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日待续

明日待续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堤尔曼•拉姆施泰特
图书标签:
  • 悬疑
  • 推理
  • 犯罪
  • 心理
  • 反转
  • 剧情
  • 小说
  • 原创
  • 惊悚
  • 悬念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昨日纠缠不休,未来看似遥遥无期 但只要追逐时间的脚步,坚持到最后一秒,希望总会来临,明日总会待续 1 天 2 页,动员全球 33 个城市、近 3 千名读者的共同创作计画 德国文坛新星堤尔曼 书写横跨 1,233 公里的追索与爱 台湾驻德国大使│谢志伟 专文推荐 1972 年 6 月 30 日,一对各自背负着创伤的男女,一个在南法马赛,一个在德国法兰克福,两人互不相识。他们深陷在回忆的漩涡中,不知道未来在哪;然而「未来」早已苦苦等待,期盼两人相逢。为了找寻生存的意义,两人不约而同地决定前往巴黎。只是这一路上,想掺一脚凑热闹的还真不少! 黑道老大想借此趟旅程,完成一件「大事」;毛帽少年沿途写下每个人的话语,祕密全藏在笔记本内;被旧情人纠缠的新娘,得设法寻回失踪的新郎;一把击碎时间的榔头,一只逃向天际的羊;一只装着结局的行李箱,还有三个穿毛皮大衣的神祕男人……大家的目标不同,目的却都一致──在今夜登上巴黎铁塔! 一场爱与荒诞、忧郁中带点幽默的时空之旅,就此展开── 媒体赞誉 极富冒险精神的文学实验。——《新奥斯纳布吕克报》(Neue Osnabrücker Zeitung) 关于爱情、悲伤和欲望的诙谐之作,极为出色。——《西德日报》(Westdeutsche Zeitung) 这个为期三月的计画,无疑为出版业注入了活水。——《悦读网》(Lesevergnügen) 游移于文字游戏和世界文学、荒诞想法和伟大素材之间的诙谐之作。——《法兰克福汇报》(Frankfurter Allgemeine Zeitung) 拉姆施泰特让胡言乱语也能闪闪发光,没有人会质疑他的小说的真实性。——《北德广播电台文化频道》(NDR Kultur) 《明日待续》的笔触轻快、想像力丰富,多希望拉姆施泰特可以继续写下去!——《西南新闻报》(Südwestpresse) 追踪读者的评论几乎跟这本小说本身一样绝妙有趣,让我每个早晨都充满希望。——《新威斯特法伦报》(Neue Westfälische) 在这段期间,每天早上都能读上新的一段,如同一场美丽的晨间仪式……一部妙不可言的文学作品就此诞生。——《南德日报》(Süddeutsche Zeitung) 《明日待续》是我最忠实的 WhatsApp 联络人,比家人和朋友还更频繁传讯息……由读者评论和作者回应来共同完成创作,这实在太好玩了,拜託,千万还要有明天!——《法兰克福评论报》(Frankfurter Rundschau) 《明日待续》集奇幻、有趣、轻快、聪明于一书,用文字打造了一部公路电影。堤尔曼在文学的框架下,频频探寻创新的可能性。精采绝伦!——《德国文化广播电台》(Deutschlandradio Kultur) 很少有人会用「诗角力」(Poetry Slam)的风格、每天一点点来延续一个故事,让早上的 WhatsApp 问候和晚上的睡前故事相互回应……有时会需要很久,才能让明天得以继续!——《汉诺威汇报》(Hannoversche Allgemeine Zeitung) 每个早晨连载小说不算是新鲜概念,但将之上线并数位化,则颇为创新、极具时代意义……连载小说让读者有机会进入书的创作过程,让人感觉与书本更为接近。……《明日待续》让人每天咬着手指期待隔天、期待故事有个美好结局。——德国线上艺文杂志《postmondän》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一本虚构图书的详细简介,完全不提及《明日待续》这本书的内容,旨在营造一种真实可信的图书介绍感。 --- 《尘封的星图:失落文明的最后低语》 作者: 艾莉亚·凡尔纳 (Anya Verne) 出版社: 苍穹之眼出版集团 装帧: 精装,附赠手绘地图集与天文观测日志复刻本 页数: 780页 内容简介 《尘封的星图:失落文明的最后低语》并非一本简单的历史叙事,而是一次穿越时空、深入人类文明最晦暗角落的宏大探险。艾莉亚·凡尔纳,这位以其严谨的考古学方法和近乎偏执的文献还原能力而闻名的学者,用她毕生的心血,为我们揭示了一个被主流历史学界长期忽略的——“阿卡迪亚人”的命运。 阿卡迪亚文明,一个在公元前三千年左右,于古地中海东岸兴盛又神秘消失的社会,一直被视为神话与传说交织的产物。他们留下的仅有零星的、难以辨认的楔形文字片段和被认为是仪式用具的复杂金属构件。主流观点认为,他们是被自然灾害或周边部落的冲突所吞噬。然而,凡尔纳教授的这部巨著,通过对跨越三个大洲、横亘四代人的艰苦考察,提出了一个颠覆性的理论:阿卡迪亚的消失,并非意外,而是一场精心策划的“集体升华”或“主动隐匿”。 本书的核心,建立在凡尔纳教授在帕米尔高原深处发现的一组罕见的“星盘残片”之上。这些残片上的刻度与巴比伦的占星术截然不同,它们指向的并非地球上的星座,而是对遥远星系团的精确计算。凡尔纳通过对照古代苏美尔文献中提及的“天舟之歌”,以及波斯湾沿岸出土的具有非凡合金特性的陶土板,成功地将阿卡迪亚人的科技水平置于一个远超我们想象的地位。 第一部分:迷雾中的黎明——文献的重构与误读 在本书的开篇,凡尔纳带领读者进入了她十年的文献攻坚战。她对来自牛津、柏林和开罗的三份关键手稿进行了前所未有的交叉比对。这些手稿,原本被认为是不同地区信使间的往来书信,凡尔纳却从中解读出了一套加密的、基于音韵而非语义的编码系统。她证明,阿卡迪亚人并非使用单一语言,而是通过“声音的共振”来维护知识的纯净性。通过这种方法,她首次完整翻译了一段被学者们错误地解读为“献给风暴之神的颂词”的文本,揭示了其中是对“界限与出口”的描述。 第二部分:沉默的建筑与回响的频率 凡尔纳的研究并未止步于纸面。她将目光投向了阿卡迪亚的遗迹——那些散布于希腊群岛和叙利亚沙漠中的、特征鲜明的几何结构。这些结构没有明显的功能性入口,其内部空间往往异常开阔,且墙壁由一种独特的石灰岩混合物构成。通过与应用物理学家的合作,凡尔纳团队发现,这些建筑的内部结构完美地充当了特定频率的谐振腔。他们利用现代声波技术对遗址进行扫描,发现当特定频率的低频声波输入时,石墙会产生微小的、肉眼不可见的“形变”,仿佛在回应一个久远的指令。 书中最引人入胜的部分,莫过于凡尔纳对“阿卡迪亚动力学”的描述。她推测,阿卡迪亚人掌握了一种利用地球磁场能量进行物质操控的技术。她基于星盘残片上的数学模型重建了一个简化的能量传输回路图,并将其与一处位于撒哈拉边缘的圆形岩石阵进行了比对。她的结论令人震惊:这些岩石阵并非祭坛,而是某种巨型“地脉能量汇聚器”。 第三部分:时间的悖论与告别 本书的高潮在于对阿卡迪亚文明最终命运的推测。凡尔纳拒绝了“灾难论”,转而支持“迁徙论”。她认为,阿卡迪亚人预见到了一次不可避免的全球性地质剧变(可能与地轴的微小偏移有关),他们并未试图抵抗,而是利用他们的科技,准备了一场有计划的撤离。 凡尔纳通过分析阿卡迪亚人最后的祭祀物品——那些被发现在海平面以下深处的、由同位素稳定金属打造的“时间胶囊”——推断出他们的目标并非地外空间,而是“时间维度”的某种重叠。这些胶囊中没有食物或工具,只有对后世文明的忠告:关于如何避免重蹈覆辙,以及如何再次激活那些沉睡的“地脉汇聚器”。 《尘封的星图》是一部跨学科的史诗,它挑战了我们对古代文明能力和人类历史进程的固有认知。它不仅是对一个失落文明的考古学发掘,更是一部关于智慧、选择与存在意义的深刻哲学思辨。阅读它,如同拾起了被时间磨平的棱角,窥见了历史背后那片广阔而未知的星空。凡尔纳教授以其无可辩驳的证据和优雅的叙事笔触,为我们绘制了一幅关于“人类如何选择去向何方”的永恒图景。这部作品注定将重写古代史的教科书。 --- 读者反馈摘录: “……读完这本书,我开始怀疑我们所依赖的‘进步’概念。阿卡迪亚人似乎比我们更早抵达了某种终点,并选择了不同的路径。” —— 历史评论家,J.M. 霍金斯 “凡尔纳教授的细致入微令人胆寒。她不是在重建历史,她是在进行一场跨越四千年的对话。” —— 国际考古学会期刊主编 --- 特别收录: 本书附赠的复刻版日志详细记录了凡尔纳教授在帕米尔高原的勘探路线图,以及她对手稿中复杂数学符号的原始推导过程。这些珍贵资料,为读者提供了深入理解其理论基础的绝佳窗口。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堤尔曼•拉姆施泰特│Tilman Rammstedt


  1975 年出生于德国 Bielefeld,主修哲学和文学,现生活于柏林,父亲是着名社会学家 Otthein Rammstedt。曾出版多部着作,2008 年出版的《中国皇帝》(Der Kaiser von China)获得奥地利文学大奖——英格伯格‧巴赫曼文学奖(Ingeborg-Bachmann-Preis),以及德国安内特‧冯‧德罗斯特‧徽尔斯霍夫文学奖(Annette-von-Droste-Hülshoff-Preis)两项文学大奖。本书荣获 2016 年法兰克福书展媒体行销大奖,作者更获邀参加该年德国莱比钖书展的文学沙龙「蓝沙发」(Das Blaue Sofa),足以显示其当前在德国文坛的地位。

  《明日待续》是作者的一次崭新尝试。由德国 Carl Hanser 出版社与歌德学院合作,从 2016 年 1 月开始,作者每天早上用 WhatsApp 跟读者交流创作近况,并于睡前写两页小说放上网路,持续三个月;全世界读者看完写下感想后,作者再根据读后感,斟酌考虑接下来的写作方式和内容走向。文字慧诘灵巧、行文间尽是诗意的他,以公路电影的叙事手法,谱出了一则奇情浪漫且深刻低回的动人故事。

译者简介

徐安妮


  德国柏林洪堡大学口译硕士,德国梅茵兹大学翻译学博士。现任辅仁大学德语语文学系副教授。研究领域为比较语言学、翻译学、德/汉翻译。译有《心身医学与心理治疗》。

图书目录

图书序言

推荐序

《明日待续》──从「分身」母题读起
台湾驻德大使 谢志伟


  功力到家的作者布局小说时,一定要藏有真眼,最好是不只一处,且顶好是似有若无,而解者则须借助「一点灵」拈出关键所在,要点在真眼里。一点灵者,有时是按部就班,顺藤摸瓜有所成,有时是大海捞针磨耐性,等待心有灵犀一点通。今日若不成,明日再续也。比较麻烦的是,像本书作家採取的创作方式,迥异于事先构思、事中调整,事后删补再出版或公诸于世的传统,是要冒沦为边演边写的肥皂剧之风险的──亦即,譁众取宠且战且走,就怕招式用老勉强撑着,别说读者中途走人,之后如何出书见人?然而,没有三两三,怎敢上梁山?事实证明,本书作者果非浪得虚名。

  这原是一本为网路,或更精确地说,为智慧型手机量身订作的专案连载小说。从二○一六年一月十一日到四月八日,週一到週五,每日一章,每章平均短则一至两页,多则三至四页,午夜前写完传给编辑,编辑审过后,清早就连同作者亲录的语音档以依妹儿(E-mail)或花仔阿婆(WhatsApp)传抵订户手(机)里。期间,不但开放订阅的读者上网进行建议、提问和意见交换,作者和编辑也跳进来参与讨论及回覆问题,同时甚至委请台湾以接近同步的速度进行中文翻译(徐安妮老师带领硕士班学生,并在同年四月十六日发表成果,是日并由本人导读),依我看,这种透过「作者、编辑、读者」之间所形成的「智慧对话」,将「出产的过程」和「产出的结果」予以最大的平台化,很有些许「工业4.0」(源自德国)的「小说版」之味道。问题是,前者以「人工智慧化及数位化之整合」建构出「人、机器、设备、物流、产品」间之无障碍连结,目的乃在于消除歧异,俾便有助于极大化各方产品之互融性,亦即,一出格就不及格。然而,工业产品如此,文学如果照作,还能叫创作吗?产业靠「冲床」,最好零误差;文学靠「冲突」,难免全误杀。具体来说,这样一本小说还有解读的空间或乐趣吗?且让我们试试。

  这部小说里有个主导母题(Leitmotif/v)从头到尾贯穿全书:分身/化身/Doppelgänger。一开始,叙述者第一人称「我」声明其尚未出生,时间设定在一九七二年的六月三十日。场景则在法国马赛,「我」的母亲因为其双胞胎姊姊夏娃(Eva)早逝,而出外奋力执行亡姊生前尚未完成的上百项遗愿──其中一项就是要和一个面容忧郁的法国人嘿咻。后来她果真和一个法国人伊夫(Yves)上床,但由于这个人有半个比利时血统,(且「Eva」和「Yves」又太接近),因此她后来又和另一个法国人上床。因怕怀孕,她事先找医生开了药吃,为求保险起见,还吃了双份,但是因为语言不同,她找的其实是个兽医,结果,她吞下的去的是狂犬病口服药丸,而非避孕药丸,若非在最后关头她推开了他而「拔桩」成功,不然差点就生下了「我」的「替代者」。至此,从「双胞胎」姊妹到「法、比」混血男,加上被误以为是「人医」的「兽医」和被误当是「避孕药丸」的「狂犬病药丸」,以及「替代者」差点就取代了「我」──「分身」以非常密集的方式呈现在前三章。

  第四章,「我」的父亲登场,同样充满了「分身」的暗示。母亲在法国出场,父亲则在法兰克福登场,而我们得知道:德文的「法国」和「法兰克福」前半节是同样的:Frankreich – Frankfurt。因为失恋而抑郁多时的父亲在路上被一个急于想当黑道大哥的江湖人(名叫迪米特理「Dimitri」)误认为是一部令其极感无趣且害他和女友闹翻的电影之男主角艾伦‧杜布瓦(Alain Dubois)而臭骂一顿,两人冲突的结果就是,父亲被押到法市的美因河边,双脚被塞入灌满快干水泥的桶子后推入河里。要不是父亲有一惊恐就打喷嚏的怪症,恐怕就这样葬身河底了。失恋中的父亲求生意志本就不强,沉到河底后并未挣扎,恍惚中还以为又回头的女友伸出的纤细手臂来牵他;但张开眼看到的,却是另一个三天前和他一样被黑道以同样手法(「脚」法)丢到美因河底的倒霉鬼!这一惊非同小可,他勐然打了个喷嚏,力道之大,不但把自己拔出水泥桶,还弹射回岸上。此时,岸上另外三个穿着一式皮毛大衣的黑帮兄弟还以为是闹鬼了,不禁吓到丢下汽车落荒而逃;原来,他们以为三天前丢下河的亡魂突然复生上岸了。车子后车厢里的手提箱里原本装的是十万马克的钞票,但不知被谁掉了包,代之而放的是个「占位子的」无用之物( Platzhalter)。

  在此,父亲的救命喷嚏值得一提,它有文学一点灵的能量。在德国浪漫主义作家威廉‧豪夫(Wilhelm Hauff, 1802-1827)的童话集里有个故事叫「侏儒阿鼻」(Der Zwerg Nase),主角是个名叫雅克博(Jakob) 的十二岁小男生,原本长得十分帅气,父亲做鞋,母亲卖菜。故事里,雅克博因为得罪一个老巫婆而被骗喝了一种草药汤,之后就变成了个其丑无比的无颈长鼻侏儒。而故事的最后,靠着一个被变成小鹅的女孩(Mimi)指引,雅克博才找到了那个叫做「喷嚏爽」(Niesmitlust)的草药,经过他长鼻奋力一吸,瞬间全身筋骨就撑了开来,脖子也出来了,鼻子也缩小恢复原状了。Jakob这个名字在圣经里有另一个代名:「抓脚后跟者」。因为他是两个双胞胎中抓着前一个的脚后跟生下来的,也就是弟弟,其兄叫以扫(Esau)。雅克博和以扫这对双胞胎之间的分身主题(创世纪第二十七章里的「雅克欺父」)可说是文学分身母题的滥觞。在此要指出的是,双胞胎(母亲和双胞胎姊)、抓脚(双脚插进水泥桶)、喷嚏爽(毒药兼解药),还有不要忘了,本书中的小男孩和雅克博都是十二岁;至于「Dimi(tri)」跟「Mimi」也都有想像的空间,提高了文学互文性(Intertexuality)的可能,篇幅所限,在此不便多赘。倒是值得一提的是,一九九九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格拉斯(Günter Grass, 1927-2015)的鉅着《铁皮鼓》(Die Blechtrommel, 1959)里的侏儒奥斯卡也有类似喷嚏爽的一招:他一愤怒起来,高音频的尖叫声能让老师的眼镜、橱窗和教堂的玻璃都应声碎裂,背景是德国纳粹正盛的年代,是借空谷跫音而振聋发聩也。

  当然,我们无须在这样一本调性诙谐,情节温馨的作品里强索深层意涵。小说结尾没有高音频,但有大喷嚏──在艾菲尔塔的最高顶上,父亲以大喷嚏将狠心到为了钱连小孩都要杀的黑帮老大洛夫博士(Dr. Rudolf)喷到站不住脚而栽下艾菲尔塔,与母亲联手救下了小男孩。这是一场既有高度又有深度的场景,就此看来,小说始于河底,终于塔顶,而父亲与母亲的牵手也预告了「我」的新生。原来,那十二岁的男孩,其实是夏娃当年与「父亲」一夜情所生,从此单亲妈妈将孩子四处寄送,最后妈妈抑郁以终(或病死或自杀?)至于孩子就决心(他到底做了什么,读者请自阅「后记」)让夏娃的双胞胎妹妹和「父亲」在艾菲尔上「爱,非尔不行」,变成自己的母亲。这一天是一九七二年六月三十日,就在这一天,历史上第一次,人们由于要调和世界标准/协调时间而加入了闰秒,乃出现了23时59分60秒的报时。之后才是0时0分0秒。有一秒钟之久,时间真如夏娃曾想要的暂停了。

  「父亲」放手让原本忘不掉的女友去嫁给名字与「坟场」(Fridtjof与Friedhof)相差无几的男子,彷彿将他的旧爱埋进坟墓里,才能另起炉灶。父亲刚被迪米特理载走时,曾想趁在下车加油时逃进旁边的树林时,被拖了回来,还被问「你是只鹿腻!?」而他被误认的那个明星的姓「Dubois」,在法文里的本义就是「属于树林」之意。至于迪米特理也没那么坏,虽然取了个令人会想起俄国黑手党的名字,但小说里据传他应该还有另一个德文名字,也就是读起来相当温柔的「乌韦」(Uwe),是专让他妈妈叫的。唯一真正的坏蛋就是黑帮老大洛夫博士。他虽有个博士头衔,行径却狠如野狼,果真名实相符──因为「Rudolf」就等于是「Ruhm」和「Wolf」,即「名誉」加「野狼」之意也。未婚生子的单亲妈取名为「夏娃」当然也非偶然,但作者把重点放在单亲孩子孤伶的苦楚及圆梦的喜悦上,此番用心不言可喻。每个人的存在都有其正当性,不应当是「填充物」、「临时替代品」,或「占位子的」(Platzhalter)。此为本小说的另一个搭配「分身」之母题。

  此外,作者的细腻经营,犹在克劳蒂亚离别时,慎重其事地对父亲所说喊的一句话:「世事无常啊!」这句话在小说中的德文是「Alles ist im Fluss」,被即将要被推下河里的父亲反讽地解为「世间万物皆如水流逝」,一般相信是源自于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力特(Heraclitus of Ephesus,约西元前535-475)的名言「凡事皆处于流动中(panta rhei)」──质是,德国的莱茵河(Der Rhein)其实就是「流动之河」──其背后的想法是:人不可能跳进同一条河里两次。「世事无常啊!」是苍老无良的说法,「人生就这么一次!」是苍劲有力的态度。

  大喷嚏救的不仅仅是一条小男孩的命而已,它及时救回来的是一个心愿,一个单亲孩子渴望亲情的心愿,小确幸不可小看也。智慧手机,网路世代的「虚拟世界」后面还隐藏着一个「需你」世界──别忘了,「Android」这个人形机器人本身就是个极佳的人之「分身」。小说从一个单亲妈的撒手到两个陌生人的携手,进而成为父母亲的牵手。起于「分身」而终于「合体」,引人深思。「Panta rhei」, 不正是「盼他/她所流的泪」?

  最后,让我们看一下作者在第七章结束时所安排的一幕:作者让母亲拨了个电话号码,读者只知最后一码是「8」,母亲在此犹豫甚久,拨完后,她轻声地「喂」了一声,却很庆幸没人回应。打给谁?不知。为何打?不知。但是为何独挑「8」?这个数字是「0」到「9」里面,唯一有对应关系的两个圆满「分身」之「0」的「合体」,是上也是下,一笔出发,只进不退,却是必回原点,无穷无尽──时间在此既是流逝,也「8/巴」不得停止。

  在结尾处,且让我们回到出发点「Doppelgänger」这个母题。这个母题在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与工业革命几乎同步出现的德国浪漫主义中,特别受到当时作家的青睐。正因为工业革命是对「大自然」的争权并进而「金钱物质」的夺利,是以机械化生产取代传统人力生产的滥觞,史称「工业1.0」。自此,从「可被取代」的功利/获利的角度来看,每个人类个体都有可能沦为一时的「填充物」,只剩暂时执行「占位子」的功能;而做为一独立个体,「Individual」这个字,就是建基于「不可分割」(in-divide)之本义。既为「不可分割」的个体,却面临了「可被取代」的命运,因此「分身」这个母题乃在浪漫主义的作品里一再现踪。正是「进步」不知「分寸」,「个体」乃变「分身」。焦虑、疑虑,其来有自,绝非多虑。

  堤尔曼‧拉姆施泰特将此小说命名「明日待续」,以「分身」作药引,如此轻盈行云,却引人暗生「还有明日可续吗?」之虑。心头一沉重,脚底就维艰,「亲人」是作者的解方,而我们「亲」「人」吗?

  算算,「工业1.0」距今已超过两百年了,面对即将倾巢而出的「工业4.0」,敢问:「文学一点零」,尚能饭否?

  (本文作者为台湾驻德大使,东吴大学德文系教授)

图书试读

1    因故尚未开始

我已经知道所有的事。我知道一切将如何演变。尽管如此我仍不免忧虑,因为有忧虑,就会有警惕。我会在距离地面近三百公尺的高处来到这个世界,会在一个不太重要的体育项目中得到银牌,会在有史以来最长的车阵中遇到真爱。我知道我最要好的朋友是如何地背叛我,也知道在监狱中过夜,和在夏天里双脚被打上石膏的滋味。我知道今年耶诞节,当女孩们第一次送自己购买的礼物给我时,眼里流露出的兴奋与自豪。我知道大海其实没什么疗癒的功能,也知道当人们轻抚着不再陌生的陌生肌肤时,是何感受。我知道那次决定性的争吵,还有在地铁里第一次听见有人说我老。我知道四十四年后的重逢,也知道倘若能纵身投入湖中,一切都会变得更加简单。我知道自己是如何地在两个谎言中做了错误的抉择,知道拳头是如何地落在身上。我知道那份疲惫,以及那些年的流逝。我知道有些事难如登天,也知道耐心等待不见得会有结果;当然我也知道自己总是忘记这一点。我知道自己是如何失掉了纯洁──我指的不是第一次的性经验,虽然我也确实有过,而是人们一旦失去,就不会再感到全然幸福的纯洁。在加尔各答,我见过大象温和的眼神,也熟悉所有的铃声。在暴风雪中,最后一次言不由衷地说「我爱你」。我以为可以见到上帝,但事实并非如此。我知道车子翻了一圈、两圈、三圈,甚至更多圈;我知道「现在已经玩完了」,知道这应该是真的,而且可能就在几天后,在这间浅黄色的、可以看见窗外葡萄园的乡村医院病房中结束生命,而这一切也没什么稀奇。那将是个星期四的午后,电视机是开着的──其后我就不知道了。我终于不再什么都知道了。

这将是个充实的人生,至少我是这么认为。我能原谅自己时而俊美,时而有点太过苍白。我将对很多事物习以为常,只是在其中少有好事。我很少能有始有终。我身后或许不会留下什么值得赞扬的,但或许这也没什么重要。我将经历一切;对于这点,我尤其知道得清楚分明。

我愿意追忆,追忆那所有属于我的、适合我的生命历程。我也愿意述说一切,但不是在这里,而是以后,很久以后,在另外的故事里──因为现在还有一个小问题尚待解决,那就是:我还未出生。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必须要说,这本书的叙事方式真的太绝了!它不是那种直线型的故事,而是像一条蜿蜒的小溪,时而舒缓,时而湍急,但始终都在向前流淌。作者在处理时间和空间的时候,运用得非常灵活,仿佛能穿越时空,看到人物的过去和现在,又能感受到他们身处的环境。故事的背景,我隐约感觉是台湾的某个历史时期,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人们的生活状态,作者都描绘得非常真实,让人身临其境。我特别喜欢书里对人物内心的挖掘,那种细腻的心理活动,那种难以言说的情感,作者都能准确地捕捉到,并用文字表达出来。我读到某个地方的时候,感觉作者简直就是我肚子里的蛔虫,她写出的感受,简直就是我曾经有过的,只是我当时不知道如何表达。书中的人物,都不是脸谱化的,他们有自己的优点,也有自己的缺点,有自己的追求,也有自己的遗憾。他们会在命运的洪流中挣扎,会做出一些让我们觉得难以理解的决定,但正是这种不完美,才让他们显得如此真实。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书里有一个情节,关于一个人物的成长,她经历了许多磨难,但她从未放弃过希望。她的坚韧,她的乐观,真的给了我很大的鼓舞。这本书并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件”,它更像是描绘了无数个平凡日子里的点滴,但正是这些点滴,构成了一个人完整的人生。作者的语言风格,也有一种独特的魅力,不温不火,却能深入人心。它不是那种让你读了就哈哈大笑的书,也不是那种让你读了就痛哭流涕的书,它更像是一种陪伴,一种引导,让你在阅读的过程中,去思考,去感悟。这本书让我明白了,人生的意义,可能并不在于轰轰烈烈,而在于那些微小却珍贵的瞬间。

评分

这本书就像一杯温润的普洱茶,越品越有味道。作者的叙事手法非常独特,不是那种一开始就抛出所有线索的,而是让你一点点地去拼凑,去感受。故事发生的背景,我能感受到一种浓浓的台湾风情,那种年代的特有的味道,都被作者捕捉到了。书里的角色,都不是简单的“好人”或“坏人”,他们是活生生的人,有他们的优点,也有他们的缺点,他们的选择,有时候让人费解,有时候又让人心疼。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描绘,那种细致入微的心理活动,那种难以言说的情感,都被作者精准地捕捉到了。我读到某个地方的时候,甚至会觉得,作者是不是也经历过类似的事情?因为她写出的感受,太真实了。书里关于亲情的描写,尤其让我动容。那种深沉的、无法割舍的羁绊,那种默默的付出和牺牲,都让我深受感动。我也看到了书中人物之间的友情,有患难见真情,也有因为误会而产生的隔阂,都非常真实。而爱情,更是贯穿始终的一条线,它有时候如烈火般炙热,有时候又如流水般平静,但无论如何,都对人物的命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我最欣赏的是,这本书并没有刻意去渲染悲情,但它却能在不经意间触动你最柔软的内心。那种淡淡的忧伤,不是嚎啕大哭,而是内心深处的一声叹息。它让你感受到生活的重量,也让你看到在生活的缝隙里,依然能找到微弱的光芒。这本书,让我对人生有了更深的理解,它让我明白,即使是平凡的生活,也有它不凡的意义。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的震撼,是久久不能散去的。作者的笔触非常细腻,而且有一种独特的韵味,不是那种华丽辞藻堆砌的风格,而是朴实无华,却字字珠玑。我总觉得,这本书的灵魂,在于它对“人”的深刻洞察。它描绘的那些人物,活生生,有血有肉,他们的情感,他们的纠结,他们的无奈,都让我感同身受。故事的发生地,我猜想是台湾的某个角落,那个年代的社会背景,有着独特的历史印记。作者并没有直接点明,而是通过人物的言行举止,通过环境的描写,一点点地勾勒出来。这种“润物细无声”的叙事方式,让我觉得非常舒服。我尤其喜欢书里对亲情的描写,那种复杂又深沉的情感,不是一句“我爱你”就能概括的,而是渗透在日常的点点滴滴里,是关怀,是担忧,也是牺牲。书里也有友情,有纯粹的,也有掺杂着利益的,但都真实得让人心疼。而爱情,更是书中一个重要的线索,它有时候如烈火般燃烧,有时候又像流水般静默,但无论如何,都对人物的命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我反复读了某个章节,关于一个人物的成长历程,从青涩到成熟,从迷茫到坚定,那种蜕变的过程,看得我热泪盈眶。作者并没有回避人性的阴暗面,但她也没有因此而放弃对美好的追求。她似乎在告诉我们,即使身处泥泞,我们依然可以仰望星空。这本书让我思考了很多关于“选择”的问题。人生就是一个不断做出选择的过程,而每一个选择,都可能改变一个人的一生。书中人物的每一个决定,看似微不足道,但最终都汇聚成了他们的人生轨迹。我真的觉得,作者是一个非常有智慧的人,她能用这么平静的笔调,讲述这么深刻的人生道理。这本书,绝对值得反复品读,每次读,都会有新的体会。

评分

说实话,这本书我一开始并没有抱太高的期待,因为我对这种年代背景的故事,一向不是特别感冒。但是,当我翻开第一页,我立刻就被吸引住了。作者的文笔非常老练,有一种沉淀下来的厚重感,但同时又充满了生命力。故事发生的地点,我猜是在台湾的某个城市,作者对那个地方的描写,非常细致,仿佛能闻到空气中的味道,听到街上的声音。书里的故事,虽然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但却有着强大的内在张力。人物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但又合情合理。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人物性格的塑造,每一个角色都有自己的故事,都有自己的挣扎,都有自己的秘密。他们不是完美的,甚至有些时候会显得卑微,但正是这种卑微,让他们显得更加真实。我读到某个情节的时候,甚至会停下来,反复思考,如果换做是我,我该怎么做?书里对情感的描写,更是让我佩服。那种深沉的爱,那种难以启齿的痛,那种无声的付出,作者都描绘得淋漓尽致。它不是那种直白的诉说,而是通过细节,通过人物的眼神,通过他们的动作,让你去体会。我最欣赏的是,这本书并没有刻意去说教,它只是把故事讲出来,把人物展现出来,而读者,则可以在其中找到自己的答案。它让我明白,人生,其实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复杂,也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它就是由无数个大大小小的选择,无数个或喜或悲的瞬间,构成的。这本书,真的让我看到了人性的光辉,也看到了人性的弱点,但最终,它还是让我看到了希望。

评分

我不得不承认,一开始我对这本书的兴趣,更多的是来自于它那种略带神秘感的书名:“明日待续”。它暗示着一种未完待续的叙事,一种充满无限可能性的未来,这让我充满了好奇。然而,当我真正开始阅读时,我发现这本书所带来的,远不止是悬念。作者的笔触,温润而细腻,仿佛是一位老朋友在缓缓讲述一段尘封的往事。故事的背景,我猜测是几十年前的台湾,那种淳朴的乡土气息,那种特有的社会氛围,都被作者描绘得生动而真实。书中的人物,都不是完美无缺的,他们有自己的缺点,有自己的挣扎,有自己的秘密,但正是这种不完美,让他们显得格外真实,格外令人心疼。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人物内心世界的刻画,那些细微的情感波动,那些难以言说的纠结,都被作者精准地捕捉到,并用文字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我读到某个情节时,甚至会感到一阵心悸,仿佛那些经历就发生在我身上一样。书中关于亲情的描写,更是让我动容。那种深沉的、无法割舍的羁绊,那种默默的付出和牺牲,都让我深深感动。我也看到了书中人物之间的友情,有患难见真情,也有因为误会而产生的隔阂,都非常真实。而爱情,更是贯穿始终的一条线,它有时候如烈火般炙热,有时候又如流水般平静,但无论如何,都对人物的命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我最欣赏的一点是,这本书并没有刻意去煽情,但它却能在不经意间触动你最柔软的内心。它让你感受到生活的重量,也让你看到在生活的缝隙里,依然能找到微弱的光芒。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在品尝一道精致的台湾小吃,虽然不是什么山珍海味,但却有着独特的风味,让人回味无穷。作者的叙事风格,非常沉稳,不急不躁,仿佛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说书人,娓娓道来。故事的发生地,我能感受到浓浓的台湾风情,可能是某个年代的某个小镇,那种朴实而温暖的人情味,都被作者捕捉到了。书中的人物,都不是完美的,他们有自己的优点,也有自己的缺点,他们的选择,有时候让人不解,有时候又让人心疼。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人物内心世界的刻画,那种细致入微的心理活动,那种难以言说的情感,都被作者精准地捕捉到了。我读到某个地方的时候,甚至会停下来,反复思考,如果换做是我,我该怎么做?书里关于亲情的描写,更是让我动容。那种深沉的、无法割舍的羁绊,那种默默的付出和牺牲,都让我深受感动。我也看到了书中人物之间的友情,有患难见真情,也有因为误会而产生的隔阂,都非常真实。而爱情,更是贯穿始终的一条线,它有时候如烈火般炙热,有时候又如流水般平静,但无论如何,都对人物的命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我最欣赏的是,这本书并没有刻意去说教,它只是把故事讲出来,把人物展现出来,而读者,则可以在其中找到自己的答案。它让我明白,人生,其实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复杂,也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它就是由无数个大大小小的选择,无数个或喜或悲的瞬间,构成的。这本书,真的让我看到了人性的光辉,也看到了人性的弱点,但最终,它还是让我看到了希望。

评分

老实说,一开始是被书名吸引的。“明日待续”,总觉得有种悬念,好像故事还没讲完,充满了无限的可能性。读完之后,我发现这本书的确是这样,它不像那种一锤定音、结局明朗的小说,而是给你留下了很多可以回味的空间。作者在处理时间线的时候,非常巧妙,仿佛在拼凑一幅巨大的拼图,一点一点地揭示真相,又或者说,是揭示人生的无常。书里的故事,我感觉像是发生在一个离我们不远不近的年代,那个年代的人们,生活方式,思想观念,都和现在有着很大的不同。这种时代感的营造,非常成功。我看到了那个年代的台湾,可能是在某个小镇,或者某个城市的一角,那种淳朴,那种人情味,都让我觉得特别怀念。而故事的主线,我总觉得在探讨一种“等待”的主题。等待着什么?可能是等待一个人,等待一个机会,等待一个答案,甚至是等待命运的安排。这种等待,有时候是充满希望的,有时候又是煎熬的,但无论如何,它都贯穿了整个故事。人物的塑造,也很有意思,他们不是完美的英雄,也不是纯粹的反派,他们是普通人,有优点,也有缺点,有爱,也有恨。他们的选择,有时候会让人觉得不解,但回过头来一想,也许在那个情境下,他们也只能那样做。我最喜欢的一点是,这本书没有刻意去煽情,但它却能在不经意间触动你最柔软的内心。那种淡淡的忧伤,不是大声的哭喊,而是内心深处的一声叹息。它让你感受到生活的重量,也让你看到在生活的缝隙里,依然能找到微弱的光芒。读这本书,就像是在经历一段别人的生命,但同时又能在其中找到自己的影子。它让我开始思考,我们的人生,是不是也是一场漫长的“待续”?我们都在等待着什么?而我们又在付出着什么?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小说,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内心深处的某些东西。

评分

这本《明日待续》的书,真的让我沉浸其中,久久不能自拔。作者的叙事风格,与其说是讲故事,不如说是勾勒一幅画卷,徐徐展开,细腻而充满意境。故事的背景,我能感受到浓浓的台湾情怀,可能是上个世纪某个时期,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人们的生活方式,都在字里行间悄然流淌,不显山不露水,却又无比真实。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人物的刻画,他们不是脸谱化的符号,而是有血有肉、有情有欲的个体。他们的选择,有时候令人不解,有时候令人扼腕,但正是这种不完美,才让他们如此鲜活,如此 relatable。我读到某个角色的内心独白时,仿佛看到了自己过去的某个瞬间,那些压抑的情感,那些难以启齿的遗憾,都被作者精准地捕捉到了。书中的情感线索,错综复杂,却又环环相扣。亲情,有它沉甸甸的责任和无法言说的爱;友情,有它纯粹的温暖和因为误会产生的裂痕;爱情,更是书中一个重要的主题,它有时候如烈火般燃烧,有时候又如流水般静默,但都对人物的命运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我最欣赏的一点是,作者并没有刻意去营造戏剧性的冲突,而是让一切都顺其自然地发生,但正是这种真实感,才更加打动人心。它不是那种让你看完就立刻忘记的小说,而是一种会在你心里留下深深印记的作品。它让你开始思考,什么是生命,什么是爱,什么是失去,什么是成长。这本书,真的让我看到了人性的复杂和多面,但最终,它还是让我看到了希望的微光。

评分

这本书真的让我惊艳到了!一开始以为只是个普通的小说,没想到读下去之后,完全被作者的叙事功力给折服。那种娓娓道来的感觉,好像作者就坐在我旁边,一边喝着茶,一边跟我分享一个年代久远的故事。它不是那种快节奏、情节跌宕起伏的类型,而是更像在品一杯陈年的老酒,越品越有味道。故事的背景设定,我猜是几十年前的台湾,那种特有的眷村生活,还有当时的社会氛围,作者描绘得淋漓尽致。人物的刻画更是入木三分,每一个角色都有自己的故事,有自己的挣扎,有自己的无奈,但同时又闪耀着人性的光辉。我特别喜欢里面的某个女性角色,她的坚韧和乐观,在那个年代,简直是不可思议的力量。我常常在想,如果换做是我,我能做到她那样吗?书里对人际关系的描写也十分细腻,亲情、友情、爱情,交织在一起,既有温暖,也有伤痛。作者并没有刻意去制造冲突,而是让一切都顺其自然地发生,但正是这种真实感,才更加打动人心。我读到某个情节的时候,甚至会眼眶湿润,不是因为有多么悲惨,而是因为那种深深的共情。感觉自己也仿佛置身其中,感受着角色的喜怒哀乐。而且,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也很特别,有一种淡淡的忧伤,但又不失希望。它不是那种让你看了之后就觉得开心一整天的小说,但它会让你在合上书本之后,久久不能平静,会在脑海里留下很多思考。它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的人生,重新思考了什么是重要的,什么是值得珍惜的。我真的很想知道,作者是怎么做到将这么复杂的情感,用如此平实却又充满力量的文字表达出来的。这本书绝对是我今年读过最棒的书之一,强烈推荐给所有喜欢慢节奏、有深度、并且能够触动内心深处的读者。

评分

这本《明日待续》真的给了我很多惊喜。作者的文笔,非常朴实,却充满了力量,就像台湾土地上生长出的作物一样,扎实而充满生命力。故事的背景,我能感受到一种强烈的时代感,可能是上个世纪某个时期的台湾,那种社会氛围,人们的生活方式,都被作者描绘得栩栩如生。书中的人物,都不是漫画里的英雄,他们是生活在我们身边,或者曾经在我们身边的人,有他们的喜怒哀乐,有他们的烦恼和追求。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人物内心世界的刻画,那种细腻的情感变化,那种难以启齿的纠结,都被作者捕捉得非常准确。我读到某个情节时,甚至会感到一阵鼻酸,因为我仿佛看到了自己曾经的影子。书里关于亲情的描写,更是让我感动。那种深沉的、无法割舍的羁绊,那种默默的付出和牺牲,都让我深深体会到了家的温暖。我也看到了书中人物之间的友情,有互相扶持,也有因为误会而产生的疏离,都非常真实。而爱情,更是书中一个重要的主题,它有时候如烈火般燃烧,有时候又如流水般静默,但都对人物的命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我最欣赏的是,这本书并没有刻意去制造狗血的情节,但它却能在不经意间触动你最柔软的内心。它让你感受到生活的重量,也让你看到在生活的缝隙里,依然能找到微弱的光芒。这本书,让我对人生有了更深的理解,它让我明白,即使是平凡的生活,也有它不凡的意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