋医学会」时特别冠上「日本」字样。此举或引起韩国不快,干脆把头衔放大,而后于1976年在韩国首尔市另成立「国际东洋医学会」。1980年韩国开始去除汉字。1986年4月韩国国会通过〈医疗改正案〉,将传统「汉医学」改为「韩医学」。主要是认为「汉」字隐喻源自汉朝,缺少韩国自主性。韩国前总统李明博于2005年当汉城市长时,废除已有百年历史Seoul的中文译名「汉城」,改用音译称为「首尔」,其意亦在欲与中国作切割。看来哪天其「汉江」也会被改名。
近年韩国学者讹云李时珍是韩国人。另借电视剧《大长今》强言针灸源自韩国,并以「韩医」向联合国申请世界文化遗产,尔等皆属民族主义滥情之举。中国建国后将正体字改为简体字,以致严重影响中医典籍之学习。随着对典籍修习能力大幅下降,其临床诊疗水平也跟着熘滑梯。韩国去除汉字而以朝鲜文字(谚文符号、俗称韩文)来研读《内经》、《伤寒论》等典籍(韩医称为原典学),就如同以韩文研读《诗经》一样的无稽。其举自废武功,韩医不识汉字,研读中医典籍仿如隔靴搔痒;同时也失去接触庞大中医文献与论文的能力。韩医去除汉字即很难与中国、台湾、日本等中医学者交流沟通。换句话说韩医只能框限于二手翻译的部分文献资料,自我互相取暖而已,故韩医借此想自创领导品牌注定失败。韩医院所尽管装潢豪华高档,但是其诊疗能力却无法随之高档。故韩医不得不走向针灸医美方向等发展。今西医美容风靡世界,中医赶搭列车固然获有庞大的商业利益;但这绝非发展中医之道。真柳诚〈《医界之铁椎》のベトナム语版〉,《汉方の临床》2011/08;其考证越南陈德心的译本是依丁福保的中译本再译为越语。平成22年(2010年)寺泽捷年、渡边哲郎现代日文註解《完译医界之铁椎》,たにぐち书店印行。
原书分三篇。前篇〈本论〉共二十章。中篇〈广录(原作漫录)〉共一百四十三章,原无序号,笔者标以001~143序号。后篇〈回响(原作反响)〉共三章。原书直排,现改作横排。今依序翻译中文,笔者嵌註作小字标以(陈按…)。正文后笔者註解者标以【陈註】。另摘译《和田启十郎遗稿集》两篇及整理出其年谱。
和田启十郎师承吉益东洞,东洞创万病一毒,以毒攻毒。力言疾医之道,发扬仲景之学,扫除当时主流的后世派,至今影响甚深。可惜研究专书只有吴秀三《东洞全集》1917、廖育群《吉益东洞:日本古方派的岱宗与魔鬼》2009、寺泽捷年《吉益东洞の研究》2011。然东洞父子之思惟差异等却少有着墨,廖君甚至误认吉益南涯《气血水药征》是沿者万病一毒的轨迹而形成一个新的完整体系。今附上南涯《医范》等文,以及笔者医论:南涯〈东洞先生行状〉校註与补充、评吉益东洞《方极》与吉益南涯《气血水药征》、吉益家族谱系等篇。尔等滥竽以充当台湾研究东洞学的成果。
相对于东洞坚毅仁勇,凸显南涯投机取巧与媚世。南涯既要照顾幼弟,又要承继家业,生计压力之外,还要抵挡后世派无情地攻击古医道。他为了生存,只好以「医道非一人之道」、「非良医」等否定东洞,更责备父亲不懂运用之法。南涯附和后世派,狠下心批判东洞的瞑眩反应,认为用药应该平和为上。南涯:「夫气血水辨,非余之新说。」虽自云“气血水辨”是改进万病一毒之失,实则向后世派田代三喜、曲直濑道三的“气血痰说”靠拢。南涯以《医范》向后世派输诚,借否定父亲的观点以换取认同,故后世派未有攻击南涯者。南涯终能诊业兴盛、门庭若市。但是因“气血水辨”并不能作为辨证母纲,故从古医道的立场来看,其举是打着古医道的大旗而违反古医道。站在家庭伦理来看,其举更是诋毁先父的逆子。虽包装曰承继东洞,实则丢弃东洞之学。虽能诊业兴盛,但也促使东洞之学走向末路。例如南涯孙辈吉益复轩并不接受南涯的气血水辨,反改宗以外曾祖父的万病一毒。但是形势已然,东洞家族终于画下句点。
目前台湾中医盛行多方重叠,依局部症状叠上数方以蔚为主流。2016年开始中医健保乐于採用西医ICD-10病名申报。尔等美其名为与西医接轨,实则丧失中医综合归纳的特色。尔近流行实证医学也是以西医病名为基础,中医界也热衷赶上此班列车,殊不知中医证候不能代以西医病名。失去证候的中医就如同断线之风筝,风筝彩绘再如何亮丽或能一时地炫耀于空中,然终必殒落。疾病可分为两类,一为结构性,一为功能性。结构性疾病能客观地用仪器检出,演绎推理以诊疗,其以西医(特别是外科手术)为长,例如近十年来的眼科发展即是。功能性疾病多系病人的主观感受,医师借由综合归纳,方证相对或判断其整体病势阴阳来开方;此以中医为优,例如子宫虚寒不孕即是。即西医是跟着仪器,中医则跟着脑袋。硬要综合归纳者改採取演绎推理的模式,就如同强逼下围棋者要齐一化地无理。推得汤方不能标准化或实证医学化。中西医可以互补,不能取代。
本书附笔者医论:〈五行相生源自五星运行再借由历制祭祀而羼入中医〉、〈寸关尺分候脏腑之诊系由易学羼入而非临床验得〉、〈中医不能迷思于实证医学〉…等共20篇。笔者并没有创新任何理论,多在釐清中医诊疗之误区。特别以文献验得中医(包括汤方与针灸)只有阴阳,没有五行。又两千年来寸关尺分候脏腑之诊,笔者首先考证系由易学羼入。尔等却被中医奉为诊疗圭臬,十分荒谬。问题是我们有无勇气面对错误来加以更正?限于才疏学浅与日文程度不足,译註及医论必有错误,还盼先进不吝指教而能予以修正,谨此致谢。本书承蒙林士钊老师指正、陈麒方与许菁雯医师试读,一併表示谢意。最后更感恩内人赖惠芬数十年的支持而能让我坚持下去。本书于诊疗忙碌中抽空共花费八年乃成。
铁椎中医诊所 陈淼和 2016/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