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是文学巨灵们盘桓的城市,也是易让人陷入幻觉、万花筒般的城市。
台北,是异乡客的漂流之家,也是悲喜总暧昧难辨的遗忘之都。
到底是城市滋养了小说?还是小说建构出了城市的想像?
《双城喜剧》让人物穿梭城市间,勾勒出各自心中冷暖自知的台北,或巴黎……
「双城」──故事折返于台北与巴黎双城之间,「喜剧」──法文的comédie比起中文更具歧义性,指的不仅是中文理解上令人发笑的「喜剧」,可以是严肃的或带有嘲讽性质的戏剧──相对于悲剧而言的、有美满结局的戏,或相对于悲剧英雄而言的、表现日常小人物的戏剧──既指剧种,也可指剧院本身,另又有逢场作戏、惺惺作态之意。而这意趣幽微,滋味复杂,正是书中小说给人的印象氛围。
书中八篇短篇小说,出场人物藕断丝连。台法混血的阿涅丝就像个美丽的洋娃娃,让人不禁忽略她机巧的作家身分正暗自萌芽,而阿涅丝同母异父的哥哥宇鹏曾和她在巴黎错身而过,并差点迷失在这冷漠萧瑟的秋光之都……。其他还有同样从台湾来到法国的女孩夏夏、必必,以及郭清澐、舒昙景,她们的个性、怀抱目标大相迳庭,境遇也各自不同,或追求学位,或追求爱情,或早、或晚出现在巴黎,彼此皆有属于自己的生命故事,却也意外地在他人的故事里轧上一角。
各篇小说之间的时空背景跨度颇大,起于二十一世纪初,迄于还未到来的三○年代,不过全书并不按照故事时间或发表顺序编年排列:参差的跳跃紧扣的是贯穿全书的双视角,和它由悲转喜的内在逻辑。各篇可独立存在,自成一完满世界,也可借由相关的角色或互涉的情节展开对话。人物形象鲜明,摆盪于双城间的夹缝地带,时而低唱耳熟能详的台式旋律,时而带有法国电影诙谐、机智的色彩。
本书特色 ★ 八篇短篇小说场景轮流交替于台北、巴黎双城,各篇自成一局,但人物、情节互有关连。
★ 〈露台教育〉和〈花瓶变奏〉两篇原为作者创作编剧的法文短片,展现小说与戏剧的不同趣味。
名人推荐 杨泽、孙梓评、宇文正、丁名庆
诗人、作家、文学主编一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