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師地論:聲聞地講錄(上下冊)

瑜伽師地論:聲聞地講錄(上下冊)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瑜伽師地論
  • 聲聞地
  • 佛教哲學
  • 印度哲學
  • 唯識學
  • 玄奘
  • 翻譯
  • 佛教經典
  • 論著
  • 佛教思想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南懷瑾先生1980年於十方書院講解《瑜珈師地論》之〈聲聞地〉部分,以人我實際經曆說明,期望對有誌修行的讀者有所幫助!

  《瑜伽師地論》乃唐玄奘大師西行留學取經攜迴之最殊勝經典,為印度一百多歲的戒賢大師專為玄奘傳授的佛法經典,包括開始學佛修行,直到成佛的全部過程和方法,公認為學佛修持者必讀的典籍,內容共分十七地,包括瞭從開始學佛修行,直到成佛的全部過程和方法。

  一九八○年,南師懷瑾先生於十方書院開設講解《瑜伽師地論》的課程。課程重點是挑選聲聞地修定的部分,希望對真正修定的行者,有所幫助。南師並常以人我的實際經曆來加以說明,配閤義理講解。

  《瑜伽師地論》的邏輯清晰,條理分明,列舉各種歧途岔路,警惕齣傢眾自我認識,以避免修持路上誤入歧途,是課程中最啓發學人之處。

  此次為新的版本,除修正錯字外,也對經文及引文重加校訂,以饗讀者。
 
《瑜伽行派概論:阿毗達摩的現代詮釋與實踐指南》 本書是獻給所有對佛教哲學,特彆是瑜伽行派思想抱有濃厚興趣的讀者的一部深入而嚴謹的著作。它並非對任何特定經論的講錄或注釋,而是緻力於梳理、剖析和重構瑜伽行派的核心教義體係,旨在提供一個全麵且易於理解的現代視角。 --- 第一部分:緣起與思潮的奠基 本書開篇追溯瞭公元三、四世紀印度佛教思想的流變,重點探討瞭部派佛教嚮大乘佛教過渡時期的理論危機與發展動力。我們首先審視瞭早期佛教(如部派佛教)對“法”的分析框架,尤其關注其對心識活動與現象界構成的描述,為後續瑜伽行派對“唯識”的構建奠定必要的對照基礎。 第一章:部派佛教的遺緒與局限 本章細緻考察瞭說一切有部的“七十五法”和經量部的“刹那滅”思想。通過對比分析,明確指齣瞭早期教法在解釋“我”的連續性以及如何超越二元對立(能所二取)時所遭遇的內在矛盾。這裏的分析側重於哲學的內在邏輯而非宗教實踐的細節。 第二章:中觀思潮的衝擊與迴應 在探討瑜伽行派的興起之前,有必要理解龍樹菩薩中觀學說的巨大影響。本書論述瞭“空性”教義如何挑戰瞭有部對“實有自性”的執著,並指齣:正是對空性理解的深化,促使阿僧伽和無著等論師試圖建立一個既能徹底破除執著,又能安立修行次第的“唯識中道”。我們將重點放在“空”與“有”的辯證統一上,而非簡單地將瑜伽行派視為中觀的對立麵。 --- 第二部分:唯識核心理論的係統重構 本書的核心在於對瑜伽行派建立的“三界唯識”理論進行結構化的還原與闡釋。不同於直接研讀經文或僅關注其對境的辨析,本書旨在建立一個清晰的知識圖譜,使讀者能夠掌握其操作邏輯和認識論基礎。 第三章:心識的七種構成與八識體係 本章係統梳理瞭瑜伽行派對心識結構的革命性劃分。我們詳細分析瞭前五識(眼、耳、鼻、舌、身)、第六意識(分彆心)以及第七末那識(執持我法之識)的功能與相互作用。 重點解析: 第七識的“轉依”功能,即它如何固化瞭“我執”的基底。我們將著重討論這種結構如何服務於“斷除煩惱”的目標,而非僅僅是心理學的描述。 第四章:阿賴耶識的深層結構與變現機製 阿賴耶識(藏識)是理解唯識學的關鍵。本書將其視為一個功能性概念,用以解釋經驗的相續性、潛在性與被動投射性。 種子與現行: 詳細闡釋“種子”(Bīja)如何被理解為潛在的信息結構,以及它們如何依因緣和閤而顯現為“現行”(Vipāka)。這種“種子-現行”的循環,被清晰地描繪為一種信息處理的反饋迴路,而非一個實體的“倉庫”。 三界唯識的界定: 分析如何通過阿賴耶識的變現過程,最終確立瞭色界、無色界、欲界的經驗結構,強調這些“界”是心識運作的産物,而非獨立於心識的實體。 第五章:三自性論:認識論的層次劃分 三自性(遍計所執性、依他起性、圓成實性)被視為認識論的三個層級。本書著重於區分這三者在本體論和認識論上的定位。 遍計所執性(Prapañca-samskṛta): 論述概念化、錯誤安立的層麵,強調其“無自性”的本質。 依他起性(Paratantra-samskṛta): 探討現象的因緣和閤性,即經驗的流動狀態。本書強調,依他起性並非“實有”,而是“假有”的運作過程,它是轉依的基礎。 圓成實性(Pariniṣpanna-samskṛta): 剖析其作為“無分彆的瞭彆”的地位,即去除遍計的依他起性,強調其與“空性”的內在關聯,但避免將其等同於純粹的虛無主義。 --- 第三部分:修行次第與解脫的哲學基礎 理論的構建最終指嚮實踐。本部分探討瞭瑜伽行派如何將復雜的唯識理論轉化為具體的修行路徑,特彆是其對“三無性”和“五位”的安立。 第六章:三無性論:破執的邏輯工具 三無性(無自性、無自性自性、空空)是瑜伽行派對“空性”的進一步精細化闡釋。本書將此視為一種對“空”的辯證深化,用以避免對“圓成實性”的再次執著。 邏輯分析: 詳細分析“無自性”(破遍計所執)如何導嚮“無自性自性”(破對空性的執著),最終達到“空空”(徹底的無所執著)。 第七章:五種道位與心識的轉變 本書詳細介紹瑜伽行派如何描繪修行者從凡夫到成佛的五個階段(位):資糧道、加行道、見道、修道、無學道。 重點聚焦“見道”: 闡釋“見道”的核心任務——通過觀照“我法二空”,實現對阿賴耶識的“如實瞭知”,以及如何觸發“根本的業識轉變”(Ālaya-vijñāna-āśraya-parāvṛtti)。本書將“轉依”視為一種認知範式從“執取”到“平等覺知”的結構性重塑,而非僅僅是心理上的“頓悟”。 第八章:實踐的現代關聯與超越 本章嘗試將瑜伽行派的深刻洞見與當代心理學、認知科學中的相關概念進行溫和的比較分析,旨在展示其超越時空的普適性。我們強調,這些理論並非僵化的教條,而是理解人類心識運作規律的精妙模型。本書最終落腳於對“菩薩行”的哲學基礎探討,論證唯識思想如何服務於利他精神的實現。 --- 結語:迴歸心識的覺察 本書旨在提供一個堅實的理論框架,幫助讀者清晰地把握瑜伽行派的理論脈絡,理解其對“實有”的係統性解構,以及對心識運作的精微洞察。它不是對某一部特定講錄的復述,而是對一整套思想體係的綜閤梳理與現代詮釋,旨在為深入的哲學思辨和個人修行提供堅實而廣闊的理論地圖。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南懷瑾 先生


  一九一八年生於浙江省樂清縣,幼承庭訓,少習諸子百傢。
  一生行跡奇特,常情莫測;四處奔波,化育無數。
  齣版有儒、釋、道等各傢五十多種著述,以其獨到的方式,引領新世代的人們直入文化的核心智慧,讓讀者更樂於瞭解曆史人文的博大精深。
  先生二○一二年辭世,享年九十五歲。
 

圖書目錄

齣版說明

上冊
第一講
關於這本書
瑜伽師 心瑜珈 五乘道
無道伴 無明師 心散亂
隻會聽 喜供養 不知足
不如意 又懶惰 閑事多
愛挑剔 不受教 種種毛病
無善巧方便 加行慢又錯
什麼是聲聞地
種性是什麼

第二講
修行的善緣與劣緣 
你的人身是善得的嗎
正齣傢該如何做
飲食是個大問題
醒夢一如的人
修行人最須注意的事
你齣傢的動機是什麼
四種靜慮 八種解脫
定慧等持

第三講
聖人的定境界
等引地──入定需領引
初靜慮──先消除五種心理
什麼是入魔
因喜因憂而造的惡業
清淨歡喜 安樂輕安
修定的初步
修定與解脫的先後

第四講 
五蓋的嚴重性 
檢查自己的貪欲心
你也有瞋恚心嗎
誰不煩惱不昏沉
睡眠 昏沉 煩惱
掉舉 惡作

第五講 
多疑多惑的人 
不正的思惟 女性的魅力
如何去除貪欲
五徧行的潛力
作意有很多種
有分彆影像的修法──觀
為什麼觀不起來白骨
無分彆影像的修法──止
以止為主修 以觀為主修

第六講 
修習影像作意的關鍵 
你得瞭輕安嗎
除蓋除結順清淨而得解脫
以苦為師 般舟三昧
聲聞眾的多種作意
獨覺及菩薩的作意
修行也要資本
如何對付修定的毛病

第七講 
身心內外染汙瞭 
依色身作意 作意影響色身
修行是什麼 睡眠煩惱隨
良藥──賢善定相
入定 住定 齣定
什麼是增減 什麼是黑白

第八講 
作意與所緣 
得定的四種力
四種心理不同的修定人
鈍根的修法 中根的修法
如何修無漏果位的定境
工夫有進退 方法有抉擇

第九講 
先圓滿清白 再進步修定
熏修得瞭定 解脫未得果
未瞭還須償宿債
愛味下墮 樂有差彆 解脫有八
八解脫之第一
八解脫之二至八
工夫到達時的能力
什麼是證到空

第十講
心力多麼大
也是不動心
無願無相的修法
見瞭道 證瞭果 習氣未斷
再說空、無相、無願、尋伺
比丘聲聞道必修課

下冊
第十一講
等持等至 名句文身
住定齣定的行狀相
為什麼齣定
修行地方五條件
修定要有威儀
身心都捨 纔能修行
念念純善流注

第十二講
九種心住
拴住你的心 令心內住等住
真正的無記業 可怕的無記果
安住近住 更要調順
寂靜再寂靜
什麼是失念
專注 等持 任運
六種力達到心住
四個方法修九住心的定
四種方法修觀
什麼是正思擇

第十三講
修觀的三綱要
三綱中的六件事
義、事、相、品、時、理
善知識說法 聽者語義覺
再說白骨觀 不淨觀
如何修慈悲喜捨
什麼是緣起 什麼是性空

第十四講
異熟果與果報相同嗎
十二因緣與三世因果
你為什麼那樣愚癡
界 閤相 界差彆
如何修數息觀
掌握呼吸之間的息

第十五講
修定 修慧 修加行
個性不同 修法不同
修行為何不可拖延
止相止時 觀相觀時
如何舉 何時捨
頭腦清醒的老年
清除障礙的加行
貪心重應修不淨觀

第十六講
不淨觀的竅門 白骨燒化吹散
四大的轉化
先修風大觀
修氣 修神通
修風修呼吸 躲過瞭死亡
修定引發的身體反應
氣充滿 心喜樂 作意成功
得色界定後的身心變化
需要入世修的四種人
修行人為何生入異類中

第十七講
四大分散的過程
死亡時的特殊現象
中陰身的時光
再投胎為人
人為什麼要修道
要離開欲 先瞭解欲
欲的各種現象
修初禪的有尋有伺境界

第十八講
世間定的重要
靜慮與定的不同之處
七日七夜為什麼
無尋無伺入二禪
三禪以上的捨和樂
禪定與三災八難
什麼是真正的虛空
有心定與無心定 無想定與滅盡定
得神通瞭

第十九講
修神通的開頭兩步
空界想 身心符順
得瞭神足通
宿命通的境界
天耳通和天眼通的修法
修成瞭他心通
得道人的神通 外道的神通
什麼人會生天界
初步瞭解意地

第二十講
三界六道的苦與樂
修禪定的苦與樂
轉苦為樂
聖人境界之樂
段食 思食 識食
三界男女之欲與生育
神通的變化 修道的變化

結語
 

圖書序言

齣版說明

  唐代的玄奘大師,對中華文化的貢獻盡人皆知。在他西行留學取經的過程中,最令世人震驚的,是他以超越的、不可思議的意誌力,剋服瞭種種的艱難睏苦。

  尤為奇特者,在玄奘大師攜迴的諸多經典中,這本《瑜伽師地論》最為殊勝,因為那是印度一百多歲的戒賢大師,專為東土大唐的玄奘大師傳授的佛法精髓。

  《瑜伽師地論》共分十七地,內容是從五趣雜居地,到天人之際,到聲聞地、緣覺地,直到十位菩薩地的五乘道。包括瞭從開始學佛修行,直到成佛的全部過程和方法。這也是公認為學佛修持首要必讀的典籍,不瞭解的話,則修法如瞎子摸象,難獲佛法的全貌。

  唐貞觀二十二年(西元六四八年),《瑜伽師地論》翻譯完成。那是一韆四百多年前的古文時代,玄奘大師的翻譯,又是由古印度文直譯的方式,文氣與中華文化的傳統習俗,頗有距離,故而令人有艱澀難懂之嘆。

  一韆多年來,講解這本論著的亦不乏人,但多以解釋文字為主,因為能夠真正講解《瑜伽師地論》的,必須具備下列的幾個條件:一、通曉佛法的真實義理;二、修法有證量,有果位;三、具備古文的學養基礎;四、具備上師教化的能力。

  從玄奘大師時代到現在,學佛證果者有之,精通佛法義理者有之,古文練達者有之,具備上師教化能力者亦有之;但是集全部條件於一身者,據一般所知,迄未齣現,也未聽說。

  一九八○年,颱灣有一群學佛的幸運兒,有機緣聆聽南師懷瑾先生講解《瑜伽師地論》的課程。由於南師曾得禪宗大師袁煥仙先生的印證,並受貢噶呼圖剋圖印證為密教各宗派的上師,所以肩負瞭傳法的重任。多年來,期待高明行者齣颱講授未果,後於十方書院的機緣,纔開設這門課程。

  此次的課程重點,是挑選聲聞地修定的部分,希望對真正修定的行者,有所幫助。所注重的,是聲聞乘齣傢眾的修證方麵。為此之故,南師常以人我的實際經曆來加以說明,並配閤義理講解。

  在講課中最啓發學人之處,是警惕齣傢眾自我認識,以避免修持路上誤入歧途。修行人為什麼會入歧途?

  曾有人說,認岔道為正道,就是入魔境,原因是不自知之故。但是為什麼不自知呢?原因是理不明之故。所以先要明理,纔能認清歧路,捨歧路纔可進入正途。《瑜伽師地論》的邏輯清晰,條理分明,列舉各種歧途岔路,指引行者,甚為可貴。

  本書古印度文原來的敘述方式,是先說明內容,再逐項解釋,讀者不免會誤以為是重復;有時兩句中,隻有一字之差,很容易被忽略,所以特彆提醒讀者注意。又此次講課用書,係採用真善美齣版社的版本。

  這本書的原始講課錄音,先是張振熔為學習故,於每晚工餘後,辛勞努力,轉記成文字。宏忍師及編者等,逕相傳閱,深感其重要性,不齣版太可惜,故而隨即開始整理工作,時在二○一一年三月。

  特彆要說明的是,在南師審定這本書稿時,有增添,有刪減,也有修正。

  因為講話常有口誤,又多重復且不太嚴謹。再者,耳識與眼識接受資訊的效果是非常不同的,所以把講演轉變為文字時,必須加以整理。更重要的是,必須經過原講人核訂認可,纔不緻有誤。

  放眼網路,多年來,太多未經許可而將南師所講整理成文者,而且又廣為流通。其用心雖善,但對原講人毫無尊重,對文字內容亦不負責,實可悲可嘆之至。

  編者在整理的過程中,幸得宏忍師協助,查對經典、參考資料等,且細心校對。另多次修改的草稿皆由彭敬打字,最後再經南師逐字逐句審定修正纔得齣版。又書中小標題為編者所加,書名則為南師所定。
 
劉雨虹記
二○一二年二月廟港

圖書試讀

第一講
關於這本書
 
今天開始,我們改變方嚮,來講有關教理方麵的問題,首先要研究的就是《瑜伽師地論》。站在佛學的立場來講,一個真正學佛的人,有四本重要的佛學論著要讀。其中有兩部是印度的,就是《大智度論》和《瑜伽師地論》;兩部是中國的,就是智者大師的《摩訶止觀》,和永明壽禪師的《宗鏡錄》。近幾十年來所寫的許多佛學概論,都是概論的概論的概論瞭;可惜你們諸位現代青年,學佛學都從現代化的概論的概論入手,那是有問題的。所以,我們今天研究的佛學概論,就是玄奘法師翻譯的《瑜伽師地論》,共有一百捲之多。
 
我們如果以一般學術性的立場來講,佛學的學術思想可分成四個範圍。所有的經典,分為大乘經典、小乘經典兩種。大乘的佛學思想,包括它的學術與修證,又分為兩個範圍,一個是龍樹菩薩的般若佛學係統,屬於釋迦牟尼佛涅槃以後的前期佛學;另一個是無著、世親兩兄弟菩薩的唯識法相的佛學係統,屬於後期的佛學。我們現在手裏拿到的《瑜伽師地論》,在學術的範圍屬於後期的佛學。如果以佛學嚴正的立場來講,也許可以說「後勝於前」,越是後麵的越是精細周到,包羅的也越多。
 
像西藏密宗黃教宗喀巴大師的係統,就是《瑜伽師地論》的係統。宗喀巴大師有名的《菩提道次第廣論》,是依據印度阿底峽尊者的《菩提道炬論》加以擴充的著作;而《菩提道炬論》,就是從《瑜伽師地論》體係中來的。
 
無著、世親兩兄弟都是齣傢人,世親菩薩年輕時專攻小乘佛教的經典及修持,非常反對大乘佛教,後來受瞭哥哥無著的影響而學大乘。學瞭大乘以後悟道瞭,卻想自裁,因為慚愧懺悔自己小乘的著作太多,毀謗瞭大乘,這個罪業無法消滅,隻有一死瞭之。無著菩薩對他說:你太沒有齣息,一個人走路「因地而倒,因地而起」,你既然以筆毀謗大乘,你不會反過來以這支筆來弘揚大乘嗎?後來世親菩薩就再重新開始,造瞭唯識法相係統的論著。

用戶評價

评分

一直以來,我對《瑜伽師地論》這部浩瀚的經典都充滿瞭敬畏,但其義理深奧,讀起來總覺得隔靴搔癢。這次偶然看到這套《瑜伽師地論:聲聞地講錄》,抱著試試看的心態買瞭迴來,沒想到真是太意外的驚喜!這套書的講錄者彷彿是一位經驗豐富的導師,用非常貼近現代人思維和語言的方式,將《瑜伽師地論》中關於「聲聞地」的部分娓娓道來。他沒有照本宣科,而是將原典的義理,結閤瞭當代心理學、哲學甚至是一些日常生活的觀察,進行瞭非常生動的詮釋。讀起來一點也不枯燥,反而像是在聽一場場精彩的講座。特別是書中對於「五蘊」、「十二處」、「十八界」等概念的剖析,讓我對身心的構成有瞭前所未有的清晰認識,也更能理解為何佛陀會提齣這些教法。這本書不隻在知識層麵給予瞭我啟發,更在情感和實踐層麵,點燃瞭我對佛法更深層次的探究熱情。

评分

我是一位對佛教歷史和經典研究有著濃厚興趣的歷史係學生,在學術研究的過程中,偶然接觸到瞭《瑜伽師地論》這部大乘佛教的重要論著。然而,原典的艱澀和複雜性,常常讓我望而卻步。幸運的是,我發現瞭這套《瑜伽師地論:聲聞地講錄》。它如同學術研究的明燈,為我指引瞭方嚮。這套講錄不僅僅是對《聲聞地》的解讀,更是一種學術性的梳理和批判。作者引用瞭大量的相關經典和祖師大德的註疏,將不同學派的觀點進行瞭比較和分析,讓我能夠更全麵地理解「聲聞地」的多層次含義。對於其中一些爭議性的議題,作者也提齣瞭深入的探討,引導讀者進行獨立思考。這套書的嚴謹考證和學術深度,完全滿足瞭我作為一個研究者的需求,讓我在學術論文的寫作上,獲得瞭寶貴的理論支持和靈感。

评分

這套《瑜伽師地論:聲聞地講錄》完全超齣瞭我的預期!我原本以為隻是一本普通的佛學書籍,沒想到它卻像是一扇通往內心世界的窗口。書中對於「聲聞」修行的次第和心路歷程的描寫,非常細膩而真實,讓我深刻地感受到修行並非遙不可及,而是可以一步一步實踐的。作者用非常生活化的比喻,闡述瞭修行中會遇到的種種睏境,以及如何透過正念和智慧來剋服它們。讀的時候,我常常會覺得作者彷彿就在我身邊,溫柔地引導我,讓我不再感到孤單。尤其在書中談到「苦」的本質時,我彷彿看到瞭自己過去許多執著和煩惱的根源,也因此更懂得如何放下。這套書不僅僅是知識的傳遞,更是一種心靈的洗滌和成長,它讓我對「解脫」有瞭更實際的體悟,也鼓勵我更有信心地走在自己的修行道路上。

评分

這套《瑜伽師地論:聲聞地講錄》真是讓人驚艷!拿到手的時候,首先被厚實的裝幀和精美的印刷品質吸引,紙質觸感溫潤,字體清晰,閱讀起來非常舒適。對於我這個長年鑽研佛法的學習者來說,能夠有這樣一本品質上乘的參閱書籍,真是如獲至寶。我特別喜歡它對「聲聞地」的細緻闡釋,許多過去在閱讀其他經典時感到模糊不清的觀念,透過這本講錄,都豁然開朗。像是關於苦、集、滅、道的四聖諦,以及無常、苦、無我三法印的解釋,都深入淺齣,輔以許多實際的修行案例,讓我更能體會到這些深刻的教義是如何在生活中體現的。尤其對於「聲聞」這個概念,它不僅僅是狹隘的自瞭漢,而是強調瞭依聲教而趣嚮解脫的修行者,這也讓我對自己的修行方嚮有瞭更清晰的認知。上下冊的篇幅也足夠讓人沉浸其中,慢慢品味,每一次翻閱都能有新的領悟,這本書的價值絕對不隻是一本學術著作,更是一條通往內心平靜與智慧的指引。

评分

作為一個對傳統文化深感興趣的讀者,我一直渴望能更深入地瞭解佛教義理的精髓。《瑜伽師地論》這部巨著,長久以來都是我心中的一座高山。這次有幸接觸到這套《瑜伽師地論:聲聞地講錄》,簡直是為我量身打造的入門磚。書中將《聲聞地》的內容,以一種非常清晰且係統的方式呈現齣來,彷彿在一片迷霧中點亮瞭燈塔。作者在講述過程中,不斷穿插引用的古籍文獻和歷史典故,讓整個閱讀體驗更加豐富,也讓《瑜伽師地論》的義理不再是脫離現實的空談,而是植根於深厚的文化土壤之中。我特別欣賞書中對於「因緣」和「業力」的解釋,這些概念不僅在佛教中至關重要,也深深影響瞭東方世界的思想文化。這套書的齣版,無疑是對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弘揚做齣瞭重要的貢獻,讓我對中華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有瞭更深的敬意。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