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解佛教八识

图解佛教八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佛教
  • 八识
  • 图解
  • 心理学
  • 哲学
  • 宗教
  • 心学
  • 唯识
  • 修行
  • 佛教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现代神经科学的观察与千余年前的佛学唯识理论,为什么会互相符合?◆
  ◆你还认为佛教只是宗教的一种吗?◆
  

  「畅销增订版」增列数个科学观察实例,建立脑部功能与前六识的关联性,说明脑部是连系无形心识与有形物质的桥梁。
  
  并新增图文,深入浅出的介绍东方最伟大的哲学与心理学—─唯识学,使你一次轻松读懂《百法明门论》、《八识规矩颂》、《大乘广五蕴论》。认清宇宙万有不是「唯心」、不是「唯物」,只是「唯识」所现。
  
  内容包含有唐朝玄奘大师所着的《成唯识论》所述及的:
  1.心理学:探讨人类及众生的心理现象、精神功能及行为。
  2.宇宙论:研究宇宙的本体是什么,以及宇宙万有的起源。
  3.转识成智:说明转众生八识成为佛五智的方法与步骤。
  
  因为《识论》字字珠玑、深奥难解,现代人若想阅读,会困难重重;在清朝末年曾有一位状元,初读《识论》及其註解后,就说他好像月下看花懵懵懂懂、如堕五里雾中!历来想要学习唯识学,大多须花上几年的时间,因此本书编着的目的,是为了让读者很快的深入唯识学。
  
  如果你对东方哲学、心理学有兴趣、想要了解唯识学,或者你是学佛的行者,阅读本书必能减少摸索的时间与修学的障碍;此外,本书更可做为一本有趣又实用的图解佛学工具书。
  
  在认识了精深、条理分明的唯识学后,就会认清真实的自我、佛学的伟大、佛学与东西方哲学的差异,也可以明白佛教各种宗派修行方法的理论根据。
深度探析:六识与心识流转的奥秘 一部深入佛教心识哲学的导航之作 本书并非《图解佛教八识》,而是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理解佛教“六识”(眼、耳、鼻、舌、身、意)及其运作机制的详尽框架。我们将在本书中剥开佛教心理学的底层逻辑,探究意识如何产生、如何与外界互动,以及这六种基础感官如何构筑起我们所感知到的“实在”。 --- 第一部分:觉知的基础——六识的结构与运作 佛教心理学对“识”的划分,是理解修行和解脱的基石。六识,即我们通常所说的“六根”所对应的六种认知能力,它们构成了我们与世界接触的初始界面。本书将从基础概念出发,对每一个识进行细致的剖析。 第一章:眼识——视觉的构建与错觉 眼识,并非仅仅是眼睛的物理功能,而是光影信息在大脑中被初步“识别”的过程。我们不探讨八识中的“末那识”或“阿赖耶识”,而是聚焦于“眼识”本身的局限性。 光与色的错位: 详细分析佛教如何看待“色”的空性,即我们所见的颜色并非永恒不变的实体,而是依赖于光源、受体和意识的短暂聚合。 视觉的习惯性偏见: 探讨眼识如何因习性(业力)而被预设的框架所限制,导致我们无法看到事物的“如实相”。例如,对距离和形状的恒定判断,如何阻碍了对“无常”的直观把握。 视觉经验的累积: 眼识的每一次运作,都在为后来的心识活动打下基础。我们将通过具体的禅修实例(不涉及八识体系的深层概念),说明如何通过观察视觉的生灭,来体会“生灭法”的本质。 第二章: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感官的界限 本章将综合探讨其余四种“粗显”的感官之识。它们共同构成了我们对“物质世界”的感知网络。 声的流变: 耳识如何将振动转化为意义?我们探讨声音的“生灭相续”,以及对特定声音(如钟声、咒语)的执着如何成为心识流转的推手,而不深入探讨其在第八识中的种子储存问题。 触觉的二元性: 身识处理的冷、热、硬、软,是直接的接触,也是最容易引发“爱/憎”的识。我们侧重于观察触觉生起的瞬间,并训练如何在接触发生后,立即抽离对“舒适”或“痛苦”的反应。 气味与味道的短暂性: 鼻识和舌识的活动虽然短暂,却与生存本能(贪爱)紧密相连。本书强调如何通过敏锐的觉知,切断“香味/臭味”到“喜欢/讨厌”的快速反应链条。 第三章:意识(第六识)——思考与判断的熔炉 意(识),是前五识的总汇,也是最复杂、最活跃的认知功能。本书将重点描绘第六识的运作模式,而不涉及其与第七识“末那识”的关联。 思辨的陷阱: 详细解析第六识如何进行“概念化”、“比较”和“判断”。这些活动如何从初步的觉知转化为固化的“我执”的基础。 心所(心理活动)的交织: 在不引入八识体系的前提下,我们探讨“觉知”如何与“受”、“想”、“行”等心理要素交织,形成连贯的心理经验。例如,当眼识捕捉到一个符号时,第六识如何立即调动“想”(概念)去命名它,并产生“受”(情感反应)。 止观的初步运用: 介绍如何通过“止”来暂时减弱第六识的喋喋不休,以及如何通过“观”来清晰地观察第六识的生起与止息,从而看清“思考”本身只是心识活动的一种形式,而非永恒的“我”。 --- 第二部分:觉知与散乱——训练心识的实践指南 本部分着眼于如何利用对六识的理解,在日常生活中进行心识的净化与安定。 第四章:觉知的前五识——回归当下 如何让前五识的活动不再是无意识的“反射”,而是有意识的“觉知”? “对境”的辨析: 区分“色、声、香、味、触”等外部对象(境界),与“眼识、耳识”等认知工具(识体)。训练的重点在于,认识到工具与对象都是无常的。 觉察的延伸: 引入简单的专注练习,例如,进行“听觉扫描”,不带评判地追踪一个声音从开始到消失的全过程,以此来训练耳识的敏锐度,同时避免被声音的内容所牵引。 避免“意念接管”: 当前五识捕捉到信息时,第六识常常立即介入。我们学习在信息进入识田的瞬间,保持一个“空隙”,即不立即命名、不立即反应,使感官信息在第六识完全介入前就自然消散。 第五章:第六识的降伏——从思想到觉察 第六识是修行中最大的障碍,因为它总是在构建“过去”与“未来”的幻象,从而制造“烦恼”。 “念头”的观察者: 详细指导读者如何将自己定位为一个“观察者”,而非“思想的执行者”。当第六识开始构思、计划或忧虑时,我们只是标记它为“在想”,而不跟随其内容深入。 概念的解构: 如何在日常对话和阅读中,将复杂的概念(如“正义”、“成功”、“爱”)还原为纯粹的感官输入和初始的心理反应,从而避免被抽象概念捆绑。 专注力与意图: 强调专注力(定力)是降伏第六识的必要条件。定力越深,第六识的噪音就越小,清晰的觉察(慧)就更容易生起。本书提供了几种不依赖于复杂哲学体系的日常专注练习方法。 --- 结语:在六识中发现自由 本书提供了一个基于对六种基本认知工具的深入观察和训练方法。通过对眼、耳、鼻、舌、身、意的清晰认识和有效管理,修行者可以减少对外界刺激的盲目反应,从而体验到一种基于清晰觉察的内在自由。我们致力于提供清晰、可操作的指导,帮助读者在纷繁的感官世界中,稳固地安住于当下。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洪朝吉


  1967年生。工学博士,曾任教于补习班和技术学院,现任工程师。皈依学佛20多年,也是长期的佛教志工,参加临终关怀与助念已两千多次。

  除了工程论文与书籍以外,着有自由下载的免费电子书《图解临终与中阴解脱法》。

  相关着作
  《图解佛教八识》

图书目录

作者序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宇宙万有的显现
第二节 识的生起与活动
第三节 识的功能
第四节 心的结构与功能

第二章 身体、世界与前五识
第一节 身体与世界
第二节 境、根与识
第三节 前五识的生起
第四节 前五识的功能

第三章 第六识
第一节 第六识的生起
第二节 五俱意识与独头意识
第三节 第六识的功能

第四章 第七识
第一节 第七识的生起
第二节 第七识的功能

第五章 第八识
第一节 第八识
第二节 第八识的功能
第三节 在第八识的种子

第六章 唯识的人生观与宇宙观
第一节 法与法执
第二节 唯识的人生观
第三节 唯识的宇宙观
第四节 神通的故事

第七章 转识成智
第一节 学佛的快乐
第二节 转识成智

【附录一】善、烦恼与不定心所
第一节 善心所
第二节 烦恼心所
第三节 不定心所
【附录二】净色根与神经系统
第一节 净色根
第二节 神经科学
【附录三】唯识法相
第一节 四禅八定
第二节 五位百法
总回向

图书序言

作者序

  大约三千年前,释迦牟尼佛讲解了放牧牛群的口诀、夫妻相处之道、升天成神的方法……、乃至解脱轮回与成佛的法门,无数的经典包含了帮助众生的一切学问,这也就是后代流传、实用的「佛学」;后来弥勒菩萨与很多菩萨们再讲述与整理佛学中,有关于心理、物质与业力的教法,而成为现在佛学的一个支脉,亦即「唯识学」。

  唯识学盛行至今约一千六百年,认为众生的心具有八种不同的作用,因此定义心的结构包含了八种「识」,而宇宙万有都是由识所显现与认知,这也就是「唯识」两字的意义;它有别于唯心论所说的「心是宇宙中唯一的实体,身体的一切行为只是心理功能的显现」,也相异于唯物论主张的「身体是宇宙中唯一的实体,心的精神作用只是脑的生理功能」。

  如果从哲学家的观点来看,你也可以说唯识学是一种哲学或心理学,但是有一点不同,就是它跟任何佛法一样,只要认识并且实修,一定会得到有用的收获;若能依照佛法和善知识的引导,实修实证就可以成就解脱;如果认为它只是一门学问,那就是入宝山空手而回了!

  一般哲学家思辨的结果,都无法超出八识中前六识的范畴,因为人类的智慧与思想范围有限,只能到达人的程度,除非他学习并实行佛陀的教导,实际证悟佛性,已认清无穷尽的过去、现在与未来的宇宙。佛学是使人成佛的方法,不同于神学——神学清楚的划分人与神是两个截然不同的存在,本质上无法转变,也无法超越。

  宇宙中有无数的佛与众生,佛的理智、情感与能力都已达到最圆满的境地,佛清楚的告诉我们:「佛法的目的,只是希望一切的人、神与众生都能回归本来的真性,跟他一样成佛,得到永远的快乐。」佛俱足大智、大慈与大能,但佛并非全能,不同于神学所讲的全能的神,佛不能判决我们上天堂或下地狱,只有你自己的所做所为,才能决定你以后要到哪里。

  为了认清这些道理,中国唐朝时的玄奘法师就专程到印度去研究唯识学,并翻译及编着了很多有名的佛教经论,《西游记》这本世界着名的小说,即改编自他从中国到印度学习佛法的故事,虽然书中没有如实描述玄奘法师高尚坚忍的人格与行为,但是书中的主角孙悟空,就显示出人类的心理状态──心猿意马,这里说的「心」即第六识,像猿猴跳跃,起伏不定;「意」即第七识,如马奔腾,永不停止的思量执着自我。

  传统的唯识经论有六经十一论,以及本书的主要依据《成唯识论》,这些典籍即使是修习佛法的行者,初读之下,仍如进入迷宫,因为文义包罗万象,很难明白。所以本书用浅显的文字,配合简单的图解,有系统的介绍人类的八识,与唯识学的部分教理和佛学名词,对学佛的行者会有相当的帮助;尤其是注重实修的禅宗与密宗,能借此知道自己的修行方法所根据的理论。

  众所皆知,汉传佛教的禅宗与藏密宁玛派的「大圆满法」,都来自印度佛教的同一渊源,禅宗从达摩祖师到六祖慧能之前,以解说如来藏的《楞伽经》为印心依据;宁玛派则认为《楞伽经》是真实「中观」的根本经典,而《楞伽经》更是唯识学的经论当中,调和唯识与如来藏思想的重要经典。所以说参禅或修密的行者,对于八识的法相若有基本认识,更能解行并重!

  现代人多以追求男女情爱与物质享受为人生的目标,却不知幸福快乐的起源,来自于心及行为的转变,因此我们希望把佛学的智慧介绍给更多人,期盼能破除虚妄,让人们认识自己的心与宇宙人生的真相,得到永远与真正的快乐。

  最后,我们建议阅读本书时,由于第一章的十几个佛学名词较不常见,先看过理解就好,于后面的章节会再次使用与大概说明,只要如此,就会像看图画书一样的有趣。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一) 最近翻閱了這本《圖解佛教八識》,說實話,一開始是被書名裡的「圖解」兩個字吸引。身為一個對佛法有興趣,但又常常被艱澀的文字勸退的讀者,我對這種能把複雜概念視覺化的書總是抱有期待。拿在手上,紙質不錯,排版也很舒服,感覺是很用心製作的一本書。翻開來,一頁頁圖文並茂的內容,確實讓原本枯燥的佛學名相變得生動許多。尤其是一些關於心念運作、意識層次的說明,透過圖示,我好像終於能抓到一點門道了。以前讀到「無明」、「我執」這些詞,總覺得似懂非懂,但書裡透過比喻和圖像,把這些抽象的概念給具象化了,感覺就像在腦海裡跑過一連串的動畫,瞬間清晰了不少。 我特別喜歡書中解析「眼、耳、鼻、舌、身、意、末那、阿賴耶」這八個識的部分。雖然我還沒完全讀懂每一個識的深層含義,但書裡那種循序漸進的引導方式,讓我不再感到壓力。它不是直接丟給你一堆名詞解釋,而是從我們日常的感官經驗出發,一步步帶你進入更深層次的意識探討。舉例來說,當書裡講到「意」識時,它會連結到我們平時的思考、判斷,然後再引申到更廣泛的「法」的認識。這種由淺入深、由近及遠的鋪陳,非常貼合我這樣初學者的心境。而且,書裡的插圖都不是那種隨便畫畫應付的,而是經過仔細設計,能精準地輔助文字說明,甚至有時候圖比文字更能觸動我。讀完這部分的介紹,我對「心」的理解,又多了一層新的認識,感覺自己好像在心靈的迷宮裡,找到了一張導航圖。

评分

(四) 最近入手了這本《圖解佛教八識》,說實話,我本來對佛學的八識論並沒有太多的概念,只知道它聽起來很學術、很難懂。但這本書完全顛覆了我的想像。它用一種非常現代、非常生動的方式,把八識這個主題給呈現出來。我最喜歡的就是書中的插圖,每一個圖都畫得非常有巧思,而且跟文字內容完美契合,不會讓人覺得是為了湊版面而畫的。我常常會看著圖,然後再讀文字,就好像在看一部動畫,把原本抽象的概念變得非常具體。 特別是當書中講解到「末那識」和「阿賴耶識」的時候,我原本以為會讀得霧裡看花,結果作者用了非常貼切的比喻,像是把「末那識」比喻成連結我們「我」與「法」之間的橋樑,而「阿賴耶識」則像是儲存一切經歷的「種子田」。這樣的說明,讓我在腦海中立刻形成了一個清晰的圖像,而且也讓我開始思考,為什麼我會有某些執念,或者為什麼我會重複犯一些錯誤,原來都跟這些更深層次的意識有關。讀完這本書,我對「心」的理解,完全進入了一個全新的境界,不再只是停留在表面的情緒和想法,而是開始觸及到更根本的運作機制。它讓我對自己有了更深入的認識,也對佛法有了更深的體悟。

评分

(五) 坦白說,我對佛學的興趣,源於某個生活中的契機,當時我急切地想找到一些能夠安頓心靈、理解煩惱根源的指引。在尋尋覓覓中,我偶然接觸到了《圖解佛教八識》,而這本書,確實給了我意想不到的幫助。它以一種極為友善且圖文並茂的方式,將八識論這個在許多人眼中深奧難解的佛學概念,化繁為簡。我認為,這本書最大的優勢在於它能夠將高度理論化的佛學知識,轉化為讀者能夠理解並產生共鳴的圖像和文字。 書中對於「眼、耳、鼻、舌、身、意」這六個前五識的闡述,結合了生動的圖示,讓我能夠清晰地感知到,外界的訊息是如何透過我們的感官進入,並被「意」識所處理。更讓我印象深刻的是,當書中深入探討「末那識」與「阿賴耶識」時,作者並沒有直接拋出艱澀的術語,而是透過精準的圖解和類比,例如將阿賴耶識比喻成一個不斷累積善惡種子的「藏識」,以及末那識在其中所扮演的「我執」的角色。這種循序漸進的引導方式,讓我逐漸理解到,我們看似獨立的「我」,其實與更深層次的生命經驗緊密相連。這本書不僅提供了佛學知識,更引導我開始反思自身的內在運作,對於我理解煩惱的來源,以及如何培養正念,都提供了寶貴的啟示。

评分

(二) 這本《圖解佛教八識》真是讓我驚喜連連。坦白說,我對佛學的了解,大概就是停留在聽過一些名詞,知道佛教講慈悲、輪迴,但具體怎麼運作、背後的道理是什麼,就一知半解了。這本書正好解決了我這個「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困擾。它以一種非常親切、平易近人的方式,帶領讀者進入八識的奧妙世界。書中的圖解,真的是一大亮點,完全打破了我對佛經枯燥難懂的刻板印象。透過生動的插畫,一些原本非常抽象的概念,像是「種子」、「習氣」等等,都變得具體可感。 我尤其欣賞作者在解釋「阿賴耶識」時所下的功夫。這個概念一直是我佛學知識的盲點,總覺得它非常高深,遙不可及。但這本書透過層層遞進的圖解,將阿賴耶識比喻成一個儲存我們所有經歷的「倉庫」,而我們的「心」就像在裡面不斷運作和取用的「人」。這種貼切的比喻,瞬間點亮了我心中的疑惑。而且,書裡不僅僅是解釋名詞,它還會連結到我們日常生活的體驗,讓我們反思自己為何會有某些情緒、行為模式,這讓佛法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學問,而是能實際運用在生活中的智慧。閱讀過程中,我經常會有「啊!原來是這樣!」的頓悟時刻,感覺自己的心靈視野被大大拓展了。

评分

(三) 《圖解佛教八識》這本書,對於像我這樣,從小在台灣成長,對佛教多少有些耳濡目染,但卻從未真正深入了解其義理的讀者來說,無疑是一本極為重要的入門磚。它沒有一開始就拋出各種難解的經文,而是從我們最熟悉、最直接的感官經驗出發,一步步引導我們去認識「識」的層次。書中的圖文編排,讓我對「眼識」、「耳識」等前端識的運作有了更清晰的圖像化理解,彷彿我閉上眼睛,就能在腦海中勾勒出外界影像的形成,或是聲音的傳遞過程。這種圖像化的引導,大大降低了學習門檻,讓我覺得佛法不再遙不可及。 更讓我驚豔的是,當書中開始闡述「意念」與「意識」的區別,以及更深層的「末那識」和「阿賴耶識」時,藉由精心的圖示和比喻,原本複雜的心理結構變得生動起來。作者運用了一些貼近生活的譬喻,例如將阿賴耶識比喻成一個深邃的海洋,而我們的意識、思想則是海面上不斷起伏的波浪,這讓我更容易理解,我們日常所感知的一切,其實都與潛藏更深的意識根源息息相關。讀著讀著,我會不自覺地開始觀察自己的思緒,反思自己為何會產生某種情緒或想法,這種自我覺察的萌芽,正是這本書帶給我的意外收穫。它讓我開始用一種更宏觀、更系統的角度來審視自己的內心世界。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