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解俗文学

图解俗文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俗文学
  • 文学史
  • 文化研究
  • 图解
  • 通俗读物
  • 历史文化
  • 大众文学
  • 传统文化
  • 文学普及
  • 文化普及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超级可爱好想收藏的俗文学入门书。
  
  囊括五千年百听不厌的神话、传说、英雄人物的塑造进化、民间故事的爱情方程式、有吃有玩的风俗节庆,以超过500幅文史插图,解说100个单元的俗文学,令人惊唿原来我们也是俗文学里的一角,进而感受古人近乎天才的科学、文学、艺术天分,优游于既通俗又解忧的俗文学作品中。
  
  俗文学是与大众生活息息相关的通俗文学,内容五花八门,我们从小爱听的盘古开天、后羿射箭、白蛇传、好玩的风俗节庆、正义化身的关公、媲美神探福尔摩斯和柯南的破案大神包公的故事等等,都属于俗文学范畴,例如:
  
  1.充满神祕色彩的黄帝,至尊无上的祂也有令人五体投地的进化史。
  
  2.后羿是中国最厉害的射日英雄,虽然具悲剧性,却五千年来无人可取代的射箭高手,有关他的传说五花八门,多次被改拍成电视剧。
  
  3.大禹治水,流传了几千年,当时还有个治水达人叫鲧,两人PK治水,靠的是智慧和技巧。
  
  4.关公是正义的化身,也是受敬仰的神明,信众遍及全球,祂的正义形象有哪些,<关公的民间形象>以插图来解析。
  
  5.包公本名叫包拯,本来是文官,又如何被塑造成破案大神,作者以<箭垛式人物包公>搭配插图介绍。
  
《唐诗宋词的意象世界》 作者:陈墨 出版社:华夏文苑 出版日期:2023年10月 --- 书籍简介: 《唐诗宋词的意象世界》并非一部简单的文学史梳理,而是一次深潜入中国古典诗词灵魂深处的精神漫游。本书着力于解析中国古典诗词赖以构建宏大艺术殿堂的基石——“意象”。作者陈墨以其深厚的古典文学修养和敏锐的现代解读视角,摒弃了传统赏析中常见的生硬的格律分析或空泛的抒情赞美,转而聚焦于那些在千年时光中被诗人们反复描摹、精心雕琢的视觉符号、听觉残留与感官体验的聚合体。 全书共分为七大部分,从宏观的“天地人神”的哲学意象群落,细致入微地剖析到微观的“一花一叶”的生命哲学符号。 第一部分:宇宙的底色——“天”与“地”的对峙与融合 本部分着重探讨了中国古典诗词中对宇宙宏大叙事的承载。天,不仅仅是自然现象,它代表着至高无上的秩序、命运的不可抗拒(如“天道”、“天命”),以及诗人面对永恒的渺小感。我们追溯“日月星辰”如何从单纯的计时工具演变为衡量人生际遇的尺标,分析李白笔下“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中“天”的张力与解放感。 地,则体现为诗人心灵的根基与漂泊的终点。从“黄土高原”的厚重与苍凉,到“江南水乡”的温润与哀愁,大地承载了历史的重量和人间的烟火。本章细致比对了杜甫笔下“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中“地”的社会批判力度,与王维“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中“地”的禅宗意境。 第二部分:生命的脉动——“人”的境遇与情感投射 “人”是诗词的核心载体,但本书不关注人物的生平八卦,而是聚焦于诗人如何利用特定的意象来刻画“人”的内在状态。我们深入探讨了“酒”的意象谱系——从早期的祭祀用品,到魏晋的纵情洒脱,再到晚唐的借酒浇愁的复杂性。 重点分析了“旅人”这一经典意象。苏轼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中,月亮成为映照个体悲欢的巨大镜面;而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则将旅人的孤寂定格在了清晨的寒意中,展现了意象如何精确捕捉情绪的微妙层次。 第三部分:时间的刻度——“物候”与“永恒的瞬间” 古典诗词对时间感的捕捉是极其精妙的,它往往不是线性的叙述,而是通过对季节更迭中特定事物的描绘来实现的。本章侧重于“物候意象”的解读,如“春风”、“秋霜”、“落梅”等。 我们发现,“落梅”不仅仅是季节的标记,它在南北朝和唐代拥有截然不同的情感指向:在早期,它象征离别与思念;在唐代,它则被赋予了文人清雅的审美趣味。通过对比同一物象在不同历史语境下的意义漂移,揭示了诗词意象的流动性与生命力。 第四部分:情感的具象化——“水”与“火”的辩证法 水与火,作为自然界中最具原始力量的元素,在诗词中被赋予了强烈的心理暗示。水,是“柔”的极致,是愁绪的载体(如“一江春水向东流”的无尽与无法挽回),同时也是思念(“鸿雁传书”依赖的水路)。火,则代表激情、愤怒、以及毁灭性的力量(如“烽火连天”)。 本书特别分析了“泪”的意象如何从生理现象演变为形而上的情感符号,并将其与水意象进行对比,探讨了诗人如何通过对这些基本元素形态的掌控,来调节全诗的情感张力。 第五部分:审美的高地——“花”的哲思与等级 “花”的意象在诗词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但作者主张必须打破“红花总是美人”的简单化理解。本书构建了一个“花卉意象的等级谱系”,从象征高洁隐逸的“梅花”(傲骨)到代表富贵繁华的“牡丹”(盛世),再到承载伤逝情怀的“海棠”。 我们精细梳理了对“芳菲”的处理,探讨了宋代词人如何将“花”从唐诗中偏向于景物描写的范畴,提升至对人生无常、韶华易逝的哲思层面。 第六部分:声场的构建——“音乐”与“寂静”的张力 诗词是语言的艺术,但优秀的诗词必然是听觉艺术的巅峰。本部分专注于听觉意象的分析,包括“弦歌”、“羌笛”、“钟声”等。我们对比了乐器意象在不同地域的文化含义,例如,边塞诗中的“羌笛”往往带来的是凄凉与苍劲,而非中原文人的雅集之乐。 更进一步,本书探讨了“寂静”的意象——“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这种听觉上的“无”是如何反衬出诗人内心的喧嚣与孤独的,体现了中国古典美学中“以有声衬无声”的高超技巧。 第七部分:意象的互文与演变——从“柳”到“草”的传承 最后一部分,作者将视角拉高,探讨了核心意象群落(如“柳”、“月”、“酒”、“山”)在唐宋之间的互文关系与意义的增殖。例如,“柳”在唐代主要用于送别(系住远行之人),而到了宋代,它与“烟雨”结合,更多地承载了朦胧、缠绵、甚至带着脂粉气的婉约气质。 通过这种跨体裁、跨时代的意象对比,读者将能清晰地看到,一部部诗篇并非孤立的文本,而是嵌套在一个庞大而精密的、由意象构筑的文化母体之中。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套系统的方法论,使他们得以穿越字面意义,直抵古人情感与哲思的深层结构。 --- 读者对象: 对中国古典文学、文化史有浓厚兴趣的读者,文学专业学生及研究者,以及希望深化对唐诗宋词理解的爱好者。本书的严谨性与流畅的叙事风格,使其既适合专业研究,也易于普通爱好者深入品读。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洪逸柔


  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系博士,国立台湾师范大学、世新大学兼任讲师,以戏曲、俗文学、古典小说等为研究与授课领域。着有《廖玉蕙老师的经典文学:悲欢离合戏曲故事》、《《六十种曲》表记情节研究》等着作。
 

图书目录

第1章 总论  
1-1俗文学的特性  
1-2俗文学的分类  
1-3俗文学的价值  
1-4俗文学的蒐集整理  

第2章 神话  
2-1神话的定义与特质  
2-2神话的起源与发展  
2-3神话的分类  
2-4创世神话  
2-5族源神话  
2-6帝王神话  
2-7治水神话  
2-8英雄神话  
2-9文化神话  
2-10神话的价值  

第3章 仙话  
3-1仙话的产生  
3-2神话与仙话  
3-3仙话的发展  
3-4仙话的仙界体系  
3-5仙话的主题  
3-6仙话的类型  
3-7天仙仙话  
3-8地仙仙话  
3-9八仙仙话  
3-10花仙仙话  
3-11动物仙话  
3-12风物仙话  
3-13民俗仙话  

第4章 鬼话  
4-1鬼话的定义与特质  
4-2鬼话的型态  
4-3鬼话的类型  
4-4以官职命名的鬼  
4-5以死法命名的鬼  
4-6以外形命名的鬼  
4-7以个性命名的鬼  
4-8以行为命名的鬼  
4-9以情节分类的鬼话(一)  
4-10以情节分类的鬼话(二)  
4-11以与人关联分类的鬼话  

第5章 传说  
5-1传说的定义与特征  
5-2传说的分类  
5-3人物传说  
5-4史事传说  
5-5地方传说  
5-6风俗节庆传说  
5-7传说的价值  

第6章 民族故事  
6-1民族故事概说  
6-2牛郎织女故事  
6-3白蛇故事  
6-4梁祝故事  
6-5孟姜女故事  
6-6西施故事  
6-7王昭君故事  
6-8杨贵妃故事  
6-9关公故事  
6-10包公故事  

第7章 民间故事  
7-1民间故事的定义与分类  
7-2民间故事的特质  
7-3动物故事  
7-4宝物故事  
7-5精怪故事  
7-6机智人物故事  
7-7生活故事  
7-8家庭故事  
7-9童话故事  
7-10寓言故事  
7-11笑话趣事  

第8章 小说  
8-1小说的定义与类型  
8-2志怪小说  
8-3传奇小说  
8-4话本小说  
8-5章回小说  

第9章 民间说唱  
9-1民间说唱概述  
9-2民间说唱的渊源  
9-3唐代的说唱文学  
9-4宋金的说唱文学  
9-5元代的说唱文学  
9-6明代的说唱文学  
9-7清代的说唱文学  
9-8台湾说唱艺术  

第10章 民间戏曲  
10-1民间戏曲的定义  
10-2民间戏曲的起源  
10-3民间戏曲的历史发展  
10-4民间小戏的题材  
10-5民间小戏的着名剧目  
10-6民间小戏主要剧种(一)  
10-7民间小戏主要剧种(二)  
10-8台湾民间戏曲  
10-9民间戏曲演出习俗  
10-10民间戏曲与民俗活动  

第11章 民间歌谣  
11-1民间歌谣概述  
11-2古代民间歌谣  
11-3民间歌谣的体裁  
11-4民间歌谣的题材  
11-5台湾歌谣的创作者  
11-6台湾歌谣名作  

第12章 短语缀属  
12-1俗语  
12-2谚语  
12-3歇后语  
12-4谜语  
12-5对联 

图书序言


  
与俗文学的亲密接触

  
  说到中国文学,我们可能会联想到李白、韩愈或苏轼等名家名作,因其作品经人们传诵千古而不衰,堪称中国经典文学的代表。但相对于文人创作的「雅文学」,流传于民间、非成于一时一人之手的「俗文学」,则更贴近一般人们的生活。「俗文学」又可称为「民间文学」、「通俗文学」或「大众文学」,泛指流传于民间社会的各类口传文学或书面文献;老百姓透过诗歌、说唱、戏曲、神话、传说、各类故事等不同体裁,或抒发情绪,或发挥想像,或自娱娱人,或记录对于历史、文化的理解。一般未受教育的民众,创作上不追求华丽的辞藻或曲折的寄託,亦对朝廷较无顾忌,表现的往往是最直接、最真率的情感与思想;其语言风格质朴热情而浅显易懂,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反映的是广大群众的真实生活与共同心声。这些由百姓「满心而发,肆口而成」的作品,经由人们代代相传,形成民族共同的文化记忆。口耳相传的过程中,作品也会渗入不同时代与地域元素,而出现多种异文;因此由俗文学中不仅能看出一个民族世代相承的传统价值,更能从中感受到民间丰沛的想像力与创造力。
  
  俗文学不仅在古代社会蓬勃发展,现代生活中亦随处可见:每个人一定都听过后羿射日与嫦娥奔月的神话;鬼话中的七爷、八爷与城隍爷都是台湾民间的重要信仰;〈望春风〉、〈雨夜花〉等歌谣人人朗朗上口;对联、谚语仍流行于节庆民俗与口头用语中;《白蛇传》至今犹是电视、电影与戏剧改编的重要题材;西施、杨贵妃、关公、包公等人物的民间形象更较其历史事蹟广为人知……。生活中习以为常的观念与信仰,其实都是人们与俗文学的亲密接触;直到今天,我们还一起参与着俗文学的嬗变过程。这些为人熟知的故事与文化背后,都有其产生背景与发展脉络。且让我们从生活出发,沿着文化与历史的轨迹,上溯俗文学流传变迁的源头,感受横亘古今的民族情感与民间想像。
  
  正因俗文学系统庞杂、形式多变,学界对其名义、分类等议题仍有诸多争议。本书试图化繁为简,以曾永义教授《俗文学概论》的纲目为基本架构,参酌谭达先、梅新林、徐华龙、高国藩等诸家研究成果,将全书分为十二章,包括神话、仙话、鬼话、传说、民族故事、民间故事、小说、民间说唱、民间戏曲、民间歌谣与短语缀属。每章各就其文类之定义、特质、源流、发展、类型与代表作品分节说明,各节并搭配与主题相关的图解,将较复杂的议题,或较有趣的实例以生动明了的图表解析,使读者一目了然。如在「神话与仙话」的单元中,先以文字叙述比较神话与仙话的各项差异,再以图解对照西王母从神话到仙话的演变;「孟姜女故事」的单元中,则以文字说明不同时代下孟姜女故事从雏形到成熟的发展过程,再以树状图搭配漫画呈现孟姜女故事发展出的种种异文。期能将复杂的学术理论化为提纲挈领的架构、简单明了的文字叙述,以及清晰活泼的图解,带领读者一窥俗文学精彩有趣的世界。

图书试读

第1章总论

1-1俗文学的特性


「俗文学」的概念是相对于「雅文学」而言,过去又有人称之为「民间文学」、「通俗文学」或「大众文学」,有别于正统、官方、作家文学。其特性有如下五点:

大众集体创作,反映民族特性

俗文学起源于民间,多半为民众所创作与爱好,其中包含不得志的知识分子,更多的是目不识丁的民间百姓。作品在民间流传、增删,非出自一人一时一地,且通常是口语传播,或以模仿民间口语的文字形式流传,表达的是老百姓对于美好生活的集体向往,蕴含了共同的民族意识、思想与情感。其创作动机往往出自最真实的情感,没有任何政治或个人目的,较之作家文学更加真挚、质朴,也更能反映民族特性。

内容包罗万象,富含生活气息

俗文学的作家囊括了社会各阶层的民众,反映的生活样貌也千变万化。其内容常常是随任而发,随口而成,无所限制亦无所顾忌。虽未必有高明的写作技巧或深沉的情志怀抱,却更贴近生活,并充满奔放的想像力与活跃的生命力。因此历代正统文学趋于僵化后,文人往往由俗文学中汲取养分,发展成新一代的代表性文学。唐诗、宋词、元曲、明清传奇皆然。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图解俗文学》带给我的惊喜,远不止于“图解”二字本身。我原本以为它会像市面上很多图文书一样,只是在文字旁边配上一些图片,增加一点阅读的趣味性。但这本书完全超越了我的想象。作者在内容的选取和呈现上,都展现了非常高的专业素养和艺术品味。他/她并没有把俗文学看作是“老掉牙”的东西,而是从中提炼出最精华、最能代表时代精神的部分,并用一种非常现代化、国际化的视角去解读。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书中对某些地方戏曲的描写,不仅仅是介绍唱腔和表演,而是深入到其音乐的旋律构成、舞台布景的设计理念,甚至是演员的表演技巧背后的身体美学。而且,那些插画,简直就是艺术品!不是那种简单勾勒的线稿,而是充满细节、色彩丰富、构图精巧的作品,每一幅都值得细细品味。读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就像是在逛一个关于台湾俗文学的特展,每一页都充满了新意和发现。它让我意识到,俗文学并非“低俗”的代名词,而是承载着丰富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的宝贵遗产。这本书非常适合那些对艺术、文化,以及历史有着深度探索欲望的读者。

评分

说实话,一开始拿到这本《图解俗文学》,我其实有点犹豫,因为“俗文学”这个词听起来好像有点接地气,但又带着点“不正经”的感觉,担心它会充斥着一些比较肤浅的东西,或者是过于八卦的内容。不过,当我翻开第一页,那种感觉就烟消云散了。这本书的作者绝对是有功底的,他/她没有把俗文学简单化,而是展现了俗文学背后蕴含的社会文化意义,以及它如何反映当时的民情风俗。让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书中对一些传统戏曲、小说、曲艺的讲解,不再是枯燥的年表和作品分析,而是结合了大量的场景还原和人物描绘。我看到那些插画,就好像看到了当年的街景、听到了嘈杂的市井声,感觉自己穿越回了那个时代。书里提到的很多故事,我小时候在家里的老人那里也听过一些片段,但从来没有系统地了解过。这本书就像一个宝箱,把那些零散的记忆串联起来,并且给出了更深入的解读。它让我明白,俗文学不仅仅是“通俗”的文学,它同样承载着时代的记忆和文化的传承。我觉得这本书非常适合那些对台湾本土文化、民间艺术有兴趣,但又不想读太多理论性太强的东西的读者。它提供了一个非常亲民的学习途径,让人在轻松愉快的阅读体验中,获得知识。

评分

哇,这本《图解俗文学》真的颠覆了我对“俗文学”的刻板印象。之前总觉得这是一种比较边缘化的文学形式,可能离我们现代人的生活比较遥远。但这本书的出现,让我看到了俗文学的生命力,以及它在历史长河中扮演的重要角色。书中的图文结合做得非常出色,不是那种为了图而图,而是每一张插画都恰到好处地烘托了文字内容,甚至有时候比文字更能直接地打动人心。我最喜欢的一段是关于某个时期说书人的描写,作者用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插画,勾勒出那个说书人如何用声音和肢体语言,将一个个故事讲得活灵活动,台下听众是如何全神贯注,时而捧腹大笑,时而潸然泪下。那种画面感太强了,我仿佛都能闻到空气中弥漫的茶香味和油纸伞的味道。这本书没有用那种高高在上的学术姿态,而是用一种非常平等、友好的方式,拉近了读者与俗文学的距离。它让我们看到,这些看似“俗”的文学,其实是普通民众的生活写照,是他们情感的寄托,也是他们智慧的结晶。我觉得这本书不仅可以作为一本阅读消遣的书,更可以作为了解台湾社会发展和文化变迁的一扇窗口,非常有价值。

评分

讲实话,我买这本书纯粹是出于好奇,因为书名《图解俗文学》听起来就很有趣。我一向对跟“图解”沾边的书情有独钟,觉得这样能把复杂的东西变得简单易懂。收到书后,我迫不及待地翻开,然后就被里面的内容深深吸引了。作者在处理俗文学题材上,非常有自己的独到之处。他/她并没有选择那些耳熟能详的“大IP”,而是挖掘了很多相对冷门但却同样精彩的俗文学作品,并且用一种非常接地气的方式来呈现。比如,对于一些早期的童谣、戏文,作者不仅会解释其字面意思,还会深入剖析其背后的社会背景和文化意涵,并且通过精美的插图,将那些抽象的概念具象化。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一些民间故事的解读,它不是简单地讲故事,而是会去探讨这些故事为什么会流传下来,它们又反映了当时人们怎样的心理需求和价值观念。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在跟一位博学的长辈聊天,他/她会从生活的细微之处讲起,让你不知不觉地认识到一个不一样的世界。而且,书中的语言风格也非常有趣,一点都不枯燥,读起来轻松愉快,让我感觉自己不仅是在“读”一本书,更像是在“体验”一段文化。

评分

这本书我大概是几个月前在独立书店看到的,当时光是封面设计就吸引了我。那个手绘风格的人物和场景,加上有点复古的色彩搭配,一眼看过去就知道不是那种一本正经的学术论文,而是想跟读者做朋友、好好讲故事的。拿在手里沉甸甸的,感觉用料很实在,不像有些书纸质很薄,一翻就怕坏。书店里没有试读,但封面上的“图解”两个字就让我很好奇,我一直觉得图文并茂的书读起来会更轻松有趣,尤其是我这种对文字有时候会有点“视觉疲劳”的人。拿到家之后,我才开始慢慢翻。里面很多插画都很有特色,不是那种程式化的插画,而是带着一种“人味”,有的甚至有点幽默感,一看就知道画的人花了心思。而且,它没有大段大段的理论堆砌,而是把复杂的概念或者故事,用比较生动形象的方式呈现出来,就像请了一位很懂行的朋友,在你耳边娓娓道来,让你边听边看,不知不觉就明白了。我尤其喜欢它对一些早期俗文学作品的解读,很多都是我以前可能听过名字,但从来没深究过的。通过这些图画和简洁的文字,我好像一下子打通了任督二脉,看到了那个时代人们的生活、思想,还有他们的快乐和烦恼。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