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周青少年经典2(少年维特的烦恼〔改版〕+孤雏泪〔改版〕+小妇人〔全译本,含好妻子〕)

商周青少年经典2(少年维特的烦恼〔改版〕+孤雏泪〔改版〕+小妇人〔全译本,含好妻子〕)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 Charles Dickens, Louisa May Alcott
图书标签:
  • 经典文学
  • 青少年读物
  • 情感成长
  • 西方文学
  • 小说
  • 维特
  • 孤雏泪
  • 小妇人
  • 名著
  • 文学名著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少年维特的烦恼》

  让每一时代青年都捧在手心的文学经典
  东吴大学德文系教授 郑芳雄 专文导读
  诗人 鲸向海、作家 杨佳娴 专文推荐

  人生在世除了爱情,再无其他更重要的

  《少年维特的烦恼》是歌德本人致青年爱情的告白,具有高度自传性色彩。全书大部分以书信体写成:青年维特致信挚友威廉,陈述他替母亲处理遗产来到小镇瓦尔海姆,深深爱上当地自然风光与朴实民情,也爱上了法官的女儿夏绿蒂。两人心灵十分契合,但绿蒂已有婚约在身。失恋的痛苦不断啃噬维特易伤感的心,于是他黯然神伤心地离开绿蒂,在使馆履行公职。个性耿直的维特本就与世俗格格不入,世人虚伪的价值观让他罢职而去,逃回心中的桃源瓦尔海姆,再次面对爱情的烦恼。维特终于明白,他与绿蒂两情相悦不会有结果,遂决定自杀,以摆脱爱情的痛苦。

  这部小说在欧洲文坛之所以引起极大的共鸣与震撼:它凝聚了天才诗人的热情与血泪,道尽了十八世纪欧洲青年多愁善感的心声,响应了狂飙时期非理性主义的浪潮。从诗人赤子之心所涌现的真情和崇高思想,汇成了一支澎湃的洪流,沖毁了当时自私、虚伪、冷酷的理性主义及封建社会所筑成的堤防。--东吴大学德文系教授 郑芳雄

  维特在十八世纪时的地位,就像是现在西方哈利波特还是东方武侠小说界的郭靖、杨过一般,不但是畅销书小说人物,也非常适合拍偶像剧。各国文学界皆把他当成青少年恋情的「典范」;即使他已经自杀了,他的爱情对于人类的历史来说,仍永远像是「刚刚发生的事」,这也使得他成为史上最老的青春偶像剧之一。--诗人 鲸向海

  少年时代的失意与激情,或将随时间而淡去,成为昨日朦胧的窗景,但是已然成为文学长廊重要风景的夏绿蒂和维特,却是从歌德的生命中诞生而又超越了他,活在每一代青年心中了。--作家 杨佳娴

  《孤雏泪》

  英国维多利亚时期最伟大作家狄更斯
  惩恶扬善、揭露社会底层真实生活
  
  无亲无靠的孤儿奥利佛.崔斯特一出生便进了寄养院,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为了逃离悲惨与不幸,他逃往伦敦,却遇到了少年扒手杰克.道金斯,把他带到窃盗头子费金的老巢,懵懵懂懂地接受了「工作训练」。

  当天真无辜的奥利佛发现他们做的是见不得光的勾当,因逃离现场而遭到误会追打,所幸被窃的布朗洛先生不以为忤,还将他带回家悉心照顾。正当奥利佛以为苦尽甘来,费金却暗中策动掳人计画,无论如何都要奥利佛为他们效命……命运多舛的奥利佛是否能逃离恶徒掌控,破解曲折离奇的身世之谜?
  
  造物者的信条就是慈悲,最大的特质就是仁善。
  
  狄更斯在这本书中用济贫院、童工等悲惨生活,来讽刺伦敦是个表面是行善、实际却阶级意识分明的假善社会,并细腻描写了社会底层的犯罪、贫瘠、堕落生活。奥利佛在这个腐败的黑幽环境中像一股清流,年幼瘦小的他对道德正义有着莫名的顽强与坚持,即使面对种种威胁仍不愿向命运妥协,终于通过逆境的试炼得到了幸福。

  《小妇人》

  女性成长小说经典,四位少女的青春成长纪事
  知名作家 彭树君、钟文音 推荐(依姓氏笔画序)

  马区家的四姊妹有着截然不同的性格:成熟婉约的玛格、男孩子气想当作家的乔、害羞爱弹琴的贝丝、早熟具绘画天分的艾美。她们的父亲至远方从军,母亲必须支持家中经济,所以她们得互相扶持,为家中尽一份心力。不论是在家闹着玩演话剧、成立祕密社团,或庆祝耶诞节时,她们内心总想着:父亲是否能安全归来呢?

  《小妇人》全书共分为两部,第一部写的是她们在父亲为国出征的一年间,所经历的种种艰辛与喜悦;第二部(又称《好妻子》)则叙述父亲历劫归来后,四姊妹探索自我、找到人生归宿的过程:玛格是否能与布鲁克先生结为连理?乔能否如愿成为一流作家?贝丝能否逃离死亡的阴影?艾美在游遍欧洲后终将情归何处?

  多年后的今天,我再重读《小妇人》与《好妻子》,有一种与故旧重逢的喜悦,而我现在的年龄,也早已超过马区四姊妹在书中的年纪,对于人生总算有了一些体会与了解,但我发现,不管时间过了多久,书中所关切的主题,关于女性发自内心的美,关于亲情、爱情与友情,关于人生真正的价值,以现在的眼光来看还是真理般的存在。--知名作家 彭树君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其他图书的详细介绍,旨在提供丰富的阅读选择,而不涉及您提到的那套“商周青少年经典2”中的具体内容: --- 探索文学的无限可能:精选推荐书目 在浩瀚的书海中,每一次翻开新书都是一次全新的旅程。本次推荐精选了数部不同领域、风格迥异的优秀作品,旨在满足不同读者的阅读偏好,无论是对宏大历史的好奇,对深刻哲思的探求,还是对细腻情感的捕捉,都能在此找到心仪之选。 一、 历史的脉络与文明的回响:重读《罗马人的故事》系列(全15册) 对于那些热衷于探究人类文明演进轨迹的读者而言,盐野七生的《罗马人的故事》无疑是一部里程碑式的著作。这套鸿篇巨制并非枯燥的年代编年史,而是以人为本,细腻地描摹了罗马城从建城之初到西罗马帝国灭亡的漫长历史。 核心特色与阅读价值: 作者以其独特的女性视角和深厚的历史功底,将政治、军事、社会结构、法律乃至罗马人的精神内核熔铸一炉。她没有回避罗马历史中的残酷与黑暗,例如布鲁图斯的谋杀、格拉古兄弟的改革失败,以及帝国的衰落。然而,更引人入胜的是她对罗马人“生存智慧”的挖掘——他们如何面对失败,如何将失败转化为下一次成功的基石。 本系列对“罗马人为什么能建立并维持如此庞大的帝国”这一核心问题进行了深入剖析。书中对于凯撒、奥古斯都等关键人物的形象塑造栩栩如生,读者仿佛能亲身感受到元老院内的唇枪舌剑与边疆战场的硝烟弥漫。读完这套书,读者获得的不仅是历史知识,更是一种理解持久性、适应性以及文明韧性的深刻洞察力。它不仅是历史读物,更是一部关于领导力、组织管理和集体意志的教科书。 二、 悬疑与推理的极致体验:《白夜行》 东野圭吾的代表作《白夜行》是一部挑战传统推理小说框架的杰作。它摒弃了传统的“谁是凶手”的模式,转而深入探讨了“为什么会发生悲剧”以及“罪恶如何连锁反应”的社会病理学命题。 叙事张力与主题深度: 故事围绕一对少年少女——雪穗和亮司展开。他们的命运从一次命案开始被彻底扭曲,此后十几年间,他们如同行走在永恒的白夜中,用谎言、欺骗甚至更深的罪行,为彼此编织出一个虚假而华丽的保护网。 本书的魅力在于其冷峻的叙事风格和极强的代入感。东野圭吾巧妙地将不同时间线和不同人物的视角交织在一起,读者如同拼图工人,在一步步揭开真相的过程中,逐渐理解这对“共犯”之间那种超越爱情、深沉到令人窒息的依赖关系。它探讨了原生家庭的阴影、社会环境对个体塑造的巨大影响,以及人性深处的绝望与救赎的微弱可能性。阅读此书,需要读者全程保持高度的专注力,才能捕捉到那些隐藏在日常表象之下的寒意。 三、 哲学思辨与存在主义的探索:《局外人》 阿尔贝·加缪的《局外人》(又译《异乡人》)是一部篇幅短小却影响力深远的现代文学经典。它以第一人称视角,讲述了一个名叫默尔索的阿尔及利亚法国职员的故事。 荒诞感与现代困境: 故事的开篇极其著名:“今天,妈妈死了。也许是昨天,我不知道。” 这种对至亲逝世的冷漠反应,构成了小说核心的“荒诞感”。默尔索是一个完全活在当下、拒绝社会既定情感规则的人。他漠视虚伪的礼节,不为世俗标准所动摇,仅仅根据自己的感官体验来行动。 小说的后半部分,当默尔索因一场意外的枪击案被审判时,审判的焦点已经从案件本身转向了对默尔索“不合时宜”的道德和情感态度的审判。这本书是理解存在主义和荒诞哲学的重要入口。它迫使读者思考:我们所遵循的社会规范,究竟是维护秩序的必要之恶,还是束缚个体自由的枷锁?默尔索最终的觉醒,是对生命本质和宇宙冷漠的深刻坦然,极具震撼力。 四、 自然的史诗与人类的谦卑:《寂静的春天》 蕾切尔·卡森的《寂静的春天》不仅仅是一本关于环境科学的书籍,它是一部唤醒社会良知的宣言。该书自1962年出版以来,深刻地改变了人类对待自然界的方式。 科学的严谨与文学的感染力: 卡森以其卓越的生物学知识,系统地揭示了人造化学物质,尤其是DDT等农药对生态系统造成的毁灭性、不可逆的连锁反应。她没有采用艰涩的学术语言,而是用诗意的笔触描述了鸟类因食物链积累毒素而逐渐消失的景象,这便是书名的由来——一个没有鸟鸣的春天。 本书的伟大之处在于其前瞻性。它首次将生态系统的相互关联性引入大众视野,强调了人类行为的长期后果。阅读《寂静的春天》,读者会体会到一种深刻的责任感,认识到人类并非自然界的主宰,而是复杂生态网络中相互依存的一环。它鼓励我们以更审慎、更谦卑的态度对待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 --- 这四部作品分别代表了历史研究的深度、现代文学的复杂性、哲学思辨的锐度以及环保意识的先驱性。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多元化的阅读世界,等待着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读者去探索和体会。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 1749-1832)


  德国文学史上最才华洋溢的诗人、剧作家。除了文学领域外,还研究过化学、色彩学、地质学、解剖学、矿物学等,可谓是名全能通才。享誉世界文学史的作品不可数计,其中包括《少年维特的烦恼》、《浮士德》、《爱的亲合力》,以及其自传《诗与真实》。

  相关着作
  《少年维特的烦恼(改版)》

查尔斯.狄更斯(Charles Dickens, 1812~1870)

  英国维多利亚时期最伟大作家,以反映现实生活见长。狄更斯的作品在其有生之年就已享有盛名,在二十世纪时亦受到评论家和学者广泛认可。

  狄更斯以高超的写作手法,描绘了包罗万象的社会群像,作品一贯保有揭露和批判的笔锋,贯彻惩恶扬善的人道主义精神,塑造出众多令人难忘的人物角色。他三十多 年的创作生涯,写了十五部长篇小说,许多中短篇小说,以及随笔、游记、时事评论、戏剧、诗歌等。一百多年来,他的作品始终深受世界各地广大读者喜爱。

  狄更斯主要作品列表:
  博兹札记(Sketches by Boz, 1836)  
  匹克威克外传(The Pickwick Papers, 1836)
  孤雏泪(Oliver Twist, 1837~1839)
  少爷返乡(Nicholas Nickleby, 1838~1839)
  老古玩店(The Old Curiosity Shop, 1840~1841)
  巴纳比.拉奇(Barnaby Rudge, 1841)
  美国记行(American Notes, 1842)
  小气财神(A Christmas Carol, 1843)
  马丁.朱述尔维特(Martin Chuzzlewit, 1843~1844)
  董贝父子(Dombey and Son, 1846~1848)
  块肉余生记(David Copperfield, 1849~1850)
  写给孩子看的英国历史(A Child's History of England, 1851~1853)
  荒凉山庄(Bleak House, 1852~1853)
  艰难时世(Hard Times, 1854)
  小杜丽(Little Dorrit, 1855~1857)
  双城记(A Tale of Two Cities, 1859)
  远大前程(Great Expectations, 1860~1861)
  我们共同的朋友(Our Mutual Friend, 1864~1865)

  相关着作
  《孤雏泪(全译本)》

路易莎.梅.艾考特(Louisa May Alcott, 1832-1888)

  生于1832年,美国宾州。着名超验主义作家阿莫士.布朗森,艾考特(Amos Bronson Alcott)与艾比盖尔.梅.艾考特(Abigail May Alcott)次女。出身书香世家的她,自小也受到父亲诸多名家友人薰陶,如梭罗、爱默生、霍桑与傅勒等人。

  由于艾考特一家并不富裕,因此路易莎.艾考特早年偶尔会担任临时教师、裁缝师、家庭教师、女佣及作家。在作家生涯初期,她有时会使用笔名A.M.巴纳德(A. M. Barnard)出版青少年小说。

  路易莎.艾考特应出版社要求,根据儿时与其三个姊妹的经验所写的《小妇人》,于1868年出版后立刻获得广大回响,1869年再趁势推出续集《好妻子》,1880年时两册合为《小妇人》出版。

  晚年活跃于推动妇女参政及禁酒运动,1888年于波士顿辞世。

  相关着作
  《小妇人(全译本)》

译者简介

唐际明


  柏林自由大学德语文学博士,专研诗人里尔克(Rainer Maria Rilke),目前为自由研究者与译者。译作散见于诗刊、诗选与学术期刊,译有迈耶(Conrad Ferdinand Meyer)、拉斯克–许勒(Else Lasker-Schuler)、里尔克、特拉克尔(Georg Trakl)、本恩(Gottfried Benn)、布卡尔特(Erika Burkart)、迈律克(Friederike Mayrocker)、杨德(Ernst Jandl)、特朗斯特罗默(Tomas Transtromer)、华格纳(Jan Wagner)、温克勒(Ron Winkler)等诗人作品。

方淑惠

  1~37章

  国立台湾师范大学翻译研究所硕士。从事翻译工作十余年,译有《你出生那天,就是我的父亲节》、《大蓝海洋》、《星星男的天文大梦》、《去你的癌症》、《我的法国城堡梦》、《便便学问大》、《一生必游的500经典路线》、《美丽的谎言》以及《奇幻之屋》系列六部曲等书。

李延辉

  38~53章

  一九七七年出生于高雄县,台大外文系、师大翻译研究所毕业。兴趣为电影、文学、音乐与旅行,现为自由译者。

柯乃瑜

  英国巴斯大学口笔译硕士,自由口笔译者。天性爱流浪,嗜好嗑文字,永远长不大。译作:《向生命说Yes!》(第三部)、《异教徒的女儿》、《爱无忌惮》、《标本师的魔幻剧本》、《死前的最后一堂课》等。部落格:goingsoho.wordpress.com/

图书目录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天啊,我简直不敢相信我终于读完了这三部经典!《少年维特的烦恼》啊,说实话,一开始我以为会是很沉重压抑的书,毕竟名字里就有“烦恼”。但读进去之后,我发现维特这个年轻人,虽然带着一股文艺青年的忧郁气质,但他对生命的热情,对自然的热爱,还有他对爱情的那种极致的投入,都让我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尤其是他写给朋友的信,字里行间流露出的那种细腻的情感,仿佛我就是他身边的朋友,能感受到他内心翻腾的一切。他追求的不仅仅是爱情本身,更是那种纯粹、不掺杂任何世俗的理想之爱。当然,最后的结果是悲剧性的,但也正是这份悲剧,让他的形象更加丰满,让他的痛苦显得更加真实和深刻。读完之后,我久久不能平静,好像自己也经历了一场情感的风暴,对爱情、对生命有了更深的思考。这本书让我明白,有时候,过于理想化的追求,在现实面前会显得多么无力,但同时,也庆幸有这样纯粹的灵魂存在过,即使是以悲剧收场,也闪耀着独特的光芒。

评分

读完这套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果然是有它的道理的。尤其是《少年维特的烦恼》和《孤雏泪》,虽然风格迥异,一个侧重于内心情感的极致表达,一个描绘了社会底层孩子的艰难生存,但它们都深刻地触及到了人性的某些方面。维特的痛苦,他的爱而不得,他的理想主义与现实的碰撞,让我看到了青年人特有的迷茫和执着。而菲尔丁的遭遇,则让我感受到了生活的不易,以及在逆境中坚持善良的珍贵。这两本书我都读得非常投入,仿佛置身于那个时代,感受着主人公们的情绪起伏。它们让我反思,在这个世界上,什么样的情感是真正值得追求的,什么样的生存是真正有尊严的。虽然它们的结局未必是圆满的,但它们所引发的思考,所带来的情感冲击,是其他很多书都难以比拟的。

评分

《孤雏泪》这本书,真的让我体验了一把跌宕起伏的人生。菲尔丁这个小女孩的身世简直让人心疼到不行,从一开始在福利院受到的冷漠和欺凌,到后来被寄养家庭的恶劣对待,每一个字都敲打在我的心上。她那种在困境中依旧保持善良和坚韧的品质,简直是黑暗中的一点微光。我看着她一步步被生活推向深渊,又挣扎着想要爬出来,那种无助感和求生的欲望交织在一起,让我好几次都忍不住眼泪。尤其是她经历的那些不公平,那些被误解,被剥削,读起来真的让人心痛。但是,菲尔丁的身上又有一种顽强的生命力,她没有被彻底压垮,总能在绝望中找到一丝希望,哪怕只是一点点温暖,也能让她坚持下去。这本书让我看到,即使是最卑微的生命,也拥有追求幸福的权利,也值得被温柔以待。它不仅是一个孩子的遭遇,更像是一面镜子,照出了社会中一些不为人知的阴暗角落,同时也赞颂了人性的光辉。

评分

《小妇人》全译本,加上“好妻子”的部分,这本书就像一个温暖的拥抱,充满了爱与生活的气息。马奇家这四个姐妹,每一个都各有特色,却又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大姐梅格的温柔贤淑,二姐乔的勇敢独立,三姐贝丝的善良纯洁,小妹艾米的灵动可爱,她们就像四个不同颜色的宝石,共同构成了这个家庭的美好画卷。我最喜欢乔,她的那种不甘于平凡,想要闯出自己一番事业的冲劲,还有她对写作的热爱,真的让我觉得她就是一个活生生的、充满梦想的女孩。而贝丝的安静内敛,她的音乐才华,还有她对家人的默默付出,也让我感动不已。这本书不仅仅是讲述了她们的成长故事,更是展现了家庭的温暖,姐妹之间的情谊,还有那种在平凡生活中发现幸福的能力。尤其是“好妻子”的部分,更是将女性在家庭中的角色和价值进行了深刻的阐述,让我看到了女性的坚韧、智慧和奉献。整本书读下来,感觉心里暖暖的,仿佛也经历了一段美好的时光。

评分

不得不说,《小妇人》这本书真的给我带来了巨大的惊喜。我一直以为它会是一部比较平淡的家庭生活描写,但实际读起来,却充满了生活的情趣和智慧。马奇家的女儿们,她们的烦恼,她们的快乐,她们的成长,都显得那么真实。我看着她们从少女成长为独立的女性,经历了爱情、事业、家庭的种种挑战,却始终保持着一颗善良、乐观的心。乔的独立精神,让我非常欣赏,她敢于挑战传统,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这在那个时代是非常难得的。而贝丝的温柔善良,更是如同春风一般,温暖着身边的每一个人。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女性的力量,不仅仅在于外在的成就,更在于内心的坚韧和对生活的热爱。它让我明白了,真正的幸福,往往就藏在细微的生活点滴之中,需要我们用心去发现和经营。这本书的语言也很优美,读起来一点都不枯燥,反而有一种娓娓道来的亲切感。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