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美学七问:与陈传兴‧汉宝德‧黄春明的对话录

摄影美学七问:与陈传兴‧汉宝德‧黄春明的对话录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摄影,是一种信仰,她选择以光来发声

  ★    阮义忠生涯代表作,跨越世纪的经典摄影美学对话录
  ★    摄影人必不可错过,一本影像艺术爱好者的启蒙之书
  ★    精致图文与详尽注解,八十幅世界摄影名家视觉飨宴


  摄影与存在 x 摄影与心理 x 摄影与伦理 x 摄影与批评
  摄影与科技 x 摄影与表现 x 摄影与人文

  一年、三个人、七个主题。本书以谈话集的方式,开启摄影美学思辨,探讨摄影人如何去「看」去「感」。他们的看法拓展了摄影艺术的文化视野,也为摄影在人文地图中的定位提供更准确的座标,是一本最具深度的摄影启蒙书,也是最经典的摄影珍藏本。

  「撰写《摄影美学七问》的初心以及终极目标,就是希望唤起爱好摄影的人对这门艺术更深一层的思考,从兴趣层面跨入信仰。」—阮义忠

  真正好的创作者,绝不会只是在现成的形式中选择一个适当的框框,去套在内容上,而是去创作一个新形式。他的选择问题实际上就是创作问题。对摄影家来说,这个选择就是观点的选择。他要选择什么观点去看一件事情。—陈传兴

  有时,一张照片就可以透露出十分丰富的讯息,所以摄影使整个历史被压缩得很扁,未来的一百年、一千年,可能不像我们对过去的一百年、一千年感觉那么遥远,我认为这是摄影对人类文明所产生的重大影响。—汉宝德

  我把照相机放在社会层面去用它,正如同我用笔、用文字一样。我觉得我们活在这个社会上,什么都应该把它归到社会这个大原则里—这是我的执着,也可以说是我对文学、艺术创作的偏狭看法。当然,我对摄影也是如此要求。—黄春明

  ■ 摄影与存在—谈影像的本质
  摄影的行为虽然是那么简易,但我们要想掌握影像本质,一定要以长久观察现实的学习经验来指示我们,而并不是由物件对我们的刺激与暗示产生的。

  ■ 摄影与心理—谈影像的创作心理
  精神内涵,在按下快门的那一瞬间就已形成。创作者的心态在那一瞬间也已暴露了,任何事后的言辞修饰、哲思诠释,都是谣言罢了。

  ■ 摄影与伦理—谈影像的创作伦理
  如果我们不以「个人」与「公众」之间的关系来考量伦理问题,那任何方式都可以算是「忠实物件」的表达。因为此时,物件不是「自己」就是「虚无」。

  ■ 摄影与批评—谈影像的欣赏与批评
  我们一定要把一张照片放在整个影像发展史上比对,如此才能看出创作者的风格;才能由一张照片的影像,看出它的人文精神;也才能觉察到摄影家用他的相机见证了什么。

  ■ 摄影与科技—谈影像的起源与变革
  科技使所有艺术的手艺性一日比一日降低,人们愈来愈重视观念的直接沟通,单刀直入地将意念传达出去。这种诉求性愈来愈强的表达方式,在电子时代的科技辅助下愈来愈强烈地刺激着我们的思维。

  ■ 摄影与表现—谈影像语言的特性
  摄影不像其他空间艺术,可以把任何题材和物件都纳入创作题材里,它是拷贝事实的最佳利器,它本身的记录功能凌驾在所有的表现形式之上。因此,如果你不把摄影的方向放在表现上,摄影永远只是工具而已。

  ■ 摄影与人文—谈影像语言的领域
  「视觉性」不只意味着「画面」,而是一种落实的生活经验、诚恳的生活态度。一个创作者有了这种内涵,他所表现出来的就有强烈的「视觉性」。就这个观点来看,摄影与小说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表现形式,是有着嫡亲的血缘关系。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阮义忠


  一九五○年出生于台湾宜兰。早年曾任《幼狮文艺》编辑,退伍后任职《汉声》杂志英文版,开始摄影生涯。一九七五年转任《家庭月刊》摄影,同时撰写本土摄影报导文章。一九八一年,由摄影跨行到电视节目制作,以纪录片《映象之旅》等广为人知。一九八八年起任教于台北艺术大学美术系长达二十五年。

  四十年来,阮义忠跋山涉水,深入中外,寻找动人细节,拍摄了大量以日常生活为题材的珍贵照片,着作丰富,出版《日本‧一九八二》《在他乡》《想见,看见,听见:走出镜头之外》《想念亚美尼亚》《失落的优雅》《正方形的乡愁》《北埔》《八尺门》《人与土地》《台北谣言》《四季》……等;论着《当代摄影大师》《当代摄影新锐》被视为华人摄影界的摄影教育启蒙书;创办的《摄影家》杂志(1992-2004)被誉为摄影史上最具人文精神的刊物之一。

  阮义忠摄影作品为法国巴黎现代美术馆、尼普斯摄影博物馆、水之堡摄影艺廊、台北市立美术馆、澳门艺术博物馆、上海美术馆、广东美术馆等海内外重要机构展出及收藏。二○一三年,获颁第一届全球华人传媒大奖「摄影文化贡献奖」;多年来深刻且广泛影响全球华人地区的摄影视野。

图书目录

自序 摄影即信仰

第一问 摄影与存在
与陈传兴对谈影像的本质

第二问 摄影与心理
与陈传兴对谈影像的创作心理

第三问 摄影与伦理
与陈传兴对谈影像的创作伦理

第四问 摄影与批评
与陈传兴对谈影像的欣赏与批评

第五问 摄影与科技
与陈传兴对谈影像的起源与变革

第六问 摄影与表现
与汉宝德对谈影像语言的特性

第七问 摄影与人文
与黄春明对谈影像语言的领域

图书序言

自序

摄影即信仰


  一本二十多年前的老书,在今天能以全新面貌出版,对任何作者来说都是值得欣慰的,表示这本书经得起时间考验。我很高兴在撰写《摄影美学七问》时做的所有判断与探讨,至今依然对大家有参考作用。此书在《雄狮美术》连载期间引起很多讨论,直到今天,许多摄影家依旧跟我提起,这本书与《当代摄影大师》、《当代摄影新锐》如何影响了他们。

  对我来说,撰写摄影评论纯属意外,当年求知若渴,却看不懂英文,硬要内人帮我翻译那些想了解的资料。从这个角度来说,《当代摄影大师》和《当代摄影新锐》可说是我的读书报告,而《摄影美学七问》则是我对摄影宽度与深度的思索。

  我从小就对文学、绘画有兴趣,学生时期还囫囵吞枣地读了哲学、心理学方面的书。接触摄影之后,觉得这门艺术除了视觉领域,还可在个人、社会、历史、科技、文化、传播的层面探索。那个年头,摄影圈的朋友大多专注于作品的视觉张力或社会纪实,我对摄影虽有领悟,却不容易找到可沟通的人,最有得聊的,就是刚从法国念书回来的陈传兴。他是朋友中书读得最多的,我经常与他深谈,觉得应该把内容好好梳理,以对话形式呈现一本对摄影美学的初探之书。接下来,我又找了黄春明,以及已故的汉宝德,总共进行了七问。

  回头翻看此书,依然能从这三位朋友的谈话中找到灵感,可见忠于内心的陈述无所谓新旧,永远能给人启发。反观现在这个不确定的时代,资讯太过丰富,价值多元过了头,反倒令人无从选择。人人都能说出一番似是而非的道理,却不敢坦率道出内心的真正感受;价值观的弹性之大,几乎到了说变就变的程度,反而指称信念坚定的人与社会脱节。

  在今天,摄影与其他视觉艺术的界限愈来愈模煳,数位摄影普及后,摄影的物件、表现手法及创作态度起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手机摄影尤其使大家不再注意周遭环境,只对自己有兴趣。今天穿了什么、吃了什么、去了哪儿、跟谁在一起都变成了照片,强迫亲友分享。事实上,人们已把自己变成了情感绝缘体,对旁人丝毫没有了解的兴趣。

  我一直认为,摄影的本质是发现与记录,就是向外观看,找到事事物物之间的关系,将其捕捉,把意义传达给更多人知道。文学、艺术的价值也正是如此:让别人的生活经验成为自己的成长参考,然后把刻骨铭心的领会表现出来,供另外的一些人借镜。有人分享、共鸣的世界才是温暖、幸福的,也才能看到希望。

  大学与工作坊的课堂上,我常举沈从文对写作爱好者的回答与学生共勉:「都说有『兴趣』,却很少有人说『信仰』。兴趣原是一种极不固定的东西,随寒暑阴晴变更的东西。所凭借的原只是一点兴趣,一首自以为是杰作的短诗被压下,兴趣也就完了。」

  拿相机的人也同样要自问,对摄影到底有没有信仰,是否相信摄影能做到其他媒体做不来的事?撰写《摄影美学七问》的初心以及终极目标,就是希望唤起爱好摄影的人对这门艺术更深一层的思考,从兴趣层面跨入信仰。

图书试读

【内文节选一】

第三问  摄影与伦理


与陈传兴对谈影像的创作伦理
(节选)

前言:观看的道德

我们很容易分辨一个人是善意地欣赏美女,还是戴着有色眼镜在眈视对方。眼神会洩露一个人的心思意图,善意的眼光会被接纳,甚至令对方愉悦;而带着颜色的窥视,则会触怒别人,或引起恐惧。但是当我们用相机看人时,不管你的心思意图如何,这种透过观景窗的观看行为,就是一种侵犯的举止,因为拿相机的人企图把看到的东西,变成自己的私有物。

摄影对人类文明所产生的诸多影响中,以这种「观看伦理」的变革最为深远。一个人的隐私范畴也因相机的产生而和以前截然不同。在昔日,也许一位名人的小动作或某些癖性,只有他最亲近的家人、朋友会知道,而现在则成了众所周知的特征。

相机不但使人与人之间的观看方式彻底改变了,也使每个人的生活、心理空间非得腾出一大部分变成「公共场所」不可。拍照的人不但要进入被摄者的这一个「公共场所」里,掘起别人某一程度的隐私,也要在自己的内里腾出更大的空间,容纳这些取诸不同物件的「私有物」。

以这个角度来看,摄影是一种赤裸裸的交谈方式,手执相机的人,只要稍微疏忽就极容易使被摄者受到伤害;摄影家的意图不稍加约制的话,就极容易完全掩盖了物件的意义。

有一个比喻是十分恰当的—「摄影」要摄取的是对象的影子,摄影家同时也承担打光源的工作,影子随着光源的远近和角度的不同,而显现出不一致的形状、大小。不管打光的手法有多少种,有一点是绝对不能逾矩的,那就是摄影家绝对不能用自己的身躯把光线完全挡住,不使它投照在对象上。换句话说,摄影是绝对无法完全主观的,就如同它不能绝对客观一样。完全客观则谈不上是艺术,完全主观则谈不上是摄影。

摄影的伦理,就是建立在「看」的道德上。我们该怎么「看」物件,我们又在物件上「看」到多少自己的影子,「看」到多少人间的冷暖,「看」到多少世事的无常,「看」到多少不变的道理。不管怎么「看」,我们是绝对不该在第一眼时就把对象触怒了,也不该用伪装的眼神欺骗对象,更不该用侵占的方式,用眼色凌辱物件。

相机是「发明」的工具,不是「生产」的装备,摄影家是在物件上发现使自己信服的真理,并不是利用物件去捏造一则谎言。在这篇对谈里,陈传兴为我们釐清了许多。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