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译资治通鑑(三十六):唐纪七十八~八十一、后梁纪一~三

新译资治通鑑(三十六):唐纪七十八~八十一、后梁纪一~三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历史
  • 唐朝
  • 五代十国
  • 资治通鑑
  • 司马光
  • 历史书籍
  • 古代史
  • 中国历史
  • 史学
  • 译本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资治通鑑》是司马光领衔修撰的历史名着,全书两百九十四卷,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下至后周世宗显德六年,记载了战国初年迄于五代末叶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历史,宋神宗赐名「资治通鑑」。顾名思义,即史学要「鑑于往事,有资于治道」,所以在选用史料以及叙述方面,「专取关国家盛衰,系生民休戚,善可为法,恶可为戒者」,全书内容紧扣于「治、乱、兴、衰」四字上。《资治通鑑》吸收《左传》、《汉纪》,以及纪传史叙事的优点,在政治军事中关注礼乐、历数、天文、地理及经济、文化等面向,并极力描绘各种战争场景,是一部内容丰富的编年通史。

  《资治通鑑》的史学价值主要有三:(1)帮助人们贯通古今、以史为鑑。对于了解历史、总结历史,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2)按年月日记事的方式编纂,让读者能够掌握大势,并将一定时期历史演变的概貌展现在读者面前;(3)广泛收集史料,遍及正史、杂说,种类达三百余种,更添内容的丰富与价值。

  本书由张大可、韩兆琦等多位学者教授共同点校注译。正文以清胡克家本为底本,参考章钰校记与当今研究成果釐定文字。每卷开头皆有「题解」,指出该卷大事内容,「章旨」则以注释段落首尾完备的大事件为单元,述与评结合,提示重要史事。「注释」详尽明确、「校记」勘校严谨、「语译」通顺流畅。卷末则有「研析」,评点大事、总结史实。真正达到普及学术,雅俗共赏,对于专家学者与一般读者,都有极大的帮助。

  本册记载唐纪七十八(西元九○○年)至后梁纪三(西元九一三年)间的大事。
《新译资治通鉴(三十七):后梁纪四~五、后唐纪一~二》简介 本书是《资治通鉴》全译本的第三十七卷,承接前卷,继续深入探讨五代十国时期波诡云谲的历史进程。本卷聚焦于后梁的残余岁月与后唐的崛起之初,详细描摹了自后梁末帝朱友贞遇害后,江山易主,至后唐庄宗李存勖巩固政权、初步开创基业的关键历史阶段。 一、 后梁的覆亡与朱氏王朝的终结 (后梁纪四~五) 本卷的前半部分,后梁纪四与五,构筑了一幅王朝末路、群雄逐鹿的悲壮图景。 朱友贞的末路与内讧 后梁末帝朱友贞虽曾努力试图挽救摇摇欲坠的大梁江山,但其统治下的后梁早已积重难返。内部的猜忌、藩镇的离心、以及对外部势力的恐惧,如同慢性毒药般侵蚀着这个政权。本卷细致记录了朱友贞晚年的决策失误,尤其是在面对后唐日益强盛的军事压力时,所表现出的焦虑与错位。他试图通过对外联络或内部清洗来重振朝纲,但皆因时局已变而徒劳无功。 汴京的陷落与“神武”的终结 高潮部分聚焦于后唐李存勖率领的精锐部队对汴梁的决定性进攻。本卷详细还原了这场决定历史走向的战役。通过对战报、朝议、以及将领调动的精确描摹,展现了后梁残余力量的挣扎与溃败。朱友贞的自焚(或被杀,史料记载略有出入,本书根据最新考证进行梳理)标志着朱温建立的梁朝彻底画上了句号。 战后治理的艰难 江山易手后,胜利者并非高枕无忧。本卷紧接着探讨了后唐初定中原后面临的棘手问题:如何安抚降将、如何接收后梁的庞大遗留物资、如何处理朱氏宗室与旧臣,以及如何迅速建立起有效的地方统治秩序。这些都是决定新王朝能否站稳脚跟的关键所在。 二、 后唐的开创与李存勖的初政 (后唐纪一~二) 本卷的后半部分,后唐纪一与二,将笔触转向了中原新的主宰者——后唐。李存勖,这位出身沙陀贵族的军事天才,如何将他的“天下”从前梁手中夺取,并试图将其转化为一个稳定的王朝。 李存勖的军事威望与“中兴”气象 李存勖继承了其父李存勗在河北的强大军事基础,尤其是在契丹的有限支持和朱温死后后梁内部的混乱中,他抓住了千载难逢的机遇。本卷详尽记述了李存勖如何调集并运用他的精锐骑兵,采取果断的军事行动,迅速横扫河南。对他而言,攻克汴梁不仅仅是军事胜利,更是一种对“正统”的宣示。 庄宗的早期政治调整 初登大宝,李存勖(即后唐庄宗)面临的首要任务是政治和文化上的“正统化”。他深知沙陀出身的局限性,因此急于拉拢原前朝的士人和技术官僚,以充实自己的朝廷班底。本卷会详细记录庄宗对于官制、税赋制度以及对中原儒家文化的初步接纳与改造过程。 军事贵族与文官集团的张力 然而,后唐的统治结构从一开始就埋下了隐患。军功集团,尤其是追随李存勖多年的沙陀老臣与勇将,其权力与俸禄的期望极高。本卷开始展现出庄宗在满足这些功臣的同时,又试图引入文官来制衡军权的早期尝试。这种内部的张力,预示着未来王朝稳定性的挑战。 对外关系的调整:契丹与周边藩镇 后唐的崛起离不开外部环境的配合。本卷分析了李存勖在称帝后,如何与强援契丹集团重新界定彼此的关系。是继续依赖,还是寻求独立自主?同时,对割据淮南、吴越等地的割据势力,后唐采取了何种拉拢或压制政策,也构成了本卷重要的地缘政治内容。 本卷特色与价值 《新译资治通鉴(三十七)》的价值在于它精准地捕捉了五代历史的一个关键转折点——“梁灭唐兴”。它不仅是军事史的记录,更是对权力继承逻辑、文化认同变迁以及军事化政权向官僚化过渡初期矛盾的深入剖析。读者将通过此卷,清晰看到一个军事集团如何从“代后梁而治”的口号,走向建立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后唐”王朝,以及在这个过程中,内部的权力基础是如何被奠定和初步考验的。全译本的特点保证了对史料原文的准确理解与流畅的现代白话阐释,使这段复杂而血腥的历史清晰易懂。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张大可


  重庆市长寿县人,生于一九四○年。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文献专业毕业,曾任兰州大学历史系教授、甘肃省中青年历史学会会长、北京外国语大学中文系教授兼中文系副主任、中国历史文献研究室主任、中国《史记》研究会常务副会长。主要从事中国历史文献学和秦汉三国史的教学与研究,发表有论文百余篇,出版个人学术专着《史记研究》、《三国史研究》、《中国历史文献学》等近十部,并获得全国及省级社科优秀图书奖。

韩兆琦

  天津市静海县人,生于一九三三年。一九五九年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一九六二年复旦大学古典文学研究生毕业。历任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社会兼职有中国《史记》研究会名誉会长、中国散文学会副会长。着有《史记笺证》、《新译史记》等二十余种相关着作,为着名的《史记》与传记文学研究专家。
 

图书目录

刊印古籍今注新译丛书缘起
 
《新译资治通鑑》序
导 读
凡 例
 
第三十六册
卷第二百六十二 唐纪七十八 西元九○○至九○一年   一
卷第二百六十三 唐纪七十九 西元九○二至九○三年   六三
卷第二百六十四 唐纪八十  西元九○三至九○四年   一二七
卷第二百六十五 唐纪八十一 西元九○四至九○六年   一七七
卷第二百六十六 后梁纪一 西元九○七至九○八年   二三五
卷第二百六十七 后梁纪二 西元九○八至九一一年   二九九
卷第二百六十八 后梁纪三 西元九一一至九一三年   三六五

图书序言

《新译资治通鑑》序
  
  唐太宗尝曰:「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可见历史具有「鑑往知来」的效果。中国人最注重历史。在儒家奉为圭臬的十三部经典中,属于历史记载者便佔了四部之多;而清代集图书之大成的「四库全书」,更将「史部」列名四部第二,足证历朝统治者对于编修史书之重视。若从文体分,又以纪传体、编年体与纪事本末体最为人所熟知。而编年体史书的起源最早。编年体始创于春秋,依历史发生的先后顺序加以编撰纪载,较着名的编年体史书有《春秋》、《竹书纪年》,而将之推上顶峰者,则是司马光的《资治通鑑》。其记自周威烈王二十三年,迄于后周世宗显德六年,横跨十六个朝代,时间长达一千三百六十二年。想要了解各朝代的兴衰更替、透析历史洪流的固定脉络,熟读《资治通鑑》,绝对有助于贯通古今、记取教训。
  
  敝局自西元二○○一年规划出版《新译资治通鑑》,并觅寻对此方面具有相当研究之专家学者,历经千辛万苦,终获中国历史文献研究室主任张大可教授,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韩兆琦教授首肯,共同承担本书的注译工作,并从二○○六年开始陆续交稿。经过多年努力,埋首案牍、辛苦撰稿,终在二○一一年全部稿齐。
  
  二位教授于点校、注译等各方面着力颇深、极富学术性,对于本书的贡献实功不可没。然而此时距规划出版此书已逾十年,一则相关学术成果迭出,或有新旧争鸣;二则受社会变迁带来教育发展、思维变化等诸多影响,现今学子与社会大众的古文能力已不比从前,一般读者恐难吸收箇中菁华,如此即行出版,有悖初衷。鑑于二位教授年事已高,故此,敝局特别邀请前北京大学中文系侯忠义教授、前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研究员吴树平先生、北京大学中文系林嵩副教授等多位专家学者,在尊重原稿基础上,针对书中部分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与修改,期使本书汲取新意并深入浅出,以达学术与普及兼备、雅俗共赏之目标。经过诸位学者专家齐心努力,终至圆满完成。
  
  本书能够顺利出版,要感谢以下诸位专家学者:张大可、韩兆琦、侯忠义、吴树平、杨振红、赖长扬、马怡、骈宇骞、陈抗、魏连科、张文质、林嵩、汪华龙、滑裕、谢振华、孔令洁、孙秋婷、章鸿昊,共同承担此一浩大工程。亦要向排校过程中,一同参与相关工作的编辑部同仁致上最大的敬意。因为有大家的通力合作、无私付出,方能使本书顺利付梓,不胜感激。本书虽经细心核校,仍恐有所疏漏,尚祈各界方家不吝指教,以使本书俾臻完善。
  
  三民书局编辑部 谨志

图书试读

卷第二百六十二

唐纪七十八起上章涒滩(庚申西元九○○年),尽重光作噩(辛酉西元九○一年),凡二1年。

【题解】本卷记事起西元九○○年,迄西元九○一年,载述史事凡二年。当唐昭宗光化三年至天复元年。两年间京师再发政治地震,唐昭宗先是被宦官废为太上皇,复辟后又被宦官劫持至凤翔,皇帝成为权臣、诸侯手中的玩物,纲纪荡然矣。祸皆起于崔胤尽诛宦官,神策军中尉宦官刘季述发动宫廷政变废唐昭宗为太上皇,立太子即皇帝位。崔胤策动左神策军指挥使发动反政变诛杀刘季述,昭宗复辟,崔胤大权独揽。昭宗用枢密使宦官韩全诲掌控禁军以分崔胤之权,崔胤留凤翔兵二千以抗宦官。此时朱全忠兵服河北诸镇,身兼宣武、宣义、天平、护国四镇节度使,自谓天下无敌。韩全诲外结李茂贞自保,崔胤所留凤翔兵反为韩全诲所用。朱全忠与李茂贞都想挟天子以令诸侯,朝中南司崔胤、北衙韩全诲分别为其朝中代言人,水火不容。昭宗既无识人之智,又无干纲独断之才,优柔寡断,不纳宰相韩偓之正言,苟且度日,等到朱全忠发兵西向,韩全诲劫持昭宗幸凤翔,回天无术矣。朱全忠入长安,劫持百官送华州。两个诸侯,一个劫天子,一个劫百官,朝廷分裂不全,标志唐王朝实际已亡,禅代之举,只待一个仪式罢了。

昭宗圣穆景文孝皇帝中之中

光化三年(庚申西元九○○年)

春,正月,宣州将1康儒攻睦州2,钱镠使其从弟銶拒之。

二月庚申3,以西川节度使王建兼中书令。壬申4,加威武节度使王审知同平章事。壬午5,以吏部尚书崔胤同平章事,充6清海7节度使。

李克用大发军民治晋阳城堑8,押牙刘延业谏曰:「大王声振华、夷,宜扬兵9以严四境,不当2近治城堑,损威望而启寇心10。」克用谢之,赏以金帛。

夏,四月,加定难11军节度使李承庆同平章事。

朱全忠遣葛从周帅兖、郓、滑、魏四镇兵十万击刘仁恭,五月庚寅12,拔德州,斩刺史傅公和。己亥13,围刘守文14于沧州。仁恭复遣使卑辞厚礼15求救3于河东,李克用遣周德威将五千骑出黄泽16,攻邢、洺以救之。

邕州17军乱,逐节度使李鐬18,鐬借兵邻道讨平之。

六月癸亥19,加东川节度使王宗涤同平章事。

用户评价

评分

最近在读这本《新译资治通鉴》,实在是让人爱不释手。这次涵盖的唐朝后期到后梁的这几卷,简直是历史大戏的高潮迭起。读到唐朝末期,宦官专权、藩镇割据的混乱局面,那种腐朽和衰败的气息扑面而来,让人不禁思考,一个王朝的兴衰,究竟有多少是命中注定,又有多少是人祸?然后,朱温黄巢之乱,唐朝的覆灭,那种沧桑感和悲壮感,真是笔墨难以形容。接着,后梁的建立,标志着五代十国时代的开端,虽然是乱世,但里面的人物却个个鲜活。比如,那些征战沙场、尔虞我诈的将领,他们的权谋手段,他们的雄心壮志,都描绘得淋漓尽致。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于一些关键历史事件的细节描写,仿佛置身其中,能够感受到那个时代的紧张气氛。像是政治斗争中的尔虞我诈,战场上的刀光剑影,甚至是一些市井小民在乱世中的生活点滴,都能从中窥见一二。新译本的注释和翻译都很到位,让我在阅读过程中遇到不理解的地方,能够及时查阅,这对于想要深入理解这段历史的读者来说,真是太重要了。看完这几卷,我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军事策略以及社会结构,都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真是受益匪浅。

评分

翻开《资治通鉴》的卷帙,总有一种穿越时空的沉浸感,仿佛能亲眼目睹那些风云变幻的历史洪流。这次新译的版本,将我们带入了唐朝末年与五代十国初期的动荡年代,那段日子,简直是英雄辈出、乱世枭雄轮番登场的戏码。我尤其对那段唐朝后期,君臣离心、地方藩镇割据的描写,印象深刻。那些曾经辉煌的大唐,在内耗中一步步走向衰落,让人扼腕叹息。接着,画面一转,便是五代十国的序幕拉开。从朱温篡唐,建立后梁,到后来的晋、唐、汉、周,这几个朝代虽然国祚短暂,却也各具特色,涌现了许多传奇人物。读《资治通鉴》,最吸引我的地方就在于它不仅记录了大事,更深入描绘了人物的性格和决策,让我们能够理解历史事件背后的人性驱动。比如,在权力斗争的漩涡中,那些为了生存和野心不择手段的权臣,以及在乱世中试图力挽狂澜的明君,他们的抉择,往往关乎无数人的命运。新译本在语言上更加贴近现代读者,阅读起来也更加顺畅,不再是被晦涩的古文所阻碍,这对于想要深入了解中国古代史的读者来说,绝对是一大福音。我甚至觉得,与其说是看书,不如说是参与了一场跨越千年的历史对话,感受那个时代的脉搏。

评分

手捧这本《新译资治通鉴》,仿佛打开了一扇通往过去的大门。这次的阅读重点,集中在唐朝晚期的颓势以及五代初期后梁的崛起。唐朝后期,真的是权力腐蚀一切的典型案例。那些曾经的盛世景象早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宦官集团的跋扈、外戚的干政,以及节度使们拥兵自重的局面。读到那些皇帝如同傀儡一般被摆布,真是令人心寒。而黄巢起义,更是将这个摇摇欲坠的大唐王朝推向了深渊。接着,朱温的篡唐,建立了后梁,这标志着中国历史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更加混乱的时期。后梁的几位皇帝,他们的统治风格和政策,都充满了那个时代的烙印——强势、粗暴,但也有一丝不甘心被历史遗忘的挣扎。我最着迷的,是《资治通鉴》对于这些历史人物的描绘,它并不回避他们的缺点和错误,而是如实记录,让我们看到一个更加立体、真实的历史。比如,朱温的勇猛和狠辣,以及他手下那些文臣武将的各自命运,都让人觉得非常生动。新译本的语言流畅,即使是对于不熟悉古文的读者,也能轻松阅读,并且保持对历史的兴趣。这本书不仅仅是历史的陈述,更是一面镜子,映照出人性的复杂和权力的残酷。

评分

《新译资治通鉴》这次的选卷,让我深深着迷于唐朝末年那段风雨飘摇的历史,以及随之而来的五代十国初期。读到唐朝后期,那种盛世不再的颓败感,以及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带来的混乱,让人不禁感叹王朝命运的无常。那些曾经象征着辉煌的宫殿,此刻却成了权力斗争的棋盘,而皇帝,很多时候也只是被各方势力摆弄的玩偶。黄巢起义的烈焰,更是将唐朝最后的余晖彻底熄灭。随后,朱温建立后梁,开启了五代十国的序幕,这个时期虽然短暂,却充满了血腥与杀戮,各种势力你方唱罢我登场,上演着一幕幕惊心动魄的权力更迭。我特别喜欢书中对那些枭雄人物的刻画,他们的野心、他们的策略、他们的成功与失败,都描绘得栩栩如生。例如,朱温从一名起义军首领,最终问鼎中原,他的手段之狠辣、能力之强悍,都令人印象深刻。新译本的翻译,让这些古老的故事焕发新生,阅读起来格外流畅,也更容易让我们理解人物的动机和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一部活生生的中国历史教科书,让我对那个时代的政治、军事和社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评分

翻阅《新译资治通鉴》的最新篇章,目光聚焦于唐朝末年与五代初期,这段时期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我尤其被唐朝后期那段衰败和混乱的描绘所吸引。曾经的辉煌帝国,在内部腐败和外部冲击下摇摇欲坠,藩镇割据的局面如同一个个独立的王国,中央政府的权威早已荡然无存。宦官集团的势力膨胀,更是将朝政搅得一团糟,皇帝成为了政治斗争的牺牲品。黄巢起义的农民战争,则成了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将唐朝推向了灭亡的深渊。紧接着,五代十国的序幕拉开,朱温建立后梁,开启了一个短暂却极其动荡的时代。后梁的统治者们,他们的崛起之路充满了血腥与权谋,他们的统治也充满了那个时代的烙印——粗犷、直接,但也透露出一种在乱世中求生存的决绝。我欣赏《资治通鉴》的叙事方式,它不偏不倚,将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功过是非,都娓娓道来,让我们能够从多角度去理解那个时代。新译本的语言更加贴近现代读者,阅读起来更加轻松,也更容易进入历史的情境。这本书就像是一部宏大的史诗,让我们看到了王朝的兴衰,看到了英雄的崛起,也看到了人性的复杂。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