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界之铁椎译註:附陈淼和医论

医界之铁椎译註:附陈淼和医论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中医
  • 医史
  • 医学史
  • 陈淼和
  • 铁椎译注
  • 古籍
  • 传统医学
  • 养生
  • 经络
  • 穴位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一部百年前日本西医孤独力挽中医的临床奋斗史!
  
  和田启十郎在汉医没落的背景下,就读东京医学专门学校。求学期间偶逛旧书店,购得吉益东洞《医事或问》而深受其影响。一八九九年返回故乡信州执业并浸淫汉医。日俄战争时志愿从军任职医官,因患眼疾故留守东京后勤部队。退役后于东京日本桥执业达二十年,期间撰写《医界之铁椎》。书中力扬汉医的优越性,其以张良策划刺客以铁椎狙杀秦始皇于搏浪沙为喻,痛击世人对汉医的偏见,在一潭死水的汉医界暴投下巨石而激溅浪花。而后启蒙了日本近代汉方巨擘汤本求真、大冢敬节等人,真知灼见影响至今……
  
好的,这是一本关于中医内科、儿科疑难杂症的诊疗实践与理论探讨的专著的简介,书名为《杏林探微:历代名家临证心法集要》。 --- 《杏林探微:历代名家临证心法集要》图书简介 一、本书概览 《杏林探微:历代名家临证心法集要》是一部融汇贯通、力求精深的内、儿科疑难病症诊疗经验的学术专著。本书并非单纯的方剂汇编或病案罗列,而是聚焦于中医学术发展脉络中,那些对临床实践具有指导性意义的独特思维模式、辨证论治的精微之处,以及应对复杂病情变化时的应变策略。全书严格遵循传统中医的理论体系,结合现代医学的视角,旨在为中医师,特别是中青年一代,提供一套可资借鉴、能够融会贯通的临床思维训练范本。 本书的撰写历经数年考证和整理,其核心价值在于“探微”二字——深入挖掘那些在浩如烟海的医籍中不易被注意到的、但对临床疗效具有决定性影响的“心法”。我们力求展现的,是大家在面对棘手病证时,如何从繁杂的表象中抽丝剥茧,直指病机,最终制定出精准有效的治疗方案的全过程。 二、内容结构与核心特色 本书共分六大部分,层次分明,逻辑严谨: 第一部分:溯源与思辨——中医核心理论的临床活化 本部分旨在厘清经典理论,如脏腑经络、气血津液、阴阳五行等,如何在具体的临床诊疗中进行“活化”应用。重点阐述了“审证求因”的思维路径,探讨了如“辨虚实的精微”、“论寒热的偏颇”等传统概念在现代环境下的新解。例如,深入分析了《素问》中关于“调和气机”的论述,并结合具体湿温病案,展示了如何通过调整枢纽,达到釜底抽薪的效果,而非仅仅依赖清热解毒的表层治疗。 第二部分:内科疑难病症的辨治精要 此部分集中探讨了中医处理复杂内科疾病的策略。涵盖领域包括脾胃病(如顽固性呃逆、久泄)、肝胆病(如胁痛反复、黄疸迁延)、肾系疾病(如水肿的消长、精血的亏损)以及呼吸系统疑难病(如久咳不愈、哮喘的标本兼顾)。 重点剖析了历代医家在处理“疑难”时的核心思路: 1. 多重病机并存的处理: 如何区分主次矛盾,确立治法的先后缓急。 2. 正虚与邪实的动态平衡: 在攻邪与扶正是矛盾时,如何运用“扶正寓于祛邪之中,祛邪不伤正气”的辩证施治手法。 3. “存人论病”的实践: 强调个体化治疗,而非千人一方。书中通过对数则失眠、心悸病案的深入剖析,展示了针对不同体质、情志背景的患者,如何灵活调整方药比例与剂量。 第三部分:儿科临证心法——稚阳之体的保护与调护 儿科疾病的特殊性在于患儿难以言喻,且体质娇嫩。本部分聚焦于小儿常见病、多发病的特殊处理原则: 1. “护胃肠,保生机”: 强调小儿脾胃的稚嫩,论述了在治疗发热、腹泻等常见病时,如何审慎用药,避免对患儿正气造成戕伤。 2. “惊风与抽动”的辨析与急救: 详细阐述了实证风痰与虚证肝风的区分,以及在紧急情况下运用开窍醒神、熄风止痉的剂量与方剂选择。 3. 生长发育的调理: 探讨了对小儿食积、厌食、夜啼等问题的长期调护方案,突出食疗与非药物疗法的结合应用。 第四部分:方证对应与药性理解的深化 本书超越了传统“方证对举”的机械模式,着重于对经典方剂的“活变”应用。 例如,对麻黄汤、桂枝汤等基础方剂的讲解,不再局限于教科书上的主证,而是延伸至其“变证”的应用场景。书中通过详细对比了不同医家对同一方剂的加减思路,揭示了药味间相互制约、相互激发的作用机制。特别是对“君臣佐使”在复杂方剂中的动态平衡作用进行了深入的药理学探讨(基于中医理解)。 第五部分:临证中的变数掌控与预后判断 临床实践充满了变数。本部分是本书的精髓之一,着重讨论“如何应对治疗中的不顺”。 1. “汗、吐、下”三法在疑难病中的审慎应用: 详细论述了在患者气机衰弱、正气未复之时,如何利用微汗、缓泻等方法以“势导邪出”,而非蛮力驱邪。 2. 病机转化的预见性判断: 结合脉象、舌象的变化,预判疾病可能向何种方向发展,并提前布局下一阶段的治疗方针,避免治疗滞后。 第六部分:医者修养与医道传承 此部分探讨了中医临床思维的养成之道。强调了“悟性”与“经验”的结合,提出在中医学习中,需要具备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高度的同理心,方能真正做到“辨病以知病机,处方以应机变”。 三、本书的价值定位 《杏林探微》并非旨在提供一种“速效秘方”,而是致力于梳理和传授一种科学、严谨、富有生命力的中医诊疗哲学。它要求读者具备一定的中医基础,更鼓励临床工作者在阅读后,能够带着批判的眼光和实践的勇气,将书中所论之“心法”内化为自己的辨证工具。本书内容详实,论述精到,是中医师提升临床技能、深入理解中医精微思想的宝贵参考读物。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陈淼和


  1951年出生台北市
  淡江大学化学系毕业
  自修中医
  1982年中医师特考及格
  自修日文
  曾任南华大学自然医学研究所兼任教授
  现任职铁椎中医诊所

图书目录

上篇〈本论〉:
00.绪言p26
01.汉医与洋医的区别p30
02.汉医方并非陈腐的医学p33
03.汉方医书多为无稽之谈p35
04.草根树皮与药物的自然性p40
05.食物与药物p42
06.汉医方的基础医学p44
07.汉医方的对证疗法深远奥妙(陈按对证2字原文讹作对症)p45
08.汉医方以原因疗法为主p48
09.汉医方绝非迂远p51
10.瞑眩论p54
11.婴儿的营养与治疗p59
12.特效药论p63
13.病因论p65
14.自然疗能论p69
15.病势论p74
15.1症状的阴阳p75
15.2热性病者主以温保或冷却p77
15.3病位的表里内外p78
15.4病位说与霉菌病p80
15.5药效的表里p81
15.6所谓的合病与併病p84
15.7症状的主客本末p85
15.8纯外科病与内科性的外科病P86
15.9急逆虚实p88
15.10症状的轻重p90
16.肠窒扶斯治法的基础医学解说(陈按肠窒扶斯4字原文讹作伤寒)p91
17.医师道与医术p99
17.1病人当自始至终信任医师而毫无变异p100
17.2医师对于病人的责任需不顾一切地秉持节操与热诚p101
17.3医师所难非在诊治之难、而是难于人情的反覆无常p102
17.4医师不能趁病人迷乱时而去毁谤他医、此点最难做到p102
17.5病人深信医师故医师之苦乐休戚应与病家相同p103
17.6医师的天爵(陈按德高而受人尊敬者谓之天爵)p104
18.验案病例说明p104
18.1耳内乳嘴瘤兼耳膜溃裂治验p105
18.2胃痉挛兼血尿治验p106
18.3阴囊肿大治验p107
18.4胎毒兼眼病治验p109
18.5下血治验p110
18.6赤痢后转为腹膜炎治验p110
18.7佝偻病(陈按セムシ、驼背兼鸡胸)治验p112
18.8小儿脚气治验p114
18.9阴囊疝气(陈按Hernia、ヘルニヤ)治验p114
18.10阴囊疝气嵌顿治验p115
18.11盲肠炎治验p118
18.12胆囊结石治验p119
18.13肠周围炎治验p121
18.14肠窒扶斯(陈按Typhus外来语后改称Typhoid、异于太阳病)病后转为发斑治验p122
18.15肠窒扶斯末期併发肠出血治验p123
18.16急性肺炎治验p124
18.17慢性肾脏炎治验p125
18.18急性肾脏炎治验一p126
18.19急性肾脏炎治验二p127
18.20肋膜炎治验p128
19.后鑑(陈按指深切反省以作为警惕)p128
19.1医术不精而导致治疗失败p129
19.2病家无故更换医师而导致治疗失败p130
20.结论p130

中篇〈广录〉:
000.绪言p133
001.我邦医学的三大源流p133
002.洋药万能p134
003.混沌的时代p134
004.对医师的信任p135
005.医道传授p136
006.吐水性的胃病治验p137
007.药物无法治癒诸疾p138
008.疟疾与金鸡纳霜p139
009.疟疾治验案p141
010.急性偻麻质斯病(陈按即急性风湿病)治验p142
011.梅毒与白喉(陈按ジフテリヤ为Diphtheria的外来语,即白喉)p143
012.对症疗法p144
013.医师玩弄病人p146
014.病人玩弄医师p147
015.欺世骗财的病名(陈按原文作ドル箱的病名)p147
016.医师缺乏主见p148
017.着重于庇护的养生观(陈按原文作:御大事主义) p148
018.农夫困病于闲坐(陈按原文作:田夫因于坐杀、意指养生之道在于不失其常)p149
019.病理学的指示p150
020.气候与症状p150
021.从剂量可推得习性p151
022.毒物与药物p153
023.世间所谓圣药与特效药p154
024.证有特效药、病无特效药p155
025.疾病与症状p155
026.诊病易(陈按专指西医的病名而言)、诊证难p156
027.今日之诊脉者p158
028.今日之诊腹者p159
029.吉益东洞先生提倡腹诊p160
030.古人不懂听诊与扣诊之法(陈按原文作打诊、以下皆改作扣诊)p162
031.脉诊、腹诊与听诊、扣诊p163
032.象山先生辞去医职p164
033.患者信念的厚薄p165
034.金鸡纳树的树皮与金鸡纳霜p166
035.汉方的君臣佐使与洋方的处剂法p168
036.汉方的处剂法p168
037.汉药的各种性效p169
038.人参无效之说p170
039.汉药草木多俱有偏性p170
040.书法名帖与良药p171
041.吉益南涯先生的验案p171
042.对药剂的信心p172
043.某洋医罹患丹毒p172
044.我治疗丹毒的验案p173
045.柏林举行的内科医学会议p174
046.《建殊录》的验案p174
047.原因医学的发达p175
048.治疗医学的黑暗面p176
049.非自然疗法的盛行p177
050.《辑光伤寒论》自然疗能的验案p178
051.拒食十六日而病癒的验案p180
052.夸称疗效p180
053.药物的作用p181
054.晕车(陈按原文作电车晕)p182
055.Hysteria(陈按中文音译作歇斯底里)病与血道病p183
056.疑似血友病的验案p184
057.病的轻重p184
058.疾病与罪恶 p185
059.死病p187
060.死病无良医p187
061.ドンガン病(陈按ドンガン为法会锣鼓击鸣声的拟音)p188
062.万病一毒p189
063.德国两大名医的见解矛盾p190
064.Alexine(陈按补体,今称Complement)与 Lysin(陈按细胞溶解酶cytase,cytolytic enzyme)p191
065.汉剂治疗传染病 p191
066.霉菌不足以恐惧p192
067.上工治未病p193
068.及早发病是一种福气p194
069.治疗的时期p195
070.治疗之法或擒或纵p196
071.外科治法侵占内科的领域p196
072.广义与狭义的外科p197
073.未来医学的走向p198
074.专门的、局部的治疗效果p199
075.超越各专科医师之上的真正专科医师p201
076.医疗与工巧p202
077.容得煳涂打混的行业p203
078.士为知己者死p204
079.八年的辛苦养育并无白费p204
080.王阳明《啾啾吟》的启发 p205
081.治疗的末技p206
082.治疗即为破坏的说法p207
083.真正的医师耻于偶然地将病治好209
084.现代医学不过是比汉医学的名称好听而已p210
085.崇拜与沉迷p211
086.嘲讽汉医者的良心安在p212
087.所谓风药p213
088.风药的运用p213
089.定方与定证p214
090.再发p215
091.余病p216
092.转入p217
093.等待时机的自癒疗法p218
094.看护为主、服药次之p219
095.现今医学的意涵究竟为何p220
096.洋医非为穷困者而设p222
097.贺川玄悦与奥村良筑两大医师的操守p224
098.车马医与良医p227
099.某洋医反讽赞扬我用汉方p227
100.陶器医p228
101.现代人的胃病p229
102.苦味药p230
103.医师与盗贼p231
104.苦心与见地p232
105.永富独啸庵有一评论不当p233
106.有故无殒(陈按原文讹作有故无损)p234
107.巴豆剂的运用p235
108.巴豆与吗啡p235
109.运用巴豆剂之初p236
110.发炎症状者不忌用下剂p240
111.下剂的种类及疗效p241
112.真正的瞑眩作用p242
113.有趣的瞑眩病例p242
114.假瞑眩p243
115.我对药剂下达的命令p243
116.痨头疫尾p243
117.医师的合议p244
118.医师合议的需要性p245
119.病人的种类p246
120.医师的责任p246
121.不可遗忘旧日的医学p247
122.《伤寒论》p248
123.倾城的诚意(陈按即极大的诚意)p249
124.防堵鼠害而鼠患反多p250
125.时代的要求p251
126.汉方医术的不振p252
127.真正治癒或是暂时性地镇静p252
128.富贵人家被侍医所杀害(陈按因为权贵者多喜温补而厌攻下)p253
129.汉方医药是历经二千年的人体试验而得p254
130.各种动物的组织结构与机能大有差异p255
131.不能依据食品的化学分析来决定饮食标准p256
132.世界共通的医学(陈按指不分国家民族或各人的差异性而诊疗一律标准化)p259
133.血清与汉方併用p259
134将污水沟时髦化反而酿成蚊虫丛生p260
135.石黑男爵的告白p261
136.治膝眼风的一古法p262
137.现今学者较少评论医事p263
138.综合观念与各别(陈按原文作:差别)观念的冲突p264
139.希望汉洋两大医学能更加接近p264
140.汉医是否真会灭亡p265
141.医师临死前的最后感想p268
142.医疗有其先天上的瓶颈(陈按原文作:医の天赋的困难)p268
143.东洞先生与子玄先生p269

下篇〈回响〉:
第一:平出隆轩反驳《医界之铁椎》与和田启十郎的答辩
绪言p271
(甲一)平出隆轩质问《医界之铁椎.本论》p272
(甲二)平出隆轩质问《医界之铁椎.广录》p279
(甲三)平出隆轩氏的结论p290
(乙一)和田启十郎答辩第一节p292
(乙二)和田启十郎答辩第二节p295
(乙三)和田启十郎答辩第三节p298
(乙四)和田启十郎答辩第四节p302
(乙五)和田启十郎答辩第五节p305
第二:〈石黑男爵演说〉的评论p307
石黑男爵的演说前提p312
本论总说p313
本论各论p315
1.辨其卫生问题p316
2.辨其法医问题p317
3.辨其疗病问题p318
.辨明《伤寒论》p319
.辨外科病内治p320
.辨杂病与杂书p321
.辨人身古今之异同p321
4.本论结语p324
5.各项论 p325
6.各项论结语p340
第三:〈汤本求真汉洋医方的比较〉
〈上〉汤本求真医论
01.选择汉方p345
02.优秀的古方p347
03.读书的心得p348
04.评永田德本、吉益东洞、原南阳、浅田宗伯(附东洞与中神琴溪的关系)p349
05.后世方与洋医方颇为相似p350
06.古方、后世方与洋医方的优劣比较p351
07.腹症为最为重要的诊察(附虽自认建康者亦多具有疾病)p353
08.自身中毒(疾病)与其疗法(附尔近屡增的病名)p354
09.汉医应採用洋方理论来补其不足(附外科病与内因)p355
10.治术的守势与攻势(附今人畏惧服用下剂)p358
11.医疗卫生的奥妙在于顺其自然p359
12.物质的特色与天然药效p360
13.缺少自信的隐瞒疗法(附现代医学到底是进步还是退步?)p360
14.诊得病人证候的苦心(附脉诊的价值)p364
15.四件感想p365
〈下〉汤本求真验案
01.桃仁承气汤p367
02.黄连汤p368
03.狂症治验p369
04.麻黄汤p370
05.竹叶石膏汤p370
06.白虎汤兼用大承气汤p371
07.小茈胡汤p375
08.大茈胡汤p376
09.桂枝茯苓丸p377
10.十枣汤p379
11.大建中汤合附子梗米汤p379
〈跋〉:
汤本求真p381
〈编后语〉:
*犀川龙p382
《和田启十郎遗稿集》:
*〈有关东洋医术的治疗效果〉p385
*〈皇汉医道复兴会主旨〉p388
〈和田启十郎年谱〉:
*p389
附录:
*《类聚方议.卷十一.麻黄汤条辨气血水说方议》村井杶(大年)撰 p394
*《医范》吉益南涯撰、大江广彦校正 p397
*《非方议》即《非杶大年麻黄汤条辨气血水说》吉益南涯撰、大江广彦校正 p399
*《答武藤生》(南涯命弟子横田朗代答) p401
*〈南涯先生六十寿序〉附于南涯《成蹟录》之书末、中川故(修亭)撰 p402
*《成蹟录.跋文》附于南涯《成蹟录》之书末、中川故撰 p403
*《方极》(ほうきょく)吉益东洞自序p404
*《方极》吉益南涯跋文p404
*《东洞家塾方.十二律方》村井杶 p405

〈陈淼和医论〉:
*评和田启十郎〈吉益东洞先生小传〉p409
*畠山一族担任管领承继表与吉益家族谱系p411
*吉益南涯《东洞遗稿.东洞先生行状》校註p412
*〈东洞先生行状〉之补充p418
*吉益东洞、吉益南涯小传与医疗思惟之差异p424
*评吉益东洞《方极》与吉益南涯《气血水药征》p434
*吉益北洲、吉益复轩、吉益铁太郎小传p442
*吉益东洞、南涯、北洲、复轩、铁太郎的着作与门人列p445
*五行相生源自五星运行再借由历制祭祀而羼入中医p447

*寸关尺分候脏腑之诊系由易学羼入而非临床验得p466

*中医不能迷思于实证医学、发展中医必须用中医的方法p510
*正証证症四字的音义研究、三膲是形容猪胰凌乱扁萎不丰貌故祭祀不用p542
*灸壮与灸戕通假、咀应作父且而与斧粗通假 仲景方之桂枝并非宋臣由桂皮所改名p559
*八味肾气丸非为补肾而设、其应改回旧名作八味丸p574
*葶苈大枣泻肺汤治肺瘫、桔梗白散治肺痈、桔梗汤治咽痛p577
*《皇汉医学》与《余云岫中医研究与批判》p584
*东洋医道会延续来台湾发展与228事件的王添灯p588
*浅论流感病毒与疫苗p593
*肠窒扶斯(肠チフス、Typhoid)p596
*カタル(加答儿)与リウマチス(偻麻质斯)p598

附文:
*〈加答儿:消失的医学用语カタル〉余尚儒p601
*〈发明天花到底是中国还是西方〉blog.sina.com.cn/fangwp8899 p603
*〈神奇疗法或巧合夸大、血清疗法的早期争议史〉李尚仁p605
*〈阿根廷Favaloro的心碎了〉zj.sina.com.cn p608
*〈蛇先生〉赖和p610

〈本书跋语〉:
*陈淼和p617

图书序言

本书说明

  汉方医学简称汉医,原指汉代的传统医学,或称为汉民族的医学。二千年来随着文化发展与交流,其经过历朝增补,并从华夏传播到东北亚与东南亚。日本江户时代(1603~1867)之前由华夏所传入的医学称为「本道医学」,以区隔日本传统的「和医」;而后两者结合称作「汉方医学、かんぽういがく」或汉医。

  就广义而言汉医应指:具有日本特色而继承华夏汉朝以来历代的传统医学。其古方派以吉益东洞(1702~1773)为代表,宗于汉代《伤寒论》与《金匮要略》。强调腹诊与临床疗效,着于方证对应而轻忽理论,认为医疗应即在于实践。

  天文12年(1543年)8月25日葡萄牙船因暴风漂流到九州南部的种子岛,1549年葡人将天主教传入日本,1552年8月外科医师等伴随牧师传入,称为「南蛮外科」。义大利牧师Gnecchi‐Soldo Organtino从九州北部西岸的长崎登入,1570年承蒙大名织田信长接见,允准在京都盖南蛮寺从事传教与医疗活动,引入欧洲的外科排脓收口、膏药贴布等法而使南蛮外科达到高峰。丰臣秀吉接替织田信长后,对天主教怀有疑虑,1585年下令破坏南蛮寺、逮捕牧师及医师,三年后南蛮外科散亡。江户晚期由荷兰(当初日人译为和兰)、德国传入的现代医学,日人称为「和兰医学」,简称「兰医」。而后兰医更发展为「西洋医学」。相对地,此时「汉医(而后广称为东洋医学)」是作为与「西洋医学」分庭抗礼的专有名词。

  多纪元孝(1695〜1766)于1765年在江户(东京)开设私塾跻寿馆,规定全以汉文上课。1787年幕府接管,1791年改称江户医学馆。1868年1月3日明治政府成立,同年8月加以取缔并改称兰医馆;废除汉医教材而改为兰医学(西洋医学)。1869年8月政府在东京设立官办大学,医学馆全改称大学东校。1869年12月17日汉医界游说保守派大臣而在大学东校设置「皇汉医道御用挂(御用挂即教师之意)」。大学东校同时设有西洋医学部与皇汉医学部,由今村了庵、尾台榕堂、权田直助担任汉医御用挂。这是「皇汉医学」名词第一次出现。1875年文部省颁布〈医术开业试验〉,以洋医七科作为考试科目,并废止皇汉医学部。同年浅田宗伯(1815〜1894)建请汉医六科作为汉医考试科目而未果。1879年3月11日宗伯号召皇汉医术运动而成立温知社。1883年颁布〈医师免许规则〉,医师考试不再考汉医科目,汉医界多次提出〈医师免许规则改正案〉企图翻盘。1894年3月16日宗伯去逝,汉医界更是重伤。在石黑忠悳强力运作下,1895年2月6日议会改正案以27票之差而三读失败,日本汉医师终于正式彻底出局。

  华夏「皇汉」两字最早出自东汉班固(32~92)《西都赋》,其将先秦两汉建都于黄河、洛水间的传统中原统治者或国家称为「皇汉」。清朝末年力言排满反清、建立大中华的邹容(1885~1905)《革命军》:「此固我皇汉人种亡国之一大纪念日也。 」此时「皇汉」两字已转为「汉民族」的专有名词。另一方面日本南北朝时期,1343年南朝北畠亲房《神皇正统记》以天皇为中心,评断忠诚或叛逆天皇的史观,此思想称为「皇国史观」。日人神化其国家而称「皇国」,这是日本首出「皇国」两字。明治维新第二年(1869年12月17日)日医创出「皇汉医学」一词,并训为具有日本「皇」国特色的「汉医」学。其与西洋医学并称「汉洋医学」。清末「皇汉医学」一词虽被留日学生引进华夏,但将其训为出自「(皇)汉」民族的传统「医学」。即中、日医界对「皇汉医学」一词各有不同的解读。

  和田启十郎(わだ けいじゅうろう1872~1916)于明治5年(1872年)诞生于信州(今长野县松代市)。在汉医没落的背景下,1892年进入东京医学专门学校济生学舍(简称济生学舍,1876年创立,其依个人能耐而以快速学习洋医为目的。着名细菌学家野口英世晚和田一届,但同年毕业,其为今私立日本医科大学的前身)。1896年毕业取得行医资格并于东京下谷区开业。在学时偶逛旧书店购得吉益东洞《医事或问》而深受影响。1899年返回信州执业并浸淫汉医。日俄战争(1904~1905)志愿从军任职医官,罹患眼疾故留守东京后勤部队。退役后于东京日本桥浜町2丁目十二番地执业,此旧址附近于1978年汉医界为其立有「汉方医学复兴之地」纪念石碑。1910年8月自费出版《医界之铁椎》,文字艰深,年底另印《汉方ト洋方》小册辅助说明。此小册与汤本求真验案等收入1915年增补第二版。书中力扬汉医优越性,其仿效张良策画刺客以铁椎刺杀秦始皇于博浪沙,痛击世人对汉医之偏见而作书名《医界之铁椎》。1916年以45岁病逝。此书共有五种日文版原着:

  明治43年(1910年)初版。南江堂书局,文字较为深奥,内容较少,无后篇。
  大正4年(1915年)二版增补版。南江堂书局,增汤本氏医案等,文字较浅明。
  昭和7年(1932年)三版复兴版。春阳堂书局,主文同二版但编排上较为流畅。
  昭和46年(1971年)四版,覆刻三版,主文同二、三版,春阳堂,49年二刷。
  平成22年(2010年)覆刻49年版,主文内容同二、三、四版。たにぐち书店。

  奥田谦藏(1884~1961)毕业于今私立日本医科大学,即与和田启十郎同校并拜其为师。和田启十郎的长男和田正系(1901~1979医博)毕业于千叶大学医学部,父亲去世时仅17岁,1932年奥田收正系为第一位入门弟子。1934年奥田撰《皇汉医学要方解说》(1979年郝毅译作《汉方古方要方解说》台北启业书局出版)。1937年奥田收藤平健为弟子。1954年撰《伤寒论梗概》,和田正系为其作序(1956年中国叶心铭译作《伤寒论阶梯》)。1955年奥田于自宅成立「奥门会」,研究汉代古方医学,初起只有和田正系、藤平健、长滨善夫等十多人,而后增至四十余人。1961年奥田去逝。隔年正系撰《汉方治疗提要》(1982年新竹国兴黎明书店译作中文),其仍以父亲「治本堂」作为堂号;另有撰稿多篇于《汉方と汉药》等。台湾朱木通(1904~1977)《中医临床二十五年》曾引用正系以葛根汤治疗脑膜炎的医案。1963年正系等整理奥田遗作而出版《伤寒论讲义》。1965年「奥门会」解散。

  汤本求真(ゆもと きゅうしん1876~1941)原名四郎,1901年金泽医事专门学校(今金泽大学医学部的前身)第一名毕业,1906年行医。长女患疫痢不治而亡,汤本于《皇汉医学》序文言:「恨医之无术,中怀沮丧,涉月经时,精神几至溃乱…。」于是对现代医学疗效产生动摇,1910年拜读和田《医界之铁椎》一书,了解洋医并非万能,主动写信向和田求教而开始学习汉医。汤本小和田四岁,和田字「子真」,汤本甚至将名字「四郎」改作「求真」,以示追「求」子「真」学习汉医的决心。汤本1927年6月出版《皇汉医学》第一卷,奥田谦藏并于卷末写跋文;第二、三卷于1928年4月与9月同年出版。汤本书中除承继和田见解外,并佐以医案说明古方确能治疗大病顽疾。此书催化了日本汉医再生与「皇汉医学」的称唿,并被译为中文,先后有七种中文版本(包括2007年中国中医药出版社重译在内),影响巨大。尤以「皇汉医学」一词之流行促成陈存仁集72种日医书籍于1936年出版,套书名称即作《皇汉医学丛书》。日本统治台湾期间(1895~1945)也使用「汉医」与「皇汉医学」的称唿,并釐清与台湾本土传统「青草药」的不同概念。今台湾较年长者仍流通汉医与汉药的说法。二次大战日本战败无光,「皇」字自然褪下。今除作医史研究之外,「皇汉医学」的称唿已不再使用。汤本于1941年因急性肠胃炎而以66岁病逝。

  大冢敬节(おおつか けいせつ1900~1980)父亲与祖父皆为汉医,1919年进入熊本医学专门学校(熊本大学医学部的前身)。毕业后恰逢父亲去逝而承继高知县家业的武田病院。而后因读及《皇汉医学》深受感动,1930年2月毅然结束诊务而前往东京拜汤本为师。1933年矢数道明(后世派1905~2002)与胞弟矢数有道于东京合开温知堂病院,有道罹患肠窒扶斯,自身诊断为真武汤。另邀大冢会诊,大冢改以茯苓甘草汤而癒;因此与矢数兄弟结为好友。1934年大冢、道明与清水藤太郎发起日本汉方医学会,推动汉方复兴运动,并发行《汉方と汉药》月刊。1938年大冢与道明联合日本、中国与满洲国汉医学者成立东亚医学协会,中国叶橘泉等也有参与。1939年发行《东亚医学》月报。因受二次大战所拖累,《汉方と汉药》与《东亚医学》于1941年一併停刊。战后大冢、道明等于1950年创日本东洋医学会。1954年8月东亚医学协会重整,由道明任理事长并发行《汉方の临床》月刊至今;同年大冢、道明与清水藤太郎改订《汉方诊疗的实际》(有中译本)。1959年大冢撰《汉方诊疗三十年》;此书是笔者1982年特考及格后阅读的第一本医书。记得有位已婚十多年的不孕妇女,对照书中证候只用当归芍药散而怀孕,此机缘深切影响我日后研究中医的方向。1966年大冢发掘《康平本伤寒论》,以其作底本而撰《伤寒论解说》,佐证仲景并无脏腑、经脉、运气之说等。笔者宗以此书于2008年撰《伤寒卒病论台湾本》。1972年6月大冢就任北里研究所东洋医学总合研究所所长,同年9月日本医师会授予大冢最高功勋奖。大冢谨守哲学家权藤成卿老师之告诫:「反对学习古方派,因古方派有排他性。」故大冢向来不仅与一贯堂的森道伯(1867~1931后世派、浅井国干的门人)相交流,也与浅田宗伯的门人(折衷派)有来往。森道伯无行医执照,一贯堂是借得意门生矢数格(道明之兄)的执照开业。大冢虽为古方派而与后世派友好,故当矢数有道罹患肠窒扶斯时邀请大冢来会诊。

  吉益东洞《医事或问》启蒙和田启十郎。和田《医界之铁椎》启蒙汤本求真。汤本求真《皇汉医学》启蒙大冢敬节。后三位更有直接的师生关系,和田即大冢的师公。昭和53年(1978年)10月22日大冢敬节、矢数道明、大冢恭男(大冢敬节之子)、山田光胤(大冢敬节女婿)、寺师睦宗、藤平健等79人于东京都中央区日本桥浜町的小公园(2丁目9-1号对面)举行和田启十郎纪念碑的揭碑仪式。和田正系因病没有参加,由胞弟和田元震(医师诗人)代答致谢。隔年1979年7月15日正系病逝。同年8月18日大冢发起和田启十郎先生显彰会,出版《和田启十郎先生显彰纪念文集》。1980年10月15日大冢中风病逝。百年来日本《伤寒论》医家多系和田启十郎之后而为日本汉方的重要支柱。碑石处即和田启十郎诊所旧址附近。碑文正面横写「汉方医学复兴之地」8大字即出自大冢笔迹。碑文背面直行小字由寺师睦宗撰稿、矢数道明挥毫。

  南韩将「汉医」改称「韩医」(韩文读音相同)。北韩称作「高丽医学」。越南称作「东医学」。尔等与日本「皇汉医学」皆具国家民族的色彩在内。中国更直接将「中医」训作专属中国的传统医学TCM(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按尽管TCM一词已被普遍採用,但应将「中医」训为致「中」和的「医」学为宜。根据真柳诚〈西洋医学と东洋医学〉(《中国医学と汉方》1993)考证,「和汉医学」一词首出于1881年、「东洋医学」首出于1892年、「东亚医学」出于1938年。笔者补充日本「皇汉医学」与「汉洋医学」之名词皆首出于1869年12月17日。

  1950年3月大冢敬节、矢数道明、和田正系、藤平健等11名成立「日本东洋医学会」,发行《日本东洋医学杂志》。1972年6月27日成立北里研究所附属东洋医学总合研究所,大冢担任会长。其内涵由日本汉方扩展到包括印度医学、阿拉伯医学、西藏医学、蒙古医学、越南等传统医学在内,国家范围也非侷限于日本。1976年10月28~30日六百多位东洋医学者在韩国首尔市另成立「国际东洋医学会」(International Congress of Oriental Medicine简称ICOM)的创始大会。此会被世界卫生组织(WHO)所认可,每两年召开大会,台湾分别于1992年(第7届)、2003年(第12届)、2007年(第14届)、2014年(第17届)担任主办国。

  《医界之铁椎》先后有中国丁福保(1911年译第一版为中文)、韩国张基茂(1915年译第一版为韩文)、越南陈德心(1940年依丁福保中译本再译为越南文)三个国家翻译。日本寺泽捷年等(2010年译註第四版为现代日文)。此书影响中医极为关键,台湾当然不能缺席,今加上拙作(2016年译註第四版为中文),总计共有五个国家、四种文字先后加以翻译。

  丁福保(1874~1952),字仲祐,号畴隐居士,江苏常州人,着名佛教居士。1909年赴日考察医学,后于上海行医并创办医学书局。1914年始修习佛法。着述甚多,曾撰《一切经音义提要》、《佛经精华录笺注》等。代表译着为《佛学大辞典》,其译自日本人织田德能的《佛学大辞典》。其以文言文将《医界之铁椎》翻译为中文,故内容文句不易明白。此书被收录于《丁氏医学丛书》内。

  韩国西医张基茂(1888~?)1906年毕业于汉城医学讲习所。1915年译《医界之铁椎》为韩文,书名取原书副标题「汉洋医学比较研究」而作中文《东西医学新论》,池钖永作序,和平堂药房发行。1934年2月张基茂于《朝鲜日报》发表〈汉方医学の复兴〉,力扬和田启十郎的复兴汉医运动。其举引起另一西医郑槿阳的批判。一直到1934年11月为止,双方多人加入中西医学之论战。类如明治43年(1910年)平出隆轩攻击和田启十郎汉洋论战的韩国版。尔等虽皆出身西医院校,对中医的看法却截然不同。1939年韩国成立「东洋医药协会」。1947年成立「东洋医学会」。1948年大韩民国脱离日本殖民地而建国;「东洋医学会」搬回日本。故1950年大冢敬节等成立「日本东洋医学会」时特别冠上「日本」字样。此举或引起韩国不快,干脆把头衔放大,而后于1976年在韩国首尔市另成立「国际东洋医学会」。1980年韩国开始去除汉字。1986年4月韩国国会通过〈医疗改正案〉,将传统「汉医学」改为「韩医学」。主要是认为「汉」字隐喻源自汉朝,缺少韩国自主性。韩国前总统李明博于2005年当汉城市长时,废除已有百年历史Seoul的中文译名「汉城」,改用音译称为「首尔」,其意亦在欲与中国作切割。看来哪天其「汉江」也会被改名。

  近年韩国学者讹云李时珍是韩国人。另借电视剧《大长今》强言针灸源自韩国,并以「韩医」向联合国申请世界文化遗产,尔等皆属民族主义滥情之举。中国建国后将正体字改为简体字,以致严重影响中医典籍之学习。随着对典籍修习能力大幅下降,其临床诊疗水平也跟着熘滑梯。韩国去除汉字而以朝鲜文字(谚文符号、俗称韩文)来研读《内经》、《伤寒论》等典籍(韩医称为原典学),就如同以韩文研读《诗经》一样的无稽。其举自废武功,韩医不识汉字,研读中医典籍仿如隔靴搔痒;同时也失去接触庞大中医文献与论文的能力。韩医去除汉字即很难与中国、台湾、日本等中医学者交流沟通。换句话说韩医只能框限于二手翻译的部分文献资料,自我互相取暖而已,故韩医借此想自创领导品牌注定失败。韩医院所尽管装潢豪华高档,但是其诊疗能力却无法随之高档。故韩医不得不走向针灸医美方向等发展。今西医美容风靡世界,中医赶搭列车固然获有庞大的商业利益;但这绝非发展中医之道。真柳诚〈《医界之铁椎》のベトナム语版〉,《汉方の临床》2011/08;其考证越南陈德心的译本是依丁福保的中译本再译为越语。平成22年(2010年)寺泽捷年、渡边哲郎现代日文註解《完译医界之铁椎》,たにぐち书店印行。

  原书分三篇。前篇〈本论〉共二十章。中篇〈广录(原作漫录)〉共一百四十三章,原无序号,笔者标以001~143序号。后篇〈回响(原作反响)〉共三章。原书直排,现改作横排。今依序翻译中文,笔者嵌註作小字标以(陈按…)。正文后笔者註解者标以【陈註】。另摘译《和田启十郎遗稿集》两篇及整理出其年谱。

  和田启十郎师承吉益东洞,东洞创万病一毒,以毒攻毒。力言疾医之道,发扬仲景之学,扫除当时主流的后世派,至今影响甚深。可惜研究专书只有吴秀三《东洞全集》1917、廖育群《吉益东洞:日本古方派的岱宗与魔鬼》2009、寺泽捷年《吉益东洞の研究》2011。然东洞父子之思惟差异等却少有着墨,廖君甚至误认吉益南涯《气血水药征》是沿者万病一毒的轨迹而形成一个新的完整体系。今附上南涯《医范》等文,以及笔者医论:南涯〈东洞先生行状〉校註与补充、评吉益东洞《方极》与吉益南涯《气血水药征》、吉益家族谱系等篇。尔等滥竽以充当台湾研究东洞学的成果。

  相对于东洞坚毅仁勇,凸显南涯投机取巧与媚世。南涯既要照顾幼弟,又要承继家业,生计压力之外,还要抵挡后世派无情地攻击古医道。他为了生存,只好以「医道非一人之道」、「非良医」等否定东洞,更责备父亲不懂运用之法。南涯附和后世派,狠下心批判东洞的瞑眩反应,认为用药应该平和为上。南涯:「夫气血水辨,非余之新说。」虽自云“气血水辨”是改进万病一毒之失,实则向后世派田代三喜、曲直濑道三的“气血痰说”靠拢。南涯以《医范》向后世派输诚,借否定父亲的观点以换取认同,故后世派未有攻击南涯者。南涯终能诊业兴盛、门庭若市。但是因“气血水辨”并不能作为辨证母纲,故从古医道的立场来看,其举是打着古医道的大旗而违反古医道。站在家庭伦理来看,其举更是诋毁先父的逆子。虽包装曰承继东洞,实则丢弃东洞之学。虽能诊业兴盛,但也促使东洞之学走向末路。例如南涯孙辈吉益复轩并不接受南涯的气血水辨,反改宗以外曾祖父的万病一毒。但是形势已然,东洞家族终于画下句点。

  目前台湾中医盛行多方重叠,依局部症状叠上数方以蔚为主流。2016年开始中医健保乐于採用西医ICD-10病名申报。尔等美其名为与西医接轨,实则丧失中医综合归纳的特色。尔近流行实证医学也是以西医病名为基础,中医界也热衷赶上此班列车,殊不知中医证候不能代以西医病名。失去证候的中医就如同断线之风筝,风筝彩绘再如何亮丽或能一时地炫耀于空中,然终必殒落。疾病可分为两类,一为结构性,一为功能性。结构性疾病能客观地用仪器检出,演绎推理以诊疗,其以西医(特别是外科手术)为长,例如近十年来的眼科发展即是。功能性疾病多系病人的主观感受,医师借由综合归纳,方证相对或判断其整体病势阴阳来开方;此以中医为优,例如子宫虚寒不孕即是。即西医是跟着仪器,中医则跟着脑袋。硬要综合归纳者改採取演绎推理的模式,就如同强逼下围棋者要齐一化地无理。推得汤方不能标准化或实证医学化。中西医可以互补,不能取代。

  本书附笔者医论:〈五行相生源自五星运行再借由历制祭祀而羼入中医〉、〈寸关尺分候脏腑之诊系由易学羼入而非临床验得〉、〈中医不能迷思于实证医学〉…等共20篇。笔者并没有创新任何理论,多在釐清中医诊疗之误区。特别以文献验得中医(包括汤方与针灸)只有阴阳,没有五行。又两千年来寸关尺分候脏腑之诊,笔者首先考证系由易学羼入。尔等却被中医奉为诊疗圭臬,十分荒谬。问题是我们有无勇气面对错误来加以更正?限于才疏学浅与日文程度不足,译註及医论必有错误,还盼先进不吝指教而能予以修正,谨此致谢。本书承蒙林士钊老师指正、陈麒方与许菁雯医师试读,一併表示谢意。最后更感恩内人赖惠芬数十年的支持而能让我坚持下去。本书于诊疗忙碌中抽空共花费八年乃成。

铁椎中医诊所 陈淼和  2016/1/23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从一个普通读者的角度来说,《医界之铁椎译注:附陈淼和医论》这本书,让我深刻体会到了中医的魅力和智慧。它不仅仅是一本“读物”,更是一本“学物”。通过这本书,我仿佛完成了一次中医知识的“扫盲”,对许多模糊不清的概念都有了清晰的认识。陈淼先生的医论,更是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临床实践的大门,让我看到了理论知识是如何转化为实际疗效的。总而言之,这是一本值得反复阅读、细细品味的好书,我强烈推荐给所有对中医感兴趣的朋友。

评分

更让我惊喜的是,书中附带的“陈淼和医论”部分。陈淼先生在中医界的名气,不用多说,他的经验和医德一直为人称道。这本书能将陈淼先生的医论收录其中,并进行译注,实属难得。我一直认为,理论学习固然重要,但临床经验的传承更是弥足珍贵。《医界之铁椎》提供了扎实的基础,而陈淼先生的医论则为我们打开了另一扇窗,看到了这些理论如何在实际病症中落地生根,开花结果。读他的医论,仿佛置身于他的诊室,亲眼目睹他如何望闻问切,如何辨证论治,如何用药巧妙。那些详实的病例分析,对于我这样一个中医爱好者来说,简直是宝藏。

评分

读到《医界之铁椎译注:附陈淼和医论》这本书,我真是又惊又喜。一直以来,我对中医的传统理论和实践都抱有浓厚的兴趣,但苦于许多古籍原文晦涩难懂,加上古今用语差异,解读起来总觉得隔靴搔痒。直到遇见这本译注,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简直无法形容!首先,它的翻译就做得非常到位。不似那种生硬的直译,而是能够准确地传达原文的精髓,并用现代人容易理解的白话文来阐释。尤其是在一些关键的理论概念,例如“运气”、“阴阳五行”、“藏象”等,译者都花了大量的篇幅去解释,并且引经据典,旁征博引,让我能够更深刻地理解这些核心思想是如何在临床实践中应用的。

评分

我不得不提一下这本书的装帧和排版。虽然内容才是最重要的,但好的装帧和排版确实能够提升阅读体验。这本书纸质很好,印刷清晰,字迹大小适中,阅读起来很舒服。尤其是在原文、译文、注释、医论之间切换时,清晰的版式设计能够帮助我快速定位,减少不必要的干扰,让我能够更专注于内容的吸收。这种细节上的考量,往往能够体现出出版方对图书质量的重视,也让我对这本书的整体品质有了更高的评价。

评分

最后,我想说的是,能够接触到这样一本优秀的译注本,我感到非常幸运。它不仅满足了我对中医知识的渴求,更激发了我对中医的更深层理解和研究的兴趣。那些古老的智慧,在现代的译注下,焕发出了新的生命力。陈淼先生的医论,则为这份智慧增添了人间的温度和临床的实效。这本书就像是一颗璀璨的明珠,照亮了我学习中医的道路,让我看到了中医背后蕴含的深邃哲理和博大情怀。

评分

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一些经典方剂的解析。很多时候,我们都知道方剂的名字,甚至也知道它的组成,但对于“为什么这样配伍?”、“君臣佐使是如何体现的?”往往一知半解。《医界之铁椎译注》在这方面做了非常深入的阐释,它不仅解释了药物的性味归经,更重要的是,将这些药物的组合与整体的辨证施治紧密结合起来,让我明白了每一个细节的背后,都蕴含着深刻的医学道理。这种“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的学习,才是真正有效的。

评分

我尤其欣赏书中在解释一些古代医术术语时,能够结合现代医学的一些认知进行类比和说明。虽然中医和西医在理论框架上有所不同,但对于人体的生理病理的观察和认识,在某些层面是共通的。《医界之铁椎译注》并没有刻意去抹杀这些差异,而是以一种包容和开放的态度,在理解和阐释古老智慧的同时,也为现代读者提供了一个与时俱进的视角,这对于中医的传承和发展,我觉得是至关重要的。它帮助我们打破了旧有的思维定势,看到了中医在现代社会中的潜力和价值。

评分

这本书的价值,远不止于其学术上的严谨性。对于我这样一个在台湾的读者而言,它更像是架起了一座连接两岸中医文化的桥梁。台湾虽然也有不少中医著作,但能够如此详尽地译注并附上具有代表性的医论,确实不多见。陈淼先生的医论,对我来说,更具有一种地域上的亲切感,仿佛能感受到台湾这片土地上中医的脉络和传承。这本书的出版,对于促进两岸中医界的交流和学习,无疑具有积极的意义。

评分

这本书的编排也十分用心。译文和原文对照,旁边的注释又详细解释,这样层层递进的学习方式,极大地降低了阅读门槛。我常常一边读译文,一边对照原文,再看看旁边的注解,有时候遇到特别不理解的地方,还会再翻阅后面的医论,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这种“立体式”的学习体验,是我在其他中医书籍中很少体会到的。特别是对于那些想要深入研究《医界之铁椎》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最便捷、最有效的工具。它不仅省去了大量查阅文献的时间,更将复杂的概念以一种易于理解的方式呈现出来。

评分

读这本书的过程,更像是在与古人对话,与名医交流。译者的学识和功力,以及陈淼先生的临床智慧,都通过文字的力量,穿越时空,呈现在我的面前。我能够感受到作者在翻译和注释时所倾注的心血,那种严谨的态度和对中医的热爱,是能够被读者感受到的。每一次翻阅,都能有新的体会和感悟。它不仅仅是一本医学著作,更像是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通过这本书,我得以一窥中医博大精深的魅力,也更加坚定了学习和传承中医的决心。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