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永远不会满足:学习圣十字若望灵修的最佳指引

爱,永远不会满足:学习圣十字若望灵修的最佳指引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Fr. Frederico Ruiz Salvador , OCD
图书标签:
  • 灵修
  • 若望圣十字
  • 神秘主义
  • 信仰
  • 基督教
  • 修道主义
  • 灵魂
  • 神学
  • 内省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圣十字若望在今日以一种惊人的方式被重新发现。不只在修会,而且是整个教会,甚至连教会外的各式团体,还有非基督信仰的人士。人们认为他是一个寻求生命更深特质与意义的向导。然而一般人研读圣十字若望的着作时,总觉得枯燥难读、深奥且无法理解,因而觉得他是一个深不可测、严肃不可亲近的人。台湾专研圣十字若望的关永中教授认为,「要研究圣十字若望的着作,须先阅读他的诗作;要阅读他的诗,须先了解他的人。因为他的学理全然引申自他的诗句;他的诗句全然孕育自他的生平。」本书作者路易斯神父是圣十字若望灵修研究的权威,他从圣十字若望的当代意义出发,首先在第一章给我们描绘了圣人的生平样貌,做为我们接下来阅读圣人教导核心的出发点。随后以圣人的着作――《黑夜》、《灵歌》、《攀登加尔默罗山》穿插其生命境遇与生活实例,生动地讲述圣人的教导。
 
  ◎为什么圣十字若望的用字谴词如此细腻谨慎,甚至喜欢使用组合文字来表达双重涵意,他要表达什么不一样的灵修意义?

  ◎在圣十字若望濒临生存绝境时,他是如何依靠着信德的双重作用来唿吸?

  ◎什么是「被虐待狂」的修持法,为什么圣十字若望特别推崇?

  ◎圣人特别看重以「人」为灵修生活的媒介,他也说Nada、Nada、Nada(弃绝一切)才是与主结合的捷径,到底怎样才能做到以心役物而不役于物呢?

  ◎什么是爱 ?什么是欢愉的感受?怎么样的情感是错乱的?将这些辨别清楚为什么对灵修生活那么重要 ?

  圣十字若望是神祕神学家,可是却相当具有人味,一点也不道貌岸然;当<黑夜>诗出版时,他被视为哀伤和痛苦的圣歌手,但这诗却是在晴空万里、如花似锦的大自然中写成的;当他被关在监牢受苦时,所写的却是爱情洋溢的诗<灵歌>。

  对于圣十字若望我们还有多少误解或是不解?
 
  跟随路易斯神父的指引,我们彷彿触摸到圣十字若望本人,并能掌握到他的灵修真义。

名人推荐

  赤足加尔默罗会前总会长  Luis Arostegui
  宫高德神父静宜大学教育研究所助理教授
  台大哲学系 关永中教授

  ◎本书作者专研圣十字若望时,辨识出所有衍用的传统观念,也建立了圣人的学说体系,他从精细的解析中,透彻知晓圣十字若望所有的措辞用语,以探求根本的答案。作者至极诚挚的研读,使他的诠释备受推崇――赤足加尔默罗会前总会长  Luis Arostegui
 
  ◎本书为广大渴求灵修成长的人们,打开了圣十字若望的生命内涵,有如一盏明灯,照亮在灵修路途中摸索前进的人――静宜大学教育研究所助理教授  宫高德神父
 
  ◎本书作者谈经历则坦然交代,论生平则丝丝入扣,讲理论则井然有序,评诗篇则入木三分。难能可贵的是:作者特别强调圣人之为「爱的圣师」,他虽身如藁木,却心怀爱火。――台大哲学系  关永中教授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费德立克.路易斯.沙尔华多神父(Federico Ruiz Salvador OCD)

  当代圣十字若望灵修研究权威

  1933年,费德立克.路易斯.沙尔华多神父(Federico Ruiz Salvador, OCD,以下简称费神父)生于西班牙卡斯提,是圣女大德兰和圣十字若望的同乡。1950年,17岁时,在大德兰的加尔默罗修会誓发圣愿。1957年,24岁,被祝圣为神父。他是罗马德兰神学院的神学博士,罗马圣经学院的圣经学硕士,并在奥地利的因斯布鲁克(Innsbruck)专研信理神学。

  毕生的活跃生活中,一直担任罗马德兰神学院和普世母皇学院(Regina Mundi Institute)的信理神学和灵修学的教授。他曾到过许多国家,频繁发表演讲及主持工作坊,也是一位多产的作家,着作等身,发表过许多的文章。从非常年轻时就怀有无比的热忱,专研并讲解伟大的神祕家和灵修大师圣十字若望。
 
译者简介

加尔默罗圣衣会

  是一个完全献身于默观祈祷的修会,祈祷是修会神恩的根源和焦点。一九五四年,加尔默罗会来台建立会院,目前有二座女隐修院,分别在新竹芎林和台北深坑。一九八一年年,加尔默罗男会士开始建立会院于新竹,现今除新竹母院外,增设台北泰山及新加坡会院。

图书目录

推荐序一  中译再版代序    台大哲学系  关永中教授
推荐序二  密契的结合与信仰的提升    静宜大学教育研究所助理教授  宫高德神父
推荐序三  那棵结实累累的美丽梨树    吕玉贞
作者简介  加尔默罗灵修使徒    赤足加尔默罗会前总会长  Luis Arostegui
前言

第一章       圣十字若望是谁?
教人读书写字,而非神魂超拔
姊妹比弟兄更懂他
他书写祈祷,不是写书

第二章       圣十字若望,被爱占有的人
被爱占有
舍弃得多,爱得更纯粹
灵修生活的进程

第三章       他不教灵修学,他活出来
圣十字若望的信德
信德的中心:天主的奥祕
在基督内的启示
信德之光:信者的心态
在信德中相遇

第四章       经由爱而转化
圣十字若望个人的爱德
超德基础:我们被造是为了爱
错乱的情感:欲望、渴望
意志的爱
神化的爱

第五章       使用媒介
超德生活中的媒介
圣十字若望个人使用的媒介
以感官作为媒介及其克修
神祕经验中媒介的角色

第六章       收敛心神和归返内心
圣十字若望时代,神修语词中「收敛心神」的观念
今日重新发现收敛心神
超德的收敛心神
心理学的归返内心
习惯性的收敛心态
以爱注视天主

附录:圣十字若望与私人启示

图书序言

推荐序一

中译再版代序
台大哲学系 关永中教授


  有位笃信佛教的学生,在选修过圣十字若望神祕学课程后,自然而然地向不同宗教背景的朋友们分享道:「基督信徒的灵修,在乎与上主谈一场轰轰烈烈的恋爱。」乍听之下,他们似乎有点错愕,向来活在渡众生、证真如、得上智的东方传统脉络下,好似不容易一下子调息过来作考量。但渐而终能体认到那生生不息的大化流行,及其造化可被浓缩为一个「爱」字;这点恰好被圣十字若望的着作所点化。

  然而,要研究圣十字若望的着作,须先阅读他的诗作;要阅读他的诗,须先了解他的人。他的学理全然引申自他的诗句;他的诗句全然孕育自他的生平。固然,人物传记,可以华而不实,也可以质朴无文,唯独路易斯神父所作的描述,却刚刚恰到好处:谈经历则坦然交代,论生平则丝丝入扣,讲理论则井然有序,评诗篇则入木三分。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尤强调圣人之为「爱的圣师」,他虽身如藁木,却心怀爱火;读其行文,恰如亲见圣人风范。骤闻此书中译再版,欣喜之余,特此大力推荐,但愿人手一本,以广流传。

推荐序二

密契的结合与信仰的提升
宫高德神父  静宜大学教育研究所助理教授

   
  《爱,永远不会满足》一书的重点,是以浅显易懂的文字,为我们论述一般人十分陌生的神祕主义,把信友的生活本质,从跟随基督的静态学理,转化成在基督内生活的动态实践,使人们深刻体验到基督在我们内生活,「与基督结合」就是基督徒生活的极致和顶峰。
   
  圣十字若望这位十六世纪最伟大的神祕学家,把神祕结合的经验描述的淋漓尽致,也教导我们灵性的觉醒,无论是渐悟或者顿悟,在心灵深处实质上觉察到自己为天主所爱、所属,才能以皈依的行动把自己结合在天主内,正如圣保禄宗徒在《迦拉达人书》二章上,那句大家都能耳熟能详的经典名言:「我生活已不是我生活,而是基督在我内生活」。
   
  《若望福音》第十七章,全章短短的二十八节就是「神祕学」的泉源,若望宗徒在长久的「默观祈祷」中,深刻体验到耶稣救恩的丰盛,「愿他们在我们内合而为一」、「就如我们原为一体一样,我在他们内,你在我内,使他们完全合而为一」,耶稣的自我祭献牺牲,完成了天主的许诺和永恆神圣计画。
   
  在学理探讨上,把此种灵修归属于「一体模式」类型,与「位格模式」有所区分。「一体模式」很富有东方灵修色彩,耶稣有亚洲人的血统,宣讲天国的喜讯自然流露出传统文化的思考特色。若望宗徒得到完整的天国启示,给我们这么清楚的传授和描述,但是一般人却对「默观祈祷」几乎没有接触过,经常因无知而忽略,更错失这份教会灵修的瑰宝,无从珍惜而浪费了这份信仰上的资产。
   
  「神祕学」是灵修神学的一部分,主要目的是把信仰上的神祕体验和现象,做系统的架构讲解和思路整合,给后学者较清楚的导引。从教父时期起,为表达《圣经》中的奥祕含意,以及基督在圣事中的奥祕临在,使人对天主有真实的认识;并借着默观祈祷,经过感官的净化与心灵光照,进而能完全与天主密切结合的境界。
   
  有关人们对寻找天主、并体会天主旨意的向上之道,就是神祕神学,我们必须借着无法言传的默观,才能获得直接的认知;就如在《心灵的黑夜》第二篇上,圣十字若望提到:默观就是神祕的神学,神学家也称之为隐密的智慧。圣多玛斯说,此种智慧是天主借其圣爱直接通传倾注于人的灵魂。因此,十字若望教导我们,此种知识是与至高光明荣耀密切结合的果实,超越一切人间的智慧,绝对真光明照人的灵魂,使其完全沉浸于天主的爱情海洋,高深浩瀚无可测量。
   
  经由本书的讲解,可以确定的是:神祕生活的体验完全超越人的能力,天主直接和人的灵魂接触,使人感受到祂的临在,人只能感恩的接受,渐渐能加深「信望爱」三超德,让人深受吸引而无法忘怀,体会到最深的平安愉悦、甘饴满足,天主的亲临必能提升人的灵魂成长,由浅入深、由部分而整体、由短暂到连续、由偶然到永恆,攀登到「止于至善」进入「天人合一」之生命的圆融幸福。
   
  从路易斯神父的讲稿中,给我们揭露了圣十字若望的真实生活体验,使我们更加认识圣人明显的超然物外和坐忘,以及多方的爱人热诚,不断的自我付出为服事近人。圣人也热爱软弱的教会,即是基督的肢体,圣人的渴望承受痛苦和辛劳使人印象深刻,他也热切地寻求人灵的皈依和圣化,让我们看到「甘愿为弟兄姊妹的利益而付出一切」的榜样,只因圣人如此的收敛心神、全心拥有基督。
     
  这本书经由新竹芎林天上之主隐修院的精心翻译并出版,必定受到华语读者的欢迎,为广大渴求灵修成长的人们,打开了圣十字若望的生命内涵,有如一盏明灯,照亮在灵修路途中摸索前进的人,因而很乐意为之序。

推荐序三

那棵结实累累的美丽梨树

吕玉贞

  二○一五年八月十四日,我和二位菲律宾朋友一起到西班牙的塞谷维亚,事先我们并没有作任何观光功课,我们是为圣师十字若望而去的,因为他的棺椁就在那里。到了之后,我们才发现这是一座由河川、绿荫、城堡所组成的美丽小山城,而且还是个颇负盛名的古城。

  登上进堂的阶梯时,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左侧一棵结实累累的美丽梨树,很是醒目。

  圣师的灵柩就放在侧殿,高高的放置在一块大理石基台上,正前方有个祭台。当时是午后二时,正有一位年轻的神父在举行圣祭,辅祭的是一位更年轻的执事,有二位教友参与弥撒。宁静,正是当时的氛围。

  弥撒后,我静坐于堂内,凝视着圣人的棺椁,虽已在这里待了好一阵子了,但还是很难分辨眼前的是真实?还是梦境?

  二○一三年七月,我在彰化静山首次看到圣师十字若望的书,第一本阅读的是《两种心灵的黑夜》,他那惊人的信德及专注的真爱,让我不禁要问:「这是怎样的一个人?竟可以如此看透真相!心灵可以如此自由!」此后,我陆续阅读了所有他和圣师大德兰及相关的书。

  从书中得知,这是二位非常重视友谊的圣人,此后,我不管到那里,行李中一定有他们二人的书,像与好友同行一样,除了他们的教导提供了我旅程中不绝的灵性养分及心灵的提昇外;许多因他们的存在而带来的惊喜,也总是在预料之外出现。

  二○一五年八月的西班牙的朝圣之旅就是其一。原本只是暑期法国的短期进修,因朋友发现我热爱二圣,而主动提出在圣女大德兰诞生五百週年的禧年,陪我走一趟西班牙的朝圣之旅。
  
  初到亚味拉已深夜,第二天清晨走出小旅馆,走没多久,仰头看到建筑物上的几个大鸟巢,鸟巢之大前所未见。我马上想到,十字若望在《攀登加尔默罗山》书中,谈到来自坏习惯的小罪时,曾提到一个小鸟的譬喻,书上写道:「小鸟被细线或粗线绑住,并没有差别。因为,即使是细线,小鸟被困住,与绑在粗绳上完全一样,小鸟无法挣脱细线,展翅高飞。细线较易挣断,这是真的,然而,无论如何容易,不先挣断,小鸟仍然不能飞翔。」(山1.11.4)读到这里,当时我心头曾掠过一个问号:「世上有那种粗绳、细绳都可绑住的『小鸟』吗?」看到那宛如茅草屋大的鸟巢,我可以想像当年十字若望看着大鸟巢或飞翔的「小鸟」时,他心中惦记的,是如何协助一个被捆绑的灵魂,重获他一再关注的心灵自由。
  
  圣十字若望是教会圣师,也是着名的灵修大师,在此之前我虽然没看过他的书,但他的教导却是很早就已出现在我的信仰陶成中,只是当时教导我的人不一定提到他的名字,更可能的是,曾提到他的名字,但我因为太陌生而没印象。

  在我学习祈祷的过程中,就不乏被教导:宁静祈祷、信德祈祷、默观祈祷;不要重视感觉、神慰,有,很好!感谢天主;没有,天主一样在;信仰不可依赖感觉...等等。因此,当我开始看十字若望的书时,发现有许多的概念是早就存在的、熟悉的,因此,共鸣不断。

  圣师十字若望的「以人为中介」的教导,也影响我颇深。我从很早就被教导:生活中的重要决定或有疑虑的事,要请教明智而可信任的人。就如费德立克.路易斯神父在本书所提的「没有得到人的肯定和证实,天主所赐予的神祕恩宠不会生效。」因为圣师如是说:「天主不希望有人单凭自己,相信个人的经验来自天主,或没有透过教会或圣职人员,而确认或肯定它们。因为对这样孤单者的心,天主不会赋予真理的明晰和确认。」(山2.22.11)

  很庆幸最终可以接触到圣师的四大名着的中文新译本(以下由星火文化出版):《攀登加尔默罗山》、《两心灵的黑夜》、《圣十字若望的灵歌》、《爱的活焰》,让我对圣师的教导不再是片段,而是更详细且完整。
   
  在接触圣师的中文译本时,意外发现几本非常可喜的小书,作者大多出自圣师圣十字若望和大德兰的嫡传--加尔默罗圣衣会的男、女会士。

  英国依恩.玛窦神父的《天主的撞击》;日本奥村一郎神父的《祈祷的美丽境界》;英国玛丽.麦克玛修女的《走进伦敦诺丁丘的隐修院》;还有出自西班牙会士的本书(以上由星火文化出版);台湾加尔默罗圣衣会修女来台史、访谈及其他资料,则收在林保宝先生编着的《用静默拥抱世界》。

  身为受惠者之一,我觉得必须一提的是,台湾加尔默罗圣衣会的修女们,为了庆祝圣女大德兰诞生五百週年,早在廿几年前即着手翻译她们会父、会母的着作。为了更贴近原着,译者甚至不惜下苦功修习西班牙文,此番用心确实也得到天主丰沛的降福;加上译者自身得自加尔默罗的修行经验,译文顺畅且深广度兼具的灵修鉅着新译本,经由星火文化出版,一本一本陆续在各地上架,不只是基督徒,就连一般国人都可近身接触,让四百多年前二圣的灵修经典、与他们当代男女弟子的热诚与实践,安静的走进台湾社会人群中,甚至步入各处华人团体。

  这些见证小书,虽然表述的风格各异、对象不同,相同的则是充盈着他们爱主的热情和因爱人而生的福传向度。

  望着案上一系列二圣及相关的中文译作,我彷彿又看到塞谷维亚那棵结实累累的美丽梨树。

作者引言
 
  圣十字若望在今日以一种惊人的方式被重新发现。真是这样,不只在修会,而且是整个教会,甚至连教会外的各式团体,还有非基督信仰的人士。他被视为寻求生命更深特质与意义的向导。
   
  身为加尔默罗会兄弟姊妹的我们,想到他是我们当中的一位,这是个很大的喜乐。那么,重要的是,我们要自问,是什么引导这位圣人进入修会,及他如何度修会的生活。这个问题的答案也会帮助我们了解他的着作。然而,回答这个问题却不是件简单的事。他不像亚味拉的圣女大德兰,或里修的圣女小德兰,因为他没有写所谓自传的书。在着作中,他也从不谈自己。许多没有留下的记录,对今日的我们来说,那是非常重要的。也有一些写下的东西,后来也被损毁了。不过,这份静默和沉静,反而完整地保持了圣十字若望的特质,及他整个生命的意涵:这是他内在静默的一个面向。
 
  由于我们对他的传记所知甚少,我们易于联想若望是个专业作家,这完全是误解。他在修会内和会士们共度真正的团体生活。他寻求与努力度默观生活的人交往,他的着作无非是这个修行的流露。因此,他的灵修生活包含全部的因素:默观、团体生活、教导、操作、独居和展望远方传教。若望完全深入加尔默罗会生活的各个幅度。他不仅富于才干,也常随时待命为人服务,不仅讲道理和听神功时如此,连在花园和建筑工地时也抱相同的态度。他正是我们今日所谓的「完全付出」、随时待命、脚踏实地和接近生命的人,他的着作正是从这样的生命抒发出来的。他确实特别关心他所认识的人,即具体的人。他没有带领他们进入神祕主义的神魂超拔,却常常只教导教会的要理,例如对待身分卑微的人,他也教他们读书写字。

  圣若望的着作应被视为他在修会中口述教导的延续。他自己认为写作本身居于他价值表的末位。但他已有良好的准备从事论着。若望的文化涵养普遍广泛,非常完整,又获益于他在艺术和护理上有过多方经历。他在撒拉曼加接受了极好的教育。个人的丰富经验、修会十二年的教导和牧灵工作,使他尚未着手着作时已获得完整丰富的陶成。他并非以教育学的观点写作,他的论述是他内心经验的迸发;他的着作可谓圣三光荣颂,意即献给天主的着作,不是为发表,也不是为了人而写的。这是祈祷的书,而不是关于祈祷的书--或至少可说二者兼有。
   
  一九二六年,圣十字若望被宣封为教会圣师 (Doctor of the Church)。大约二十至二十五年前,关于圣十字若望该被称为教会圣师或本会导师,曾掀起一场争论。若望确实未曾写下任何加尔默罗会生活的论着,也不曾註解《会规》或《会宪》。他同样没有论述其他的古典论题,如伦理道德、圣事、圣母学。由此可见,若望实在不合乎十六世纪的时潮。他那世纪伟大的作家们已逝世,业已停止着作,大德兰亦然。

  当时西班牙文学作品中,有关灵修生活的着作,数量之多,远远超过合计一起的其他科学。若望不想重复别人已经说过;反之,他有意补充其缺。他总是关心那最本质的。他的大主题常是圆满的基督徒人性生活。他看加尔默罗会士,首先是天主的子女,而不是赤足加尔默罗会士,或禁地的隐修女。不过,他常以加尔默罗会士自居,写给加尔默罗会士。他作诗题献给他们。但他始终考虑到所有的基督徒;众人都被邀请阅读和品尝他的书。最重要的,他希望在着作中教导人如何度三超德的生活。透过信德、望德和爱德,这是天主与人之间存在性的关系。

图书试读

圣十字若望在今日以一种惊人的方式被重新发现。真是这样,不只在修会,而且是整个教会,甚至连教会外的各式团体,还有不是基督信仰的人士。他被视为寻求生命更深特质与意义的向导。
 
身为加尔默罗会兄弟姊妹的我们,想到他是我们当中的一位,这是个很大的喜乐。那么,重要的是,我们要自问,是什么引导这位圣人进入修会,及他如何度修会的生活。这个问题的答案也会帮助我们了解他的着作。然而,回答这个问题却不是件简单的事。他不像亚味拉的圣女大德兰,或里修的圣女小德兰,因为他没有写所谓自传的书。在着作中,他也从不谈自己。许多没有留下的记录,对今日的我们来说,那是非常重要的。也有一些写下的东西,后来也被损毁了。不过,这份静默和沉静,反而完整地保持了圣十字若望的特质,及他整个生命的意涵:这是他内在静默的一个面向。
 
教读书写字、不教神魂超拔
 
若望早年经由二条途径接受陶成和教育:护理病人,及求学于撒拉曼加大学(Salamanca University)。他走向加尔默罗会的路并非平坦大道。因为先有医院神职,后有耶稣会士都想拉拢他。四年求学时期过后,若望陷入一个危机。他在撒拉曼加大学中全神贯注研读功课,觉得所学的神学理论和实际生活格格不入。当若望会晤圣女大德兰时,他正面临转入加杜仙会(Carthusians)的心境。圣女大德兰认为,他可在革新的加尔默罗会中寻获心灵所渴慕的,她便劝服了若望继续留在加尔默罗会。
 
由于我们对他的传记所知甚少,我们易于联想若望是个专业作家,这完全是误解。他在修会内和会士们共度真正的团体生活。他寻求与努力度默观生活的人交往,他的着作无非是这个修行的流露。因此,他的灵修生活包含全部的因素:默观、团体生活、教导、操作、独居和展望远方传教。若望完全深入加尔默罗会生活的各个幅度。他不仅富于才干,也常随时待命为人服务,不仅讲道理和听神功时如此,连在花园和建筑工地时也抱相同的态度。他正是我们今日所谓的「完全付出」、随时待命、脚踏实地和接近生命的人,他的着作正是从这样的生命抒发出来的。他确实特别关心他所认识的人,即具体的人。他没有带领他们进入神祕主义的神魂超拔,却常常只教导教会的要理,例如对待身分卑微的人,他也教他们读书写字。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