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序
幸福,是经济学的真义 虽然人们都身处在无可逃脱的经济环境中,但许多人将理解经济,特别是经济学,视为畏途。因为不但每日发生的经济议题多如牛毛、复杂难解,制式的经济学内容看起来也艰深繁复、难以亲近。也因此要写出一本深入浅出、范围完整、让多数人都能轻松体会经济与经济学的书,诚属不易。
本书标榜在「10小时内学会大学四年教的经济学」,我教授经济学超过二十年,深知学生在学习经济学中可能面临的困难点,也得花许多时间釐清各种观念。但是在本书中,作者举重若轻、行云流水地处理完这些问题,令人佩服,对读者而言,透过本书来了解经济学与经济现象,实在是一种享受。
经济学的学习最困难之处,在于其讨论、关心范围非常广博,必须釐清的概念很多,而近来经济学又非常强调数学工具的使用,致使人们常常难以有系统地体会经济学之美,遑论得心应手地用来分析周遭经济问题,即使是经济学科班出身的学生也常是如此。
本书篇幅虽然不多,但从经济问题的起源,一直到近日最被关心的劳资问题、世代债务、全球经济整合、货币战争、泡沫经济,几乎所有重要的经济议题无一不被涵盖,而且还能涵括、比较各种不同学派观点与主张的异同。这种广博与功力,是许多制式经济学教科书都还做不到的。
更重要的是,贯穿本书最重要的信念,就是「经济学的目的在于让人『幸福』!」这是许多学习经济学的人最容易迷失的基本信念。经济问题缘起于「资源有限、欲望无穷」,因此如何有效配置资源来达到人们最大的幸福感,本就是探讨经济学不可脱离的本质。然而,在现实中,我们讨论的经济离此远矣!
举例而言,我们日日担心经济成长太少、投资太少、出口太少,彷彿这些数字都是越多越好,却忘了投资、出口都只是达到幸福的手段,而非目的,用经济成长来衡量福祉,也有许多盲点。致力追求这些数字,是会有所牺牲的,可能反而会使幸福减少。本书清楚告诉我们,贸易、投资固然有助于成长、幸福,但皆有其最适值,绝非越多越好,与我们日常在报端理解的大异其趣!
我借这个例子告诉大家,经济学需要静下心来细细品味,狼吞虎嚥不一定成事。这本书的深入浅出,正好提供这样一个机会,让做为经济动物的你我,好好品味经济学之美。
中央大学经济学系教授 邱俊荣
前言
10小时学会大学四年的经济学 我在东京大学经济学系和经济学研究所任教约二十年,主要教授学生经济学,本书是我针对经济学的初学者,重新整理上课内容后改写而成的。
本书涵盖「个体经济学」与「总体经济学」当中「一定要知道」的二十项主题,每项主题只要花30分钟就能读完,所以只要花10小时,就能大致学到就读东京大学经济学系四年的课程内容。
经济学是商业人士应具备的基础知识 我写这本书的原因,在于商业人士越来越需要知道「经济学」的相关知识。
电视、报纸每天都会谈到经济相关问题,大家应该每天都会看到「国家的GDP调高(降低)」「央行设定通膨目标」这类财经新闻,不过光只是听到这些资讯,并无法培养真正的经济涵养。 要了解某种经济动向代表什么意义,必须学习经济学的思考架构。
经济学的思维,是「所有事物都取决于相对关系」。一件东西的价格,取决于市场上需求和供给的相对关系。经济学没有永远不变、百分之百正确的答案,有时候甚至会出现截然不同的正确答案。若是能习得经济学的思维,就能帮助大家正确理解世界的动向。
经济学的前提是,人们按照自己的意志做决定、选择对自己最合理而有利的行动,然后在这样的前提之下预测世界动向。学会这种思考模式之后,举例来说,当我们看到政府要制定新法律,就能预测该法律会如何影响人民的行为、是否真能达到立法的用意。
我在大学上课或外出演讲时,与第一次接触经济学的社会人士或学生谈话,总觉得好像许多人对经济学这门学问有所误会。有些人误以为经济学是研究「钱」的学问,只是赚钱的手段。有些人认定完全自由竞争市场机制将造成弱肉强食的世界,是对处于劣势的弱者不屑一顾的冷漠世界。有些人甚至断定经济学家是以金钱衡量一切的冷血动物。
其实,经济学是为了让人们变得「幸福」的学问。人当然不会光靠有钱就得到幸福,但是有些东西的确得有了钱才能拥有。懂得善用市场机制,可以让社会变得更加富裕,比没有市场机制的社会更富庶(如旧苏联体制的计画经济社会)。
大多数经济学家都不认为只要GDP增加、人民变得有钱,世上的问题就会消失,毕竟已经有许多人致力于研究市场经济和经济政策带来的负面影响,并思考克服这些问题的方法。让我们开始进入第一堂课吧。 读完此书之后,我相信各位看新闻的观点、对工作的体会,都将变得有所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