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译资治通鑑(二十三):陈纪三~十

新译资治通鑑(二十三):陈纪三~十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资治通鑑》是司马光领衔修撰的历史名着,全书两百九十四卷,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下至后周世宗显德六年,记载了战国初年迄于五代末叶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历史,宋神宗赐名「资治通鑑」。顾名思义,即史学要「鑑于往事,有资于治道」,所以在选用史料以及叙述方面,「专取关国家盛衰,系生民休戚,善可为法,恶可为戒者」,全书内容紧扣于「治、乱、兴、衰」四字上。《资治通鑑》吸收《左传》、《汉纪》,以及纪传史叙事的优点,在政治军事中关注礼乐、历数、天文、地理及经济、文化等面向,并极力描绘各种战争场景,是一部内容丰富的编年通史。

  《资治通鑑》的史学价值主要有三:(1)帮助人们贯通古今、以史为鑑。对于了解历史、总结历史,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2)按年月日记事的方式编纂,让读者能够掌握大势,并将一定时期历史演变的概貌展现在读者面前;(3)广泛收集史料,遍及正史、杂说,种类达三百余种,更添内容的丰富与价值。

  本书由张大可、韩兆琦等多位学者教授共同点校注译。正文以清胡克家本为底本,参考章钰校记与当今研究成果釐定文字。每卷开头皆有「题解」,指出该卷大事内容,「章旨」则以注释段落首尾完备的大事件为单元,述与评结合,提示重要史事。「注释」详尽明确、「校记」勘校严谨、「语译」通顺流畅。卷末则有「研析」,评点大事、总结史实。真正达到普及学术,雅俗共赏,对于专家学者与一般读者,都有极大的帮助。

  本册记载陈纪三(西元五六三年)至陈纪十(西元五八八年)间的大事。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张大可


  重庆市长寿县人,生于一九四○年。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文献专业毕业,曾任兰州大学历史系教授、甘肃省中青年历史学会会长、北京外国语大学中文系教授兼中文系副主任、中国历史文献研究室主任、中国《史记》研究会常务副会长。主要从事中国历史文献学和秦汉三国史的教学与研究,发表有论文百余篇,出版个人学术专着《史记研究》、《三国史研究》、《中国历史文献学》等近十部,并获得全国及省级社科优秀图书奖。

韩兆琦

  天津市静海县人,生于一九三三年。一九五九年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一九六二年复旦大学古典文学研究生毕业。历任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社会兼职有中国《史记》研究会名誉会长、中国散文学会副会长。着有《史记笺证》、《新译史记》等二十余种相关着作,为着名的《史记》与传记文学研究专家。

图书目录

刊印古籍今注新译丛书缘起

《新译资治通鑑》序
导 读
凡 例

第二十三册
卷第一百六十九 陈纪三 西元五六三至五六六年   一
卷第一百七十  陈纪四 西元五六七至五七一年   七一
卷第一百七十一 陈纪五 西元五七二至五七四年   一四三
卷第一百七十二 陈纪六 西元五七五至五七六年   二一七
卷第一百七十三 陈纪七 西元五七七至五七九年   二七一
卷第一百七十四 陈纪八 西元五八○年   三三三
卷第一百七十五 陈纪九 西元五八一至五八三年   三七九
卷第一百七十六 陈纪十 西元五八四至五八八年   四五一

图书序言

《新译资治通鑑》序

  唐太宗尝曰:「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可见历史具有「鑑往知来」的效果。中国人最注重历史。在儒家奉为圭臬的十三部经典中,属于历史记载者便佔了四部之多;而清代集图书之大成的「四库全书」,更将「史部」列名四部第二,足证历朝统治者对于编修史书之重视。若从文体分,又以纪传体、编年体与纪事本末体最为人所熟知。而编年体史书的起源最早。编年体始创于春秋,依历史发生的先后顺序加以编撰纪载,较着名的编年体史书有《春秋》、《竹书纪年》,而将之推上顶峰者,则是司马光的《资治通鑑》。其记自周威烈王二十三年,迄于后周世宗显德六年,横跨十六个朝代,时间长达一千三百六十二年。想要了解各朝代的兴衰更替、透析历史洪流的固定脉络,熟读《资治通鑑》,绝对有助于贯通古今、记取教训。

  敝局自西元二○○一年规划出版《新译资治通鑑》,并觅寻对此方面具有相当研究之专家学者,历经千辛万苦,终获中国历史文献研究室主任张大可教授,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韩兆琦教授首肯,共同承担本书的注译工作,并从二○○六年开始陆续交稿。经过多年努力,埋首案牍、辛苦撰稿,终在二○一一年全部稿齐。

  二位教授于点校、注译等各方面着力颇深、极富学术性,对于本书的贡献实功不可没。然而此时距规划出版此书已逾十年,一则相关学术成果迭出,或有新旧争鸣;二则受社会变迁带来教育发展、思维变化等诸多影响,现今学子与社会大众的古文能力已不比从前,一般读者恐难吸收箇中菁华,如此即行出版,有悖初衷。鑑于二位教授年事已高,故此,敝局特别邀请前北京大学中文系侯忠义教授、前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研究员吴树平先生、北京大学中文系林嵩副教授等多位专家学者,在尊重原稿基础上,针对书中部分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与修改,期使本书汲取新意并深入浅出,以达学术与普及兼备、雅俗共赏之目标。经过诸位学者专家齐心努力,终至圆满完成。

  本书能够顺利出版,要感谢以下诸位专家学者:张大可、韩兆琦、侯忠义、吴树平、杨振红、赖长扬、马怡、骈宇骞、陈抗、魏连科、张文质、林嵩、汪华龙、滑裕、谢振华、孔令洁、孙秋婷、章鸿昊,共同承担此一浩大工程。亦要向排校过程中,一同参与相关工作的编辑部同仁致上最大的敬意。因为有大家的通力合作、无私付出,方能使本书顺利付梓,不胜感激。本书虽经细心核校,仍恐有所疏漏,尚祈各界方家不吝指教,以使本书俾臻完善。

三民书局编辑部 谨志

图书试读

卷第一百六十九
 
陈纪三 起昭阳协洽(癸未 西元五六三年),尽柔兆阉茂(丙戌 西元五六六年),凡四年。
 
【题解】
 
本卷载述西元五六三五六六年南北朝四年史事,时当陈朝天嘉四年、五年、六年、天康元年,北周武帝保定三年、四年、五年、天和二年,北齐武成帝太宁三年、四年、后主天统元年、二年。陈文帝讨灭江南群雄反叛,通好北周,励精图治,数年之间,重新恢复了江南的社会秩序,陈朝获得了稳定。北周君臣协同,最为称治。北齐连续宫廷政变,内讧减杀国力。世祖高湛即位,步高洋后尘,酗酒信谗,残虐骨肉,招致北周两次大规模征讨,差点丧了国祚。
 
世祖文皇帝下
天嘉四年(癸未 西元五六三年)
 
春,正月,齐以太子少傅魏收兼尚书右仆射。时齐主终日酣饮,朝事专委侍中1高元海。元海庸俗,帝亦轻之,以收才名素盛,故用之。而收畏懦避事,寻坐阿纵,除名2。
 
兖州3刺史毕义云作书与高元海,论叙时事,元海入宫,不觉遗之。给事中4李孝贞得而奏之,帝由是疏元海,以孝贞兼中书舍人5,征义云还朝。和士开6复谮7元海,帝以马鞭箠元海六十,责曰:「汝昔教我反,以弟反兄,几许8不义!以邺城兵抗并州,几许无智!」出为兖州刺史。
 
甲申9,周迪众溃,脱身踰岭,奔晋安10,依陈宝应。官军克临川11,获迪妻子。宝应以兵资迪,留异又遣子忠臣随之。
 
虞寄12与宝应书,以十事谏之曰:「自天厌梁德13,英雄互起,人人自以为得之,然夷凶翦乱,四海乐推者,陈氏也。岂非历数有在,惟天所授乎?一也。以王琳之彊,侯瑱之力,进足以摇荡中原,争衡天下,退足以屈强江外,雄张偏隅,然或命一旅之师,或资一士之说,琳则瓦解冰泮14,投身异域,瑱则厥角稽颡15,委命阙庭,斯又天假之1威,而除其患。二也。今将军以藩戚16之重,东南之众,尽忠奉上,勠力勤王,岂不勋高窦融17,宠过吴芮18,析珪判野19,南面称孤20乎?三也。圣朝弃瑕忘过,宽厚得人,至于余孝顷、潘纯陀、李孝钦、欧阳頠等,悉委以心腹,任以爪牙,胸中豁然,曾无纤芥21。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