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场:后九七香港流行歌词论述

词场:后九七香港流行歌词论述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香港流行歌曲
  • 粤语流行曲
  • 歌词研究
  • 文化研究
  • 香港文化
  • 流行文化
  • 词语分析
  • 后九七香港
  • 文学研究
  • 音乐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香港粤语流行歌曲,一直展现着香港本土生活质量和精神面貌的丰富性。尤其在2014年香港雨伞运动,我们无不深深感受到粤语流行歌词的灵性和力量,如何盛载着香港人的希望和梦想,堪称另类的香港本土文化载体。

  后九七香港粤语流行曲作为一种流行文化产物,在题材的宽广度上、技艺上、细致程度上,仍存在相当大的探索空间。《词场──后九七香港流行歌词论述》一书,并不纯然是一篇篇从1998到2014的作品赏析。如果香港粤语流行歌词是一部武侠小说的主角,《词场》便细细追踪他在九七后的成长足迹、细碎步韵、一招一式。不管九七后的香港粤语流行歌词或江河日下,或绝处逢生,或穷而后工,《词场》也要探索它的传奇,留下沙龙心照。
 
尘封的旋律:都市记忆与时代之声 一部关于香港都市变迁、身份认同与文化回响的深度考察 引言 本书并非聚焦于特定时期的流行歌词分析,而是一场对香港这座城市自身肌理、社会情感与历史脉络的细致梳理。我们试图剥离那些表层的、即时的流行符号,转而深入探究那些潜藏在都市景观、日常经验与集体记忆深处的“声音景观”。这是一部关于香港如何通过其非正式的、流动的、甚至是被遗忘的叙事,来定义自身的书写。 第一部:失焦的景观——城市空间与身体感知 第一章:霓虹之下的地理重构 本章探讨了二战后至二十世纪末期,香港城市空间如何经历剧烈的物质重塑。从殖民地时期的规划蓝图到战后爆炸性的人口涌入,城市形态如何从功能主义的铁笼转变为充满矛盾的“叠层空间”。我们关注的不是建筑的美学,而是居住者在这些空间中被迫建立起来的身体关系。深入分析了“寮屋”、“徙置区”与“唐楼”这三种典型的居住形态如何塑造了香港人对“界限”、“隐私”与“公共领域”的独特认知。这些空间的物理压缩,直接催生了一种独特的都市生存哲学。 第二章:通勤的仪式与时间的碎裂 香港的生活节奏以其高强度和持续性著称。本章着重考察“通勤”这一日常行为在香港语境中的特殊意义。从电车(叮叮)的缓慢行进到地下铁路的极速穿梭,通勤不再仅仅是空间位移,而成为一种社会性的、集体性的“时间忍受”仪式。分析了这种高压下的时间观,如何导致个体经验的碎片化,以及这种碎片化如何反向影响了人们对稳定叙事的渴求与排斥。我们引入了身体社会学的视角,探讨拥挤如何成为香港身份的非自愿标签。 第三章:边缘的声景:被过滤的声音世界 城市的声音是其最即时的记忆载体。本章聚焦于那些经常被主流文化忽略的声音:码头的汽笛、茶餐厅的喧哗、街边小贩的叫卖,以及海风中夹杂的远方船只的低鸣。这些“边缘声景”构成了香港日常生活背景音。通过对这些声音的细致描摹,我们试图还原一个非官方的、去精英化的城市听觉地图,并探讨这些声音在身份认同的构建过程中所扮演的稳定器角色。 第二部:记忆的断层与回响 第四章:殖民遗产的“去魅”与重影 香港的集体记忆承载着复杂的殖民叙事。本章超越了对政治事件的直接评述,而是转向对那些潜移默化渗透在文化中的“殖民遗迹”的考察。这包括对某些语言习惯、生活仪式,乃至对“效率”和“秩序”的偏执性追求。我们分析这些习性如何被后来的世代所继承、解构,并最终转化为一种内化的、有时甚至是自我否定的文化张力。这种“去魅”过程,揭示了身份构建的内在不确定性。 第五章:旧物的“生命史”与情感的固化 在快速更新的都市环境中,旧物往往被视为现代化的障碍,但它们也承载着不可替代的记忆重量。本章追踪了若干在香港社会中具有代表性的旧物,例如老式的家庭电器、特定年代的包装设计、以及特定的街头招牌,分析它们如何从实用工具转变为情感的“锚点”。探讨了在物质迭代加速的背景下,个人如何通过“收藏”或“怀念”这些实体物件,来对抗时间流逝带来的疏离感。 第六章:河流的变迁:水域叙事与空间焦虑 香港是一座被水环绕的城市,但随着填海工程和海岸线的工业化,人与水的关系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本章探讨了维多利亚港和离岛水域在历史叙事中的角色变迁。从渔村的传说到现代物流的枢纽,水域不再是经济的来源或逃离的通道,而日益成为一种被驯服的景观。这种空间上的“收窄”与“界定”,折射出香港人日益增长的空间焦虑感和对自然边界的失落。 第三部:文化文本的无声叙述 第七章:街头艺术的瞬间性与公共宣言 本章转向对城市公共空间中短暂的、非制度化的艺术表达的观察,特别是街头涂鸦、海报的张贴与拆除、以及临时的装置艺术。这些“非官方文本”往往以最直接的方式回应着城市中正在发生的社会情绪或政治氛围。我们着重分析这些艺术形式的“瞬间性”——它们的出现与消逝速度,如何反映了言论空间的微妙变化,以及普通市民在公共领域进行声音表达的努力与局限。 第八章:口述史的“裂隙”:未被记载的日常 口述历史是对官方记录的有力补充,但在高度结构化的香港社会中,有些声音被系统性地边缘化。本章关注那些难以被正式记录的个体经验,如特定行业的从业者(如印刷工人、码头搬运工)的生活片段、家庭内部的权力结构、以及跨代际的沟通障碍。通过收集和整理这些“裂隙”中的叙事,我们得以拼凑出更为立体、更具人情味的城市侧面,揭示集体记忆背后的个人挣扎。 第九章:光影中的“他者”:都市电影中的异乡人 香港电影对都市的描摹固然经典,但本章关注的焦点在于那些被置于都市边缘的“他者”形象——外籍劳工、新移民、以及那些在摩天大楼阴影下工作的服务人员。探讨这些“他者”如何在主流叙事中被简化或符号化,以及他们的存在如何反衬出主流社群对“归属感”的内在焦虑。城市景观是社会阶层与身份差异最清晰的展示场,而这些“他者”的影像记录,是理解都市情感光谱不可或缺的一环。 结论:在流动中寻觅固定点 本书最终试图构建的,是一种对香港的“动态理解”。它承认这座城市本质上是流动的、矛盾的、不断自我否定的。我们不是在寻找一个统一的、稳定的“香港之声”,而是试图捕捉那些在物质现实、集体记忆与个体感知之间不断摩擦、碰撞所产生的微妙回响。这些被观察到的现象,共同构筑了一个复杂且富有生命力的都市肌理,远远超出了任何单一的文化产品所能概括的范围。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梁伟诗


  流行歌词研究者、剧场评论人、文化评论人,任教于香港演艺学院戏剧学院。曾任香港电台第二台文化节目《思潮作动、文明单位》主持(2011-2016),文章散见于专栏「不等果陀」(《信报》,2007-2009)、「词话诗说」(《文汇报》,2010-2013)、「敢观舞台」(《文汇报》,2012-)、「诗珏失调」(《明报》《阳光时务周刊》,2012-2013)、「文化KO」(《苹果日报》《号外》,2012-2013)、「世说诗语」(《苹果日报》,2014),并于2015年获「香港驻纽约经济贸易办事处-亚洲文化协会奖助金」,赴美考察。着有《词家有道-香港十六词人访谈录》(与黄志华、朱耀伟合着,2010)、《后九七香港粤语流行歌词硏究》(与朱耀伟合着,2011)、《后九七香港粤语流行歌词研究(修订本)》(与朱耀伟合着,2015)等。
 

图书目录

1998天下无双-林振强
2000佛洛依德爱上林夕-周耀辉
2000我-林夕
2000深蓝-乔靖夫
2000给自己的情书-林夕
2001单车-Y
2002燕尾蝶-Y
2003娃鬼回魂-黄仲凯
2003雪糕车-林一峰
2003黑房-周耀辉
2003岁月如歌-刘卓辉
2004二十世纪少年-方杰
2004Blessing-黄霑
2005步天歌-乔靖夫
2005流行曲-林海峰
2005无赖-李峻一
2005雌雄同体-周耀辉
2005敌托邦的拾荒姑娘-蓝奕邦
2006才女-于逸尧
2006我爱茶餐厅-周博贤
2006笑忘书-林若宁
2006富士山下-林夕
2006爱得太迟-林夕
2006落花流水-Y
2006维纳斯-周耀辉
2007全民皆估-农夫
2007电灯胆-李峻一
2007蚂蚁-周耀辉
2007黛玉笑了-周耀辉
2008人墙─潘源良
2008我哋大家-林海峰
2008无心害你-张美贤
2008黑色礼服-Y
2009小团圆-Y
2009月亮说-王菀之
2009叮叮车-林若宁
2009七百年后-若宁
2009永和号-小克
2009围城-刘卓辉
2009边一个发明了返工-林阿P
2010一丝不挂-林夕
2010乞丐王子-周博贤
2010天梯-钟晴
2010车路士的男孩-陈浩峰
2010花花世界-周礼茂
2010陀飞轮-Y
2010挨风科-周博贤
2010超生培慾-林夕
2010超错─潘源良
2010爱你枕边暖-林一峰
2010叶问风中转-林敏骢
2010钢铁是怎样炼成的-Y
2010 ALLEGRO OPUS 3.3AM-小克
2011一再问究竟-小克
2011六月飞霜-林夕
2011年少无知-林若宁
2011西西弗斯之歌-林阿P
2011我们的胡士托-梁栢坚
2011那谁-Y
2011沼气—陈咏谦
2011苦瓜-Y
2011绝色-林夕
2011懒音哥-林宝
2011CHOK-陈少琪
2012今晚我靓唔靓-若宁
2012天地会-梁栢坚
2012少数-Y
2012吴哥窟-若宁
2012枯荣—乔星
2012留白-林夕
2012睁开眼-TIM LUI
2012惊人-于逸尧
2012IT’S MY PARTY-耀辉
2013主旋律-小克
2013任我行-林夕
2013最好的时刻-周博贤
2013冲上云霄-郑国江
2013嚣张-周耀辉
2014薄情歌-Y
2014鸡蛋与羔羊-周博贤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词场:后九七香港流行歌词论述》这个书名,带着一股子学术的严谨,又不失文化研究的诗意。它直接点明了研究对象——后九七时期的香港流行歌词,并以“词场”这一概念来构建其分析框架。这让我立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猜想,作者并非简单地摘录歌词,而是会深入挖掘歌词背后所承载的时代信息、社会情绪以及文化变迁。 我期待,这本书能像一位经验丰富的策展人,将后九七时期的香港流行歌词,按照其内在的逻辑和主题,进行精心的梳理和展示。或许会从不同歌手、不同创作风格,甚至是不同社会议题入手,层层剥开歌词的丰富内涵。我好奇,在香港回归祖国这一重要的历史节点后,流行歌词在主题上是否会出现新的转向?比如,对身份认同的探寻,对社会变迁的感知,或是对未来的憧憬与忧虑,是否会在歌词中得到更集中的体现? “论述”二字,暗示了这本书的学术深度。我希望作者能够提供一套有说服力的分析方法,不仅仅是停留在表面的文字解读,而是能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文化思潮,甚至是一些宏观的政策和事件,来阐释歌词的意义。它会不会涉及到对词作者创作理念的探讨?对歌词在传播过程中如何被解读和接受的分析?我渴望从中获得一种更系统、更具理论支撑的理解,去认识香港流行歌词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影响力。 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出现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案例分析。通过对具体歌曲的深入剖析,比如某个歌手的代表作,或是某个时期出现的某个现象级的歌曲,来具象化地展示“后九七”时期香港流行歌词的特征和演变。我希望这些分析能够既有学术的严谨性,又不失文学的感染力,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既能获得知识,又能感受到文字的魅力。 这本书,对我而言,不仅仅是对特定时期香港流行音乐的梳理,更是一种理解香港社会文化变迁的独特视角。我期待它能成为一本深刻而引人入胜的读物,为我打开一扇通往那个时代情感与思想世界的窗口,让我对香港流行歌词的理解,上升到新的高度。

评分

《词场:后九七香港流行歌词论述》这本书,光是书名就足够吸引人。它营造了一种“词场”的概念,暗示着歌词不仅仅是零散的文字,而是一个充满能量、能够产生影响力的空间。加上“后九七香港流行歌词论述”的限定,更是精准地勾勒出本书的研究对象——那个特定时期的香港流行歌词。这立刻激发了我对书中内容的好奇心,我想象着,它会带领我进入一个怎样的文本与情感的“词场”。 我猜想,本书的作者一定是一位深谙香港流行文化、并且对歌词创作有着细致入微观察力的研究者。他/她可能会从一个全新的视角,来审视那些曾经在我们耳边响起无数遍的粤语歌词。我期待着,能够通过这本书,发现那些隐藏在熟悉旋律背后的深刻含义,理解词作者们是如何在字里行间,捕捉并反映出香港社会在“后九七”这个特殊时期所经历的变迁、情绪和思考。 “后九七”这个时间点,无疑是香港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我非常好奇,在这样一个社会背景下,香港流行歌词的主题、情感表达,甚至语言风格,是否会发生某些微妙而深刻的变化?书中是否会探讨,在新的时代语境下,歌词中是否会出现更多关于身份认同、回归、未来展望,甚至是某种集体情绪的表达?我期待着,能从书中找到一些具体的、令人信服的例证,来勾勒出这一时期歌词创作的独特性。 “论述”这两个字,则赋予了这本书学术的厚重感。我希望它不仅仅是停留在对歌词的简单赏析,而是能够提供一种系统性的、有深度的分析。作者是否会运用文学批评、文化研究,甚至是社会学的方法,来解读歌词的内涵?是否会探讨歌词与音乐、与歌手形象、与时代背景之间的相互作用?我渴望从书中获得一种更具穿透力的洞见,去理解香港流行歌词作为一种文化载体所承载的丰富意义。 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一张通往香港流行文化记忆深处的地图。我期待着,它能够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分析,带领我重新认识那些曾经触动过我们心灵的粤语歌词,理解它们在那个特殊时期所扮演的角色,并从中获得对香港流行文化更全面、更具历史深度的理解。

评分

《词场:后九七香港流行歌词论述》这本书,当我第一次在书店的架子上看到它时,就被这个名字吸引住了。那种带有“词场”的概念,似乎在暗示着歌词不仅仅是简单的文字堆砌,而是一个充满张力、能量汇聚的空间,一个承载着时代情绪、个体心声的舞台。而“后九七香港流行歌词论述”,则直接点明了主题,立刻勾起了我对于那个特殊时期香港流行音乐的好奇与回忆。我想象着,作者一定是对那个年代的粤语歌词有着深厚的感情和深刻的理解,能够洞察到那些隐藏在旋律之下的情感脉络和社会变迁。 这本书会带我进入一个怎样的“词场”呢?我猜想,作者会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词曲发掘者,带领我们穿越一首又一首经典的香港流行歌曲。从那些曾经陪伴我们度过青葱岁月的金曲,到那些在KTV里被反复吟唱的动人旋律,书中或许会逐一剖析它们的歌词,挖掘其中蕴含的意象、比喻、情感抒发,以及它们如何反映了香港社会在回归后的种种变化。我期待着,能够通过这本书,重新认识那些熟悉的歌词,发现它们不曾被我注意到的深刻含义,理解词作者们如何在有限的篇幅里,构建出如此丰富的情感世界和叙事空间。 我特别好奇的是,作者会如何定义“后九七”这个时间段,以及它对香港流行歌词产生了怎样的影响。那个时期,香港经历了巨大的社会转型,这种转型无疑会在文化艺术上留下印记。这本书会不会探讨,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歌词的主题是否发生了转变?例如,是否出现了更多关于身份认同、故土情结、未来迷茫,甚至是更加内省和个人化的表达?我希望作者能够提供一些具体的案例分析,通过对不同歌手、不同时期作品的对比,来展现这种演变的轨迹。 同时,我也对“论述”这两个字充满了期待。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是对歌词的堆砌和罗列,而是能够提供一种有深度的、有条理的分析框架。作者是否会运用文学批评、社会学、甚至心理学的理论来解读歌词?是否会探讨歌词与音乐、与歌手演唱风格之间的互动关系?我希望它能提供一种新的视角,让我能够超越单纯的听歌体验,更理性、更深入地理解香港流行歌词的艺术价值和文化意义。 这本书就像是一扇门,推开它,我仿佛能回到那个充满活力的年代,与那些经典的歌词对话,倾听它们在时代洪流中的低语。我期待着,它能够为我揭示香港流行歌词背后不为人知的秘密,让我对这个承载了无数人回忆的音乐类型,有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张通往过去、通往情感深处的地图,引导我重新探索那些曾经触动过我们心灵的旋律与文字。

评分

《词场:后九七香港流行歌词论述》这个书名,有一种直击人心的力量,它唤起了我对那个特殊时期香港流行音乐的无限遐想。我看到“词场”这个概念,便觉得它绝非仅仅是文字的堆砌,而是某种能量汇聚、思想碰撞的发生地。而“后九七香港流行歌词论述”,则精准地圈定了研究的时间范围和文化载体,让我对书中的内容充满了期待,相信它会是一次深入的文化考古。 我猜想,这本书的作者一定是一位对香港流行文化有着深厚感情和敏锐洞察力的学者。他/她会带领读者,一同穿越那些曾经熟悉的旋律,去审视那些或深情、或激昂、或无奈的歌词。我期待着,作者能够像一位技艺精湛的丝绸修复师,将那些被岁月或忽略的歌词碎片,精心打磨,重新组合,展现出它们原本的光泽和肌理。 “后九七”这个时间点,本身就充满了戏剧性和解读的空间。我非常好奇,在香港社会经历重大转折之后,其流行歌词在主题、情感表达,甚至是语言风格上,是否会呈现出新的特征?书中会不会探讨,那些熟悉的创作模式是否被打破,是否出现了新的叙事方式和情感主题?我渴望从书中看到一些具体的、有说服力的论据,来证明这些时代的烙印是如何渗透到歌词的字里行间的。 “论述”二字,则让我对本书的学术价值抱有很高的期望。我希望它不仅仅是对歌词的简单赏析,而是能提供一套严谨的分析框架,或许会运用一些现代理论,例如符号学、文化研究,甚至是比较文学的方法,来解读歌词的深层含义。我期待,作者能从更宏观的视角,去审视歌词与社会、与时代、与听众之间的复杂关系,从而揭示香港流行歌词在特定历史语境下的独特意义。 这本书,在我看来,更像是一张邀请函,邀请我去参加一场关于香港流行歌词的深度对话。我期待它能以其深刻的见解和丰富的论据,拓展我的视野,让我能够以一种更加批判性、更具历史意识的眼光,去重新认识那些曾经陪伴我们成长的粤语歌曲,以及它们背后所蕴含的丰富文化信息。

评分

初翻开《词场:后九七香港流行歌词论述》,内心涌起一股久违的熟悉感。那些歌词,曾经是我们的青春背景音,是失意时的慰藉,是狂欢时的呐喊。书名中的“词场”,给我一种强烈的意象感,仿佛每一个词语都带着力量,在这个特定的时空场域中碰撞、交融,激荡出属于那个年代独有的情感回声。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作者是如何捕捉并解读这片“词场”的,它又承载了怎样的时代印记和文化符号。 我想,这本书大概率会是一场关于粤语歌词的深度挖掘之旅。作者很可能是一位敏锐的观察者,能够穿透歌词的表面,触及到字里行间更深层的情感肌理和社会肌理。我期待着,能够跟随作者的笔触,重新审视那些耳熟能详的歌词,发现其中被忽略的妙笔生花之处,理解词作者们如何在有限的空间里,编织出如此丰富细腻的情感图景,以及这些图景如何与当时香港社会的脉搏同频共振。 “后九七”这个时间节点,对于任何一个香港的文化研究者来说,都必然是一个充满挑战但也极具价值的切入点。我非常好奇,作者会如何处理这个微妙的时代过渡期。书中是否会探讨,在社会语境发生显著变化之后,歌词的主题、风格,甚至语言运用上,是否出现了新的趋势和变化?是更加内敛的抒情,还是对现实的某种隐喻和回应?我希望能从中看到一些令人耳目一新的分析,理解“后九七”的特殊性如何在歌词创作中留下印记。 “论述”这个词,则预示着这本书不会止步于简单的作品罗列或情感抒发,而是一种有结构、有逻辑的学术探讨。我设想,作者可能会运用多种分析工具,比如文本分析、文化符号学,甚至是传播学的视角,来解读歌词的内涵。它或许会触及到歌词与音乐的融合、与歌手形象的关联,以及它们在香港流行文化传播中的地位和作用。我渴望从中获得一种更系统、更具洞察力的理解,去认识香港流行歌词的艺术价值。 总而言之,这本书给我的感觉,不单单是一本关于歌词的书,更像是一扇窗,让我得以窥见那个特殊时期香港的集体记忆和时代情绪。我期待它能成为一本引人入胜的读物,让我能以全新的视角,重新品味那些陪伴过无数人的粤语金曲,理解它们在文化长河中留下的独特印记,并从中获得对香港流行文化更深刻的认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