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蒋介石:蒋介石日记探秘

走近蒋介石:蒋介石日记探秘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蒋介石
  • 日记
  • 历史
  • 人物传记
  • 近代史
  • 国民党
  • 政治人物
  • 回忆录
  • 中国近现代史
  • 传记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中外知名学者亲口讲述,在美国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研读蒋介石日记的经历、心得,既是治学侧记,亦是研究观点的荟萃;既有趣味,又有知识;既可探秘历史真相,亦可作为蒋介石研究的补充。
 
  蒋介石日记可信吗?……研究近现代的中国历史,不看蒋日记会是很大的不足,但是,看了,甚么都相信,也会上当。”——杨天石(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大陆研究蒋介石第一人)
 
  政治家的条件之一,就是英明果断。但是,纵观蒋的一生,似乎缺少这一条件。——段瑞聪(日本庆应义塾大学教授)
 
  蒋介石与宋美龄之间究竟是政治婚姻,亦或是建立在情爱基础上的幸福婚姻之典范?……蒋对宋美龄的感情因忧患之磨炼而历久弥笃,时常在日记中感叹:“妻爱至久弥笃,其诚笃精神,实世无其匹,一生爱人惟母与妻耳。”——罗敏(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
 
  一直以来就有一种说法说,太平洋战争前,中国方面已经截获了日本要攻打珍珠港的情报,并通知了美国。(实际上,)尽管中国方面已掌握日本外务省的密码电报,并从中判断出日本可能于不久将来发动战争的情报,不过并没有能在日本发动珍珠港攻击前获得可以预知的情报(记载将珍珠港作为攻击目标的电报根本就不存在)。——岩谷将(日本防卫省防卫研究所主任研究员)
 
  卢沟桥事变为何使中日爆发大战?国民政府一到台湾就推行地方自治,究竟是玩真的还是假的?蒋日记都解答了这些疑问。——郭岱君(美国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研究员)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宋曹琍璇(Shirley Soong

  宋美龄幼弟宋子安次子宋仲虎夫人,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访问学者。受家族委託,主要负责分类、检阅家族前辈宋子文、蒋介石、孔祥熙等人的私人档案,被外界称为蒋宋孔三家档案的“把关者”。
 
郭岱君(Tai-chun Kuo

  美国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院研究员、中国与亚太研究学会会长、浙江大学、中欧国际工商管理学院客座教授;专研政治经济发展、中国近现代史。曾任斯坦福大学东亚研究所、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客座教授,台湾政府最高机构新闻秘书、英文秘书。

图书目录

引子/宋曹琍璇

我阅读蒋介石日记的因缘/杨天石
守住民族大义的底线──读抗战初期蒋介石日记有感/吴景平
豪杰──圣贤──真命天子?──略评黄仁宇《从大历史的角度读蒋介石日记》/朱宗震
从日记看蒋介石的性格特征和人物形象/(日)段瑞聪
“家事难言”:蒋介石笔下之情与爱(1927—1937)/罗敏
我的蒋介石研究历程与蒋介石日记/(韩)裴京汉
重新认识蒋介石/(美)郭岱君
两次在斯坦福读蒋介石日记/陈红民
我谈蒋介石日记/(美)戴鸿超
蒋介石日记之问世/(台湾)阮大仁
读了日记之后/(台湾)张力
走向、走近与走进──记一场蒋日记的心灵飨宴/(台湾)陈立文
美西访学记/郭双林
在胡佛“听”和“读”/张瑾
在胡佛的日子/(香港)郑会欣
从档案学角度看蒋介石日记/方新德
蒋介石日记──2009年夏之回忆/(日)岩谷将
我们这一班/(台湾)黄自进
最人性化的档案馆──记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之旅/(台湾)林桶法
胡佛档案馆/(美)齐钖生
岳父引我去胡佛读日记/(英)赖小刚
胡佛查档趣闻/马振犊
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之旅/蒋耘
海外访档记/杨智友
平生第一抄/陈廷湘
雪球.雪花.雪耻──在斯坦福大学读蒋介石日记/孙江
抄档拾趣/肖如平
在斯坦福大学读蒋介石日记琐忆/刘大禹
别胡佛/李玉
行在蒋公心灵的幽径/宋曹琍璇

附录  邀请函

图书序言

引子/宋曹琍璇(Shirley)

  古人说:“无巧不成书”,我们这本书就从这“巧”字开始吧!

  人在认为“巧”的时候,实际上就已经承认自己所知的有限与没有预知的能力。绝大部分人所经历的最戏剧化的改变,都不是可以预料更不是预设的。在蒋公日记中,我们看到他改变历史的一些际遇,有时发生在他生命中平静的时刻,有时发生在他进行计划中的一个小意外,有时更在他庆享成功、春风得意之时。然而,他一生中最安逸的日子,却是在他失去大陆江山,退守台湾,得以静心“自省”的垂老岁月中。有关蒋公日记的种种“巧”,令人惊讶,让我们感到神在冥冥之中改变历史的轨迹。

  首先,我们要感谢蒋公少年时期的发蒙老师──在私塾里启蒙他对“写日记”的认知;他的教导不一定让每一个学生都养成了写日记的习惯,但却使蒋公养成写日记的习惯,并持之以恆,终生不渝。他足足写了五十八年(1915—1972),有了这些浩瀚的文墨,才使得我们今日因这份特殊的“日记”,在美国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Hoover Institution, Stanford University)集聚一堂。这是一巧。

  巧二:中国自清末以后,几乎都处于兵荒马乱中,蒋公一生四分之三的岁月也都处于战争状态,他从一个军事强人直至国民党、中国最高领袖,面对繁复艰困的军事、国事,他必是戎马倥偬、案牍劳形,但他竟然每日坚持、静心,用毛笔书写日记,还能在战火连天、四处迁徙的情况下,安全地保存这些日记,实在是奇迹。每当我阅读日记时,总会惊讶这些珍贵的日记“仍然存在”,真是太不可思议!

  巧三:蒋公日记在台湾一直被小心地珍藏,偶尔拿出来编撰参考,亦极为有限,外人不可能有机会看到。1988年经国先生病逝,不久,他的幼子蒋孝勇先生移居海外,这批日记才被带到国外。孝勇先生用心良苦,不但把日记带出台湾,以免日记因当时的政治环境而受到伤害,更不惜重金购买微缩胶卷制作设备,在家中复制日记软片,如此,万一意外发生,仍有备份保存。不幸,离国不到十年,孝勇先生病逝,临终时把这批珍贵文献交付给妻子蒋方智怡女士保管。蒋方女士鉴于当时台湾“去蒋化”的趋势以及对于民国史的漠视,常为身负日记重任,而颤惊踌蹰,后经各方努力,决定把日记暂存胡佛研究所,并开放给学者阅读,因此,全世界的学者才有自由阅读的“机会”与“方便”。

  巧四:中国自改革开放以后,经济起飞,国门大开,许多人有了财力和机会出国学习参访,开始与世界接轨。自然的,学术交流也成了首要的项目之一。蒋公日记恰在此时入存胡佛,可谓天时、地利、人和兼具。如果早五年或十年,不会有如此多的大陆学者有能力来美探秘;如果台湾政局稳定,蒋方女士也未必选择胡佛,或许就在台湾开放了!但即使在台湾开放,相信对日记保存的技术与开放的程度必不如胡佛。胡佛档案馆的专业与开放,举世闻名,大家今日能看到如此完整的日记全貌,以上这些条件,缺一不可。

  巧五:海崃两岸虽为同根生的一个民族,但因长期以来政治意识形态的阻隔,对于中国近代史一直是各有说辞,彼此不甚了解。自从1979年两岸三通(通邮、通商、通航)以后,彼此有了交流与互动,关系也拉近了许多;但台湾过去十年来的“去蒋化”和“去中国化”,使得两岸关系渐行渐远。2006年,蒋公日记第一次在胡佛开放时,震撼了世界史学界,世界各地学者趋之若骛地来到胡佛探秘,有些人甚至表示,蒋公日记恰在此时开放,正好作为“两岸重合的弥合剂”。

  巧六:蒋公日记内容丰富,人文历史、理儒哲论、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宗教、世界文化等等,无所不包,令人叹为观止。学者们无不对他的好学与慎研精神,肃然起敬。他一直以非我莫属的责任感,以担天下大任为志的心态自励,凡领导者必备的知识,必精研慎读。所以,他的日记很值得两岸的领导者参阅借鉴。

  巧七:蒋公是浙江人,与浙江大学有特别的乡情渊源,抗战时,为栽培人才,特请竺可桢先生担任浙大校长,借着他的“求是”精神,造就了不少当代人才。2012年,浙大成立“蒋介石与近代中国研究中心”,举办第一次“蒋介石与近代中国研讨会”,与会学者交流阅读蒋公日记心得之余,不约而同,提议邀集到胡佛研读蒋日记的学者们,合写一部“胡佛读史记”。因此,才有此书的诞生。

  书笔至此,感慨万千,世事多变,多少民族的血泪与沧桑,尽在蒋公日记中。这七巧把国际学者在胡佛研习蒋公日记的观点及感受集成一书,让天下人走近蒋公,更清晰地看到中华民族的苦难与发展,大家共同在史料中反思,如此,我们的民族才有和谐光明的未来。敬祈天父赐福我中华民族千秋万代,国泰民安!

图书试读

我阅读蒋介石日记的因缘
杨天石(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被誉为大陆研究蒋介石第一人)
 
蒋介石日记可信吗?这是近年来我经常遇到的问题。对此,我在《蒋介石日记及其真实性问题》一文中曾经指出:“蒋的日记有相当的真实性”,同时,我也指出,“蒋的日记有选择性”,“有些事,他是‘讳莫如深’的”。“不是句句真实,事事真实,而且真实不等于正确,也不等于全面。研究近现代的中国历史,不看蒋日记会是很大的不足,但是,看了,甚么都相信,也会上当。”
 
1981年,我完成了《中华民国史》第一编的写作任务后,转而投入《中华民国史》第二编第五卷的写作。这一卷的题目是《北伐战争与北洋军阀的覆灭》,时间段为1926年7月北伐誓师至1928年6月北伐军收复平津。如果说,民国创立,主角是孙中山,那么,北伐战争,主角就是蒋介石了。我开始阅读有关资料,做专题研究。在研究1926年的中山舰事件时,我注意到周佛海的一段回忆,提到事件和西山会议派的关系,周说,1930年,邹鲁曾告诉他,当年,西山会议派谋划“拆散广州的局面”,“使共产党和蒋分家”,邹鲁等“在外边想办法”,伍朝枢“在里头想办法”,于是,由伍朝枢出面,“玩”了一个“小把戏”:先请俄国领事吃饭,第二天请蒋介石的左右吃饭,席间伍朝枢装着不经意的样子说,从俄国领事处得悉,蒋先生将于近期内访问莫斯科,蒋先生打算甚么时候启程呢?事后,蒋介石迅速得到报告,怀疑“共产党要干他”,或者汪精卫要“赶他”。此事成为后来蒋介石发动中山舰事件的导火线。
 
我觉得周佛海此说和此前诸说迥然不同,有价值,但苦于没有其他证据,便作为一个问题留在脑海里。在此前后,我又读到蒋介石讲过的一段话:中山舰事件有些情况现在还不能讲,大家要想弄明白,请在我死后看我的日记。噢!原来蒋介石还有日记。至于他的日记藏在哪里,有没有可能看到,我觉得那是很渺茫的事,没有多想。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