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导读(三)【16DVD+1手册】

《红楼梦》导读(三)【16DVD+1手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红楼梦
  • 古典文学
  • 名著导读
  • 文化
  • 艺术
  • 影视
  • 教学
  • 文学鉴赏
  • 曹雪芹
  • 红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白先勇导读《红楼梦》,自第78回至124回――
听小说家谈《红楼梦》解说不尽的玄机,
从小说创作与艺术的观点评论大观园由繁盛走向败落。

  《红楼梦》是一部天书,有解说不尽的玄机,有探索不完的秘密,集中国古典文学之大成,是一部最瑰丽的经典;白先勇则是战后台湾现代主义文学最传奇的作家──当《红楼梦》与白先勇金风玉露一相逢,将荟萃出怎样的人间胜景?

  台湾大学「白先勇人文讲座」自2014年春季起,非常荣幸地连续三个学期邀请到美国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部荣退教授白先勇先生,到校讲述《红楼梦》,由才子解读才子书,由小说家领读经典小说,这不仅是古典新诠的一门课,更是两个伟大文学心灵的相遇。今将授课内容分三辑出版,本辑为这一系列课程的第三部分。

  在开学的第一堂课,白先勇教授感性地说道,自1994年退休以后,原以为今生不会再有执教鞭的精神体力,但是2011年,因缘际会在台大做了一次崑曲的讲座后,内心突然产生了想把一己的所知,倾囊相授给台大小学弟、小学妹的冲动──于是促成了本次《红楼梦》课程的开设,将他在美国多次讲授的《红楼梦》带回台湾,全程以中文授课。

  白先勇教授乃是在1960年代于台大外文系接受大学教育,时值英美新批评与欧陆存在主义等西方思潮在学院盛行,而文艺青年则嗜读譬如亨利.詹姆斯、吴尔芙及乔伊斯这类带有鲜明现代主义风格的作家作品。正是立足在如此训练的基础上,白先勇教授对于《红楼梦》叙述风格的分析,对于曹雪芹哲学思想的诠释,有了他的一家之言。

  在这一系列的《红楼梦》讲课中,白先勇教授对于文本接近默背于心的高度娴熟,对于人物及氛围如何构造形塑,情节与场景怎样铺陈布置的细致拆解,以及对于作者曹雪芹行文字斟句酌的反覆强调,在在显示出形式主义和新批评阅读的精髓。白先勇教授强调,他的课程是要把《红楼梦》完全当作小说来读,着重解析其中的小说艺术,包括:神话架构、人物塑造、文字风格、叙事手法、观点运用、对话技巧、象征隐喻、平行对比、千里伏笔等等,检视曹雪芹如何将各种构成小说的元素发挥到极致。

  至于不少人认为后四十回文字功夫、艺术成就远不如前八十回,这点我绝不敢苟同。后四十回的文字风采、艺术价值绝对不输前八十回,有几处可能还有过之。《红楼梦》前大半部是写贾府之盛,文字当然应该华丽,后四十回是写贾府之衰,文字自然比较萧疏,这是应情节的需要,而非功力不逮。其实后四十回写得精彩异常的场景真还不少。试举一两个例子:宝玉出家、黛玉之死,这两场是全书的主要关键,可以说是《红楼梦》的两根柱子,把整本书像一座大厦牢牢撑住。如果两根柱子折断,《红楼梦》就会像座大厦轰然倾颓。【谈《红楼梦》后四十回争议】

  曹雪芹写人物,有时候写非常鲜明的对比,像宝钗跟黛玉,一个理性,一个感性;另外一种是类型类似的,像黛玉跟晴雯。他写黛玉不光写一个,他写整个group,黛玉,晴雯,还有几个其他的minor characters,把整个黛玉的形象更加复杂化,更加扩散。所以黛玉不光是完全属于感性、天真、率性而行的女孩子,而且是悲剧性的。不只她一个,晴雯也是她的另外一个侧写。曹雪芹写人物不光是写一个人,他还要另外设计一个跟他相似相类的侧写,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这个人。晴雯长得有点像林黛玉,晴雯得的病也是女儿痨(也是肺病),晴雯被赶出去了,死得很惨、很孤独,黛玉也是。曹雪芹厉害的地方就在于让两个相似但又完全独立的人物互相辉映。晴雯是晴雯,黛玉是黛玉,两个放在一起就更丰富了。【《红楼梦》的人物描绘】

  《红楼梦》是个大悲剧,但写喜剧的刘姥姥、薛蟠;赵姨娘在某方面也是,跟小戏子打架,打得头发被小戏子扯乱,这种comic scenes 写得好,这样整个小说才有悲有喜,写得活。小说有很多场景,写得好的小说,每个场景都活的,好像就在舞台上。想想薛蟠跪在被子上面,捏脸,向夏金桂说:人脑子都给妳弄来 ── 那种场景很活。如果他不是说「跪在被子上面」,那又差一点了。所以曹雪芹就是这种小的地方写得好,制造成这个样子,这两下就行了。【从细微处窥见型塑场景角色的功力】

  在《红楼梦》里面,「情」这个字是很复杂的,好几面的,在这边等于是整个人生、整个宇宙的原动力。有时候几面刃的,它可能带来莫大的动力;有时候也是毁灭性的。人之所以为人,人非草木,就是因为有情。有了情,就有许许多多的问题产生了。宗教哲学都在对付这个字,基督教、佛教、道家、儒家,都在对付人生情根,根本的东西。《红楼梦》里面也给了面面观,每个人物怎么对付情这个东西,态度决定他的命运。【论《红楼梦》里的「情」】

  很多红学家以很多理论认为曹雪芹这本书的后四十回不是他写的,是高鹗续写的。但是现在也有一个越来越得到认可的理论是,曹雪芹写了后四十回,这后四十回稿子遗失了,程伟元他们又去一个一个收回来,这些可能是未定稿,之后再由高鹗把它审订。我比较偏向这个理论,我觉得后四十回不可能是另外一个人写的,因为:一、这本书的千头万绪写得非常好。二、书中的笔调和人物的语气都接得那么顺畅,宝钗是宝钗、宝玉那时候该说什么话就说什么话。三、现在已经肯定《红楼梦》里有着很深的自传成分,很像法国作家Marcel Proust 的《追忆似水流年》。我想,《红楼梦》就是曹雪芹的《追忆似水流年》。前面写得多么兴高采烈,后面是满腔的悲哀与愁绪,而且还有一种了悟后对人世间的深刻怜悯(compassion)。如果没有经历过像曹家这种由兴转衰的命运,又或者全书不是同一个作者,他没有写过前面八十回,后面四十回哪有这么深层的感情?【再谈《红楼梦》后四十回】
《三国演义》经典赏析与深度解读(全套珍藏版) 一套带你走进波澜壮阔三国时代的文化盛宴 【包含:30集高清纪录片 + 详尽的考据手册与人物图鉴】 【官方建议零售价:RMB 898.00】 --- 一、 缘起:历史的洪流与文学的巅峰 《三国演义》,全称《三国志通俗演义》,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首,以其宏大的历史叙事、鲜明的人物刻画和深邃的政治智慧,屹立于世界文学之林。它所描绘的东汉末年至西晋统一的近百年风云,不仅是中国历史上最引人入胜的篇章之一,更是中华民族集体记忆中“忠、义、智、勇”精神的集中体现。 本套《三国演义》经典赏析与深度解读珍藏版,旨在超越单纯的小说阅读体验,通过现代的影像技术和严谨的学术考证,带领读者和观众穿越时空,深入剖析这部鸿篇巨著的文学价值、历史底蕴及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注意:本套资料完全聚焦于罗贯中笔下的《三国演义》及其相关历史背景研究,不涉及《红楼梦》中的任何情节、人物或文化研究内容。 二、 本套珍藏版的独特构成与核心亮点 本套资料汇集了视觉、听觉与文字的完美结合,力求提供一个多维度、全方位的学习与鉴赏平台。 1. 【30集高清历史影像系列纪录片】: 我们精选了业内顶尖的历史纪录片制作团队,历时三年打磨而成,采用4K高清技术重现三国时期的宏大战争场面、政治角力与文化风貌。 A. 叙事主线与结构: 开篇定调(第1-3集): 聚焦汉室衰微、宦官与外戚专权,直至黄巾之乱爆发,为群雄逐鹿奠定时代背景。深入解析“桃园三结义”的文学意蕴与史实差异。 群雄并起(第4-10集): 重点剖析董卓乱政、十八路诸侯讨伐、官渡之战的战略布局,细致还原曹操如何从一方割据势力崛起为北方霸主的过程。 鼎足三分(第11-20集): 详述赤壁之战的前因后果、孙刘联盟的建立与瓦解。本单元将大量篇幅投入到对刘备集团早期艰难的创业历程及其政治策略的分析。 三国鼎立(第21-27集): 涵盖荆州之争、夷陵之战、诸葛亮北伐的六出祁山等核心事件。特别设置了三集专题,分别探讨魏、蜀、吴三国在不同时期的“核心竞争力”分析。 尾声归晋(第28-30集): 梳理司马家族的崛起,对后三国时代的人物群像进行总结性评价,直至天下最终归于一统的政治必然性。 B. 影像特色与学术支撑: 专家访谈: 邀请了多位国内知名历史学家、三国文化研究者进行深度对话,确保所有场景还原和事件分析均建立在扎实的史学基础之上。 地图推演: 引入了最新的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以动态三维地图方式,清晰展现每一次重要战役的兵力部署、地形利用与战略意图,让复杂战局一目了然。 文物实景拍摄: 纪录片穿插了大量在三国遗址(如赤壁古战场、定军山、武侯祠等)拍摄的实景画面,增强历史的真实感与厚重感。 2. 【详尽的考据手册与人物图鉴】: 这部手册是影像内容的有力补充,是为深度爱好者和研究者准备的案头必备工具书。 A. 历史与小说的“双轨制”考证: 《演义》与《三国志》对照索引: 详细列出《三国演义》中被文学虚构、夸大或演绎的关键情节(如“空城计”、“七擒孟获”的艺术加工),并对照陈寿《三国志》的原始记载,帮助读者区分文学想象与历史事实。 战略战术解析: 针对书中描写的重点战役,如“官渡之战的心理战”、“彝陵之战的火攻时机”等,提供现代军事理论视角下的复盘分析,探讨其可行性与影响。 地理沿革考: 详细标注书中提及的古地名、关隘的今地名,并附有古代与现代的地图对照页,便于读者追溯历史的足迹。 B. 核心人物档案与群像分析: 本手册收录了近百位重要人物的独立档案,数据详实,分析深入。 “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曹操专题: 深度分析其政治手腕、文学成就(如邺下之音),以及其用人哲学的多面性。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形象剖析: 不仅关注其军事才能,更侧重对其治蜀方略、内政建设及其道家思想影响的探讨。 “义绝”与“智绝”专题: 集中探讨关羽、张飞、赵云等武将的“义”的内涵,以及周瑜、司马懿等谋士的“智”的体现,避免脸谱化处理。 女性群像研究: 专门设立章节,探讨如甄宓、大乔、小乔、蔡文姬等在历史与小说叙事中所扮演的角色与价值。 三、 适宜人群 本套《三国演义》经典赏析与深度解读珍藏版,是: 1. 三国文化爱好者: 希望系统、全面、深入地了解《三国演义》背后的历史脉络和文化意涵的观众。 2. 历史研究者与学生: 需要严谨的历史考据资料,用于对比研究古典文学与史籍差异的专业人士。 3. 军事策略爱好者: 热衷于研究古代战争理论、战略布局及人物指挥艺术的读者。 4. 高品质收藏家: 追求极致视听体验与深度纸质阅读资料的收藏者。 本套珍藏版,旨在提供一个不被碎片化信息干扰的、完整且权威的“三国世界”,让您真正领略那段风云变幻的英雄史诗。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白先勇


  1937年生于广西南宁,父亲是国民党高级将领白崇禧。在读国小和中学时深受中国古典小说和「五四」新文学作品的浸染,1956年保送成功大学水利工程学系,1957年考入台湾大学外文学系,于此遇见了夏济安教授,从此确立了文学生命。1958年发表第一篇小说〈金大奶奶〉,1960年与陈若曦、欧阳子等人创办《现代文学》杂志,发表了〈月梦〉、〈玉卿嫂〉、〈毕业〉等小说多篇,毕业后赴美取得爱荷华大学「国际作家工作坊」文学创作硕士,后于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部任教,1994年退休。

  白先勇吸收了西洋现代文学的写作技巧,融合到中国传统的表现方式之中,描写新旧交替时代人物的故事和生活,富于历史兴衰与人世沧桑感,曾被誉为「当代中国极有才气与成就的短篇小说家」、「当代中国短篇小说家的奇才」。

  出版的短篇小说有《寂寞的十七岁》、《台北人》、《纽约客》,长篇小说《孽子》,散文集《蓦然回首》、《明星咖啡馆》、《第六只手指》、《树犹如此》,舞台剧剧本《游园惊梦》、电影剧本《金大班的最后一夜》、《玉卿嫂》、《孤恋花》、《最后的贵族》等。另有《白先勇作品集》(2008)、《父亲与民国:白崇禧将军身影集》(2012)、《牡丹情缘:白先勇的崑曲之旅》(2015)、《止痛疗伤+关键十六天:白崇禧将军与二二八》(2015)等书。

  白先勇近十年来投入崑曲的制作与推广工作,2004年青春版《牡丹亭》及2008年新版《玉簪记》皆为总制作人,更于北京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台湾大学开设崑曲课。2008年由台大出版中心出版《从台北人到青春版牡丹亭(DVD)》、2009年出版《白先勇的艺文世界(DVD)》、2013年出版《崑曲新美学(DVD)》,2014-2015年于台湾大学讲授全本《红楼梦》,并将于2015年起陆续出版《红楼梦导读(一)~(三)(DVD)》。

图书目录

图书序言

作者序

游大观园――《红楼梦》导读序


  二○一四年春季,台大文学院由趋势科技文教基金赞助的「白先勇人文讲座」开课,种种因缘巧合,这次轮到我担任讲座教授。自从一九九四年我在加州大学提前退休后,二十年来,虽然曾在多所大学演讲,参加讲座,但从未全程授课。教书对我来说,责任重大,必须全心投入,全力以赴,所以不敢轻易答应。此次面对台大「白先勇人文讲座」,不免亦有所踌躇。张淑香教授劝我道:「你应该在台大教《红楼梦》。」她说现在大学生很少有耐心看大部头的经典作品了,这对学生的人文教育有很大的影响。她这番话恰恰触动了我的心思,「五四」以来,我们的教育政策一向重理工轻人文,尤其偏废中国传统文化课程,造成学生文化认同混淆,人文素养低落,后遗症甚大。近年来,我致力推广崑曲,替北大、香港中大、台大设立崑曲讲座,就是希望这些龙头大学的青年学子有机会欣赏到崑曲之美,希望他们重新亲近我们的传统文化。我在美国加州大学也曾教过多次《红楼梦》,但回到母校教授自己的学弟学妹,心情到底不同。至少选我课的同学,有机会跟着我,把这本旷世经典从头细读一遍,希望透过这部古典文学杰作,同学们也会对我们的传统文化,有所感悟,受到启发。

  《红楼梦》本来就应该是大学人文教育必读的一本文学经典:首先,《红楼梦》是中国文学最伟大的小说,如果说文学是一个民族心灵最深刻的投射,那么《红楼梦》在我们民族心灵构成中,应该佔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十九世纪以前,放眼世界各国的小说,似乎还没有一部能超越过《红楼梦》,即使在二十一世纪,在我阅读的范围内,要我选择五本世界最杰出的小说,我一定会包括《红楼梦》,可能还列在很前面。

  《红楼梦》是一本天书,有解说不尽的玄机,有探索不完的秘密。自从两百多年前《红楼梦》问世以来,关于这本书的研究、批评、考据、索隐,林林总总,汗牛充栋,兴起所谓「红学」、「曹学」,各种理论、学派应运而生,一时风起云涌,波澜壮阔,至今方兴未艾,大概没有一本文学作品,会引起这么多人如此热切的关注与投入。但《红楼梦》一书内容何其复杂丰富,其版本、作者又问题多多,任何一家之言,恐怕都难下断论。我在台大开设《红楼梦》导读课程,正本清源,把这部文学经典完全当作小说来导读,侧重解析《红楼梦》的小说艺术:神话架构、人物塑造、文字风格、叙事手法、观点运用、对话技巧、象征隐喻、平行对比、千里伏笔,检视《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如何将各种构成小说的元素发挥到极致。曹雪芹是不世出的天才,他生在十八世纪的干隆时代,那正是中国文化由盛入衰的关键时期,曹雪芹继承了中国文学诗词歌赋、小说戏剧的大传统,但他在《红楼梦》中却能样样推陈出新,以他艺术家的极度敏感,谱下对大时代的兴衰、大传统的式微,人世无可挽转的枯荣无常,人生命运无法料测的变幻起伏,一阕史诗式、千古绝唱的輓歌。

  十九、二十世纪西方小说的新形式,层出不穷,万花竞艳,但仔细观察,这些现代小说技巧,在《红楼梦》中其实大都具体而微。《红楼梦》在小说艺术的成就上,远远超过它的时代,而且是永恆的。例如现代小说非常讲究的叙事观点之运用,曹雪芹在《红楼梦》中用的是全知观点,但作者是隐形的,神龙见首不见尾,完全脱离了中国小说的说书传统,亦没有十八、十九世纪一些西方小说作者现身干预说教,作者对于叙事观点的转换,灵活应用,因时制宜。例如大观园的呈现:大观园是《红楼梦》最主要的场景,如何介绍这些主景?我们读者第一次游大观园是跟贾政进去的。第十七回大观园落成,贾政率领众清客以及宝玉,到园内巡视题咏,因此大观园的一景一物,一草一木,都是随着贾政的视角而涌现,贾政是《红楼梦》中儒家系统宗法社会的代表人物,在他眼中,大观园是为了元妃省亲而建造的园林场所,是皇妃女儿的省亲别墅、家庭聚会的地方。功能意义完全合乎儒家伦理的社会性,因此透过贾政视角的大观园是写实的、静态的,我们读者这时看到的大观园就如同一幅中规中矩的工笔画。我们第二次再游大观园的时候,导游换成了刘姥姥,从刘姥姥的观点看出去,大观园立刻完全换了一幅景象。第四十回「史太君两宴大观园,金鸳鸯三宣牙牌令」,由于刘姥姥的出现,大观园似乎突然百花齐放,蜂飞蝶舞,热闹起来。刘姥姥是个乡下老妪,她眼中看到的大观园,无一处不新奇,大观园变成了游乐园,如同哈哈镜中折射出来的夸大了数倍的景物。「刘姥姥进大观园」,我们跟着这位「乡巴佬」游览,也看尽了园中的奇花异草,但刘姥姥这个人物远不止于一位乡下老妪,在某种意义上,她可以说是一个土地神祇――中国民间传说中的土地婆。她把大地的生机带进了大观园,使得大观园的贵族居民个个喜上眉梢,笑声不绝。刘姥姥把「省亲别墅」的碑坊看成「玉皇宝殿」,事实上大观园的设计本来就是人间的「太虚幻境」,只是太虚幻境中时间是停顿的,所以草木长春,而人间的「太虚幻境」大观园中时间不停运转,春去秋来,大观园最后终于倾颓,百花凋谢。利用不同的叙事观点,巧妙的把大观园多层次的意义,一一展现出来,这是《红楼梦》的「现代性」之一。

  《红楼梦》的中心主题是贾府的兴衰,也就是大观园的枯荣,最后指向人世的沧桑、无常,「浮生若梦」的佛道思想。大观园鼎盛的一刻在第四十回,贾太君两宴大观园的家宴上,刘姥姥这位土地神仙把人间欢乐带进了贾府,她在宴会上把贾府上下逗得欢天喜地,乐得人仰马翻,那一段描写各人的笑态,是《红楼梦》最精采的片段,整个大观园都充满了太平盛世的笑声。第一百零八回:「强欢笑蘅芜庆生辰,死缠绵潇湘闻鬼哭」,此时贾府已被抄家,黛玉泪尽人亡,贾府人丁死的死,散的散。贾母为了补偿宝钗仓促成婚所受的委屈,替宝钗举行一场生日宴,可是宴上大家各怀心思,强颜欢笑,鼓不起劲来;一场尴尬的宴席,充分暴露了贾府的颓势败象,宝玉独自进到大观园中,「只见满目凄凉」,几个月不到,大观园已「瞬息荒凉」,宝玉经过潇湘馆,闻有哭声,是黛玉的鬼魂在哭泣,于是宝玉大恸。荒凉颓废的大观园里,这时只剩下林黛玉的孤魂,夜夜哭泣。曹雪芹以两场家宴,用强烈的对比手法说尽了贾府及大观园的繁盛与衰落,一笑一哭,大观园由人间仙境沉沦为幽魂鬼域。

  大观园走向败落的关键在第七十四回「惑奸谗抄检大观园,避嫌隙杜绝宁国府」,贾府自己抄家,因而晴雯被逐冤死,司棋、入画、四儿等人皆被赶出大观园,芳官等几个小伶人也被发放,连宝钗避嫌也搬出大观园,一夕间,大观园顷刻萧条,黯然失色。抄大观园的起因是在大观园中,贾母ㄚ鬟傻大姐拾到了一只绣春囊,一只绣春囊却颠覆了贾府儒家系统宗法社会的整个道德秩序,这只绣春囊不过是司棋及其表弟潘又安两人互赠的纪念物,一对小情侣互通私情的表记。可是看在贾府长辈王夫人、邢夫人的眼中,就如同「伊甸园中爬进了那条大毒蛇」(夏志清语),危及了大观园内小姐们的纯真。这就牵涉到儒家宋明理学「存天理去人欲」的极端主张,对人的自然天性有多大的斲伤了。这也是曹雪芹借宝玉之口,经常提出的抗议。可是曹雪芹毕竟是个天才中的天才,他竟然会将这只绣春囊偏偏交在一个十四岁「心性愚顽,一无知识」的傻大姐手里,傻大姐没有任何道德偏见,也无从做任何道德判断,绣春囊上那对赤条条抱在一起的男女,在这位天真痴傻的女孩眼里,竟是一幅「妖精打架」图。这对王夫人、邢夫人这些顽冥不化的卫道者又是多大的讽刺。

  多年来一些红学家四处勘查,寻找《红楼梦》里的大观园的原址,有人认定是北京恭王府,也有人断定是南京江南织造府的花园,还有点名袁枚的随园,但很可能大观园只存在曹雪芹的心中,是他的「心园」,他创造的人间「太虚幻境」。大观园是一个隐喻,隐喻我们这个红尘滚滚的人间世,其实我们都在红尘中的大观园里,「乱烘烘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最后宝玉出家,连他几曾留连不舍的大观园,恐怕也只是镜花水月的一个幻境罢了。

  《红楼梦》的版本问题极其复杂,是门大学问。要之,在众多版本中,可分两大类:即带有脂砚斋、畸笏叟等人评语的手抄本,止于前八十回,简称「脂本」,另一大类,一百二十回全本,最先由程伟元与高鹗整理出来印刻成书,世称「程高本」,第一版成于干隆五十六年(一七九一),即「程甲本」,翌年(一七九二)又改版重印「程乙本」。「程乙本」与「程甲本」,有两万多字的差异。「程甲本」一问世,几十年间广为流传,直至一九二七年,胡适用新式标点标註,由亚东图书馆印行的「程乙本」出版,才取代「程甲本」,成为《红楼梦》「标准版」的地位。早年台湾远东图书公司、启明书局出版的《红楼梦》都是根据亚东「程乙本」。一九八三年,台湾桂冠图书公司出版《红楼梦》,这个版本也是以「程乙本」为底本,并考照其他众多主要版本,详加勘校,改正讹错,十分讲究,并附有校记以作参考。其註解尤其详尽,是以国学大师启功的注释本为底本,由唐敏等人重新整理而成,其中诗词并有白话翻译,作为教科书,对学生帮助甚大。我在美国加州大学教《红楼梦》,一直採用桂冠版。这次在台大开课教授《红楼梦》,我用的却是台北里仁书局出版,由冯其庸等人校注,以庚辰本为底本的版本,后四十回乃截取「程高本」而成。因为桂冠版《红楼梦》已经断版,而里仁书局的庚辰本《红楼梦》,其注释十分详细,有助于初读《红楼梦》的学生。这种以庚辰本为主的《红楼梦》版本,自从一九八二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以后,渐渐大行其道,近来甚至有压倒「程乙本」之趋势。拥护这个版本的红学家认为,「庚辰本」是诸脂本中比较完整的一个,共七十八回,其年代较早干隆二十六年(一七六一),他们认为这是最接近曹雪芹原作的本子。这是我第一次採用「庚辰本」做教科书,有机会把里仁版「庚辰本」《红楼梦》与桂冠版「程乙本」从头到尾仔细对照比较了一次。我发觉「庚辰本」其实也隐藏了不少问题,有几处还相当严重,我完全从小说艺术、美学观点来比较两个版本的得失。

  人物塑造是《红楼梦》小说艺术最成功的地方,无论主要、次要人物,无一不个性鲜明,举止言谈,莫不恰如其份。例如秦钟,这是一个次要角色,出场甚短,但对宝玉意义非凡。宝玉认为「男人是泥做的」,「浊臭逼人」,尤其厌恶一心讲究文章经济、追求功名利禄的男人,如贾雨村之流,连与他形貌相似而心性不同的甄宝玉,他也斥之为「禄蠹」。但秦钟是《红楼梦》中极少数受宝玉珍惜的男性角色,两人气味相投,惺惺相惜,同进同出,关系亲密。秦钟夭折,宝玉奔往探视,「庚辰本」中秦钟临终竟留给宝玉这一段话:

  以前你我见识自为高过世人,我今日才知误了。以后还该立志功名,以荣耀显达为是。

  这段临终忏悔,完全不符秦钟这个人物的个性口吻,破坏了人物的统一性。秦钟这番老气横秋、立志功名的话,恰恰是宝玉最憎恶的。如果秦钟真有这番利禄之心,宝玉一定会把他归为「禄蠹」,不可能对秦钟还思念不已。再深一层,秦钟这个人物在《红楼梦》中又具有象征意义,秦钟与「情种」谐音,第五回贾宝玉游太虚幻境,听警幻仙姑《红楼梦》曲子第一支「红楼梦引子」:开辟鸿蒙,谁为情种?「情种」便成为《红楼梦》的关键词,秦钟与姐姐秦可卿其实是启发贾宝玉对男女动情的象征人物,两人是「情」的一体二面。「情」是《红楼梦》的核心。秦钟这个人物象征意义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庚辰本」中秦钟临终那几句「励志」遗言,把秦钟变成了一个庸俗「禄蠹」,对《红楼梦》有主题性的伤害。「程乙本」没有这一段,秦钟并未醒转留言。「脂本」多为手抄本,抄书的人不一定都有很好的学识见解,「庚辰本」那几句话很可能是抄书者自己加进去的。作者曹雪芹不可能制造这种矛盾。

  比较严重的是尤三姐一案。《红楼梦》次要人物榜上,尤三姐独树一帜,最为突出,可以说是曹雪芹在人物刻画上一大异彩。在描述过十二金钗、众丫鬟等人后,小说中段,尤氏姐妹二姐、三姐登场,这两个人物横空而出,从第六十四回至六十九回,五回间二尤的故事多姿多采,把《红楼梦》的剧情又推往另一个高潮。尤二姐柔顺,尤三姐刚烈,这是作者有意设计出来一对强烈对比的人物。二姐与姐夫贾珍有染,后被贾琏收为二房。三姐「风流标致」,贾珍亦有垂涎之意,但不似二姐随和,因而不敢造次。第六十四回,贾珍欲勾引三姐,贾琏在一旁怂恿,未料却被三姐将两人指斥痛骂一场。这是《红楼梦》写得最精彩、最富戏剧性的片段之一,三姐声容并茂,活跃于纸上。但「庚辰本」这一回却把尤三姐写成了一个水性淫荡之人,早已失足于贾珍,这完全误解了作者有意把三姐塑造成贞烈女子的企图。「庚辰本」如此描写:

  当下四人一处吃酒。尤二姐知局,便邀他母亲说:「我怪怕的,妈同我到那边走走来。」尤老也会意,便真个同他出来,只剩小丫头们。贾珍便和三姐挨肩擦脸,百般轻薄起来。小丫头子们看不过,也都躲了出去,凭他两个自在取乐,不知作些什么勾当。

  这里尤二姐支开母亲尤老娘,母女二人好像故意设局让贾珍得逞,与三姐狎暱。而刚烈如尤三姐竟然随贾珍「百般轻薄」、「挨肩擦脸」,连小丫头们都看不过,躲了出去。这一段把三姐糟蹋得够呛,而且文字拙劣,态度轻浮,全然不像出自原作者曹雪芹之笔。「程乙本」这一段这样写:

  当下四人一处吃酒。二姐儿此时恐怕贾琏一时走来,彼此不雅,吃了两钟酒便推故往那边去了。贾珍此时也无可奈何,只得看着二姐儿自去。剩下尤老娘和三姐儿相陪。那三姐儿虽向来也和贾珍偶有戏言,但不似他姐姐那样随和儿,所以贾珍虽有垂涎之意,却也不肯造次了,致讨没趣。况且尤老娘在傍边陪着,贾珍也不好意思太露轻薄。

  尤二姐离桌是有理由的,怕贾琏闯来看见她陪贾珍饮酒,有些尴尬,因为二姐与贾珍有过一段私情。这一段「程乙本」写得合情合理,三姐与贾珍之间,并无勾当。如果按照「庚辰本」,贾珍百般轻薄,三姐并不在意,而且还有所逢迎,那么下一段贾琏劝酒,企图拉拢三姐与贾珍,三姐就没有理由,也没有立场,暴怒起身,痛斥二人。《红楼梦》这一幕最精彩的场景也就站不住脚了。后来柳湘莲因怀疑尤三姐不贞,索回聘礼鸳鸯剑,三姐羞愤用鸳鸯剑刎颈自杀。如果三姐本来就是水性妇人,与姐夫贾珍早有私情,那么柳湘莲怀疑她乃「淫奔无耻之流」并不冤枉,三姐就更没有自杀以示贞节的理由了。那么尤三姐与柳湘莲的爱情悲剧也就无法自圆其说。尤三姐是烈女,不是淫妇,她的惨死才博得读者的同情。「庚辰本」把尤三姐这个人物写岔了,这绝不是曹雪芹的本意,我怀疑恐怕是抄书的人动了手脚。

  「庚辰本」对袭人、晴雯、芳官等人的描写,也有可商榷的地方,我在课堂上都一一指出来讨论过了,一些明显的误漏,也加以改正。例如第四十六回,鸳鸯骂她的嫂子是「九国贩骆驼的」,当然应该是「六国」。「庚辰本」作为研究材料,是非常珍贵重要的版本,因为其时间早,前八十回回数多,而且有「脂评」,但作为普及本,有许多问题,须先解决,以免误导。

  自「程高本」出版以来,争议未曾断过,主要是对后四十回的质疑批评。争论分两方面,一是质疑后四十回的作者,长期以来,几个世代的红学专家都认定后四十回乃高鹗所续,并非曹雪芹的原稿。因此也就引起一连串的争论:后四十回的一些情节不符合曹雪芹的原意、后四十回的文采风格远不如前八十回,这样那样,后四十回遭到各种攻击,有的言论走向极端,把后四十回数落得一无是处,高鹗续书变成了千古罪人。我对后四十回一向不是这样看法。我还是完全以小说创作、小说艺术的观点来评论后四十回。首先我一直认为后四十回不可能是另一位作者的续作。《红楼梦》人物情节发展千头万绪,后四十回如果换一个作者,怎么可能把这些无数根长长短短的线索一一理清接榫,前后成为一体。例如人物性格语调的统一就是一个大难题。贾母在前八十回和后四十回中绝对是同一个人,她的举止言行前后并无矛盾。第一百零六回:贾太君祷天消祸患,把贾府大家长的风范发挥到极致,老太君跪地求天的一幕,令人动容。后四十回只有拉高贾母的形象,并没有降低她。

  《红楼梦》是曹雪芹带有自传性的小说,是他的《追忆似水年华》,全书充满了对过去繁华的追念,尤其后半部写到贾府的衰落,可以感受到作者哀悯之情,跃然纸上,不能自已。高鹗与曹雪芹的家世大不相同,个人遭遇亦迥异,似乎很难由他写出如此真挚个人的情感来。近年来红学界已经有愈来愈多的学者相信高鹗不是后四十回的续书者,后四十回本来就是曹雪芹的原稿,只是经过高鹗与程伟元整理过罢了。其实在「程甲本」程伟元序及「程乙本」程伟元与高鹗引言中早已说得清楚明白,后四十回的稿子是程伟元蒐集得来,与高鹗「细加釐剔,截长补短」修辑而成,引言又说「至其原文,未敢臆改」。在其他铁证还没有出现以前,我们就姑且相信程伟元、高鹗说的是真话吧。

  至于不少人认为后四十回文字功夫、艺术成就远不如前八十回,这点我绝不敢苟同。后四十回的文字风采、艺术价值绝对不输前八十回,有几处可能还有过之。《红楼梦》前大半部是写贾府之盛,文字当然应该华丽,后四十回是写贾府之衰,文字自然比较萧疏,这是应情节的需要,而非功力不逮。其实后四十回写得精彩异常的场景真还不少。试举一两个例子:宝玉出家、黛玉之死,这两场是全书的主要关键,可以说是《红楼梦》的两根柱子,把整本书像一座大厦牢牢撑住。如果两根柱子折断,《红楼梦》就会像座大厦轰然倾颓。

  第一百二十回最后宝玉出家,那几个片段的描写是中国文学中的一座峨峨高峰。宝玉光头赤足,身披大红斗篷,在雪地里向父亲贾政辞别,合十四拜,然后随着一僧一道飘然而去,一声禅唱,归彼大荒,「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红楼梦》这个画龙点睛式的结尾,恰恰将整本小说撑了起来,其意境之高、其意象之美,是中国抒情文字的极致。我们似乎听到禅唱声充满了整个宇宙,天地为之久低昂。宝玉出家,并不好写,而后四十回中的宝玉出家,必然出自大家手笔。

  第九十七回「林黛玉焚稿断痴情」,第九十八回「苦绛珠魂归离恨天」,这两回写黛玉之死又是另一座高峰,是作者精心设计、仔细描写的一幕摧人心肝的悲剧。黛玉夭寿、泪尽人亡的命运,作者明示暗示,早有铺排,可是真正写到苦绛珠临终一刻,作者须煞费苦心,将前面铺排累积的能量一股脑儿全部释放出来,达到震撼人心的效果。作者十分聪明的用黛玉焚稿比喻自焚,林黛玉本来就是「诗魂」,焚诗稿等于燬灭自我,尤其黛玉将宝玉所赠的手帕上面题有黛玉的情诗一併掷入火中,手帕是宝玉用过的旧物,是宝玉的一部份,手帕上斑斑点点还有黛玉的泪痕,这是两个人最亲密的结合,两人爱情的信物,如今黛玉如此绝决将手帕扔进火里,霎时间,弱不禁风的林黛玉形象突然暴涨成为一个刚烈如火的殉情女子。手帕的再度出现,是曹雪芹善用草蛇灰线,伏笔千里的高妙手法。

  后四十回其实还有其他许多亮点:第八十二回「病潇湘痴魂惊恶梦」、第八十七回「感秋深抚琴悲往事」,妙玉听琴。第一百零八回「死缠绵潇湘闻鬼哭」,宝玉泪洒潇湘馆,第一百十三回,「释旧憾情婢感痴郎」,宝玉向紫鹃告白。

  张爱玲极不喜欢后四十回,她曾说一生中最感遗憾的事就是曹雪芹写《红楼梦》只写到八十回没有写完。而我感到我这一生中最幸运的事情之一就是能够读到程伟元和高鹗整理出来的一百二十回全本《红楼梦》,这部震古铄今的文学经典鉅作。

白先勇(国立台湾大学特聘讲座教授)

编者序

白先勇《红楼梦》导读出版弁言


  金圣叹其生也早,当他以《庄子》、《离骚》、《史记》、《杜诗》、《水浒传》、《西厢记》为六大才子书时,他无缘见到《红楼梦》面世,否则他不但会将它列为「才子书」,而且会视为「才子书」中的集大成者。自然今天视《红楼梦》为中国古典文学中的最伟大的着作(至少是其中之一),则早是中外公认的评值。

  《红楼梦》作为才子书之集大成者,其内涵之丰富、文采之斐然,雅俗共赏,所得自是各有深浅。俗曰:「外行的看热闹,内行的看门道」,但才子书之所以为才子书,其实不只是热闹与门道,重要的是「才子」特有的器识与才情,足以另开一世界,风华此干坤。是以说:「惟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风流」,才子书的真正解人,往往需要「惺惺惜惺惺」的风流人物。当今之世,白先勇不正是这种才子?他性好《红楼梦》,耽读大半生,而且教授近二十年,岂非最为适当的解人?

  白先勇在台大讲授《红楼梦》,事出偶然,又势有必然。趋势教育基金会陈怡蓁董事长,在捐赠台大第二期「白先勇人文讲座」时,原本有意成全白先勇,在台大开授一系列有关「民国史」之讲论课程,当时预计一年可以讲完。当我受命执行,就预留一年,以安排讲座人选。但事与愿违,许多历史学界的国外学者,各有自己的行程,无法前来共襄盛举。我们正为讲座势必开天窗烦恼之际,张淑香教授灵机一动,建议白先勇何不在台大讲授一学期的「红楼梦导读」,以为我们争取到另请讲座人选的缓冲期间,遂开始了白先勇亲任讲座,在台大导读《红楼梦》的盛事。

  课程一上台大选课网站,初选者千余人,但台大最大的教室只能容纳四百四十人。因而决定另以「新百家学堂」计画,加以录影,先置台大开放式课程网站与趋势教育基金会网站,供校内外人士点阅。再经过后制、出版DVD与书面手册,以供愿意详加研读、反覆参详者运用。一学期下来,由于分析深入,论赞绵密,仅及四十回,遂决定以台大讲座课程继续讲授。第二学期亦只接近八十回,最后决定再续讲一学期,以完成全书之导读。DVD与手册亦将分为上、中、下三集,依白先勇的说法是:「我们不能对不起曹雪芹!」

  此一系列讲座录影与出版的完成,除了首先得感谢陈怡蓁董事长的捐输,更要感谢台大庄荣辉教务长的支持,终于有此才子会才子,才子解才子的美事。因系执行者,谨志数言,以记其事云尔。

柯庆明(台大新百家学堂执行长)

图书试读

《红楼梦》导读(三)第九讲【摘录】

(第九十七回,林黛玉焚稿断痴情,薛宝钗出闺成大礼)


九十七回「林黛玉焚稿断痴情,薛宝钗出闺成大礼」、九十八回「苦绛珠魂归离恨天,病神瑛泪洒相思地」,这两回是《红楼梦》里边高峰的两回,极为重要。在这整个架构里面,宝黛两个人的爱情是很重要的一条线,一直到黛玉之死,这条线断掉。所以,整本书从头开始,很多伏笔都是为这条线铺陈的,铺到最后一回。这就是考验一个小说家的功夫,预备了、前面的伏笔这么多,到了那个地方,炮仗爆出来的时候声音够不够大,这个东西非常重要。所以黛玉之死是整本书的关键又关键,它的难处就在 ── 《红楼梦》一开始就很精彩了,从一个神话架构,到第五回太虚幻境,后来讲贾府之盛、宝黛之间的爱情,写得非常精彩了,等于一个个小山峰,一峰比一峰高。

《红楼梦》里边有几个人之死。死亡在《红楼梦》里也占了很重要的一个题目。前面几个人之死,比较重要的,第一个,秦可卿。秦可卿之死,它的重要性比较是象征的。一方面象征贾府最兴盛的时候、它最得意的时候死掉了,就是人世的枯荣,不长久,保不住;第二个象征意义,那时贾府是极盛的时候,死掉的那个仪式、那个排场之大,跟后面互相对照。第二个很重要的死亡是晴雯之死。是书里面另一个重要的episode:宝玉亲身跟晴雯那一段告别,生离死别,写得非常动人。晴雯是宝玉心中非常疼爱的一个女孩子,那一场写得非常动人,而且完了以后还写了那么长的一篇〈芙蓉诔〉来祭她。

前面已经这么多高峰了,黛玉之死,这是书里面的喜马拉雅峰,一定要高过所有前面的一切,这本书才镇得住。分量要镇得住。很多红学家对于后四十回有很多、很多批评,但是可以提出很多反证,像黛玉之死写到这个地步,我自己认为,这后面四十回稿,极可能是曹雪芹已经写完了定稿,然后由高鹗来改的。我比较倾向这个,不大能够想像另外一个作家续人家的书,而写了黛玉之死的时候,那种的投入、怜悯、pity,而且写得那么好。几乎不大可能。

用户评价

评分

收到!這就為您創作一篇以台灣讀者口吻撰寫的《紅樓夢》導讀(三){16DVD+1手册} 的書評,風格多樣,篇幅控制,且絕不包含書本本身內容,讓您一窺其“看不見”的魅力。 這套《紅樓夢》導讀,我拿到手時,光是那厚實的DVD盒和精緻的手冊,就讓我覺得值回票價。我平時就是個標準的「書蟲」,對經典文學的熱愛,大概跟對珍珠奶茶的依賴程度差不多。過去也看過不少《紅樓夢》的讀本,但總覺得有些枝微末節的地方,自己一個人鑽研起來,總像是在迷霧中摸索。這次的導讀,我特別想講的是它的「氛圍營造」。我還沒開始細看內容,光是打開DVD盒,那股淡淡的、帶著歷史感的香氣就撲面而來,讓我瞬間有種置身於大觀園的錯覺。手冊的設計也是別出心裁,紙質很有質感,裡面的插畫風格,不是那種新潮的Q版,而是帶著點古典韻味,一看就知道是下了功夫的。我特別喜歡裡頭一些人物的線稿,勾勒得非常傳神,讓人光看圖就能想像出幾分角色的性格。老實說,我對於「導讀」這類東西,有時候會怕太過學術或枯燥,但這套光是從外在的設計和給人的第一印象,就已經打破了我的疑慮。我甚至覺得,光是把這套書擺在家裡的書架上,都能提升整個家的文化氣息。我對接下來的「內容」充滿期待,希望它能像它的「外在」一樣,給我帶來驚喜。

评分

我是一個很注重「細節」的人,尤其在閱讀經典的時候,我會特別留意作者的「匠心」所在。這次入手了《紅樓夢》導讀(三){16DVD+1手册},還沒開始看DVD,單是那16張DVD的「命名」,就讓我感到一股「巧思」。每一張DVD的標題,都不是那種乾巴巴的「第一章」、「第二章」,而是用了一些非常有「詩意」的詞語,像是「夢醒時分」、「鏡花水月」之類的。光是看標題,我就能想像到,DVD裡的內容,一定不會是枯燥乏論,而是充滿了「畫面感」。而那本手冊,我認為它更像是一張「地圖」,一張帶領我們探索《紅樓夢》廣闊世界的地圖。它沒有直接告訴你答案,而是指引你方向。我喜歡它裡面一些「留白」的設計,讓讀者自己去思考、去想像。我還注意到,手冊裡有一些「小提示」,像是「下一集,我們將深入探討XX的內心世界」之類的,這種「預告」式的寫法,讓我對接下來的內容充滿了「好奇」。總之,這套導讀,它不單單是提供資訊,更是在「引導」我們如何去「閱讀」這部偉大的作品。

评分

我得說,這次《紅樓夢》導讀的「包裝」,完全超出了我的預期。我平常對這些「周邊商品」不太有興趣,總覺得內容才是王道。但是,這套《紅樓夢》導讀(三){16DVD+1手册},卻讓我對「包裝」有了新的認識。那16張DVD,嚴格來說,並不是每一張都塞滿了講課內容,而是每一張都有它獨特的「意境」。我個人最喜歡的是其中幾張,光是看封面的設計,就覺得很有故事性。像是有一張,畫的是江南水鄉的朦朧景色,我光是看著,腦海裡就已經腦補了許多寶黛初見的場景。還有另一張,是描繪古代仕女在庭院中賞花的畫面,那種溫婉、細膩的筆觸,讓我不禁聯想到黛玉葬花的淒美。至於那本手冊,我認為它更像是一張「門票」,一張通往《紅樓夢》深層世界的門票。它提供的資訊,不是那種填鴨式的知識,而是引導性的、啟發性的。我喜歡它裡頭的一些「小故事」,不是《紅樓夢》裡的情節,而是關於《紅樓夢》作者、時代背景的一些軼聞趣事,這些內容讓我感覺更貼近那個時代,也更能理解書中的情感。總之,這套導讀,不只是一套學習工具,更是一件精緻的「藝術品」。

评分

作為一個資深的「紅學」愛好者,我對任何跟《紅樓夢》相關的「新玩意」都充滿了「探究」的慾望。這次的《紅樓夢》導讀(三){16DVD+1手册},我得說,它在「呈現方式」上,真的讓我感到「耳目一新」。那16張DVD,我還沒有仔細看,但我已經預感,它們的「內容」絕非只是單純的講座錄影。我特別喜歡DVD外盒上的「美術設計」,那種色彩的搭配,那種人物的畫風,都透露出「復古」的「韻味」。我甚至覺得,光是把DVD盒擺在桌上,就已經是一種「視覺饗宴」。而那本手冊,我認為它更像是「鑰匙」,一把打開《紅樓夢》「深層意涵」的鑰匙。我最欣賞的是,手冊裡的「排版」方式。它不是那種密密麻麻的文字,而是用了一些「留白」和「圖示」,讓閱讀起來更加「輕鬆」。我甚至覺得,它裡頭的一些「小插畫」,不僅是裝飾,更能幫助我們「理解」某些「抽象」的概念。總之,這套導讀,它給我的感覺,是一種「全方位的」沉浸式體驗,不單單是聽、是看,更是「感受」。

评分

坦白說,我對《紅樓夢》一直有種「敬畏」感,總覺得它是一部非常博大精深的巨著,一個人讀,難免會有「掛一漏萬」的感覺。這次收到的《紅樓夢》導讀(三){16DVD+1手册},我還沒有開始深入研究 DVD 內容,但光是從那本「手冊」的編排方式,我就覺得它非常「貼心」。它不是那種厚重得讓人望而生畏的論文集,而是一本輕巧、易於翻閱的小冊子。我特別欣賞它在「結構」上的安排。它將複雜的《紅樓夢》人物關係,用一些「圖表」的方式呈現出來,雖然我還沒對照書本細讀,但光是看圖,我就能大致了解誰是誰的誰,這對於我這種「路痴」型讀者來說,簡直是福音。而且,它還在手冊中穿插了一些「詩詞賞析」,並不是那種生硬的解釋,而是帶著情感的引導,讓我能從中感受到古代文人那種「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意境。我最期待的是,DVD裡面的「講解」,希望它能像手冊一樣,用一種「輕鬆」而「有深度」的方式,帶領我一同遨遊《紅樓夢》的世界。我甚至覺得,這套導讀,不僅是幫助我們理解《紅樓夢》,更是幫助我們「感受」《紅樓夢》。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