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朵的栖息与散步:记忆台北声音风景

耳朵的栖息与散步:记忆台北声音风景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台北
  • 声音
  • 记忆
  • 城市风景
  • 听觉人类学
  • 田野调查
  • 口述历史
  • 文化研究
  • 声音生态学
  • 地方誌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聆听。

  阮庆岳、夏树、王美霞、萧民岳、韩良露、许慈恩、刘克襄、范钦慧、颜讷、吴柏苍、白彦琳、张正、陈又津、田中纪子、阮安祖、吴妮民、林涵、杨富闵、庄凯筑、苏长庆、洪震宇、詹伟雄、叶宛青、黄威融、吴采颐、李明璁。

  跨世代26人,52手联弹〈台北〉乐章!

  倾听这座城市,也聆听自己声音。

  罗兰巴特曾言:「城市对它的居民述说。人住在其中,漫游其中,彷彿与这城市交谈起来」。

  你可曾想过听觉里的城市是什么样的风景?
  我们习于依赖视觉观察地景,
  然而一座城最私密也共同的记忆,却往往与市井声响紧密交织。
  打开耳朵散步或栖息,我们便与这城市共通声息、绵密对话。

  将耳朵借给26位作者,踏上聆听台北的记忆之旅。

  从早市叫卖、深夜鸟鸣、到傍晚垃圾回收,聆听城市作息的声音标记。
  听多语交会、众声诉说,关于移工迁徙与生活的轨迹。
  听魔幻写实的一期一会,领你穿梭于童年马戏团与电音派对的身心震颤之中。
  听医院的人生、寺庙的天启,所有生老病死的唿喊与静默。

  书中穿插广播节目主持人、音景採集师的访谈,
  跟着他们散步,教我们用耳朵重新感受,城市的脉动。

  收录五人、共二十五首选曲,
  让歌谣投影城市的身世与变迁,唱出共同情感记忆。

  写实又诗意的声音记忆,遂悄悄收纳珍藏。
  如果波特莱尔搭时光机来到台北,他应该会欣赏我们如此打开耳朵漫游城市的练习。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李明璁/策划


  英国剑桥大学国王学院社会人类学博士,执教于台大社会学系。曾任文化研究学会理事、共同创办《cue》电影杂志并统筹主编文化部《国民小学认识流行音乐辅助教材》与麦田出版社『时代感』书系。担任过金钟奖、金鼎奖、时报文学奖等评审。着有散文集《物里学》、小説集《Rock Moment》,与策划《时代回音》、《乐进未来》等书。

张婉昀/主编

  毕业于台湾大学法律系、伦敦政经学院性别与媒体研究硕士。十五岁只身来到台北生活,至今仍在城中寻找安身立命的所在。曾参与北部流行音乐中心常设展规划,主编《时代回音》(获第40届金鼎奖优良出版品推荐)与《乐进未来》。

图书目录

编者言:耳朵与城市的恋人絮语(李明璁)

第一乐章:我城
纯然也圣洁的声音(阮庆岳)
有一支默片叫从前(夏树)
记忆如此大声(王美霞)
乘着捷运旅行的耳朵(萧民岳)

第二乐章:昼夜
追忆台北的晨光、晨音与吃早餐(韩良露)
嘈杂小市集边的安居岁月(许慈恩)
夜深人静的微小唿唤(刘克襄)

特别专访
范钦慧:台湾最安静的社会改造运动

第三乐章:乐舞
锐舞马戏团(颜讷)
So Young(吴柏苍)
我热爱的摇滚宝岛(白彦琳)

第四乐章:众声
四方之声,多语之城(张正)
家乡的话(陈又津)
带我去台湾!(田中纪子)

特别专访
阮安祖:洋耳朵的日常散步与纪录

第五乐章:仪式
巨响,无声(吴妮民)
行天宫与龙山寺的静定音景(林涵)
状声词:辛亥路(杨富闵)

第六乐章:巷尾
淡出而不变的街头叫卖(庄凯筑)
深夜钓虾趣(苏长庆)
来说一个双溪的故事(洪震宇)

特别收录  歌谣中的城市风景:25首「台北感」歌曲
詹伟雄的台北感歌曲五选
叶宛青的台北感歌曲五选
黄威融的台北感歌曲五选
吴采颐的台北感歌曲五选
李明璁的台北感歌曲五选

图书序言

编者言

耳朵与城市的恋人絮语

李明璁
 
  「我们的耳朵没有塞子,注定会一直听着,但这并不表示,我们有一双开放的耳朵。」-- Murray Schafer
 
  策划这本书,缘起于自己的两段旅居生活经验,以及一个文化概念上的启蒙。
 
  十多年前我在剑桥写博士论文时,即使已于当地居住多年,面对北国冬日的凄风惨雨,始终仍是适应不良。我甚至把行李箱平摊在房内,好像随时都可紧急逃难似地打包离开。某个熬夜补眠的午后,我梦见自己醒来,在一个充满阳光的房里,什么家具都没有、视线也一片白花花的模煳失焦,然后我听到了机车穿越小巷的奔驰声、小发财车「土窑鸡、猪血糕」的叫卖、以及阿嬷走到家门口叫孙子回来的唿唤。
 
  原来,即便对家的视像记忆似乎有些模煳了,但经由熟悉的声音,所引领出某种亚热带独特的身体感觉,却还是那么清晰鲜明。
 
  尔后在东京客座研究,最深刻的生活印象之一,竟也是那个城市角落细琐的声音。无论是冷冽清晨的乌鸦咿呀、传统庭园里的水滴音、交通号志的连动旋律……甚者,我不算铁道迷,但不知为何在每日通勤中,喜欢上了与电车相关的声响乐音,比如候车时月台的播报、不同列车进站的主题音乐、或只是电车慢行轨道所发出的规律「喀哒喀哒」。这一切,都像是城市岁月悠悠流动的证据,也被侯孝贤诗意地拍进了电影『珈琲时光』里。
 
  相对于前述思乡心切的声音,这是生活在他方的声音。
 
  然而,如同谷川俊太郎的诗句:「声音们混入世界,斗转星移般歌唱不止。然后潜入无所留意的人群里。」在视觉至上、影像溢满的年代,无论什么声音,似乎都是既清晰却又隐晦。总在不经意间,它就淡出消失了。
 
  回到台湾任教后,我开始着迷于「声音地景」(soundscape)的概念,并深受启发。法国文化史学家Alain Corbin的一段话,被我抄在笔记本上:「如果我们同意,地景(landscape)是一种分析空间、赋予空间意义和情感、乃至于让空间可以被美学欣赏的方式,那么由各式各样声音所交织构成的景观,恰好符合上述对地景的定义。」
 
  我透过在台大教授「音乐社会学」的机会,和学生一起探索听觉复兴的身体启蒙。不仅是知识上的对话讨论,更是对日常生活的趣味考掘。许多年来,我们一起进行了无数田野调查,仔细聆听城市表里的各种声音,借此重新理解这巨大盆地里的点点滴滴:栖息在此的生物(对,不只是人类,还有鸟树蛙虫……)、居民的群聚与互动、文化与自然争斗或交融的痕迹。
 
  在这趟重建细腻听觉的长路,我也有幸认识了许多从事声响乐音採集、创作或书写的可爱人们(有的是专业职人,有的是业余达人)。他们不约而同对声音充满好奇,也对生活拥有主张。我发现懂得聆听的人,多半都谦逊温柔、乐于分享。他们的耳朵宛如敏感触角,引领自身穿梭在这城市,入乎其内,出乎其外。
 
  罗兰巴特曾言:「城市对它的居民述说。人住在其中,漫游其中,彷彿与这城市交谈起来」。当耳朵既栖息且散步,我们便与这城市共通声息、绵密对话。写实又诗意的记忆,遂悄悄收纳珍藏。感谢本书的所有作者,以及正在阅读的你。如果波特莱尔搭时光机来到台北,他应该会欣赏我们如此打开耳朵漫游城市的练习。
 
  请用手指轻轻掏一下耳朵吧!倾听我城,聆听自己,旅程就要展开。

图书试读

夜深人静的微小唿唤
刘克襄
 
夜深以后,台北盆地常有一些奇妙的天籁,从公园或低海拔森林隐约发出,甚而从高楼大厦间隐隐传来。习于人车流动和喧嚣的市民,多半不会注意到这类带着生命悸动的讯息。喜爱自然观察的人却相当敏感,彷彿在大海中邂逅鲸豚般兴奋,因而记得愈加清楚。
 
我便是一例。台北旅居一甲子,从一开始择屋,便偏爱盆地靠山脚的位置,虽说上下班路程远而辛苦,但假日休闲时往往更容易接近绿色环境。夜晚下班,听到自然之声跟你打招唿,疲惫的心情不禁振奋。又或打开窗口,晨昏时竖耳聆听,更常有微妙的鸟叫声传送。
 
印象中,最早的唿唤往往是领角鸮带头。夜色开始黯淡后,某一不知深处的林子便传来清亮的叫声。尤其是入冬,万籁俱寂时,一个有着些许感伤空洞的单音「呕」,清晰地穿过清冷的夜空。那短促的叫声,六七秒才一回,却有着奇妙穿透寂静大地的魅力,迅速把你拉进森林的深处,忘了城市的存在。
 
我因听多了,还以为每个城市都如此。有时旅居到其它城市,看到森林紧邻于旁,偶尔也会产生这样的领角鸮效应。总觉得当地晚上,应该也有类似的奇妙鸣叫,纵使不是猫头鹰,或许该有不同的夜啼。但有一回,我真的在香港听到了,而且也是短促的「呕」声,那兴奋遂像它乡遇故人般的亲切。
 
后来翻查鸟书,赫然发现,岭南和台湾都是这种鸱鸮科栖息较为密集的区域。

领角鸮一如其它猫头鹰,善于在暗夜里快速的无声飞行,再悄然站立于显眼的地方,毫不惧人。领角鸮过去的栖息环境,主要是中低海拔森林,如今变成都会化相当成功的鸟种。城市开发后的次生林,或者树林些许隐密的校园,都会吸引牠们出现,甚而在校园里繁殖。
 
牠们何以能在吵嚷的城市里安身立命,很可能觅食的猎物多样。城里可以充分提供,因而不一定非得在森林里活动。以前,检视过一只住在城郊领角鸮的排遗,捕食的猎物都是常见物种。主要以老鼠、青蛙、攀蜥为多,有时则是螳螂和蟑螂等昆虫。从此一食物内容即可了然,牠的食物种类多样而宽广,处于林郊边缘的城市,繁复的环境正适得其所。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