捕雾的人

捕雾的人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魔幻现实主义
  • 秘鲁文学
  • 社会批判
  • 贫困
  • 身份认同
  • 孤独
  • 死亡
  • 环境
  • 人道主义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这是一个为湿气所苦的世界
故事和真实一样不完美
却终能在大雾中,得到最温柔的涤洗……

  水流经之处,就有故事。

  除了云、雾、伏流、海这些自然的水样,透露、承载、反映人的感情,人为打造的水域形态如排水沟、校园人工湖、井……等,同样也折射出生活其上的人的各种样貌。从水流动的变化,看出人、事、物的更迭和流转。每一滴水,每一种水的形式的转换,其实都记录着时间推移的痕迹。

  十篇短篇小说,每篇皆以一种水的形式为主要意象,象征该角色的生命状态。篇与篇之间虽然主题各自独立,人物却互有关联,在故事发展中有所交错、互动,甚至彼此回应,不仅演示每一滴水在不同形式间的流转,同时也串起每个角色的人生。〈水沟之家〉里,头家小女儿对贫穷男孩阿涌的善意,是否和投入排水沟的废弃物一样,永远不会被拾起?〈捕雾人〉中的阿津终于发现,父亲不善表达的爱,就像老家那片盘旋不散的浓雾,始终滋润着他干渴的生命。而〈鱼水〉里从夜市捞回来的金鱼开始嗅到了丈夫大川外遇气味的妻子小池,质疑着婚姻的意义究竟是什么?〈湿地症〉中主角苦恼于老伴患上失智症,却忽然明白妻子泥浊的脑袋竟如一块湿地,净化了他乌烟瘴气的心灵。〈废云〉,抱着满腔热情进入梦寐以求的出版业的编辑小漩,一步步发现这让人充满幻想的职业,里头却有不为人知、丑陋的辛酸。又或者,女孩子的友情真如同泡泡般绚烂、梦幻却易碎?就让〈亲爱泡泡〉中的小沫与波波来见证。

  黄暐婷以对人物与世界的体贴观察出发,叙事看似不动声色,却饱含张力。透过书写各式各样的水的形态,及岛上受湿气所苦、所孕育的人们,捕捉水与人紧密相依的关系和羁绊。也建构出一部如水多元流转、具特殊潮湿气味的「水性小说」,也在读者心中留下看似幽微、却余波不散的震动。

本书特色

  ★屡获文学奖肯定的新锐作家黄暐婷首部小说集。
  ★本书获选文化部105年艺术新秀创作。

名人推荐

  一部如水多元流转、具特殊潮湿气味的「水性小说」
  吴明益、林宜澐、刘克襄  一致推荐

  「哀而不伤的描述,是暐婷作品的共同特质。她好像架起了〈捕雾人〉里那个迷人的『捕雾』装置,利用密网间距与温度差,将看似无法留下的雾化为水,一滴一滴地透过管子汇集起来。和真正的水不同的是,这种水泡出来的茶或煮出的食物,带有『舌头会有薄薄一层不容易察觉的酸味』。这种气味,就是暐婷小说的魅力。」──吴明益

  「当蓝色的泸镜挡在眼前,原本会侵袭我们感官的污秽之物,被切换成另一种样态,在作者的凝视下,那些物质说出了不同款的故事,拉出新的脉络,一条可以让卑微之物慢慢流动的路径。那些弱小的、焦虑的、苦痛的人,在小说的阅读情境中因此得到解放,释放了问题,让读者意会到,原来人生如此,世界如斯,从而在感慨中有了领悟。」──林宜澐

  「清静中,一股巨大的暗流,寂然到来,最后形成宽阔瀑布,却继续在你面前,无声地浩荡开展。这一内歛的创作风格,让我初读时即惊奇不已。」──刘克襄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黄暐婷


  一九八四年生。成功大学台湾文学系、东华大学创作与英语文学研究所毕。曾获林荣三文学奖散文奖、钟肇政文学奖短篇小说奖、台南文学奖、台中文学奖等,作品散见各报副刊。
 

图书目录

推荐序

水沟之家
捕雾人
鱼水
废云
成功湖有用论
地下社会
湿地症
亲爱泡泡
伤井
海的另一边

后记:比雾更轻、更小的事

 

图书序言

推荐序

以有形之网,留无形之迹 吴明益(国立东华大学华文系教授)


  「吃蚂蚁声音会变低沉耶。」他想起小至曾这么对他说过。

  那时候他们高二,穿着薄薄的夏季制服,坐在教室的窗台上吹风。背光的时候,腋下的毛还会透出淡淡的阴影。

  「少骗人了。」阿川将打湿的手帕盖在自己脸上。

  「真的啦。昨天我妹妹抓桌上的蚂蚁吃,我妈妈说的。她说吃蚂蚁声音会变低……这样,妹妹在合唱团以后就不能唱高音部了。」──黄暐婷,〈蛀牙〉

  在没有人祝福的阶段,追求文学的意志可以走多远?我已经好久没有想这个问题了。十几岁接触文学时,大抵是把写书的人视为遥远的形象(或偶像),只会拚命地一本书一本书读下去。到了二十岁的前半部,每个人都刚刚从唯我的,贺尔蒙所操控的美丽身体与激情里,来到一个青春与成年的临界点。在那个临界点上,有的时候我们以为自己是天才,另一些时候则坦然发现自己并不特别,会苦涩却清楚地体认到,这个心智并没有能力去真正爱别人、承受别人的人生。但喜欢文学的人透过小说,去理解被辗压、为自己的慾念所苦、过于灿烂或伤情的人生……我们借由参考别人的灵魂,来定位自己的。

  在这个时刻的写作,只有少数的天才能写出好的小说。不对,即使是天才,在这阶段也很难写出真正的好小说,因为一切还有待沉淀。只不过人生即将步入愈来愈艰难的阶段,一不小心,原本创作的力量与慾望,就会如春花朝露。

  我和暐婷的相遇超过十年的时间,最早是我到成功大学演讲,还是大学生的她是台下的听众之一。后来她考上东华的创英所,遂来与我相认。她选修了我的课,拿了自己写的小说给我看,最终成为我指导创作的第一个研究生。当时在我的印象里,她就是一个拥有少女样貌的文艺追求者,正站在青春与成年的临界点。

  我和暐婷的关系比后来多数学生都还要疏离,因为虽然开设了创作课程,当时我根本对如何指导创作一无所知,而暐婷在我面前也始终都带着安静的眼光倾听着……可以这么说,在那段时间,做为两个创作者,我们并没有真正的坦率交谈过。

  但我隐隐感觉到暐婷的特质,她对许多事物的直觉性敏锐得让人紧张。她的小说没有花招,几乎不见当时流行的各种技巧,很容易被追求燄火的世界忽略过去。我不晓得要怎么带领暐婷往前再走一步,多半时候也只是像一个安静的读者,就看着她写出毕业作品,走进了编辑这行。当时我想,或许暐婷会像许多年轻人一样,从一个想生产文学的人,变成一个文学的「助产者」。

  前一阵子在读麦斯威尔.柏金斯﹙Max Perkings﹚的《天才》(Editor of Genius),里头提到当他收到年轻费兹杰罗作品时,想为他争取出版机会,但出版社里没有任何资深编辑喜欢。同样年轻的柏金斯不知道怎么表达这些作品的具体优点(实际是一批并不完美的作品),但它知道作者有某种「核」在这部作品里展示出来。他转达无法出版的信件给费兹杰罗时写道:「总而言之,我们觉得,这个故事缺乏让读者想往下读的诱因。也许应该安排符合人物性格的高潮,而且早一点出现。」柏金斯建议费滋杰罗不要流于俗套,期待他改得更有张力。「希望我们还能见到它,」他最后写:「届时我们将马上重读。」事实上,想重读的只有柏金斯一人而已,但这封信给了费兹杰罗鼓舞。

  我想柏金斯一定是斟酌再斟酌写下了这封信。他不能让费兹杰罗认为,他是一个别人都看不出来的天才小说家,已经写出了不可思议的杰作,这是一种误导。(反之,我看到台湾的出版社与编辑喜欢把天才漫无节制地用在每一个新人作家身上)但也不能让费兹杰罗受挫到打退堂鼓。这是一封恰如其分的信。为一个年轻作家身体里,那些值得重写的作品催了芽。

  回想过去,我并没有扮演好像柏金斯一样的角色,但就在我以为暐婷可能慢慢放下过去的文学梦时,她又在几番转折后,选择离开编辑这行。偶尔我在报纸上看见她获奖,觉得那些过去作品里的「核」,似乎找到了重生的空间。不久暐婷寄来了她的第一本小说集《捕雾的人》的书稿。我在深夜读着暐婷的小说,觉得虽然自己没有真正鼓舞到她,但也很幸运地没有毁弃她、阻挡她。经过工作与爱情、生活的历练,暐婷找到了自己的叙事腔调。

  《捕雾之人》是一部水气氤氲的小说,不只因为不同篇章里,溪流、井、伏流、雨、雾这些意象的反覆出现,而是小说里的主人翁都陷在一种难以看清的情境里,有时候甚至做出与自己内心完全相反的判断与反应。我以为暐婷刻意不以繁复的叙事,或者雕琢的文字技艺陈述这些「难以控制的情感与人生转折」,最终才呈现出这样一本读来有些安静的小说。

  没有后设、没有魔幻、没有难解的意识流,也没有刻意诗化的句子,但也因为了没有这些重重蔽障,〈水沟之家〉里那个带着好奇与同情,出口却总是伤人的涵子,或〈捕雾人〉里无法沟通的父子,乃至于〈鱼水〉里在婚姻中感到痛苦,只能关注于不倒翁杯里金鱼的小池……,这些在迷雾里一时难辨蹊径的人,才会和我们生活里许多魂灵如此相似。

  在读书稿时,我不由自主地将暐婷过去的作品拿出来对照,寻找每一篇作品发展的痕迹。在暐婷放弃收录在这本集子里的,一篇名为〈蛀牙〉的小说里,写的是两个少年死党的故事。其中一段对话让我难忘,主人翁阿川的好友小至对他说,「吃蚂蚁声音会变低沉。」这原本只是流传在少年间的传说而已,但还没有变声的阿川在半信半疑间,决定一试。回到家以后,他夹起餐桌上的蚂蚁,送到自己的口中。不久后,他真的长出喉结,而阿至则在一场意外中丧生,永远停留在少年时代。

  这种哀而不伤的描述,是暐婷作品的共同特质。她好像架起了〈捕雾人〉里那个迷人的「捕雾」装置,利用密网间距与温度差,将看似无法留下的雾化为水,一滴一滴地透过管子汇集起来。和真正的水不同的是,这种水泡出来的茶或煮出的食物,带有「舌头会有薄薄一层不容易察觉的酸味」。这种气味,就是暐婷小说的魅力。

  并不是说暐婷已经单靠如斯纯净的,近乎简单的技艺写出了不得了的好小说,而是她在这本处女作里展现出一种属于她的可能性。我以为暐婷未来有可能像日本一些女性作家(比方说洼美澄),成为某个时代「捕雾人」式的小说家:把无形的微妙情感,透过文字的拦阻,留下可见的,能润泽人心的水迹;以节制的美学,写出一系列打动普罗读者的人情小说。而彼时,希望我自己仍是最早的读者之一。

推荐序

与困境和解 林宜澐(小说家)


  暐婷在〈捕雾人〉中介绍了一种新奇的捕雾装置:「立起网子,让气流将雾带进网眼内...等待雾水沉降其上,再将水珠集中,就可以累积到可用的分量。」小说中的阿津之所以发明这玩意儿是因为缺水,一家三口陷在以缺水为核心的困境中,希望用这勉强的方法获取些微清水。这背景使得阿津的发明带着淡淡的哀伤,让人想到satie的音乐。satie有一首描述三面体的钢琴曲,缓慢的音乐围着三个切面的水晶转,哀伤挥之不去,暐婷的小说让我想到这样的氛围。

  她小说中的人物时常碰到阻碍,心理的、身体的、周遭环境的。或许因为如此,这些小说中不时会出现令人不舒服的物质,暐婷描述这些东西时,下笔从容不迫,毫不闪躲。在一些片段中,她甚至用略带抒情的笔触呈现了有些人避之惟恐不及的画面。这或许可以解释为她心灵底层某种忧郁地观看世界的方法:当蓝色的泸镜挡在眼前,原本会侵袭我们感官的污秽之物,被切换成另一种样态,在作者的凝视下,那些物质说出了不同款的故事,这不是化腐朽为神奇,而是拉出新的脉络,一条可以让卑微之物慢慢流动的路径。那些暐婷笔下弱小的、焦虑的、苦痛的人,在小说的阅读情境中因此得到解放,释放了问题,让读者意会到,原来人生如此,世界如斯,从而在感慨中有了领悟。

  第一篇〈水沟之家〉与最后一篇〈海的另一边〉是同一个主角阿涌,〈水沟之家〉中住在水沟上的阿涌,在台风过后不见踪影,他的同学吴涵子看不到他,「心中有一点遗憾,但更多的是明亮的感受。她瞇起眼,看着这条川流不息的排水沟。纵使充满弃物,纵使臭气沖天,纵使是一条污秽不堪的垃圾河,只要有太阳和煦的照耀,水沟一样也会闪着光辉炫目、令人屏息驻足的粼粼波光。」而在〈海的另一边〉中,寻找父亲的阿涌在海边「努力将所有感官能力都集中向视觉,尽可能将视线往远方延伸、延伸、再延伸,希望在黑色的潮涌之后,能再次看见那道熟悉的身影。」失踪的阿涌与寻找父亲的阿涌前后唿应,这是暐婷对这世界的应许,虽然卑微渺茫,却隐然有强韧的意志贯穿其中。

  这种视野在小说中经常出现。〈亲爱泡泡〉再一次以隐忍的姿态面对姊妹淘之间的友情,小沫面对同学波波虚假的情谊却无计可施,最终以泡泡的意象自我疗伤:「啊,我买个泡泡糖。」「好想狠狠地咬什么扎实的东西。真实、不会消失的东西。」吹弹即破的泡泡成为无奈心情下唯一可触之物,「真实、不会消失的东西」遥不可及,除了嚼嚼口香糖,还能做甚么吗?暐婷细腻的观察捕捉了许多人际关系中的无力感,这样的小说很有机会找到共鸣的读者,小说展示现实,借力使力自我疗癒,这是个例子。

  到了〈伤井〉,大渊仔为了找到较佳水质帮女儿泡煮中将汤,拚了老命去搬动大石头掷入遭污染的水井中,以为「溪内的石头会乎下脚的暗河变清气」,大渊仔相信某些方法,相信更好的东西藏在底下看不见的另一个次元中,小说呈现这样的情节,也是悲哀的叹息。

  暐婷的基调到这里已然明显。她敏锐的心思持续捕捉细小卑微的人间希望,虽然苦涩,却始终漂浮着某种和解的氛围,与苦难和解,与命运和解,既然活着,事情总要有个解决的方式,只要能和解,就是幸福。

  这是小说作者以小说的形式呈现人生时,之所以能带给读者兴味的一个主要原因。好的作者总会掌握到某一个比较高的制高点,有一个比较宽阔的视野,在这个视野中,再怎么不快乐的事情都被包容,不再对我们造成威胁。就好像我们站在山坡上看着对岸的老虎,不但不觉得可怕,反而欣赏起牠的美一般,较高的视野会改变事情的性质,带出新的感觉改变人生,小说比我们的日常生活更有机会让这件事情发生。

  也因此,这本小说每一篇的最后一段都在某种程度上扭转了先前故事的走向:「鱼水」里「小池看见了,清楚地看见,她不灵光的老花眼从未如此明晰,滋润的活水不断注入,在水杯中优游的金鱼,比任何时刻都有活力。」,「溼地症」里两个年迈艰苦生活的老夫妻,最后还是乐观地「『鸟仔、鸟仔。』清水兴奋地举起手,指着眼前掠过的白色优雅。老泥握住她悬空的手指,安放在自己手心。『走,』他对她说,『我们一起回家。』」而「成功湖有用论」里则是近乎宣示地说:「人生就是要不断冒险、走岔路才有趣。看到哪边有人就跟着乖乖排队,按部就班地等着自己的名字被叫到,不是太无聊了吗?不如把那些球瓶般的人龙撞倒,砸烂自以为权威的指标,在一片荒漠中立一块奇特的招牌。」说是苦中作乐,却又好像多了一份理解与包容,小说里的事件因为如此而更立体,更有内涵,文学有改变现实的魔力,道理应该就是如此。

  写作者的内心往往有一种任性的素质,任性地用自己的角度诠释社会,任性地用自己的语法叙述人生,在讲究人际关系的社会里,这种DNA通常不易与人相处。美国小说家Lydia Davis被问到如何既自私又不伤他人时说:「不要结婚。孤独生活。找个人彻夜长谈,天亮后一辈子都不再见面。」一语道破作家强大的自我跟社会之间的扞格。写作终究是辛苦的个人事业,即便他最核心的愿望可能只是要帮这世界的存在找个说法。暐婷年纪轻轻就决定往这条路上勇敢前进,这是她的第一本小说集,字里行间处处可以看到她诚恳认真且不媚俗地探索人生问题的努力,这些故事不仅带给她成长,也提供了读者思考人生处境的动力。小说作者并不比别人伟大,但他的作品一定是人类的好朋友,在许多时刻带给黑暗中的人一道希望的光,即便像这本小说集里所呈现的那般幽微,却也因此有了无穷希望。

后记

比雾更轻、更小的事


  我一直记得那幅景象。有一天,我沿着工厂旁的排水沟行走,自己一个人玩着想像中的游戏。那时候我的时间还很多,没有大人管我。经过一间废弃的铁皮屋,我看见一个年纪比我大一点的男孩子,穿着附近国中的制服,坐在灰色的阴影里。他应该是中辍生。我们那边有很多这样的人。有时在电动玩具店,有时在杂货铺旁的电话亭。他没有发现我的存在。他推推鼻子,把脸埋进双手中,搓揉起塑胶袋内的乳状物,然后闭上眼睛,深深吸一大口气。几秒之后,他的手臂像失去力气般慢慢软了下来,眼皮抽搐几下,翻起眼白,口水就从他闭不紧的嘴角流了出来。他的身体一点一点朝某一边倾斜,偶尔像触电一样颤抖。最后他倒在满是灰尘和碎屑的水泥地上。他的脚边有一条牙膏状的软管,上面写着「强力接着剂」。

  他在笑。一边打嗝一边咯咯笑,像婴儿一样快乐。年幼的我对于眼前的景况懵懵懂懂,却深深震撼于那股强烈而神圣的气氛。他在他筑起的世界中昏厥、发狂、浪游、作梦、坠落,然后笑。那短暂的片刻,他得到纯粹的快乐。

  写作之于我,也是同样的存在。

  现实生活中,我是个声音很小、无足轻重的人。念书时被同学嘲笑是自闭症,出社会后很少人愿意耐着性子听我把话说完,工作之外,更不会有人问我的意见。旁人看来,我像是一间空无一物、破旧的废弃工厂,一个懦弱的失败者,总是两眼空洞地望着他们。但我其实着迷于观察,着迷于语言底下隐隐流动的事物,着迷于想像,着迷于建构微型的、有点肮脏、带着污垢的世界。写作的时刻,我是唯一自由的。

  这部作品就是我闭起眼、一头陷入的脑中幻境。首先是那个开心地往水沟里打捞宝物、脏兮兮的男孩,仰头看窗外浮云的上班族,躺在河底听伏流震动的年轻女人,接着是望着湿地和老伴叹气的老先生,在大雾中迷失对父亲感情的儿子……。他们有的走过我面前,看着我,对我说了一些话,有的则是互相交换眼神,沉默地错身而过。那通常是在清晨空气还有点蓝的时候。我的唿吸很浅。画面时而像闪电时而像小小的雨。他们口中喷出的气息暖暖地留在我的脸颊上。我好像醒过来,又好像没有。总之,我开始迷迷蒙蒙、说起一些自以为是的故事。

  这原本只是我低调任性的自由,它得以从平面的字句跃起、以立体的面貌展现,要感谢许多人善意的协助。谢谢国艺会和文化部提供补助,让我生活不至于匮乏。谢谢九歌出版社罗珊珊主编与相关工作团队,在一群写作者中看见平庸的我,并给我表现的机会。谢谢明益老师、宜澐老师和克襄老师为我说话,我写得不够好,你们仍愿意给予我温暖的鼓励,我会努力以更好的作品来报答。谢谢我的家人和朋友,如果没有你们,这一切不可能成为意义。

  也谢谢愿意打开这本书的每一位读者。作品能说的一向比我自己还多,希望我创造的这个潮湿、不完美的世界,也能在你们心里留下一些幽微的颤动。

图书试读

废云

小漩两眼直盯着电脑萤幕,食指焦虑地敲点滑鼠。她刚传送出讯息,正等着另一头的美编回覆。

没有动静。对方甚至还没有读取。她按捺着心中想直接拿起电话拨打的焦灼,深怕自己的冲动会造成阴错阳差的占线。三个小时过去了。早上快递先生取走稿件前说,今天数量多,中午用餐时间不送件,可能需要两到三个小时对方才能收到。小漩算了算时间,暗自将时限设于午后两点。现在是一点五十九分。她把游标移向萤幕右下角的时间显示器,拉出精确的秒数倒数。三,二,一。两点整。时限到了。她的耐性极限就这么长。她迅速地按下美编的手机号码,这串数字组合她早已铭记在心。电话拨通后,长而空荡的衔接声从她左耳传到右耳。嘟──嘟──。没有人接。小漩的手指又不自觉地开始敲点滑鼠,在脑中条列出各种可能性:

一、美编恰好出门买耽迟的午餐

二、熬夜到早上的她不小心睡着了

那份重要的一校稿,可能有两种下落:

一、快递先生也联络不上美编,先绕去别处送件

二、稿件早就送达美编手上,只是她忘了回应万事都要再三确认的小漩

大概是以上这些交叉组合。就在小漩配对各种可能,并凭经验计算个别机率时,她突然闪过第三种不祥的黑色念头──稿件送丢了。

小漩挂上迟迟没有人接应的电话,发了一身冷汗。各种可能都有可能。在她两年多来的出版职涯中,就曾遇上不少光怪陆离的状况,让人欲哭无泪的荒谬处境。她深唿吸,试图冷静自己浮躁的情绪。她想,至少得先等待美编的回覆,再询问快递公司配送情形,这样才不至于失礼。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最近读了一本叫做《捕雾的人》的书,这本书带给我的感受非常特别。它不像市面上很多追求情节跌宕起伏、节奏紧凑的书籍,而是以一种非常缓慢、内敛的方式展开叙事。作者的笔触非常细腻,仿佛在用画笔描绘一幅水墨画,色彩浓淡之间,都充满了意境。书中对于人物内心世界的探索,更是达到了令人惊叹的深度。我感觉自己能够非常清晰地感受到角色的挣扎、犹豫、失落和希望,他们的情绪变化仿佛就在我眼前发生。书名《捕雾的人》本身就充满了象征意义,它让我思考,在生活中,我们是不是也在不自觉地“捕雾”?我们在追逐那些虚无缥缈的目标,在试图抓住那些难以捉摸的情感,在试图理解那些模糊不清的真相。作者通过对“雾”的描绘,将这种人生的普遍困境具象化,让我们在阅读的过程中,能够找到自己情感上的共鸣。这本书的阅读过程,就像是在台湾的郊外,独自一人走在雾气缭绕的山路上,虽然看不清远方,但每一步的踏实,都让我感受到一种宁静的力量。它不是那种会让你 immediately 兴奋的书,但它会让你在读完后,久久不能平静,脑海中会不断回响着书中的句子,思考着人生的意义。

评分

第一次翻开《捕雾的人》,就被它那种独特的宁静所吸引。这本书不像市面上许多追求快节奏的商业作品,它更像是一种慢下来的生活方式的呈现。作者的笔调非常细腻,仿佛能捕捉到空气中微小的尘埃,以及人物内心最深处的悸动。我特别喜欢它所营造的氛围,那种介于现实与虚幻之间的模糊感,就像台湾特有的海雾,既真实又梦幻。书中的“雾”被赋予了多重象征意义,它可能代表着人生的不确定性,情感的纠葛,或是对过往的追溯。而“捕雾的人”这个形象,更是激发了我对人生意义的思考。我们是不是也在试图抓住那些无法真正拥有的东西?我们是不是也在迷雾中寻找方向?这本书的阅读过程,给我一种沉浸式的体验,仿佛我就是书中那个在雾中踽踽独行的人,感受着那份孤独,也感受着那份坚持。它不是那种能让你瞬间获得答案的书,但它会让你在阅读的过程中,不断地反思,不断地成长。这本书带给我的,是一种内心的触动,一种对生活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

我必须要说,《捕雾的人》这本书,真的给了我一个巨大的惊喜。我通常不太喜欢那种过于文艺、过于抽象的作品,但这本书却以一种非常接地气的方式,将深刻的哲理融入其中。作者的叙事风格非常朴实,没有过多的华丽辞藻,但每一个字都像钉子一样,牢牢地钉在我的心上。我特别喜欢书中对台湾社会风貌的描绘,那些细节,那些场景,都让我感到非常熟悉,仿佛就发生在我身边。书中的“雾”被赋予了多重意义,它既是地理环境的写照,更是人物内心世界的隐喻。我感觉自己仿佛能够穿透那层层叠叠的雾,看到角色们在生活中的挣扎和追求。作者通过“捕雾”这个动作,向我们传递了一种积极面对生活,勇敢追寻的精神。读这本书,就像是在台湾的乡下,一个晴朗的早晨,看着雾气慢慢散去,露出了金色的阳光。它给我带来了一种温暖和希望,让我相信,即使生活中有再多的困难,也总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出路。

评分

《捕雾的人》这本书,光是书名就让人勾起了无数的好奇心。在台湾这个四季如春,但又时常被湿润的雾气笼罩的海岛上,"捕雾"这个词本身就带着一种诗意和神秘感,仿佛触及了我们生活经验中最熟悉又最难以捉摸的一部分。我是在一个细雨绵绵的午后,偶然在书店的角落里瞥见了它,封面设计非常素雅,没有那种张扬的视觉冲击,却有一种沉静的力量,让我想把它带回家,静静地品味。我猜想,这本书里的故事,或许就如同台湾的山林间弥漫开来的薄雾,时而浓烈,时而稀薄,却始终萦绕在心头,让人久久无法忘怀。它可能讲述的是一个关于捕捉、关于追寻的故事,而"雾"不仅仅是天气现象,更可能是一种象征,代表着人生的迷茫、情感的纠葛,或是某种难以企及的理想。作者在书名上的选择,就已经成功地在我的心中种下了一颗期待的种子,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这位“捕雾的人”究竟在追逐着什么?他的旅程会是怎样的?而我,又能否在这片虚无缥缈的“雾”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某种启示或共鸣?台湾的读者,尤其是在雾气缭绕的地区生活的人们,对“雾”的感受一定格外深刻,它可能承载着童年的回忆,关于山野的探索,关于亲人的思念,又或是关于某个难以言说的秘密。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深入挖掘这种情感,用文字编织出一幅关于“雾”的细腻画卷,让我们在阅读中,仿佛也能感受到那湿润的气息,听到雾气在耳畔的低语,甚至触摸到那捉摸不定的“雾”。

评分

这本书《捕雾的人》,真的让我体验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阅读乐趣。它不同于那些故事情节跌宕起伏、让你废寝忘食的作品,而是以一种非常温和、沉静的方式,缓缓地渗透进你的内心。作者的文字功底非常扎实,他能够用最简单的语言,描绘出最深刻的情感,将那些难以言说的情绪,一点一点地呈现在读者面前。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于台湾风土人情的刻画,那些生活化的细节,那些充满人情味的人物,都让我感到无比亲切。书中的“雾”被赋予了多重象征意义,它既是地理环境的写照,更是人物内心世界的隐喻。我感觉自己仿佛能够穿透那层层叠叠的雾,看到角色们在生活中的挣扎和追求。作者通过“捕雾”这个动作,向我们传递了一种积极面对生活,勇敢追寻的精神。读这本书,就像是在台湾的海边,一个微风拂过的下午,看着海雾慢慢升起,虽然遮蔽了视线,但空气中弥漫的海盐味,却让人感到一种别样的宁静和自由。它不是那种会让你惊心动魄的书,但它会让你在读完之后,久久不能平静,脑海中会不断回响着书中的句子,思考着人生的意义。

评分

《捕雾的人》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在潮湿的台湾南部,看到老一辈人坐在门口,静静地望着远方,脸上带着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表情。它不是那种需要你全神贯注、紧绷神经去追逐情节的书,反而更像是一种陪伴,一种在不经意间触动你心底某处柔软的体验。作者的叙事风格非常平和,没有过多的修饰和华丽的辞藻,但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充满了力量,仿佛经过了千锤百炼。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细节的捕捉,那些微小的动作,那些不经意的表情,都被作者描绘得淋漓尽致,从而构建出丰满的人物形象。书中的“雾”被赋予了生命,它不仅仅是空气中的水汽,更是人物情感的寄托,是他们内心世界的写照。我感觉自己仿佛能够穿透那层层叠叠的雾,看到角色内心深处的渴望和迷茫。读这本书,就像是走进了一个久远的故事里,虽然故事里的场景和人物可能与我的生活并不直接相关,但那种普世的情感,那种对生活、对命运的思考,却让我感同身受。它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感动,不会让你大声叫好,但会在你读完之后,在某个不经意的时刻,让你眼眶湿润。

评分

《捕雾的人》这本书,最让我感到震撼的是它所展现出的那种人性的复杂性。作者并不回避角色的缺点和弱点,反而将它们真实地呈现出来,让人物更加立体、更加可信。我感觉自己能够非常清晰地感受到角色的矛盾、挣扎和成长,他们的每一个选择,都充满了人性的光辉和阴影。书中的“雾”被赋予了多重意义,它既是环境的写照,更是角色的内心写照。那种迷茫、失落、困惑的感觉,就像被一层厚厚的雾笼罩着,让人看不清方向,却又无法摆脱。作者通过“捕雾”这个动作,向我们传递了一种面对困境,勇敢探索的精神。读这本书,就像是在台湾的某个雨夜,独自一人坐在窗前,看着窗外的雨滴,心中泛起层层涟漪。它不是那种会让你拍案叫绝的书,但它会让你在读完之后,久久不能平静,脑海中会不断回响着书中的句子,思考着人生的意义。

评分

说实话,初拿到《捕雾的人》这本书的时候,我并没有抱持着太高的期待,毕竟市面上的书籍琳琅满目,能真正打动人心的作品并不多见。然而,随着阅读的深入,我逐渐被书中构建的世界深深吸引。作者的笔触非常细腻,仿佛拥有魔力一般,能够将最寻常的景物描绘得生动形象,而那些本应虚无缥缈的情感,也被他描摹得有血有肉。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于人物内心的刻画,那种细致入微的心理描写,让我感觉自己仿佛也置身于角色的境遇之中,一同经历着他们的喜怒哀乐。书中的“雾”被赋予了多重意义,它不单单是一种自然现象,更是人物内心世界的外化,是他们逃避现实的港湾,也是他们面对挑战时的阻碍。作者巧妙地将现实与象征相结合,使得整个故事在保持一定真实性的同时,又充满了哲学意味。我常常会在某个段落停下来,反复咀嚼作者的文字,思考其中的深层含义。这本书带给我的,不仅仅是情节上的跌宕起伏,更是一种精神上的洗礼。它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的生活,反思了自己在面对困境时的态度。有时候,生活中的“雾”就像书中的雾一样,浓得化不开,让人看不清前方的道路,但或许,只要我们像书中的“捕雾的人”一样,勇敢地去探索,去感受,去尝试,最终总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出路。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就像是在台湾的山间徒步,时而被浓雾笼罩,看不清远方,但每一次拨开迷雾,都能发现新的风景,感受到别样的宁静和力量。

评分

《捕雾的人》这本书,最让我着迷的是它对人物心理的细腻描绘,简直是入木三分。作者的笔触非常老练,他能够不动声色地勾勒出角色的内心世界,将那些复杂、纠结的情感,一点一点地展现在读者面前。我常常在阅读中,感觉自己就是那个角色,和他一起承受着那些无法言说的痛苦,一起渴望着那份遥不可及的幸福。书中的“雾”被描绘得淋漓尽致,它不仅仅是自然现象,更是角色的内心写照。那种迷茫、失落、犹豫不决的感觉,就像被一层厚厚的雾笼罩着,让人看不清方向,却又无法摆脱。我喜欢作者将这种具象的“雾”与人物的内心世界巧妙地结合起来,使得整个故事既真实又富有象征意义。读这本书,就像是在台湾的老街上,漫步在被雾气笼罩的早晨,虽然看不清远方,但空气中弥漫的湿润气息,却让人感到一种莫名的宁静和力量。它不是那种会让你惊心动魄的书,但它会让你在读完之后,久久不能平静,脑海中会不断回响着书中的句子,思考着人生的意义。

评分

《捕雾的人》这本书,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它所营造的那种独特的氛围。不是那种轰轰烈烈、荡气回肠的叙事,而是用一种温润而内敛的方式,缓缓地将读者引入一个充满情绪的世界。作者的文笔非常优美,字里行间都透露着一种淡淡的忧伤和诗意,让人读起来既感到舒服,又有些心疼。我特别喜欢书中对台湾独特地理环境的描绘,那些高山、海湾、古老的街巷,以及笼罩其上的薄雾,都如同画布上的色彩,被作者勾勒得栩栩如生。在这样的背景下,人物的故事显得更加真实,更加触动人心。书中的“雾”不仅仅是一个具象的词语,它更是一种意象,一种情绪的载体。它可能代表着一种难以言说的孤独,一种错失的遗憾,一种对过往的追忆,又或是一种对未知的恐惧。而“捕雾的人”,则是在这片迷茫中不断探索,不断寻找,试图抓住那些稍纵即逝的情感和记忆。读这本书,就像是在一个阴雨绵绵的下午,坐在靠窗的位置,看着雨滴落在玻璃上,心中泛起层层涟漪。它不会让你拍案叫绝,但会让你在某个瞬间,眼中泛起湿润,心中涌起一种莫名的感动。这本书带来的,是一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让你在不知不觉中,与书中的人物一同呼吸,一同感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