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师地论:声闻地讲录(上下册)

瑜伽师地论:声闻地讲录(上下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瑜伽师地论
  • 声闻地
  • 佛教哲学
  • 印度哲学
  • 唯识学
  • 玄奘
  • 翻译
  • 佛教经典
  • 论著
  • 佛教思想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南怀瑾先生1980年于十方书院讲解《瑜珈师地论》之〈声闻地〉部分,以人我实际经历说明,期望对有志修行的读者有所帮助!

  《瑜伽师地论》乃唐玄奘大师西行留学取经携回之最殊胜经典,为印度一百多岁的戒贤大师专为玄奘传授的佛法经典,包括开始学佛修行,直到成佛的全部过程和方法,公认为学佛修持者必读的典籍,内容共分十七地,包括了从开始学佛修行,直到成佛的全部过程和方法。

  一九八○年,南师怀瑾先生于十方书院开设讲解《瑜伽师地论》的课程。课程重点是挑选声闻地修定的部分,希望对真正修定的行者,有所帮助。南师并常以人我的实际经历来加以说明,配合义理讲解。

  《瑜伽师地论》的逻辑清晰,条理分明,列举各种歧途岔路,警惕出家众自我认识,以避免修持路上误入歧途,是课程中最启发学人之处。

  此次为新的版本,除修正错字外,也对经文及引文重加校订,以飨读者。
 
《瑜伽行派概论:阿毗达摩的现代诠释与实践指南》 本书是献给所有对佛教哲学,特别是瑜伽行派思想抱有浓厚兴趣的读者的一部深入而严谨的著作。它并非对任何特定经论的讲录或注释,而是致力于梳理、剖析和重构瑜伽行派的核心教义体系,旨在提供一个全面且易于理解的现代视角。 --- 第一部分:缘起与思潮的奠基 本书开篇追溯了公元三、四世纪印度佛教思想的流变,重点探讨了部派佛教向大乘佛教过渡时期的理论危机与发展动力。我们首先审视了早期佛教(如部派佛教)对“法”的分析框架,尤其关注其对心识活动与现象界构成的描述,为后续瑜伽行派对“唯识”的构建奠定必要的对照基础。 第一章:部派佛教的遗绪与局限 本章细致考察了说一切有部的“七十五法”和经量部的“刹那灭”思想。通过对比分析,明确指出了早期教法在解释“我”的连续性以及如何超越二元对立(能所二取)时所遭遇的内在矛盾。这里的分析侧重于哲学的内在逻辑而非宗教实践的细节。 第二章:中观思潮的冲击与回应 在探讨瑜伽行派的兴起之前,有必要理解龙树菩萨中观学说的巨大影响。本书论述了“空性”教义如何挑战了有部对“实有自性”的执着,并指出:正是对空性理解的深化,促使阿僧伽和无著等论师试图建立一个既能彻底破除执着,又能安立修行次第的“唯识中道”。我们将重点放在“空”与“有”的辩证统一上,而非简单地将瑜伽行派视为中观的对立面。 --- 第二部分:唯识核心理论的系统重构 本书的核心在于对瑜伽行派建立的“三界唯识”理论进行结构化的还原与阐释。不同于直接研读经文或仅关注其对境的辨析,本书旨在建立一个清晰的知识图谱,使读者能够掌握其操作逻辑和认识论基础。 第三章:心识的七种构成与八识体系 本章系统梳理了瑜伽行派对心识结构的革命性划分。我们详细分析了前五识(眼、耳、鼻、舌、身)、第六意识(分别心)以及第七末那识(执持我法之识)的功能与相互作用。 重点解析: 第七识的“转依”功能,即它如何固化了“我执”的基底。我们将着重讨论这种结构如何服务于“断除烦恼”的目标,而非仅仅是心理学的描述。 第四章:阿赖耶识的深层结构与变现机制 阿赖耶识(藏识)是理解唯识学的关键。本书将其视为一个功能性概念,用以解释经验的相续性、潜在性与被动投射性。 种子与现行: 详细阐释“种子”(Bīja)如何被理解为潜在的信息结构,以及它们如何依因缘和合而显现为“现行”(Vipāka)。这种“种子-现行”的循环,被清晰地描绘为一种信息处理的反馈回路,而非一个实体的“仓库”。 三界唯识的界定: 分析如何通过阿赖耶识的变现过程,最终确立了色界、无色界、欲界的经验结构,强调这些“界”是心识运作的产物,而非独立于心识的实体。 第五章:三自性论:认识论的层次划分 三自性(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被视为认识论的三个层级。本书着重于区分这三者在本体论和认识论上的定位。 遍计所执性(Prapañca-samskṛta): 论述概念化、错误安立的层面,强调其“无自性”的本质。 依他起性(Paratantra-samskṛta): 探讨现象的因缘和合性,即经验的流动状态。本书强调,依他起性并非“实有”,而是“假有”的运作过程,它是转依的基础。 圆成实性(Pariniṣpanna-samskṛta): 剖析其作为“无分别的了别”的地位,即去除遍计的依他起性,强调其与“空性”的内在关联,但避免将其等同于纯粹的虚无主义。 --- 第三部分:修行次第与解脱的哲学基础 理论的构建最终指向实践。本部分探讨了瑜伽行派如何将复杂的唯识理论转化为具体的修行路径,特别是其对“三无性”和“五位”的安立。 第六章:三无性论:破执的逻辑工具 三无性(无自性、无自性自性、空空)是瑜伽行派对“空性”的进一步精细化阐释。本书将此视为一种对“空”的辩证深化,用以避免对“圆成实性”的再次执着。 逻辑分析: 详细分析“无自性”(破遍计所执)如何导向“无自性自性”(破对空性的执着),最终达到“空空”(彻底的无所执着)。 第七章:五种道位与心识的转变 本书详细介绍瑜伽行派如何描绘修行者从凡夫到成佛的五个阶段(位):资粮道、加行道、见道、修道、无学道。 重点聚焦“见道”: 阐释“见道”的核心任务——通过观照“我法二空”,实现对阿赖耶识的“如实了知”,以及如何触发“根本的业识转变”(Ālaya-vijñāna-āśraya-parāvṛtti)。本书将“转依”视为一种认知范式从“执取”到“平等觉知”的结构性重塑,而非仅仅是心理上的“顿悟”。 第八章:实践的现代关联与超越 本章尝试将瑜伽行派的深刻洞见与当代心理学、认知科学中的相关概念进行温和的比较分析,旨在展示其超越时空的普适性。我们强调,这些理论并非僵化的教条,而是理解人类心识运作规律的精妙模型。本书最终落脚于对“菩萨行”的哲学基础探讨,论证唯识思想如何服务于利他精神的实现。 --- 结语:回归心识的觉察 本书旨在提供一个坚实的理论框架,帮助读者清晰地把握瑜伽行派的理论脉络,理解其对“实有”的系统性解构,以及对心识运作的精微洞察。它不是对某一部特定讲录的复述,而是对一整套思想体系的综合梳理与现代诠释,旨在为深入的哲学思辨和个人修行提供坚实而广阔的理论地图。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南怀瑾 先生


  一九一八年生于浙江省乐清县,幼承庭训,少习诸子百家。
  一生行迹奇特,常情莫测;四处奔波,化育无数。
  出版有儒、释、道等各家五十多种着述,以其独到的方式,引领新世代的人们直入文化的核心智慧,让读者更乐于了解历史人文的博大精深。
  先生二○一二年辞世,享年九十五岁。
 

图书目录

出版说明

上册
第一讲
关于这本书
瑜伽师 心瑜珈 五乘道
无道伴 无明师 心散乱
只会听 喜供养 不知足
不如意 又懒惰 闲事多
爱挑剔 不受教 种种毛病
无善巧方便 加行慢又错
什么是声闻地
种性是什么

第二讲
修行的善缘与劣缘 
你的人身是善得的吗
正出家该如何做
饮食是个大问题
醒梦一如的人
修行人最须注意的事
你出家的动机是什么
四种静虑 八种解脱
定慧等持

第三讲
圣人的定境界
等引地──入定需领引
初静虑──先消除五种心理
什么是入魔
因喜因忧而造的恶业
清净欢喜 安乐轻安
修定的初步
修定与解脱的先后

第四讲 
五盖的严重性 
检查自己的贪欲心
你也有瞋恚心吗
谁不烦恼不昏沉
睡眠 昏沉 烦恼
掉举 恶作

第五讲 
多疑多惑的人 
不正的思惟 女性的魅力
如何去除贪欲
五徧行的潜力
作意有很多种
有分别影像的修法──观
为什么观不起来白骨
无分别影像的修法──止
以止为主修 以观为主修

第六讲 
修习影像作意的关键 
你得了轻安吗
除盖除结顺清净而得解脱
以苦为师 般舟三昧
声闻众的多种作意
独觉及菩萨的作意
修行也要资本
如何对付修定的毛病

第七讲 
身心内外染污了 
依色身作意 作意影响色身
修行是什么 睡眠烦恼随
良药──贤善定相
入定 住定 出定
什么是增减 什么是黑白

第八讲 
作意与所缘 
得定的四种力
四种心理不同的修定人
钝根的修法 中根的修法
如何修无漏果位的定境
工夫有进退 方法有抉择

第九讲 
先圆满清白 再进步修定
熏修得了定 解脱未得果
未了还须偿宿债
爱味下堕 乐有差别 解脱有八
八解脱之第一
八解脱之二至八
工夫到达时的能力
什么是证到空

第十讲
心力多么大
也是不动心
无愿无相的修法
见了道 证了果 习气未断
再说空、无相、无愿、寻伺
比丘声闻道必修课

下册
第十一讲
等持等至 名句文身
住定出定的行状相
为什么出定
修行地方五条件
修定要有威仪
身心都舍 才能修行
念念纯善流注

第十二讲
九种心住
拴住你的心 令心内住等住
真正的无记业 可怕的无记果
安住近住 更要调顺
寂静再寂静
什么是失念
专注 等持 任运
六种力达到心住
四个方法修九住心的定
四种方法修观
什么是正思择

第十三讲
修观的三纲要
三纲中的六件事
义、事、相、品、时、理
善知识说法 听者语义觉
再说白骨观 不净观
如何修慈悲喜舍
什么是缘起 什么是性空

第十四讲
异熟果与果报相同吗
十二因缘与三世因果
你为什么那样愚痴
界 合相 界差别
如何修数息观
掌握唿吸之间的息

第十五讲
修定 修慧 修加行
个性不同 修法不同
修行为何不可拖延
止相止时 观相观时
如何举 何时舍
头脑清醒的老年
清除障碍的加行
贪心重应修不净观

第十六讲
不净观的窍门 白骨烧化吹散
四大的转化
先修风大观
修气 修神通
修风修唿吸 躲过了死亡
修定引发的身体反应
气充满 心喜乐 作意成功
得色界定后的身心变化
需要入世修的四种人
修行人为何生入异类中

第十七讲
四大分散的过程
死亡时的特殊现象
中阴身的时光
再投胎为人
人为什么要修道
要离开欲 先了解欲
欲的各种现象
修初禅的有寻有伺境界

第十八讲
世间定的重要
静虑与定的不同之处
七日七夜为什么
无寻无伺入二禅
三禅以上的舍和乐
禅定与三灾八难
什么是真正的虚空
有心定与无心定 无想定与灭尽定
得神通了

第十九讲
修神通的开头两步
空界想 身心符顺
得了神足通
宿命通的境界
天耳通和天眼通的修法
修成了他心通
得道人的神通 外道的神通
什么人会生天界
初步了解意地

第二十讲
三界六道的苦与乐
修禅定的苦与乐
转苦为乐
圣人境界之乐
段食 思食 识食
三界男女之欲与生育
神通的变化 修道的变化

结语
 

图书序言

出版说明

  唐代的玄奘大师,对中华文化的贡献尽人皆知。在他西行留学取经的过程中,最令世人震惊的,是他以超越的、不可思议的意志力,克服了种种的艰难困苦。

  尤为奇特者,在玄奘大师携回的诸多经典中,这本《瑜伽师地论》最为殊胜,因为那是印度一百多岁的戒贤大师,专为东土大唐的玄奘大师传授的佛法精髓。

  《瑜伽师地论》共分十七地,内容是从五趣杂居地,到天人之际,到声闻地、缘觉地,直到十位菩萨地的五乘道。包括了从开始学佛修行,直到成佛的全部过程和方法。这也是公认为学佛修持首要必读的典籍,不了解的话,则修法如瞎子摸象,难获佛法的全貌。

  唐贞观二十二年(西元六四八年),《瑜伽师地论》翻译完成。那是一千四百多年前的古文时代,玄奘大师的翻译,又是由古印度文直译的方式,文气与中华文化的传统习俗,颇有距离,故而令人有艰涩难懂之叹。

  一千多年来,讲解这本论着的亦不乏人,但多以解释文字为主,因为能够真正讲解《瑜伽师地论》的,必须具备下列的几个条件:一、通晓佛法的真实义理;二、修法有证量,有果位;三、具备古文的学养基础;四、具备上师教化的能力。

  从玄奘大师时代到现在,学佛证果者有之,精通佛法义理者有之,古文练达者有之,具备上师教化能力者亦有之;但是集全部条件于一身者,据一般所知,迄未出现,也未听说。

  一九八○年,台湾有一群学佛的幸运儿,有机缘聆听南师怀瑾先生讲解《瑜伽师地论》的课程。由于南师曾得禅宗大师袁焕仙先生的印证,并受贡噶唿图克图印证为密教各宗派的上师,所以肩负了传法的重任。多年来,期待高明行者出台讲授未果,后于十方书院的机缘,才开设这门课程。

  此次的课程重点,是挑选声闻地修定的部分,希望对真正修定的行者,有所帮助。所注重的,是声闻乘出家众的修证方面。为此之故,南师常以人我的实际经历来加以说明,并配合义理讲解。

  在讲课中最启发学人之处,是警惕出家众自我认识,以避免修持路上误入歧途。修行人为什么会入歧途?

  曾有人说,认岔道为正道,就是入魔境,原因是不自知之故。但是为什么不自知呢?原因是理不明之故。所以先要明理,才能认清歧路,舍歧路才可进入正途。《瑜伽师地论》的逻辑清晰,条理分明,列举各种歧途岔路,指引行者,甚为可贵。

  本书古印度文原来的叙述方式,是先说明内容,再逐项解释,读者不免会误以为是重复;有时两句中,只有一字之差,很容易被忽略,所以特别提醒读者注意。又此次讲课用书,系採用真善美出版社的版本。

  这本书的原始讲课录音,先是张振熔为学习故,于每晚工余后,辛劳努力,转记成文字。宏忍师及编者等,迳相传阅,深感其重要性,不出版太可惜,故而随即开始整理工作,时在二○一一年三月。

  特别要说明的是,在南师审定这本书稿时,有增添,有删减,也有修正。

  因为讲话常有口误,又多重复且不太严谨。再者,耳识与眼识接受资讯的效果是非常不同的,所以把讲演转变为文字时,必须加以整理。更重要的是,必须经过原讲人核订认可,才不致有误。

  放眼网路,多年来,太多未经许可而将南师所讲整理成文者,而且又广为流通。其用心虽善,但对原讲人毫无尊重,对文字内容亦不负责,实可悲可叹之至。

  编者在整理的过程中,幸得宏忍师协助,查对经典、参考资料等,且细心校对。另多次修改的草稿皆由彭敬打字,最后再经南师逐字逐句审定修正才得出版。又书中小标题为编者所加,书名则为南师所定。
 
刘雨虹记
二○一二年二月庙港

图书试读

第一讲
关于这本书
 
今天开始,我们改变方向,来讲有关教理方面的问题,首先要研究的就是《瑜伽师地论》。站在佛学的立场来讲,一个真正学佛的人,有四本重要的佛学论着要读。其中有两部是印度的,就是《大智度论》和《瑜伽师地论》;两部是中国的,就是智者大师的《摩诃止观》,和永明寿禅师的《宗镜录》。近几十年来所写的许多佛学概论,都是概论的概论的概论了;可惜你们诸位现代青年,学佛学都从现代化的概论的概论入手,那是有问题的。所以,我们今天研究的佛学概论,就是玄奘法师翻译的《瑜伽师地论》,共有一百卷之多。
 
我们如果以一般学术性的立场来讲,佛学的学术思想可分成四个范围。所有的经典,分为大乘经典、小乘经典两种。大乘的佛学思想,包括它的学术与修证,又分为两个范围,一个是龙树菩萨的般若佛学系统,属于释迦牟尼佛涅槃以后的前期佛学;另一个是无着、世亲两兄弟菩萨的唯识法相的佛学系统,属于后期的佛学。我们现在手里拿到的《瑜伽师地论》,在学术的范围属于后期的佛学。如果以佛学严正的立场来讲,也许可以说「后胜于前」,越是后面的越是精细周到,包罗的也越多。
 
像西藏密宗黄教宗喀巴大师的系统,就是《瑜伽师地论》的系统。宗喀巴大师有名的《菩提道次第广论》,是依据印度阿底崃尊者的《菩提道炬论》加以扩充的着作;而《菩提道炬论》,就是从《瑜伽师地论》体系中来的。
 
无着、世亲两兄弟都是出家人,世亲菩萨年轻时专攻小乘佛教的经典及修持,非常反对大乘佛教,后来受了哥哥无着的影响而学大乘。学了大乘以后悟道了,却想自裁,因为惭愧忏悔自己小乘的着作太多,毁谤了大乘,这个罪业无法消灭,只有一死了之。无着菩萨对他说:你太没有出息,一个人走路「因地而倒,因地而起」,你既然以笔毁谤大乘,你不会反过来以这支笔来弘扬大乘吗?后来世亲菩萨就再重新开始,造了唯识法相系统的论着。

用户评价

评分

一直以來,我對《瑜伽師地論》這部浩瀚的經典都充滿了敬畏,但其義理深奧,讀起來總覺得隔靴搔癢。這次偶然看到這套《瑜伽師地論:聲聞地講錄》,抱着試試看的心態買了回來,沒想到真是太意外的驚喜!這套書的講錄者彷彿是一位經驗豐富的導師,用非常貼近現代人思維和語言的方式,將《瑜伽師地論》中關於「聲聞地」的部分娓娓道來。他沒有照本宣科,而是將原典的義理,結合了當代心理學、哲學甚至是一些日常生活的觀察,進行了非常生動的詮釋。讀起來一點也不枯燥,反而像是在聽一場場精彩的講座。特別是書中對於「五蘊」、「十二處」、「十八界」等概念的剖析,讓我對身心的構成有了前所未有的清晰認識,也更能理解為何佛陀會提出這些教法。這本書不只在知識層面給予了我啟發,更在情感和實踐層面,點燃了我對佛法更深層次的探究熱情。

评分

作為一個對傳統文化深感興趣的讀者,我一直渴望能更深入地了解佛教義理的精髓。《瑜伽師地論》這部巨著,長久以來都是我心中的一座高山。這次有幸接觸到這套《瑜伽師地論:聲聞地講錄》,簡直是為我量身打造的入門磚。書中將《聲聞地》的內容,以一種非常清晰且系統的方式呈現出來,彷彿在一片迷霧中點亮了燈塔。作者在講述過程中,不斷穿插引用的古籍文獻和歷史典故,讓整個閱讀體驗更加豐富,也讓《瑜伽師地論》的義理不再是脫離現實的空談,而是植根於深厚的文化土壤之中。我特別欣賞書中對於「因緣」和「業力」的解釋,這些概念不僅在佛教中至關重要,也深深影響了東方世界的思想文化。這套書的出版,無疑是對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弘揚做出了重要的貢獻,讓我對中華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有了更深的敬意。

评分

這套《瑜伽師地論:聲聞地講錄》真是讓人驚艷!拿到手的時候,首先被厚實的裝幀和精美的印刷品質吸引,紙質觸感溫潤,字體清晰,閱讀起來非常舒適。對於我這個長年鑽研佛法的學習者來說,能夠有這樣一本品質上乘的參閱書籍,真是如獲至寶。我特別喜歡它對「聲聞地」的細緻闡釋,許多過去在閱讀其他經典時感到模糊不清的觀念,透過這本講錄,都豁然開朗。像是關於苦、集、滅、道的四聖諦,以及無常、苦、無我三法印的解釋,都深入淺出,輔以許多實際的修行案例,讓我更能體會到這些深刻的教義是如何在生活中體現的。尤其對於「聲聞」這個概念,它不僅僅是狹隘的自了漢,而是強調了依聲教而趣向解脫的修行者,這也讓我對自己的修行方向有了更清晰的認知。上下冊的篇幅也足夠讓人沉浸其中,慢慢品味,每一次翻閱都能有新的領悟,這本書的價值絕對不只是一本學術著作,更是一條通往內心平靜與智慧的指引。

评分

我是一位對佛教歷史和經典研究有著濃厚興趣的歷史系學生,在學術研究的過程中,偶然接觸到了《瑜伽師地論》這部大乘佛教的重要論著。然而,原典的艱澀和複雜性,常常讓我望而卻步。幸運的是,我發現了這套《瑜伽師地論:聲聞地講錄》。它如同學術研究的明燈,為我指引了方向。這套講錄不僅僅是對《聲聞地》的解讀,更是一種學術性的梳理和批判。作者引用了大量的相關經典和祖師大德的註疏,將不同學派的觀點進行了比較和分析,讓我能夠更全面地理解「聲聞地」的多層次含義。對於其中一些爭議性的議題,作者也提出了深入的探討,引導讀者進行獨立思考。這套書的嚴謹考證和學術深度,完全滿足了我作為一個研究者的需求,讓我在學術論文的寫作上,獲得了寶貴的理論支持和靈感。

评分

這套《瑜伽師地論:聲聞地講錄》完全超出了我的預期!我原本以為只是一本普通的佛學書籍,沒想到它卻像是一扇通往內心世界的窗口。書中對於「聲聞」修行的次第和心路歷程的描寫,非常細膩而真實,讓我深刻地感受到修行並非遙不可及,而是可以一步一步實踐的。作者用非常生活化的比喻,闡述了修行中會遇到的種種困境,以及如何透過正念和智慧來克服它們。讀的時候,我常常會覺得作者彷彿就在我身邊,溫柔地引導我,讓我不再感到孤單。尤其在書中談到「苦」的本質時,我彷彿看到了自己過去許多執著和煩惱的根源,也因此更懂得如何放下。這套書不僅僅是知識的傳遞,更是一種心靈的洗滌和成長,它讓我對「解脫」有了更實際的體悟,也鼓勵我更有信心地走在自己的修行道路上。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