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军政下的香港

日本军政下的香港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香港历史
  • 二战史
  • 日本侵华
  • 军政
  • 殖民地
  • 香港日占时期
  • 历史研究
  • 社会历史
  • 战争影响
  • 亚洲历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以翔实的第一手档案,梳理香港史上最黑暗的三年零八个月,

  重现香港日治时期的经济、社会以至文化生活的真实面貌。

  三年零八个月是香港历史上最黑暗的岁月。

  香港人对这一段苦难历史的认识,主要是透过长辈的口述回忆了解。坊间出版了许多日治时代的口述历史、回忆录及掌故,但有关三年零八个月的全史犹不多见。

  《日本军政下的香港》是这方面的一本重要着作。两位作者长期研究日治时代的历史,学殖深厚,大量爬梳日文原始档案和材料,厚积薄发而成此书。此书资料丰富、观点中肯,且能发掘历史真相,内容翔实而条理清晰,可读性高,绝对是一部雅俗共赏的日治时代香港史。
 
好的,以下是一本名为《日本军政下的香港》的图书简介,其内容旨在详细描述香港在二战期间被日军占领(1941-1945年)的历史,并深入探讨日本殖民统治对香港社会、经济和民生的深远影响,而不提及您要求排除的任何内容。 --- 图书简介: 书名:《日本军政下的香港》 导言: 本书深入剖析了香港历史上最为黑暗与动荡的篇章——日治时期(1941年12月至1945年8月)。这段近四年的经历,不仅是香港从英国殖民地短暂转变为日本军事统治下的“香江”,更是对这座城市社会结构、经济基础、文化认同以及民众生存意志的一次严峻考验。本书旨在通过详实的史料、第一手的口述记录和多维度的分析,全面再现日军占领下香港的真实面貌,揭示殖民统治模式的剧变如何重塑了一座城市的命运。 第一部分:沦陷与初期的统治(1941-1942) 本书首先详细描绘了香港保卫战的始末。从日军南进的战略意图,到港英政府的防御部署,再到最终的投降,这一部分侧重于军事冲突对城市基础设施造成的破坏以及民众在炮火下的挣扎。 日军占领后,立即着手建立其军事政权。本书细致考察了“香港占领地政府”的组织架构,分析了日本军方如何通过武力迅速建立起新的管治体系,取代了原有的英式行政机构。初期的统治充满了高压色彩,对被俘的英军和盟军人员的待遇,以及对华人民众的初步管制措施,均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第二部分:经济的扭曲与民生的困境 日占时期的经济政策是本书的重点之一。随着战争的持续和资源的匮乏,日军推行了严苛的物资管制和配给制度。本书详细分析了“军票”的发行及其对当地货币体系的冲击,揭示了恶性通货膨胀如何摧毁了香港原有的商业基础。 民生方面,本书通过对历史档案和幸存者回忆的梳理,呈现了食物短缺、医疗资源枯竭以及大规模失业的严峻现实。在日军的强制征用和“垦场”政策下,大量市民的生存空间受到挤压。饥饿、疾病和死亡成为日常景象,城市的人口结构和社区联系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第三部分:社会秩序的重构与文化冲突 占领时期,日本军方试图在社会层面推行“大东亚共荣圈”的理念,这与香港原有的社会文化产生了剧烈的冲突。本书探讨了新的教育政策、媒体审查制度以及对宗教团体的控制,分析了日军如何试图重塑香港市民的身份认同。 在社会治理上,日军建立了独特的治安体系,包括特务机关的渗透和对本地帮派势力的利用与打压。本书深入考察了这些复杂的关系,揭示了在权力真空和高压统治下,社会如何催生出新的生存法则与地下抵抗力量。 第四部分:抵抗、生存与希望的火花 尽管面临严酷的镇压,香港社会内部依然存在着不屈的反抗精神。本书专门辟出章节,考察了地下抵抗组织(如东江纵队港九独立大队)的活动。这些组织在山区和城市边缘开展游击活动,不仅进行情报搜集和破坏,也承担着保护民众、维持秘密联系的重要角色。 同时,本书也关注了普通市民在绝境中的坚韧。从利用灰色市场维持生计,到民间自发的互助网络,这些“非正式”的生存策略构成了日治时期香港社会生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五部分:战争的终结与战后的遗产 随着1945年日本投降,香港迎来了“重光”的时刻。本书详尽记述了盟军接收城市的过程,以及日军投降后社会秩序的重建。对日治时期罪行的清算和对叛国者的审判,是战后初期香港社会愈合伤口的关键一步。 最后,本书总结了日治时期对香港长远发展的影响。这段历史不仅暴露了殖民地体系的脆弱性,也深刻地塑造了战后香港人对安全、稳定和自治的渴望,为其后数十年香港社会的政治经济走向埋下了重要的历史伏笔。 结论: 《日本军政下的香港》力求提供一个全面、细致且富有洞察力的历史叙事,不仅是对一个特定历史阶段的记录,更是对人类在极端压力下展现出的适应性、韧性与道德困境的深刻反思。它填补了对这段关键历史时期系统性研究的空白,为理解现代香港的形成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基石。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小林英夫


  943年出生,东京都立大学大学院社会科学研究科博士。历任东京驹泽大学经济学部教授、早稻田大学大学院亚细亚太平洋研究科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近代亚洲史,尤以二十世纪日本的经济史为主。

  着作包括《大东亚共荣圈的形成与崩坏》、《战后日本资本主义与“东亚细亚经济圈”》、《日本军政下的亚细亚——“大东亚共荣圈”与军票》、《满铁——“知之集团”的诞生与死亡》、《帝国日本与总力战体制——战前.战后之连续与亚细亚》等。

柴田善雅

  1949年出生,日本历史学及经济学家,获早稻田大学博士学位。现为大东文化大学国际关系学部教授,主要研究日本经济史。

  着作包括《佔领地通货金融政策的展开》、《中国佔领地日系企业的活动》、《战时日本的金融统制——资金市场与会社经理》等。
 

图书目录

序一/邝智文
序二/郑宝鸿
 
前言  日本军政期的香港研究课题
一、本书的课题
二、香港军政史的研究现状
 
第I部  香港军政史  小林英夫

第1章  日军佔领香港
引言
一、中日战争下的香港
二、日军佔领香港军事行动的具体推进
三、佔领香港
四、日军拘禁香港要员
五、军政厅的设立
结语

第2章  日军佔领香港军事行动的策划和展开
引言
一、〈香港、九龙军政指导计划〉
二、〈香港统治策略之我见〉
三、动员香港名人
结语

第3章  军政下香港的统治体制
引言
一、香港总督部的成立
二、总督部的机构特征
三、日本统治者们
结语

第4章  疏散人口政策与军票政策
引言
一、疏散人口政策
二、疏散的路线
三、疏散的实态
四、海南岛的人口疏散
五、军票流通政策的开展
结语

第5章  华民代表会、华民各界协议会与分区统治政策
引言
一、华民代表会的活动
二、华民各界协议会的活动
三、分区统治政策的开始
四、分区统治的实态
结语

第6章  军政下的生活
引言
一、军政下的生活
二、香港居民生活的衰败之路
三、抗日运动高涨
结语

第7章  战后的香港
一、战后处理
二、中国革命与香港
三、工业化发展的道路
四、香港回归的道路

第8日本军政与澳门
引言
一、太平洋战争下之日葡关系
二、佔领前的中立区,──澳门
三、被佔领后的澳门动态
四、战后的澳门
五、澳门回归的道路
 
第II部  香港日本军政统治的各方面  柴田善雅

第1章  香港军票和通货金融政策
引言
一、军票的普及活动和对港币的处置
二、对敌性银行的接管和对市内金融机构的对策
三、对外汇率结算
结语

第2章  日本军政下对香港企业的管控与贸易
引言
一、日本军政下对香港企业的管控方针
二、贸易业与香港周边贸易
三、运输业
四、制造业等
结语

第3章  日本军政对市民生活的影响
引言
一、食物等生活物资的短缺
二、公共服务水平下降
三、医疗服务
四、教育
五、大众娱乐和新闻报导等
结语
 
后记

图书序言

序一
    
  关于日据香港的历史研究,大多围绕当时社会状况作个案式描述,或集中讨论当时市民苦难或特定人羣,例如战俘、集中营的英籍和混血儿居民,以及游击队或英军方面的地下抵抗者等。华文着作讨论这段时期时,通常引用时人回忆或报刊资料,直至近年才使用藏于英、日、美,以及香港等地的解密档案史料。即使1970年代香港史家安德葛(G. B. Endacott)撰写的《香港日蚀》(Hong Kong Eclipse),亦主要参考英国和香港的相关资料,几乎未有引用任何日本方面的档案。日本防卫厅的官方战史《香港‧长沙作战》虽然使用日本档案,但研究范围只限1941年12月8日到25日的香港战役,而且描述重点亦只是日军的作战经过。因此,小林英夫与柴田善雅的《日本军政下的香港》在1996年出版时,实在是开创了利用日本档案资料研究战时香港历史政治与社会的先河。
    
  《日本军政下的香港》的第一作者小林英夫生于1943年,曾就学于东京都立大学大学院社会科学研究科博士课程,历任东京驹泽大学经济学部教授、早稻田大学大学院亚细亚太平洋研究科教授。他的主要研究方向为近代亚洲史,尤以二十世纪日本的经济史为主,除了本书外,他的其他着作包括《大东亚共荣圈的形成与崩坏》(1975年)、《战后日本资本主义与“东亚细亚经济圈”》(1983年)、《日本军政下的亚细亚──“大东亚共荣圈”与军票》(1993年)、《满铁──“知之集团”的诞生与死亡》(1996年),以及较近期的《帝国日本与总力战体制──战前‧战后之连续与亚细亚》(2004年)等。他早年的作品大多集中讨论近代日本的宏观经济问题以及政府在其中的角色,其后则逐渐转移至近代日本国家机构对国民经济进行统合的尝试,并提出日本自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来即逐步加强政府对经济的计划和控制,即使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日本战败结束仍未有改变这个趋势。他在研究满洲国、香港,以及其他东南亚日本控制范围的经济史时,即注意到当时日本政府决策者均拥有强烈的计划意识,并不断尝试统制经济活动以增强国力或支撑日本的战争机器。第二作者柴田善雅为近代日本经济史家,研究兴趣主要为金融、货币,以及企业活动,着眼点为1930年代至1940年代。其主要着作包括《佔领地通货金融政策的展开》(1999年)、《中国佔领地日系企业的活动》(2008年),以及《战时日本的金融统制──资金市场与会社经理》(2011年)等。
    
  小林和柴田秉承日本近代经济史学者的优良传统,对数据搜集和统计均极为仔细,亦对诸如法令编写、资金流动、经济政策,以及物流活动等非常敏锐,而且两人一个注重宏观经济与政策,一个注重金融与企业等问题,因此《日本军政下的香港》一书对战时香港经济的描述极为详细,甚具参考价值。撰写拙着《重光之路》时,我亦曾不时参考此书,尤其是部分大藏省和防卫省的资料,后者包括日本军政府首任参谋长矢崎堪十撰写的〈香港统治方策私见〉等重要文件。他们亦是首批使用日据时期日文经济刊物《香港东洋经济新报》的学者,该刊详细列出了日本对香港的经济计划,并有大量关于社会、经济,以至文化生活的资料。可是,两人主要使用当时已公开的资料而忽略日本军政部门内部的数据,因此有时只能列出计划数字而无法呈现实际情况。这个问题,需要利用日本陆军以及诸如大东亚省等机关的档案、英军服务团(British Army Aid Group)的情报资料,以及藏于香港政府档案处的总督部档案才得以有所突破(详见《重光之路》)。
    
  由于小林和柴田撰写此书时不少日文资料尚未普及,而且两人均为经济史学者,加上两人少有使用中、英、美三国资料,因此《日本军政下的香港》集中讨论日据时期的社会和经济面向,并且主要以日本官方(军政府、总督部,以及东京政府的各部门)为视角。虽然两人亦有着力描述日本的人口强迁、军票,以及配给政策为香港社会带来重大破坏,但两人却未有详论各方在战争期间于香港进行的军事活动、香港在太平洋战争期间的战略重要性,以及日、英、美、中(包括国民政府、汪精卫政权,以及中共)各势力对香港的计划以及行动。因此,战争成为经济和社会变化的大背景,而非改变的原因之一。《日本军政下的香港》亦缺少关于香港军民地下抵抗及其战略重要性的讨论,因此未能把香港在世界大战期间的经历完整地(除了经济部分外)放在亚洲以及世界历史的脉络之中。可是,本书依然为少数关于香港日军时期的学术研究着作,而且两位作者亦搜集了大量外国人难以获得的重要档案资料与数据,因此本书在香港历史研究中的重要性不可置疑。笔者能获商务印书馆邀请为本书中文版作序,深感荣幸。

邝智文(香港浸会大学历史系助理教授)

序二
    
  十多年前,本人为了编写一本有关1941至1946年间港人生活的书籍,曾翻阅不少当时的报章及杂志,以为写作材料。现在能先睹小林英夫和柴田善雅两位先生的着作《日本军政下的香港》,得以增加若干方面的知识。
    
  书中着重描述香港沦陷的三年零八个月期间日军当局的统治体制、人口疏散、军票、“两华会”和区政等各方面,亦重点谈论当时滞港的中国要人,以及殖民地社会的华人精英。而书中第I部分的第8章,更介绍当时不少港人移居到被视为“世外桃源之中立地带”的澳门。原来当时的澳门亦是物资转运及走私的中心点。
    
  书中提到日本当局刻意将香港经营为颠覆重庆政权,以及日本位于南方的军事、政治和经济基地。为达此目的,日军在港推行各种残暴和苛刻的措施。根据各种记载,当中包括人口疏散、户口调查、物业登记等政策,以冀大幅度减少人口,同时用军票掠夺港人的现金和资产。不少人于转徙中丧失了财产以至生命。

  此外,粮食、油、糖、盐以至柴薪等皆严重短缺,市民需长时间轮候以待配给。到了后期,当日军官员与财阀合组的“兴发营团”成立后,更垄断了米粮的经营和运输。每斤米价由沦陷初期的军票20钱(仙),暴升至1945年8月的300元(折合港币1,200元)。不少人因此饿死,煮食尸体事件亦时有发生。
    
  除电车外,各种车辆,包括消防车和救护车等,大部分被运往日本。轿和人力车成为主要交通工具。另外水、电、煤及汽油严重短缺,供应不稳定,各种渡轮也因而停驶。
    
  沦陷期间,教育几乎完全停顿,只有四十多间学校获准复课。至1945年中,岛上中、小学生只有四千多名左右。
    
  在医疗方面,为市民提供免费服务的主要是东华及广华医院,辅以由那打素医院及国家医院易名的两所“市民医院”。1945年中,东华三院总理为筹募经费沿门劝捐,又辟房舍收容街头垂死者。香港此时的人口只剩下五十余万。
    
  书内亦提到“两华会”的成员于日军投降后,在英国统治再次回归下活动。前港府华民政务司那鲁麟(Roland Arthur Charles North)指出,在沦陷初期,他与律政司和军政司曾接触罗旭龢(Robert Kotewall)及周寿臣,希望他们能忍辱负重,减少华人的痛苦,唿吁港人勿对之诸多留难。罗旭龢在1949年逝世,港督曾派麦道高(David Mercer MacDougall)等多名高级政府官员出席丧礼。
    
  本人的双亲于沦陷时期一直在港生活,可以用“朝不保夕”来形容,后来更不时忆述当时的艰苦日子。十年前编写《香江冷月》时,本人曾获圣雅各福群会安排,访问十多位经历过日治时代的长者,获得不少有用的资料。自拜读《日本军政下的香港》之后,认识就更深了。
    
  商务印书馆邀请本人写序,愧不敢当,谨以此文,表达对当年历史的关注。

郑宝鸿谨识
二○一六年五月二十六日

图书试读

前言 日本军政期的香港研究课题

一、本书的课题


1941年12月8日的宣战公告宣佈亚洲太平洋战争爆发。早在1937年,日本已经开始发动战争侵略中国,中国沿海主要城市被日军佔领。除此以外,日军佔领的地区还包括当时被称为“蒙疆”的内蒙古和长江沿岸地区。太平洋战争爆发使被割让的香港、天津和上海租界也遭日军佔领,日军当时在华侵佔了很多土地。

日本在各佔领地区均成立了亲日政权。1937年12月日本在华北成立了临时政府,1937年3月在华中成立了维新政府,在内蒙古则分别于1937年9月成立察南政府、10月成立晋北政府及蒙古联盟政府后,于1939年9月设置了蒙古联合自治政府。此外,还让国民党的汪精卫逃出重庆,并于1940年9月在南京建立对抗蒋介石重庆政府的南京政府。在汪精卫建立政权的同时,日本解散了维新政府,把临时政府改称为华北政务委员会,而蒙疆的蒙古联合政府则一直独立于汪精卫政权。这些被佔领的地区都由日本陆军进行军事控制,只有海南岛于1939年2月被日本海军佔领。在海南岛上虽然也出现过亲日政权,但事实上实行的是近乎军政的佔领政策,甚至否认汪精卫政权的货币发行权而继续使用军票,直至日本战败为止。一旦把握这个脉络,我们就可把日军佔领香港视作亚洲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一种地域扩展举动。

被日军佔领前,香港是英国殖民地。支援重庆政权的物资都经由香港通过粤汉铁路运送回中国大陆,日军在攻佔广东的战事中切断了这条运输线路。尽管如此,香港在日本侵华战争期间作为未被佔领的自由区域,连同上海租界、天津租界一併成为对华支援的据点。不过,即使不经粤汉铁路,大量物资也通过空运、海运、陆运等流入中国大陆。另外,由于香港设有法币安定基金,因此香港在金融方面也是支援重庆政府的一个据点。所以对英宣战的公告使香港成为日军必须立即佔领的地区。而且,由于日军已经遍佈广东省并已掌握了中国沿海的制海权,因此从军事战略上来说,香港已经处于瓮中之鼈的境地,日军佔领香港的战事最终以12月25日香港沦陷终结。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直接点出了主题,让人一看便知是关于日本在香港时期的一段历史。我对那段黑暗时期一直很感兴趣,特别是它对香港社会、经济以及人们日常生活造成的深远影响。这本书似乎能填补我在这方面的认知空白,让我能够更深入地理解那个时代的香港是如何在战争的阴影下挣扎求存的。我期待书中能够展现日本军政当局是如何运作的,他们的统治策略是什么,以及香港民众是如何在夹缝中求生的。战争不仅仅是宏大的政治博弈,更是无数个体命运的沉浮。我希望这本书能从多个角度,比如民众的视角、殖民者的视角,甚至是抵抗者的视角,来描绘那段历史,让读者能够感受到那个时代的复杂性和残酷性,也更能体会到和平的珍贵。历史的书写往往是多维度的,我期待这本书能够避免单一的叙事,而是呈现出一个更具深度和广度的历史图景,让我对这段历史有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日本军政下的香港》触动了我对近代史中殖民与被殖民议题的关注。我一直认为,理解一个地方的过去,是认识其现在的关键。对于香港而言,日本占领的这段时期无疑是一个充满创伤但也塑造了其独特韧性的重要节点。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深入探讨日本军政体系是如何在香港建立并运作的,它的权力结构和管理方式究竟是什么样的?书中是否会涉及当时香港的经济如何被纳入日本的战争体系,以及这对当地社会和民生造成了怎样的冲击?更重要的是,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描绘出香港人民在这段艰难时期是如何应对的,他们是仅仅承受压迫,还是在其中找到了反抗和生存的智慧?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丰富的史料和细腻的分析,让我能够更全面地理解这段复杂的历史,也能够从中看到在极端环境下,人性的光辉和顽强。

评分

“日本军政下的香港”这个书名,精准地概括了它所要探讨的核心内容。我对日本在二战期间对东南亚地区的统治一直保有极大的好奇心,而香港作为重要的国际贸易港口,在日占时期的经历必然充满了独特的复杂性和戏剧性。我特别希望能在这本书中找到关于日本如何实施其“大东亚共荣圈”构想,并将其应用于香港的具体细节。书中是否会深入分析日本的军事管理制度,以及这种制度对香港社会各个阶层,包括华人、英国殖民者以及其他族裔群体,分别造成了怎样的影响?我期待这本书能够通过翔实的史料和深入的洞察,揭示出日本军政统治的实际运作情况,以及香港人民在这一时期所经历的苦难、抗争与适应。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个多角度的审视,让我能够更清晰地认识到那段历史的真实面貌,从而对香港这座城市的韧性和复杂性有更深层次的理解。

评分

我注意到这本书的书名是《日本军政下的香港》,这是一个非常有吸引力的主题,勾起了我对那段历史的浓厚兴趣。我一直对二战时期亚洲各地的殖民统治和反殖民斗争非常着迷,而香港在日本占领下的经历无疑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案例。我非常想知道这本书将如何描绘日本军政当局在香港的具体统治方式。是简单的军事管制,还是有更复杂的社会改造计划?书中是否会涉及日本殖民者如何利用香港原有的社会结构,或者如何试图重塑香港的社会秩序?另外,我也很关心这本书会如何呈现香港普通民众在日本人统治下的生活状态。他们经历了怎样的磨难,又有哪些不为人知的生存策略?我希望这本书能够通过生动的人物故事和具体的事件,将那段历史呈现在我面前,让我能够更加直观地理解那个时代的复杂性和残酷性,也能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香港人民在逆境中的坚韧。

评分

读到这本书的书名,我的脑海中立刻浮现出许多关于二战时期香港的画面。虽然我对那段历史已经有所了解,但总觉得缺乏一些更为详实的细节和深入的分析。这本书的名字《日本军政下的香港》直接而有力,似乎预示着它将提供一个非常具体的视角,去剖析日本占领时期香港的政治运作和军事管理。我尤其好奇的是,作者将如何展现日本统治者是如何渗透和控制香港社会的各个层面的,包括经济、文化、司法等等。同时,我也非常关注书中会对香港人民的抵抗和反抗精神进行怎样的描绘。在那样严酷的环境下,人们是如何保持希望,如何组织起来对抗压迫的?这本书能否为我们提供一些鲜活的案例和故事,让我们能够感受到那个时代的勇气和力量?我期待这本书能够不仅仅是陈述史实,更能通过细致的叙述和深入的分析,带我们穿越时空,去体验那个时代的真实情境,从而对那段历史产生更深刻的共鸣。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