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味在人间:跟着「舌尖上的中国」总导演品尝大江南北的家乡味

至味在人间:跟着「舌尖上的中国」总导演品尝大江南北的家乡味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美食
  • 中国美食
  • 家乡味
  • 舌尖上的中国
  • 饮食文化
  • 旅行
  • 地域美食
  • 纪录片
  • 生活方式
  • 烹饪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舌尖上的中国」纪录片总导演十年谈吃文章首度结集
一本搅动千万读者味蕾,让人食慾大开、口水横流的吃货手札

  「我的故乡只有一小块,她在我的舌尖上」

  作者陈晓卿为《舌尖上的中国》纪录片总导演,但在名导之外,他更是名闻遐迩的老饕。强调「美食是扫街扫出来」的他,热中寻觅大街小巷的平民美食,更因此被朋友戏称为「扫街嘴」。

  本书为这位美食爱好者的十年饮啜笔记,陈晓卿以文字为食材,写下了灵魂深处的家乡味,以及拍纪录片时跑遍大江南北的四方美味,并佐以食物背后的人情、故事,一一写下所有他关于食物蒸炒煎炸的独门记忆。
 
  「最好吃的永远是人」

  贯穿这一篇篇令人咂嘴的美食文字的,是食客、厨子,是和菜色一样霸道的服务生,也是与作者同桌共饮的那个人。作者认为世上最好吃的是人,人间至味往往酝酿于人与人之间,比起吃什么、在哪吃,「和谁吃」才是最重要的一件事。

  「美食大多是离不开故乡的,只能在当地好吃」

  馆子、夜市、菜场、锅里碗里……如果问陈晓卿美味究竟在何方,他的手指最终会指向家的方向。他说自己拍《舌尖上的中国》时,重现老家的酱料不过用了两个星期,但酝酿和发酵这本书,他用了将近四十年。

  ■ 鱼最好吃的部分在哪里?

  宜昌人陈敏,话不多,做事稳当,每次煮鱼吃鱼,都不动声色。有一次,陈敏的媳妇来京探班,等陈敏煮完鱼,忙东忙西坐到桌上,一通乱找,涨红着脸问道:「我的那块肉呢?」蒋、段二人大惑不解:「哪块肉?哪块肉?」陈敏支吾着:「就……那块……」媳妇在一旁应声:「我吃啦!」媳妇说的正是那两块月牙肉——鱼鳃边最细滑、最鲜嫩的所在。据说从前土匪绑票,都是先饿人质两天,然后煮顿鱼,就等着看人质从哪里下筷子。筷子先挟鱼嵴背、肉多的地方,肯定是穷人家孩子,放了算了;要是先吃月牙肉,那必须死等赎金,这是富贵人家的香火。——〈红脣添香〉

  ■ 最好吃的年夜饭永远在家里

  有人认真起来,非要让我推荐「味道好」的年夜饭去处,我的回答永远是:家里。浓浓的暖意中,一家人就像回到了从前,老爸在厨房和餐桌之间做折返跑,我妈在一二三四地数着盘子碗的数量,唯一不同的是多了电视里稀稀落落的晚会……及至全体坐下,父母笑盈盈地看着大家,在他们眼里,我们还是没出家门的孩子。老妈坐我旁边,像当年摩挲猪头一样拨拢着我脑袋:「哎哟,多了很多白头发哦……」我看着她眼角密密的皱纹,心下不觉一酸。——〈年夜饭之味〉

各界推荐

  焦桐(饮食文化专家)
  蔡澜(作家、美食家)
  蔡珠儿(作家)
  张国立(作家)
  胡天兰(美食评论家)
  叶怡兰(饮食生活作家‧《Yilan美食生活玩家》网站创办人)
  松露玫瑰(食谱书作者及译者)
  庄祖宜(厨师、作家)
  王瑞瑶(中广超级美食家主持人、资深美食评论家)
  Liz 高琹雯(美食作家)
  李丝丝(诚品书店Cooking Studio资深企划)
  王浩一(府城达人、城市作家)

  陈晓卿是我相信得过的美食家。——蔡澜

  曾几何时,吃一顿饭除了行前要做攻略,进食当中还不忘拍下食物的「倩影」,甚至立刻上传至社群网站实况转播。此乃趋势,更是个人嗜好。而《至味在人间》带领读者进入最纯粹的饮食氛围,以记忆佐餐,用初心品尝。此外,作者描绘各项美食时,字里行间香气四溢,令人心驰神往。——松露玫瑰

  陈晓卿这本书从头到尾谈的只一桩大道理:感情,吃饭的感情。谈得深哪,谈得我口水如夏天午后的大雷雨。——张国立

  导演写吃,个人风格鲜明,充满画面感和立体声,是我读过顶尖精采的食记。——庄祖宜

  这几年我走访的中国美食一一从书中跃出,彷彿还闻到热气蒸腾的味道。我看到了当下且真实的庶民生活美食,而不再有时差、有距离。——王瑞瑶

  读陈晓卿,颇有「孤独的美食家」的况味,但更幽默、机智、潇洒。——Liz高琹雯

  这是一本幸福有情有韵的好书。——王浩一
寻味华夏:一部舌尖上的生活史诗 本书并非美食指南,亦非烹饪教程,而是一部以“吃”为载体,深挖中国各地风土人情、历史变迁与人文精神的宏大叙事。它带领读者穿越时间与空间的界限,探访那些隐藏在寻常巷陌、田间地头,却承载着数千年文化基因的饮食图景。 第一章:北方雄浑——黄土高原的粗犷与坚韧 北方的味道,是土地的馈赠,是岁月沉淀的厚重。我们从黄河岸边那些古老的村落开始,追溯面食的源头。面条的千百种形态——从山西刀削面的利落洒脱,到陕西油泼面的热烈奔放,再到内蒙古手擀面的粗犷朴实,无不映照着北方人民的性格。 深入探究晋陕甘宁的“硬菜”哲学。这里的食物,需要时间的熬煮和火候的考验,正如黄土高原上的生活,需要耐得住寂寞,才能品出甘甜。我们会聚焦于那些近乎失传的古老发酵技艺,比如古老的酸菜缸里,如何封存了冬日的希望;以及那些以粗粮为主的饮食结构下,如何孕育出坚韧的生命力。不仅仅是食物本身,更是食物背后的劳作场景、家庭结构,以及如何在严酷的自然环境中,用最朴素的食材,创造出最充沛的生命力。我们描绘的,是汗水滴落的土地上,食物与人之间那种质朴而深刻的契约。 第二章:江南烟雨——水乡的精巧与诗意 转入长江中下游,水系的发达赋予了这片土地截然不同的气质。江南的饮食,是细腻、婉约、讲究时令的典范。这里的“吃”,更像是一种生活美学。 重点描绘苏杭沪一带对“鲜”的极致追求。这种“鲜”,不仅是食材本身的本味,更是对季节流转的敏锐捕捉。春笋破土的鲜嫩,梅雨季的糟卤的香气,秋季螃蟹的膏满黄肥,无一不被工匠般的厨师们以最恰当的方式呈现。我们不再谈论名菜的配方,而是深入研究那些传统技艺,比如淮扬菜中刀工的精妙——细如发丝的鳝丝,如何体现了厨师对心境的掌控;以及点心制作中对糯米、豆沙、糖渍工艺的千年传承。 此外,本书将探究江南水乡的茶文化与饮食的融合。茶馆不再是简单的休憩之所,而是信息流通、社交往来的中心。一杯清茶,几碟时令小点,构成了江南人诗意的日常。 第三章:岭南风云——湿热气候下的兼容并蓄 岭南地区,特别是广东、广西等地,其饮食文化是开放与融合的绝佳例证。毗邻海洋,内通山林,造就了食材的极大丰富性。 本书将详尽梳理粤菜体系中对“火候”与“气味”的执着。这不是单纯的烹饪技巧,而是一种基于气候环境的生存智慧。比如,对食材的快速处理,以保持其新鲜;对药材的合理运用,以平衡体内的湿热。我们将深入广府、客家、潮汕三大支系,解析它们各自的文化根源:广府的兼容并蓄,客家的艰苦创业(体现于对山珍的运用),潮汕的精细考究(体现在对海味的敬畏)。 本书特别辟出篇幅,探讨“饮早茶”的社会功能。早茶文化如何构建了社区的粘合力?那些推车叫卖的点心,不仅仅是食物,更是社区成员日常互动的情景再现。我们关注的,是食物如何充当社交货币,维系着这个移民社会的情感联结。 第四章:西部边陲——游牧与农耕的碰撞 进入西部,地理环境的极端化塑造了独特的饮食结构。这是一个关于“能量”与“储存”的故事。 在青藏高原,食物是抵御严寒和高海拔的必需品。我们不空泛地赞美酥油茶和糌粑,而是细致分析了牦牛全身的利用率——从肉到奶,从骨髓到油脂,如何形成一个近乎完美的生态循环系统。这是一种对自然界限的尊重,也是一种与环境共生的哲学。 而在新疆,丝绸之路的千年商贸,将中亚、波斯乃至更远方的风味带到了这片土地。烤肉的香料运用,抓饭的米粒分明,馕饼的松软韧劲,无不体现了不同文明在此交汇、融合的过程。本书将着重分析香料的来源与变迁,它们如何从昂贵的贸易品,逐渐成为边疆人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元素。这不仅仅是食物的历史,更是文化交流的历史。 第五章:海岛与巴蜀——极致体验的探索 最后,我们聚焦于两个在味觉体验上达到极致的地区:巴蜀与东南沿海岛屿。 巴蜀的“麻辣”,并非简单的刺激,而是一种复杂的感官调和。辣椒、花椒、豆瓣酱的组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味觉矩阵,能够穿透湿气,唤醒沉睡的味蕾。我们将从植物学和药理学的角度,解析这种独特味觉的形成基础,以及它如何成为巴蜀人民性格的一种外化表现——热烈、直接、充满生命力。 而海岛的饮食,则关乎“时间感”和“海洋的馈赠”。这里的食物处理往往追求极致的本味,无论是发酵的鱼露,还是即时捕捞的海鲜,都体现了对自然恩赐的珍惜。岛屿人民与海洋的搏斗与依赖,深深烙印在他们的餐桌之上。 结语:食之为道,人间烟火 全书旨在呈现,中国的饮食文化,绝非孤立的菜系集合,而是由地理、气候、历史、民族迁徙共同雕刻而成的一部活着的史书。每一种食物的出现,每一种烹饪手法的演变,背后都站着无数普通人的生活逻辑与情感寄托。我们品尝的,是时间,是故事,是那份跨越地域、代代相传的“人间烟火气”。这本书,是关于“如何在中国的大地上生活”的深度观察。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陈晓卿


  纪录片导演,美食专栏作家。

  1965年生于安徽灵璧,1989年毕业于北京广播学院后,进入中央电视台工作至今。1991年开始拍摄和制作纪录片,作品有《远在北京的家》《龙嵴》《百年中国》《一个时代的侧影》《甲子》等。

  2012年,领衔制作美食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在央视首播后引起广泛关注,后陆续在台湾、香港、新加坡等地播出,影响遍及海内外,成为年度话题。

  因对各种食物不加挑剔的热爱,且热中搜寻平民美食,被朋友戏称为「扫街嘴」,十余年前开始在报刊撰写美食专栏,《至味在人间》一书为其十年来饮食散文首度精选集结。

图书目录

推荐序 吃饭在于感情     张国立
推荐序 人生至味,再三玩味  王瑞瑶

辑一 每个人的珍珠翡翠白玉汤
一罈酱,四十年
荤腥的妄念
一切不能拌饭的菜都是耍流氓
魔蛋
一碗汤的乡愁
父母大人的饮食偏好
豆腐干文章
年夜饭之味
每个人的珍珠翡翠白玉汤
荠菜花
弯腰青
最好的早餐

辑二 一个人的面馆
寒夜觅食
一个人的面馆
大隐于市
文艺下酒菜
风生水起
面瓜
白塔寺涮肉群落
京西无和食
潜伏菜
一道菜主义
面的街
周瑜小馆黄盖客
白菜苔红菜苔

辑三 至味在江湖
面,不能承受之小
特色菜口味菜
不足为外人道也
红脣添香
「油」然而生的幸福
贴一身五湖四海的膘
数来堡
至味在江湖
犹抱琵琶虾遮面
螺蛳壳里的道场
看得见飞机的餐馆
花生的荳蔻年华
于勒叔叔的生蚝

辑四 吃口热乎的
儿行千里
卤煮的细节
吃口热乎的
睹食物思人
相濡以火锅
慢慢地陪着你吃
那些笑脸
除了蛋,我们来认识一下母鸡

辑五 留住手艺
不时尚饮食
留住手艺
三里河东三里河西
年代标志菜
台北一条街
不一样的怀旧
干瘪味蕾记忆
田螺往事
那条愤世嫉俗的鱼
他乡滋味
最后的吴江路

辑六 吮指之欢
一人分饰两角
挑剔的幸福与烦恼
人间烟火
和哪位明星吃饭?
平民食物的背影
从此站起来了
吮指之欢
请杜拉拉吃点什么?
菜系话语权
买菜单
食物的分贝

后记

图书序言

推荐序1

吃饭在于感情
文/张国立(知名作家
 
  吃,是件大事,不仅关系口腹,更关系甜美的记忆。吃,是灵魂栖息的所在。用白话文说,吃得,安心。
 
  从小吃老妈做的红烧肉,一大碗上桌,老姊举步维艰地拿筷子挟,如临薄冰地小口咬,我看不顺眼,拿汤匙舀,朝饭上一淋,嘿嘿,举两手同意书中「一切不能拌饭的菜都是耍流氓」。

  老妈的红烧肉费功夫费心思,精华全进碗底的酱汁,拿汤匙舀,连肉带汁,这饭,味道就丰富了。

  哎,老妈走得早,三十岁之后,我吃饭有一大部分的目的其实是寻找她留在我大脑皱折里的记忆。朋友晓得我爱红烧肉,有回请我吃饭,在上海一家用人民币计算新潮指数的馆子,他神祕地说:

  「这家做的菜,秀气。」

  才听到「秀气」,心里有数,八成毁了。果然,日式分量、法式装盘,每人面前带金边的碟子内分到三小块肉,不好意思问:「你家烧肉的锅子呢?」我将就地挟起肉,拚了老命朝饭上抹……老实说,肉炖得不错,可惜无法和饭发生水乳交融的亲密关系。饭是饭,肉是肉,说句难听的话,吃得疙疙瘩瘩。

  后来到浙江玩,南浔吧,时间晚,在路边找家馆子便吃,点了咸鱼烧肉,小师傅连锅带勺往桌上一搁,边吃我眼泪边往肚里淌。一旁朋友问:「噎着啦?」不,老妈的红烧肉就是这味道。我恨不能将饭倒进锅里吃。
 
  再说老妈另一道拿手菜,狮子头,更绝对汤汁拌饭不可。别嫌我吃相难看,总将狮子头戳点碎肉下来,混进汤内,照样往饭上浇。吃饭,终究吃饭,是吧。

  以前景美菜市场有家卖鲁肉饭的小店,我常换两趟车跑去吃,为的便是肉汁与肉末拌进饭里配片黄萝卜的爽劲,还有老板俐落的浇汁手段,他总问我:

  「来块焢肉、豆腐?」

  当然,如拟。

  我们从未正经八百聊过天,但透过食物,彷彿是数十年的老友。吃饭,讲感情。
 
  老马是河南人,长在重庆,「嫁」到上海,见到我总埋怨马大嫂、马家小妞爱甜甜的上海味儿,他做的川菜得不到青睐,挫折甚深。没关系,我说我吃。老马的川菜正规,水煮鱼、麻婆豆腐泛出的花椒香气能迷昏蚂蚁。今年初我干脆和老马两人去重庆,他教我做菜,只教一桩:麻婆豆腐。他说,川菜无非花椒与郫县豆瓣酱,要懂得挑花椒之外,郫县出的豆瓣酱几十种,更得每种皆试,找到适合自己的酱,掐得准花椒分量,任何川菜都水到渠成。嗯,他的说法怎么像是找老婆?

  前后做了五天麻婆豆腐,大致上算满意,但绝称不上非常满意,问题出在我对花椒的拿捏,欠缺一时三刻来不及培养的川菜文化。

  好吧,回台北继续培养。烧了几次,吃着吃着不禁思念老马的手艺。说穿了,我吃川菜,吃的是朋友的感情。老马费心为朋友下厨,我应付等着开饭的老婆,两种动机,当然人家往西天取经,我进东海闹龙王了。
 
  顺便和陈晓卿抬抬槓,他谈:「认识了母鸡,鸡蛋的味道会发生很大变化。」我说,认识小鸡,才晓得鸡的真味。

  小时候老妈养鸡贴补家用,一筐子等待诞生的鸡蛋放在我床头,夜里点灯,提供必要的温度。老妈再三叮咛,万一晚上气温下降太多,记得盖上小被子,免得,免得……免得鸡蛋打喷嚏?

  我连两晚没睡,盯着蛋,听说小鸡孵出来见着谁便喊谁娘,不能让老姊捡了「娘」的便宜。皇天不负苦心人,大清早,第一个蛋壳开了条小缝,接着金黄颜色的小鸡露出脸,而一旦第一只鸡钻出来,其他必定跟着出来,好像怕误了早饭似的。我养了二十多只小鸡,长达半个月,牠们没叫我「娘」,倒是我从此不吃鸡肉,只喝鸡汤。这,也是感情关系。
 
  陈晓卿这本书从头到尾谈的只一桩大道理:感情,吃饭的感情。谈得深哪,谈得我口水如夏天午后的大雷雨。

  看着书,我忍不住和老婆讨论起晚饭。我说天热,做饭辛苦,不如出去吃。她斜眼瞄来,一副不相信我体贴的真诚。讨论吧。

  「云南人和园,好久没见二姊和三姊,更好久没尝到樟茶鸭。」

  「永康街牛肉面,配粉蒸排骨和啤酒。要不然史记牛肉面,和咬进嘴一股热腾腾豆味的花干,也得配瓶啤酒。」

  「还是去老妈家吃炒米粉,她一定炸了排骨──」

  我马上接口:「还是得有啤酒。」

  吃饭,少了感情,就,纯粹填肚子,逊掉了。
 
推荐序2

人间至味,再三玩味
文/王瑞瑶(中广超级美食家主持人、资深美食评论家)
 
  二○一六年四月,刚刚结束为期五天的扬州美食採访,回程时路过南京,请当地朋友带路,来到由地下停车场改造、规模令我咋舌的先锋书店。在一望无际的书海中,看到了《舌尖上的中国》总导演陈晓卿先生的新书《至味在人间》,面对有点熟悉又陌生的简体字,阅读过程时不时卡住,用字遣词也有诸多隔阂,偶尔必须猜一下字才能继续读下去,然而我越看越有味道,越看越有意思,当下掏钱买书带回台湾,花了几天才陆续消化看完。
 
  由于工作需要,近十余年经常走访中国,一个城市一待就是五天、八天,採访当地的吃喝玩乐,回到台湾发表一篇篇图文并茂的旅游报导,并透过广播在空中与听众分享所见所闻。几年前也有感而发,另外开辟「两岸有食差」的专栏,不以代代相传的历史古书作为基础,也不以爬梳古文的今之食家为向导,诚实写下我对当代中国饮食的採访经验与食后感想。
 
  记得小时候,一九四九年来台的山东父亲,虽然讨了台湾母亲,家里三餐全照家乡的规矩来,非馒头即面条,交替不间断。每次远赴山东採访,日食三餐至五餐,竟没有一顿是馒头,频繁出现的反倒是煎饼,它像极了小时候做劳作的马粪纸。当时买了各式杂粮做的煎饼带回台湾,结果老爸一口也没吃,嫌煎饼太粗、太干,难以下嚥。
 
  人到上海也文青,我心怀张爱玲的三恨之一—朝圣知名餐厅花大钱吃鲥鱼,并谨记前人言,一定要吸鱼鳞,才能品足鲜味。结果,向服务生索讨整片鱼鳞,竟传来一阵讪笑:「这年头谁还吸那玩意儿啊!」原来过度捕捞导致长江鲥鱼难求,坊间鲥鱼实为巴西力鱼,还是冷冻进口,难怪吸鱼鳞的举动被当成傻瓜呆。
 
  从小对中国味道的美好印象,也包括一本本的书,远从唐鲁孙、梁实秋,近是眼前的美食家,大家提到中国的吃,形容都异常神妙。我刚开始看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时也有类似的感觉,好看但不真实,因为我所採访的中国美食,精采的不在这里。我对中国这块土地,最感兴趣的是吃,最佩服的也是吃,不管是填肚子还是吃排场,是食季节还是啖在地,是上酒店花或蹲路边扒,能养活十亿以上人口,确实了不起。

  所以翻阅《至味在人间》这本书时,这几年我走访的中国美食一一从纸上跃出,彷彿还闻到热气蒸腾的味道。中国人的说法是接地气的,台湾人则说是贴近庶民的,我看到了当下且真实的庶民生活美食,而不再有时差、有距离。
 
  陈晓卿生于安徽,长年在北京打拚,由于电视台的工作,往来中国大江南北,甚至远赴欧洲等国,阅历很广,吃的经验相当丰富。书中文字透出了一个爱吃的汉子分享各种美食所缠绕的各种关系,同时也掩不住总是吵着、念着想吃安徽老家的这个那个—闻名全国的臭鳜鱼、老家扛来的弯腰青、泡水便爽脆的苔干、过年时外婆家做的腊肉、搭配炒米一起下肚的肥西老母鸡,早餐热唿唿的一碗SA汤等等……令人食指大动。
 
  人间至味,或许是家乡味,或许是妈妈味,都令人再三回味与玩味。

图书试读

辑一 每个人的珍珠翡翠白玉汤
 
弯腰青
 
尽管不属兔,但我是一个萝卜爱好者。我喜欢北京天源酱园的甜辣干、萧山钱江牌萝卜干、扬州四美酱菜的萝卜头,也喜欢东北的萝卜炖腔骨、江西的大锅萝卜片、广东的萝卜煲牛腩,以及南点中的萝卜丝饼……我甚至因为萝卜而喜欢上了好莱坞的茱莉亚.萝卜丝—那个美丽的、长着一张气吞山河大嘴的美国女青年。但如果说论及生吃,全世界的萝卜加在一块,似乎也赶不上我老家的弯腰青。
 
老家是黄泛区,沙土地,适宜番薯、萝卜这样的根茎类植物生长,比这种自然条件更重要的是,小时候家里穷,不可能有这么多水果供我们选择,于是,这种从内到外呈统一翠绿色的萝卜,便成了饭后餐桌上的一道风景。吃完饭,全家人围着桌子,几瓣切得齐整的青萝卜条,把满屋子吃得山响—这种记忆是无法复制的。
 
不记得谁曾经说过,中医是一门传统艺术,讲究的是说学逗唱,因此国人便有了「萝卜青菜保平安」「萝卜就凉茶,医生满街爬」「冬吃萝卜夏吃姜,不找医生开药方」「萝卜上市,医生无事」等等说法。都知道萝卜通气利便—吃的人很享受,但不管你利了便还是通了气,享受的是自己,而往往你旁边的人会露出绝望的神色。
 
我见过吃萝卜最惨烈的情形是在故乡的老式浴池中,休息室里永远有一分钱一杯的六安瓜片和三分钱一棵的萝卜待售,瓜片显然是低等级的,基本以茶梗为主,萝卜则是当地的,皮已经刮得很干净,售者用镰刀(就是割麦子用的那种镰刀的头)轻轻纵切,萝卜体内传出嘎吱嘎吱的夸张声响。一些在我们看来的有钱人往往会端上一杯茶,深啜一口,放下杯子,腾出手来,抚摸着自己刚修完的光滑的脚后跟,另一只手则掰下一片萝卜,送进口中咀嚼,干瘪的生殖器萎靡而瘫软地配合着口腔运动。放在手边的萝卜肉质如翠玉,呈均匀半透明状,晶莹饱满,鲜明地映衬着享用者疲沓的肉体。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至味在人間》的魅力,真的讓我驚艷不已。身為一個熱愛台灣小吃和家鄉味的人,我一直對「舌尖上的中国」這個節目讚譽有加,這次有機會透過總導演陳曉卿老師的文字,深入了解節目背後的故事,實在是一次難得的體驗。陳老師的文筆,就像他的鏡頭一樣,充滿了人文關懷和對生活細節的敏銳觀察。他筆下的故事,總是那麼貼近土地,那麼真實動人。我尤其喜歡他對食材的熱愛和對烹調的堅持,他總是能從最平凡的食材中,挖掘出最不平凡的味道。書中對各種地域特色美食的描寫,讓我彷彿置身其中,能夠想像到那誘人的香氣和豐富的口感。但更讓我感動的是,他不僅僅是在介紹食物,更是在講述食物背後的故事,講述那些與食物相關的人們,他們的喜怒哀樂,他們的奮鬥與堅持。這本書,讓我知道,原來「家鄉味」不僅僅是一種味覺的記憶,更是一種情感的連結,一種對過去的懷念,一種對生命的熱愛。它讓我更加珍惜自己身邊的食物,更加感謝那些為我們準備美食的人們。我強烈推薦這本書給所有熱愛美食、熱愛生活的人,它絕對會讓你對「家鄉味」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感動。這本書,不只是一本飲食指南,更是一本關於愛、關於記憶、關於生活的溫馨故事集。

评分

天啊,我真的要大力推薦這本《至味在人間:跟着「舌尖上的中国」总导演品尝大江南北的家乡味》!身為一個道地的台灣人,對「舌尖上的中国」這個節目一直有著莫名的情懷,裡頭的畫面、聲音,甚至是那股樸實的鄉土人情味,都深深烙印在我腦海中。當初在書店看到這本書名,腦袋裡立刻響起那熟悉的開場音樂,彷彿能聞到螢幕裡傳來的誘人香氣。翻開書頁,果不其然,總導演陳曉卿老師的文字,就像他在節目中呈現的畫面一樣,細膩、溫暖,且充滿生命力。他筆下的每個故事,都圍繞著食物展開,但又遠不止於食物本身。他寫的是土地,是記憶,是人與人之間的情感連結。讀著讀著,我好像也跟著他走遍了大江南北,親身經歷了那些充滿故事的餐桌。書中對於食材的選擇、烹調的過程,以及當地人對於味道的堅持,都有著極其深入的描寫,讓我這個對美食充滿好奇的讀者,彷彿上了一堂生動的飲食文化課。我尤其喜歡他描述那些藏在巷弄裡、隱藏在山林間的傳統小吃,那種「在地」的味道,是再昂貴的米其林餐廳也無法比擬的。他沒有刻意去追求什麼高深的烹飪技巧,而是把焦點放在最根本的、最能觸動人心的「家鄉味」上。這讓我重新思考,什麼才是真正的美味?或許,美味不只在於食材的多麼珍貴,技巧的何等複雜,更在於它承載了多少人的回憶,凝聚了多少份情感。這本書,讓我在閱讀的過程中,幾度停下來,回想起自己家鄉那些熟悉的味道,那些小時候跟著阿嬤在廚房裡忙碌的畫面,還有與家人朋友圍坐一桌、談天說笑的溫馨時光。它不僅是一本關於食物的書,更是一本關於生活、關於情感的書,一本讓人讀了會產生共鳴、會想家、會想立刻動手做點什麼來慰藉自己心靈的書。我強烈建議,所有對美食、對生活、對台灣這片土地(雖然書裡講的是大陸,但那份對「家鄉味」的尋根情懷是共通的)有著深深眷戀的人,都應該細細品味這本《至味在人間》。

评分

我必須承認,一開始我只是抱著對《舌尖上的中国》這個節目的喜愛,隨意翻翻這本《至味在人間》。但越讀越覺得,這本書的價值遠遠超出了我的預期。陳曉卿老師的文字功力,真的不容小覷。他能夠將看似平凡的食材,透過他的筆,變得充滿詩意和生命力。他寫的不是單純的食譜,而是對食材、對土地、對人情的深刻觀察與感悟。我尤其喜歡他描寫的那些充滿人情味的場景,比如鄰里之間互相饋贈家常菜,或者是在節慶時,大家圍在一起準備豐盛的年夜飯。這些畫面,讓我這個身在異鄉(台灣)的遊子,感到一股暖流湧上心頭。他筆下的每一個人物,即使是出場篇幅不長的,也都有著鮮明的形象,讓人過目難忘。他對於食物的描寫,更是細膩入微,從食材的來源,到烹調的手法,再到最後呈現的味道,都鉅細靡遺。但最讓我感動的是,他總是能從食物中挖掘出更深層次的意義,比如食物所承載的記憶、所象徵的情感,以及所體現的文化。這本書,讓我重新認識了「家鄉味」這三個字。它不僅僅是一種味道,更是一種連結,一種情感的寄託,一種對過去的懷念,以及對未來的期盼。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彷彿進行了一場心靈的旅行,重新找回了許多被遺忘的溫暖記憶。我迫不及待地想和身邊的朋友分享這本書,讓他們也能一同感受這份來自大江南北的,純粹而動人的「至味」。

评分

這本《至味在人間:跟着「舌尖上的中国」总导演品尝大江南北的家乡味》,簡直是為我這種對食物充滿熱情、同時又懷揣著濃濃鄉愁的台灣讀者量身打造的。總導演陳曉卿老師的文字,有著一種奇妙的魔力,能夠將最平凡的食材,烹調出最不平凡的故事。他對食物的熱愛,對土地的尊重,對人情的細膩描寫,都深深地打動了我。書中對於各種地域特色美食的介紹,讓我彷彿經歷了一場味覺的旅行,從北方的麵食,到南方的海鮮,再到內陸的山珍,每一種味道都讓我垂涎欲滴,同時也勾起了我對家鄉味無盡的思念。我特別欣賞他對於「人」的描寫,每一個參與食物製作、傳承食物文化的人,在他筆下都活了起來,他們的熱情、他們的堅持、他們的智慧,都透過文字閃耀著動人的光芒。這本書,讓我知道,原來「家鄉味」不僅僅是一種味道,更是一種情感,一種記憶,一種文化的載體。它讓我更加珍惜自己身邊的每一餐,更加感恩那些為我準備食物的人們。我會把這本書視為我的珍藏,時不時拿出來翻閱,讓那份溫暖的「至味」時刻縈繞在心頭。

评分

這本《至味在人間》簡直就是一本關於「味道」的詩集。總導演陳曉卿老師的文字,有著一種樸實而深沉的力量,能夠觸動人心最柔軟的地方。他透過對食物的描寫,勾勒出了一幅幅生動的畫面,讓我們彷彿能夠親身感受到那份土地的芬芳、人情的溫暖。我尤其喜歡他對食材的講究和對烹調的熱情,他總是能夠從最平凡的食材中,挖掘出最不平凡的味道。書中對各種地域特色美食的介紹,讓我大開眼界,也讓我對中華飲食文化的博大精深有了更深的認識。更讓我感動的是,他沒有將食物神化,而是將焦點放在了食物背後的故事,放在了與食物相關的人們。這些故事,或喜或悲,都充滿了生命力,讓我深受啟發。這本書,讓我明白了,原來「家鄉味」是一種情感的連結,是一種記憶的延續,是一種對生命的熱愛。它讓我更加珍惜自己所擁有的,也更加感恩那些為我們奉獻美食的人們。我會把這本書視為我的精神食糧,時不時拿出來閱讀,讓那份溫暖的「至味」時刻滋養我的心靈。

评分

我對這本《至味在人間》的感受,就像是在品嚐一道精心烹調的家常菜,雖然樸實,卻能帶來滿滿的溫暖和感動。總導演陳曉卿老師的筆觸,沒有華麗的辭藻,卻充滿了真摯的情感和對細節的敏銳觀察。他用最樸實的語言,記錄下那些最真實、最動人的食物故事。書中對各種地域特色美食的描寫,讓我彷彿能聞到那誘人的香氣,嚐到那獨特的味道。更重要的是,他透過食物,展現了人與人之間的連結,以及食物所承載的豐富情感。我尤其喜歡他描寫的那些充滿人情味的場景,比如鄰里之間互相分享食物,或者是在節慶時,全家人圍在一起準備豐盛的餐點。這些畫面,讓我想起了我在台灣的家,想起那些與家人共度的溫馨時光。這本書,讓我重新審視了「家鄉味」的意義。它不僅僅是舌尖上的享受,更是一種心靈的慰藉,一種情感的寄託。它讓我明白,無論我們走到哪裡,家鄉的味道永遠是我們最溫暖的歸宿。我會把這本書推薦給所有熱愛美食、熱愛生活的朋友,讓他們也能一同感受這份來自大江南北的,純粹而動人的「至味」。

评分

我對《至味在人間》這本書的評價,絕對是滿分!作為一個長年旅居台灣、但家鄉味始終在我心頭縈繞的讀者,這本書可謂是投我所好。總導演陳曉卿老師的文字,就如同他在螢幕上所呈現的畫面一樣,有溫度、有深度、有細節。他不是單純的介紹一道道菜肴,而是透過食物,串聯起人與土地、人與人之間的連結。書中對食材的選擇、烹調的方式、以及味道的傳承,都有著極為細膩的描寫,讓我彷彿親身參與了每一場關於美食的盛宴。我尤其喜歡他對於那些隱藏在市井小巷、藏匿於鄉間野外的傳統味道的記錄。那些味道,或許不那麼光鮮亮麗,但卻飽含著歲月的沉澱和濃厚的鄉愁。每一次閱讀,都讓我回憶起自己小時候跟著家人一起準備年菜的場景,那種溫馨、熱鬧的氛圍,至今仍清晰地浮現在腦海中。這本書,讓我重新思考了「家鄉味」的意義。它不僅僅是味蕾上的享受,更是一種情感的寄託,一種文化的傳承,一種對根源的追尋。它讓我明白了,為什麼有些味道,能夠如此輕易地觸動我們的心弦,因為它們承載著我們最寶貴的回憶,最真摯的情感。我會毫不猶豫地將這本書推薦給我的所有親朋好友,讓他們也能一同體驗這份來自大江南北的,溫暖而動人的「至味」。

评分

這本《至味在人間》簡直是一場味蕾與心靈的雙重饗宴!作為一個在台灣土生土長的讀者,我對「家鄉味」有著一份特別的執著,而總導演陳曉卿老師的文字,恰恰滿足了我對這份情感的渴望。他筆下的每一個故事,都像是從土地深處挖出來的寶藏,充滿了質樸的力量和動人的情感。書中對食材的選擇、烹調的過程、以及味道的傳承,都有著極其細膩的描寫,讓我彷彿能聞到那誘人的香氣,嚐到那獨特的風味。我尤其喜歡他對於「人」的刻劃,每一個與食物相關的人,在他筆下都充滿了生命力,他們的熱情、他們的智慧、他們的堅持,都透過文字閃耀著動人的光芒。這本書,讓我知道,原來「家鄉味」不僅僅是一種味道,更是一種情感的連結,一種文化的傳承,一種對根源的追尋。它讓我更加珍惜自己所擁有的,也更加感恩那些為我們奉獻美食的人們。我會把這本書視為我的精神食糧,時不時拿出來閱讀,讓那份溫暖的「至味」時刻滋養我的心靈。

评分

讀完《至味在人間》,我心中最大的感受就是,原來食物,不僅僅是滿足口腹之慾,它更是一種承載著記憶、情感和文化的載體。總導演陳曉卿老師的文字,就像一位老友在娓娓道來,沒有矯揉造作,卻充滿了真誠和力量。他筆下的每一個故事,都圍繞著食物展開,但又遠遠不止於食物本身。他寫的是土地的變遷,是人情的冷暖,是歲月的流轉。書中對各種地域特色美食的細膩描寫,讓我彷彿身臨其境,能夠感受到那獨特的香氣和風味。我尤其欣賞他對於「人」的刻畫,每一個出現在書中的人物,都鮮活而真實,他們的喜怒哀樂,都透過食物的故事,展現得淋漓盡致。這本書,讓我重新認識了「家鄉味」的深刻含義。它不僅僅是一種味道,更是一種情感的寄託,一種對過去的懷念,一種對生命的熱愛。它讓我明白,無論我們走到哪裡,家鄉的味道永遠是我們心靈最溫暖的歸宿。我會把這本書推薦給所有熱愛美食、熱愛生活的朋友,讓他們也能一同感受這份來自大江南北的,純粹而動人的「至味」。

评分

不得不說,這本《至味在人間》真的帶給我很多驚喜。身為一個在台灣長大的孩子,雖然對中國大陸的飲食文化有著一定的了解,但透過總導演陳曉卿老師的筆觸,我才真正感受到那份深厚的底蘊和豐富的多樣性。他沒有用一種俯視或學術的角度來描寫,而是用一種極其謙遜、貼近土地的姿態,去記錄和分享。我特別欣賞書中對於「人」的刻劃,每一個出現在他鏡頭(或文字)裡的食客,每一個製作食物的匠人,都有著自己獨特的故事和生命軌跡。這些故事,比任何華麗的辭藻都更能打動人心。他寫的不是單純的食物,而是食物背後的生活哲學,是人們在艱辛歲月裡,如何透過一蔬一飯,尋找溫暖和希望。這讓我覺得,我們在追求現代化、追求便利的同時,是不是也漸漸失去了那份對於食物最原始的敬畏和情感?書中描述的那些傳統工藝,那些一代傳一代的秘方,都讓我感受到一種時間的厚重感,彷彿能觸摸到歷史的紋理。尤其是一些我從未聽聞過的地域美食,他的描寫總是那麼生動,讓我閉上眼睛,彷彿就能聞到那獨特的香氣,嘗到那令人回味無窮的味道。這本書,讓我知道,原來我們所熱愛的「家鄉味」,並不是台灣獨有的,而是遍佈在廣袤的中華大地上,每一種味道,都訴說著一段獨特的故事,都凝聚著一份深厚的文化。它提醒了我,無論走到哪裡,家鄉的味道永遠是心靈最柔軟的歸宿。我常常在想,為什麼有些味道,能如此輕易地觸動我們的靈魂?或許,那就是因為它承載了我們成長的記憶,承載了我們與親人、朋友共同經歷的點點滴滴。這本書,恰恰做到了這一點,它將這些零散的記憶,串聯成一幅幅溫暖的畫面,讓我對「家鄉味」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感動。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