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国小语文教材与儿童文学关系之研究

台湾国小语文教材与儿童文学关系之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台湾语文教材
  • 儿童文学
  • 国小语文
  • 教材分析
  • 文学教育
  • 台湾文学
  • 小学教育
  • 课程研究
  • 文本分析
  • 儿童读物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儿童文学、语文教材与阅读,皆属于教育的范畴。其实,我认为教育主旨在于:学会学习与学会生活。童年只有一个,过度的催生,催熟,都只是在消费儿童。

  笔者因缘际会与两岸三地年轻学者,撰写台湾国小语文教材与儿童文学关系之硏究,本书共收录全书计有九章,除绪论、结语外,另有七章:〈儿童文学的意义〉、〈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教育〉、〈小学语文教科书的政策与制度〉、〈台湾儿童阅读的历程〉、〈小学国语教科书的出版观察〉、〈小学国语的教学平台〉、〈小学国语科教学案例〉。
 
圖書簡介:臺灣當代文學的時代脈絡與文化意涵 書名: 《臺灣當代文學的時代脈絡與文化意涵》 作者: 林文傑 出版社: 翰墨書坊 出版日期: 二〇二三年九月 --- 內容概要: 本書旨在深入探討自解嚴前後至今,臺灣文學發展的複雜圖景與深層意涵。作者林文傑教授以其數十年深耕文學研究的學術功力,將臺灣當代文學置於其獨特的歷史、社會、政治和文化語境中進行剖析,勾勒出臺灣文學如何回應時代變遷、形塑民族認同,並在世界文學版圖中尋求自身定位的歷程。全書結構嚴謹,論證細密,不僅是對文學文本的賞析,更是一部關於臺灣社會心靈史的深刻書寫。 第一部:歷史的斷層與文學的萌芽(一九八〇年代至一九九〇年代初) 本部分著重於探討解嚴前後,臺灣社會在政治鬆綁與民主轉型過程中的文學生態。作者首先梳理了「鄉土文學論戰」遺緒如何影響了隨後十年的創作風向,指出在威權體制鬆動之際,作家們如何從對宏大敘事的反思轉向對「在場感」與「日常性」的捕捉。 重點章節分析: 「去中國化」的書寫策略: 分析了特定作家如何運用文學語言,微妙地疏離傳統漢文化的既有規範,轉而挖掘臺灣本土的「身體記憶」與「生活風景」。探討了對日治時期歷史記憶的重訪,及其在解嚴後被賦予的新政治色彩。 都市書寫的興起與異化: 隨著都市化進程加速,大量作品開始聚焦於現代性帶來的心理疏離感、階級差異與性別空間的焦慮。本書詳細分析了特定都市小說中,空間如何成為隱喻,反映了個體在快速變遷社會中的失根狀態。 女性主義文學的勃發: 著重探討了在社會運動興起的背景下,女性作家如何突破傳統的「溫柔的文學」窠臼,以尖銳、直接的筆觸挑戰父權結構,並確立了獨特的女性主體敘事。書中對特定女性作家的文本進行了細膩的性別意識形態解讀。 第二部:全球化衝擊下的身份焦慮與文本變異(一九九〇年代中後期至二〇〇〇年代) 進入九〇年代後期,臺灣文學面臨更為複雜的全球化挑戰與本土意識的深化。作者指出,此階段的文學不再僅是對單一「國家認同」的建構,而是轉向對多元身份的解構與重組。 重點章節分析: 後現代的遊戲與虛構的極限: 分析了受歐美後現代主義思潮影響後,臺灣小說在敘事結構、時間軸處理上的實驗性。探討了作家如何透過拼貼、戲仿、互文性等手法,質疑文本的「真實性」與權威性,這不僅是形式的轉變,更是對過去歷史詮釋權的挑戰。 跨國移動與離散主體: 隨著經濟外移與留學潮的興盛,離散文學成為一個重要課題。本書探討了海外臺灣作家(無論是「新住民」或「留學生」)如何處理「此地性」與「他鄉感」之間的拉扯,以及這種跨越地域的經驗如何反過來豐富了島內的文學視野。 族群書寫的縱深拓展: 除了傳統的省籍矛盾書寫外,本書深入分析了原住民文學、客家文學等「邊緣群體」書寫的成熟與影響力。這些文學不再僅止於控訴,而是開始探索自身文化的內在豐富性與現代性的轉化。 第三部:數位時代的文學轉向與未來展望(二〇一〇年代至今) 在網路科技與新媒體浪潮席捲的當下,臺灣文學的載體與內容皆面臨結構性的轉變。本書的第三部分聚焦於當代臺灣文學對數位時代的回應與自我定位。 重點章節分析: 輕小說、網路文學與嚴肅文學的對話: 作者審慎地分析了通俗文化(如網路連載、漫畫改編)與傳統純文學之間界線的模糊化現象。探討了數位閱讀習慣如何影響敘事節奏,以及「大眾文學」在當代文化生產中的不可忽視的地位。 環境意識與科技倫理的介入: 隨著氣候變遷與科技倫理議題日益尖銳,部分當代小說開始以「科幻」或「反烏托邦」的形式,審視人類中心主義的危機。本書將這些作品視為臺灣文學對未來不確定性的提前預警。 文學的公共性與社會參與: 分析了當代作家如何透過社群媒體、公共評論等管道,更直接地介入社會議題,形成一種「即時回應式」的文學實踐。探討了這種參與在強化文學公共性的同時,可能對其純粹性帶來的影響。 總結與學術貢獻 《臺灣當代文學的時代脈絡與文化意涵》的價值不僅在於其廣泛的文本涵蓋量,更在於其理論視角的整合性。作者成功地運用文化研究、後殖民理論與性別批評的觀點,建立了一套分析臺灣文學發展的立體框架。本書為研究者提供了理解臺灣文學如何在全球化、民主化、數位化等多重變奏下,持續進行自我辯證與文化建構的關鍵鑰匙。它不僅是文學史的梳理,更是對臺灣文化精神持續探索的深度報告。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林文宝


  辅仁大学中文系硕士、曾任国立台东师范学院语教系主任、学务长、教务长、国立台东大学儿童文学研究所所长、文学院院长。专长于新文学、儿童文学、语文教学,曾获五四儿童文学教育奖、中国文艺协会文艺奖章(儿童文学奖)、信谊特殊贡献奖等。现为国立台东大学儿童文学研究所荣誉教授。
 

图书目录

第一章 前言  1

第二章 儿童文学的意义  21

第一节 儿童文学的意义  21
第二节 儿童文学的源起  33
第三节 中国现代儿童文学的出现  林素文 42
第四节 儿童文学与教育的关系  59

第三章 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教育  85
第一节 小学语文教材与儿童文学之关系  85
第二节 儿童文学课程的演进  98
第三节 师范院校「儿童文学」师资与课程概况  105
第四节 其他  141

第四章 小学语文教科书的政策与制度  145
第一节 传统启蒙教育鸟瞰  145
第二节 现代化之后的语文教材  151
第三节 台湾小学语文教科书的政策与演变  161

第五章 台湾儿童阅读的历程  江福祐 167
第一节 课程标准中的阅读  林文宝 167
第二节 来自民间觉醒的活力  177
第三节 公家机构的介入  193
第四节 二○○○年阅读起步走  198
第五节 教育部与阅读相关政策  201
第六节 小结  214

第六章 小学国语教科书的出版观察  江福祐 215
第一节 小学国语教科书的出版观察  215
第二节 现行国语教科书编辑群的观察  227
第三节 现行国语课文的现象观察  234
第四节 小结  245

第七章 小学国语的教学平台  吴雪丽 247
第一节 官方网站平台  247
第二节 民间机构网站平台  261
第三节 相关平面出版  271

第八章 小学国语科教学案例  277
第一节 高年级教学案例  王慧棻、洪琬瑜 277
第二节 中年级教学案例  陈丽云 285
第三节 低年级教学案例  吴雪丽、林玲如 293

第九章 结语  313

参考文献  327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出现,填补了台湾儿童文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空白。长期以来,我们对儿童文学的研究多集中于作品本身,而忽略了它与教育体系的紧密联系。作者以小学语文教材为切入点,深入剖析了教材编选的逻辑和背后的文化政治。我尤其感兴趣的是作者对于“本土化”议题的探讨。台湾的儿童文学在经历了不同的历史阶段后,呈现出多元的面貌。教材编选如何在尊重本土文化的同时,兼顾全球视野,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作者通过对不同时期教材的比较分析,揭示了教材编选在“本土化”方面的困境和挑战。我认为,这对于我们重新审视台湾的教育政策和文化认同具有重要的意义。这本书的学术性很强,作者运用了大量的文献和理论,但同时也力求语言平易近人,让读者能够轻松理解。不过,对于一些不熟悉儿童文学研究的读者来说,可能会觉得有些晦涩难懂。总而言之,这是一本值得反复阅读和思考的著作,它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来审视台湾的语文教育,也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往儿童文学世界的大门。

评分

读完这本关于台湾小学语文教材与儿童文学关联的研究,我心里五味杂陈。从小在台湾接受教育,语文课本陪伴我度过整个童年,那些课文片段,至今仍鲜活地浮现在眼前。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这些看似熟悉的文字,意识到它们背后所承载的文化意义和教育目的。作者的视角很独特,不仅仅停留在对文本本身的分析,更深入地探讨了教材编选的权力结构、社会意识形态以及对儿童阅读的影响。我特别欣赏作者对于“经典”概念的反思,指出那些被反复选入教材的作品,并非绝对的优秀,而是经过了某种筛选和建构,可能忽略了其他同样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这让我开始思考,我们小时候所接触到的文学世界,是否足够多元和包容?教材是否应该更加开放,让孩子们有机会接触到更多不同风格、不同主题的作品?这本书也让我意识到,语文教育不仅仅是培养阅读和写作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孩子们的批判性思维和文化自觉。它促使我反思,作为家长和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如何引导孩子们去阅读、去思考、去理解这个世界。

评分

说实话,这本书读起来有点吃力。我不是学教育或文学的,只是一个普通的台湾上班族,对儿童文学略有兴趣。作者的论述过于学术化,充斥着各种专业术语,很多地方我都读得云里雾里。不过,尽管如此,我还是从中受益匪浅。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我们小时候读的那些课文,并非只是简单的故事,而是经过精心设计和安排的。教材编选者试图通过这些课文,向我们传递某种价值观和意识形态。作者对于教材中性别刻板印象的批判,让我印象深刻。我记得小时候的课本里,男孩总是扮演着勇敢、坚强的角色,而女孩则常常被描绘成温柔、贤淑的形象。这种刻板印象可能会对孩子们的性别认知产生负面影响。作者的分析让我开始反思,我们应该如何打破这些刻板印象,培养孩子们平等、多元的性别观念。这本书虽然学术性很强,但作者也尝试用一些生动的案例和故事来阐述自己的观点。例如,作者分析了某篇课文中的人物形象,揭示了其中隐藏的性别偏见。这些案例让读者更容易理解作者的论点。

评分

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来审视台湾的语文教育。我是一名小学老师,长期从事语文教学工作。读完这本书,我感到深受启发。作者对于教材编选的批判性分析,让我开始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我以前总是习惯于按照教材的要求进行教学,很少去思考教材背后的深层含义。作者的分析让我意识到,教材并非是完美的,它可能存在着各种问题和局限性。作为老师,我们应该具备批判性思维,能够独立地判断教材的价值,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补充。这本书对于儿童文学在语文教育中的作用的探讨,也让我深受触动。我以前总是把儿童文学看作是语文教学的辅助手段,而忽略了它本身的价值。作者指出,儿童文学不仅可以培养孩子们的阅读兴趣和写作能力,更重要的是可以培养孩子们的想象力、创造力和情感。我认为,我们应该在语文教学中更加重视儿童文学的地位,让孩子们有机会接触到更多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这本书对于台湾本土儿童文学的呼吁,也让我深感认同。我们应该鼓励本土作家创作更多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让孩子们能够阅读到更多反映台湾文化和生活的故事。

评分

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不仅仅是一项学术研究,更像是一次对童年记忆的追溯。作者通过对台湾小学语文教材的分析,带领我们重温了那些曾经熟悉的课文片段。我读着读着,仿佛又回到了小学教室,回到了那个充满好奇和梦想的童年时代。那些课文中的人物、故事、场景,都深深地烙印在我的记忆中。作者的分析让我意识到,这些课文不仅仅是文学作品,更是我们文化记忆的一部分。它们承载着台湾社会的发展历程和价值观念。这本书对于教材编选的历史背景和政治因素的探讨,让我受益匪浅。我以前从未想过,教材编选竟然与政治如此密切相关。作者指出,教材编选往往受到当时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因此,教材的内容和呈现方式也会反映出当时的社会价值观。这让我开始思考,我们应该如何批判性地看待教材,避免被其所塑造的意识形态所左右。这本书的写作风格比较流畅,作者善于运用比喻和类比,让读者更容易理解复杂的概念。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