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性歧路:揭露新时代灵修华丽糖衣下的误用与陷阱

灵性歧路:揭露新时代灵修华丽糖衣下的误用与陷阱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Robert Augustus Masters
图书标签:
  • 灵性成长
  • 新时代灵修
  • 灵性陷阱
  • 误导
  • 批判性思维
  • 宗教批判
  • 心理学
  • 信仰
  • 新思潮
  • 文化现象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第一本全方面剖析「灵性逃避」的书籍
当灵性工具不再有效,本书将启示你如何回归正道
让我们学习了解并转化无法活出富足人生的阻碍

  为何心想事不成?
  为何狂唸正向语句却没有用?
  为何冥想静坐却只获得短暂的宁静?
  问题并不在这些灵性工具本身,只因我们把工具想的太美好……

  「灵性逃避」一词,由心理学家约翰‧威尔伍德(John Welwood)于一九八四年首次提出,指的是借由灵性修炼与信仰,来逃避处理痛苦的感觉、未解决的创伤以及成长的需求;因为这种情况太过普及,导致常常被人们所忽略。《灵性歧路》一书说理清楚地批判根深柢固的灵修误用,并运用心理学的见解,深入探讨世人经常不自觉使用(即滥用)灵修的情形。

  本书是第一本完全致力于解释、处理灵性逃避行为的作品。作者罗伯特‧奥古斯都‧马斯特斯博士担任心理治疗师多年,他在本书中深入探讨常用灵修来掩饰的未解决或被忽略的心理问题,包括:自我批判、「冲突恐惧式的」同情、过度与人为善、将愤怒妖魔化,以及情绪解离……等。若想提高自我觉察、与自己及他人建立更完整及更具有怜悯心的人际关系,这是一本不可错过的好书。

  在灵修的过程中,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曾有过灵性逃避的行为,或避谈自己的情绪及负面事物;而本书重点在于帮助读者辨识出灵性逃避,透过与之保持亲密将其内化,由内而外的了解它,最终能摆脱这种行为。一旦我们不再灵性逃避,我们便能更深入生活,纯然地安住在我们的身体里,活出更深刻、精采的人生。

  常见的灵性逃避现象:
  ‧否定自己的消极面或阴暗面。
  ‧对与自己有关的事务表现出事不关己的态度。
  ‧与他人的痛苦保持距离。
  ‧出现严重的情绪解离状态。

  如何处理灵性逃避:
  ‧学习辨识灵性逃避并将其列举出来。
  ‧承认自己的灵性逃避行为。
  ‧接受自己的脆弱面。
  ‧有意识的面对自己的痛苦与难处。
  ‧与自己的身体保持亲密。

各界专业好评

  「本书内容不但重要,也极具深意……为今时今世不可或缺的精彩好书。」——肯恩‧威尔柏(Ken Wilber),《整合视野》(The Integral Vision)作者

  「罗伯特‧奥古斯都‧马斯特斯在《灵性歧路》一书中敲响了暮鼓晨钟,而且敲得震天价响,借此唤醒那些煳里煳涂落入各式各样解决方法的人。这些方法令人向往,不但保证能消弭痛苦、离苦得乐,而且是以灵性歧路学说和新时代奇蹟思维的形式呈现。本书发人深省且具有说服力,提醒我们:即便我们目前这种身体化(embodiment)的状态满是缺点,也有着乱七八糟的人性特质,却不能因为便宜行事而回避身体化的事实。此外,本书也邀请读者深入内心,面对面接触并接纳自己最初始的真本性。马斯特斯独特的散文风格偶尔能令人放下戒心,也融合了诗的感性与异常清晰的说理,让人明白何谓『真正重要的事』。」——伊莉莎‧索贝尔(Eliezer Sobel),《第九十九只猴子:一位灵性记者与大师、救世主、性、迷幻药及其他提昇意识实验的不幸遭遇》(The 99th Monkey: A Spiritual Journalist’s Misadventures with Gurus, Messiahs, Sex, Psychedelics, and Other Consciousness-Raising Experiments)作者
  
  「若想穿越当代灵性学的泥沼,就必须愿意毫不留情、诚实面对自己,并发挥敏锐的辨别力,因应当代灵性学可见与不可见的挑战。马斯特斯以做学问的严谨态度,加上得之不易的洞察力以及高超的情绪智商,探讨『灵性逃避』的许多面向。本书字字珠玑、说理清晰,对于修行路上的新手或老手,都是一本实用指南。」——玛丽安娜‧卡普兰博士(Mariana Caplan, PhD),《睁大双眼:在修行路上培养明辨力》(Eyes Wide Open: Cultivating Discernment on the Spiritual Path)、《登顶途中:过早声称悟道之误》(Halfway Up the Mountain: the Error of Premature Claims to Enlightenment)作者

  「在《灵性歧路》一书中,罗伯特‧马斯特斯辩才无碍,提醒我们在修道途中不知不觉遗忘了的事物,亦即:大自然。在我们努力规避凡俗的挑战时,却脱离了自己生命的根本。在此情况下想寻求自己的完整性,有如踩着弹跳棒却想摘星。马斯特斯用犀利清楚的言词叫我们回家,要我们面对自己逃避的行为,邀请我们在人性的核心/深处,找到自己的灵性。现在这个时代,疏离式的灵修模式正广泛流传,却容易置人于险境。值此之际,马斯特斯无所不包的讯息举足轻重、影响深远。这些讯息或许吸引不了想轻松灵修的人,却字字句句打在渴求真相的人心里。我全心全意推荐本书。」——杰夫‧布朗(Jeff Brown),《型塑灵魂》(Soulshaping)作者

  「罗伯特‧马斯特斯给了我们一份很棒的礼物——一本极有帮助的指南,供人检视自己灵性歧路的倾向。本书显然是这个重要主题最全面、也最浅显易读的论述。马斯特斯的作品大力促成目前正在进行中的心理治疗与灵修的整合,亦大幅提高世人对灵性成熟意义的了解。」——唐诺‧罗斯伯格博士(Donald Rothberg, PhD),《投入的灵修生活》(The Engaged Spiritual Life)作者

  「在这部作品中,有许多得来不易的智慧。《灵性歧路》逐项详细描述某些人可能以哪种方式,利用所谓灵性学,实则是在逃避个体化、逃避成年以及逃避魔性(diamonic)。卡尔‧荣格(Carl Jung)曾注意到:『精神官能症一向是合法受苦的替代品。』言下之意是,灵修本身可能只是一种鬼鬼祟祟的精神官能症,对西方人而言更是如此。本书见解深刻、立场坚定、直言不讳却又语带怜悯,促成并鼓励灵修与心理治疗结合,以截长补短,也承认两者基本上是,也一直都是同一枚存在硬币一体的两面:最深刻的心理治疗一定具有灵修的本质,而最深刻的灵性追求也包括某些深度的心理学。在迈向自我(selfhood)这条无法预测的道路上,灵修与心理治疗任一方皆无法被排除在外。」——史蒂芬‧戴尔蒙博士(Stephen Diamond, PhD),《愤怒、疯狂与魔性:暴力、邪恶、创意的心理起源》(Anger, Madness, and the Daimonic: The Psychological Genesis of Violence, Evil, and Creativity)作者

  「本书字字惊人、句句属实,是灵性肥胖症的解药。书中声明清楚了解自己的内心,为成熟的灵性生活所不可或缺。对于想踏上这条人迹较罕至的道路,想将深刻检视生活视为灵修实践一环的那些人,这本书就是灵魂的燃料。」——珍‧修斯顿博士(Jean Houston, PhD),《神话人生》(A Mysthic Life)作者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罗伯特‧奥古斯都‧马斯特斯博士(Robert Augustus Masters, PhD)


  心理学博士、两性关系专家、临床医学权威、心理/灵性学导师暨训练师,在心理治疗、培训心理治疗师及灵性深化等方面,具有相当丰富的资历。他在整合直观方面的作品,动态结合了心理、生理与心灵等层面,强调身体化、真实性、深入处理阴暗面、情绪开放与表达及发展理性的成熟度。着作甚丰,着有《借由亲密而转化》(Transformation Through Intimacy)与《黑暗狂照》(Darkness Shining Wild)……等十余本书。

  马斯特斯博士为执业三十二年的心理治疗师,同时也是灵性导师;他从各个角度见证、也亲身经历了灵性(与灵性逃避)的跌宕起伏。姑且不论他于此领域的努力,凡接受他治疗的人都能学到如何转向并进入自己的痛苦,让自己可能穿越痛苦,而非超越痛苦或以其他方式逃避痛苦。他的工作本质上是要人更亲近自己的一切,包括:光明黑暗、高低起伏、肤浅与深刻、神经质与超然、逝去与不朽……等面向。

  马斯特斯博士与妻子黛安在工作或教学上合作无间,所有团体、谘商与培训事务,概由两人联手处理。如欲更进一步了解他们的工作内容,请至以下网站:www.robertmasters.com

译者简介

张琇云


  台大外文系学、硕士,于译界耕耘二十载,深觉译土浩淼、译者道远,以及莫非定律之难逃。译作二十余本,包括《前世今生爱未央》、《奇蹟,正在发生》、《超越:生命的幸福之道》、《疗癒密码》、《追逐日光》、《圣境香格里拉》……等,每本都是心血结晶,都是最爱。

图书目录

一中心简介
探索生命书系总序
译者序
一 以神圣之名,行逃避之实:灵性逃避介绍
二 认清灵性逃避的真相
三 别再否定自己的消极面
四 盲目的慈悲:披着关怀外衣的病态包容
五 健康与不健康的超越
六 釐清灵性捷径
七 探究心灵阴影
八 灵性逃避因何而起?
九 奇蹟思维剖析
十 为何教导心理治疗的灵性导师寥寥无几?
十一 善用愤怒
十二 有界限,才可能自由
十三 别放在心上?
十四 解除「性」要让人感觉变好的义务
十五 不美化、也不逃离人际关系
十六 去身体化的灵性与身体化的存在
十七 真正的负责:真心、胆识、责任感
十八 灵性轻信与异端
十九 生病是我们自己造成吗?
二十 当无二学说丧失其无二性
二十一 让羞愧感自阴影中浮现
二十二 当灵修的蜜月期不再
附录一 无法之法:直观整合心理治疗
附录二 照亮、整合身体、心智、心灵与情绪
致谢

图书序言

序文

  一、以神圣之名,行逃避之实

  何谓灵性逃避


  「灵性逃避」一词,由心理学家约翰‧威尔伍德(John Welwood)于一九八四年首次提出,指的是借由灵性修炼与信仰,来逃避处理痛苦的感觉、未解决的创伤以及成长的需求。这种现象十分普遍,也远超过我们所认知。实际上,除非当事人表现出极端、明显的行为,灵性逃避已普及到不会轻易被人注意到的地步。

  之所以如此,部分原因是我们:无论是个人也好,集体也罢,往往无法忍受面对、进入及处理自己的伤痛;反倒宁可选择麻痺痛苦的「解决方式」,甚至罔顾这种「疗法」可能造成多大的折磨。由于这种偏好已全面深入我们文化,人们早已变得司空见惯,因此灵性逃避成为一种看似副作用极少的强效止痛药,几乎与我们逃避痛苦的集体习惯完全吻合。这是一种精神策略,不只是为了逃避痛苦,也是为了合理化此逃避行为,而且所採用的方式包罗万象,有的显而易见;有的完全不着痕迹。

  论及灵性修习,灵性逃避如影随行、难以甩脱,虽然显化于诸多方面,却难以辨识。这些方面包括:夸张的超然态度、情绪麻木与压抑、过度强调积极正面、愤怒恐惧症、盲目或过度氾滥的同情心、薄弱或模煳不清的界限、不均衡的发展(认知智能往往远胜过情绪与道德智能)、诋毁自己的消极面或阴暗面,以及妄想自己已抵达存在(being)的更高境界。

  自一九六〇年代中叶以来,对灵性的兴趣呈现爆炸性的成长,尤其是东方灵性学,同时对灵性逃避的兴趣与热衷也相应崛起。然而,灵性逃避却不常被提及,更遑论正视。比较简单的作法,是将灵性逃避解释为一种超越宗教与心灵进化的修行或观点,尤其是在事事求快的灵修界,而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秘密》等风靡一时的现象。此现象的特征,就是观念简单、做起来也容易,例如:「别放心上」、「别人让你不高兴,其实问题出在你自己身上」或「凡所有相,皆为虚妄」等得来速点餐式的可重复加热型智慧。以上这些成了随手可得的消费品,而且不分男女老少,几乎人人皆可朗朗上口。

  可喜的是,这种错误或肤浅灵性观的蜜月期即将结束,不少泡沫已被戳破。无论东西方,都有不少灵性导师被人查获私生活不检或光环不在;不少狂热崇拜来了又去;为了了解更深层的意义,人们已经花够多时间在廉价花俏的灵性饰品、资格证明、能量传递、大师崇拜等事项。想得到更真切灵性的渴望虽然可贵,但除非不再依赖灵性逃避,这种改变才会发生,才有意义,也才会真正扎根。这件事听来或许容易,但行之不易,因为这表示不能再拒绝自己的痛苦,不能再麻痺自己,也不能再指望灵修能让自己感觉好过一些。

  真正的灵性不是一时快感,不是一阵激情,也不是一种知觉改变的状态。暂时的美化虽无伤大雅,但我们这个时代需要的,是某种更真实、更踏实、更负责的灵性;这种生机勃勃、浑然天成、缺之不可的灵性,必须能撼动我们存在的核心,直到我们不再以为灵性深化,是可以这里浅尝一点、那里涉猎一些的事。真正的灵性,不是一种知识的火花或低鸣,不是一阵幻觉或醺醺然至某种意识的狂喜状态一游,也不是一种自绝于外的泡沫。真正的灵性,是一种解放的烈焰,是一种相得益彰的熔炉与圣殿,为我们所需的疗癒与觉醒提供了光与热。

  陷入灵性逃避的人大多时候喜欢的是光而不是热。困在较严重的灵性逃避状态时,通常宁愿大谈意识层次理论,而非真正前往该处一探究竟;宁愿按捺心中那把火,而非将火势吹得更勐烈;宁愿拥戴无条件的爱这种理想化的境界,而非允许爱以它更有挑战性、更具个人特色的方式展现。因为这么做太炙热、太可怕、太难控制,会让一些自己长久以来否认或压抑的事物浮出表面。

  但若真的想要光,就承担不起逃离热的后果。如维克多‧弗兰克(Victor Frankl)所说:「若想散发光芒,必得忍受燃烧。」与火焰的热同在,不仅意味着在静心时留意自身难关,也表示要进入该难关,跋涉入核心处,无论在那核心处有着什么;无论它有多可怕、多痛苦、多难过或多赤裸,都要面对它、进入它、熟悉它。

  我们与东方的修行方式已眉来眼去了好一阵子,现在是该更深入的时候了。这么做势在必行,不只是为了更亲近这些超越仪式、信仰、教条的智慧传统内涵,也为了腾出空间,让这些传统得以适度演变,而不只是进行必要的西化。如此一来,这些东方传统论述都将不再助长灵性逃避(无论方式有多间接),反而将刻意、主动停止供应让灵性逃避的花朵绽放的土壤。然而,除非我们与自己的生理、情绪、心理、心灵及社交层面深入整合,产生更深层次的整体感、活力感,以及心智健全感,否则这些改变即便发生,也不具有任何意义。

  东方也好,西方也罢,任何修行方式,若只是将心理问题放在灵性脉络中,而非真正深入处理,反而将为自己招来各式各样的灵性逃避状态。如果灵修导师未大力鼓励、支持;如果修行者并未谆谆教诲,叫学生要更深入、更有意义地探究自己的心理与情绪;如果那些真正需要探究的学生未这么做,就只能透过自己学到的灵修方式,试着解决自己的心理与情绪问题。无论是创伤或其他问题,彷彿这种作法是一种「更高级」的活动或胜过优质的心理治疗。心理治疗常被视为比灵修略逊一筹的方式,甚至不被认为是一件非做不可的事。倘若灵性逃避做得不着痕迹,那么心理治疗就可能被视为只是一种差强人意的方式,但陷入灵性逃避的人仍不愿彻底探究自己最深层的伤痛。

  灵性逃避充斥着整体性的概念以及存在本质的一致性,至少新时代的灵性逃避是如此,而「一体性」(Oneness)或许是灵性逃避最喜欢的标语,但实则引发并增强分裂,因为灵性逃避隔绝并拒绝痛苦、忧虑,以及无法疗癒的事,而这一切,却是人之所以为人不堪的面向。始终把这些面向隐藏在「底下」的暗处(受困于理智凌驾情感的状态时,身体和感觉似乎就被贬到了底下)。这些面向一旦被释放,往往表现恶劣,有如被关在笼子里太久的野兽。忽略自己的这些面向,就好比平时对孩子呵护备至的父母,却在离开孩子时,忘了留下充足的食物与衣物,也忘了吩咐人照顾孩子。无论用多动听的言词粉饰,都是一种失职。

  灵性逃避的装饰可能看起来还不错,尤其是深陷其中的人会以为只要灵性逃避,就一定能从生活的纷扰与愤怒中解脱。但这所谓的宁静与超然,尤其是对那些不遗余力让自己成为或看起来积极正向的人来说,往往只比形而上的安定好一些。

  灵性逃避常见暴露出的迹象,是欠缺踏实感与身体感;而欠缺这两感,往往让人在理解这个世界时不着边际,或过度死守某种心灵系统,因为那种系统似乎能提供心灵所欠缺的稳定性。此外,陷入灵性逃避者也可能落入过早宽恕及情绪解离的状态,分不清愤怒与敌意、恶意的差异,以致于削弱自己的力量、模煳了自己的界限。亲切过头经常是灵性逃避的特色,这让人难以触及深切且真切的情感,而潜伏在亲切底下的悲伤(主要是难以言喻、未被触碰、不被承认的伤痛),导致人始终无法接受他人的关怀;但他人的关怀,却能揭开或打开这过度亲切的表相,好比小婴儿正准备让慈爱的父亲或母亲帮他沐浴。

  灵性逃避不仅让人远离自己的痛苦与困顿,也让人远离自己真正的灵性,将人滞留在一种形而上的不安定状态中:一种无限温和、亲切与表相的状态。灵性逃避的本质常是隔绝,让人漂泊不定,死守着自以为是灵性资格证明的救命符。也因为如此,灵性逃避使人无法充分体现人性。

  但我们也别对灵性逃避太过严苛,因为进入灵修领域的每一位,或多或少都曾有过灵性逃避的行为;而且多年来,也曾使用其他方式,让自己感觉更好或更安全。为什么我们不能也怀抱同样的期望,期待灵修能让自己在生活各领域都感觉更好或更安全,尤其是在一开始的时候呢?

  若真心希望能够不再需要灵性逃避,就必须看见灵性逃避真正的样貌,继而不再从事与灵性逃避相关的行为;也必须怀抱真正的慈悲看待灵性逃避,无论这么做是否可能或是否必须烈焰灼身。某程度上,这意味着灵修(以及其他的一切!)已不再肩负让人感觉更好、更安全或更完整的义务。我们心中那位灵性逃避者需要的,不是谴责或羞辱,而是用一颗关怀的心,刻意将它纳入觉知里,却不许它主导一切。这个知悉并了解自己灵性逃避的能力,能让人用健康的观点看待灵性逃避这件事。

  我曾治疗过许多说自己正在灵修的个案,尤其是冥想者。许多人全心全意与人为善,试着保持积极正向、不批判,至少一开始是如此,但他们却同时用各式各样灵修「该怎么做」的念头来谴责自己,例如:「我不该发怒」、「我应该更有爱心」或「花了这么多时间灵修,我的心量应该更大才是」。他们逃避自己更黑暗(或「不太灵性」)的情绪、冲动与心念,希望能解放自己或至少让自己感觉更好,却反而将自己困在某种灵修与信念里,其严重程度则是因人而异。

  无论情况有多不明显,即便是最精心设计的灵修方式也可能成为陷阱。其所导致的结果不是自由,而是增强了某个我,这个我希望自己已得到自由或已实现自由(亦即未领悟到奥斯卡奖没有觉醒奖项的那个「我」)。而最明显也最有可能的潜在陷阱,包括「我们应该克服困境,全然接受一体性」的这种信念,即使想将所有事物二分为积极与消极、高等与低等、灵性与非灵性的倾向,任其在心里胡作非为。其他较不易察觉的潜在陷阱,则少了些形而上的催眠曲和扬升的隐喻,且披着洞察力的外衣。这些陷阱教人不要憎恶,所採行的方式,是培养一种冷眼旁观的能力,兼或各式各样的祈祷仪式。此外还有一些更难察觉到的陷阱,这些陷阱强调以接纳与慈悲的态度面对一切。以上每种方式都有其价值,只要最终能促使人往更深入的方向前进。无论灵修至多么深入的境界,每种方法都几乎无法不受到灵性逃避影响,只要你心中仍盼望抵达一种脱离一切(个人与集体)苦厄的状态。

  我那些偏好灵修的个案一旦更熟悉自己的痛苦与难处,就能用更敞开的心与耳,逐渐了解自己苦恼的根源。有些个案舍弃了易使人误入歧途的灵修方式,改採更适合自己的版本,少了些顺服,却多了些完整性与创造力。有些个案寻得新的灵修方式,不但更符合他们的需求,也能让他们逐渐且更深入地了解:人世间的一切(真的是一切!),皆有助于疗癒与觉醒。

  我着述本书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剖析灵性逃避的现象及其各式各样的面向,也是想借此书助人摆脱灵性逃避的行为,如此才有可能进入更深层次的生活:一种完全充满着爱、深度、理智与完整性的生活;一种在各层面都真真切切的生活;一种无论个人、人际(interpersonal)或超个人(transpersonal)层面,均受重视且过得淋漓尽致的生活。

  愿本书的论述有助于你。

图书试读

第八章 灵性逃避因何而起
 
因为痛苦。
 
或更精确地说,是因为「逃避」痛苦。
 
痛苦伴随着生命而来,而相伴其左右的,是我们对痛苦的「解决方式」,其中大多是用来脱离痛苦的方式,无论是酗酒、吸毒、性爱、思维、物质、自负或灵修等。这些「解决方式」虽具有镇痛/麻醉的效果,到头来却将引发更大的痛苦,但明知如此,通常也阻止不了我们採用这些方式。
 
抗拒痛苦,徒使痛苦加剧。越想逃避痛苦,痛苦就变得越黑暗,根也扎得更牢。然而,当我们停止逃避痛苦,不再批判或对抗痛苦,它的存在就会开始有助于我们,而非有碍我们。面对自己的痛苦,与痛苦变得亲密,便能克服自己所受的苦(我所谓的苦,指的是痛苦的戏剧化表现),也能领悟到若真有心想得到宝藏,就必须面对那头守护宝藏的巨龙。迎战巨龙,表示我们已准备好、或已够成熟到能真正欣赏或善用那份宝藏。巨龙本身并未挡住我们的去路,反倒是路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陷入灵性逃避的我们不会想与那头巨龙扯上关系,并视牠为智能低下的路障和一种残留的消极面。我们所投射出的只是旧时的恐惧,而且一旦「认为」那份宝藏是自己的,无论那是什么宝藏,都形容得煞有介事,于是宝藏的实体与宝藏的概念便合而为一了。
 
困在灵性逃避领域时,多半无法看见自己痛苦的实相,也会麻痺自己,不去感受更深层的感觉;也不感受他人的痛苦,甚至无感到连最悲惨的那种痛苦,也只是肤浅虚假地回应。这是超然没错,却是不健康的那种超然!健康的超然,让人与自己正在经历的事隔开却不分开。然而,麻痺自己,完全不去感受或只感受部分的痛苦,就无法真正体现慈悲,于是对慈悲的理解主要停留在认知层次。无论他们对慈悲、普世的爱、平等及其他心灵美德,讲得多么头头是道,却往往只流于「抽象」概念,而非亲身践行。这种时候往往无法了解痛苦的缘由,也无法看清真正发生的事。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