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先勇导读《红楼梦》,自第78回至124回――
听小说家谈《红楼梦》解说不尽的玄机,
从小说创作与艺术的观点评论大观园由繁盛走向败落。
《红楼梦》是一部天书,有解说不尽的玄机,有探索不完的秘密,集中国古典文学之大成,是一部最瑰丽的经典;白先勇则是战后台湾现代主义文学最传奇的作家──当《红楼梦》与白先勇金风玉露一相逢,将荟萃出怎样的人间胜景?
台湾大学「白先勇人文讲座」自2014年春季起,非常荣幸地连续三个学期邀请到美国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部荣退教授白先勇先生,到校讲述《红楼梦》,由才子解读才子书,由小说家领读经典小说,这不仅是古典新诠的一门课,更是两个伟大文学心灵的相遇。今将授课内容分三辑出版,本辑为这一系列课程的第三部分。
在开学的第一堂课,白先勇教授感性地说道,自1994年退休以后,原以为今生不会再有执教鞭的精神体力,但是2011年,因缘际会在台大做了一次崑曲的讲座后,内心突然产生了想把一己的所知,倾囊相授给台大小学弟、小学妹的冲动──于是促成了本次《红楼梦》课程的开设,将他在美国多次讲授的《红楼梦》带回台湾,全程以中文授课。
白先勇教授乃是在1960年代于台大外文系接受大学教育,时值英美新批评与欧陆存在主义等西方思潮在学院盛行,而文艺青年则嗜读譬如亨利.詹姆斯、吴尔芙及乔伊斯这类带有鲜明现代主义风格的作家作品。正是立足在如此训练的基础上,白先勇教授对于《红楼梦》叙述风格的分析,对于曹雪芹哲学思想的诠释,有了他的一家之言。
在这一系列的《红楼梦》讲课中,白先勇教授对于文本接近默背于心的高度娴熟,对于人物及氛围如何构造形塑,情节与场景怎样铺陈布置的细致拆解,以及对于作者曹雪芹行文字斟句酌的反覆强调,在在显示出形式主义和新批评阅读的精髓。白先勇教授强调,他的课程是要把《红楼梦》完全当作小说来读,着重解析其中的小说艺术,包括:神话架构、人物塑造、文字风格、叙事手法、观点运用、对话技巧、象征隐喻、平行对比、千里伏笔等等,检视曹雪芹如何将各种构成小说的元素发挥到极致。
至于不少人认为后四十回文字功夫、艺术成就远不如前八十回,这点我绝不敢苟同。后四十回的文字风采、艺术价值绝对不输前八十回,有几处可能还有过之。《红楼梦》前大半部是写贾府之盛,文字当然应该华丽,后四十回是写贾府之衰,文字自然比较萧疏,这是应情节的需要,而非功力不逮。其实后四十回写得精彩异常的场景真还不少。试举一两个例子:宝玉出家、黛玉之死,这两场是全书的主要关键,可以说是《红楼梦》的两根柱子,把整本书像一座大厦牢牢撑住。如果两根柱子折断,《红楼梦》就会像座大厦轰然倾颓。【谈《红楼梦》后四十回争议】
曹雪芹写人物,有时候写非常鲜明的对比,像宝钗跟黛玉,一个理性,一个感性;另外一种是类型类似的,像黛玉跟晴雯。他写黛玉不光写一个,他写整个group,黛玉,晴雯,还有几个其他的minor characters,把整个黛玉的形象更加复杂化,更加扩散。所以黛玉不光是完全属于感性、天真、率性而行的女孩子,而且是悲剧性的。不只她一个,晴雯也是她的另外一个侧写。曹雪芹写人物不光是写一个人,他还要另外设计一个跟他相似相类的侧写,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这个人。晴雯长得有点像林黛玉,晴雯得的病也是女儿痨(也是肺病),晴雯被赶出去了,死得很惨、很孤独,黛玉也是。曹雪芹厉害的地方就在于让两个相似但又完全独立的人物互相辉映。晴雯是晴雯,黛玉是黛玉,两个放在一起就更丰富了。【《红楼梦》的人物描绘】
《红楼梦》是个大悲剧,但写喜剧的刘姥姥、薛蟠;赵姨娘在某方面也是,跟小戏子打架,打得头发被小戏子扯乱,这种comic scenes 写得好,这样整个小说才有悲有喜,写得活。小说有很多场景,写得好的小说,每个场景都活的,好像就在舞台上。想想薛蟠跪在被子上面,捏脸,向夏金桂说:人脑子都给妳弄来 ── 那种场景很活。如果他不是说「跪在被子上面」,那又差一点了。所以曹雪芹就是这种小的地方写得好,制造成这个样子,这两下就行了。【从细微处窥见型塑场景角色的功力】
在《红楼梦》里面,「情」这个字是很复杂的,好几面的,在这边等于是整个人生、整个宇宙的原动力。有时候几面刃的,它可能带来莫大的动力;有时候也是毁灭性的。人之所以为人,人非草木,就是因为有情。有了情,就有许许多多的问题产生了。宗教哲学都在对付这个字,基督教、佛教、道家、儒家,都在对付人生情根,根本的东西。《红楼梦》里面也给了面面观,每个人物怎么对付情这个东西,态度决定他的命运。【论《红楼梦》里的「情」】
很多红学家以很多理论认为曹雪芹这本书的后四十回不是他写的,是高鹗续写的。但是现在也有一个越来越得到认可的理论是,曹雪芹写了后四十回,这后四十回稿子遗失了,程伟元他们又去一个一个收回来,这些可能是未定稿,之后再由高鹗把它审订。我比较偏向这个理论,我觉得后四十回不可能是另外一个人写的,因为:一、这本书的千头万绪写得非常好。二、书中的笔调和人物的语气都接得那么顺畅,宝钗是宝钗、宝玉那时候该说什么话就说什么话。三、现在已经肯定《红楼梦》里有着很深的自传成分,很像法国作家Marcel Proust 的《追忆似水流年》。我想,《红楼梦》就是曹雪芹的《追忆似水流年》。前面写得多么兴高采烈,后面是满腔的悲哀与愁绪,而且还有一种了悟后对人世间的深刻怜悯(compassion)。如果没有经历过像曹家这种由兴转衰的命运,又或者全书不是同一个作者,他没有写过前面八十回,后面四十回哪有这么深层的感情?【再谈《红楼梦》后四十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