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译资治通鑑》序 唐太宗尝曰:「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可见历史具有「鑑往知来」的效果。中国人最注重历史。在儒家奉为圭臬的十三部经典中,属于历史记载者便佔了四部之多;而清代集图书之大成的「四库全书」,更将「史部」列名四部第二,足证历朝统治者对于编修史书之重视。若从文体分,又以纪传体、编年体与纪事本末体最为人所熟知。而编年体史书的起源最早。编年体始创于春秋,依历史发生的先后顺序加以编撰纪载,较着名的编年体史书有《春秋》、《竹书纪年》,而将之推上顶峰者,则是司马光的《资治通鑑》。其记自周威烈王二十三年,迄于后周世宗显德六年,横跨十六个朝代,时间长达一千三百六十二年。想要了解各朝代的兴衰更替、透析历史洪流的固定脉络,熟读《资治通鑑》,绝对有助于贯通古今、记取教训。
敝局自西元二○○一年规划出版《新译资治通鑑》,并觅寻对此方面具有相当研究之专家学者,历经千辛万苦,终获中国历史文献研究室主任张大可教授,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韩兆琦教授首肯,共同承担本书的注译工作,并从二○○六年开始陆续交稿。经过多年努力,埋首案牍、辛苦撰稿,终在二○一一年全部稿齐。
二位教授于点校、注译等各方面着力颇深、极富学术性,对于本书的贡献实功不可没。然而此时距规划出版此书已逾十年,一则相关学术成果迭出,或有新旧争鸣;二则受社会变迁带来教育发展、思维变化等诸多影响,现今学子与社会大众的古文能力已不比从前,一般读者恐难吸收箇中菁华,如此即行出版,有悖初衷。鑑于二位教授年事已高,故此,敝局特别邀请前北京大学中文系侯忠义教授、前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研究员吴树平先生、北京大学中文系林嵩副教授等多位专家学者,在尊重原稿基础上,针对书中部分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与修改,期使本书汲取新意并深入浅出,以达学术与普及兼备、雅俗共赏之目标。经过诸位学者专家齐心努力,终至圆满完成。
本书能够顺利出版,要感谢以下诸位专家学者:张大可、韩兆琦、侯忠义、吴树平、杨振红、赖长扬、马怡、骈宇骞、陈抗、魏连科、张文质、林嵩、汪华龙、滑裕、谢振华、孔令洁、孙秋婷、章鸿昊,共同承担此一浩大工程。亦要向排校过程中,一同参与相关工作的编辑部同仁致上最大的敬意。因为有大家的通力合作、无私付出,方能使本书顺利付梓,不胜感激。本书虽经细心核校,仍恐有所疏漏,尚祈各界方家不吝指教,以使本书俾臻完善。
三民书局编辑部 谨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